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泼培姬是我在中学时代读过的名著中,最有心机,有头脑,有情商,也有手段的女人。
她不会向命运屈服,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一门心思往上爬,说实话,无论是戏剧,还是现实,我其实并不讨厌这样的人,甚至会钦佩。
在原著中,最有印象的就是她那一双滴溜溜不停转动显露自己欲望与野心与头脑的绿眼睛。
所以我很庆幸比起原著她孤苦无依,丈夫离开,孩子不爱的悲惨结局,电影给了她一个好的归宿。
电影中的她,一开始会明明不舍,但为了生存,卖掉母亲的遗画,也会为了报复不尊重践踏她多年的修道所,把字典扔在地上故意羞辱。
“报复虽然不对,但这是天性使然。
”我喜欢这句话。
也会害怕伤害艾米莉亚,在战乱之时情商高的立马改口说艾米莉亚的丈夫一定不希望她出事,安慰冲动的艾米莉亚,最后鼓励艾米莉亚去寻找真爱,促成和都宾的一段姻缘的,也是她。
我喜欢这样城府又有头脑的夏泼培姬。
她不是傻白甜,甚至很腹黑。
但我喜欢她。
庆幸电影给了她好的结局。
虽然没读过原著,不过对这个故事在看电影之前已经有所了解。
想起上中学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抱着19世纪前后欧洲的文学狂啃,废寝忘食,常随着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潸然泪下。
也许是读得太多了,受那种文化感染,让我喜欢写信,也喜欢古典音乐……大学学外国文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曾经在讲课中提到很喜欢奥斯汀的作品,虽然都是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描述,但那种生活着实让人向往:故事中的人物不用拼命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参加舞会茶会,年轻漂亮的少男少女在风景优美的田庄或林间漫步,谈论艺术和文学……不过故事里真正揭示的掩藏着的社会本质却没有一点浪漫的成分,完全是残酷的现实。
有时候觉得能在20岁前读大量文学作品是种难得的幸福。
记得以前在一本类似《学习的革命》的书中看到过,在高中时代读大量文学的书籍,很容易被它们感染。
那是心灵未受世俗沾染的年龄,单纯的灵魂总是富有同情心和火热的激情。
即使我们对主人公为什么有那样的命运还一知半解,也不妨碍我们去感受他们人生的喜怒哀乐,把自己完全融入另一个时空的故事里。
那种感觉让人陶醉,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生的财富。
如今学了文学知识,阅历不断随年龄积累,看到什么作品都不由自主地按社会背景、人物性格、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边看边分析,实在是感叹教育的“伟大力量”,已经把我的思维方式完全改变了——也许会认识得更深刻更全面,能更清晰地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年少时那种浪漫和激情却越来越淡了。
看之前总觉得《名利场》是一部会让我流泪的故事,但眼泪最终还是没有流下来。
我喜欢女主人公那种坚强的性格,开朗乐观,对生活的未知会用勇敢去面对,可惜她生不逢时。
她聪明伶俐,极有才华,但因不好的出身而无法进入上流社会的生活。
她努力地想改变命运,但失败了;努力地想要生存下去,然而她得不到体面生活的权利。
她的母亲是有名的女伶,为了摆脱这种出身的阴影她运用自己的才智抓住每一次机会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最终还是被残酷的世界逼回到起点,重新演绎着母亲的命运。
为此她失去了丈夫,在他的丈夫抛弃她的时候,她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呐喊,让我印象深刻——就像所有想追寻更好的生活,在命运的摇摆中挣扎的却最终失去了一切的人一样,她发出了对社会的控诉,对命运的愤怒,然而即使有愤怒又能改变什么呢?
有些人被社会制度机器毁掉了,有些人崩溃了,有些人终于精疲力竭,无力再反抗了,而她也终于接受了现实,在她卖笑的生活背后掩藏起心中一道道伤痕。
她的好朋友爱米丽亚,那个心地善良单纯,为爱情愿意牺牲一切的女孩其实也是不幸的,她的丈夫乔治自私自利,在世界上最爱的只有自己,对妻子没有担负应尽的责任。
乔治的父亲是商人,一直希望儿子的婚姻能带来财富,而不在意儿子是否真爱自己的新娘,差点断送了乔治和爱米丽亚的婚姻。
爱米丽亚虽然最后继承了应得的财产,把她的儿子抚养长大,但家庭生活的坎坷折磨使她的生活也一直充满了苦难……两个心中伤痕累累的女人,为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为爱情不惜把自己燃为灰烬,然而最终都成为受害者。
结尾不是残酷到底的悲剧。
两个女人都找到了真正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有了好的归宿。
我想这是作者一种期望的寄托吧,我们都希望结尾是好的,希望好人能有好的结局,不管我们知道的这世界是多么冰冷,至少最后我们希望感受到的会是温暖。
几个月前在书市上淘到一本英文原版的杂志,标题就是Vanity Fair。
很厚的时尚杂志,翻开它看到的是花花绿绿的浮华生活的剪影……觉得自己终于还是无法避俗......时光流转了上百年,在不同的时空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又在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呢?
现在我们是主人公,我们心里清楚……
《名利场》第二遍看了。
第一遍看的是故事。
第二遍看的是生活。
身处上流社会的斯丹伯爵告诉贝琪:“在上流社会出生,最重要的一个好处,就是能早早看明白,这是一场俗丽的木偶戏。
”只是那时,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在木偶戏中了。
多年以后,贝琪站在父亲画的她母亲的画像前:“斯丹伯爵:你还记得那个要了高价的孩子吗?
在肯售出之前。
贝琪:还不够高。
斯丹伯爵:问题是,克劳利夫人,你已经拿了钱,想再讨价还价就晚了。
”斯丹伯爵想要侵犯贝琪时,她不想继续玩下去了,可是已经晚了:“斯丹伯爵:我必须道歉,因为我过分的热情。
贝琪:你无需得到我的宽恕。
斯丹伯爵:我需要,我需要你的宽恕和你的爱。
贝琪:如果我不再求你别的,我的愿望现在就能终止了吧?
斯丹伯爵:你已经如愿了,克劳利小姐。
”往往要到很多年以后,我们才能明白,哪些人和事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只是已经为时已晚。
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命运赠送给的所有礼物,也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首先,我很尊重此片导演和编剧及所有的演职人员,是他们带给我如此完美的精神享受。
相较而言,一此无礼和偏激的影评人,我更欣赏那些善良的观众和他们善意的评论。
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美!
片中的印度风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作品。
很好,我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
它让我对原著有更多的期待~ 这部作品就如同我们身边的一支放大镜,透过它,你可以看到美的极致与丑的极致!
我不得不说在贝姬生活的那个时代,贫穷与战乱足以摧毁了一个人对意志的坚守,绝大部分人都为名利而丧失了自己的灵魂。
是社会制造了贝姬这样的人物,不断想往上爬的人物。
影片在对每个人物的刻画上都在极力的让他更真实。
从贝姬那残存的一丝母爱,乔治以在沙场上为国殉职作为他绅士尊严的最后的挽留,罗顿在一切美好都受被击碎后选择了从军,Dobbin对Amelia的一直守候……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我每身边随处可见像贝姬一样的女子,也可以看到像逼良为娼的可恶的道貌岸然的斯丁伯爵。
生活就是一场戏,有时在社交场合,有谁知道人们嘴里讲的话哪句真哪句假!
大家互相利用着,对自己有利的人就会极力的讨好和恭维,而一些对自己不会带来太多价值的人就视其不存在。
有才能的人迫切的在争取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身份与地位。
就如同婚姻中的门当户对一样。
人们心中的天平始终不会倾斜。
但,为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大家不得不按照这个法则行动着。
除非,逃离这个世俗环境,在一个像“世外桃源”的地方隐居。
更高明的仍呆在世俗环境中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有自己狭小的朋友圈,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但,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在任何时候请不要失去你自己,即使在你最爱的人面前。
要知道,当你忘我的爱一个人时,被爱者最终也会从甜美陷入恐惧(爱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亲爱的朋友,当你不小心透过身旁携带的放大镜看到片中的景象时,请固作镇定,并接受与适应它们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你可以出门不用带“放大镜”了!
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情,你眼前的景物也会跟着变换!
前几天看完了威廉·萨克雷的世界名著《名利场》,想着找部电影版对比一下。
正好豆瓣电影一搜排名最靠前的就是2004版的《名利场》(Vanity Fair),于是花了半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
没想到本片的导演米拉·奈尔竟然是女性,而且是一位出生于印度、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标志性人物,曾执导过《早安孟买》(1988年)、《密西西比风情画》(1991年)、《旧爱新欢一家亲》(1995年)、《欲望和智慧》(1996年)、《季风婚宴》(2001年)、《名利场》(2004年)、《同名人》(2006年)、《艾米莉亚》(2009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2012年)、《卡推女王》(2016年)等作品。
惭愧的是我竟然一部都没看过,此前也对这位导演一无所知。
当然,这并不影响我对影片《名利场》(2004年)的观感。
首先,作为一部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影版有点不尽如人意。
电影版剔除了许多洋洋洒洒的细节铺陈和支线故事,隐去了懦弱无能不善交际的爱米丽亚式的女性,与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不择手段却又跌回到谷底的利蓓加式的女性之间的对比和冲突,聚焦于好莱坞式的“爱可以冲破一切”的情感主题。
同时,受限于视听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和影片时长,角色的处境转变在影片中有点生硬,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也许在理解人物关系中会有一点小小的障碍。
其次,影版结局和原著南辕北辙。
在原著中,利蓓加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在欺骗了爱米丽亚的哥哥乔斯的感情和钱财之后,依然在外流浪。
与此同时,爱米丽亚与都宾上尉终成眷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次成为一个体面的太太。
而在电影中,爱米丽亚前脚与都宾吵完架,后脚被利蓓加骂了两句,就又回头与都宾和好如初了;利蓓加作为主角,则在混乱的赌馆中再次遇到了乔斯,并与乔斯一起去了印度,接受着印度群众载歌载舞的欢迎。
这似乎意味着,在19世纪的英国,爱米丽亚式忍辱负重、道德清高、不爱上流社会的女性才是值得肯定的角色;而在21世纪的当下,利蓓加式积极主动、拥有掌控自己生活的自信与勇气的女性才值得奖赏,也更值得学习和模仿。
再次,值得注意的是原著和影片中对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的态度。
在原著中,印度是构成乔斯、都宾等男性角色性格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并不会因为他们是殖民者而对其生出仇恨,或对被殖民的印度生出同情。
但是,在影片中,当印度民族服装和音乐频繁出现的时候,我作为观众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也许是影片主创试图通过印度元素的大量在场讽刺所谓的英国上流社会不过如此,并通过利蓓加和乔斯回到印度的结局否定英国社会的吸引力,肯定印度才是被上流社会抛弃的英国人的最终归宿,进而向英国殖民者们“复仇”。
但吊诡的是,利蓓加和乔斯之所以能进入印度,恰恰是因其殖民者的身份。
因此,影片的这一结局又似乎意味着主创已经接受了英国殖民者,甚至“主动”地遗忘了殖民历史背后的血腥暴力。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饰演利蓓加的演员瑞茜·威瑟斯彭。
可以说,整部影片几乎是全靠她的表演才撑起来的。
无论是利蓓加刚出校园时的天真烂漫,还是嫁给罗登后的自信精明;无论是利蓓加怀着身孕经历战乱时的冷静独立,还是成为勋爵座上宾时的魅惑妖艳,瑞茜表情和动作都很到位,演员和角色几乎融为一体。
尤其让我难忘的就是她在赌馆里从指缝中露出的那一瞥目光,既自然又风情万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利蓓加在绝望中仍不失希望的乐观本性,感觉是影史里值得铭记的一幕表演了。
贝姬与几个男主人公的故事发展情节几次出乎我的猜想,比如贝姬和乔治、罗顿以及侯爵之间的关系发展。
以片名看,我以为贝姬是个刻意策划并主动投身于那些对她有用的男人,然而并非如此,她拒绝乔治、真爱罗顿、不甘于委身于侯爵,而且成全艾米丽亚的爱情。
总的感觉是,贝姬并非刻意游戏于名利场,而是生活所迫求一立身之地。
故事始终围绕这贝姬发展,但是我还是被杜宾对艾米丽亚的深挚爱情所深深打动,情节虽然老套,却是最牵动我的一条线。
杜宾和艾米丽亚,也是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形象。
扮演贝姬女演员的长相有点怪,不漂亮、也不性感;倒是艾米丽亚的形象,非常纯净、美丽。
此外,片头很唯美。
She Walks in Beautyby Lord Byron 1788-1824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Thus mellow'd to that tender light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Had half impair'd the nameless grace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place.And on that cheek, and o'er that brow,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参考译文: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 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漫天; 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 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 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 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
增加或减少一份明与暗 就会损害这难言的美。
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上, 或者散布淡淡的光辉 在那脸庞,恬静的思绪 指明它的来处纯洁而珍贵。
呵,那额际,那鲜艳的面颊, 如此温和,平静,而又脉脉含情, 那迷人的微笑,那容颜的光彩, 都在说明一个善良的生命: 她的头脑安于世间的一切, 她的心充溢着真纯的爱情!
[注释]G. G. Byron:拜伦,英国浪漫时期的诗人,著有长诗"Child Harold's Pilgrimage”clime: 气候;地方starry: 布满星星的mellow: soft, sweet, juicy, and full-flavored 柔和、柔软的、甜蜜的;芳醇的。
mellow'd=mellowed, mellow'd是古英语拼法。
tender: 温柔的, 柔嫩的 gaudy: a feast or festival; called also gaud-day and gaudy day.deny: to give a refusal to; turn down or away 拒绝
本来想给三星的,不过被爱奇艺死贱死贱的速度给折磨得抑郁了,两星足够了。
想以电影的方式来快速了解名著真的越来越难了。
明明夏普是个很坏很坏的女人,为什么搞得这么深情款款大义凛然充满智慧善良真诚?!
还没看到结局就已经不想看下去了。
这样拍有意思么?
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从一开始看就无法把剧情和英国联系在一起,怎么都像是发生在二十世纪的美国。
影片欢快的基调也有点让人出戏的冲动。
萨克雷明明是要抨击社会好不好,不要这样煽情励志行不行。
既然从本质上都变了,干嘛不直接换个名字啊。
这个名利场的关系到底有多大,我也没觉得这里的世界多浮华。
换个温情些励志些的名字呗。
不是说改编就被改编的好不好,最起码有些原则啊!
要是改编了百分之九十还叫改编,那就真没意思了啊!
无论是剧中人物还是剧外观众,贝姬都不是一眼就招人喜欢的人,与此相反,她想爬到上流社会的种种行为令人生厌。
初次见面就对艾米利亚的哥哥“施展媚法”献媚,在彼特家担任家庭教师,转身就在其姑妈面前模仿并嘲笑女主人的言行。
讨得姑妈欢心到了伦敦,和罗顿暗生情愫。
原本以为是一个贪财富地位,一个贪美貌。
哪知双方都动了真情,两人秘密结婚。
罗顿上战场前告诉她有多少财产,一一向她交代清楚,甚至穿着旧的军衣离开。
万一他遭遇不测,新的好留着给她变卖。
想到上流社会的心太强烈,斯贝恩看中她的美貌,也看穿她的虚荣心。
替她还了一笔债,以此为把柄,所以两人独处时他有资格要求她满足自己。
沾着斯贝恩的光,靠着自己的能力,和其它贵夫人破冰相处。
一曲舞更是赚足了关注的目光,和殿下公开调情却没发现罗顿自行离去。
两人负债累累没错,想爬到社会上流也没错,错就错在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在玩火,罗顿再贪图财富也容忍不了自己的妻子像舞女一样取悦其他男子。
所以,撞见她和斯贝恩独处,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像斯嘉丽一样,她有让人恨的地方,也有让人爱的地方。
和罗顿分开之后,她并没有一蹶不振从此消极无感,也没有将错就错和斯贝恩苟合。
战事未结束之时,为了照顾情绪低落的艾米利亚,大着肚子的她放弃了回伦敦的唯一机会。
多年之后,更是骂醒艾米利亚,帮她找回了都宾,当时她说都宾怎么看我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他爱你,即使都宾对她嗤之以鼻,她仍公正地替他讲话。
就这一点,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最后的她混迹于赌场,可我总觉得她的心是干净的。
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成长成一个绅士,也拥有财富,可她明白她的身份她的地位她的经历与此并不相称,所以她不去找他。
所幸她的结局不算太差,经历了那么多,臭名昭著的她和艾米利亚的哥哥在一起,终于欣赏到他们第一次见面讨论的印度之美。
这当然归功于艾米利亚,你帮我找回真爱,那么我帮哥哥找到你。
乔治呢,看不上黏在自己身边的艾米利亚,却又接受不了父亲介绍的富有女士施洼兹,觉得他父亲等人的行为都称不上贵族有教养,即使买了头衔也配不上。
但真正的他也想通过买头衔抬高自己的身价,不然他就不会在订婚的情况下去见施洼兹,不然他就不会被贝姬的话激怒。
他只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诉自己告诉他人,他是一位绅士。
但显然他并不是,真正的绅士不会仅仅因为家庭背景就同意和自己不喜欢的女子订婚,也不会因为未婚妻家道败落而心生鄙夷。
乔治的父亲,为了所谓的财富和头衔让他的儿子在订婚的情况下和别的女士相亲。
也难怪乔治会看不起他,商人有了钱就想要地位要头衔要响当当的名号。
而艾米莉亚的不幸其实是她一手造成的,爱乔治爱到失去了自己,过于贪恋乔治,而忽略了一直陪着身边的都宾。
到儿子长大成人也还是相信乔治是爱她的,也许她内心很清楚,但她不愿面对不愿接受加上“死无对证”,所以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乔治爱我”谎言里。
所以贝姬骂她,她立马接受幡然醒悟。
对于我来说一部好的电影就是能从中学到什么。
一直以来我都是很喜欢观赏男人或女人唇抢舌战随时流露出的智慧。
Becky is a wise woman .在为遇到真爱之情很好的把玩于身边的男人,即使自己只是一个没有钱没有地位的家庭教师,在英国等级观念可是十分的鲜明。
而Becky并没有因为这些而自卑。
每天都是神采奕奕,一颦一笑皆生机勃勃,另人不自觉想要亲近。
仿佛是靠近阳光。
没有想到的是结局部分她居然沦为风尘女子,以她的美貌与智慧都不该如此。
或许是爱情里面的背叛另她那昂扬的姿态大大受挫。
人生的真谛在于爱与被爱,至劳顿破门而入,这便结束。
主题不错,可惜人物跳来跳去看得我眼晕,最后还没看明白怎么回事……
如果R.W跳得好,我唔介意睇一場印度舞,之但係……
她的野心还没有TVB的女演员们大 谁说出身贫寒的人不能有抬头的欲望
萨克雷同名原著改编,我大概记得原著是个「两个背景类似,起点相同的女孩经过数十年间的大起大落,最终又在结局相逢」的故事,其中贝基是凭借自己八面玲珑的社交手段爬到上流社会,但却也因风流韵事一度破落潦倒,而艾米丽亚则秉持真挚善良的待人处事原则,虽然历经丈夫战死沙场等磨难但却最后和自己所爱的人大团圆收场。萨克雷在对19世纪英国贵族社会进行了饶有趣味侧写的同时,并不简单地歌颂真善美,他对贝基有批判也有肯定,对艾米丽亚有同情又有怒其不争的指摘。但编导的改编属于原著完全只看恋爱线的水准,把萨克雷原著的深度给打了个三折都不止。整体情节连接生硬,而贝基这么个有手段有魄力的大女主鼻祖变成了纯恋爱脑,艾米丽亚与都宾间的纠葛也被处理得过于直白。威瑟斯彭演贝基型格和演技上勉强过关,但她在本作里没什么发挥空间。
服饰道具加一星吧~爬爬爬
想表达什么。。。
化妆到服装都怪的一比、与其说是一个女人的奋斗史还不如说是最后如何神经错乱几乎毁了自己的后半生、、、、
女主角长相我实在不喜欢
华而不实
自原著就特别喜欢瑞贝卡这种聪明野心家
近乎完美!
无论如何还是克服不了威瑟斯彭这张脸
我擦,这位印度导演还能不能印度情结更重些了....另外能不能找几个有漂亮伦敦音的演员来....还有就是我觉得我的审美实在有问题,因为在女主一出场时的尖下巴和鞋靶子脸有点吓到我了,有名的交际花长成这样真的可以吗?
很一般。
那段印度舞曾蹊跷
那花籃般的髮型,坑爹呢啊!
野心家就该有个野心家的样子不是吗
无论你是白富美还是绿茶婊,帅男人对你来说都是祸水
9.4 BEIJING-JFK BIG LIKE
实在讨厌Reese Witherspoon.三颗星全给ROB的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