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感觉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一部两小时的片子被填鸭式的塞入了太多概念,移民化与保守主义,性别政治,阶级权利,每个单独元素都够拍一部电影的,导致整部形不散神却散…虽然镜头语言色彩运用包括模糊的眩晕感都很棒但是情感表达跟连贯上和阿莫多瓦差了几个量级,哪怕作为西语电影自带了魔幻色彩,也还是会有突兀,导致那些深刻的印象都得靠片段来还原。
如果是早几年看这部可能会觉得一般,但是受过工作毒打后因为太共情了,反而很明白导演想表达的权利结构(误喜欢的片段还蛮多的!
女厨师在厨房和男厨师们一起骂脏话,一方面不由自主唱起了泰勒丝女士的the man另一方面也深感语言长时间被男性文化主导,难怪要倡导女性主义书写;午休片段五个人坐在后门抽烟聊梦想,说到想要消失的时候疯狂点了,另外女厨师说到恋人的故事展开说说不好吗,2025了对非法移民恋上贫穷白人女的爱情已经没兴趣了好吗;男主给了被裁员的花旗银行乞讨人一份龙虾,向主厨大叫我来付这四十美金,算是男主整部电影里唯一人性的令人还算喜欢的时刻;结尾这该死的厨房终于被砸了,所有人都疯了这是什么现实版大闹职场,疯狂联想《方形》,被砸烂还是不停的出单机让我想起了疯四的出单机,爆单关掉线上店里还不断有客人来问能不能点单,掉落在餐盘上的炸鸡被店员夹起来打包直接给客户,回忆起来就要窒息的水平,以及最后白人男老板问我给你们钱给你们吃饭你们还有什么不满时候的旋转镜头很漂亮,明明是压榨却将怜悯的优越表达了出来;聊天的场景也很有意思,西语和英语有各自的小团体,吵架就是该死在纽约请说英语hhhh看完非常想吃汉堡薯条美式蛋糕但是又不想外食了对厨房怕了哈哈哈哈哈!
根据小说改编的话对于原作还是蛮有兴趣的,联想移民了!
电影里的结构是阶级权利凌驾于文化背景,本地高于移民,男性优越于女性,电影外也是很明显男性主导的拍摄,请问鲁尼姐姐这个身段谁能看出怀孕十周啊…虽然男主演得很好落泪很有脆弱感,但hello他失去一个儿子(是他自己没法生的)失去一份工作(是他自己爆发的),2025了就不能拍点女性进入厨房的视角吗,对鲁尼姐姐堕胎,男主家庭梦破碎这种俗套爱情故事没兴趣了啊喂)PS.虽然鲁尼姐姐是我看电影前唯一知道的演员,但她在里面的演技完全比不了剩下那些无名的女演员们)
《后厨》,以美食烹饪这个我个人爱好为主要故事背景的优秀电影,而直指美国大热的移民问题。
金鸡节的选片口味还是不错的。
《后厨》值得所有做餐厅经营的朋友们看看。
尤其是午餐和晚餐,分别运用了一个分别大概有半小时,在后厨和前厅反复转场的长镜头,调度难度简直难以置信。
午餐这个长镜头,在后厨经过所有档口,然后以众多服务员传菜转到前厅,再回到后厨——这时后厨已经因为意外事故弄得整个地板都是可乐——再引发一连串事故。
晚餐的长镜头,男主厨师从在后厨发疯,到前厅发疯,再被拖回后厨,经历斗殴,关联人纷纷出现……黑白片风格,让我一度以为是拍《罗马》的导演又有新作了。
后来想想,哦,这是阿隆索,那是阿方索。
男主佩德罗作为一种“典型”移民,展现出多种身份的焦虑,他想依靠社会身份证明自己。
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他想通过细细的电话线获得儿子的身份;坚持要孩子,他想获得父亲的身份,可是这些他都得不到,所以最后他在捍卫自己厨师身份的时候爆发了。
人们会说他疯了,他不是疯了,只是burn out了,身心俱疲,燃烧殆尽。
打单机error的绿光笼罩佩德罗,第二道光出现在了佩德罗的脸上。
在前面冗长的铺垫过后最后三十分钟的爆发大戏编排非常流畅。
结局我很喜欢,剧情完全可以结束在佩德罗发疯后躺在厨房,但是导演加了一段,白人老板来到后厨,仿佛是上帝,质问员工们到底想要什么?
但主不在乎,标准人类拥有不在乎的权力。
最喜欢的一处设计是汽水机,是物理意义上的一触即发,和在场的每个人一样,像走在钢丝上的杂技演员。
樱桃汽水洪水像是PTA《木兰花》里的蛤蟆雨一样荒谬。
“不标准”的男人萨尔瓦多美梦里的“标准”金发女人也有着她的困境,罗马城里也有乞丐啊。
也有一些不成熟之处。
佩德罗看到阿贝来接茱莉亚的时候应该就明白二人的关系了,还反复问这是你儿子吗,有些多余了。
前面背景音乐有时候铺的太满了,也许伟大的字幕组出手后才会知道这些歌词的含义,才会知道他们出现的原因。
高频率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高强度冲突的事件,极其风格化的画面音效,黑白镜头去除了餐厅的优雅得体、食物的色香味和后厨的肮脏环境,让我们更容易如旁观者一般开始审视日常生活,也更加贴近厨房这一场域的本质,其中所蕴含的种族的、阶层的、国家之间的、生而就有同时又由制度带来的种种不平等,以及人在这种环境下的忍耐、麻木和癫狂。
上流社会追求的原本属于穷人的龙虾畅游在象征着美国梦的自由女神像之间,无论是爱情,还是未来,在那一瞬间都是如此真切,真切到仿佛已经成为永恒,但终究是一场可望不可及的幻梦。
老板最后的叩问不过是当权者的立场,机器滴滴的出单声永不停歇,现实无法解决的困境只有寄希望于绿光。
电影虽然是在讲美国的非法移民,但异乡人的漂泊感和现代组织制度下人的异化是共通的。
蹲在后厨门口的污陋街巷开联合国会议讨论如何拿下美国身份那段平移到中国应该就是,山河四省小镇青年讨论如何拿下北京户口
从一名语言不通来寻亲找工作的墨西哥女孩开始,故事缓缓铺陈开,最后聚焦在作为厨师的佩德罗的崩溃的一天。
不熟还有点笨手笨脚语言不通的投奔者,遗留下来没处理好关系的白人同事,要去打胎的服务员女朋友,高压的厨房工作,突然被经历怀疑成为嫌疑人……在这些闹心事儿中间夹杂着作为喘息的同事之间的玩笑,老板或真或假的合法签证的通知,女友坦诚的亲密,父亲的通话,后巷里温暖的聊天……生活像是一根皮筋儿,松松紧紧之间迎来了弹性极限,最终疯癫着迎来了一场混乱。
无关爱情,是关于移民的压抑生活的。
黑白的影像去除了颜色对于观众的吸引,反而让人更集中于混乱却有节奏的高压生活本身,以及来来回回的节奏绝佳语言丰富的表演和剧情里。
我是偏爱厨房戏和美食戏的,一方面对于食物本身的爱好,另一方面则是厨房特有的节奏和忙中有序的氛围让我感到像听一首快节奏的舞曲,忙碌却轻盈,紧张压抑的同时又偶有兴奋。
也正是因为这一整天里,两场节奏戏中间穿插着舒缓的休息时间,让我在这一个叙事电影中感受到了来自生活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影片最吸引我最令人兴奋欢呼的是它的摄影。
黑白电影去除了颜色的影响,摄影的设计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大,其中最抓人的两个部分是反光遮盖的运用和午市的一镜到底:
镜面,玻璃,烟雾,水的倒影,透明的幕布,甚至是钢盆都成为了镜头与角色之间的传递者,透过这些遮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够真实的生活和人物,正映衬着电影主题:幻想中的美国生活和实打实的压力与不公。
每个人都在底层受到各种歧视和暴躁对待,挣扎着生活苦中作乐,而曾经到来的想象也就像是水中倒影了吧,生活的远方和当下让人甚至无法判断我们是否真的拥有爱和情感。
午市的一镜到底堪称一绝!
从出单器嗡嗡作响开始,一场战争的号角吹响了,不断变换的焦点、角色、忙碌的后厨和旋转的服务员,到前厅的抱怨和服务,再回到后厨的暴乱和洗洗刷刷……每个人各司其职,玩笑和埋怨交叉之中竟然还有一首国歌,节奏实在的好的令人震撼,是可以反复研究的好镜头。
也正是这一段的紧凑让后面的舒缓沉淀出更多情感。
这个窗户画幅变化画幅的变化我也很喜欢,进入厨房成为了玻璃上的方形,离开厨房则开阔起来的画幅也在视觉上带领观众跟随着场域的变化。
出单器,绿光,突然出现的人,颓废的他,最终串起同伴口中的故事,原来那不是梦,是生活。
出单机背景音效的设置:belike某种摩登时代?
出单永远不会停歇,后厨的个体只能疲于本命或被碾压。
砸掉出单机,砸掉纺织机,砸掉这个压迫自己的制度,但是未来在哪里。
we can only vanish绿光:喜欢那个故事,经人提醒才意识到最后出单机的那个绿光就是黑人嘴里说道的第二次绿光。
对pedro来说这是一个噩梦,绿光最终会带他离开,但是创伤是永久的。
也许他会在某个角落读过余生,但是痛苦不会消失。
Alien的意向,对于美国,他们这些移民也是某种alien。
彼此都是他者。
导演认为绿色是嫉妒或是其他邪恶的象征,但是我却想到了盖茨比的green light,over the light。
餐厅业主:give you food give you pay,你们究竟还想要什么。
一种异化,作为工具移民拥有了食物不就够了吗?
但是对面何曾不是人,他们只是想要作为人被对待。
estella:星光,以及最终的对视,让我幻视怒火青春,后者最后闭上了眼睛,而estella保持着注视,屏幕最终变成黑色,是我们这些屏幕之外的局外人选择闭上眼睛,or导演。
龙虾:pedro把龙虾给流浪汉,也许在那刻他感受到了某种命运,未来的一天也许他会像这个流浪汉,作为移民没有什么稳固的,工作身份都会随时消失。
而龙虾的价值只是被资本主义构建出来的。
对孩子的执着:要说男主的繁衍焦虑压倒其他,不如说这是人的本能,延续自己的存在。
以及神圣叶子香草,象征对于自己文化的,自己根的追寻,联系。
作为一个人,故乡,新地,连结,he wants to bulid the new root here。
对女主:他根本不了解她,so true。
amour de visa?
maybe,和一个美国人结婚是否能够更快获取签证?
所以我总是会想起我的一个失恋朋友,她不停地说着前男友有多好,我心里想的却是你是否失去的不仅仅是爱,还有visa,安全,不再为了身份而焦虑的可能的未来。
龙虾:2.0 有cue龙虾那个片嘛色彩:黑白片里唯一的两处色彩,冰柜的蓝光,以及最终的绿光。
导演说是女主内心的冰冷,所以冰柜的意向也很有意思,他们就像其他的肉一样。
没有灵魂。
最终只能任人宰割,在这个冰冷的世界作为被压迫者。
虽然此刻他们可能是温暖的绿光:yeah,还有人说自由女神像也是绿的。
Max:你们在美国就要说英文。
本土底层被抢夺资源的冲突,但是真正应当被审判的是业主。
语言:Pedro说他不能表达,用英语是隔阂的,不能像女主一样表达。
对于移民另一个真实写照。
语言太重要了,说英语而不是母语,你永远只是个外人,这里不是家。
time square:你不知道time 在哪里就会有个corner,here to pedro,is the cornerDream:没有人的dream是宏大的,钱,marsha,黑人小哥的vanish(一个噩梦),完了还有一个忘了。
pedro的梦是julia,以及对应的visa,亲密关系,孩子,root。
但这些都没有了。
(垃圾桶的涂鸦是“谁该负责”)最终的崩溃:女招待说这里没有你的位置。
对于美国来说可能也没有位置给pedro,因此他崩溃了。
毁了整个后厨,some kind of烧房子,想看第七大陆啊!!!
一些叙诡:最终才解谜女主一直打电话的是儿子,而且儿子对于移民应该也是恶意的。
最终他不停地询问他妈在干嘛。
炫技:很多镜头都很别致,长镜头,虚焦,还有些跳切,光影,音效。
但是可能有些太精致了,就过于讨巧。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经常透过磨砂玻璃拍pedro,呈现出来一个模糊的人影,所有移民的命运。
就到这吧!
总之片真的不错啊。
我好喜欢。
在冷冻储藏室里面来一发是绝对没想到的。
朱莉娅很直接地说,她喜欢的是佩德罗的鸡巴,不过中文翻译成了“身体”。
埃斯特拉不会英语也敢一个人去纽约,挺勇的。
布鲁克林人讲的那个外星人光线的故事还挺感让人的。
拉顿不喜欢,从他偷窥女生淋浴间开始就好感全无。
在佩德罗为美国人说好话时,还感觉人还可以。
但是后来他对劳拉的态度就感觉他也是人渣,还有在跟父亲通话时,为了“自尊心”,说自己马上就要当爸爸了,其实朱莉娅已经跟他说了要打掉孩子了,后来又因为这个跟朱莉娅发了一通飙。
要不要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由女性自己说了算,这是常识,为什么男的就是不明白,有本事自己怀去。
埃斯特拉这个名字的确挺好听的。
在片中感觉她和劳拉最受虐,被人各种使唤、训斥,因为她们的肤色因为她们不是美国人,更因为她们是女人。
片子最高潮的当然是午餐高峰和晚餐高峰。
当出单机不停的吱吱作响的时候,所有餐厅的一线人员都跟疯了一样。
最讽刺的是午餐那段,后厨的饮料机因为有人接了樱桃可乐,它又开始狂流不止了,满后厨的地板上都是饮料,但前面餐厅里,人们还是很欢乐的享用美食,一切和平美好。
还有一堆女服务员围着一家亚裔过生日给唱生日歌,讽刺到位。
晚餐高峰,佩德罗因为知道朱莉娅把孩子流了,开始崩溃发疯,砸掉一切包括那个出单机。
对佩德罗还有一点不喜欢的是,后厨都忙疯了,他还有心情跟朱莉娅调情,关键是你调情不耽误干活儿不给同事添麻烦也行,但根本就是别人忙死了,你还在那边玩儿,最讨厌这种。
员工们吃工作餐的时候,一个墨西哥男的,讲美国女人与墨西哥女人做比较,完全把女性描述成物品而非人类,让人作呕。
里面还有说道,美国女人对于墨西哥男的来说就是签证上的爱
看后由于要洗澡,速记:新来者视角,就如《红楼梦》经典的林黛玉介绍贾府一样,带来新鲜感。
紧接着引入两人矛盾,第一个小阶段,底层白人男性一样的困局,面对事业和爱情的追求一样不顺。
误差性结局,文学化的梦想是消失的黑人却在最后站出来保护了男主。
这可能也是剧本创作者本人的化身。
群像,而很好地象征了三个阶级,所有者、管理者、劳务人员。
所有者和管理者皆为男人白性。
节奏,有动有静,一处喧闹快节奏的段落之后,紧接着便是文学化慢节奏的场合。
光亮,是本剧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两处光亮,蓝光、绿光。
蓝光:关于人的自由,人的欲望,而且是不关乎人种的达到。
绿光:商业的异化,肤色决定歧视。
往后我拍电影,肯定要加入红光的,关于政治的,笼罩在人物身上的光亮。
女主与亚伯的关系,我没有看得很明白。
剧本可以称得上相当普通,没有强烈个性的冲破固有观念的性格出现。
男主表象桀骜不驯,内心追求传统价值,为人甚至说得上热血、单纯、天真和不切实际,为了自己的欲望和一个幻梦而生活,这才是他无法说出自己梦想的原因。
女主,几经摇摆地最终选择堕胎,是在经理强烈的偏见之下做出的妥协。
她害怕一个失去职业的墨西哥男人当自己的丈夫,她对于这段关系的本有着对于男主学识(龙虾的故事)、性格(敢于冲突,天真)的钦慕,但是最终还是在生活面前投降。
配乐、多次配乐宏大而嘈杂,环境音由令人崩溃的吵闹后厨切向优雅舒适的前厅时的差异,揭示小女孩心境那一段,可谓达到了通感,将内心的感觉实体化,化为音乐。
有些地方让我想起了《饥荒》的配音,不可谓不好。
高潮处理,导演是以前拍动作片的,最后一段长镜头,流畅,分裂,还有疯癫在最后权力所有者面前的沉默。
非常非常有趣的片子,从一开始画面和声音的不匹配,大量的类似慢放的处理,黑白的色调,除了结尾出现绿光与在冷冻室出现的蓝光,在餐厅内外画幅的不一致,整个片子是有大量非常精巧的设计的。
在结尾有一个员工围成一圈,经理站在中间的镜头,当镜头挨个扫过那些员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个片子居然成功塑造了那么多有特点的角色,这其实是很困难的。
很多角色出镜只有寥寥几分钟,但仍旧有某种特点是能留在观众心中的。
导演这部片子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用后厨塑造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猜忌,有偷看,有冲突,有情爱,有欺骗,在这个一天的后厨时光里有这个世界该有的一切因素。
偷渡客自己之间的鄙视链,以及有身份的偷渡客后代对他们的态度,其实都很有趣。
什么是美国,开头那段台词里所说的时代广场可以是美国,五百年前半裸的原始部落可以是美国,看到的举着火炬的女人亦可以是美国,但什么又是美国呢。
同时还非常有趣的是两段大段的台词,一个是老板拙劣的冷笑话,还被员工误以为是对自己的考验,以及那个有关于外星人的故事,这两段大段的台词其实都是在消解意义,有个厨师听不懂英文却依旧听那个故事听得那么专注,可能生活就是不需要意义,更不需要梦想。
片中最让我觉得兴奋的桥段一个是被樱桃可乐浸没的地板,一个是结尾男主的发疯。
樱桃可乐淹没地板这个事儿其实特别有趣,也显得特别黑色幽默。
不要接樱桃可乐是营业前就被提醒的事情,可是随着营业的进行,大家忘记了这件事。
于是所有的厨房就在樱桃可乐的积水里面进行操作,仿佛这个积水不存在一样。
结尾把男主的发疯拍的特别到位,在那一刻他被女友隐瞒,被老板用固定套路忽悠,被自己的上级怀疑,整个片子的情绪在那一刻顶到了最高潮。
我尤其喜欢在疯癫过后还在尝试通过嘟声彰显存在感的点单机,以及那个满脸厨余垃圾坐在桌边的男主。
在疯癫过后一切还是得回归生活,但是男主脸上的绿光又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整个片子很令人费解的事情是那个带领观众进入这个故事的人,那个镜头一开始跟随的人,她在后面几乎没有出现,一直安静地仿佛在观察这一切,她一直在工作,没有参与到这些纷争之中。
她既不是引出矛盾的人,也不是矛盾爆发的人,那为什么这个角色那么重要。
整个片子以她来找男主开始,整个片子以她和男主的对剪结束。
结尾她的笑给我一种很强烈的神性的感觉。
她的出现本身就很奇怪,她仿佛只是为了寻找男主而来,给男主带来了在老家神圣的树叶,在她面试之时餐厅开始发现有钱少了,也就是混乱的开始,仿佛冥冥之中一切又由她而起。
老板质问男主谁允许你怎么做的,是上帝吗,也只能是上帝,这不禁让我感觉,我们连同带领我们进入这个故事的角色是不是一种仿佛上帝的存在。
整个片子非常有趣,讨论的方面也非常丰富,可以说是真正把世间万物融入了后厨中,也用餐厅一天的营业去展现了所谓世间万物。
2024-12-21看
失权,失序,失情。
失权是根源。
西装革履的老白男站在人群中央故作可怜地说“你们到底想要什么”与前面五个人坐在堆满垃圾的街道上吐露“不切实际的梦”形成一种呼应,共同昭示影片主题。
这可是美国时代广场啊,想起来就熠熠发光的地方,但在这表面繁华的背后是一群失权的人们:有色人种、工人、服务员、女人。
不仅如此,手握一点权力的人也会将刀再刺向更弱者,不肯释放丝毫善意。
权力丢失到“这也不是你的地盘”这一地步的人们,又怎样维持秩序呢?
一句话会惹怒一个人,引发一场冲突,造成一场混乱,于是“毁了一切”。
真的会毁了一切吗?
我想其实不会的。
脏了的后厨可以收拾干净,坏了的机器可以买新的,造成混乱的人立马遣返,但这铜墙铁壁的权力结构没有被破坏分毫。
以上两者有没有造成人性与情感的被迫丢失呢?
表面上是有的吧,痛苦的人们之间互骂脏话,用语刻薄不留情面。
但或许也没有,冷库的蓝光和小票机的绿光作为电影仅有的色彩,有没有在暗示什么呢。
还有一个被启发的点,我之前常常爱上电影主角,不过今天我觉得电影不需要都塑造一个惹人喜爱的主角,这样能让所有人都讨厌的主角也不错。
狠狠共情了Pedro…
一人背锅的“时代厨房革命”。某些镜头颇有《战舰波将金》的味道。
一会好看一会难看,强打着精神看完。场面调度太老道,首尾的抽帧,两处极长的一镜到底,樱桃可乐淹没后厨,冷库船上的性爱。但从头到尾男主都沉浸在his dream的自嗨里,身份认同嫁接在一位女性的痛苦之上,我的表情跟结尾用餐区的客人一致,看着男主发疯最后又从逼仄的连廊里被拖进后厨一样,莫名其妙。
整个场面调度,演员表演,长镜头都非常成熟,前一个小时把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灌进了一间小厨房。每个角色颗粒感饱满,尤其是主角,一个卡萨诺瓦式嘴贱心软的多动症厨师。后半程崩得厉害,从联合国谈梦想开始,故事突然变得不重要了,变成了穷人展览。男主突然就爆雷了,导演用疯狂叠加疯狂来掩盖他不清楚应该如何完成这个故事的困惑。
目前在北影节看到的最接地气的片儿。这种多种族、多语言的片儿对我还是蛮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在后厨不同国家的人飙脏话的情节很有趣,也多多少少能明白为什么要拍成黑白的。里面有色人种对美国女孩赤裸裸的憧憬和羡慕很真实,“你是唯一在这里的rubia大家都会很尊敬你”“Eres el amor de mi visa”这些桥段讽刺感拉满。看完这个片子以后都不想去餐厅吃饭了,一不小心就可能吃到工作人员的汗液、头屑和精液吧,用餐高峰时段和最后Pedro发疯的情节给我整的有点儿烦,太吵了太躁了,情绪管理这么有问题的人还能干三年真的牛。至尊观影体验,座椅舒适高度差合理而且我还是全场C位。
2024Berlinale(鲁妮玛拉坐我前两排,欢呼!)超喜欢!很喜欢讲一个空间里发生的事情的故事,而且还是骂whiteness的。人的崩溃和绝望的瞬间来自于资本化的被砸掉的小票收据机器仍在努力运转的那一刻。(tho最后的莫名其妙肖像镜头让人有些疑惑…
这个可能是我观感最复杂的一部了,感觉里面放进去很多话题,社畜的困境,身份认同,贫富差距,女性权益保护…不过可以看成对阿美莉卡的一次控诉,既想让观众有同理心,又想要有自己的艺术表达,视听很出色,抽帧,长镜头,各种剪辑的花样,但还是觉得太长了,所以男主最后是羽化登仙,脱离苦海了吗?可是回到现实不还是走投无路。多少有些拧巴,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细品的一部。
导演讲了一个关于有害男性气质的故事,不是批判性的,而是用一种有害男性气质的方式讲的。不喜欢里面对女性的塑造,也不喜欢里面的男性角色。一部聒噪的大闷片。怀疑导演的精神状态,拍到最后累了 毁灭吧 外星人把我抓走吧。2024-12加个分类:老登电影
6.4/10。有点晦涩,大概明白好像是把一个压抑至极寻找出路的各色人种放在了狭窄的厨房中互相碰撞,有自己的小世界,当厨房的主人。最精彩的莫过于五分钟的后厨长镜头,呈现出来的空间和人物调度有序又充分展现忙碌的混乱。当然主角到最后如同狼藉的厨房一片鸡毛。
老套的议题(外来视角下美国梦的虚妄)加刻意的戏码(店里丢钱首当其冲被怀疑),不过在一天之内的一家餐厅里这样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下完成主题还是挺有难度的,故事架构和表现手法也称得上精巧。
视听语言太好了!用黑白影像来处理饱和度很高的后厨,这种很容易就会看得“脏”的环境。如果懂西班牙语的话,应该能学到很多地道脏话?以及,又是一部特别羡慕性欲和行动力这么好的的片子......以及,能遇到《你的颜色》所有人情绪都那么稳定的片子,真的太不容易了>< 啊对,音乐非常好听!&有毒的男性气质和那种层层叠压的阶层感表现得很好,完全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希望遇到的.....
极致的视听享受,让人欣喜若狂的长镜头。可惜其他方面都比较平庸,好好锻炼一下剧作,未来可期。
想借浮士德的话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光影声搭台,生旦净末丑,像一部交响乐,完美的声部,旋律,节奏,指挥有序,激情四射,镜头,声效,光影,情绪,表达,目不暇接,梦幻泡影,疯魔癫狂,伟大的作品,年度最佳!
电影节的庸片哪比流媒体少
开头挺吸引我的,以为是又一个罗马,结果是墨西哥鲁本,对男主这个角色的厌恶程度甚至让我感到视听都是在刻意炫技而无法享受,pity
小小一厨房,纽约众生相。全片只有几位在后门外抽烟聊天的片刻是安静的,其余都是鸡飞狗跳!看见的绿光不是外星人,而是出单机永不停歇的指示灯。btw,wetback这个双关语的翻译差评,wetback就是非法入境的农业劳工,尤其是非法进入美国的墨西哥人。字幕直接说是湿背人,本意没出来,冲突就少了说服力。虽然男主也弄湿了身子。
发大疯,就能入围柏林
这个男主真的一言难尽
星期五长镜头那段确实厉害,但影片的精彩也就以此为分界点。当男主和朋友开始讲梦想,后半段就开始装了(尤其绿光的callback属实尴尬)。问男主“你到底想要什么”,嫁接到问所有移民“你们到底想要什么”,这种嫁接并不成立。他破碎的是什么?不是什么爱情啊,仅仅是他的狂妄与本就不存在的“自尊”,而这本来都构筑在他对他人的伤害之上。
下次别用鲁尼骗我进电影院了,男主实在喜欢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