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雪
五月雪,Snow in Midsummer
导演:张吉安
主演:万芳,蔡宝珠,郑人硕,俞宏荣,陈俐杏,王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潮州话年份:2023
简介:夏日飞霜,冤情难遣。每个地方都有难忘的血腥纪念日。张吉安永志的是1969年5月13日,马来人与华人在马来西亚大选后展开全武斗,死伤枕藉。小女孩观看粤剧中途几乎遭毒手,仅凭躲入后台逃过种族屠杀一劫。半世纪后,已远嫁他方的她再逢大选,魂牵梦萦,旧魄不散,时空摺叠于无主孤坟,光影如真似幻,人注定迷走歧路。真人真事改编,..详细 >
谢谢去表达华人历史
印象最最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大巴车上说着潮语的穆斯林女士和妈妈说回家住几天,当下的和平或许是流血牺牲换来的,在很多不能提的环境里,那些无主孤坟就是最残酷的证明。
一段不能说不能讲的历史,电影也拍的一样大量留白,对于大多数不了解历史的观众来讲,也是一片空白。导演太过自信
两代女性串起了华人在马来西亚的两代命运,前一代被屠杀,后一代依然被压迫着。第一段结尾寻找亲人的人们撬开电影院含着泪水静坐看完负心的人有一种非常汹涌的震撼感。
五一三事件,作爲馬來西亞一段被掩蓋和遮蔽的痛史,在大半個世紀后,由非親歷者的張吉安導演通過電影的形式呈現在大衆的視野中。在面對上周六電影映后觀衆「導演爲何以大馬華人的視角出發來敘述《五月雪》的故事」的提問時,張吉安導演表示,自己並不想刻寫種族之間的衝突,因爲他始終堅持五一三事件的背後是與陰謀論緊密挂鈎的。他只想展現歷經苦難過後生存下來的人們的生存狀態,而死傷人數的解密與歷史真相的還原需要交由官方來進行。(電影的呈現方式其實也有導演的美學考量,雖然確實不太友好。(感謝嘉謙老師前一天請導演來做講座,第二天才能不費力氣看懂。💕
南洋华人始终活在PTSD中,非常压抑,只敢哭泣,还无法站起来,所以才拍成这样。这本身就令我难过。
国王嗜血,百姓遭殃,五月飞霜,孤坟冤魂。开头的画笔将红登记染成蓝登记,结尾的画笔在无名墓上添上父弟的名字,由此确定女孩的身份。榴莲圣杯,神像走鼠,迷失大象,皇帝喝下苏丹的洗脚水,窦娥在戏院如临地狱。挖土机犹如指针,从过去指向未来,到头来,姹紫嫣红只剩一捧灰。负心的人唱的不是男人是政府,辜负了它的子民。前尘恍似南柯梦,唱尽一生窦娥冤。置景和戏曲音乐都非常用心贴切,远景代入更加充盈着无力感。结尾在暴乱中惨死的真实墓碑把我们从超现实的魔幻拉回到现实的悲痛中,片尾字幕的南音想起《破地狱》。没有国籍的人,不被国家承认的魂,回不去的家园,终其一生不被认可,死后只能成为孤魂野鬼。想起黄锦树的《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
马来西亚往事
#48HKIFF# 道理都懂,但还是看到频频扶额。感觉我跟我旁边的老外大叔在比谁更能坐得住……
适合万芳的戏
似故事非故事似記錄非記錄
面对不能提及的历史 作为电影化的表达一定不能表象化 恨得也深 爱得也深 相当于什么都没有……
只能说起到一个科普的作用
那么惨的往事可以理解为了规避血腥镜头拍的不清不楚的,但事情也没讲清楚啊。🙃那些人死的比窦娥冤多了,如今还不能声讨那就是个种族灭绝行为。里面夹了个娘惹身份的女主蛮有趣的,真叫哪里都不是人。洗脚水那个桥段与其说是羞辱华人,不如说某些族群发癫了。至于那个吃人血的故事,感觉讲的好像是印地语啊?具体情况不明,但感觉印度裔没华人那么惨🤔
1969年那天,娘惹少女在学校受欺,高墙上画像里的伟人静静看着;惨案发生之时,血液从推车边缘成串滴落,神龛里的拿督公静静看着;2008年,已成为妇人的昔日少女同粤剧青衣在墓碑丛中诉哭话从前,1969年的亡魂静静看着。
曼谷电影节|去年在台北朋友给我介绍了这个电影,现在来看有点纠结。我其实有被结尾的情感触及到(有内容的真诚表达)。但影片的导演技法却很局限(特别是前半段)大量固定远景加戏曲,过度的空长镜头,这些让节奏变得缓慢而昏沉。“三折”的概念也没有很好的布局,历史的原罪,伤痛的记忆如何修复?可以用更高级的方法来呈现,有点遗憾。
我是不喜欢太明确的政治意图这件事的,但是导演确实初衷是很好也很真诚,纪录片拍不成就拍剧情片马来西亚人不愿意演就找万芳。拍剧情片要好过纪录片,那个剧院和大象都很不错。
请问有友邻知道如何联系片方吗?柏林想做放映,感谢!
大象緩行,在「普長春」前跪低,唱段已盡,無人應場,唯有國王奴僕般地守候,人性泯滅,狼牙長出,49年的黑夜,血腥的味道依然環縈⋯⋯一滴,兩滴,無名的死者們,隨著旋轉的軸承,被堆砌在郊外,土堆前的石碑,如今只被當作華人與痲瘋的,一段被生造出的記憶;無頭的拿督,看著樹下被丟棄的眾神,依稀回憶得起他們曾經廟堂高懸的日子,終以大華戲院的恐怖作結,而人還在悄聲細語地講說他們的記憶。廣播中說,那段故事不能被當作正史,於是導演拍出這段正史,那好似千年之前的,也是千年一貫的,抑或再是千年延續的神靈附體後的,血的印記。p.s. 呼應,象徵,故事的構建,包括同「六月雪」這部粵劇的呼應等等,都十分之精細巧思,通篇看似克制表達,但其實鋪墊出的情緒張力極大,也可能是對那段「五一三」最好的表達了…
一股无名火,往前推十年此片可在影评人口中两吃。很多难听的话想说,但想到骂的对象也是夹缝中生存近十几年过得像人变自诩高人一等的幻觉体验师,便暂且按下不表。活成这样,是自己选的啊,其中繁复的政治因素,又怎么会在台湾的镜头里体现出来?半斤八两的自我感动导演的懦弱狡猾无能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