很多时候,缘份总是这么的奇妙,2003年的深冬,正好是我入学华工公共管理学院第一年,那时的我刚满18,无知无畏,而且大学第一年全年级也就只有不超过10个同学有摩托罗拉新款翻盖手机,更不要说如今连60岁老妈都懂得的移动互联网了。
那年的深冬,因为无知无畏和信息闭塞,当时在学校的我们听闻北京的学校已经封闭的时候还是些许的不以为然。
直至SARS危机解除后知道有北京的同学病逝,才知道原来人的生命可以脆弱至此,那几乎是我的人生里第一次正式的面对“生命脆弱”和“死亡”两个词汇。
17年后2020年,我已经即将迈入人生的第三个本命年,屈指可少的年轮又少了一轮,在这种即将进不惑开始怨天忧人的年纪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又一次开始肆虐人间,如果脑海里的记忆没有错,一样的从否认病情到确诊到大规模扩散传播到我们可亲可敬的福建人钟南山院士出马,只是地方不同,17年前我人在武汉病在北京,17年后我人在北京病在武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也许大家都没有意识到的不同是移动互联网让信息传播的更快了,同时也让疫情的信息透明化来得更早了,也有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不再不以为然,而是时时关心着这场疫情的发展。
信息爆炸的间余,关心着武汉的朋友们,因为要关心的人太多,第一次独立的四年生活已经让武汉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也在那儿留下了许多挚友。
幸好信息的及时让大家防护得当,也积极乐观的面对着这场时隔多年再来的公共卫生危机,当然自责地检讨昔年公共政策里的点点滴滴,却发现还是毫无作用,这次第一例病人和医生的交叉感染依然是发生在全国建立了第一个公共卫生政策硕博学科点的华中科技大常附属医院,不能学以致用甚至是对政策前提制度的毫无抵抗力确实也是我辈一族学习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无奈和遗憾吧,就像我和我的小组是第一个提出武汉治理城中村课题并且拿到全国挑战杯大奖的,结果前司出品的《南方车站的聚会》仍然是在武汉南湖城中村中拍摄那样的最高级讽刺。
也许,每一次的公共危机事件恰恰是最应该让公众知晓的题材,也是最应该改编的,于是翻着翻着,便翻到了14年韩国拍的《流感》(THE FLU),一向觉得张赫丑的我突然发现了影片中他些许帅气的支言片语。
一次偷渡引发的一场猪流感病毒在离韩国首府首尔不到15KM的城市,病毒的传播之快达到了影史之高潮,当然也是为了制造前期的悬疑感,至此开始韩国那一套制式化的电影桥段也就出来了,“从不相识到相识的男主为了救女主主动留在了疫区”、“女主为了救自己的女儿留在了疫区”、“抗体一定会死,但是死之前一定把抗体转移到了与男女主有关的人身上”、“政府高层一定会有分歧,关于杀人还是救人”、“军队中层一定有人为了隐瞒自己的病情而私下占有抗体并且贪赃枉法(而且这个人一定有我们的马东锡大哥!
)”以及“男女主都并不是生活在韩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而都还是身负技能的高级科研人员或者是一心向善的公务员”,教科书般的桥段也让这个电影出现了口碑分歧,只是在当下,却十分的应景,故也许我可能会给一个比旁人更高一些的分数。
不为啥,除了应景之外,还是致敬工程车把机械臂残忍的伸向一群人甚至有活人的场景、体育场万人坑烧尸的场面以及最后高潮的类釜山行的僵尸场面,前者让人感觉在如此的疫情前,军队、机器的冷酷无情以及人如蝼蚁般的命运,后者只是为了致敬一下我们怎么也拍不出来的丧尸场景。
当然所谓应景,除了我们日常就吐槽的公共卫生制度以及危机处理体系外,更多的我想说说个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已基本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在刚刚酒店大堂,我还碰到一个边咳嗽还不戴口罩的人,服务员善意的递过来一个现在处处断货的口罩,人家还嗔怪地怒道:“你神经病吧?
我没有病!
”,然后他的朋友们也纷纷过来支持他,甚至问酒店是不是不想做生意要赶客人走。
也许人之作死即如此,也理解为啥泱泱大国的公共卫生制度为何始终没有办法建立了,因为公共二字的定义虽然简单,但是确实是需要所有人都发自内心的认可这是需要自己一份力量的。
这也是另一种待久了的舒适圈吧,自从SARS开始后,到去年说的鼠疫预防,这个人性的舒适圈已经在慢慢地缩小了,希望这个舒适圈真的更小一点,小到容纳不到自私为止,或许这也需要我们这些做影视的人的一点点力量。
一部具有深度的灾难片,一部严肃的灾难片,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充分重视因果定律,各角色的行动有理有据,在灾难的表象下挖掘人性的丑与美,比病毒更可怕的却是人性的丑陋,但世界是阴阳的,有丑就有美,正是这瞬间的美带给人们生存的希望。
灾难片看过很多了,但跟病毒的灾难片除了僵尸一类唯一让我想到的就是《伊波拉病毒》了,相比西式病毒片里变异的行尸,韩国的《流感》并没有表现的那么极致,一切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都基于自然生活的基础,没有过分夸张的设定,完全是一部“现实主义”灾难片。
但就是这种灾难片也同样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震撼,与美式灾难片注重于感官刺激的不同,本片更注重灾难发生时各方人们的反应,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异发展,对于没有经历过类似场面的人来说,想象这样一出事件的确需要头脑的大风暴,让事件更加贴近于合情合理这是一件极其需要技术的话,稍有一点差池便会看出作的成分。
演员出色的表演为本片加分不少,尤其是小女孩的表演,不知为什么韩国的小萝莉都那么会演戏,《七号房的礼物》里的小萝莉还没有忘记呢这里又跑来一个,分分钟想要生女儿的节奏啊。
本片的小萝莉可以称得上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作为人类纯善的代表,她勇敢的与韩军对峙的场面让人历历在目,强大的军队和恐怖的病毒在这位小女孩身上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正是她这样的人给了人们必须要战胜病毒的决心和重生的希望。
如果本片没有这个小女孩的出现效果则会大打折扣,打人情牌对于韩国电影来说简直是SO EASY的事,美中不足的是特效场面稍弱,这已经成为了整个东方电影的一道魔障。
不否认影片确实不错,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我主要还是来说一下女主救自己女儿的情节是对还是错。
很多人说这就是真的人性,这才是真的震撼,如果是自己的亲人肯定都会这么做。
我们先不谈女主的行为是对是错,说一下电影安排这样的情节是对是错。
首先,这是一部电影,可以广为传播,甚至会达到影响人们行为的作用,但是影片却安排了女主为了自己和女儿在一起,让女儿混进观察区域,而且还成功的得到了救治,还刚好是唯一得到救治的,这是不是就是在宣传一种精神,当你感染流感并且目前没有救治手段的情况下,你一定要先活下来,混进安全区域,就一定有希望得到救治,就算希望很渺小,但在人们求生的本能下也为成倍的放大,所以很多人可能就会有电影里的想法,先不择手段的活着,就有希望能治好,无论代价是不是会感染他人,再加上电影渲染的人性本该如此,这些人就更不会有负罪感,反正是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再加上电影前半段还加入了坏人哥哥去医院就弟弟的故事,哥哥也是为了让弟弟活着,因为他明白,弟弟在医院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死亡,女主的做法和这个哥哥有什么区别,这就产生了矛盾,女主和坏人做了性质一样的事,到底谁对谁错,如果说女主对,那么坏人哥哥也是对的,如果坏人的做法是错的,那么这个电影的女主角就是个道德败坏的人,而影片却还在宣传着女主的行为,当然,这一切也都可以归为母爱上面,呵呵。
再说女主的做法是对是错,作为一个医生,她的天职就是治病旧人,她比任何人都明白做那样的事的后果,也清楚的明白找到抗体那微乎其微的可能性,她有多大的把握能在她女儿感染了其他人之前找到抗体,并且还能在发病前研究并出成果,并且能第一时间用到她女儿身上,如果这不是电影,结果无限等于0。
所以,女主只为了不忍心离开女儿而让女儿蒙混过关。
人们心里通常都有着善良,现代社会,看到有的家暴,你会指责,看到有的强拆你会指责,还有人虐待一只小动物你也有可能会伤心,可能女主也会,如果让他拿起一把刀或者一把枪去杀死一个无辜的人,她绝对不会,如果让她从她女儿和一个无辜的人之间选一个,她可能会犹豫,如果让她从她女儿和一群无辜的人之间选呢?
大概也会不忍心吧。
可是她做的事和这样有什么区别呢?
直接杀人和间接杀人吗?
人们总是很会安慰自己的心灵,只要不是自己亲手杀的,就不会有太大的负罪感,可是你没有杀人,别人却因你而死,如果真有上帝,真有六道轮回,或者冥冥之中真有天道,那女主和她女儿得背负多大的罪孽!
有的人就会说这说的太严重了,放过女主女儿一个也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就比如一个人生病,会死一城人吗?
但是首先她是一个医生,连她都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别人会怎么做,她女儿可以混过去,别人为什么不可以,那隔离还有什么意义。
她如果发现别的感染者这样做她好意思阻止吗?
如果不阻止,后果就是就算进去安全区域,自己仍然和感染者在一起,那不等于白费劲了。
我们总是站在外人的角度去谴责别人,说让别人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为什么不自己设身处地想一想呢?
这就像诺亚方舟一样,假设船已经满员了,再上人马上就会沉?
如果你在船上,而船长有特权,想让他的几个儿子上来,你会愿意吗?
冒着船会沉的风险让船长的几个儿子上来,只因为你理解他?
又或者说你在船下,船长用特权把他儿子接上去了,你会因为理解船长的做法而不去往船上挤吗?
请不要说船怎么会因为多了几个小孩就沉了,或者船长怎么可能会不提前让他儿子上来之类的无意义的话,那女主不也没有在开始就让她女儿上飞机吗?
也还好刚开始上飞机的时候女主的女儿没在身边,因为如果在身边的话,按照影片宣传的那样,就算女主知道女儿感染了,依然会带女儿上飞机,那样感染的可就不止是平民了,会先感染教授,教授肯定不会马上有反应,然后再感染那些官员,直到韩国总统。
很多人说现在太多人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难道你记得吗?
传统美德有教你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吗?
而你就用一个简单的人性本该如此就合理的掩饰了你自私的事实?
这时候什么黄继光挺身档子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都见鬼去了吧?
他们牺牲一个人,救活千万人,而你,为了亲人多活两天,可能害死千万人!
还是有人会说让我在自己的地位想一想,如果是我父母的话还会不会这么想。
我想说,如果是我父母在当时的情况感染了,他们知道自己感染之后肯定也不会往健康人群中间挤,我想但凡是有点良知的人都会这么做,而我,我肯定会陪着他们走完最后一段路。
如果有那么多人因我而死,我想我大概睡觉都会睡不安稳吧,还有活下来的那个“亲人”。
擦,因为 李相烨看的,这才几分钟就便当了;小姑娘那有些奇怪,孩子遇到脏成这样的人居然不躲;超市里那女的有病啊,倒下了赶紧往前爬啊,有你拖着别人不动的时间你早跑出去了;男的,你妹啊,这会好意思说自己是救援队的,又不是里面起火了,里面的是病毒你把人放出来想干什么,放出来你又能干什么,这根本不是你能逞强的领域,你连逞强的资格都没有;后面在安置点也是这样,虽然安置方式简单粗暴考虑不周,可木已成舟,你不是能进行更高明决策的人,这种时候一旦压不住闹事的导致整个安置点暴动会因此多死多少人,你丫又冲上去了;用屁眼想都知道,这种状态要么隔离治疗要么隔离等死,都不用亲自动手杀,你丫这么大了居然还这么天真,更何况你旁边这位可是医生,在这个领域比你有发言权多了;最后居然往暴动的最前沿冲,作死啊,要不是你怀里这个有主角光环你丫早被杀死了;麻痹后面又开始高大全,你怀里的孩子你一个人照顾都略吃力,居然又开始圣母心,你是救灾队员不是医生好不好,你去能干吗?
又把孩子丢了,就你这尿性她妈真和你好才是瞎了眼,她妈那种紧张到虽然屡出昏招还一点都不想撒手才是人之常情吧整个救灾措施一团糟...........................
上阕:偶像剧余音犹在 灾难片卷土重来 毋庸讳言,这是一部非典型韩国灾难片。
影片信息量较大,有好莱坞大片的韵味,但各个层面的渗透、部分环节的处理略显青涩。
该片延续偶像剧风格,启用帅哥美女作为主角。
开头偷渡情节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气氛渲染比较成功。
正片开始后男女主角的对手戏使电影节奏明显慢了下来,并且“蛇头”、幸存者的情节和主角情节没有融为一体,出现了分层。
男主是憨厚坚毅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女主则延续了偶像剧中矛盾丛生情节下的母亲形象。
片中小女孩这一角色定位准确、表演成功,既增加了演技分,又增加了情感分。
与之相比较,男女主角间的感情戏反而显得拖沓又多余。
男主同事也是偶像剧中典型的幽默男配角形象,片中这一人物设定比较合理,给这部灾难片注入了一丝清新气息。
总统的出现是该片又一大亮点。
角色性格鲜明,既具备沉稳冷静的政客风度,又不失性情中人的果敢豪迈。
这个角色使影片得到了升华,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几处细节值得注意: “蛇头”打开集装箱看到横七竖八的尸体,男主闯入禁区看到惨不忍睹的万人坑。
这两个场景遥相呼应,看得出导演在布局上是有想法、有套路的。
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那个机枪手在连续接到开火命令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预警式扫射。
地上的一排弹坑让观众的心悬到了半空,而这种由远及近的预警式扫射给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也是机枪手作为军人所能做到的极致。
这个细小的环节体现了导演心思之缜密。
美军战机的起飞和韩方地对空导弹的出现只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却将影片瞬间推向高潮。
这里足以看出导演镜头运用的功力。
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
有些观众认为韩国演员的表演夸张、过火,个人认为也不尽然。
楼主就是吉林人,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了解的。
要知道他们是朝族不是汉族,他们说的是韩语不是汉语。
无论是南方、北方还是吉林的朝鲜族,他们的语言中有长音和滑线音,说话时面部表情丰富。
就像印度人说话喜欢耸肩歪头比手势一样,都属于民族习惯问题,并不完全是表演的问题。
中阕:引人深思戏中戏 催人泪下情外情 感情戏一直都是韩国电影的强项,本片同样是一部感情戏十足的电影。
当小女孩面对枪口挡在妈妈面前时;当士兵甲摘掉面具跪在妈妈的轮椅前时,有多少观众潸然泪下?
这是亲情。
当男主面对母女二人和更多需要营救的人左右为难时,男主的同事出现了,顶替男主砸开栅栏,使男主可以专心保护母女二人。
这是友情。
当男主得知女主有过婚史并有孩子时没有放弃;当母女面对死亡威胁时男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保护母女二人。
这种经历了死神考验的情感已超越了普通的友谊。
这是爱情。
无论男主、女主、幸存者、总统、议员、美方代表、军官,每个人都有问题和错误,但每个人又都有苦衷。
本片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是绝对的正面或反面人物,这也是该片的一大特点。
想重点谈谈总统这个角色。
瘟疫流行,死伤无数,青瓦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势态发展到近乎绝望的程度时,在白宫强硬态度的压力下,议员们妥协了。
他们决定放弃病患,全部处死。
千钧一发之际,是总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置各方压力于不顾,救万千生灵于水火。
无论此举正确与否,至少能让观众群情激奋,拍手称快。
那么事后这个总统一定会火吧?
支持率一定会直线飙升吧?
明者自明之,不明者说了你也未必相信。
没有什么可歌可泣,没有什么表彰会,没有什么灾难面前涌现出的一大批英雄人物,更不可能有“灾区人民目前情绪稳定”的报导。
而总统,必定下台。
民众方面:虽然有些国家的宪法中规定了不可抗力的免责条款,但民众并不买账。
无论起因怎样、过程长短、结果如何,总统的支持率下降已成定局。
执政党方面:为确保执政地位,执政党会遵循国际惯例,采用“丢卒车”的方式,让总统辞职以平息事态。
白宫方面:半岛的特殊局势使韩国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
美韩联盟是一个大方向,是不允许破坏的,在这个大方向下的任何事情都是小事。
韩国总统的举动已经触碰了美韩联盟的底线,来自大洋彼岸的压力将是持续的,不可忽视的。
至于在野党方面就不用多说了,他们连晚饭都来不及吃就已经在起草不信任案了。
这是本片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戏中戏。
下阕:高句丽突破旧路 思密达再谱新篇 西方人提起亚洲电影,首先想到的是日本和印度。
而近十年间泰国和韩国电影蓬勃发展,大有赶超前者之势。
泰国的优秀电影主要集中在鬼片和恐怖片上,而韩国电影却是全面发展。
言情片和偶像剧一直是韩国影视代表。
唯美的画面、缓慢的剧情、坎坷情路、帅哥美女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韩国影人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他们不断拓宽思路,借鉴经典,寻求突破,自我完善,高质量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呈现,近年来更有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的势态。
从《老男孩》到《假面》、从《不可饶恕》到《蒙太奇》,韩国复仇片撕心裂肺。
从《共同警备区》到《杀人回忆》、从《七天》到《盲证》,韩国悬疑片精彩纷呈。
从《铁线虫入侵》到《摩天楼》、从《恐怖直播》到《流感》,韩国灾难片惊心动魄。
从《蔷花红莲》到《考死》、从《看见恶魔》到《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韩国恐怖片血雨腥风。
看到韩国电影的崛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涉及到一个电影是否有国界的问题。
应该说电影既无国界也有国界。
个人认为我们不该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韩国电影,认为棒子的电影都有一股泡菜味不值一看,那样只能让我们的观影旅途错失一道亮丽的风景。
而那些冰天雪地赤身裸体后空翻360度跪地不起的影迷也大可不必偏激,韩国电影还没好到令影迷膜拜的程度。
只要是个人认为好的电影就应该加以肯定,认为不好的电影也没必要爱屋及乌。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无国界。
至于中韩两国电影质量的比较,窃以为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小范围的一个镜头、一段剧情之类的比较还是可以的,但任何整体性的比较都是不具说服力的。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体制、不同的追求方向、不同的欣赏人群……难道我们看个电影还要绕过这么多的不同点而在人种上寻找相同之处从而强行比较吗?
也许韩国导演会说:给我十亿人口我能领跑亚洲;也许中国导演会说:给我干掉广电我能称霸全球。
但这并不可信也并不现实。
没有人原意在太多的不同中进行比较,没有人原意在太多的假设中寻找真相。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也有国界。
我不会排斥韩国的科幻片,那一种挑战可以给我们树立典范; 我不会排斥韩国的涉朝片,那一湾海峡同样让我们梦绕魂牵; 我不会排斥韩国的生活片,那一份不羁不再令我们自命不凡; 我不会排斥韩国的律政片,那一张癣漂又该让我们情何以堪…… 韩国电影,我们现在看好你。
韩国电影,我们终将超越你。
完全无逻辑可言,片中涌现了无数二傻子违背原则,职业道德,法律来为自己和家庭做所谓的牺牲,就是牺牲大家的利益来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利益,自私者得天下。
价值观拧巴的一塌糊涂。
强行拷问人性,强行戏剧巧合加大煽情。
女孩从头到尾丢了无数次,两个钟头的电影一个钟头都在找她,除了吃东西笑了一会儿,全程在哭,闹心到无以复加,血清携带者最后重伤在救护车里吐血,女孩她妈不先救人拿对讲机先和女孩巴拉巴拉一阵,当医生当到这份上也是死有余辜。
整片唯一贯穿的主题就是除了自己和亲人的命是命,别人的命都是大风刮来的。
男主傻白甜的不要不要的,各种光环附体简直是耶稣在世,和女主俩人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大半生竟然没被感染也是谜之奇迹。
话说韩国导演拖戏的功夫也是不得了,用了一千年的老梗也往上硬堆凑戏拖时间,话说你们韩国电影都是按时长收费的么?
远不如铁线虫入侵,制作是很大,是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可是矛盾太假了好么??!!!
男主个人英雄主义,一直在救人,也不是医生,全是病人,砸门往外放叫救人??
不看好携带抗体的幸存者,让她几次面临死亡,去哪救人!!!!
士兵镇压计划是冷血,可是没有暴民哪来的镇压!!
没研究出来治疗药,暴民集体要去感染首都,士兵才镇压的好么!!!
那么强调小盆友可能是抗体都不派个医生去检查么???
太牵强了!!!!
有了抗体第一时间不就投放了么!!!
没有治疗方案的时候,死亡的病毒携带者被焚烧哪里做的不对??
难不成在那放着传染更多人??
小女孩成为抗体是个机缘巧合,作为一个医生没纪律都是私心险些传染了所有正常人值得同情和宏扬!!??
电影当中的槽点比较多,如不死的男主,如刻意突出集权政府的形象,并未围绕一个明确的主线来,穿插了爱情,恐怖,人性,集权等一系列主题。
1、单说疫病的恐怖,想来大部分都是烂片,印象深刻如《盲流感》,结合人性,来把恐怖透入到骨髓当中,本片当中政府焚烧疫病者的场面还是有些震撼,就是有点点假,尤其看到一群未感染者冲进体育馆,第一反应竟然是去救人而不是先自救。
2、爱情,典型的韩国式的爱情,没啥好说的3、影射政府,军队,但是又一定要塑造一个英雄总统的形象,让人感觉有点不协调,另外槽点也很多,如,大韩民国总理越权直接与美国达成协议,牵强的草包议员形象
电影《流感》展现的是带有显著当前时代特色的社会景观:一旦灾疫爆发,外表灿烂和谐的底片会被立马撕得粉碎,恐惧重重包围着法律秩序内的每一个民众,紧跟着的就是主权者宣布共同体进入“例外状态”,患者的公民身份被主权者褫夺,随之被关进了隔离病疫的集中营。
吊诡的是,作为医疗防疫对象的患者身份一开始就被置换成了地域身份,原初目的在于消除病患的医疗救助也转变成了一场旨在消灭患者肉身的合法内战。
影片中的盆唐民众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们每个人都成为了整个共同体潜在的敌人,被识别出的患者更将罹遇被残杀的危难。
在这里,主权者仅仅因为担忧疫情蔓延,就在药物研发的同时下达了残忍的杀戮命令。
疫情刚刚被公布出的时候,电影将镜头聚焦在超市内,人们在得知疫情后旋即疯狂抢购商品,再等到警察下达即将封锁超市的最后通牒后,人们转而开始疯狂逃命。
危机到来的这一刻,消费社会所有的符号和参照都失去了它的往日光芒,匀速下落的铁栅门仿佛正在分割着法律秩序的内与外,没有逃出超市,则意味着他们无法再进入到法律秩序之内。
阿甘本用“神圣人”(scared man)来指代这群法外之人,他们的生命可以被主权者随意安置,沦为彻底的“赤裸生命”(bare life)。
在关押盆唐民众的集中营内,无论一个人过去的社会地位如何,他的法律地位都被彻底抹除,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串数字编号,他/她将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变成了一个随时可被任意处置的对象(object)。
神圣人的这种对象性使得他们不可能再引发法律秩序内的公民之同情,他们所承受的痛苦被简化成了共同体可以相权而弃的量化指标。
让不寒而栗的是,影片中的总理为了开枪射击反抗的盆唐民众,在劝说更具人道主义精神的总统时说道:“封锁盆唐的意向已经从百分之三十五上升到百分之九十六了。
”显然,影片中其余地区的韩国民众几乎无视疫区民众的死活,他们所期盼的只是灾役不要降临到自身头上。
在以生命的安全管理为首要目标的生命政治之中,民众被传唤成一种自恋式的主体——为了捍卫这个脆弱无援的自我,任何潜在威胁到他们“静好”日子的对象都必定要受到排斥,甚至会被动员起来的民众无情铲灭。
齐泽克总结道:“生命政治在根本上是一种恐惧政治,它聚焦于防卫那些潜在的欺骗和骚扰。
”那些残杀患者的决断者所利用的正是这种“恐惧政治”,因而执行者才会心安理得地完成这项有违人道精神和民主原则的任务。
阿甘本认为:“例外状态既非外在亦非内在于法秩序,而它的定义问题正关系着一个门槛,或是一个无差别地带,其间内与外并非相互排除,而是相互混染。
”《流感》所演绎的“例外状态”恰好体现了这种“相互混染”的形势。
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秩序、以首尔为核心的中心-边缘体系正在例外状态之中依靠暴力来巩固原有的差序格局;但另一方面,危急时刻中的赤裸生命则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提出了强烈的异议,前者通过法外手段来强化原有的法律秩序,后者则在争取法律权力的过程中挑战之前不平等的权力结构,这一时刻不仅是分裂法律秩序内外的门槛,同时还是界划人类新旧历史的门槛。
本雅明指出:被压迫者的传统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所谓“紧急状态”并非什么例外,而是一种常规。
我们必须具有一个同这一观察相一致的历史概念。
这样我们就会清楚地意识到。
我们的任务是带来一种真正的紧急状态,从而改善我们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地位。
影片中的“例外状态”也就是本雅明所言的“常规”,制造例外之民、排斥无份之人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我们日常所面对的常态。
事实上,现代社会把我们所有的生命都降低到了赤裸的临界之点,只需主权者一声令下,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神圣人。
我们试着翻转那个被塑造成的自恋式主体就会发现,真正威胁到自己的并非那些被排除在秩序之外的人们,而是能够驱逐他者的“例外状态”本身。
影片的后半段讲述了例外之民的反抗,他们正在试图带来“一种真正的紧急状态”。
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盆唐人民从过去被资本主义秩序分离的状态中重新走到了一起,展现了团结起来开辟替代路径的勇气和意识。
赤裸生命在这一时刻转化成了新的政治主体,他们越过主权者发布紧急命令,在“门槛”之上建构新的平等关系。
然而,影片并没有向我们展示暴动的未来,而是运用“超级英雄”和良知统治阶级作为关闭“真正的紧急状态”的中介来恢复已经岌岌可危的法律秩序,保守的感觉结构再一次成为了新叙事出现的阻碍。
影片最后,获得东南亚偷渡者体内抗体的小女孩最终存活了下来,她也成为了治疗所有患者的希望。
这时,一个仍处在帝国秩序中、发挥“次帝国”作用的韩国不再将偷渡者视为亟待摧毁的抽象外部化身,而是肯定了他对于韩国的拯救意义,只不过,当拯救完成之后,他也会被彻底地抛弃,希望也必然只会被投射到那个共同体内部充满“朝气”的资产阶级儿童身上。
女主的妈妈和其女儿都太令人生厌了。
特别女主,不是很符合我理解中“医者仁心”的状态。
有时候有特权有时候没特权,都来找你做解药了,女儿不能随身跟着单独隔离么?
所有的冲突都是构建在这个核心冲突上的,但,失真感十分严重。
人物的行动线、转折都各种奇怪。
大部分人的情绪动辄就进入“癫狂”状态。
整个故事的基础是“毒与解药”,在这个基础上非常生硬的堆建了故事,靠血腥和性暗示撑着,更像是丧尸片的变种。
更何况到电影的后半段根本就没有“流感”的事了,集结到一起的人显得就像是无症状的正常人。
不不不,不是正常人,疯癫人。
这种莫名其妙的戏精片都能这么高的分,我很恐惧。
就这还7分,我呸!讨厌的女主,圣男彪男主,台词超多的孩子。。。。。
尺度挺大的,各种意义上的。男主角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跑到死人堆里东翻西找,竟然都不会感染,靠的就是一身正气和主角光环。女主角也不差,胸口挨了重机枪一枪,还能顺便补个妆巧笑倩兮,绝了。
情节紧凑,节奏掌握非常好,每一秒都直抓人心。韩国电影真是越来越好看了,这样的题材对于国内来说只能是望尘莫及了,不过还好亚洲也有能做出媲好莱坞的作品。末日的题材以现实的形式展现出来,会产生比看僵尸世界大战更加震撼惊愕的效果,尤其是体育馆变成万人坑那一段直接让我想起了ZW里面以色列高墙
没想到韩国电影现在玩这么大,体育场的焚尸,和美国剑拔弩张,这些情节设置都让我觉出自己的心理预设有多小家子气。演员演的也很到位,比如情感上我真是太讨厌这个自私的女医生了……这个成熟的小女儿很可爱,于是最后也跟着泪洒了……20160128
就给四星了 爱咋地咋地
好久没有这种令人窒息泪奔的movie了,顿悟我大天朝的确拍不出这类电影。。。
武汉非典肺炎肆虐,2020年1月23日凌晨发布封锁武汉的消息。此时应该让全国市级以上的领导都看一遍
在这个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一年多的2021年,再次重看这部抗疫电影的感受跟当年已完全不同了,毕竟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传染性强死亡人数多且波及全球的疫情事件了,而更为重点是我们刚过去一年亲身经历的,在重温电影之余再回看这个现实世界的抗疫情况,你便会跟我一样深切地感受到这世界的参差是如此之大。都说弱国无外交,就更别说没有独立自主权的小国,南韩也就在电影里能对米国爸爸这么硬气了。总之电影本身是个好作品,都说电影是造梦机器,而在韩国这些抨击现实的优秀剧情片大多也就是一个接着一个资本寡头拍给小市民的一次小高潮罢了。
感情线太假了吧,就工作原因见过一次,私人请帮忙见过一次,就不要自己命去保护母女俩?编剧自己会为了泡妞干这种事吗。
虽然韩国电影俗套,但是整体制作水平已经一流了
通篇神逻辑,没看出人性,只看出拼命打亲情牌催泪,反正我没感动【这么烂都有7.6笑cry惹】
剧情太没有逻辑了,车仁表还是帅的,米国人一定都是坏人。不过韩国人的隔离大棚倒是搭得又快又好,他们医生的那个塑料口罩看上去也很先进的样子,为什么在马鬃上搜不到?
挺喜欢张赫的 然并卵这个男女主的性格设定真是太过糟糕 强行圣母强行自私 只能扣一分 对了 说讨厌小女孩儿的 由于她妈设定就这样 有其母必有其女 都是tm编剧的错。
人物性格都太讨厌了 男主圣母附体 喜欢女主也是相当莫名其妙 女主自私冷漠眼里只有自己 小女孩前面还算可爱 后面有点烦了啊!
没人觉得女主角很讨人厌嘛。灵感是源自于前阵子中国的禽流感吧。
2020年春节前看的,在武汉流感刷屏之际,搞得我这个33天年假只敢在家里,休假前感冒一直没好,难受。
如果没有男女主狗血的感情戏弄成一部纯疫情片那就好太多了。开头女主那段在洞里的表现实在是不明所以,病毒传播之前的剧情简直是噩梦,幸好后面靠大场面制作以及疫情本身的概念让这部电影重新有了感染力。有点不真实的地方就是男主几乎一直穿梭于无数的感染人群之间而且还没怎么戴防毒面具和口罩,我怀疑男主本身就是个抗体。结尾那个彩蛋实在是恶心透了,好好结束不就得了非得弄个彩蛋作践这电影。
本来应该更好看的,可惜很多情节都有些幼稚
编剧的智商在扯蛋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不能因为民煮就给高分啊,黑也得黑得有理有据啊。。。
很能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