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从头残酷到尾的电影,丝毫不给观众喘息,使人怀疑这是否真的是电影,还是真真正正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成功了。
对于内容,我们无权谈论,任何评论都是对死去的人的亵渎。
影片在视觉上确实给人以非常大的冲击,灰冷的色调,狭小的空间,无不给人以压抑。
政治犯的疯狂举动,国家机器的残酷镇压,使观众一下子被裹入了这样一段历史的漩流当中。
接下来,随着影像的不断展开,观众渐渐开始理解冲突的原因,理解那疯狂背后的深深的信仰和哀思。
影片的最后,主人公由于饥饿产生了对童年的幻觉,似乎为影片的残酷基调带来了一丝美感,然而这温馨的背后,却是更大的凄凉,似乎比暴力场面来得更为抨击内心。
为了配合剧情,电影的节奏也被设计的极为扭曲。
大段的沉默跟着大段的对白,使人的情绪不断的被拉伸开来,执迷而感同身受的体会着人物的命运。
对于人物的塑造,影片一开始还是有些混乱,为了引入主要角色,进行了大量的铺垫,而很多铺垫是徒劳的。
使电影开始因为缺少焦点而显得凌乱。
不管怎样,对人肉体的残害,总会给观众一种震慑力,导演恰到好处的把观众的这种情绪引导到对历史的思考上来。
记录的手法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相信人们看过以后,自会对其有自己的评价。
詹姆斯•乔伊斯、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萧伯纳、威廉•巴特勒•叶芝、西默斯•希尼。
以上五位都是爱尔兰人,其中有四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镇。
爱尔兰除盛产文豪外,也盛产斗士。
叶芝的那首传唱世界的情诗《当你老了》就是献给一位热衷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
而《饥饿》中绝食而死的博比•桑兹也是这些斗士中的一员。
《血腥星期天》《迈可•柯林斯》(又译傲气盖天)《风吹稻浪》等片也涉及北爱问题,不过表现的是街头的斗争,而《饥饿》表现的是狱中的斗争,由拼刀枪到拼意志,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片不但题材另类,技术上也不乏实验性的手法。
整部影片,由躁动到平静,由群像到个人,节奏跌宕,动静得宜,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依赖于影片出色的摄影。
《饥饿》的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曾经在纽约大学读书,呆了三个半月就主动退学了,据他自己说他离开的原因是:我对他们拍片的方式没有任何期待,他们不让我把摄影机丢到空中再接起来,因为这不合常规。
长镜头和手持摄影,都是摄影的常规技术,不过麦奎因对这些常见手段进行了极端的运用,十分出格的打破了常规。
在《饥饿》中,麦奎因通过密集的、超长的长镜头和歇斯底里的手持摄影完成了他的技术冒险,玩摄影机玩出了一尊嘎纳金摄影奖。
而《饥饿》的剧中人物也有属于他们的“完成”,为宣示他们的政治立场并赢得作为人的尊严,博比•桑兹和他的狱友们先是发动“不冲洗”运动,继而集体绝食,通过一死来完成他们的抗争。
对于绝食,很多人只会有这样简单的概念:一个人把自己饿死了,至于具体的情形则不甚了了。
《饥饿》对博比•桑兹长达66天的绝食以科普式的忠实进行了呈现,在这漫长的感官炼狱中,绝食的人要经受肌肉萎缩、肠胃穿孔、吐酸水、呕血、便血、生疮致全身烂出白骨、听觉衰退出现重听、视觉受损出现的失焦虚焦等一系列生理折磨,导演以极度写实的、代入感极强的镜头令人对绝食有了感性的、切身的认识,令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对主角肃然起敬。
当然,《饥饿》不是科普教学片,它的意蕴远不止于科学。
导演在自然主义般的写实中,为博比们的抗争、受难赋予了一种神圣感。
在“不冲洗”运动中,镜头对监狱牢房的墙壁上用粪便涂抹出的圆形图案给了一个比较长的特写,这个涂鸦犹如渊深的宇宙,其中有万千星系旋转,令人观之眩晕,这个图案使得逼仄牢房的空间得到无限放大,博比们的抗争似乎和整个宇宙的运行都发生了联系,他们的自污带有某种神圣意味,另外,这又和东方禅宗的“道在屎溺”暗通款曲。
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诉诸非人的肉体虐待,令人不忍观之,而《饥饿》里的自我受难虽然平静,但冲击力并不亚于前者,并且博比的绝食也带有殉道的意味。
受难往往能使人具有神性,甘地因绝食而成为圣雄,耶稣因受难而成为神,而博比在狱中当选为国会议员成为了民族英雄。
博比绝食中,一个反对派来看他,他挣扎站起又摔倒,后来被反对派横抱出来,犹如从十字架下来的耶稣,这个场景对受难神圣感的展现更是明显。
博比绝食而死,是为了家国大义,在导演看来这不亚于宗教领袖完成了一次圣迹。
《失乐园》里,久木和凛子并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他们却执意赴死,他们的纯爱受到了世俗的打扰和亵渎,他们以死来完成他们的爱,给爱一个凄美的句号,犹如樱花在盛极之时凋零,他们不想看到红尘翻腾后他们的爱千疮百孔,只剩下一个无言的省略号。
死于极乐的久木、凛子和死于极痛的博比•桑兹具有某种同质性,小时候淹死过受伤小驹子的博比对生命有自己的看法,他也在并不是非死不可的情形下选择了死亡,为了终结无休止的虐待折磨、谈判博弈,他和同伴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抗争,给这场运动奏出最强音,迫使英国政府改变了监狱政策。
不过英国人也颇有fair play精神,如果博比遇到的是希特勒、波尔布特政府,会被直接扔出去喂野狗或者强制喂食,而英国政府尊重博比的选择,还派了医生监护,让博比完成了他的“完成”。
《饥饿》的导演是英国人,投资方是英国公司,而主角则忠于历史的用了爱尔兰演员,这部看似给自己国家抹黑的电影,反而透露出英国人正视历史的勇气与度量,和绝食而死的斗士们一样,他们也有值得钦佩之处。
2008年戛纳金摄影机奖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Gucci Prize奖2008年欧洲电影奖年度发现奖2008年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8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最佳新人导演2项提名2008年英联邦独立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技术贡献大奖、唐吉诃德奖3项奖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雨果奖、最佳男演员2项大奖2008年法兰德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审团奖……影片开始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典狱官的日常生活,从他的沉默和小心翼翼,反映出北爱和英国的对抗已经到了何等惨烈的对抗程度,从他手上的伤口和举动,看出监狱里,已经是什么样的紧张激烈的斗争~同《风吹稻浪》比,这里是赤果果的真实的暴力和对抗,难以想象北爱尔兰和英国人在80年代这样激烈的对抗。
想想《刺激1995》,那真叫人民民主内部矛盾,监狱里干群关系老温和了~这里,这里……纪录片一样的风格,对抗,弱者在最后,唯一能使用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身体,乃至性命。
不朽。
真实自有力量,朴素的信仰,朴素的表现手法。
但这是有力量、真实且严肃的电影,它的风格中的态度已让我们敬仰。
电影长时间的场景展现,对话几乎没有。
就是让你看,看就可以,直观,直观人们真实的生活。
在这些面前一切的解释都是多余的。
正如主角所言,我的生命需要真实,不需要各种语言游戏。
他们的静穆自有力量,像沉默的火山,生生不息。
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让人屏息凝神。
他们在囚室中静默,静静坐着,旁边是静静的衣物。
然后一切爆发,喷薄而出,一切可以看到的物品都在他们手中舞蹈,他们的生命能量像一道道美丽的瀑布磅礴而下,那么有力充满生命自身节奏的舞蹈,在破坏中爆发,他们有一种殉教的热情,对革命,对反抗,对信仰,对生命,对自身。
主角和牧师的对话随意而紧凝,无丝毫拖泥带水。
他们谈牧师的弟弟,bobby少时喜爱的越野,有一次他和许多孩子去参加一个比赛,对手嘲笑他们的口音,他们听不懂,但他们知道那是什么,然后他们看到一头被岩石卡住的驴子,叽叽喳喳的言语,他突然明白,它不需要,他只是把它按在水中,一直到它被淹死……他说,他有朴素的信仰,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不是在逃避,也不是在做无谓的牺牲,他必须这么做,他的生命没有了自由一切意义都消失了。
即使希望。
他最后的日子,一切都那么虚弱而动人。
他听到天空中鸟煽动翅膀的声音,他虚弱至失去意识,只看到人的嘴唇在动,嗡嗡的虫子般的声音。
他用最后的力量睁开眼睛,摇晃,摇晃,定睛,母亲……他在乡间的路上跑,不停跑,他不能挺下来,他一直跑下去。
他从哪里来?
他必须回去。
那种跑动让他感到生命的真实,生命曾切切实实存在过。
正如他现在在绝食,在死亡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真实。
电影《饥饿(Hunger)》描述了1981年,被关在的Maze监狱的爱尔兰共和军(IRA)成员鲍比·桑兹(Bobby Sands)进行了66天的绝世抗议最终殉难而死的故事。
鲍比的这次抗议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他本人也被爱尔兰共和军,以及很多爱尔兰人作为英雄来纪念。
这一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布,把被捕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当作普通罪犯,而非政治犯对待。
在电影中有撒切尔夫人讲话的广播“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olitical murder, political bombing, or political violence. There is only criminal murder, criminal bombing, and criminal violence.”。
在监狱中,作为政治犯将得到更好的待遇,而且,作为政治犯而非普通罪犯将意味着承认IRA成员的行动是一种政治主张而非普通的犯罪。
所以,在狱中的IRA囚犯则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抗议。
电影并没有一开始便直接描写以鲍比的绝食抗议,而是先描写了之前另外的两个抗议——“Blanket”和“No-Wash”。
“Blanket”抗议是IRA囚犯拒绝穿普通的囚犯服装,要求像政治犯一样穿自己的便装,他们以不穿衣服来进行抗议,在狱中仅披一件摊子。
“No-Wash”抗议是IRA囚犯对着囚室门小便,让尿从门缝流到监狱的门廊里,再把粪便抹到墙上。
电影中用很直接的画面描述了这两个抗议,一个入狱的IRA成员拒绝穿囚服,便被在狱警的记事簿上附注了“不合作”;对于“No-Wash”,则主要通过两个很长的镜头开刻画,一个是狱警在走廊里一步一步扫掉尿,另外一个则是狱警用高压水枪洗掉囚室内墙上用粪便画出的图案,而干着两件事的狱警则都穿着防毒面具。
然后的主干是鲍比·桑兹的绝食抗议,首先是他和一个神父的长达17分钟的对话。
这17分钟只用了一个镜头,在对话中,鲍比阐释了自己绝食抗议的意义和决心,回答了神父提出的种种问题(关于其父母,自杀行为,抗议效果等等)。
然后电影便进入对鲍比绝食抗议过程的细致描写,镜头把整个过程鲍比的身体状况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出来,鲍比逐渐骨肉如柴,精神恍惚,出现幻觉,身体溃烂,呕吐,出血等等。
“绝食”不是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个过程通会让镜头前的我们难以忍受,自然不必说亲自践行这一过程的当事人。
电影没有去讲鲍比作为IRA的成员其政见如何,没有去讲作为一个恐怖分子其行为如何,只是以最自然的手法讲他绝食的过程,而我们不得不对承担了这一切的鲍比表示钦佩。
电影用了相当多的镜头来描述IRA囚犯在监狱中受到了怎样的虐待。
首先是狱警给鲍比剪头和清洗的过程,开场时的狱警上来对鲍比就是狠狠的一拳,整个过程狱警都粗暴至极。
而在IRA囚犯不接受监狱给的普通衣服,用椅子等砸囚室的门窗时,前来的防暴警察更是对囚犯毫不留情,对每个囚犯用警棍一顿毒打,并且粗暴的在囚徒身上寻找可以用传递消息的纸条。
这些对囚徒的暴行,大概表达了国家对自己的敌人当然狱警们的日子也是很无奈和担惊受怕的。
开场时首先出现的便是一个狱警,早晨上班时要非常谨慎的检查车下有没有炸弹,自己的妻子担惊受怕的看着他离开,当然,他自己最终还是在看自己母亲时被IRA的成员残忍的枪杀了。
这个狱警在粗暴大了鲍比后,用冷水来冰自己擦上的指节,恍惚的走在同事之间,又忧郁的在门外的大雪中抽着烟。
另外的一个镜头是一个防暴警察躲在墙后一边听着同事狠狠的打着囚犯,一边自己忍不住痛哭起来。
作为国家的暴力的执行者,工作便是虐待那些反对者,同时又面对着反对者的种种抗议,如果做不到宗教般的对国家的政策的信仰,所需要承担的痛苦也是非常之大的,所以他们就承担了这样的痛苦。
《饥饿(Hunger)》并非一部有着强烈的政治诉求的电影,而是通过对这一次绝食抗议的各个方面最直接的参与者,IRA的囚犯,狱警,防暴警察,狱医,神父等人的直接体验的刻画,去再现这个事件。
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并非去评判一种主张,而是旁观了一个过程。
可以把这个过程作为鲍比用自己来献祭的仪式,他像苦行僧一样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我们看得的则是这个仪式的过程与种种细节。
Also in: http://sokrates.me/2009/04/hunger.html
政治信仰什么的真是不可思议。
非常非常喜欢中间那段Bobby Sands和牧师的对话,牧师的问题都是我们的疑惑,编剧给了我们解答,而且速度很快,流畅有思辨地进行下去。
大概是全片对白最集中或者说整个片子里所有对白基本上都在这块儿了。。。
这种大方向上立场坚定的你就别想说服,他说不会Stand by doing nothing,知道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那理解就好了,人家自己的选择。
虽然我自己不能赞同这种自虐式抗议,真心觉得有点傻气,而且会因此被撼动的政府更是不可理喻或者说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罢了。
绝食最后死了9个人,政府也确实没承认他们的政治地位啊。
会觉得这种方式有效的人该说是太天真好呢,还是他们自己只是想殉道而已呢。
牧师有提出这个问题,对Sands的回答不是完全理解的,一部分是没来得及反应过来。
怀有信仰的人我永远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但仅仅是佩服而已。
北爱和英国的问题自己从来没有搞很清楚过。
1972年的血色星期天隐约记得在哪里看见过介绍,北爱天主教徒游行被警方镇压死了人,于是共和军那边开始要求赶走英国人。
当年爱尔兰建国时北爱原来是公投决定的归属英国,多数人啊,他们说是因为北爱住的英国人多然后很多倾向联合的。
那共和军那边是少数激进分子了?
90年以来停火了,还是冲突不断的。
现在好像北爱不自治了?
但是算地区,还有首府?
贝尔法斯特?
So,英国佬自己也乱的够可以了还总掺和西藏那档子事。
╮(╯_╰)╭片子是极好的绝食教育片。
谈话过后完全在看一个人怎么饿死,那真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喜欢最后那个男孩(那是小时候的Sands的幻影?
)在森林里跑,停下,回头,然后转回身义无反顾再继续跑下去的处理。。。
对照着漫天大片的乌鸦和Sands的死去。
还有开始那个典狱长打完人后在雪地里静静地靠着墙吸烟,你在知道他做了什么是之前看到他的疲惫和麻木,知道那对他也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后来被北爱的人枪杀了。
还有那个倚着墙哭的防暴警察。
算是中立视角吧。
就是大家说的,很棒的片子,但不会想再看第二遍。
这是一个“政治恐怖份子”的辩词。
这是一个承担着耶稣责任式信念的人。
——这是诵读给我们的,给这些在心灵极易殚入空虚,极易把诱因归于信息大爆炸和科技急速发展的粪包。
正是他这样一番不能在各方面尽善尽美的辩词/死亡,为一切空虚的存在争鸣出简单有力的警世意义。
-I have my belief and in all its simplicity,that is the most powerful thing.-So what's your statement by dying ?Just highlighting British intransigenceThe whole world knows what the Brits are like.-Good.-Aye. It is good.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The Brits have been fucking up for centuries.-I can feel your hatred, Don.-Are you looking for martyrdom ?-No.-Are you sure?-Aye.
北爱共和主义者抵抗运动以不同形式被无数次的搬上银幕,《饥饿》必将成为的一部力作跻身其中最优秀者,即便她来源于小制作,而且受关注程度还不算高。
第一部分“地毯”“不冲洗”抵抗和第三部分“饥饿”抵抗以还原真实为出发点,而第二部分以一种语言还原内心的形式表达(一段长达17分钟双人对话、一段长达5分钟的个人特写)。
切割清晰却连贯统一。
同时也造就了2008年最优秀的男性角色之一。
2009-02-13
一周前看的,不过很多场景一直萦绕在脑间。
影片对白不多,不过充斥着软暴力,那些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场景,这些场景让我回想起来,常常不寒而栗。
这些场景包括污秽抗议,绝食抗议;还有警察对这些政治犯的赤裸裸暴力。
这些情节的细节描写写实生动,让我凭空感到恶心。
这种感觉就像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饭碗里有半个蟑螂,不敢去回想。
这些犯人依靠着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支持着他们的行动。
这就是他们描写革命的影片,让人记忆深刻。
反观我们对于革命影片的描写。。。。。
不过整篇比较沉闷,最好对片子描写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背景参看我的一篇转载。
McQueen’s Hunger has a power to draw understanding out of us.Before watching this film, I have only a plain knowledge about hunger strike. The film reminds me of narratives I had read before, like, how feminists in England on a Hunger Strike were “enforced" to eat and these enforcements damaged these women's health “permanently”. I remember wondering how health could be harmed by enforcing eating, and guessing the damages were caused by irregular diet. Naive of me.Narrating a historic event generally is more informative but plainly less powerful than the way Hunger deals with it, as Thara points out, too. To actually see the body arouses emotions in the audience way more effectively than intellectual reading, making historic events more authentic than distant.However, to see it is still different from to live it, and, inevitably, the spectacle created by McQueen has within it his own purpose to influence the audience. I find it most interesting to draw the political ideas delivered by presentations of bodies. Apparently, McQueen sympathizes and wants us to sympathize with the protestants. Sands’s body is the most traumatized one disgusting ulcers and, at the end of the hunger strike, countable ribs. When I saw his body, I could feel how the image is manipulating me to think against Thatcher government. His body makes itself a spectacle displaying a power relation between the British and the nativists, innately condemning the violation of humanity and claiming the justice of their own.The whole concept of political status was, however, more political than moral. The majority of inmates in the Maze might have supported political status only because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freneticism than political idealism.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Sands, the film is almost in a neutrality, we see sufferings and human elements from both sides and the inmates that first appears does not seem really intelligent.However, Sands broke this neutrality. The scene with naked bodies and uniformed bodies strikes down the pities that we would have for the other side, although one of them is crying. Then the dialogue between Sands and the Catholic priests build intelligence and compassion to the body of Sands. On the opposite side, the officer sends flowers to her mother, but the scene is not of compassion, but of a sense of alienation and disciplinary indifference. The immobility of his mother makes the officer so unlikable, and the following gory scene brings more horror than compassion, when the immobile mother moves suddenly. when the immobile mother moves suddenly.Sand's caretaker changed during his last hunger strike for no apparent reason. Implicitly, I feel the next caretaker treats Sands with much less care. It turns out clear with a scene of the ring born by the caretaker, which is inscribed UPA. The body of the UPA member is large and round, his manner arrogant.The film does try to be objective, but it also tries to arouse sympathy and emotions. While the film sublimes Sands body and characterizes Loyalists and British less noble, it makes me consider whether the hunger strike is still just when the general inmates, political or non-political, have been treated humanely, thanks to, at least partly, the effort of those arguing for political status. When the traumatized body was treated with white and clean clothing, I at once receives a sublime martyr and a less just but even more courageous political figure.
华莱士的那句FREEDOM依然响彻在那一年爱尔兰的上空
离我们太遥远。
一个好电影的镜头是不存在情绪的,它无关乎道德,也不存在情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记录这个故事,情绪由观众本身来决定。
看懂的必须是历史帝和文艺党,缺一不可
几度昏死过去,我不懂欣赏,一定是我的问题。
看到中间那段对白 真心看不下去了。。。 好浓的爱尔兰口音
i wasn't concentrating because that was gross
看过了,不能说是烂片,但是不会向任何一个人推荐。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其中有一场30分钟的固定机位无配乐无剪辑对话,惊了
四不像
精心构造的脚本、场景和人物,道德理想强烈,长镜头的运用层次很丰富,运动方式也多元,但却失之于目的感过于强烈,像一个包袱,还没抖开,馅就露了:狱警在墙外休息的慢推、清扫走廊尿液的慢拉,近二十分钟单镜头的对话戏(奖杯归于表演者)。扬索和塔科夫斯基绝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减一星。
各个部门过于技术性会使剧情失去连贯感,牛逼的导演牛逼的摄影给剪辑师提出了难题。必须提前考虑剪辑效果对剧情的影响!摄影真是棒,声效有些过度,表演中规中矩。
事件震撼~画面震撼~非常冷静的镜头~绝对中立不可能发生~但这样一种在保持立场的前提下公正叙事的态度是多么的难得~~减重的部分~~比机械师更牛~~角度对了~~即使手机也能照出杰作~~电影也是~~
不太明白法斯宾德为什么要牺牲这么大。
几段长镜头相当出彩,但叙事性不强
xzd
太恶了好吗。说好看的人怎么不去买个大便纹理的壁纸贴在你卧室。
露屌和突然乍现强烈反差的血腥场面,是Steve McQueen的個人标签么,直到27分钟才看到法叔的臉。那一場与牧师的印象深刻的辯論。
这不是一部垃圾吗,全片不知所谓,镜头无聊,剧情乏味,看得人昏昏欲睡,都不知道电影里都在干嘛…fk
没想到这个史提夫麦奎因是个黑鬼!很震撼!
不如把无聊俩字罚抄200遍来的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