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出生的我,从前总不喜欢看这种小市民故事片,觉得自己以后长大后不会活成片子里的模样。
现在32岁了,才看懂这类片子里内涵三四。
偶尔,甚至还会很珍藏的配好可乐、薯片,一个人端坐好才正经的开始看电影。
这部葛大爷的片子,刚开始几分钟,就喜欢的不得了。
墙上泛黄的海报、红花洗脚盆、风靡青少年的拉伸器、打完鸡蛋然后刮刮干净。
这些符合那个年代电影正常的镜头,在2022年却考古般唤回了小时候的记忆。
拍摄的镜头很厉害,搭配合适的背景音,使得中途因为感觉有很强烈的窒息感,暂停了几次。
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全堆叠在有压迫的短时间内,这种感觉太熟悉了。
旧房拆迁改造、托人办事时尊严被打的稀碎、胡同里的麻将相好,这些时代元素的设计太妙了。
因为这些元素,就实实在在的在我身旁。
其实电影不一定高高在上,让人在荧幕那不时闪烁的雪花中看到灰头土脸的人生,这种钳制感,真实地直击灵魂。
结尾黑幕上牵强的加的几个字,应该是怕已经长大的我们太难过吧,嘿,你瞅啊~连字体都不一样。
看这部片子,前奏很长,葛优在卡拉丢失之后,儿子试图去警局求情之后才出现。
这个有点违背我的猜想,我以为电影要先讲述老二和卡拉之间的深厚感情,有点像忠犬八公的样子。
但是不是那种俗套的剧情,而是俗世的剧情,让人总是想起生活中真真实实存在的画面。
挣钱少,遇到这种事情,要拿出私房钱,碍于面子,不肯向朋友借,不愿向母亲要。
曾经的麻友找老二借钱,老二自己钱少,但是又不想伤感情,假装没带钱,还有打气,拿出100元,2毛就省了,这2个细节实在是很体现人物的卑微,普通。
我坏坏地想,有时我也可以这样干来推辞···哈哈最让人难受的还是一直想要找回狗,但是去贩猫的市场买了一只上了颜色的狗,亏了300,还被抓上了警车,遇到狗贩子想要追回款,但是那钱已被警察给没收了。
起初夏雨不是不收贿赂的100么···╮(╯▽╰)╭偷鸡不成蚀把米,小人物,没钱没势,境地总是那么悲凉,我也是小人物,我的家庭也是小人物组成的家庭。
引起强烈共鸣。
当老二在家和老婆对质,商量要不要拿钱去办户口,老婆怀疑他和送他狗的女人之间是否有私情。
男人到中年大概有出轨的想法吧,但是又不能不顾家。
他们之间应该是暧昧,女人在热心帮助老二。
但女人离婚,跟前夫又吵架,富裕又怎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本来遇到的霉事就够多了,儿子为了义气让黄毛的肘关节鹰嘴粉碎性骨折了,被关进派出所。
一家三口相聚在派出所,多么讽刺。
卡拉没有吃葛优给的狗粮,这里我没看懂。
但是蒙太奇果然是个好东西,拍了上面的围墙瓦片,又拍了葛优那张急切又无奈,做贼心虚的面目表情,我只能说,葛优果然是适合演这样的小人物,出神入化。
谁没有遇到过那么尴尬的时候,窘境逼迫。
这让我想起了《偷自行车的人》,自行车被偷了,被迫去偷别人的自行车。
还有黄毛的家长,摔断了手臂,其实在我看来也不能全怪人家亮亮。
是他自己要去打劫胖子。
黄毛妈妈说自己孩子从小不缺吃的,那么富裕的家庭还能养出一个打劫的校霸。
为了面子,也为了不仅仅被1000块打发了,妇女的嘴皮子耍得挺溜。
最后,妈妈在杂货铺买烟,应该是准备去贿赂或者求情于黄毛家长吧,回头一看,押送卡拉的车却开走了,那时正是4:05分。
这部电影只演了18个小时内发生的故事,但是体现了太多市井小民的真实生活和无奈。
老夫老妻在家吵架。
我看不出老二是好脾气还是坏脾气,不过我很欣赏他不在家和老婆对吵,而是去厕所跺脚对着空气骂几句让心里舒服。
对,每个月挣多少,量体裁衣,可是狗是有感情的。
老二更多的还是放不下感情,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只有在卡拉面前能享受一种中心,做主,被拥护的感觉,不再像在其他人面前(警察,上司ETC)那么卑微的感觉。
话说的很对,狗为了蹭吃蹭喝,就得把主人哄好点,可是人活了那么久,却不一定懂这个道理。
好吧,这是一部好片子。
我想起我的父亲与母亲。
没钱,但是还是要继续生活,遇到窘境要商量,会有计较,会有生气,会有吵架,但是最终为了整个家庭,还是要做出妥协。
正如这里面,老二愿意去买条其他的狗,而妻子默默取出了本来是给孩子上学,生病了用的钱来给狗办证。
镜头1. 画框构成的隐喻。
影片对玉兰、亮亮、老二之间的对话有很多镜头描写。
他们三人对话时,玉兰处于宽敞的房间里,而亮亮和老二总是在卫生间里洗脚或修马桶,父子俩的镜头多是框架式构图,导演巧妙的运用卫生间狭窄的门作为边框,把父子俩挤压在门框里,这种压抑的视觉感受表达了人物生存处境的压迫。
路学长通过对画面的安排,隐喻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即展现规则重重的社会环境下小百姓被束缚的局促现状。
2. 路学长拍摄影片的景别与角度,意在营造一种客观的真实。
影片在叙述一家人面对卡拉被抓后的行动,无论是老二在家中与家人们商量的片段,还是他为了接回卡拉发生的一系列爆笑经历,基本上用了全景、中景、近景的镜头,以平视的角度,让整个的事件客观清晰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这种朴实的叙事,使影片无线趋近于真实的世界,以至于观众欣赏影片时,能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认同一种对于自身平凡的无奈与痛苦。
3.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特别值得考究。
老二去母亲家里寻亮亮,看到了屋子后面的高楼,虽然觉得光被高楼挡住了,但是老二的母亲还是照常生活着。
老二进门时镜头先给了一个全景,奶奶阴暗的屋子和背景里明亮的大厦被囊括在画面中,一明一暗就形成了鲜明的色调对比,表现出老百姓面对这种事已经麻木的内心,奶奶院子里的人被挡了光却不知道如何反抗,只有一个律师为大家挺身而出。
这其实就是很多人在现代社会下的生存语境。
人物1.导演设计很多角色来体现老二这一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以老二在家里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他欺软怕硬的特点。
影片中亮亮多次提到,“他(老二)谁也欺负不了,就敢欺负我。
”,玉兰却是掌管家里开销的女人。
将这三人的关系放大,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阶级关系,老二处于阶级中间,甚至比中间要低。
他面对弱者时强势,而遇到强者就变成了沉默的“卡拉”。
但老二的形象同时也有父爱、对家庭的责任的正面部分,只有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人物更加多面性,多面性也造就了真实。
在老二身上,我看到了许多平凡人的身影。
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会因为一点小钱锱铢必较,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其实很多人都只是平凡世界的小只蜉蝣,没有辉煌的过往,也没有伟大的梦想。
但是生活还不是要继续过下去吗?平凡且充实足以。
“成长就是认清现实,不在做那些遥远而不切实际的梦,屈于自己本来属于的平凡。
”希望你我能在认清现实后,还能勇敢朝梦想奔去,fighting!
这部电影整个很棒,一气呵成,到结局却很突兀,至少令大多数观众“大呼意外”。
查了半天,终于看到网上有说法称导演路学长原来的意思不是这样的,现在的版本只是为了通过审查。
虽然这也只是个传说,来源模模糊糊,无法考证,但看到这个说法的卡拉观众(包括我)仍然感到了欣慰:自己欣赏的电影的导演,果然原本在结尾上也是与我们有共鸣的。
换句话说,我们还是能够理解导演的,无奈那帮电影局的人太浑了。
但是总觉得奇怪,网上所说的“被毙版”结局虽然悲凉,但远不至于会被“封杀”,于是忍不住再把电影在头脑里过了一遍,却突然理解了现在这个貌似败笔的结尾。
我们看了太多电影,阴郁暴力的或是阳光励志的,无一不是一波三折甚至一波多折。
我们爱刺激,爱意想不到,习惯了剧情的不落俗套。
却不知渐渐地,不落俗套已经成了最大的俗套。
我们总想着老二这么个窝囊的人,卡拉这么个窝囊的狗,和一个快活的结尾格格不入。
就算要好结局也罢了,好歹来个轰轰烈烈些的,替老二出个头,卡拉也行啊,怎么能这么平淡,简直不负责任,演都不演了,直接黑底白字打上两行,拉字幕完事。
可是仔细想想,生活呢?
生活也就是这样平淡的。
当然生活也能发生得更惨些,或者更好些,但那是个别的。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家们更热衷于抓典型。
固然典型带给我们震撼,偶尔也需要一些《卡拉是条狗》这样的电影来给生活一些真实的写照,让我们看的入戏,再为自己撒一把泪或是自嘲地笑笑。
让同样无奈地和生活拔河的人看着眼熟,哎,那不就是我吗。
穷人惨,穷你连条狗都不配养,在某站看到解说影评下评论区都在讨论什么文明养狗倒是可以再深入一点,这不是养不养狗的问题,一个月几百块工资,一个狗证五千,什么人才能办狗证?
当然是能负担得起这五千块的人。
那么掏得起五千块的养狗人真的就爱护狗讲公德吗?
未必。
就是一种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穷人保不住自己的一点精神寄托,就像现在网上动辄“穷人不配生孩子”,穷是原罪的具象化罢了。
想起曾经有专家发论文提出要设计一种制度,实现生育指标的买卖,每对夫妻两个生育指标,想多生的可以向不想生的买生育指标。
既然都谈到买卖了,言下之意,穷人可以出卖他们的生育指标,卖给富人。
那位专家美其名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我只觉得彻骨寒冷。
很多评论感叹这样的片子现在可能过不了审,其实我倒是认为影片已经尽量温和了。
其实真实情况可能是老二拜托打麻将的朋友“找关系”,“熟人”随口一句话,老二的狗就回来了。
看完好心酸,我特别喜欢这种现实主义的电影,想起了当时跟顾老师一起看的《万箭穿心》也是差不多类型。
这种风格真的很戳我,自然光无滤镜、人物对话朴实精炼、镜头平实不花哨、叙事线单纯。
真实残酷地白描了市井百姓的渺小无力和心酸,看着感觉比恐怖片还恐怖,内心十分压抑。
其实我很有共鸣,因为我跟主人公一样,就是一介草民,无权无钱无势,民民这件事,求爷爷 告奶奶都无济于事,不如顾老师一个电话奏效,在这个权力大过天到社会,老百姓是卑微且无能为力的,如果不努力向上走,我只有被权力左右。
这种单一叙事线真的很朴实单纯,从头至尾就是围绕找狗来讲故事,特别接地气,我很喜欢这类电影。
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手法会让人觉得特别真实,就像发生在周遭一样,加上上周刚经历过丢狗,我一下子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在讲我的故事,让我带入感特别强烈。
卡拉,当我还可以抱着你的时候,忘记对你说。
你不肯吃我带去的狗粮,也不再那样兴奋地迎接我,我知道,你还不明白,所以萎靡下去,一点一点的,让时间盘剥你快乐的精神。
我看见你萎靡下去了,只能站在铁笼外,束手无策、充满歉疚地看着你被死亡盘剥。
临离开的时候,你从铁笼的间隔里探出头来,那呼求的动作是无声的,却尖锐地刺痛了我。
卡拉,我的狗。
在我还可以抱着你的时候,我忘记说——你并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卑微,也看不到我生命的卑微。
所以你才在无知中享用快乐,无忧无虑地爱我、哄我、崇拜我。
而我,正是利用了你的无知。
卡拉,来不及告诉你。
但是后来的你也看到了,到处,都是铁笼。
世事荒唐。
我甘心为你犯险。
但是,所能做的只有那么多。
我们都卑微地低着头。
并不看天空中悬挂的太阳——太刺眼。
卡拉,我抱着你到处跑。
一直到那个角落,我们蜷缩在一起,还是逃不过那几盏明晃晃的手电筒,齐刷刷地照过来。
他们带走了你,我的生命不能抱紧你、守护你。
我的生命支离破碎,不值一提。
你,想不通吗?
卡拉,我跟他们淡化你给与我的快乐。
因为怕被那些人笑话。
他们不明白。
卑微的我拥有快乐的你,多满足。
但是,我走到茫茫人海再次寻找你,与你相似的身影,带我回到曾经的温暖记忆。
但是,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你了。
卡拉,即使没有你。
我仍然要生活。
可是,如果没有你,我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如果能像你一样生活在无知的快乐里,躲开那些牢笼,该有多好。
如果没有你,我像狗一样生活在这孤独的牢里,静静地等待死期。
卡拉,最后的你明白了吗?
如果你明白了,要告诉我。
卡拉,我被他们关起来,他们说要控告我。
我不知道他们要控告我什么,所以我不怕。
我没有错。
但是,我被关在这三五步的高墙内,目光凋萎,心神惶惑。
我听见你。
我高声叫你的名字——卡拉!
我怕我再也见不到你。
我要回应你,告诉你,我卑微的生命爱着你,所以,不要怕。
但是那些雄伟的声音呼喝说:不许嚷!
不许嚷!
多可笑!
我想起那夜他们也这样呼喝你们:不许叫!
让我的生命安静下来,静静地等待死期。
把我从温暖快乐的童话中带出来,丢到这铁笼里,高墙下。
他们说:不许叫!
世事荒唐。
卡拉,我们遵从那些规则吧!
卡拉,我们从缝隙里溜走吧!
卡拉,我们是一无所有的!
卡拉,我都说了——你还爱这样一个我吗?
卡拉,你都懂了——你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爱我吗?
首页的影评,水平真心不高。
但因为时间发得早,获赞积累可占据首页,豆瓣这个影评机制其实不科学,更多优秀的影评都被埋没在后面了,绝大多数人不会翻后面的影评看。
不写长篇大论。
只说说电影里感觉有意思的地方。
官本位的中国,普通老百姓都是狗。
警察不仅仅是维护治安,这个群体在威权政府的统治下,成了一个有特权的阶层。
在与老二打交道的过程中,警察总是一副“狗主人”的形象,而老二,则点头哈腰像条狗。
影片开头,警察突击逮狗查狗证。
警察问“狗证呢?
”,那个遛狗的居民直接把挂在脖子上的狗证出示给警察看。
像极了听从主人命令的狗。
老二被跟狗贩子一起被关在警车里争吵要回被骗的钱,狗贩子无奈翻口袋告诉所有人,他的钱都被警察没收了。
老二跟狗贩子们,像极了被逮起来关在同一个铁笼子里的狗。
亮亮因为仗义帮胖子挡黄毛,把黄毛摔伤而被关进派出所。
铁牢笼里的亮亮,简直就是被警察逮起来关进笼子里的卡拉,也是一条无辜的狗。
那么,既然没狗证不合法规,那办一个不就得了?
影片交代的很清楚,老二一个月工资几百块,他的收入,也是大多数普通北京市民的收入水平。
而办个狗证,需要五千,老二存私房钱来办的话,需要存三年!
这个五千的费用是怎么制定的呢?
没有人来质疑,也没有办法和渠道来质疑,警察说了,办狗证交五千块钱,你想办,就得乖乖地交,不办,查你罚你没商量!
粗暴的法规并不会杜绝养狗现象,反而催生出贩狗行业。
敢冒风险贩狗,绝对不会是善茬儿,而且,风险越高,贩狗行业的利润就越高,这完全可以对标像贩毒、贩卖军火这样充满暴力和暴利的行业。
你出台这样的法规,到底是维持治安、促进民生,还是特么的中饱私囊、折腾百姓?
老二的妈,谈到因为房子采光权被侵占而获赔三千元,没想到原来阳光也能属于个人,那种捡到便宜的喜形于色,真的是把一种卑贱城市贫民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太太活了一辈子,也没有自主拥有过什么啥,稍微得到半点合法的权利,就暴露出那种恶心的自私本色。
注意,这绝不是感恩的心态!
老二在宠物市场,背景是正在拆迁中的老北京四合院。
原来那时候好看的老房子挺多的,现在来北京,全都是高楼大厦,老北京的风貌真的是绝迹了。
流氓孩子黄毛,家境殷实,父母有钱有权蛮不讲理,欺负的就是亮亮这种出身于老二家的普通老实人家的孩子。
这幅情形,在中国大地上简直遍地都是。
贫富分化严重,底层百姓受富人的气,而且是代代受气。
阶级固化的现象,从那个年代就已经非常普遍了。
电影表面是在说狗,而实质是在说底层城市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
妻子遛狗时跑慢了点,卡拉就被警察给逮了去,临走,逮狗的警察摞下话来,第二天下午四点前必须到派出所办狗证,过了时间,狗就要被送走处理。
老二下了夜班闻听此事,不敢冲着妻子发火,憋了一肚子气在公共厕所里将怒火和着粗话尽情地宣泄了一通。
这是真实的老二,顶着一个让人轻慢的绰号,头发蓬乱,衣着随便,脸上攒满琐碎与烦恼堆积的卑微。
卑微的面容里透着对周遭的小心,小心一切,因为对老二说来,自己这样的家庭不能出事。
《卡拉是条狗》就在对生活耐心、细致的观察与摹拟下,真实的演绎了普通人平凡而辛酸的人生。
影片对名叫“卡拉”的狗着墨不多,到是把叙事重心聚焦到老二身上。
很难说老二能代表普通人里的大多数,可这个人物的寓意自有其耐人寻味的解读之处。
老二要上夜班,平凡岗位劳动者的身份不容置疑。
老二挣得不多,符合上夜班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现状。
老二发了工资,偷偷藏下100元钱,一个远离尊严的中年男人形神兼备的在影片里传递出生活的本来面貌。
通过对老二的刻画,电影成功地还原了真实的烦恼和人物内心纠结的心绪。
为了捞出卡拉,老二费尽心机想了不少歪辙,都以失败告终。
影片明确地昭示,只要肯花钱,就能办上狗证,却又在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下不无隐晦的指出,不是每个人都能眼都不眨一下的点出一沓钞票去办狗证。
隐晦与现实交织,共同构成了与真实生活极度吻合的观影体验。
狗证,如同一个隐喻,横亘在情感寄托和法规之间,成为调节人情与法的看不见的杠杆。
卡拉在第二天下午四点被送走,却在当晚七点回到老二家里,撇去背后关于请托的运作,老二这一天为了捞出卡拉所经历的人事浓缩了太多一部一百分钟左右的电影所难以承载的“言外之声”。
在捞出卡拉的这一天里,老二见了不少人,那些奇怪的人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冒出来的,这也注定了卡拉回到老二家里后,老二也不知是谁起了作用。
这里呈现了一种关于人情的精细而复杂的网络,它不会公开现身,却能将触手伸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老二在生活层面与成功无缘,可他也并非一个失败者。
成功与失败不是《卡拉是条狗》所要着力展现的社会命题。
老二是个战战兢兢活着的普通人,下了夜班回到家里,见了桌上那较为丰盛的菜肴,对妻子提出“这是早饭还是午饭”的质问,见证了普通人对待“活着”的真实状况。
这种真实的生活在妻子对家庭存款的数说下,揭开了无法绕过的辛酸和怅然。
妻子的絮叨里列举了存款的用途,一家人要吃饭,孩子要上学,有了病还得靠这钱去看病。
絮叨尽管包括了日常琐碎中常见的话题,却在有无闲钱支出这一具体指向上拔高了琐碎话题的重要意义。
妻子是善意的,絮叨里对生活现状的提醒显得疲惫而心虚。
疲惫是对生活习惯后的认可,心虚则是对如履薄冰过日子的惧怖。
惧怖随着情节弥散,恰似生活在电影里的重现。
重现中,老二的面目越发清晰,清晰的好象观众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都能从老二身上觅见与己相似的一面,或多或少,就算否认,仍难以绕开。
“从单位到家里,我每天得变着法让人家高兴,只有卡拉每天变着法让我高兴。
说白了,只有在卡拉那儿,我才觉得我有点人样。
”老二的自述道出了一种心声,这是沉淀下来之后的自嘲,有着玩世不恭的对生活的彻悟。
老二的心声隐然寄托了真挚的情感,他把卡拉当成了解忧的参照物,在老二眼里,卡拉已是自己的家人,一个可以倾诉而不会对自己表示厌烦的理想对象。
寄托是老二在日常之下情感的闪耀,藉由“寄托”一词,观众可以从容地对老二掬一把同情之泪,因为老二演绎的正是每个人在现实中的烦恼,以及真实呈现的平凡人生。
影片没有营造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对生活近似逼真的还原和再现,以一个普通三口之家面对日常事件所呈现出的纠结、徬徨、难下决断的心绪表现出小人物的艰辛与挣扎。
一切在生活层面展开叙事,又于生活层面铺设出日常的悬念,其中的机巧与不确定性同电影之外的生活吻合的天衣无缝,带给观众一种仿佛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情感共鸣。
(全文完。
作于2021年1月11日)
作品是自由的,作品却也是不自由的。
作者可以肆意涂抹他的作品,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
《卡拉是条狗》是一部漂亮的作品,故事就在一天之内爆发,冲突性强烈,其中尤其让我拍案叫绝的就是他儿子的那段节外生枝。
这是作者天马行空的发挥,整部电影被推到这份儿上也已到了顶点,最后的结尾该是如何的不用说也已明了。
如果电影结束在他老婆的那一个转身上将会非常完美,可导演最后竟还多此一举地打出一行字幕:卡拉于当晚重新回到老二家中,老二于次日去派出所给卡拉上了户口。
我说过,作品是自由的,可当作品已经成型,可当生活已经如此这般的呈现出来之后,结局可以说也已经被平凡的生活本身所规定了。
于是,作品到了这份儿上就不自由了。
对于一个我们早早就知道的结局作者却要打上这么一行字,嘎然而止,破坏整部电影的气氛,实在是太令我伤心了。
续集叫‘于谦儿是头猪’——郭德纲
心酸的底层,除此还有什么?
规范化管理,5千狗证要费攒三年的钱。这年头阳光都费钱。人到中年,无奈只能啃黄瓜。卑微憋屈老二家做不了主,老婆斥责,儿子瞧不起,自认连狗都不如,只有卡拉把他当人。只能把苦闷寄托到麻将和狗的慰藉中。狗要不回来,处处碰壁——借狗妈证被识破,不敢动存款,托烟却拿错狗,买新狗褪色卖当狗贩,儿子帮倒忙拦人受伤……
卡拉是条狗,可多少人连狗都不如...
演员演技太棒,小市民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心理描述都表达出来了。
长镜头太多,看的时候自然会觉得很困,尤其是在我昨夜因为室友打游戏而失眠、今天一大早起床去上课然后还要参加班级活动不停溜达之后。。。电影似乎想涉及很多东西,但是呈现得太乱。四分因为今晚室友不打游戏我终于可以早点睡了~
『第一届端端春日影展』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处处是批判与讥讽,却以幽默示人,现实主义还是第六代处理得好。路学长走得太早了。
請和范偉的《耳朵大有福》承續著看,都好看。
看了个什么都不晓得。
一个对外对内都软弱的男人,过着平常却并不如意的生活,养了一只狗,却被警察抓走了,这是一个普通又耐人寻味的事件。这部电影全部由对话推动剧情,语言精练,没有一句废话,然而每一句话都必须放在文化背景内去理解。
“中国有许多优秀导演,中国电影要想做好很简单——真实。只要做得真实。很多年我们都很虚假,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路学长【R.I.P.】
本来节奏hold的很好,最后30分钟慢慢破功了...
妻不如寡,儿不如犬,五千太贵,老二很烦……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管笑与悲,卡拉也会OK!
果不其然浪费了时间。
写实的作品很少有好看的 因为要表达的是深刻和反应社会 而社会里的东西怎么会是美化的呢
超级大烂片
小人物的处境就是在遭遇一条狗的危急时都显得这么无能或无助,置身这种环境下各类人等的各种冲突与表现如同日常。葛优把那狗看得很重,但那狗切不亲他,so,他是不是活在自己想象?
看到结尾一脸问号????也太糟蹋前面努力营造的情节了吧
一条便宜的连狗证都不值当给上的串儿,老二却一定要赔上脸面、赔上时间、赔上钱找回来,别的狗再好也不要,就要自己的这条,最后连家里保底的固定存款都非得取出来去办狗证,这条狗,对于连亲儿子都嫌弃自己窝囊的老二,算得是什么?题外话是,结尾很突兀地“戛然而止”,莫非是导演这边有什么问题么?
环环扣,后来疯狂的石头什么也玩这么个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