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律师不管,自己调查。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莫名其妙跳出来个退休警察,主动告知DNA监测一事有些突兀。
但至少给了Bill一个目标,就是拿到对方的DNA。
然后他去到了对方地盘开始打探。
这一切前提都和能够飓风营救女儿的Liam Neeson差不多,但可惜这次来的不是Jason Bourne。
让人打了一顿,眼睁睁的看着想找的人从自己眼前离开,他无能为力。
四个月,Bill其实已经半放弃了帮女儿脱罪的想法了,他留下来或许只是因为没有回去的理由。
毕竟女儿还在这个城市,而且他又有了新的牵绊。
带Maya去看球其实也代表他开始融入了正常的生活,并接受了现实。
或许他的计划是在马赛待上四年,每个月接女儿出来一天,反正她和Virginie母女相处也不错。
但更大的可能依然是他没有计划,所以继续延续当下的生活。
但他看见了Akim,想起了最开始的初衷。
退休警察发现了和现场不明DNA符合的样本,这件事本身就很有疑点。
退休警察怎么发现的,从什么人身上发现的,他怎么拿到的,他拿到后又是什么契机让他会和五年前的一起案件进行对比。
交易的时候一直说这事危险,不能让人知道。
结果这事他自己就给揭晓了。
验出了可疑DNA,那就知道了嫌疑人是谁,既然放了Allison,那应该就会开始通缉Akim。
但真相却是Allison其实是牵涉其中。
所以只要警方抓到Akim,就必然还会牵连出Allison。
所以结尾的脱罪,其实总体来说并不肯定。
这让最后静坐看云卷云舒时除了对心境改变的感叹外,还在现实中有些不确定性。
Bill问Allison为什么选择来马赛,她回答因为离家远,可见她对家庭是有抵触的。
再加上妻子的遗物全都遗弃,以及和自己的母亲相处也并不融洽,可以知道以前的Bill并不是个顾家好男人。
因此他在法国和Virginie母女相处时候的种种,也是有些不可思议。
只能用年龄到了转性了来解释吧。
马特戴蒙从出道开始的角色就是“天才”“非常人”。
我印象好像是从《我家买了动物园》、《传染病》开始,他的戏路有所改变,尝试演绎“普通人”,小李子从偶像变成实力派的转折点是《血钻石》,从时机上来说,这一改变很早。
相对而言,马特戴蒙的热度没小李子那么高,戏路的改变又晚了点,获影帝的可能性小了不少。
不过这部《静水城》,其演技已经开始趋于纯熟完美。
故事里头的呆萌,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父亲。
都是吃的没文化的亏,呆萌基本也就是个靠出卖劳动力换取糊口的中年男子,该有的中年危机,一个都没落下。
就是这样的一个男子,还得去语言不通的马赛去看女儿。
女儿在马赛已经坐牢坐了五年,接下来还有四年。
这次见面,女儿给了呆萌一封信,让他转交给律师,说当年的案子,如今有了新的证据,希望可以获得重新审理的机会。
当然了,这信是法文写的,呆萌看不懂,也就是个信使的角色。
律师一口回绝,仅凭一些“听说”,法官是不会重新受理的。
按照故事的套路,这十有八九是一起冤案,呆萌绝对会解锁他“隐藏”的特工技能,然后顺利的把女儿救出来。
可惜实情可不是这样。
故事对女儿的案情,交待的遮遮掩掩,得耐心看下去,才知道女儿究竟犯了什么事儿。
话说这事儿,当年还真引起过轰动。
媒体的标题,基本也是极尽吸引眼球之能事,渲染成“蕾丝因爱成恨,杀死同居伴侣”。
不过,马赛的法律也够意思的,根据故事透露的细节,当时女儿的舍友死亡的时候,女儿还在酒吧,虽然俩人确实曾经争吵,但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把呆萌的女儿送进了监狱,也不知道凭借的究竟是什么法条。
关于这点,呆萌的女友,也曾经抱怨过,大概在马赛,确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反正不管怎样,呆萌的女儿是光荣入狱了,但是心里还是委屈的。
凭着女儿的一句话,呆萌就开始了寻找真相的旅程。
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特别是语言还不通,呆萌需要一个帮手。
这个帮手,是通过“对不起,我不会说英语”这个梗才认识的。
在故事里头,老实巴交的呆萌,只玩了两个梗。
这是其中一个,另一个得呆萌上了三垒才能玩。
没钱的呆萌,在异国他乡,被狠狠揍了一顿。
没有解锁“特工”技能的呆萌,被揍了一顿后,立马老实了。
为女儿翻案的事儿也就这么拖着,呆萌在马赛出卖出卖体力,慢慢就和房东太太建立了感情。
就这样一直等到女儿可以获得出狱一天的机会。
知道翻案无望的女儿,出狱后倒是和呆萌的“一家”相处的相当融洽,一天过后,回到监狱,女儿选择了自杀。
内疚的呆萌,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无法释怀,但又无可奈何。
这件事儿,成为了呆萌心中的一根刺。
奇怪的是,自杀未遂的女儿,在此后却相当坦然,反过来劝呆萌,一切都可以放下。
此时的呆萌,大概也习惯了马赛的生活,不知不觉,呆萌也和房东太太摸上了本垒。
可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呆萌在和“小女儿”看球赛的时候,又看到了当年的小伙儿。
这次呆萌没有犹豫,直接把小伙儿禁闭在地下室,然后花了大价钱请私家侦探检测DNA。
当年案发现场出现的不明DNA,如果真的出自这个小伙儿,天知道呆萌会干出什么来。
可是事情的发展,从来就不在套路上。
地下室的秘密完全没关住,DNA检测结果还没出来,警察就已经找上了门。
其实这段很疑惑的。
事后,私家侦探向法院提交了DNA检测报告,法庭根据这份报告,立马释放了呆萌的女儿。
那呆萌囚禁小伙儿完全没有意义,还搭上了房东太太和“小女儿”的信任,有点得不偿失。
不过,在囚禁的过程中,呆萌仗着自己半吊子的法语,从小伙儿口中得知了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呆萌一直等到和女儿回到了美国,才和女儿一起面对。
故事就是这么的反套路,随着剧情缓慢伸展,基于已知信息的推测,基本都是错的。
呆萌最后还是和房东太太说了再见。
他和“小女儿”的感情,或许只能以后用来回味。
现实或许就是这么无奈,接受可以接受的,学会接受不能接受的。
日子慢慢过,时光缓缓流。
可能就像法国马赛这个城市给人的整体观感一样,阴冷,古典,群居,危险驾驶,除了足球比赛,看不到现代的气息。
前面花了大量篇幅铺垫,只是为了最后剧情的欺起伏,从球赛到地下室到警察,最惊讶的时刻莫过于小青年嘴里冒出点题的stillwater,后面的结局有些讽刺,即使是有铺垫,但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吧。
1、从女儿的不认可到最后结局对父亲的认可,这是一种关系的升华。
父亲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要学会运用规则——生活是残酷的,不必抱有愧疚3、个人认为女儿并没有做错,制造矛盾的冲突,只是想让心静下来更加明白自己想要努力达到的结果,多么重要4、电影让我明白不是纯正的法国人,真的不要体验法式穿搭了,真的很没有那种特有风情。
剧中卡米尔的穿搭太迷人了5、一个成熟的人,更应该从经历中获得发自内心的感悟。
与年龄大小无关;任何人际关系里,想与不想之间,交织着是否愿意深刻的去理解对方6、对于结局,父亲说的话——是对曾经与母女俩那段岁月,投以最真挚的怀念综上,结局我还是很满意的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静水城》。
片名Stillwater (2021),别名静水 / 斯蒂尔沃特 / 止水。
《拯救大兵瑞恩》《星际穿越》《火星救援》,那个被救援了无数次的男人马特·达蒙(Matt Damon),这一次扮演一位美国父亲,远赴重洋前往异国他乡,去拯救他的女儿了。
如果观众想看一部类似连姆·尼森(Liam Neeson)《XX营救》系列电影的话,那就设错预期了。
本片并没有激烈的动作戏,有的只是一名普通父亲对女儿的爱。
影片在2021年7月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长达5分钟的起立鼓掌。
比尔·贝克(Bill Baker)是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名石油钻井工人,失业大潮席卷工地后他丢了工作,于是正好去法国马赛探望在那里被判入狱的女儿艾莉森(Allison)。
艾莉森坚持表示自己没有犯罪,要父亲帮忙找律师寻找“真凶”。
比尔人生地不熟,还不懂法语,但他相信女儿,为了帮助女儿,他开始了艰难“寻凶”之旅。
比尔遇到了维吉妮(Virginie)母女俩,在维吉妮的帮助下,比尔找到了久违的温情。
阿曼达·诺克斯在庭上。
先说说影片选择做背景的案件——阿曼达·诺克斯(Amanda Knox)案。
阿曼达·诺克斯1987年7月9日出生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前往意大利做交换生。
2007年留学期间,阿曼达·诺克斯的室友梅雷迪思·克尔彻被残忍杀害,阿曼达·诺克斯及其前男友被列为重要嫌疑人。
警方拿出诸多证据证明阿曼达·诺克斯就是凶手,而阿曼达·诺克斯则坚称自己无罪。
由于阿曼达·诺克斯相貌姣好,案情也曲折离奇,案件在意大利、英国和美国都引来大量关注,媒体还给阿曼达·诺克斯起了“天使脸孔杀手”的绰号。
一审法庭认定重要物证上的DNA样本存在瑕疵,按照疑罪从无判决无罪释放。
公诉人二审上诉,法院判决阿曼达·诺克斯谋杀罪成立;阿曼达·诺克斯继续上诉,意大利最高法院最终判决阿曼达·诺克斯无罪。
阿曼达·诺克斯无罪释放后回到美国老家,并以自己的经历写了回忆录《等待倾听》(Waiting to Be Heard: A Memoir)。
2016年时,Netflix以她的经历拍摄过一部纪录片。
可以很明显看出,现实生活中阿曼达·诺克斯被判无罪,而且也从来没有承认过犯罪。
《静水城》则取了故事框架做背景,并没有忠实按照无罪判决设定剧情。
因此在电影上映前不久,阿曼达·诺克斯就通过推特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表示这部电影从她的生活经历中牟利。
她写道:“我的名字属于我吗?
我的脸?
我的生活呢?
我的故事?
为什么我的名字被我没有参与的事件提到?
我回复这些问题是因为其他人在没有得到我同意的情况下持续从我的名字、脸和故事中获利。
最近的就是电影《静水城》。
”(Does my name belong to me? My face? What about my life? My story? Why does my name refer to events I had no hand in? I return to these questions because others continue to profit off my name, face, and story without my consent. Most recently, the film Stillwater.)
抛开真实故事不谈,《静水城》是以一起真实案件为背景,重心却并不在案件本身,而在父亲这个角色身上。
马特·达蒙这次扮演了一个标准红脖子形象,并且拯救阳光小美女阿比盖尔·布雷斯林(Abigail Breslin)。
比尔胡子拉碴,没有什么文化,既没有钱也不懂外国语言,但是依旧努力为证明孩子的清白而不懈努力。
他选择无条件地信任女儿,也为此做出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努力,他展现出身上强烈的父爱,这份爱不仅笼罩着艾莉森,也笼罩着小女孩玛雅(Maya)。
比尔不仅在努力搭救女儿,也在救赎着自己。
他为自己常年缺席父亲角色产生了强烈自责,并将这份愧疚补偿到了玛雅身上。
影片全部视角都放在马特·达蒙身上,观众可以跟着这位红脖子父亲感受普通男人的生活。
日子虽然平淡,也温情满满。
马特·达蒙在片中火力全开,尤其是比尔和玛雅分离的时候,真真催人泪下。
《静水城》票房1967万美元,马特·达蒙这次显然不是为了赚钱而来,如此精心挑选剧本、卖力出演,显然是为了获奖而来。
距离他上一次《火星救援》获得奥某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已经过去六年了,距离他上一次凭借《心灵捕手》获奖,更是过去24年了。
他冲奥次数不多,希望他这次好运。
影片修改了真实案件的结论,显然也是为了给马特·达蒙更多的表现镜头。
说实话,马特·达蒙的全片表现已经很好了,完全不需要改变案件结论增加内容,白白引发当事人发飙。
阿比盖尔·布雷斯林为了演好片中角色,在拍摄前两周拿到了驾照。
因为片中有一场戏,需要她开车。
马特转业红脖子,拯救阳光小美女。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涉及剧透,慎点!
五年间,一个普通的美国蓝领中年人Bill往返于美国奥克拉荷马州静水市和法国马赛市。
他衣着朴素,不善言辞,始终用最简洁、最直接的言行来回应世间的善恶。
五年来,一个背井离乡的美国女生Alison被关押在法国马赛的一所监狱中。
在还有四年出狱时,她请求律师去找杀人真凶,一个名叫Akim的阿拉伯男子。
Alison的母亲早逝,父亲酗酒、吸毒、不归家,她从小被奶奶养大。
母亲曾经存在的点滴被父亲堆放在一间租来的仓库中,但由于拖延交费而被清理。
她远离家庭,只身一人,赴法求学,出柜找伴Lina,怎料爱侣身亡,自己锒铛入狱。
混杂着懊悔、坚定、羞愧、虚荣和责任的父爱让在律师面前碰壁的Bill对女儿扯谎并开始侦查。
在独自带女生活的法国女邻居的帮助下,Bill找到了也错过了Akim。
为解救女儿,他留下务工,继续查案,并与法国母女同住。
峰回路转,Bill在球场和Akim重逢,捆绑至地下室,剪其发请退休警察核对DNA。
但Akim却指认Alison买凶杀人,还得到了她静水字样的金项链,Bill摇摆不定。
因险些被警察验明绑架而被法国母女扫地出门,Bill通过和小女孩Maya的相处唤醒了尘封的责任感,Maya也与罕见的父爱失之交臂,Alison更是曾经嫉妒他们而上吊未遂。
最终,Akim的DNA与凶手吻合,Alison被无罪释放。
荣归故里时,也是美国政客和媒体的表演时刻。
同时,无法忘记爱侣的Alison把Lina的名字刺在右腕上。
父爱的缺失与复位,爱侣的陪伴与离别,英语和法语的冲突与融合,白人和有色人种的厌恶与共存,都交织在Bill钟爱的美国乡村女歌手Sammi Smith的《Help me make it through the night》中。
Matt Damon,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没有悲剧感就没有英雄,但为了英雄的诞生,人类承受了他所不能认知的事物与人类的自身能力一同增长——但后者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前者的世界。
Bill最后平静地说起“止水”城的一切都变了——女儿则认为没变,考虑到父亲的前一句话是“生活是残酷的”,那“一切变了”是否意味着止水已有“微澜”?
没有,Bill感受到的变化是对残酷的再次确认,而且是具决定性的确认,所以“变化”在这里的意思是:原来还抱有的对残酷生活的一丝希望和侥幸已经彻底平息。
Bill的平静是一种绝望的平静,他感受到的变化是:Stillwater已经由“止水”变成了“死水”。
如果说克鲁苏是讲一种无处不在的根源性的异己力量,那么Stillwater则是在讲一桩彻底的绝望。
“不要给你女儿错误的希望”,办案的Leparq太太一语成谶,Bill就算找到元凶,事情的根本仍然如此,父母在“欢迎归来”的仪式的遮蔽下,彼此确认了这一点,一种无望的、但仍然是爱的东西。
无望与爱的组合,令人绝望。
生活的残酷不是你认为的那种——那种惨,否则失去了妈妈又失去了爱人,还由于某种悲剧性的误会导致了愧疚的女儿就是定义生活的人,可惜她不是,父亲爱她,但父亲在最后否定了女儿的讲法,电影就此落幕,导演显然站父亲这边。
事实上,在导演来看,Bill抱紧小姑娘Maya的那一幕必须加上Bill抱紧自己女儿的这一幕才完整,两个孩子通过这种局部的观感体来会人生的残酷,她们都只能懂其一,都只能看到自己的失去,却不知道,Bill为了某种似乎是正确的、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同时失去了两者。
生活的残酷就是你为了得到而一路失去,在得到的尽头,你却一无所有。
这种诡谬在这部电影中被显露出来:Bill为之洗脱罪名并最终成功的是他并非全然清白的女儿,但他爱女儿;Bill声称绝对不会伤害Maya母女的承诺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做不到”,但他的确爱她们,尤其是小M。
我们大可设想,Bill之所以没能保住自己妻子的所有物品,也是因为他爱妻子。
再说一次,Bill感受到的残酷并不是遭遇性质的,而是结构性质的。
Bill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既是钞票,也是账单。
Maya的妈妈问Bill说,你有现金吗?
更进一步,不妨回想:当电影交叉呈现“Virginie打开地窖”与“Bill对Maya说他无论怎样也不会伤害她们”的那个部分,观众们于此处被暗示了某种“惊悚”——按经典港片的逻辑,Virginie接下来就要在地窖里受到被Bill囚禁的人的伤害,但,事情没有这样发展——非但没有,V接着还成功地帮Bill摆脱了属于他自己的困境。
然而,事情却并没有因此得到祝福。
所以,这部电影是在说:生活的残酷并不在于令人受伤或殒命,而在于人将深感生活的摆弄;并且,当人以为自己可以用爱来对抗这种摆弄时,当人越爱、爱得越真时,这种无力感反而越深。
不存在圆满的爱,只存在对无力感的完美忽略。
人在出生时注定落入破缺,身处其中的人——破缺的人,在追求爱——寻求完美时,落空是注定的结局,而生、长在Stillwater、时时念上帝之名的Bill一家的故事,只不过是带着一丝美国味,而影片最后的清晨里的那种乏味以及悲凉是共通的。
也许,唯有作为观众,唯有作为看完电影还愿意凝神思量的人们,才有可能从本片中获得启示——或者说,一个好问题,一个值得用更长的时间来回应的问题:为什么每个真正爱的人,都笨拙无比,都糟糕透顶,都罪孽深重?
主观评分:9/10客观评分:8/10优点:-优美的摄影,极佳的光影和色彩-对马赛细致的刻画,朴素的氛围营造以及合适的场景选择-特征鲜明但又不符号化的人物刻画-主角与一个跟他格格不入的社会之间的关系刻画-主旨明确,没有在与主题无关的事物上花费太多篇幅-较好的节奏把控和充实的故事内容缺点:-影片后半段人物行为有些失真 跟我第一部影评的电影《弱点》一样,《静水城》也是我曾经在刷百度的时候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才得知的,这部电影跟人一种很整洁的感受,从简介,海报和那篇文章开始它的组成就很明确:马特.达蒙,红脖子,法国城郊,刑事案件,很难说到底是什么元素让我后面一直记着它,也许它们都对引起我的注意有帮助,但是大概率还是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影片主旨——身份认同。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蓝领工人比尔漂洋过海去帮他的女儿洗脱罪名的故事。
主观评价:最终,影片深深戳中我的有两点:对现代法国市井的环境描写以及身在他乡的疏离感。
先说前者,我对法国的兴趣可能超过大多数欧美国家,这里是电影的起源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都是传唱度很高的历史事件和形象(记得最先是小时候看《天才眼镜狗》才得知的,算是最早接触的欧洲历史事件),到后来我最喜欢的长篇小说是《悲惨世界》,最早通关的开放世界游戏是《刺客信条:大革命》,算是通过娱乐作品对其有了印象。
再然后,结合上面的因素可能还伴随着其他辅助原因我还在我现在的学校里选修了法语,借此也展开了更多的认知。
而电影里所展现的法国是一个让我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它是一个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油光发亮的小轿车和面包车停泊在有着保守估计几十岁的房屋和狭窄的街道之间,堆满杂物的客厅中坐着用着苹果电脑的人们,在闹市,你还可以在街边发出各种五颜六色的光和声响的玩具商那里买到跟国内一样的低质量塑料玩具(虽然我以前买的少,但看着比尔给小女孩的那个玩具坏掉的时候还是感同身受)。
古老的环境里迸发出不和谐的新事物,整座城市仿佛在走向现代化和保留自己的历史底蕴之间左右为难。
虽然我生活在深圳,这个城市并不老,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如此矛盾感的存在,而我有时在旅途中能够见到一些老县城,我的老家也是其中之一,它们能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
我感到陌生是因为片中的马赛与我以往认知中的法国有些不同,而我感到熟悉也正是因为这不同,反而与我自己的家乡有些共同点了。
影片对于摄影,色调的把控使得市井氛围能够成为一个看点。
而身处于一个陌生环境,与周遭的一切都有着一层看不见的隔阂,则是氛围刻画的进一步衍生。
我在对《弱点》的影评里就提到过我自己小时候去美国的一次经历:“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的父母带我去过一次美国,都说七岁以前人没啥记忆,但我却依然记得有几次去过当地幼儿园的感受,那只是一些残缺的片段,现在想起来却依然不寒而栗。
耳边一片嘈杂,一名老师在用我所不能理解的语言呼唤我,而我则缩在洗手间的墙角几乎埋着头,与这片嘈杂的环境奇怪的融在了一起。
”我觉得这段话值得为《静水城》再回收利用一遍。
《静水城》里所展现的隔阂是语言,以及文化。
周围的人全都说着与比尔不同的语言,而当我们听着我们不熟悉的语言时到底是什么流入我们的耳朵里?
我们不知道这些句子的含义,因此我们不会展开联想,我们只会听到这些语言的声音本身,换句话说,陌生的语言屏蔽了我们,在耳朵里它们只是一团乱码。
对比尔来说自然是如此,在最开始,法语便是一堵高墙,堵住了比尔寻求帮助的渠道,即便在女主的帮助下其限制依然存在。
而比尔直来直去的性格还与这层隔阂展开了进一步的碰撞,简单来说,他见任何人都说英语,知道对方会英语就大段大段的说,对待法国小女孩也是直接用英语交流,有时候说了一大堆发现对方不会说就拎包走人,留下对面的一脸懵。
而当他情绪激动起来的时候,比如去急诊看望自杀未遂的女儿时面对不会说英语的医生依然坚持用英语表达他要留下来。
这样一层限制,搭配他作为一个蓝领工人的身份,将他在这个陌生社会的渺小体现的相当鲜明。
在我写这篇影评的时候,还有不到一个月我就要去美国留学了,之后我意识到,从《弱点》到《静水城》,我都一直在着重关注这些与其身处环境格格不入的人,我实际上将我自己代入了进去,我注意到并观看这些电影是我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的体现。
客观评价:即使是从客观角度来讲,本片也依然像一部高分作文一样对其主题,也就是“身份”,拥有相当明确的强调,换句话说,编剧很清楚他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而一个明确的写作目标基本为讲好一个故事打下了基础。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比尔的女儿让他送一封信,但她仗着他不会读法文,在里面写上了不信任他等内容(后来请人翻译才能知道),包含这段剧情在内,整部影片都在塑造这样的对立感。
现在我就不说更多,上一部分已经讲的很明确。
而抛开“身份”这一主题,《静水城》也有使它能够讲出好故事的基石,对人物动机的强调。
我个人感觉纵观所有的故事,“亲情”,比如本片的父女情,一直都是很狡猾的万能大前提,只要环境够极端,只要主角是一名家长,或者是一个孩子,并为了自己的家人而行动,你作为编剧就可以让他/她有各种表现而不显得突兀(当然是相对的,得看整体的剧中环境甚至是选材)。
如果“身份”是影片主旨和戏剧冲突点,比尔对女儿的爱便是支持剧情推进,支持他作出坚定选择的理由。
《静水城》的导演很聪明的抓住了这一点,并将其融合进自己的场景调度中。
在得知比尔要寻找的潜在嫌疑犯可能藏在一栋像九龙城寨般的廉租公寓中后,这座建筑群便成为了影片前中部分的一个象征,它当时被给了一个镜头,镜头里这座陈旧的建筑宏大,肃穆,并伴随着画外音里女主警告比尔不应该去“那种地方”,我就知道,比尔一定会去。
在此后,每回他开车/坐车(记不得了)都会看一眼那里,当他盯着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他在盯着保释女儿的机会。
而到了片子的中途,被人物动机的驱使下他终于来到建筑脚下询问是否有人见到那个男孩,那个嫌犯的时候影片也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让我们见了他一面。
只是即使有如此强大的动机,影片后半段比尔依然做出了一个相对失真的重要选择。
(重要剧透,没看过的可以撤了,总体我是满分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的,真的很值得看!
)他在几经周转后一个人逮到了那个男孩,但他选择把这个人像很多犯罪片,恐怖片一样囚禁到了地下室里,大致是要确认他无罪才让走。
尽管主观来看事情发生的太快,他一时也没有别的选择,但在这个几乎无依无靠的社会,他也应该明白一但这件事曝光就又是另一场跨国案件,和整个偏写实的故事相比,这一举动依然相对夸张。
好在最后由于大家社会地位都不高,在警察的暗示下女主放走嫌犯后,整件事情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结尾的这件事似乎像是编剧需要将对案件的追查和与女主以及她女儿的生活两条故事线进行收束而写的。
总的来讲,相对合理,但还是有点突然。
最后,这不影响《静水城》的独特和优秀。
它的故事讲得很好,甚至没有,个人认为,明显的逻辑问题,而它极为突出的优点,对主题的刻画等,使我相当推荐它。
很不错的海报,把主要元素凸显的很明确。
一个美国牛仔,在法律给不了他要的正义之时,远赴欧洲追寻真凶,为女儿讨个说法。
很美国的老套故事,片中刻意凸显这个五大三粗的美国汉子,有枪,开车,单枪匹马,随风而来,随风而去,美国英雄在异乡异土大展拳脚,简单粗暴地维护正义,就差来一场正邪枪战了。
写到了美国和欧洲的不同,美国的枪和自由,欧洲的黑皮肤移民带来的治安问题,欧洲司法的低效,政治正确的弊病。
同时加进一些左派内容作为平衡,比如女儿是同性恋,和牛仔情感深厚的女孩也是移民混血。
最终和那位演员单身母亲爱过又分开,没有组建新家庭,不走欧洲之路,带着女儿回到美国。
主要看达蒙演戏,甭管年轻时多么俊秀,美国男人到了一个年纪就都长成这样,一口胡子,敦实粗壮,戴个球帽,无论是大本,小李,还是达蒙。
达蒙女儿到底是个啥货色没交待清晰,但是个渣渣确定无疑。只是付费伤人还是杀人的问题,亦或者买卖双方存在误会。最悲惨的是死掉的那个女
马特·达蒙将那种在异国他乡那种无奈和无助,演绎的很好。
罗生门
看完之后毫无感受的电影也算是失败。阳光小美女长残了啊
三星,后期觉得真相不重要了,希望男主可以重拾美好的生活,担起生活的重任,拥有幸福的生活。但是一次执念的使然,毁了一切,让他又回到原点
为马特达蒙的表演所折服,好成熟男人的感觉,故事也很不错,虽然片长确实有点长,但是好在马特达蒙够耐看哈哈哈
我觉得并不好看,满满是争奥片的标准公式
还是喜欢马特达蒙的演绎的,只是这片子真是拍的太散乱了。
突然间脱罪行动暂停床戏出来了。
是一部优秀的美欧家庭片,几个演员演技都很赞。马特达蒙演活了一个粗犷的美国工人父亲,清晰、耿直又力量,像300年前的钻井工人。少了絮絮叨叨,法国人的生活真实了许多。阿比盖尔好大好大了。
小朋友的演技也太好了吧
少有地以红脖作为主角而且刻画也很中肯,但中段开始剧本走向失控,偏离主线太远,收尾也很仓促。女儿的角色设计特别失败,性格立不起来,转变仓促,每次出场有明显的功能性。从报导来看,借鉴现实人物的误导性改编对当事人也具有不良影响。
马达不适合这个角色,在剧情上就立不起来,观众一直要提醒自己他不会反击,他这次真的是普通人,真的真的真的,多余的功课,太分心了
闷到看不下去,不知道为什么是惊悚标签
# 74 Cannes# 马特达蒙亲身示范不会说法语在法国有多大的障碍,卡米尔科坦锦上添花进一步呈现即使会法语在法国办事有多大的障碍
看了一个小时,这尼玛什么鬼女儿?写信求助又碧莲一吊的凶老爹?啥逻辑关系啊?有特么个毛病
还是那个观点,电影去反映现实,去靠近去提出想法,这是巨大的灾难,比鬼片还难看,一切艺术都应该是做梦游戏和幻想,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好电影,今年看的很多电影我都给了很高的分,是我的感受越来越多了吗?可能吧,但我觉得现在看电影的角度变了,我抛开了去看类型片的眼光,而是具体影片,具体分析,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父女情,文化差异,犯罪,每一条线都很清晰,都值得深思,至少我这么认为,可能有人觉得电影不行的原因,是因为中间有一段渐渐的脱离了主题,嗯,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等到我看到后面女主跟马特达蒙的关系逐渐亲密,其实这是需要时间和铺垫的,否则的话整部电影会非常的突兀,中间有一个4个月的时间过渡,然后再加上一些情节的发展,所以这个时长我觉得是合理的,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本质上还是讲亲情的片子,Bill在无意识之间把Maya当作了自己女儿,潜意识里想弥补,最后Maya哭着和Bill告别的时候我还是很难过。不会法语真的在法国不要生活了。问美国红脖州人的第一句就是,你投川普了吗?
女儿在国外买凶杀人并且利用父亲的愧疚让其帮忙为自己脱罪,整个叙述过程用了一小时五十分钟才拨云见日并且交代的非常草率,不确定这电影的内核和立意在强调什么,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最致命的问题,电影节奏非常挑战观众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