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艺术学院1994

艺术学院1994,艺术学院,艺术家1994,上大学,Art College 1994,School Town

主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姜逸磊,黄渤,大鹏,白客,彭磊,贾樟柯,许知远,王红卫,王宏伟,张子贤,毕赣,黄璐,郑大圣,卜冠今,蔡康永,陈廖宇,沈黎晖,徐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艺术学院1994》剧照

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2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3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4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5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6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3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4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5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6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7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8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9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20

《艺术学院1994》剧情介绍

艺术学院199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南方艺术学院一群美术生和音乐生的故事。在那个缓慢的年代,青春有别样的色彩,这群年轻人感受着单纯的爱情和友情,懵懂地探寻着艺术和理想,所有的问题还没来得及找到答案,毕业时节已匆匆而至,喧闹不再,离别上演。在青春的尾巴上,谁也无法选择停在原地,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他(她)们,必须去决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是非犯罪心理第四季38师机动队家庭恶魔神选东归英雄传唇语惊魂丝绸之路传奇大巫歌:恨与兴璀璨的婚礼转生成蜘蛛又怎样!银魂爱染香篇前篇爱情战争行骗天下JP:运势篇奥利不见了夜明前的琉璃色地狱隋唐英雄4圣枪修女险峰金牌冰人龙族第二季忽然心动极速青春完美孕期殿下,给点利息皇家龙虎豹我的辣妹保镖法蒂玛不能失去你

《艺术学院1994》长篇影评

 1 ) 好可惜 我还没说过我爱你

夏天的浓烈又开始弄皱肌肤,皮肤大面积的裸露,这是一个应该原谅背叛,月亮和分别的季节。

我们如此年轻,应该趾高气昂。

每年的六月,都是分别的季节,在燥热的风中,葡萄架悄然结果,在风中送来一首诗歌,送别默默暗恋的那个人。

坂本龙一说,人生能有几次满月,其实那种时刻,是屈指可数的,看满月不过20次。

你还记得你的满月么?

在这个分别的残忍的月份。

我们中国人所有重要的时刻,似乎都发生在6月,中考、高考、毕业,每次的毕业,可能也有一次失恋。

你会不会为了拥抱你暗恋的那个人,而去拥抱所有人?

夏天使得我们发酵,在燥热中变成更加甘甜或苦涩的奶酪、酒精、汗水。

我们在阳光下,丢失了爱人。

最近看了这部很不火的《艺术学院1994》,电影有些缓慢,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每一帧画面都精雕细琢,后面听说是中国美院团队的手笔,我对那个时代并不了解,1994年,应该是一个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的一年,无数电影争奇斗艳,1994年的文艺青年也要迎来他们的毕业季。

故事里的画面很美,飞舞的蜻蜓,逃不出这个夏天,硕大的甲壳虫,美的像一只精密的手表盘。

年代感的海报、画画的人。

故事里的年轻人,和我们一样迷茫、贫穷,欲望很大,又好像欲望很轻,渴望爱情,又在爱情来临的时候畏惧,驻足,犹豫。

故事里的他爱上了那个跟在美丽女孩,平平无奇的她,她说话温声细语,不引人注意,她戴着眼镜,也不敢和人过多对视,她是个乖巧的女孩,好像从不会做出格的事情,她很平凡,好像也胸无大志。

她跟在漂亮的朋友身边,总给别人情绪价值”你要开演唱会,我就给你伴奏,咱们还能省钱呢。

“有人天生追赶聚光灯,有人,却好像天生为躲避聚光灯而生。

这样的女孩,为什么会成为故事的女主角?

而且是在一个艺术学院,大家都迷茫,虚无,不知何去何从,满腹牢骚,理论,欲望,和单纯。

她是郝丽丽,一个不见得多么出色的女孩。

他对她一见钟情,他约她去大桥边,听火车经过的声音。

因为见到她的相亲对象,而在人群中喝醉了酒。

她也同样暗恋他,细小的声量里,有几句都在打探他。

可是他们却没有在一起。

在分别的前夕在浓重的雾里,在体温的上升空间里,在花香中,在哭笑不得的离别中,在呕吐物中,在那些陈词滥调的艺术理论中。

他们都没有告诉对方:”我爱你

 2 ) 去做艺术就好

2024-04-20 我们电影市场应当有更多这样的艺术作品。

从《刺痛我》到《大世界》,再到这次的《艺术学院1994》,整体风格越发明显,且朝向观众的观影习惯靠近。

靠近但不谄媚。

之前被诟病的“PPT风格”和“粗糙”,被更高浓度的台词与更多的色彩展示冲淡,但仍然风格强烈。

刘健导演也一直在突破自己,不断进步。

青春好,好在我们可以自己挑片段去剪辑呈现。

用摄影打个比方,如果说很多片子都是油光满面的劣质糖水片,这部更像是添了青春牌UV镜的原图直出。

色彩 现实主义的视角,真实的内心世界,时代洪流下各自的抉择,晃动的青春岁月能且只能用动画电影呈现。

因为回忆里的色彩,和眼前的繁复纷忙妥协绝对是天差地别。

现实生活的色调,还是太过沉重。

追求热爱艺术的人,至今仍然会在现实中迷茫。

导演映后面对提问这样说:“去做艺术就好(大致意思非原话”,这句稍微改一下加入电影里,应该可以更明确一些主创的立场。

映后交流 而作为1994的青春回忆,最后也不是给一个假大空的团圆。

保留一些希望,足够诚恳也足够温情。

片尾字幕我是习惯性视而不见,因为故事本就已在故事讲完的时候讲完。

最后铺垫了很久的崔健,终于从扎眼海报变成了洪亮声音。

《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梅花香必自苦寒来 难免对生活有时失望,有时觉得乏味,有时欲言又止,或顾左右而言他 但我想艺术作品和创作是顶好的特效药 可以治没有感觉的病。

两场连看 去欣赏,去做艺术就好。

PS,难说丽丽爱小军,贝多芬和科特柯本哪个离摇滚近。

如果爱,至少更多去了解去给予,而不是只用自己的经验去靠近。

 3 ) 《艺术学院1994》观后感

特别真实!

艺术学院的学生满怀对艺术的热爱,却怀才不遇,临近毕业难免被卷入现实的洪流……影片在结构上非常完整,主角开头拍出的那一板砖,结尾结结实实地拍回了自己头上;由一幅画来开头和结尾全篇不仅呈现的是艺术学院学生的普遍焦虑,还有女性学生的焦虑:优秀且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学生,不得不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去酒吧驻唱、去嫁人……编剧虽然是男性,但他细腻地呈现出了女毕业生在“成家立业”的十字路口中的不同选择。

在艺术学院的讲座上,老师一板一眼地讲一些很大很空的理论,而学生们却提出一些现实又尖锐的问题,这让我想起昨天刚结束的导演课,老师说,现在很多学生比老师还要现实。

老师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学生却只是暂时的身份而已。

关于结尾文字对每个人的交代,感觉是为了正能量和戏剧性完整而强行价值上扬一样。

而现实真的有这么好吗?

也许是我太悲观了吧。

 4 ) 告别的年代

刘健导演在影迷圈被称为“PPT动画导演”。

2017年,他的动画电影《大世界》获得金马奖,从而为大众所知。

《艺术学院1994》是导演的自传电影,南方艺术学院就是导演的母校南京艺术学院,张小军就是导演本尊吧。

这个电影很传神地还原了七零后象牙塔中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观众们会感受到一种矛盾:艺术是理想的,是高贵的同时也是模糊的;金钱是现实的,是庸俗的同时也是清晰的。

导演会为自己的初恋被南大研究生抢走而耿耿于怀,这也是南大学子在大银幕上被黑得最惨的一次,没有魅力,土得掉渣,连名字也叫吴英俊,但人家去巴黎留学了,初恋也就这样被拐走了。

导演将这种怨念通过高红与郝丽丽的争吵发泄出来,但高红也是需要钱的,否则她也不会去酒吧当驻唱歌手,也不会接受有妇之夫的追求……某种程度上,她只是嫉妒郝丽丽的得来全不费工夫吧。

这种矛盾与纠结,最终会被轰隆而至的市场经济列车碾个粉碎。

可以看出,导演深爱南京这座城,片中可以看到明孝陵的石象,玄武湖的晚霞,紫霞湖的正气亭、西南水塔,南京长江大桥,下关码头,南大汉口路大门、北大楼,甚至还能听到紫金山的钟声,作为半个南京人,很开心。

 5 ) 电影里没妥协的部分可能现实里妥协过了。。。

预警,轻微剧透~不得不说这个电影从看海报到故事简介就很吸引我,作为一个早起困难户,也拼着抢了首映场。

电影的开头给我超大的惊喜,熟悉的影星(的声音),密集的台词,一些(有年代感)的笑点,直接让我梦回冯小刚早起贺岁片《甲方乙方》《大腕》的那个时候。

比较可惜的是接下来这个台词的密度没顶上去,节奏开始拖沓。

中间几个地方的美术很惊艳,尤其是年画娃娃抱着各种日本先进电器、大金表、小汽车环绕着“圣母”lili出现的时候,谁能想到缪斯lili既能披着virgin mary的蓝袍,又能带着三圣母飘带,东西方圣母合二为一!

年画娃娃长翅膀还能射丘比特之箭呢!

另一个夕阳下的场景非常诗意和中国,但我觉得外国观众很难能体会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

准确的说这个电影根本不是一个参赛片,也完全没考虑到外国观众能不能看懂。

然后不得不说这个电影让我觉得最难受的就是场景和人物的割裂。

特别像是场景画完了之后没钱了,人物只好找“学了三年动画,毕业作品。。。

”的同学顶上。

人物过多的留白,超低的帧率,毫无情绪的特写,感觉都对不起场景里的细节,这个时候如果再没有台词顶上去,就让人非常想睡了。

配乐有点偷懒了。

另外最后的字幕交代一下故事的结局确实没啥必要,但是我能感受到,这可能也是为了拿到龙标的妥协之一。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看不妥协的版本吧!

🌟🌟🌟如果配音表里有你特别喜欢的演员/明星,那可以看看。

抢到首映但是没有映后谈,可惜。

 6 ) 无法分清现实与电影的边界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在n多个瞬间都忘记了我在看一部电影。

电影里面的角色跟我做着一样的事,有一样的焦虑,一样的困惑。

这不由得让我很想知道,既然1994年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都有着一模一样的莫忙和困惑,那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教育,到底算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电影里零碎的叙事和看似连贯实则没头没尾,无法连续的感觉都跟在学校里一模一样。

角色每天做着和我现实中一样的事:抽烟、做作业、被骂、翻墙、外出写生、接活、去长江大桥。

不加修饰的非专业配音和毫无光彩的眼神更是加深了真实的感觉,再时不时的穿插一些南京的街景,看电影的时候真的在恍惚了。

恍惚间我就在学校里,恍惚间这段时光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恍惚间以为离毕业还很遥远。

在校园里看似发生了很多事情(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比如打架挨处分,谈恋爱未遂,探讨艺术和未来,喝酒抽烟做作业被骂。

但结尾又落在了,周围人好像都找到了以后的路但我还是回到了画室面对着被骂的作品拿起笔的那一刹那。

看完整个电影我只有一个感觉:这就是我虎头蛇尾的大学生活。

 7 ) 记录

我的思绪被中间的照片叙事分割开变成两部分开头甲壳虫往墙上爬的镜头它一次次爬的更高又掉下来 放的音乐很好听一半男性视角叙事一半女性视角叙事,让我忍不住做对比,在那个年代男性总能肆无忌惮的讨论美术讨论艺术,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学习中,但是女性会被各种“结婚”“未来”“恋爱”“外表”填充,这只是说社会的环境导致如此,男性好像更好过更可以“孩子气”纯粹的关注艺术好像不用关注未来和生计,而女性总是要关注很多生活方面。

但导演只是从一个旁观者一个作者的角度不带任何情绪不带偏见的呈现出来是客观的,虽然更多的他是从男性视角讲述的,但作为男性他头脑中女性的部分依旧发挥着作用,这不代表他有多么关注女性他也不需要关注,不单一的从某一性别出发是大脑高度发达的特征之一。

关于爱情的表达印象很深的是两位女主角相亲完去到桥边看夕阳,从嗡嗡嗡吵闹的声音变成安静的场景,让人很有带入感。

电影里的对话很经典很“艺术学院”,作为艺术学院的学生太懂那种莫名奇妙蹦出来的“艺术点子”“对传统和革新的讨论”,还有一些属于国美的场景。

还有塞尚的小便池也是老师喜欢说的一个例子,里面人物形象也很典型,看到他们甚至可以一下浮现出来在学校里见到的“艺术青年”们。

音乐配的也很好。

“情怀”是感动我的一大点,看的时候我止不住的在想这些人应该就是“老式美院学生”,他们当时还是非常单纯纯粹的关注艺术仿佛生活里全都是艺术,现在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没有那么近了,大家的生活更加丰富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真正喜欢艺术才来的艺术学院。

不要会有一起讨论艺术一起乱说的场景了。

也有一种穿越感,画到的很多场景都是我在学校里见过的场景,“哦原来我走过的地方三十年前他们一起走过在聊这些”。

像“画电影票”这样又傻又艺术的奇怪行为不是脑子有点病的都做不出来,还有里面开讲座的老师说“都到齐了吧没到的举个手”,淡淡的冷笑话幽默很吸引我,太喜欢仁科的配音了,片尾曲和插曲都很有艺术品位,不得不说摇滚果然很容易带动情绪又有一种chill的感觉一切都太真实了,像梦核一样,情怀,情怀!

“给我点儿肉,给我点儿血,换掉我的志如刚毅如铁”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三十年竟然变化这么大,和朋友也会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班里没有那种看起来有些“神经”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的学生了和朋友总是开玩笑说“等世界没钱了最先不需要的就是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但里面有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可以没有德国,可以没有美国,甚至可以没有面包,但不能没有美!

”(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可以没有面包,但绝不能没有诗歌。

”)男主角和老师的一段对话也让我在想关于自我表达和学术追求的关系,“站在这里,就是走向世界。

从这里看世界,世界就在这里。

”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三十年竟然变化这么大,和朋友也会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班里没有那种看起来有些“神经”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的学生了。

 8 ) 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

刘健导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黄渤一众大咖参与配音,这部由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刚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我就感受到电影里强烈的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一下回到那段躁动又热血的时光。

但同时也产生了对影片的疑问:整部电影的小众群体情怀,对于普通观众理解这部电影而言,是有益还是加重了隔阂?

《艺术学院》海报

《艺术学院》部分豆瓣短评文:编号104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电影里的很多场景大量灵感来自于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坐落在西湖边上的南山校区,这种特殊的位置一如电影里别具东方风韵的动画风格,水墨画似的展开,就连看夕阳的场景都让人想到杭州的滨江路,摇摇晃晃的宿舍像是梵高小屋画里的木板床,边上贴满了九十年代艺术生的精神偶像:崔健,迈克尔·杰克逊等。

生动地勾勒着那个年代的“象牙塔”。

电影的内容前半部分大量充斥着主人公们探讨“哲学”“艺术”等这些虚无缥缈抽象词汇的对话情节:在一个平平无奇的物体前做些小举动,却像是发现了现代艺术的“奥秘”,为自己的“创新艺术”兴奋地仰天长叹。

学生打断老教授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讲座,问上帝是否死了,这些对话看似荒诞但在艺术生生活里见怪不怪,我们需要搞清楚吗,并不需要,也没有人在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问别人,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每个艺术生都有过这样一段又充实又虚无的“发现世界”的日子,对世界每天有一百个好奇,思考者不切实际的问题,但也像电影里主人公会问“外国的月亮真的比国内的圆吗”,电影无处不在的的黑色幽默注定它的底色是悲的。

作者沉湎于往日乌托邦的同时,也绘声绘色描绘了青年人的时代雕像。

片中的主角张小军隐喻了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典型的虚无年轻人,他看似脑子不正常,但只是试图用一些问题来调侃觉得没什么意义的空空人生。

他有性格懦弱的一面,也有天真善良的一面,当别人都往前走了,他还是站在原地搞不清自己。

当家里人问他对经商对看法,曾经那个不羁的他也开始动摇。

导演巧妙地提出了现实问题,以及对当今青年的思考与审视。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只是借着动画的外壳讲述当代的社会文化症侯问题。

这种心理矛盾正是这部电影中的珍贵与真实之处,即导演不美化任何一个群体,仅仅只是展示这一群体最真实的一面。

每个主人公都有一段纯粹的每天脑子里做“大艺术家梦”的时刻,但现实世界的残酷碰撞,又很难让你把那段时代定义成乌托邦,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脚是漂浮的,但又有东西拉着你下坠到凡间。

反而是电影结尾求生欲很强的美好结局让观众觉得不切实际,褪去了第一步的锋锐感。

(能理解是为了过审查)

无可否认,电影中的很多地方带有作者主观的情绪,这也反映了艺术生跟普通大众长期以来的隔阂。

一些言语的乐趣在大众看来无非是“不说人话”,难以体会到它的乐趣。

如此,也能理解很多观众无法共情甚至进而产生观影壁垒,以至于给出低分。

何况,这些密集的张口闭口的“艺术”谈话,会让人产生:导演究竟懂不懂艺术的错觉,怎么这些可以随随便便张口就来呢。

《艺术学院》主创在柏林电影节但这正是电影想传达的地方,这就是学艺术的常态。

在对话和行事风格上,大家的思维都很跳跃,又很浮躁,不切实际。

其实艺术生就是这么眼高手低,想做“艺术家”的正是这样一群真实的、有梦想、有缺陷的人。

电影并非想得出什么结论,10年了,我们有得出艺术是什么吗?

依然没有。

也许主创们想说的也是这样,你不用想明白,但是你依然要坚持去想。

这是一种生活状态。

就像电影开头引用的乔伊斯的话: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柏林街头

 9 ) 一场关于青春和理想的对话

🎬《艺术学院1994》什么是艺术?

艺术需要学吗?

学艺术是为了出名吗?

这组“灵魂三问”如同三把钥匙,开启了通往特殊年代的记忆之门,也直击今天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

1994年的中国,处于经济腾飞与文化转型交汇处。

在那个改革开放浪潮澎湃的时代,市场经济兴起、传统与现代碰撞,艺术的春风随之吹遍了大江南北。

于是,“艺术学院”——一跃成为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

南方艺术大学的一群热血青年,内心怀揣着对艺术的无限热忱,在理想与现实交织中奋力前行。

绘画系的张小军与“兔子”,一边怀揣着理想主义期待获奖,一边被现实主义影响惦记奖金;音乐系的郝丽丽与高红,郝丽丽一心想组建自己的乐队,高红在传统和新潮间摇摆不定。

这段青春轶事,既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又不乏有残酷的现实磨砺。

站在青春的尾巴上,谁也无法选择停留在原地,他们必须勇敢地做出选择,决定成为怎样的人,走向怎样的未来。

何为艺术,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艺术就是一切,一切都能是艺术。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艺术的意义都不止在于功成名就,而更在于内心的热忱与自我实现。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爱艺术的人,青春更长久。

艺术学院1994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 刘健 / 董子健 周冬雨

 10 ) 艺术学院1994

从电影宫出来时热泪盈眶,那种很强烈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飘回那段躁动又热血,却也是我们打开世界,明白何为我,那所谓“学艺术”的日子。

整体来说挺好看的,值得推荐剧情也挺好的,演的也很好值得推荐哈真的好看值得喜欢,都可以去看一下,挺好看的,哈哈,剧情也挺好看的

《艺术学院1994》短评

解锁动画话痨电影

8分钟前
  • 自娱自乐达人
  • 较差

90年代理想主义的消亡贯穿了120分钟的叙事,曾经满怀希望的一代人就这样向现实逐渐妥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这种私人叙事的回忆方式对于能够感同身受的人来说还是蛮讨喜的,就是台词说教意味与做作感太浓了,看的人空洞而疲惫。另外虽然我是崔健簇拥,但结尾的快让我在雪地里撒点野选的蛮失败的(奇妙能力歌就更莫名其妙了),或许是为了过审改的一个基调吧,就像最后那几场黑屏ppt一样...竟然有科长和笔杆配音。

13分钟前
  • Lebron James
  • 推荐

莫名其妙地一张折价票包场,没人检票,可以躺在影厅过道里看;散场后到便利店买水,碰上买套的黄毛,证明不了自己成年,急也没用;等网约车的当儿碰上顾客和司机争执,一个要求酒吐车上了就得赔二百另一个不掏钱。几个事儿就凑一块了,真还行,挺艺术的。(聊点片里的,就一句,崔健那首听完走就行,后边就跟艺术没关系了)。

14分钟前
  • 別國他渡
  • 推荐

听声辨人还蛮好玩,我一开始把papi听成了宋佳……贾樟柯是真的没听出来…………(回想一下语气是像的)

17分钟前
  • 17950
  • 还行

只有艺术符号的堆砌,剥开来看是空心的。

19分钟前
  • ekips
  • 较差

人老了,就有可能会变成老油条。

22分钟前
  • 小蚁
  • 还行

(2/5)艺术就是一种个人感受,没什么好去探讨艺术是什么的,少讨论点艺术,多去好好过生活吧!全片非常老一辈的在讨论艺术,几乎全程处于一个无趣无味、虚无主义的境界里~

25分钟前
  • 立青映画
  • 较差

1.papi酱的配音一骑绝尘,甚至比绝大多数科班出身演员配得还要好,简直要追上斯嘉丽的《她》,黄渤第二,看得出是有脑子的配音;2.这个动画是20年前的flash吗?如果电影宣称是“flash大电影”我可以再加一星;3.当初看分太低本来挺犹豫,但“为了艺术”还是决定要看,中途睡着好几次,看来我还不是百分百文青……

29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挺失望的,聊来聊去就还是那套嗑,那么陈旧,唠了三十年都不嫌馊。Now I know how I think of Chinese films as a total in Berlinale this year. 另,请评论区自曝家门的某位自重,不要见有人打了差评就来“交流“。

31分钟前
  • 蓝詹
  • 较差

说白了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术生如何在贫穷下探讨艺术并创作,但肤浅且无深度,简单的调侃无法说明一切

35分钟前
  • Kevin
  • 还行

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值得怀念。但我怀念我的,我不怀念你的。

39分钟前
  • 已汪销
  • 还行

中年人拍青春既是最激情的,比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会是极为阳痿的,比如《夏洛特烦恼》和《艺术学院1994》。

42分钟前
  • 林云开
  • 较差

新梦 谁的青春不迷茫,久违的校园啊,连爬墙头都如出一辙。名嘴挺多,只是剧情不如前作生猛……

47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什么垃圾

51分钟前
  • CHILDISHCHANGE
  • 较差

人生果然是又得有失……今天临时收到了《艺术学院》,但是因为转场时不熟悉17号线坐过了站要赶不上,忍痛把我抢的头一张票,《梅的白天与黑夜》给转了😭《艺术学院》的映后也没有听完,有点可惜。我还挺喜欢的,可能是因为我和导演那个年代稍微接近一点儿吧。虽然不是学艺术的,但是回想起大学时的状态,也是这样好奇迷惘,常常在形而上的问题上较劲。张晓军和丽丽在大桥上看夜景聊天,他们开心又紧张,互相喜欢却也没有表白,我也好久没有这种被酸涩的爱情触动到的感觉了。映后发现许知远就坐在我后面,对谈的主持人刚好也是昨天遇到过,在西四吃羊肚时一块儿拼过桌(今天才想起他是资料馆的老师。)朋友说这是电影节的欢聚,说得真好~

56分钟前
  • voiwereni
  • 推荐

当片尾对各角色未来经历进行补充的字幕出来,我感觉本片才从内容和形式上构成了一种反讽的艺术。不过坦白说,我倒是挺喜欢的,虽然刘健的作品依旧不足以称为“动画”,但能把这些特定群体的无趣和庸俗展现的这么好,导演的这个艺术生的体验派表达挺到位的。

59分钟前
  • 老白
  • 还行

5.5。可以輕易撥弄起最表層的nostalgia情緒,但扒開一瞧滿是cliché和name droping。彷彿參加了一次大一學生的聚餐,聊得熱鬧非凡上天入地,細想來卻陳詞濫調空無一物。不太明白這個題材為什麼非要做成動畫,每一處人物特寫都絲毫察覺不到情緒變化所對應的面部細節。對比把南京的物候和煙火氣揉進每一個鏡頭裡的《推拿》,劉健對地域氛圍的處理近乎削減到只剩下著名景點的空鏡頭。

1小时前
  • Orpheus+
  • 较差

73 Berlinale|2023.2.24,mit Annie|应该是今年柏林电影节计划去看的最后一部啦,很喜欢这种谈话形式,很个人、不双脚离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配音好棒(太意外了好强大的配音阵容,居然还有papi酱和许知远哈哈哈哈哈哈哈)

1小时前
  • no one
  • 力荐

0分

1小时前
  • 我喝奶茶不加奶
  • 很差

一段过去年代的生活切片,其实还挺喜欢这种众生相风格的。背景音环境音铺得很细节,导演说大世界要的是摇滚乐的感觉,艺术学院是交响乐的感觉。papi的配音是一打眼就很熟悉,然后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竟然是她。

1小时前
  • 井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