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AI和CG可以随手伪造一场惊天赛车事故的年代,《F1:The Movie》选择了一条更难但也更有力量的路:它不打造一个关于赛车的梦,而是让观众真正走入F1的现实。
这是我今年至今为止看过最燃的电影,没有之一。
特别是我选择了IMAX版本,整个观影过程像是一次高密度的速度浸泡,声音、节奏、震动,几乎全感官覆盖。
而最让我惊讶的是:这不仅是一次听觉和视觉的暴击,更是一次情绪和信念的同步点燃。
电影表面上是两位车手的成长线索——一个是因事故退役后几乎被时代遗忘的老将桑尼,一个是傲气张扬但尚未成熟的新星乔皮。
两人的轨迹一开始看似对立,最终却走成一条螺旋上升的双线叙事。
在无数次碰撞、换胎、错位竞争中,两人从彼此试探,到各自经历了生死,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并肩作战”,这条人物曲线虽然不复杂,但它胜在克制——没有廉价情绪,没有苦大仇深的煽情背景,只有一点点成长藏在一圈圈赛道里,一声声油门下。
最终桑尼获得了他人生的首冠,而乔皮也成长为极速巅峰车队真正的老大。
但真正让这部电影从合格走向出色的,是它把F1这个系统拍活了。
很多赛车电影只是讲“车手”,《F1:The Movie》却从头到尾都在强调——车手只是F1的一环。
从车库里拧一颗螺丝的机械师,到冷静下战术指令的指挥官,再到解说台上用半秒钟调动观众情绪的实况评论员,这部电影几乎做到了“没有一个人是配角”。
你可以说它拍的是主角的复出,但我更愿意说,它拍的是F1这个庞大精密机器,在不断奔跑中呈现出的系统美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解说段落。
这并不是用来凑热闹的工具人式解说,而是F1赛事本身的灵魂之一。
由真实F1评论员担任的语音解说不只是信息补充,更像是一种节奏引导。
它让荧幕前的你真正“听懂”了一个弯道过后的策略意义,让你知道在一秒的迟疑之后,可能牺牲的不只是名次,更是车队全年战术的赌注。
这种“带观众入门但不傻瓜化”的解说方式,反而是本片最聪明的叙事设计之一。
影片中布拉德·皮特一如既往地稳定、魅力十足,但他的角色更像是个沉默的传火者,他把舞台让给了更年轻的对手、也让给了F1这个整体。
戴姆森·伊德瑞斯饰演的约书亚·皮尔斯则把一个年轻车手的傲气、羞怯、和最终的成长演得层次分明,让人真正看到“速度之下的自我构建”。
这是一部真正尊重F1的电影,也是一部真正懂得什么叫“沉浸”的电影。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承诺你三件事:耳膜会遭引擎声浪“折磨”,双手会因比赛刺激而出汗,脑中会彻底遗忘漫威宇宙!
《F1:狂飙飞车》用156分钟证明了——真正的肾上腺素,来自于人类肉身与地心引力的对抗。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部暑期档引进大片中的佼佼者。
《F1:狂飙飞车》F1: The Movie
该片上映首周末全球进账1.44亿美金,在豆瓣上也拿到了今年外语片最高分8.6分,想要在大银幕看F1赛车风驰电掣,或者只想看一部爆米花电影的都不要错过。
01F1赛场上的王者归来桑尼·海耶斯(布拉德·皮特 饰)曾经是赛场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不过一场意外受伤断送了他的职业生涯。
30年过去了,现在的他睡在自己的小货车里,到处寻找任何可以参加赛车比赛的机会,可以说人生相当落魄。
不过前队友鲁本(哈维尔·巴登 饰)突然找到桑尼,想要他加入自己的车队,重返F1赛场。
背后的真实原因其实是车队成绩垫底,要是再不能取得胜利,鲁本就要失去车队的控制权。
桑尼面对的是天崩开局,赛车本身有很多技术问题,2号车手乔舒亚(戴姆森·伊德瑞斯 饰)又年轻气盛,车队半个赛季甚至都没进入过前十名(每站比赛有22名车手参加)。
桑尼看似率性而为从不顾及他人感受,但是他对赢得比赛却无比认真,从一开始的适应磨合,到利用赛事规则助乔舒亚首次跻身前十,再到最后一场比赛的拼命一搏。
他像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水手,将这支锈蚀的舰队一步步拖往荣耀的港湾。
听说是赛车题材,很多人担心看不懂,其实大可不必,对F1一无所知的人也会看的热血沸腾,因为片中关键规则都有解释,而且还有大量比赛解说让观众紧跟剧情。
其实仔细想来,本片的故事依然是标准的英雄迟暮但王者归来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我们看过很多,《角斗士》、《壮志凌云2》都是这样的套路,但是套路不再新,管用就行。
(《壮志凌云2》剧照)虽然大的叙事框架不新鲜,但是每一场比赛就好像桑尼打怪升级路上的一个关卡,他要克服层出不穷的各种难题,几分钟就有一个高潮点。
沉浸其中的观众会忘掉所谓的套路。
这些年超英片充斥影院,甚至连《速度与激情》系列都开始上天入地了,《F1》证明了一个没有超能力的中年大叔追逐梦想的故事也可以燃爆全场。
02赛车场面+顶级配乐=视听盛宴本片和《壮志凌云2》都是约瑟夫·科辛斯基执导的,所以大量使用实拍的特点自然也延续了下来,片中90%的赛道镜头都是实拍。
(《壮志凌云2》实拍的效果就是不一样)赛车类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比赛中的速度感,为了做好这一点,摄影团队在赛车的四周安装了多个摄像头,再加上IMAX专用摄影机的帮助,使得桑尼和乔舒亚的赛车镜头非常震撼。
(因此,有可能的话最好选择IMAX厅观影)。
(电影拍摄现场)而62岁的布拉德·皮特更是亲自完成了超过80%的驾驶镜头,为此他开拍前进行了几个月的艰苦训练。
从下图就能看出皮特的身体状态是多么逆天!
以上的努力都是为了呈现更好的画面,我们知道电影是视听的艺术,而说到片中的音乐就要说到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汉斯·季默。
由他操刀这次的配乐自然也十分精彩,和赛场的氛围相得益彰,有人说他的配乐让观众的每个毛孔都在蹦迪!
(汉斯·季默)其实参与了本片的大神还远不止以上几位,F1赛事的7冠王汉密尔顿更是坐镇监制,保证了故事在兼顾娱乐性的同时,不会离真实太远。
而且片中包括汉密尔顿在内的多位F1车手和名人也都有客串出场。
03热爱才是最好的动力一个离开F1赛场30年的人,几个月时间内就夺得了分站赛冠军,这无疑是童话,为了让观众沉浸在童话里,《F1》在摄影和故事背景上都力求写实。
尤其是画面质感上已经近乎纪录片,色彩上也是低饱和度为主。
电影中每一站的赛场也和现实完全一致,下图是阿布扎比赛道的示意图。
(阿布扎比赛道)5公里多的赛道有21个弯,比赛中车速又经常超过300公里每小时,如此危险的项目,50多岁的桑尼却拖着病体执着的参赛。
(现实中的F1比赛)那桑尼在比赛中获得了什么呢?
电影中有一处细节,桑尼本来有两次可以捧起奖杯的机会,但他都选择了拒绝,所以他不是为了荣誉。
当然他也不是为了钱,否则也不用住在自己的车里。
其实答案很简单,桑尼只是单纯的热爱驾驶,热爱风驰电掣的感觉,再无其他。
就像桑尼说的,只要专注比赛就好,“其他都是噪音”。
因为真的热爱而去做某件事才能真的体会到那份快乐,每个人都应该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如果非要说本片有什么所谓的“主题”,我想大概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吧。
也许真正的冠军要的不是奖杯,而是人生无悔的墓碑!
04短一点也许更好如果说《F1》有什么缺点,那时长可以算一个,2小时36分钟确实有点长了,要是更紧凑一点应该会更好。
可能这也是国内票房不佳的原因吧,上映了9天才1.33亿,不过口碑是相当之好的。
(《F1:狂飙飞车》票房)在好莱坞青黄不接的今天,苹果能豪掷2亿美金(也有一说是3亿),拍一部没有超英的传统励志电影,我们还能要求更多吗?
希望好莱坞少拍点尬笑的超英片,多拍点走心的剧情,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和美国的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
图源于网络西西里的朗读者 / 作者
1. 布拉德·皮特获得了 3000 万美元的片酬,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高的一次。
皮特2. 影片拍摄于 2023 年和 2024 赛季的多个大奖赛周末期间,包括了2024 年 7 月在英国银石赛道举行的英国大奖赛的周末。
剧组为虚构的 Formula 1 车队搭建了一个车库,该车库位于梅赛德斯和法拉利车队的车库之间,用于拍摄各种场景。
旁边还设置了一个维修区指挥墙,角色们将在此指挥虚构的比赛,这套设施也在 F1 赛季的多个欧洲分站中被使用。
银石赛道3. 为虚构的 F1 车队 Apex 打造的赛车是一辆搭载 F1 套件的 F2 赛车。
它是在梅赛德斯车队的监督下制造的。
APXGP 赛车4.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长期以来一直是汽车赛车的狂热粉丝。
皮特原本计划与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共同主演由约瑟夫·科辛斯基 (Joseph Kosinski) 执导的《Go Like Hell》(后来项目重启,但是导演,演职员都变了,成了2019年的《极速车王》),但由于预算原因该项目流产。
此后,皮特制作并解说了 MotoGP 纪录片《Hitting the Apex》 (直击弯心)(2015)。
2016 年,皮特有幸在法国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开赛前在赛道上跑了一圈。
2016年在勒芒的皮特5. 预告片中使用的歌曲,Fleetwood Mac 乐队的《The Chain》,是 Formula 1 的代名词,自 1978 年以来一直被 BBC 用于该赛事的报道。
6. 西蒙尼·阿什利 (Simone Ashley) 为该片进行了整个宣传巡演和采访,直到影片上映前一周,却在最后一刻发现她所有的场景都从最终剪辑版中删除了。
阿什利在银幕上短暂出现,但在电影中没有一句台词。
让演员为一部其戏份被剪掉的电影做宣传是很不寻常的。
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于 2025 年 6 月向《人物》杂志谈到了缩减阿什利在片中角色的决定:“每部电影都会发生这种情况,你拍的东西比能用的多。
最终有两三条故事线没有进入最终剪辑版。
但是西蒙尼,她是个不可思议的天才,不可思议的女演员,不可思议的歌手,我很乐意再次与她合作。
” 在 2025 年 6 月 16 日于纽约举行的影片首映礼上接受《娱乐今宵》采访时,科辛斯基还承认他亲自提前打电话通知阿什利她的故事线被剪掉了。
科辛斯基还确认她的故事线与戴姆森·伊德瑞斯 (Damson Idris) 饰演的角色有关,并补充说为了将影片剪到合适长度而做的删减是“残酷的”。
西蒙尼·阿什利7. 该片最初是作为《雷霆男儿》 (Days of Thunder) (1990)的续集提案的。
8. 约瑟夫·科辛斯基说他们有超过 5000 小时的素材,并且由于罢工他们有近两年时间进行剪辑,这让他们有时间把它做好。
约瑟夫·科辛斯基9. 这部电影汇集了《壮志凌云:独行侠》 (Top Gun: Maverick) (2022)的五位主要幕后成员——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 (Joseph Kosinski)、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 (Jerry Bruckheimer)、编剧埃伦·克鲁格 (Ehren Kruger)、摄影指导克劳迪奥·米兰达 (Claudio Miranda) 和作曲家汉斯·季默 (Hans Zimmer)。
10. 戛纳电影节为 2025 赛季的车手们举办了一场私人放映会。
11. 据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他们花了一年时间才说服 FIA(F1 赛事组织者)和所有 10 支车队,允许他们在实际比赛周末期间,在实际赛道上拍摄真实的 F1 车队和车手。
红牛车队的一个担忧是,他们可能会被描绘成反派,因为梅赛德斯车队为电影打造了赛车,而且梅赛德斯车手汉密尔顿后来还加入了电影担任制片人。
布鲁克海默用剧本说服了他们,承诺不会让 FIA 或任何实际车队蒙上负面形象。
右边的那位就是杰瑞12. 与《花月杀手》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2023)、《拿破仑》 (Napoleon) (2023) 和《阿盖尔:神秘特工》 (Argylle) (2024) 一样,这部电影将在 Apple TV+ 上线前在全国影院上映。
这是第一部由华纳兄弟公司进行院线发行的 Apple 原创电影。
13. 在本片中,有个向真实比赛致敬的镜头:哈斯车队的领队冈瑟·施泰纳 (Gunther Steiner) 在骂脏话,这在 F1 车迷圈中是出了名的。
虽然在电影中他是无声地骂的,但唇语清晰可见。
虽然在真实的比赛转播中通常看不到冈瑟骂人,但 Netflix 系列剧《极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 有一集关于冈瑟的节目,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
哈斯车队的领队冈瑟·施泰纳 14. 电影制作方联系了威廉姆斯车队,要求使用他们的风洞四天,这打断了该队自己 2025 年 F1 赛车的研发计划。
FIA 在场监督了这项安排,以确保车队没有获得任何技术优势。
布拉德·皮特的 APXGP 赛车的比例模型与威廉姆斯 FW47 底盘有显著不同。
威廉姆斯 FW47 15. 2024 年 7 月 5 日,在英国银石赛道举行的英国大奖赛周末期间,官方宣布了电影的官方片名将是《F1》。
16. 由于拍摄横跨 2023 年和 2024 年 Formula 1 赛季,影片在描绘其他车队和车手时存在各种不一致之处,包括赞助商变更、赛车涂装、赛车服设计的变化,以及 AlphaTauri 车队更名为 Visa CashApp Racing Bulls,阿尔法·罗密欧车队更名为 Stake F1。
17. 2023年7月,代表16万演艺人员的美国演员工会及广播电视艺人联合工会(SAG-AFTRA)宣布,他们与制片公司的谈判破裂,确定从即日起进行罢工。
这场大罢工主要针对的是多家电影公司巨头 (如华纳兄弟和苹果公司,当然也是本片的制作和发行公司) ,其实本片的主演们基本都是工会的成员,但是在罢工期间,本片并没有停止拍摄,也没有和工会签署可允许临时拍摄的合同。
然而工会这边也没有对此发表任何的反对意见, 这与当时工会对其他在罢工期间继续拍摄的演员和制作项目的态度不同。
18. 这是汉斯·季默参与配乐的第二部与 Formula One 相关的电影,第一部是由朗·霍华德 (Ron Howard) 执导的《极速风流》 (Rush) (2013)。
19. 当海耶斯向麦肯纳提到要制造一辆适合“缠斗”的赛车,以便利用前车产生的“脏空气”(乱流)时,这绝非什么新概念,而是一种真实的战术策略。
那些引擎性能较弱的中游F1车队经常使用这种策略,因为他们无法在排位赛中靠前发车,所以必须通过设计在乱流条件下更易于驾驶的赛车来弥补劣势。
20. 影片演员阵容包括两位奥斯卡奖得主: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和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以及一位奥斯卡奖提名者:凯瑞·康顿 (Kerry Condon)。
左为皮特 右为巴登实际上我对巴登的印象还停留在他出演《老无所依》的时候,他演变态杀手演得太好了以至于真的给人留下了阴影:
出演《老无所依》的巴登21. 部分电影场景在苹果公园园区 (Apple Park campus) 拍摄。
皮尔斯 (Pearce) 锻炼的场景背景中可以看到环形大楼。
苹果公司环形大楼22. 影片中描绘的 F1 车队名称是 APX,发音为 Apex(顶点)。
在 Formula 1 中,顶点 (apex) 是赛车过弯时为了最小化单圈时间而切入弯道的最内侧点。
23. 在苹果年度 WWDC 大会上,史蒂夫·乔布斯剧院 (Steve Jobs Theater) 举办了一场私人放映会。
史蒂夫·乔布斯剧院24. APX车队总部的取景地实为迈凯轮技术中心。
若大多数内景镜头都在建筑同一侧拍摄,则无法分辨其他场景是否取自不同车队工厂或摄影棚——但以下场景除外:皮尔斯与母亲及经理/表亲抵达时的入口处;背景陈列着著名红白涂装迈凯轮-本田赛车的车队老板办公室;以及训练室内可透过窗户望见建筑前方著名湖泊的景观。
迈凯轮技术中心25. 桑尼·海耶斯会穿着不配对的袜子,这个细节与前F1车手亚历山大·伍尔兹(Alex Wurz,1997-2007赛季)的习惯如出一辙——伍尔兹当年在赛场上总会穿着左右不配对的赛车鞋/赛车靴。
亚历山大·伍尔兹的独特穿搭26. 在其中一个比赛场景中,皮尔斯 (Pearce) 领跑了几圈,但他的尾翼(DRS)是打开的。
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为他需要跟随另一辆车才能获得开启 DRS 的资格。
左边的赛车开启了DRS 剧透警告 (Spoilers)27. 桑尼·海耶斯 (Sonny Hayes) 在最后一场比赛周末的最后一天抵达,立即顶替了 APX GP 的预备车手,而他前一天并未参加排位赛。
在现实中,这将违反 Formula 1 运动规则第 32.2 条,该条款禁止车队在排位赛开始后更换车手。
28. 乔舒亚·皮尔斯 (Joshua Pearce) 在蒙扎赛道最后一个弯道发生的戏剧性撞车,映射了现实中两起方程式赛车事故。
2019 年,亚历克斯·佩罗尼 (Alex Peroni) 的 F3 赛车在同一地点撞上了一个巨大的“香肠”路肩,导致赛车飞起并越过护墙。
大火和皮尔斯随后的伤势很可能是在影射罗曼·格罗斯让 (Romain Grosjean) 在 2020 年巴林大奖赛上的撞车事故,当时他和他的赛车被大火吞没,格罗斯让被救出时双手严重烧伤。
2019年的事故29. 电影中的最终决战与2021赛季F1收官战存在多处相似——正是那场比赛让维斯塔潘首度加冕世界冠军。
两场决赛均因事故在最后阶段重启,且积分榜第二名车手都因换上全新轮胎而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28. 在电影中的其中一场比赛中,皮尔斯 (Idris 饰演) 通过得到海耶斯 (Pitt 饰演) 的“牵引”(Tow,一种后车紧跟前车以减少阻力的机动)而成为领跑者。
2023 年 11 月 18 日,在拉斯维加斯大道赛道举行的 F1 拉斯维加斯大奖赛上,佩雷兹 (Perez) 就给维斯塔潘 (Verstappen) 提供了这样的牵引。
在这两种情况下,提供牵引的赛车都拥有更好的轮胎优势,但没有获胜机会,因此他们的行动纯粹是为了帮助队友。
29. 在影片中,Apex 车队的车手们难以完赛,要么撞车,要么互相撞上。
F1 有句老话:“要想先完赛,首先你得完赛”。
在电影中,凯特 (Condon 饰演) 告诉海耶斯 (Pitt 饰演),在他真正完成一场比赛之前,她不会听他的建议。
30. 在整部电影的赛车场景中,因赛车损坏或赛道部分损坏,黄旗或红旗多次挥动,暂时中止比赛。
然而,在其中一个最后场景中,两辆车相撞并冲出赛道,但没有挥动任何旗帜,让其余车手在正常条件下完成了比赛。
在现实中,这样的事故本应引发黄旗或红旗。
From imdb
尽管有很多槽点,但这部电影依然是很好地展现了F1这项运动的魅力,是非车迷了解和感受这项运动的最佳方式。
0.没有排位赛,挺离谱的,至少给观众解释一下吧?
(排位赛就是20支车队跑三节,18分钟,15分钟,12分钟,20进15,15进10,10再跑一次决定最终发车顺序。
1.每年等着开车的新人至少20人,F1围场再怎么缺人也不会轮到一个30年没比赛的老头上场,其实3年没开过车的车手基本就不会被车队看上。
2.现役年纪最大的车手阿隆索44岁,60岁的老头开F1,比姚明现在再去打NBA还离谱,绷不住了。
3.30多年没开车,至少要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不是随随便便做个仰卧起坐就行的。
4.围场很小,基本上都互相认识,你要是跟塞纳普罗斯特舒马赫比赛过,大家都我来找你要签名,合影,换头盔了。
打嘴炮纯粹是剧情需要。
4.预计500跟f1是两种不同的赛事,印地500就是美国人自己玩,F1全世界都有分站。
有些F1车手失业了会去印地500跑比赛。
5.赛车是用F2赛车魔改的,F2方向盘有点出戏。
6.桑尼脾气这么臭的又不听话成绩还不好的车手,早就被炒鱿鱼了,跑不了三场比赛。
7.车子不够,战术来凑,看来桑尼一定是熟读孙子兵法了。
动不动就制造事故引出安全车,是成本极高风险极大收益很小的开法,一不小心就把自己送上墙了,就算没啥大事,也有可能拖慢车速以后被罚时,百害无一利。
8.蒙扎站里直接起飞然后着火的情节,物理学简直不存在了 原型是2020年巴林站的格罗斯让撞车事故。
9.末流车手雨战怒超现役最强车手维斯塔潘?
实属国足跟巴西争夺世界杯冠军一般的痴心妄想。
11.末流车队拿分站冠军?
实属国足拿世界杯冠军一般的痴心妄想。
(差不多吧12.末流车队每圈快0.1,72圈就到第一?
绝无可能,末流车队在末尾就是因为车慢,领跑的车也会因为前面没有车子阻挡可以开得越来越快,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13.赛恩斯到底给剧组多少钱才让一个妹子说想认识他?
14.到底给了维斯塔潘多少钱他才肯在电影里认输?
怎么跑到最后突然打酱油?
14.5.受伤以后治疗痊愈的车手,得通过赛事医疗中心的测试才能比赛,不是想上就上啊!
混蛋!
15.最后一站,桑尼下车后没有把方向盘放回去,可能会被罚时或者取消成绩!!
16.开F1是需要成绩驾照的,电影里没提到,大概是因为如果按照正常的F1车手选拔体系,桑尼是第一关都过不了。
17.镜头剪辑稀碎,非常破坏观众情绪的连贯性。
18.车手们的“弹性智能”,一旦你超过他们,他们就不追上来了。
当亚斯码头赛道经苹果手机摄像头模组改装后捕捉到的车辆震颤画面,在数百寸的银幕上缓缓铺展;当汉斯·季默那足以唤起游戏玩家耳蜗记忆的和弦旋律,满满地充盈着耳膜;当布拉德·皮特驾驶赛车的第一人称镜头穿透黑暗,那些被轮胎反复摩挲得锃亮的弯道,以及精准到毫秒的刹车点与加速时机,这一切让在观影时手就痒了一整场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上的《巅峰极速》。
不是赢不了,是不屑这个局《F1:狂飙飞车》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世间哪存在什么非得全力争逐的无上辉煌,一切不过是一场全身心投入的“游戏人间”罢了。
今天是2025年7月7日,这篇电影日记关于《F1:狂飙飞车》。
1.指尖驰骋虚静这种奇妙的联结在看到 “Apex Grand Prix 车队” 被译成 “极速巅峰” 时就开始了。
明明该是 “弯心超级杯” 的直译,却撞上了我手机里常点开的《巅峰极速》,或许字幕组里也藏着个和我一样的玩家,来守住周冠宇这样每一个赛车手的小彩蛋?
我一直不太喜欢《极限竞速》的地平线系列,开放世界消解了刷赛道的空虚感,变得太过娱乐化。
而在有了孩子后,家里放不下的 Xbox one也送给了外甥,《极限竞速6》亚斯码头的赛道却没离开过生活,偶尔在手机《巅峰极速》上匹配到这张图,像见着老伙计,哪怕只是慢悠悠开一圈,也足够把一天的琐事在弯道里捋顺。
这几年养成了每天登录《巅峰极速》的习惯,365 天全勤不是为了攒钱买车,只是需要这点 “放空时间”。
道家追求“虚静”,也许是在虚拟赛道的驰骋中,寻得心灵的喘息之机的意思。
2.两种境界赛道电影里的赛车场,说到底也是个看透 “意义” 的场域。
就像《奥本海默》里的科学家明知研究可能毁灭世界,却在看透人性丑陋后仍推着技术向前;《F1:狂飙飞车》里的桑尼,也是一个殉道者,带着每一次上车都会恶化的脊椎,在名利与资本的漩涡里活得像个侠客。
其实这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本质,是先触摸到 “无意义”,却依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废墟上拾捡起属于自己的意义。
这种 “看透” 藏在角色的身世里,豪宅里的新秀车手和房车里的老头机械师,两位家境天差地别的车手,都在十三岁失去父亲,但骨子里那股对胜利的饥渴感如出一辙;女赛车设计师却是另一个反面,丈夫阻拦她的事业时,她没纠缠,反而给了彼此一条生路,那份宽容里藏着 “看破世间无趣后的包容”,以柔克刚,顺势而为。
老车手与女设计师是早早就懂了 “求之而不为之” 的人,新车手则在电影结尾才卸下对 “出名” 的执念,把冠军坦然让给前辈。
3.赛道即心路突然想起当了三十年教师的母亲前几天说的话:“穷养儿子富养女儿,从不是用钱。
是用不安感养儿子的饥渴,用安全感养女儿的宽容。
” 儿子要在世间争夺资源,哪怕生在豪门也得带着饥饿;女儿要学会宽恕好斗的世界,哪怕家境普通也能长出对物质的淡然。
这是儒家的 “中庸之道”既不过分压抑,也不肆意放纵,在 “饥渴” 与 “宽容” 之间寻找平衡。
电影里的角色恰是这般对照:车手们带着失去父亲的不安感狂奔,女设计师揣着对世界的宽容做车,两种生命状态在赛道上交汇,也让我们得以从另一角度理解人性格成因与行为逻辑。
车手们的 “争” 与设计师的 “让”,本质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状态。
我们被 “成功”“赚大钱” 的引力拽进大城市,以为这里藏着电视剧里的幸福,到头来却发现,所谓的光鲜不过是另一种执念。
就像我如今开始计划离开,却在阻力里忽然通透:离开或留下,本就没什么不同。
心里装着世间时,何须让家里放满世间?
而这样的领悟,你不来永远也不会知道,现在不走,不是不能,而是没必要。
电影散场时,影院的灯光亮起,男主角又在沙地上悠然驰骋,轰鸣淡去,留下“知足”。
我们都有过渴求,才终究会懂得放下。
亚斯码头的赛道,跑过百遍后,记住的不再是输赢,而是每一次过弯时,风穿过车窗的,空和间。
好的,以上就是《F1:狂飙飞车》。
我恐怕今晚睡觉都是Engine和轮胎抱死的声音。
感谢剧组所有付出,让轮胎抱死、胎痕、海豚跳、推头等无数赛车细节终于不再是我记忆中电视里模糊的直播画面;围场套拍客串,熟悉的选手出现在大银幕,各种赛车特殊机位让我难以想象机械组是把机子固定到车上的,柏油路的高温、轰鸣的引擎声和观众的欢呼把我瞬间抓到在围场中央;第一场的节奏和分镜更是一绝,配合齐柏林飞艇的快节奏和降档补油的有机结合瞬间把我按在了位置上,让我无比期待接下来的表演;不过最终也是和我想象的一样,为了迎合普通观众加入一堆不符合现实f1规矩的操作、生硬的文戏衔接和糟糕的人物塑造,但无伤大雅,因为我完全在专注布兰德皮特的大胸(我想起了一个遥远的夏天,那天中考出分失利,我抱着看着车神塞纳的纪录片,自己哭着看完了;想起了小时候第一次抓方向盘是厂里的大拖头,虽然它动不了,但我还是玩了很久;想起我拥有第一部摩托,他很轻巧很有劲,白天冒着大汗给他改七改八,贴上自己爱的痛贴,跟他在跑山的时候交流。
太多太多和车相关的回忆,这辈子就是抓方向盘出生的。
这就是个F1版的《Topgun Maverick》啊哈哈,Joseph Kosinski的个人风格太明显了。
极其工整,极其完整,故事套路都是一个模版的。
视效声效体验极佳,虽然没有达到Maverick那种让我热泪盈眶的程度,但在IMAX的加成下也绝对是当今业界顶流的(这部真的必须看IMAX),仿佛好莱坞在提醒世界当今它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记得自己是谁。
几点让我比较意外的:1)三个女角色各有各的作用和亮点,没有一个是像Maverick里一样纯花瓶。
2)作为一个F1纯小白,电影并没有给出大段大段的科普,也没有让我懵圈看不懂,只在关键时刻给出一些必要信息,让我在爽的同时大脑也在进行适量思考,几乎让我有一种好像我也是车队一员的参与感,而不是像Maverick一样的停止思考纯嗨爽,这点真的是个小惊喜。
3)电影的对话,并没有像Maverick一样白开水,快速剪辑加上流畅俏皮的对话内容就给人一种角色们都在带着脑子说话,并且每个人都在每个当下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感觉,真的很棒。
其实这片子,最打动我的,还是关于男人、成长、友谊的部分。
Sonny 对 Ruben,是很帅的兄弟之谊。
Sonny 到 APX GP 后第一次参加正赛,还没卸下孤行一切的习惯,不准任何人命令自己在赛道上让速。
但很快他泡在冰桶里发现自己的坚持将对 Ruben 无益,才开始认真面对团队。
编剧其实着墨了很多他是如何从一个自傲的牛仔,慢慢眼里容下「那个小孩队友」和整支车队的。
这是一个男人说服自己的过程。
电影其实处理得很好。
而 Sonny 对 Joshua,则被编剧刻画得极为内敛但真诚。
一二号位之争本来可以按照现实规则一笔带过,但却成了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也是最打动我的部分。
几个片段:拉斯维加斯站 Kate 组的局上,当 Sonny 知道 Joshua 跟自己一样,同样 13 岁丧父,他主动让牌但没翻牌,送 Joshua 一号位。
Sonny 展现了成熟的一面,让 Joshua 觉得一号位是靠自己好运赢下来的。
后来在酒店,Sonny 深夜打电话给 Ruben,让 Ruben 谈谈这个原来他并不了解的队友小孩。
他其实这时候已经有权衡心了。
可惜有车的插曲,Sonny 在拉斯维加斯医院和 Ruben 的对话被 Joshua 听到后,Joshua 知道自己的队友将是人生最后一赛。
他长大了,没有闯门介入。
结局正赛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描写了极为克制但深厚的一段男人、队友之间的情谊。
最后三圈,Sonny 又是吸尾流又是擦撞 Hamilton,确定要让 Joshua 去赢,喊出那句「去赢吧,小孩」时,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完整的英雄形象,但编剧这时候发力了。
Joshua 却一直在问团队「Sonny 还在不在赛道上」,团队让他别管队友,自己去冲,但他坚持重复地问,确定了 Sonny 仍然在赛道上。
我这时候大概就已经猜到了。
果然,他「也不小心」擦撞了 Hamilton,让自己退赛,送 Sonny 人生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F1 冠军。
但 Joshua 绝口不提他其实已经在训练时长出耐心了,擦撞 Hamilton 本可避免。
这才是 Joshua 真正长大的一刻,可以让 Sonny 纯粹的为胜利而开心。
没有掺杂任何成分的那种纯粹的开心。
不过,男人之间的心照不宣就是这样。
编剧没有把结局给 Sonny 和 Kate,而是给了 Sonny 和 Joshua。
在赛道外,有一段经典的对话:Joshua 问「你要去哪里」Sonny 说「你快回去继续嗨吧,别管我了」Joshua 再问「你要去哪里」Sonny 说什么我忘了但 Joshua 说「这是我的队伍」然后露出标准的媒体式微笑整部电影,我最深刻记得的一段话是 Sonny 和 Kate 事后在阳台时,Sonny 描述他为什么喜欢赛车。
「当我坐在车里,我发现我可以看到一切,但没有人可以触碰到我。
」整部电影,其实就是两个男人的成长过程。
而这就是 F1 赛道背后、速度之外的东西:团队、友谊、收获,与放低。
以及男人在危险之中寻找安全感的模样。
法拉利老了还是法拉利。
三刷IMAX F1,十年来星际穿越以外,最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了。
Bad As I Used To Be by Chris Stapleton。
驾驶中进入心流状态,对赛车发自内心的热爱。
视听盛宴太震撼了,世界在狂飙飞驰中静止了,随之而来的巨大的喜悦,追求心流状态的人,纯粹到只为热爱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很难不被像他这样的人感染。
心流时沉浸专心做某件你充满热情的事情时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更感受不到饥饿困倦,喜悅和幸福像大西洋的海水向我涌来,从四面八方冲刷着我的灵魂是我这辈子致力于追寻的事之一。
有清晰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与行动计划,执行时全神贯注无心再去考虑其他,不去想紧盯着最终是否能过达到预期的最佳结果而专注于过程。
决定一件事情是否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信念的强度,也就是说你越相信自己越能沉得佳气,就越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自己也就越接近成功。
能量气定则心境大,能感知真理。
对经常看F1的车迷来说,很多地方拍的根本不契合实际,压根没有展现出任何F1攻防战+策略战的真正魅力。
策略里最精彩的under cut,over cut,三停打两停追击战,长stint搏一停……什么都没有。
攻防里最精彩的连续交叉线走位,出其不意的外线超越,超晚的apex搏后直道尾速,drs检测线争夺……也没有。
反而影片里所有的策略,真实比赛都不会发生,发生了就是黑旗罚下,或者禁赛。
两位车手感觉全场除了引发事故就是莫名其妙又回到前部车阵了。
剧情老套缺乏爆点,也没有情绪的丝毫共振,说实在点,这部电影看了就是看了,像是喝了一口白开水,中间吃了一口咸菜,有点味道但是没任何咂摸的欲望。
总结三个词:不燃,乏味,不尊重车迷。
同样老带新的故事,Top Gun Maverick之后美国旧梦(老白男)的再度高潮,哪怕只赢一次,MAGA. Hans Zimmer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越自己在Rush中的前作。作为F1老粉还是满足的,但是不如直接看比赛。最后请允许我报一串致敬菜名: Jochen Rindt, Roger Williamson, David Purley, Jackie Stewart, James Hunt, Nikki Lauda, Martin Donnelly, Eddie Jordan, Frank Williams, Ross Brawn, Kimi Raikkonen, Fernando Alonso, and Lewis Hamilton. 这部电影是你们的影子。Sonny的车号竟然是#7.
视听效果是顶级的,剧情是一坨的好兄弟邀请我重燃梦想,美女帮我造车还和我睡觉,看不顺眼的小皮子最后甘愿认我做大哥牺牲自己送我冠军,布拉德皮特又一自嬤力作(男主比故人更适合坐在p房里而不是车里🙂↔️
六十岁的某一天,brad pitt如往常般起床,一照镜子发现自己太tmd帅了,于是这部电影诞生了。
复杂的近代机械,与构建其上更复杂的赛车规则、玩法、系统与人际、梦想、理念和自我实现,靠视听去复现和还原简直堪称时尚,基本就是在好莱坞时尚界中,最吸睛抓人的那种时尚大片,什么上镜之不老角色土嗨震撼配乐频闪剪辑啥的都没啥好说的。
这才是应该在大银幕看的电影,IMAX是独有的1.90:1宽高比,尤其是那段“他飞起来了”,完全的影院级体验!科辛斯基再次证明了能力,除了漂亮的视效,最重要的是这个导演一直都能传递出速度感。镜头从竞技场转向车手,全身上下都能感受到速度的冲击,我被紧紧压在座椅上,仿佛自己被点燃,酷~尽管桥段都不新,但组装起来仍然有效。尽管并非所有转折都会带来一些结果,有些只在结束前半小时才出现,理论上观众应该更早知道。皮特的角色与他本人相差无几,从一开始就很迷人,有他在能让我非常投入,这就是偶像派的魅力所在。
很遺憾F1沒有找我們Ryan Gosling來演,否則就可以同時看到I'm just Ken 和 I Drive.
好莱坞最新💩
塞那个不懂装懂、操纵权钱的高管Banning进来,感觉像在提点蒂姆·库克,麻溜出钱就完事儿了,拍电影这里的水很深,你把握不住,专业的事儿还是交给专业的来吧。
属于被诈骗进电影院了...白人老登ptsd白日梦有什么好看的...F1在这片里主要起到了一个造型的作用。。。(老实说单拍一个F1纪录片都比这个好看)(球球好莱坞不要再拍这种老登爱情故事了。。。文戏尴尬地令人窒息)
我现在看这种电影都会进入解离状态了,完完全全套路化,只剩下感官还在
Imax厅,全程高能,电影在叙事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典型好莱坞商业片的流水叙事,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导演在人物刻画上显得相当扁平,完全没有纵深层面的体现。另外这个桑尼海耶斯其实是有人物原型的,年轻时候撞车的画面在《永远的车神》里面就有,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1990年西班牙赫雷兹大奖赛,2.5。
很少能用身临其境形容一部电影,皮特不愧是帅了一辈子的男人
教科书一般的典型美式大爽片,电影院必须存在的理由!汉斯季默配乐大加分!两个半小时量大管饱,除了帅男美女必有一夜这一段有点无聊其它每一分钟肾上腺素都在飙升,心率也到了120,最后消声的一圈眼泪也都飙出来了,看到黑白方格旗真的忍不住举手欢呼(这场就我一个人没影响任何人,反应过来的时候甚至有点后悔应该早一点开始释放情绪hhh)。啊太怀念这种老套又好看的片了啊!牛鬼蛇神看多了之后的2025年看到甚至有种救赎感。
非常好大片,可以给满分5颗星,一颗星给汉斯季默,一颗星给IMAX画面和音效,一颗星给英语老师,一颗星给活在排名列表和字幕里的周冠宇,一颗星给布拉德皮特。不过还是有点小瑕疵,逆天编剧扣一颗星,小黑的傻笑导致生理不适扣一颗星,意义不明的感情戏扣一颗星,逆天底板裙边升级件扣一颗星,F1正统大电影居然在美化鱼雷行为扣114514颗星,综合算下来,四舍五入给个1星
这就是我花钱走进电影院想要看见的电影。
25年还登呢
a typical apple movie completely devoid of emotions;另,无法满足于在虚构的世界称霸,需要不断引入真实却缺失脸庞的车手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在电影院看电影。
人只要被纯正而强烈的自我无限感包围过,就会自动听不见所有噪音。
感情线毫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