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演另一部《真实》过来的,喜欢这种荒诞猎奇,重要的是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又不那么无厘头,也没有违和感。
这部轮胎公路片从头到尾都讽刺,连最后演职员表出现时还在调皮。
先试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不懂?
不喜欢好莱坞式大片,更爱看小众独立电影的观众更容易看懂些。
就好像那个没吃火鸡的老头,坚持到后面还投入其中。
开头警察对看客说的那一连串的“no reason”就表达了三个信息。
1.直接告诉观众这片子是荒诞离奇的。
有了那么强烈的暗示,后面发生了什么都在自动脑补那句“no reason”。
2.有代入感的让观众体会到这是mise-en-scene,一旦这样想就更容易懂后面的种种比喻。
比如轮胎刚走动时看客就在吐槽,感觉是心声啊。
3.讽刺了电影制作中常见的现象,即为了故事主线的合理而无故避开一些不合常理的东西,并刻意灌输“正确”的三观。
看到此就有种“不详的预感”,不会真的看轮胎杀人吧?
没错还真是。
我是剧透分割线君--很明显拿望远镜的看客就是观众。
从火鸡开始分为两类(火鸡暗指大片中的无脑元素,很可口但没营养)。
一类是吃了火鸡中毒的大众观众,另一类是没吃火鸡的另类观众,就是对影片比较有追求的影迷。
好了开始讽刺观众了,比如暴力情色之类的刺激元素就很符合当今的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
那个主角,就是轮胎,到处碾压、爆头、看美女洗澡等等,每当出现这些镜头,看客就会评头论足。
关于为何最后老头也死?
我认为老头并不是专业的影迷,而是暗指一些只会吐槽的电影评论家,这种也会找到轮胎的厌烦。
那位警察,可以理解为追求商业模式的导演。
对他们而言电影像套路,只要该抛出点的地方抖包袱,像完成任务一样差不多能糊弄观众就行,于是他派人送去了火鸡使之具象化,于是大部分观众真的中招了。
当警察以为所有人都被催眠时立马要收尾(好现实!
),完全不顾故事走向是否合理,但后来又得知有一位影迷没中招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套路。
最后用美女引诱爆头那段,那个老头去现场说干嘛不直接爆了他,警察说要让轮胎自作自受那个梗,完全就是平时看大片时的即视感,呼应了以上“no reason”的第三条。
暴走的轮胎,觉得是编剧或者有追求的电影工作者(包括导演)。
前半段“一个脾气不好的轮胎”公路片是按照普通模式,即是按照大片导演的思路来演戏,之后轮胎慢慢开始觉醒,注意他在motel里面看电视看的是赛车!
作为一只轮胎很热血啊,暗示不要压抑自己,被勾起斗志,然后就“黑化”了。
搞笑的是即便被枪毙也附身到自行车上,这代表一种力量的衍生,然后老大率领众轮胎走上大街,看着好莱坞颇有挑衅的感觉,背景乐还那么嗨,像之前的编剧罢工,虽然镜头拍的像僵尸复活。
为啥不杀那美妞?
觉得只是一个梗,那妞也没招惹他,导演的小调皮讽刺还没有结束。
片尾演职表又出现片头“no reason”,但此时观众席空无一人,暗示又是一个开始,但那些观众“已死”,表达导演对这种小众片的担忧,是啊普通观众被大片喂死了,如果“另类观众”再不保持清醒头脑就真的没有好电影的出路了。
另外也可以当做导演调侃观众在看到演职表之前就已离场,怎样都是讽刺(调戏)。
而昆汀,没看完他的片子,不敢随便说他是个多么有追求的导演,但至少他是清醒的,虽然形式有点荒诞,好歹算是个觉悟之后的轮胎,总比行尸走肉好。
…這是用來啟動我多年前所被植入的擬人法嗎?
除了輪胎和木椅,還有實在的軀體Roxane Mesquida也太耀目。
开场还好心的出来说明了下电影中很多毫无意义,然后就真的将一些毫无意义的镜头组合成了一部电影,让评论家和观众去发挥吧。
于是有人看成了是人生哲理,映射人生的意义;有人看成是黑色幽默,拼命将电影中的角色对照现实中人物;侦探迷们开始进行推理;阴谋论者看到了各种奇怪的细节;高科技迷们开始分析技术上的可行性;灵异迷们觉得是不是灵魂附体;评论家们开始骂导演;观众们开始扎耳挠腮.....而这本身就是导演想说的,我们成为了最廉洁的观众演员,连盒饭都不用给,而这原本都毫无意义啊
引用AC点评=。
=# 28楼 godngc @ 11-03-25 06:30:10 说: [引用该楼]此片相當內涵,就是批沒營養的好萊塢電影和逆來順受的影迷1.望遠鏡客=影迷2.生火雞=沒營養的電影作品,但再沒營養也有人搶著吃3.沒吃的老頭=真影迷,或者是影評家4.警察隊長=電影導演,只要有人看,他就繼續演,但是不會接受批評5.輪胎=電影幕後工作者.這些電影從業人員最後才覺悟好萊塢才是他們的敵人,所以電影結尾衝到好萊塢殺人去了.映射之前好幾次罷工事件以上個人見解
《聊斋志异》大家没看过也应该听过,里面的狐狸可以修炼成为狐狸精,植物能成为花精。
还有山精、石怪乃至桌椅板凳之类的非生物,也可以修炼成精。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现代版《聊斋志异》之轮胎成精的故事。
彪悍的路生不需要原因,也不需要解释,轮胎哥老罗应该比锤子科技的老罗更早明白这个道理。
在他走完十万八千里之路,在没有美国政府指导下,他踉踉跄跄的成精了。
就像一个刚有自我意识的人一样,初次成精,轮胎哥老罗扪心自问我是谁?
我从哪儿里来?
我要到哪儿里去?
没有人能够回答他。
虽然没有好心的叔叔帮他检查身体,可他自己会。
经过一番研究,他发现自己具备三种能力:第一,生存能力弱,只能滚来滚去。
并且上手难度高,不易掌握,初期需经常练习。
第二,行走时自动释放碾压技能。
无论是塑料瓶,还是蝎子,都被全面碾压。
第三,召唤师技能:隔空原地爆炸。
此技能释放时需先标记敌方位置。
通过静默不断激怒自己,提升怒气值,在满怒气时释放黑色潜能造成敌方原地爆炸,摧毁敌方肉身。
通过不停打野,轮胎哥的修炼已经从入门到精通。
如果说之前他是一名小白,那么现在他已经变成狂野杀手。
他想成为自己主场—公路上面的王者。
他盯上开车路过的无辜妹,
体正在酝酿体内的洪荒之力,没想到却被一名老司机撞飞。
老罗感觉自己好气哦。
看我不顺眼,你可以选择自杀,也可以选择装瞎。
我都成精了,让你原地爆炸。
轮胎哥沿着公路找到老司机,老司机在加油站加油,轮胎哥隔空向对方扔了一个爆头。
接着他又在汽车旅馆找到无辜妹,他像个青春期的boy偷窥无辜妹洗澡。
轮胎哥第一次做人,看的出来,没什么经验。
他看累了就坐在床上,看电视节目。
轮胎哥忙碌了一天,有点困了。
第二天早上服务员去老罗房间打扫卫生,发现浴室里老罗在冲澡。
服务员一脸黑人问号.jpg:你是个轮胎你心里没有一点B数吗?
轮胎哥老罗被服务员从旅馆扔了出来。
轮胎哥那个胸闷,心里那个火大。
话未说完就把服务员爆头。
然后旁若无人回到床上,继续看电视。
他看到无辜妹在游泳池里游泳,
轮胎哥羡慕好奇也想尝试。
结果一下水,直接沉到水底。
影片到这里全!
剧!
终!。
啊,并没有。
警探们因为服务员被杀赶到现场,带队的是警长黄毛哥。
旅馆小哥哥向警长黄毛哥告发是轮胎精杀了服务员,现在沉在游泳池水底。
旅馆老板大吃一鲸,你神经病啊。
他赶走旅馆小哥哥,轮胎哥被从水底捞出来扔在一旁。
轮胎哥气到呕吐,别欺负我我胸长满全身富有弹性长得丑,被你扔掉的尊严本宝宝要加倍找回来。
警长找到旅馆老板调查情况,轮胎哥已经准备好直接爆头旅馆老板然后逃逸。
亲眼目睹了爆头事件的警长黄毛哥一脸懵逼,他命令手下全力缉拿罪犯轮胎哥。
轮胎哥经历溺水差点死亡,他心情复杂。
他在一面镜子前停下,那些杀不死我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散散心,败败火,照照镜子还是我。
他踏上旅程,进入流浪模式。
轮胎哥移动速度本来就慢,一辆警车很快追上轮胎哥。
对峙时刻,轮胎哥发动技能将警察路人甲爆了头。
他路过轮胎焚烧站,看到一个一个的轮胎被扔进火里焚烧,焚烧之后浓浓黑烟滚滚。
这一刻他对同类的怜悯超过了对自身的关怀。
出于对人类的憎恨,一路上他大开杀戒,路上尸横遍野。
警察追踪到轮胎哥藏匿在一栋房子里面,轮胎哥正盯着电视看自己的最爱赛车比赛。
警长黄毛哥在轮胎哥的房间外面布置假人诱饵,假人内安置了烈性炸药。
他试图利用无辜妹的声音激怒轮胎哥,引诱轮胎哥引爆炸药炸死自己。
然而计划失败,轮胎哥虽然爆头假人,但自己毫发无伤。
他又回到房间内继续看电视。
警长黄毛哥一看再也坐不住了,直接拿着长枪走进房间内。
两枪过后,他拿着轮胎哥的尸体走出来。
轮胎哥的肉身被轰成轮胎皮。
警长黄毛哥以为一切都结束了,收队回家。
没想到轮胎哥成了精,虽然肉身被毁,但他又附身到小孩子的玩具脚蹬三轮车上面。
重生之后的轮胎哥能力更强,野心也更强。
他召唤起路边被当成垃圾的轮胎,浩浩荡荡、成群结队向远方的大城市驶去。
作为一部爽片,光是影片中不断的爆头就值回票钱。
但《橡皮轮胎杀手》又是一则寓言故事。
这部电影中除了展现轮胎哥成精,一路爆头。
还打破了影视里面的第四堵墙。
(演员表明知道观众的存在)
不管警长黄毛哥有多愚蠢,都让我们觉得自己身处他的包围圈内,就像是他的同伙一样。
他还会嘲笑他周遭的傻瓜们,而我们并不想趟这趟混水。
对吧?
我们只想安安心心的做个吃瓜群众。
1、这片是法国片?
怎么可能!
2、如果硬要对此片挖点寓意的话:观众=观众、警察=导演、轮胎=编剧!
在一部电影的产业链里,真正可以不受既定剧本限制,握有生杀大权的其实是编剧。
导演恨不得所有观众都死掉,没有观众,那导演就可以休工了,可只要有观众在看,他就得拍下去。
(影片中是给观众吃毒药,以及坐轮椅的大叔代表的影评人提出意见,导演不执行但是也得听着)可为啥导演这么矛盾这么贱呢,影片一开头就说了,没有理由……好电影都没有理由……我约莫着导演估计想表现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导演对观众又爱又恨。
而编剧不需要这个负担,简直就是天马行空,想干嘛就干嘛,想爆谁头就爆谁头。
而当导演不再按照既定剧本进行时(用猎枪直接爆了轮胎),受到伤害的是谁?
是观众。
导演早TM闪人了!
请注意,观众、警察、轮胎除了本身的寓意外,都仍然是剧中人物,换言之大家都有作为一个演员的义务,所以此时代表编剧的轮胎可以爆头代表影评人的轮椅大叔。
最后,编剧占领好莱坞!
3、作为此片观众, 看完最好闭嘴,有路子的人想办法去揍导演一顿才是正路子。
这家伙太埋汰我们观众了。
和影片相比,还是预告片比较有趣,cult片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在于其中会设计一些让观众热血澎湃或者很想却无法做到的情节和画面,奇思妙想在本片里绝对足够,可不能几乎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无厘头起来,这样的影片很容易让人游离之外。。。
作为法国人拍摄的电影,又一次对好莱坞电影制作工业强烈的讽刺,不太喜欢法国人这一点,总是一位讽刺别人,有空就不对自己好好反省一下。。。
电影中最大的亮点是那个美女,身材相貌俱佳,完美的花瓶形象。。。
记得是在大夜之后一个电影群共享到的,本人承认通宵后看电影能起到催眠的作用,但是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会被声音惊喜然后就是被轮胎摧残后的画面
In the Steven Spielberg movie “E.T.”, why’s the alien brown? No reason.In “Love Story”, why did the two characters fall madly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No reason.In Oliver Stone’s “JFK”, why the President suddenly assassinated by some stranger? No reason.In the excellent “Chainsaw Massacre”by Tobe Hooper, why don’t we ever see the characters go to the bathroom or wash their hands,like people doing in real life? Absolutely no reason.Worse, in “The Pianist”by Polanski, how come this guy has to hide and live like a bomb when he plays the piano so well? Once again the answer is “no reason”.I can go on for hours with more examples. The list is endless. You probably never gave it a thought. But all great films,without exception,contain an important element--a “no reason”. And you know why? Because life itself is filled with “no reason”. Why can’t we see the air all around us? No reason. Why’re we always thinking? No reason. Why do some people love sausages and other people hate sausages? No fuckin’reason.
Along with Quentin Dupieux’s works, we can easily found out he’s an imaginable director. His films are full of ironic plot and unnatural things. Most importantly, he always mix the reality and unreality into one scenery, it is so amazing. To be honest, this kind of style is unusual to see. He can use a normal thing like TV to transfer the time and the space. Also,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haracters have not been totally logical but you still feel conventional. That’s awesome.
原文出自:《电影手册》661期-2010年11月刊原文标题:Roue libre原文作者:Jean-Sébastien Chauvin译文首发:公众号“远洋孤岛”
译文如下:《非电影》《牛排》以及最新的《橡皮轮胎杀手》。
昆汀·杜皮约的三部电影(以及他执导的音乐录影带)构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世界【univers déroutant】,与法国电影所能创造的任何东西都不同:一种远离国土以及法语的方法(在《牛排》中是加拿大以及滑稽的新语言,而在《橡皮轮胎杀手》中是加利福尼亚沙漠以及英语),这可能源于他作为音乐家的经验(杜皮约以Mr. Oizo的名义因扭曲电子乐【musique électro-déglinguée】而闻名),更倾向于摆脱国土问题。
和导演另外两部电影一样,《橡皮轮胎杀手》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外来物,这和通常试图将自己融入明确电影风格的作者导演不同。
在电影序幕中,一辆车缓慢向我们驶来并撞倒摆在路上的椅子,停下后一名警察从车厢里拿出一杯水,对我们列出一系列荒谬的问题(例如“为什么E.T.是棕色的?
”),然后无论什么问题他的回答都是“没有理由(No reason)”。
就像生活一样,在电影中有些事是没有理由的。
这个奇怪而滑稽的开场场景也不例外,在如今的法国,电影制作充满了对理由的需求(心理、现实、社会等方面),《橡皮轮胎杀手》这般敢于踏足纯粹诗意的领域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这个简短的序幕从开始就说明了电影的运作方式:在你即将看到的一个半小时里,不要寻找任何外在因素【nécessité extérieure】,唯一重要的是它自己的内在逻辑,这也是创作者的唯一意愿。
这种叛逆的自由毫不犹豫地颠覆了观众的习惯,这也是影片同名主角的特点:一只形状相当朴素的黑色橡皮轮胎,一个抽象的角色——一个圆形、沉默和深不可测的没嘴巴没眼睛的存在。
杜皮约用纯粹而原始的本能来拍摄了轮胎杀手的逃窜(它心情不好会炸掉所有移动之物)。
与精确测量的化学产物或是文明象征(车轮)完全相反,这个令人不安的角色更像来自史前时代深处的爬行动物。
这种原始的动物性和绝对粗犷的特质无疑构成为电影最美妙的旅程,电影赋予了这个抽象角色一种物质性,这回应了荣格所说人类无法完全摆脱的蜥蜴尾巴,我们看到橡皮轮胎(片名“Rubber”,即法语中的“罗伯特(Robert)”)从尘土中诞生,通过抓挠地面来转动自己,我们立刻明白杜皮约是一位电影导演而不是一位有离奇想法的小商贩(像嘲笑《牛排》的那些人所暗示的那样)。
如何拍摄一个角色在空间中的进化和行动方式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杜皮约用关注细节的方式拍摄“罗伯特”,表现出对他创造之物几乎感情般的依恋,他乐于让它沐浴在柔和的黄昏或灿烂的晨光中,就像拍摄一位演员时希望捕捉光线在皮肤上产生的效果一样。
昆汀·杜皮约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冒着浪费原初创意的风险让罗伯特经历了一段旅程,引导他去体验生活、体验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
《橡皮轮胎杀手》中最美的片段也许是这一角色学习滚动、跌倒又重新站起来、稍微晃动后找到平衡的时刻。
其中蕴含着同时让人想起孩子的第一步以及他在无辅助轮的情况下学骑车的紧张时刻。
对自身能力的发现、对外界的抵抗以及内心的涌现(有一个令人惊艳的场景:罗伯特在镜子前回忆以前还附在车轴上的生活),直到最终的蜕变(可能有些滑稽):一切都将这个角色指向一条生命之路,使其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铭刻着一种离奇而另类的宇宙进化论。
奇幻成为探讨存在的工具。
这个角色远离一切可塑的拟人化,它是一种纯粹的形态,只有胎刺的轮廓和每次行凶前的轻微颤抖表现出其个性。
然而,它的经历并不让我们感到陌生。
有时会出现一种矛盾的拟人化,例如当人们与轮胎对话时它会转动身体。
还有什么比这种既没前面也没后面的圆形形态更荒谬的呢?
它缓慢旋转以直视敌人的眼睛?
然而,正是这些许背离一切逻辑的情节,使角色拥有了一种粗糙的人性。
因此,罗伯特既是一面举到观众面前的镜子,又是一个拒绝任何交流的他者。
这也许正是《橡皮轮胎杀手》的局限所在,它从不愿意摆脱这种略带自闭的态度,假想对那些可能刺穿或改变它的人和物进行绝对的抵抗,也因此为故事的内核带来了某种辩证性。
因为这里可以看到两部电影,一部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另一部则是关于人类的。
拿着望远镜的观众实际在看一部以罗伯特为主角的电影,而演员们(其中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在为别人表演,例如警察们、一个年轻女孩和一个青少年)负责推动情节和追捕轮胎杀手。
就像罗伯特被本能逻辑驱动那般毫无理性与道德,《橡皮轮胎杀手》中的人类行为也完全不合乎逻辑。
他们的行为荒诞可笑,他们的决定难以理解,他们困在一个边界模糊的现实中,从而导向了一个相当巧妙的摇摆时刻,虚构和现实突然陷入同一时空纬度(顺便一说,有点像《非电影》)。
这种将本能的野蛮和理性的愚蠢对立起来的奇怪区分,甚至是冒着某种令人反感的风险。
《橡皮轮胎杀手》不是一部让人喜欢的电影,它从未试图吸引观众。
搞笑和严肃、插科打诨和恐怖之间的边界是如此微妙,让观众时刻会有不安感。
在这点上,杜皮约纳入了他声称唯一的参考布努埃尔,他们共享了某种恶意或者说某种幽默感的恶意(尽管布努埃尔更为诙谐)。
因此两种人类形态形成对立,一种是前文明的形态(罗伯特),另一种似乎是我们文明退化的荒谬形态——加利福尼亚沙漠似乎是这种后人类形态的适宜居所,一个迷失在虚无中的后末日世界。
在这两者间有一个缺失的环节,这一缺失有助于电影的诗意逻辑(两个世界的碰撞),但也构成了一个有限的视野(拒绝两条叙事线任何融合的辩证)。
这种小男孩般的意志,在前进途中否认各种形式的优良品格而去摧毁一切——并不妨碍这部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电影在视觉上的出色表现——尽管如此,它仍有一种令人振奋的少许朋克特质。
特别要归功于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其中尤其是斯蒂芬·斯皮内拉(出演理论派警官),他们对杜皮约创造世界的坚定信念使电影立马远离了任何讽刺意味【second degré】。
此外,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导演精心挑选了演员,每个人物都带着自己独特的世界登上银幕,并滋生着远离任何群体效应的自我意识和独特诗意。
电影似乎与任何传统流派都无关。
虽然《橡皮轮胎杀手》玩弄着比法国更具美国特色的想象力(至少影像上呈现出好莱坞类型片),但其故意的漫游和孩子般的前进方式使它不属于任何一类流派。
它更像是一种无国籍的电影,虽然故事所在地并非纯粹虚构而是与现实紧密相关的。
《橡皮轮胎杀手》情节中某些内容确实非常真实,几乎巴赞式的捕捉光线的方式不断将其角色带回现实原则(罗伯特必须具体克服的障碍),或者是仅仅使用机械特效。
这无疑是电影最后的终极美感之一。
看了20分钟,我真的看不下去= =
WTF,冷笑话,荒诞恶趣味,存在主义式的小玩笑,这种谐趣的喜感还真是够可怕的。
在喝的烂醉的时候看得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一直以为是我脑内的酒精让我幻想出来的诡异的梦境,因为看的时候一直在感慨,这样也能成为一部电影啊?!
我讨厌没理由
轮胎提喻法
假如橡皮轮胎拥有了思想,他会杀死观众,杀死车主。“我认为,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最近似乎很多人认为动不动就杀人、刺激性强的才是戏剧,但那种东西不是戏剧,只是意外事故。”——小津安二郎
隐喻暗讽好多好棒
导演强奸观众意志的终极反讽
6/10
一个轮胎,突然有了生命和智慧,还有了爆头的本领,开始了一段奇幻旅程,就这么个荒诞的故事拍的还有模有样的。
7.6;打怪升級要組隊
3.5星,邪恶的轮胎
所有出色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没有原因”
多少让我想起宋飞S4乔治推销剧集那段经典对白:"It's about nothing" "then why will anybody watch this?" "because it's on TV"
能拍出这种片子的导演伤不起!!!!!!!!!!!!!!
编剧谁呀?真是人才。神作。
喜欢扎轮胎的朋友不可错过,喜欢恐怖片的朋友就忽视吧。
这能叫电影么……
可以说很烂吗
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准确的……一切事情都可以这样解释……话说妹子真心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