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棒的电影。
看的时候想起来Pink Floyd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学校里总是强调纪律、填鸭式吸收知识,很多小孩在成长的初步丧失了自己的独特性,缺失了对于权威、世俗的反抗,而在人生的一开始就接受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
而摇滚校园在讲述这种反抗,摇滚精神不在于大麻酒精赌博乱性,而是敢于挑战权威fighting against the man。
这里面有几个人物值得注意,校长本是一个funny girl,但是工作和压力使她变得严谨刻板、循规蹈矩、趣味全无,男主是一个摇滚狂热少年(也可能是中年),有迷之自信。
男主的朋友,有一个专制的女友,为了适应世俗,放弃了音乐梦想。
小孩子,一个胖妞因为自己的身形自惭形秽,在音乐中找到自信。
摇滚可以带给勇气、自信、热爱,这些都是成年人和、小孩子逐渐缺失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人们爱摇滚,长期压抑自己的性格而委曲求全者在摇滚里彻底释放了,如果说人是自由和束缚的个体,那摇滚一定解放了自由的那一份。
同时,这也让人反思,到底我们想要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培养的小孩是什么样,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里面有几个有天赋的少年可能就不会走上音乐道路了,这确实是一种人才浪费。
当然,这是从一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提浪费,但是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如果当时没有选择,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速通版:剧情简单,音乐好听,适合给小朋友们作为对摇滚的启蒙————————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没新意的剧情,其实不合理的地方还蛮多的,完全没有任何意外的展开,但这样的故事总会让人觉得热血和感动。
(像安妮海瑟薇早期的小妞电影一样)校园,轻喜剧,不上价值这种电影摩多摩多。
看得很开心,因为很简单,所以可以完全没有任何负担看这部电影,不会担心前方突然高能预警或者冒出一个大泪点,只要轻松地看轻松地笑就好了。
同样都是校园加音乐的设定会让人忍不住联想到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和爆裂鼓手算吗)也确实有看到将这部影片描述成摇滚版放牛班的春天的评论。
很喜欢最后打破了第四面墙的排练环节,看卡司表变得不是那么无聊的一件事,如果电影可以都采用这个方式做彩蛋就好了。
家长们冲进livehouse的那一幕忍不住会想如果是东亚家长,估计不会有这种被认可的情况,只会冲上台砸了琴吧,很好的理想化作品(我的梦想…)如果我再年轻十岁我会更喜欢这部电影,自命不凡的年纪会幻想自己万一是个天才,万一能够成功,但是二十二只会认清自己是个没有天赋也不够努力的普通人,尤其是其实影片里的学生们十岁就能到达那种程度,虽然知道是虚构的作品,还是会忍不住焦虑:正经学音乐的人谁不是从小就开始的,杜威作为失败的乐队乐手起码也是乐器全通还会写歌,不知道自己要过多少年才能到达那个程度。
我不是很摇滚,明明似乎听了很多摇滚,但是并不是非常了解,甚至不明白摇滚的定义(摇滚的定义是不被定义by周弈),听说过ACDC,但也没有听过他们的歌(趁这个机会去听了,好听,爱听)杜威老师真的不忘初心,热爱摇滚,到处打滚,开头结尾怎么不算一种call back呢(我还是不明白,搞摇滚的人一定要有那些动作吗……),非常喜欢开头杜威跳水跳到地上和结尾跳水被接住的对比,有点感动。
上次课上和老师说,觉得杜威作为角色没有什么改变或者进步的地方,看到最后回想起来,从一开始觉得乐队是自己的一言堂到后面主动承认学生的天赋高于自己说出“乐队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这样的话,其实他们互为老师。
作为三十岁成年人的杜威在和学生相处的短短几周(?)时间内就能够有这么大的改变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仔细想想杜威虽然是个失败的乐手,但说不定是个优秀的统筹?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给所有学生都安排上是和他们的岗位也太牛了吧。
我还是想要有个自己的乐队啊啊啊啊🥺🥺
父母们都需要知道这部电影里Jack Black一边弹吉他一遍用表情诠释什么是 rock 'n' roll. 这部电影对于每一位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有趣的经历。
电影里也讨论了一些更严肃的东西,比如10岁的小男孩和同学们讨论醉酒。
影片里有一些醉酒抽烟的镜头。
School of Rock 更多的是表达小朋友们怎样对音乐产生兴趣,怎样和父母交流从组建乐队中得到的宝贵经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影片里也正面探讨了困扰孩子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个女孩子不愿意在大家面前唱歌因为觉得太胖。
超搞笑的电影搞摇滚要从娃娃抓起,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觉男主角挺强的,虽然很胖,但唱歌唱的蛮好的一定要看哦呵呵
总得来说《摇滚学校》剧情还是很百老汇——除了个别几部,剧情都是欢乐是主基调,有一点点的小挫折,然后美好的结局,管他合理不合理。
剧情没法推敲的,硬要推敲只能负分滚粗。
男主一天到晚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白吃白喝住在发小家;在知道需要交房租的情况下,上班还迟到,还抢占发小的工作机会,不告诉发小的情况下顶替他去上班,而发小甚至有可能因此被吊销教师资格证;去顶替别人工作还不好好工作,叫小孩儿去参加音乐比赛,不是因为看出来孩子们心里有各种问题需要宣泄,需要跟家人沟通,而是因为自己想去参加,后面顺带解决的这些问题;出了问题被发现,不主动承担问题,自己跑了,留校长解决。
发小的女友说的非常正确:就是垃圾中的垃圾。
但是小孩子和发小就是可以原谅他,接受他。
校长还袒护他,还顺便拥有了爱情,以后的工作问题也解决了。
最不能接受的是,全剧最正常的发小女友,居然还被警察警告:这是在浪费警力。
宝贝们,要是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人,真的请一定报警。
总之一句话,剧情是屎。
音乐方面太过于专业,我不会点评,只能说挺好听。
最喜欢的是校长唱的那首,现场恋爱!
而且之前上课唱的应该是花腔吧,也很好听(应该是莫扎特的吧)。
演员都表演的很好,小演员们都太厉害了,开始表演之前,广播还专门说一下小演员都是真的自己在表演,太可爱了。
最后去比赛的那截,都看到下面的乐队都站起来在看小演员们表演。
大小演员们都很酷!!!
大爱校长,声音太太太太太好听惹!
然后居然还有录像时间,我快感动哭了,我看过的百老汇里,这是最大方的了。
为了长时间航班随意挑的电影,看完有被惊喜了。
这部电影不是像标题一样,只是一部关于摇滚的音乐电影,更是一部教育主题的佳片。
它用摇滚乐的方式大声质问“只知成绩,压抑天性,忽视个性的教育难道真的是好的教育吗?
”通过音乐,假冒教师的杜威和孩子们以平等尊重方式连结,相互共振,并激励了彼此。
他教会孩子们的当然不是语文数学天文地理,也不只是演奏方式舞台表演,而是勇气自信,不畏强权,创新求变,遵从内心。
还有什么比这更摇滚?
还有什么比这更棒的教育?
固然情节有些老套,就像弹幕所说“又是一部乌托邦电影”,但电影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又有什么问题呢?
毕竟现实已经如此沉重。
当杜威和孩子们终于站上舞台完成属于他们的表演时,每一个荧幕前的观众都会像台下曾经压抑古板的校长,曾经只知成绩的家长们一样,为他们感动欢呼吧!
你知道ROCK吗?
你有多了解ROCK?
说实话我一直分不清楚rock,R&B,古典,流行。。。
好,我不了解音乐,但是我不能不听,但是我不能不评论,这是一种内心彭湃的激情,或者只是暂时,但是此刻确实如此。
Children,活在父母的光辉下,也活在了父母的统治下,父母永远代表着保守的,他们可以对自己要求不高,但是孩子们不能,某种意义上,这是负责,另外一些意义上,这是不负责。
贺林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一直过着这种生活,并且已经被麻木跟接受。
他们的思想就是拿了多少个星星,操行有多少分。
但是他们是优秀的,内心富有激情的,这种激情由冒牌教师Mr.S-杜威这个摇滚狂热者的出现而点燃。
他们开始沉迷于杜威给予的世界里。
ROCK , ROCK,每个人被赋予了参与这个team的一个角色。
其实这个过程极为神圣,但是又充满了平静,everybody,everyone,if you wish,you can be a star。
star,并不一定要闪耀别人的人生,最关键的是,你自己的人生。
rock不是迷幻的吸毒者,不是变态的强暴者,不是性与糜烂。
它只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底蕴,一种精神,一种平和的生命。
它告诉我们,懂得反抗,懂得和命运竞争。
电影最后以我们最理想的结局收场,你的使命不是让领导者给你A,而是让更多的人认同你。
最后,代表着美国中产阶级的家长们跟着rock fans一起大叫school of rock的时候,我振奋了那么一下。
多少人为了音乐理想郁郁不得志。
谁又能一直坚持下去?
我们给予了太少的关注跟热情。
我只是一个单纯的乐迷,比如那天跟TJ的亭亭讨论了音乐的时候我说,无论古典还是流行,钢琴吉他,rock,情歌,音乐就只是音乐。
当我们喜欢的时候,无分低贱高雅,它只是一种心情。
你可以去抒发可以去保留,它不仅仅是一首歌。
有人说,你不喜欢Rock你不会去喜欢这样的一部电影,但是我认为,无论是谁,看了这个电影,不一定就喜欢上了rock,但是起码不会再对rock作出无聊卑贱的想法观点。
这不仅仅是rock的电影,在我看来,它就代表了音乐人生。
“喜欢音乐的小孩不会变坏”Jay如是说。
我们都是好孩子,因为我们都喜欢音乐。
只是一种态度。。。
不懂摇滚的说。。。
摇滚就是反摇滚。。。
非hardcore。。。
悬在中间,nowhere。。。
伪君子的摇滚不在此地。。。
只是因为Jack Black 。。。
kids的摇滚还是不一样。。。
没有感到真正的激情。。
kids能懂多少的摇滚???
即使我们的伪摇滚又能懂多少。。。
重在参与。
男主角的表演力真的超强,影片的中间和末尾用了两个长镜头,足足大概5分钟的时间,就光靠他一个人把他对摇滚的热情都表现出来了.看完后还是很感动的,最后的时候,当他没有拿到奖品,反而他的学生却看的很开,对次已经不重要,就像成绩,星级同样不重要,只要在摇滚舞台上倾注所有,最后他们得到了全场的安可.
学校电脑房真是个看电影的好地方。
房间外零度的大冬天,人缩头缩脑。
而我安然地坐在靠墙的小角落,把电脑连上移动硬盘,脱下厚厚的外套,戴上起码还有海绵垫的耳麦,media classic,旁若无人,看电影,捂着嘴一个劲儿地偷偷地乐,从头至尾。
it was awesome i have to say.有评论说,这是一部摇滚启蒙电影。
okay,u can say that again & now i am in.最最喜欢电影与众不同的出字幕的方式。
没有无聊的黑底白字字幕,开头是一个长镜头,推拉、旋转、流畅的镜头运动,连带着把导演、编剧的名字还有电影的片名交代清楚。
结尾部分,Dewey Finn (JACK BLACK)歌词这样唱道:“电影快要结束了,看看旁边的名字吧,我一个也不认识;电影快要散场了,下场电影的观众快来了,你会妨碍到他们;清洁工人,就要来清理电影院了。
”hah...我想象自己如果坐在电影院里,在电影结尾的时候,被剧中的人物这么糊弄了一下子,他催着我离开,而我偏偏被深深吸引,粘在了座位上,久久地不肯离去。
真希望电影不要有黑场的时刻。
关掉media classic,扫视了周围一圈我全都不认识的人,一个个严肃的表情,在我看来“木讷”,心中鄙视了下,然后窃喜,酷酷地将外套甩在手腕上,一扬头,三步两步,跨着走出教室,每一个神经都在跳跃。
迎头,风大,i don't care。
内心,暖和,i want rock and roll.扭动身姿,crazy一回,coz i like it.
看到这海报我都要笑……
Rock got no reason. Rock got no rhyme. You better get me to school on time,洗
看的我热血沸腾!!
完全不喜欢
俺娘喜欢~==
一路开挂是挺爽,但是逻辑问题太明显。主角也太主观,怎么能让这么多人为你一个人的梦想陪葬
傻乐片儿。
挺傻挺可爱的,但是布莱克的表演还是有点creepy
非常讨厌电影表达的三观 胖子完全是利用一班孩子满足自己的私欲 利用老师的身份半强迫孩子跟他一起胡闹 跟教育根本毫无关系 对基本没有判断自主能力的孩子来说无异于精神强奸 对孩子也没起到什么正面影响 教他们反叛?呵呵 社会会给他们上真正的一课 细节也讨厌 好孩子学着说谎 搞两面派 胖没错之类的
尼玛不知道什么时候看过这片
很好的校园电影
除了烂还是烂
无关摇滚
School of Rock~World of Rock~有些band 他们不懂摇滚 他们只会摆pose和表演 靓皮囊和屎音乐!Jack说的对 摇滚是有使命的!rock 'n' roll never die!
好笑,看玩你一定会跟着ROCK起来!
无懈可击呀.....
没有什么特色的电影 @2012-09-28 15:16:47
看得烧起来了!明天不想去上班了!TAT
没看过,很丢人~看过了,不丢人了~很不错~小女孩是潘的迷宫里那个吧~和小贝贝一起看的~很开心呢~今天我们一起看爱情手册来着~
当乐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