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方新华社说这是它第一次拍电影,其实不是电影啦,是几段新闻记录的集锦,天南海北拍摄的几位第一书记都挺有代表性,涉及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选取了合作社、教育、救灾、异地搬迁等工作重点。
胜在真实。
几段记录汇成一部电影时长的纪录片这个量变,加上在电影院放映这个催化剂,产生的质变太猛了,宣传效果杠杠滴!
字幕出现时观众们自发的掌声表明了影片的深入人心。
听说现在电影的规律是越好哭票房越好?
祝本片大卖,因为很好哭,包括我在内的好多观众看得直抹眼泪。
🎈前言这是一部没有演员、没有脚本、没有旁白、只有真实故事的影片,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英雄们。
可能影片的类型决定了它并不是合家欢电影,不是商业片,甚至可能上座率不高、票房没有达到预想,但今天看完这部电影,我真的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一起走进那些脱贫英雄们的故事。
(含剧透)🎈泪点每一个故事都有泪点。
1⃣第一个故事,第一书记同村民与在外读书的村民女儿视频聊天报喜,那天正值父亲节,当村民女儿脱口而出的父亲节快乐,父亲泪蒙的双眼;2⃣第二个故事,彝族的孩子向大山呼喊自己的理想,第一书记不愿谈论母亲的“记不得”;3⃣第三个故事,盲人父亲说“我有两个女儿,我要为他们活下去”。
因搬迁至城里,有许多的不适,但为了孩子,他学习了盲人按摩并开了一家盲人按摩馆;4⃣第四个故事,长期在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奋斗的母亲春节回家与孩子相聚,当孩子被问到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说妈妈是脱贫工作,妈妈一下子泪崩。
(这里有个小彩蛋,在后续主创分享会有提到,之前摄制组一直有多次询问女儿“妈妈的工作是什么”,女儿一直不愿回答,或许女儿的心里有些许不理解与小小的抱怨,但春节的那句回答让妈妈知道女儿理解了她。
)5⃣对于我而言,最感动的反而是没有用大篇幅描述,仅在影片的ending提到的黄文秀书记。
在影片的开头,当我得知这部影片的背景是脱贫攻坚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黄文秀书记。
犹记得当年看《榜样2》,她是唯一一位未出席的英雄,没人会想到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她会开车去工作的地方,不幸在途中遇到山洪殉职。
当时那个视频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而且黄文秀书记才年仅三十,可以说她的一生是献给了脱贫事业。
♥️小小感悟所有的第一书记真的是用他们的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实事。
他们长久坚持下来的动力,我想源于他们的信仰。
正是这份信仰,凝聚了成千上万脱贫攻坚英雄们的血汗,故而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
♦️彩蛋影片ending的感谢名单中,共有1800+人。
但在🎥拍摄之初,仅1200+人的名单。
但随着🎥的拍摄,越来越多的名单送上来,经过筛选后,最终呈现了这1800+人的名单。
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的名字上打了黑框,他们都是在脱贫攻坚战中付出鲜血的英雄们。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黑框的名单。
最后,致信仰的强大💞
这就是活生生的人啊,没有剧本,不用演技,更无需华丽的词藻,伟大自在其中……感谢他们以这样的身份播撒温暖、种植希望,让我明白知识的作用并非只是利己,也包含着美好的带动……百姓的善良淳朴必能感受到书记的善意,放眼望去,多么和谐,连风景都变得秀丽……不考虑金钱的作品真的很伟大,因为它全然的纯粹,丝毫不掺杂妥协……点滴日常让人感动、真情流露消融冰雪,原来净化心灵如此简单!
我是一名筑村第一书记同时我上大学学的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另外我对视频剪辑也有一定的理解,单纯从影片角度看,无论从光影、美术、节奏、场景可以给8分,但是从我的角度看,我完全可以打十分,因为这也是我希望能够拍摄的关于我自己故事的一个样板,有我需要学习的好多地方,从2016到现在我一直驻村,也感慨自己的这一段岁月吧。
我是北京远郊农村人,电影中那些自然环境艰苦,房租建设简陋等的条件虽说没有经历过,但从小到大发生在我身边的变化,也是肉眼可见的。
从小时候三天两头停电,冬天防寒靠生扛,吃水要用压水机,到现在的农村家家户户安装了暖气,甚至每家厕所都用上了抽水马桶。
这是我亲眼见到的。
而在我没有见到的地方,这部电影就成了全国脱贫攻坚的缩影。
今年一直在说中国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通过这部纪录片,多少也让我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和方法。
而第一书记们,就是国家和百姓们的最基础的过度和纽带。
看之前知道是纪录片,可是没想到能看的这么有激情,好像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一直是高潮。
简直就是和平年代的抗战纪录片,而这次的敌人,是贫穷。
面对工作进展困难和群众的不理解,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好像都是:只要真心实意去为百姓做事,他们一定会明白的。
胜利的和牺牲了的第一书记们,也都是和平年代的英雄。
只可惜电影时长有限,影片太短,发生在中国各个角落的,千千万万的第一书记奋斗在“前线”的故事,意犹未尽。
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我们的一切幸福生活的背后都是那些默默付出的平凡英雄在负重前行,我很喜欢这一类的作品。
致敬先辈烈士的英勇牺牲,也致敬现当代的时代楷模。
可能很多不太了解的人还不知道“第一书记”这个词的意思,第一书记,指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到村(一般为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员。
也就是说,第一书记都是在比较贫困,条件很艰苦的村庄工作的,他们的贡献对于我们全民脱贫奔小康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个纪录片,绝对值得一看。
说实话,真的超出期待,打出十分影评不为过。
买这个票是因为在直播间顺势抢了一下,没想到抢到了,然后就说去看看吧。
当时觉得是纪录片应该挺枯燥的,且讲的是脱贫攻坚的那些事情,可能没有什么共鸣。
结果看了第一幕就被吸引了,第一幕我觉得真像我奶奶,甚至有掏出手机记录下来的冲动,思绪一下子被拉住了,让我认真起来。
第一篇是西藏,西藏在西北地区其实不太了解,偶尔看拉姆(藏族的一个女孩子)的藏族生活分享类视频但其实了解的比较浅薄。
当时只觉得可能会风景比较壮丽,看看少数民族的生活叭,但看完以后觉得里面的人跟事真的超出自己的想象,他们对于羊的认知,对于羊的感情都让我震撼,他们甚至嘴对嘴将刚产出的小羊嘴里的污秽物弄出来以免堵塞气管,他们为了防止狼偷袭在羊圈里生活等等,看完我觉得这开篇好绝,后面应该没这么精彩了吧(可能个人存在对纪录片的刻板印象)但后期完全被打脸了,认认真真看了八十五分钟还意犹未尽。
第二篇是四川布拖,里面第一书记也干了很多事情来促进村庄的教育进步胡书记母亲重病,但还是回来帮扶村庄等等。
其实,我印象最深的是罗书记陪村里的孤儿过生日,照顾他们起居,但没时间陪自己的日子过生日的反差对照,甚至他与日子的合照都是童年时期的照片。
这些大家与小家的映证,让我觉得人间大爱的伟大,他们有大爱,舍小家为大家,他们对于自己的家庭有愧疚,但对于那个村庄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呕心沥血,正是因为有这些第一书记,村庄才能脱贫攻坚,人民生活的才能更好。
第三幕是贵州,刘书记母亲病重都没时间踏进家门,只能在门口远望一眼,对于孩子也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每次回来孩子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走。
刘书记母亲的眼泪,孩子的眼泪,自己的眼泪都包含着艰辛、遗憾和为难。
谈起家庭他们都情不自禁泪光泛滥,但她们选择了大爱,选择了奉献。
我很感动她的一句话,可能我做的事情也没有多伟大,但我做的事情值得让他们骄傲。
(大概这个意思记不清了)真的让我眼眶含泪,感情逐渐升华又催泪。
后面还有一些因公殉职的第一书记们,他们虽然离开了,但美好永存人间。
那些乡亲们谈起他们,也是眼含泪花,他们说要是书记还在,乡亲们一人拖一把,也能托起他们。
黄文秀说,人民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
书记心里有人民,人民心里有书记。
这些第一书记真真正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到实践,由于他们的奉献才能实现如今的脱贫攻坚,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人们应有感怀之心,也要有奉献精神。
大爱在人间,真情伴永远。
虽然我看完觉得跟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这种很像,都是一个一个片段集锦,但主题一致。
但我又觉得这个不一样,这个有一条暗线感觉在逐渐升华,毕竟眼泪的爆发点都集中在后期。
最后,夸赞一下音乐用的张弛有度,配乐和音效真的都挺恰如其分又引人注意,反正我真的有好好听后期的配乐,每一首歌,每一段曲调,每一个音效都让人印象深刻。
以上,就是我看完以后心血来潮写的拙见,毕竟眼泪打转了多次,内心里的情感与震撼还是久久不能平静故写下来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可能逻辑不清,语言混乱,但都是真情实感。
这些人真实存在,我的感情也真实存在,敬佩向往之。
真的挺值得一看的,很少写这么多影评,其实也不算影评就是看完以后的一些感受与君分享。
好题材、好制作希望不要被埋没了,让人家对国家政策脱贫攻坚多点了解,对这些第一书记多点了解,他们熠熠生辉,将黑暗点亮。
致敬最可爱的人纪录片里讲了为脱贫攻坚奋斗在第一线的第一书记。
藏区海拔高地广,没有产业,没有收入。
第一书记发展畜牧业带动村民发展。
让人难忘的是为了小羊仔能生存下来,书记直接住在羊棚,嘴对嘴的救羊仔的故事。
对他们来说羊仔意味着希望。
当看到羊群卖出去,村民拿到钞票后那种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还有第一书记乐观积极的笑容很治愈。
要想脱贫要发展教育,很难想象现如今一个村镇里竟然最高文化是只有两个初中生,不重视教育,小朋友因为听不懂普通话而辍学。
教育是带来的收益是很慢的,十年二十年,对于连基本生活条件都难以保证的地区来说,发展教育这项工作是很难做的。
能让小朋友讲卫生、主动学习、有理想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易地扶贫这项工作是难的,在我们看来从山区破旧房屋里搬到楼房是件便宜的事,但是对于祖祖辈辈生在山里,长在山里的人来说很难,他们不知道出去之后可以做什么,他们失去了土地就像鱼儿失去了水。
他们担心的是搬出去之后的生活有障碍、没保障。
让我想起了19年有幸参加过中国人民大学易地扶贫搬迁调研工作。
记得当时的确是翻过一座山还是一座山。
村民从家里到村委会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只能走,不能使用交通工具,他们的房屋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桌椅和一些捡来柴火和满屋跑的鸡,生活就是眼前的这些,就是吃饱饭不饿肚子。
更不要替一年的收入了。
厚德载物,兼济天下的人之所以伟大,在于耐得住贫困,认真在做平凡的事。
破防泪目!
致敬第一书记事迹的电影!
文/王珉作者简介:王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全国部分报刊和新媒体的影评专栏作家,厦门广电集团记者,厦门电影家协会会员,厦门影视剧本学会会员。
导语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让人破防泪目,第一章西藏篇,原本村民们都不信任第一书记旺青罗布成立合作社养羊脱贫的意图,他使出浑身解数才克服了那些困难。
第二章四川篇,第一书记胡小明和罗洪,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让孩子们辍学,点一盏灯照亮孩子们的前行之路,一个都不能少。
从藏区到四川,从东北到贵州,从男书记到女书记,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正是因为这些基层干部对贫困的刻骨铭心,才会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时代要义。
剧情简介影片真实记录全国各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搞产业、兴教育、抗台风、保丰收等事迹,讲述他们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生动经历,展现许多年轻的共产党员在脱贫一线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的感人故事,谱写中国新时代党的赞歌。
正文由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精彩时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荣誉出品的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让人破防泪目!
每一组人物故事的黑白和彩色的先后影像,不仅区隔出今昔的对比,也增加了镜头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人看着看着,泪流满面。
这是我国推出的首部新闻纪录电影,相比故事片、文艺片、艺术片、纪录片而言,更具真情实感,它将新闻采访素材进行重新解构,开创我国新闻报道和电影大银幕融合跨界合作的先河。
全片依托新华社从2019年开始的3年“第一书记”系列报道新闻素材为载体,摄制组走遍全国贫困乡镇,通过电影化剪辑,用分段集锦式叙事手法跟拍那些“第一书记”工作劳累的身影,真实记录他们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电影第一章西藏篇,讲述的正是西藏定日县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书记,带领当地村民养羊脱贫的故事。
从他的口头自述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身上的责任和重担:“宗措村基本上没有什么产业,除了自家那口粮。
在大城市一顿饭几百,他们要好几年才能赚到。
”旺青罗布告别繁华的都市,来到平均海拔高达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宗措村任第一书记。
他面对重重困难,硬是凭着强烈的党员使命意识、过硬的素质本领和火热的工作热情,破解严酷险峻的自然条件和村民的贫困问题。
原本256户村民并不信任旺青罗布成立合作社脱贫的意图,他使出浑身解数找到当地很有威望的索朗村支书,才克服了那些困难。
这里的贫穷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他放眼宗措村没有可以养活村民的产业,唯有养殖羊群成立合作社才是出路。
于是,他带领村民兴办养殖合作社,夜里用牧羊犬驱赶狼群,带领女人们做搅拌,男人们做体力劳动,最终将羊圈建成,仅用2年时间就把偏远村庄的脱贫攻坚号角吹响。
旺青罗布通过朋友圈做成了合作社成立以来的最大生意,第一次分红时,村民们拿到那些红通通的百元大钞都很开心,黝黑的脸庞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该片对旺青罗布这位第一书记的刻画,故事和人设因真实性让人深深共鸣,他用实际行动,给宗措村和村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使得人们像村名所寓意的那样幸福,向着高原的太阳生活。
看完该片,观众也能深刻认知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
第二章四川篇,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博作村的第一书记胡小明和罗洪,两人选择到这个最艰苦的地方驻村,尽自己最大努力发展当地教育。
电影中除了胡小明的自述:“闭上眼睛全是孩子们,这里太苦了”。
还有一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胡小明教孩子们布电线安装电灯;胡小明和“逃学威龙F4”斗智斗勇不让他们辍学;胡小明和孩子的父母沟通,如果没上学以后孩子发工资都不会签字;胡小明关照一户家中的四个孤儿……在这些平凡的小事里,观众可以体会到人生改变的希望。
乡村的美丽不仅在于生态美丽,也在于“点一盏灯照亮前行之路”的文化魅力。
胡小明和罗洪给村里的幼儿园孩子拿好多筐鸡蛋补充营养。
为孩子们煮蛋时,胡小明如是说:“学习成绩好是最好的。
”孩子们剥开蛋壳,天真无邪地笑了。
其中一个孩子笑着说:“只要我好好学习,以后就可以天天吃鸡蛋。
”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不仅在于照亮下一代前进之路,更能找到问题所在。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路上,两位第一书记用文化照亮孩子,小手牵大手,对父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将来,孩子们成人成才将文化带回乡村,将释放乡村振兴中文化传承的重大价值。
这部新闻纪录电影的力量,围绕诸如贵州扶贫安置点的易地扶贫攻坚事件,展现乡村的先进与落后、贫穷与富裕、传统与现代等多种矛盾,既构筑起乡村振兴波澜起伏的壮美画卷,也勾勒出发展理念不断更新的艰难过程。
表面看,该片刻画的是有如贵州坡头村第一书记刘恭利,带领村民从“爬完这座山到另外一座山”的艰苦生活,到出门有电梯的安置房高楼大厦,她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生活。
实际上,电影抒写的是伟大的人在伟大的时代展现伟大的工作。
大时代,大使命,小人物,小故事。
刘恭利在自述中提到,从最开始“老爷子用拐杖打我们,说我们骗他们……”到后来“走走走,去我的新房子看一下……”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刘恭利走的是群众路线,选择的是人民立场。
这些第一书记忠于理想、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勇挑重担,离不开政府也离不开广大村民的支持,这是领路人引领作用和组织振兴保障作用的集中体现。
乡村振兴,需要千千万万个甘于奉献的基层党组织、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刘恭利一样优秀的乡村第一书记。
8年,近1亿人脱贫,离不开300多万名第一书记等干部的血汗支撑。
看完电影,很多观众大受震撼,那些生动真实的乡村画卷跃然荧幕烙在脑海。
从藏区到四川,从东北到贵州,从男书记到女书记,旺青罗布、胡小明、罗洪、王路、刘恭利……那么多年轻的共产党员,为了能让中国偏远地区的村民过得好有书读,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乡村振兴,正是因为他们对贫困的刻骨铭心,才会深刻理解对变化的渴望、理解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
(影评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一经发现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
感动,一个村孩子的成长真的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有人为村里谋福利,有人为村里办教育,有人为村里铺路抗风霜,有人为你保丰收,这群书记曾经也是普通人,现在的他们更像是平凡生活里的伟人。
他们负责,为国家奉献着青春事业,为大家的人生添砖加瓦,这种舍小家的人民,值得歌颂。
看得见扶贫攻坚路上的艰难,可他们依旧在坚持着,这种不畏艰辛的付出薪火相传,祖国也将越来越繁荣富强。
加油,我的国!
加油,我们的第一书记!
就还行 。。黄文秀 大山的女儿讲的就是她的事
羊群是希望,一粒饲料也不愿浪费。羊崽是希望,一只羊也不愿放弃。
20240222
从内容说,还是很值得看看的,了解一下自己的生活有多幸福,再了解一下有一些人放弃了这样的生活只是为了同胞们都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从形式说,新华社出品的纪录片,风格上还是偏电视新闻了一些——这是高情商说法,低情商说法就是糙。同样是几个人的故事,《舌尖》知道把他们穿插起来从而提炼共性,并在结尾一并达到高潮;但本片就是一个故事接下一个,缺乏主动性。导演说跟书记们同吃同住,但影片对书记们的工作理解还是略浅。比如养羊招狼,书记就给大家开会“多小心”——怎么小心?不知道。再就是安慰村民有保险。没了。如果缺乏细节,那就跟新闻播报没有区别。
拍摄理念要更新,还停留在很古板的新闻宣传上:一个伟光正的宣传主题+两三个苦情的煽情点+一段烘托气氛的音乐。我相信这里面每一个故事单拎出来都值得拍一部电影,但为什么做成纪录片却如此失败呢?为主角们的精神多一星。
质朴深情,有被感动到,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漫威不也是米国的主旋律吗?
乡村扶贫纪实节目,四个地方:西藏定日、四川布拖、黑龙江拜泉、贵州望谟。
象中的西藏是那种家家都有牦牛,然后住在暖和的房子里面的。但是看完西藏篇,书记为了大家的小羊西藏啊多冷穿着棉袄,守了一夜,怕小羊熬不住也怕狼了。这些看起来有点原始的画面,就像西藏给我的感觉一样,强烈而纯粹的美好。如村名的意思:向着太阳生活,有这样为他们而来为他们付出的书记,太阳的温暖会照耀在每个人身上吧。
想起之前去广西采访脱贫攻坚 真的就像片中一位书记所说 “你想像过那种贫穷 但你亲眼看到它的时候你还是被震撼” 虽然是主旋律但不影响里面每一位伟大的平凡人的每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
只是对电影的评价,与片中辛苦的人无关
可以的,很不错。虽然是弘扬正能量,但是这片子拍的很好,角度也很好,故事也紧凑。
挺好的,这些人应该被看到
跟前天看的那个《我的父亲焦裕禄》比起来的话,同样是主旋律,同样是感人片,但这个片子的情感深度稍微弱了
很不容易
每次看到这种纪录片都会泪目,他们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甘于奉献自己甚至牺牲了生命。高尚与奉献,感人至深却又无人知晓。他们值得被记录。他们应该被看到,他们应该比那些虚假的偶像“榜样”获得更多的目光。
8.1
感谢那为贫困地区而努力的他们
所谓共产党员的信仰
那些独醒帝都应该去枪毙
精神之旅,洗涤心灵的纪录片,结尾部分破防。其实一直都觉得,人活着并不能只有物质,更要多一点「社会意义」与「自我价值」的体现,说白了就是个「格局」的问题。很多年轻人口口声声的关注女性权益,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你一旦真的让他去「脱贫攻坚」,深入大山奉献青春,第一个喊苦叫累坚持不了的,往往也是这波人(典型的口嗨与利己主义)。觉悟、精神、信念、境界,这都是当代年轻人普遍缺失的东西,即使这种纪录片拍出来,他们也不爱看,也不会看。因为他们口中的那些主义,其实都是跟风学外国人的,都是作秀,假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