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The Sun Beaten Path
导演:松太加
主演:益西兰周,罗后杰,尕藏仁青,仁增卓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1
简介:主人公尼玛将亲生母亲碾压致死,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只身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却依然没有消解无时不在的悲痛 和自责。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茫茫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将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撒在原来..详细 >
HDTV.720p.x264.AC3-CMCT快进看完
震撼,可以看看。
海报
整体把控好于细节,情感流露的弱,整个片子浸入的感觉也弱,闭环的剧本做的还可以,最后突然消失的老者,也像一个魔法师一般,也只能帮你到这里
8.8影展。镜头的语言感觉是比较漫长的,像片大漠,就很有公路片的特色(因为是步行,节奏比其他公路片慢好多好多,有点惭愧,我确实中间有点想睡觉,以至于没能看明白主人公是如何不慎轧死母亲的。。)。叙事性不强,单薄了些,但是象征意义感觉是有的。两次主人公倒在地上,左边灼目的太阳烧着他的眼睛。我感到这是一种境地,极慢的节奏似乎是一种民族性的语言。但他最后还是回头了。
一段矫情刻意的自我救赎之旅 风格粗粝尖刻 仿佛成了情感交互的壁垒 几段承启的部分太不合逻辑
上路走走 说不定能找到答案
电影很真诚是真的,非常真诚,也很真实。但是导演的技巧方面也是真的不太娴熟。电影画面非常美,隔壁,沙漠,跟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相似,空旷但充盈,风沙簌簌却安宁久远。
情绪表达略过(也可能是演员眼睛太大了),影像上也似乎是一个厌世的盗马贼(尤其下雪那场戏)。但是!剧本非常强大。事实上讲述的是一个“反朝圣”的故事,因为真正的救赎是在背离拉萨的道路上发生的,骨灰从家里去了圣地拉萨又回到门口的道路,算是一个非常彻底的反思。老人出现得莫名其妙,离开得更是突兀,正是他所开解的“无常”。题外话,在这个时代的特殊境况之下,藏语导演们反而得以大胆地挑战了各种主题(包括“气球”里对于转世和生育的思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你看那高原的风是在往哪里吹。
多少有点乏善可陈了 太平淡了
有点粗糙的片子似乎会给诚意加分。至深的悲伤都是孤独的,不管是母亲之于少年,还是人生之于老者,而救赎孤独的方式太主观了,所以导演要找的平衡点很容易通顺——宗教、流浪或者回家,而转折点就在于,重新放别人进出你的心里的那一刻。
关于救赎的长镜头。
当痛苦遇见时间和小孩就会淡然失色
20110611@UCCA
一般
3.5星,理解男主的痛苦,沉重、崩溃,但不大理解执拗、怪僻的他片尾如何突然又开悟了、想开了,放下了,主动伸手拦停班车,愿意坐车回家了??他曾徒步磕等身长头去拉萨朝拜、赎罪,期望灵魂得以安宁和救赎,但似乎并未起到作用,故而他仍固执地坚持一个人不停地向西行走回家的路…… 直到遇见一位平凡且热情的藏族老人,陪伴他、宽解他…… 难道是这老者的通达启悟了男主??可西藏是一神性灵性之地,拉萨的佛主未达成的,凡人又怎能做到?导演想表达什么?
我们用一个一个故事打开彼此心扉。
“痛苦在小孩和时间面前会黯然失色”
这片豆瓣居然7分多,虚高了吧。当然作为独立作品,民族题材,而且处女作,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但是也不至于解读出过于复杂的含义,其实就是关于生死和救赎的一个民族化的表达。环境营造很漂亮,故事流畅,有风格。
理想的公路电影,暴走型公路电影,无需太多台词,靠环境氛围、人物表情、内在情绪来推进故事,气质接近格斯·范·桑特的《盖瑞》,但没那么简约。据说,男主角真的杀过人,家人看了此片,认为是在拍他们的故事,拍完此片不久,主角就莫名的失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