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圣诞快乐

Joyeux Noël,近距交战(台),今夜无战事,Merry Christmas,Happy Christmas

主演:黛安·克鲁格,纳塔莉・德赛,本诺·菲尔曼,罗兰多·比利亚松,吉约姆·卡内,加里·刘易斯,丹尼·伯恩,丹尼尔·布鲁赫,卢卡斯·贝尔沃克斯,亚历克斯·费恩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罗马尼亚,挪威,日本,美国语言:法语,德语,英语,拉丁语年份:2005

《圣诞快乐》剧照

圣诞快乐 剧照 NO.1圣诞快乐 剧照 NO.2圣诞快乐 剧照 NO.3圣诞快乐 剧照 NO.4圣诞快乐 剧照 NO.5圣诞快乐 剧照 NO.6圣诞快乐 剧照 NO.13圣诞快乐 剧照 NO.14圣诞快乐 剧照 NO.15圣诞快乐 剧照 NO.16圣诞快乐 剧照 NO.17圣诞快乐 剧照 NO.18圣诞快乐 剧照 NO.19圣诞快乐 剧照 NO.20

《圣诞快乐》剧情介绍

圣诞快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事胶着而残酷,不同阶层的人不断的卷入到战争的漩涡之中,徘徊在死亡的边缘。终于,平安夜来临。德国、法国和苏格兰军营宣布在圣诞之夜停战,相互约定度过一个和平安详的圣诞节。每个人都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手执蜡烛,互道“圣诞快乐”。应征入伍的德国男高音歌手斯普林克(本诺·福尔曼 Benno Fuehrmann饰)的女友安娜(黛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饰)在平安夜来看望他。士兵们被安娜柔美天籁的声音所深深温暖,苏格兰牧师(卡瑞·刘易斯 Gary Lewis饰)也吹响了风笛,划过寂静寒冷的雪夜,久久飘荡在战场上空。 影片根据1914年圣诞节前夕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本片荣获2006年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6年第63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提名,2006年第31届恺撒奖最佳影片提名,2006年第19届欧洲电影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评论家诚实房地产2被劫持的爱情闺中密友迷失地铁电磁王之霹雳父子热情洋溢我和纽约超级皇后说电影的人阿马罗神父的罪恶传奇酒馆阁楼男女夏日纯情火车上的男人麦积山的呼唤月光恋海底小纵队:洞穴大冒险幽灵谢天谢地你来了虹色夏恋飞黄腾达第九季猫冬智异山终极谍匪劫难逃离家庭教师寅子特工强档心心相印璀璨人生白蛇传说

《圣诞快乐》长篇影评

 1 ) 不能不打仗吗?

不能不打仗吗?

能——但是只会有短短的一瞬间不能——只有人类存在,战争终归无可避免没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打仗但是打仗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是和谁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的问题。

这就是我看《圣诞快乐》总结的道理这个道理不新鲜了但是战争也不新鲜了每次打起来还是生灵涂炭所以这个道理总让我们心情黯淡得差不多绝望而且我知道,如果真的一旦有一天,需要我上前线,对付台湾人/日本人/美国人/俄国人,纵有万般的不忍,我也只会老老实实地作战,杀人或者被人杀。

 2 ) 和平应该是我们的名字

来自三个国家的将领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方说“圣诞快乐”,带着一些不自然,然后举杯庆祝圣诞,庆祝仅仅一天的和平。

这些高大的军人,因为共同的节日和苏格兰人的风笛,用一天的时间来远离战争。

而这一天却让他们彼此成为了朋友,一起喝酒打牌踢球,然后,战争仍然继续。

分别在彼此的战壕里躲避,炮弹仅仅成为了战争的象征。

也许只有身处炮火中心的人才如此企盼和平,而战争,从来是发起战争者的游戏。

正如法军将领所说的:我觉得德国人比在那里乱指挥的人亲切多了,他们吃着火鸡的时候却在大喊“杀了德国人”。

最终,这三支“通敌叛国”的军队被分别调走了,继续去进行这场无意义的厮杀。

和平,仅仅出现了一瞬间。

 3 ) 战场上的圣诞节

看推荐,圣诞节相关电影,看了这个。

看完很感慨。

圣诞节,多了一份感动。

三个军官,三个国家,圣诞前夕,停战。

一只猫,一张照片,一扎信。

脱离战争,其实我们可以是朋友。

国家间的战争,总是由千万个人民来承担。

歌唱,无国界。

圣诞过完,调离。

新的战场。

但是友谊永存心中。

 4 ) 笔记

一战在文化同源的欧洲大陆燃起 正因此 这场战争的意义会在圣诞节被推翻 巴别塔的结界在这一天消失 他们意识到自己都是耶和华的孩子 而昔日的敌人也与自己无异 是拥有家庭生活的普通人 都期待着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

影片最开始 一个年轻人从小到大所受的洗脑教育 被用连续的相似剪辑极具讽刺性地展现出来。

镜头一转 年轻人听说要入伍 开心地奔跑出门 一阵风吹灭了教堂内的蜡烛 牧师满含泪水地抬头看向被吹灭的蜡烛 半张着嘴 似要说些什么 但又没有发出声。

当战壕被装饰着蜡烛的圣诞树铺满 象征着希望神迹的蜡烛再次被点燃。

德国的歌唱家走出战壕 高唱歌曲 缓慢拿起一旁的圣诞树 缓缓走向三军战壕中场。

这场戏 演员的动作谨慎 神态却丝毫没有露怯。

起初 军官认为艺术家在战场上毫无用处 而后来 他成为了最重要的存在。

两位牧师对同一本圣经的两次解读布道 恰恰告诉人们 永远不要小觑宗教与艺术的作用。

艺术家和牧师选择无条件相信人性的存在 军事家则擅长狐疑。

将军怒踩士兵的口琴后 士兵们仍哼唱着歌曲 车厢驶向未知的前线。

让我潸然泪下的 还有这部影片不断出现的苏格兰风笛曲 苏格兰风笛的音色纯粹而充满野性 恰如其分地迎合了影片所表达的那种回归人性本真对战争意义的反思这一思想主题。

当苏格兰风笛回应了德国歌唱家所演唱的《silent night》时 军人们从自己的战壕中缓缓走到中场 国与国之间的隔阂在一瞬间被打破 直接将影片推向第一个高潮。

苏格兰人用《友谊地久天长》告别回归战壕的德军军官时 由于角色身份关系的特殊性 没有一句台词。

但在一瞬间 充沛的情感足以让观众感知到角色们的内心世界的纠结。

总人性的留存与战争的残酷对立在这部影片的每一场戏里 恰是这部电影最具魅力的部分。

 5 ) 《圣诞快乐》:朋友,我是杀死你的敌人

一、战争是臭的   战争是臭的。

  通过银幕的再现与文字的形容,我们能看到战场上的血肉横飞、硝烟弥漫,能听到炮声轰鸣、厮杀喊叫。

但从来没人愿意重现那种气味。

当一切安静下来,等待下一次进攻的时候,半夜里躺在冰冷的战壕里,能闻到什么?

在1914年的佛兰德,那是血的气味,混杂着茅坑的臊臭,和来不及掩埋的尸体腐烂的味道。

炮弹把大地炸成了蜂窝,纵横着许多撕裂的口子,几次夜间突袭过后就足以把所经之地变成露天停尸场。

生石灰的怪味难以遮掩炮弹的呛味,混在一起更加刺鼻。

赶上雨季就有的瞧了,雨水积在坑里,把尸体泡得发胀,让你分不清楚是冰冷的饭菜本身难以下咽,还是空气中弥漫的毒气令人作呕。

埋尸体的时候稍微挖深一些,就会看到上次战争的遗体,这些层叠的死尸让浮在地面的积水充满了致命的病菌。

就更不用说虱子和老鼠了,战场让它们如沐甘霖,在整个国家都在遭到重创的时候,只有这两样生物繁殖得异常猖獗。

在这片土地上死亡也许不是最坏的事情,死后还有可能上天堂,活着就只能待在这满是泥浆,传播着肺炎、风湿和恐惧的地狱中。

  可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的时候,没人能看到这些,不论是德国人还是英国人都陶醉于其中。

德国的小学生都会背诵《仇恨英国歌》,人们把诗哼成了遍布街头的流行小调,还煞有其事地给写这首蹩脚诗的人颁发了一枚勋章。

他们声嘶力竭的要这首诗传遍欧洲,让世界都知晓他们“只有一个敌人:英国”。

英国人的反击也毫不示弱,他们也宣称要打倒德国人,挖出他们的眼球,割掉他们的舌头。

今日回首总会发现当年干下的蠢事,但是人们总是会输给群情激昂的时代精神。

93位富有卓越才能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在《对文化界的号召》上签了名,把歌德、贝多芬、康德等文化名人列入他们支持自己信念的口号中,用名誉担保战争的进行。

更有些适龄的艺术家虔诚地奔赴战场,以此丰富自己的艺术生活。

托马斯•曼也是支持战争的,为此差点和反战的哥哥绝交。

后来,他在持久的战争过程中才慢慢改变了之前的观点。

但是时隔几十年,战争再次在生活中高于一切,一战的批判与反省像过季的流行词汇,没人愿意提及,他们再次高喊“能为亲爱的祖国而战,能为我至今任卫士最高尚的一切而战,我感到骄傲”。

  电影“圣诞快乐”(Joyeux Noël 2005)的历史背景是一战中比利时北部战场的伊珀尔战役。

4次战役让这里几乎被夷为平地,只剩墙基,英国先后共计50万军人为了守卫这个地方长眠于此。

这一切开始于什么,又怎么结束的,人们一直在讨论,在研究,光是有关战争为何开始的书籍就有7000多种。

不管最初是如何开始的,反正其中的仇恨肯定的是根深蒂固的。

电影一开始就能看到三个国家的孩子,站在黑板前,分别用母语背诵他们接受的“仇恨教育”:法国人念念不忘的是在普法战争中丢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都德的《最后一课》记录了这个开端;英国人则咬牙切齿的说德国人不是人,他们的女人与孩子都该死,这样其后代才不会贻害人间;德国人比较简单,他们的敌人只有英国一个。

  英国在职业军人受到重大损失后,成立了业余军队,让充满了冒险精神的年轻人兴奋地走上战场。

影片中苏格兰教堂中的威廉和乔纳森兄弟便是其中的一分子。

这些学生在暑假期间踏上了战场,信心满满地以为秋季就能回来正常上课,却有30%的人再没回来,这个阵亡数字就刻在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历史中。

令社会震惊。

如果他们能听从肖伯纳的建议,也许就能避免大规模的战死,避免英国乡村贵族家庭断后的惨况。

肖伯纳在1941年8月,于《新政治家》周报上严肃建议“各支军队的士兵应该开枪打死它们的军官,然后回家去。

”这个“玩笑”显然没有逗乐英国官员,倒是让他们恨得牙痒痒,盘算着把他送上军事法庭。

在德国,更是举国上下都投入到战争的热情中,大批没毕业的学生虚报年龄,整个年级的去应征入伍,接受身体检查。

德国18到22岁小伙子的阵亡数字是37%。

无数家庭覆灭了,不论在英国、法国、比利时还是俄国、奥地利,新一代的人还未成长就走向了死亡。

不同于英国人的震惊,德国人更愿意将这种死亡塑造为伟大的献身。

军官们把士兵推向死亡,在他们的坟墓边说些不痛不痒的悼词,再由民族主义诗人在把这种牺牲美化成神话,   伊珀尔的第一次战役被一些德国人称为“儿童大屠杀”。

这里所说的并非是在二战集中营中那种,把成批的儿童送往毒气室的事情,而是将近10万刚来到前线的大学生,还未受过任何正规训练的学生们,就这么被爱国激情和军官的号令下,托着枪,大步迈进了死亡。

侥幸活下来的人,会慢慢发现战争和报纸上大肆宣扬的爱国精神渐行渐远,他们的生活只剩下杀人和被人杀。

最初看到死亡的冲击已经变得麻木,腐烂的尸体渐渐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战后的人甚至承认当初如果看到一个受伤的同伴被击毙,会暗自庆幸不用去冒险营救他了。

他们已经习惯了在铺满尸体的战场上前进和撤退。

至于打死伤员以免拖累行军这种灭绝人性的做法,有人承认,大多数参战国都否认,法国人则保持缄默。

  与战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相反,每个国家在战时的态度都惊人的一致——都在费尽心机的煽动仇恨。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德国人已经在英国生活多年,接到征召回国时,他们的邻居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敌人,除了各自为了国家卖命外,实在谈不上有什么深仇大恨。

为了让战士们充满斗志,英国政府到处树立德国蛮子嗜血成性的形象,德国人则宣传英国人如何虐杀已经求饶的士兵。

报刊基本被政府控制,发表的言论都得经过审批过滤,那些诉说战场条件艰苦,充满死亡恐惧的诗篇都被忽视(尽管在稿件中这占了绝大部分),登载的都是一些鼓励战争的空话。

每天在他们的命令下,几千人排着整齐的队伍去送死,当一次战役死得人越多,越容易被载入史册,他们的指挥官也会被记住书籍。

不少人就是因此获得的荣誉。

  至一战结束,共计900多万人为战火献祭。

英国外交大臣艾德华•格雷爵士的预言成真:“全欧洲上空的灯火已经熄灭,在我们有生之年再也看不见它们会重新照亮。

”   二、平安夜的奇迹   自从1914年8月开战仅仅四个月后,已经没有人高唱“德意志高于一切”了。

他们也没有力气和激情唱了,剩下的全部力气用来求得生存,无休止的突击让他们筋疲力尽。

西线的无人区是被上帝抛弃的土地。

没有任何事情值得寄予希望,也没有任何值得感恩的东西。

法国少尉在战争日记中写道:“可怜的小爱神,你偏偏出生在今夜,那你怎么去爱人类啊?

”   英德两军都泡在各自的泥浆战壕中,之间相距不过百米,一同饱受巨型老鼠袭击和子弹横飞的恐惧。

那些老鼠从未像现在那样营养过剩,天天悠闲地啃噬成堆的死尸,大得和猎犬一样,连猫都会被它们撕碎了当点心。

曾经是锅炉制造工的亨利希•莱尔施写过一首诗,描述他每天都能看到一名死者,越看越觉得是自己的兄弟,后来他冒着枪林弹雨把这个陌生的伙伴埋葬了——“是我的眼睛看错了——我的心,你不会错的,每个死者都有一张兄弟的脸”。

充满讽刺的是,恰恰是死亡换来了人们的平等,不管是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还是比利时人,都躺在一起,不分官衔、国籍,像是阵亡的兄弟一样。

虽然很难从中预计之后即将发生的事情,但是曾有人说过“一个士兵从别的士兵中看到了自己,仇恨便消失了”。

当仇恨消失了,战争就失去了意义。

  谁都没有预想到1914年12月24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在经历了无数死亡后竟然能有奇迹发生,而战争打响后的第一个圣诞节竟是一个有关和平的奇迹之夜。

在战争史上很难再找到和这次的圣诞夜和平相类似的事情,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过。

刚开始只是一个男声在独唱“静静的夜”,忧伤肃穆的气氛在佛兰德地区扩散开,歌声融化了一扇扇被战争冰冻的心灵,解冻的河流澎湃而下,冲刷着干裂的大地,对面的英国士兵纷纷爬出战壕,而平日里他们连头都不敢冒出来一点,生怕被狙击手夺去性命。

他们用掌声点亮了寂静的夜,和平像几千年一遇的彗星拖着长长的金色尾巴冲向地面。

当最后一个音符隐去,英国士兵们大喊着“好!

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他们吹起了风笛,和对面的歌声唱和,他们吹出一个调子,德国小伙子们这边就会传来相应的歌声。

他们说不同的语言,却在音乐的殿堂里交流无阻。

当早已经厌倦了子弹和炮声的轰鸣的人们,听到了音乐,就像着魔了一样,经过险滩的激流终于奔向了大海,麻木的灵魂再次被烫得发烧。

圣诞树整齐地排在德国战壕的边上,蜡烛在夜色里仿佛滴着雾水的金色玫瑰,装点在舞台的四周。

他们用信号弹代替了焰火,被赋予了理解与爱的夜晚让所有的事物都熠熠生辉。

  歌声结束后,不同国家的人挤在无人区里,互相交换自己手里的礼物和食品。

罐头牛肉、葡萄布丁、烟、巧克力,对于吃腻了各自食物的士兵,能换换口味简直能比拟美食大餐。

当然法国人对示好的德国人还是充满戒备之心,毕竟受到多年的仇恨教育和大肆宣传后,德国蛮子的凶残形象还是很难一夜之间抹去的。

有些人不敢吃德国人递来的事物,得他们先吃一口才能放心。

很多德国士兵都会讲流利的英语,因为他们原本就住在英国,英国人在高中的时候也大多学过德语,而欧洲中学里普遍教授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

他们低声提醒对方哪里有地雷,德国人知道英国人没有圣诞树,还主动要送给他们一棵。

有个士兵高兴地说:“我们是萨克森人,你们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两者均属于古代日耳曼人部落集团),为什么我们要互相开枪?

”这简单的逻辑算是道出了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声,也应了中国那句古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他们在那个夜晚,交谈、大笑、演奏风笛、吹奏口琴,就像一次跨国的联谊会,经过这样的夜晚,没人愿意第二天再端起枪打这些新结识的朋友。

这里不是天堂,但是他们用努力维持和平,建造了一座属于他们的乐园。

于是,我们能看到他们在一起掩埋伙伴,一起默哀,一起踢球,交换礼物和地址,希望以后还能像朋友那样互寄明信片。

  电影只能展现一个地区的和平,而1914年圣诞夜的和平是整个战线上的,上级无法制止这么大规模的运动。

一些英国士兵本想在圣诞夜唱几首歌,让德军放松警惕,就能“来个5次袭击”。

但是当他们唱起《夜晚,牧羊人照看着羊群》,意外地得到了德国人热情的歌声回应,气氛一下子变得友好起来,谁也不想打仗,他们相约“圣诞快乐,今天晚上我们不开枪”。

一个德国兵告诉他们自己十分想念自己远在伦敦的妻儿。

这些愉快地谈话持续了很久,促膝交谈比互相杀死对方要令人陶醉得多。

就算在平时也很难看到不同国家的陌生人之间,有这样融洽、友好的关系。

更难以想象的是他们在今天以前都是拚死相搏的敌人。

当走在一起,他们发现对方也都是和自己的一样的普通人,并非是什么凶蛮野兽,比起那些整天指挥他们去送死的军官,他们和眼前的敌人更加亲密。

曾经有一个比利时人想给家里寄信,但是家乡已经都被德军占领,于是他就把信扔给对面的德国人,让他们代寄。

没想到他们真的寄了,而且还带来了回信。

这是任何官方都不会报道的事迹,战争结束后才慢慢被人们发掘出来。

  德军也有以杀人为乐,毫不理会“圣诞停战”这种事情。

二等兵阿道夫•希特勒就对此荒唐的停战表示极大的愤怒,强烈反德军和英军在无人区不开枪、共度圣诞。

他的伙伴没有理会他的抗议,认为他中毒太深,不可理喻。

还有一些英国人趁机向毫无防备的德国人开枪,当时就被上级训斥了,他还代表其下属向对方道歉,得到了接受。

破坏和平的事情也有不少,但都无法阻拦大部分人对和平的热切盼望。

停战期间,连麻雀都从四面八方飞了回来,自从开战以来,战士们还是第一次在战壕里看到老鼠以外的动物。

他们清理了无人区,填平了沟壑与弹坑,搭起了简陋的球门,往日作战的工具成了今日游戏的玩具。

美国历史学家斯坦利•温特劳布解释说:“足球是工人阶级的宗教信仰”,是这让他们有了除却上帝之外的同样的激情。

爱人总是比杀人更好。

  1914年12月30日,当萨克森士兵们接到命令,“禁止搞和平活动”。

他们没有能力违抗,于是写了一张纸条给英国汉普郡士兵:“亲爱的伙伴们,我不得不告诉你们,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许和你们在外面见面了,但我们永远是你们的伙伴。

如果我们被迫开枪,我们会始终朝上面打的。

”谁都不会忘记,在圣诞夜,当德军恋恋不舍地走回自己的战壕时,英国小伙子们用风笛吹响了《友谊地久天长》。

  三、希望永存   面对1914年的和平事件,各国的掌权者虽然措施不同,但是口径十分统一:“不允许”。

在德国,第一年的惩罚仅限于关禁闭和禁止升职,到了第二年,因为参与和平的人一旦被拉上军事法庭,就有可能面临监禁和死刑的判决。

第一年参加了和平活动的德军部队由态度强硬的普鲁士兵团代替,他们则被调往俄罗斯大草原,自此杳无音讯。

  这样成千上万人参与的事情,很难保密,在几家英国的报纸头版都刊登了这一新闻,德国人则严令控制不让消息成为正式讨论的话题。

虽然每个国家都有战地记者,但是有关战争惨烈程度和伤亡士兵的照片一律不准外泄,报纸上刊登的都是一些批准过的图片,很久以后他们才能把真实的图片公诸于世。

后方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反战者和民族主义者拉开了阵势。

不过,再怎么讨论,他们都无法了解当时在水深火热中士兵们的处境。

哪怕是士兵的亲人也无法与他们沟通,他们回家探亲的时候都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

他们觉得和不了解前线的人在一起,很痛苦。

有很多“被战争捣碎了的人”在医院接受几十次的手术,不断更换人造的肢体、器官,维持生命,他们与世隔绝,连他们的亲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处境。

英国做过一次试验,试验者中只有三分之一经历过战争的士兵才能过正常生活。

大多数的人患了“战争神经官能症”,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

多数人终身都无法摆脱耳边的战火声,日日夜夜都忘不了战争的臭气,被炮弹炸碎的哀号,和伙伴惨死的景象。

  影片中德国士兵尼古拉•斯布林克,参战前是国内有名的歌唱家。

他的妻子得到了德国皇帝的特别批准能在圣诞夜让他们团聚。

斯布林克并没有妻子预想中的快乐,他想回到战壕,和自己的兄弟们共渡圣诞。

他说:“你必须面对死亡,才能意识到光阴流逝如此之快”。

妻子不会理解,过去的四个月都发生了什么,她的丈夫永远都无法像原来那样过正常的生活。

在前线战区,每个人只有过去,没有将来。

最美好的梦是能看到以前平淡的日子。

人性在战士们的身上一点点消退着,这正是指挥官们乐于见到的事情。

这种状况发展到二战中被称为“命令紧急状态”,即士兵们只是按照上面的命令办事,是他们屠杀的工具。

许多人接受审判时,认为自己杀人没有罪,只是服从命令。

统治者们为了让战士们更好的去战斗,消除所谓的同情心,制定了一套所谓的战争逻辑:“地狱始终在别人那里”,努力让自己的杀人行为变得正义。

在一战中,越往后,情况越惨烈,他们每天都在公开践踏日内瓦公约,杀死战俘和伤员,无数战士不是死于枪炮,而是死于无人救助。

许多人变得野蛮了,但还有一些人还在抵抗,还在坚持骑士精神。

即使在1915年,和平运动遭到空前抵制的时候,还有人在圣诞夜走出战壕,唱起歌。

当时所有人看着那个站起来的德国士兵都惊呆了,但是对面的人没有开火,而是等待他把歌唱完。

和平只是一小会儿,却仍不断呼唤人们的心灵。

士兵们还在写诗,他们没有仇恨,“在吞吃尸体的索姆河畔,我就在你的对岸,任何地方,我都在你对面,你却不知道!

敌人挨着敌人,人挨着人,躯体挨着躯体,温暖又紧密”。

  最终一战以德国的失败告终。

比利时从1927年开放了“梅南门”,每晚8点钟,交通中断,车辆全部绕行。

号手在凯旋门下吹响军人葬礼号,仪式将近10分钟,纪念曾经战死在这里的士兵们。

这个仪式延续至今,只有1940年至1944年在德军占领下没有进行。

每晚都有人等在凯旋门下默哀。

“太阳纵然会落山,明早我们还会纪念他们”(《献给阵亡者》劳伦斯•比尼恩)。

如果说如此惨痛的结果带给过世界教训,那么应该是在二战开始时,那些曾经的幸存者,曾经热血沸腾地奔赴一战战场的士兵们,拉着自己的后辈走上街道,举起了反战的大牌。

之后美国还发动过几次战争,都很少有国家愿意参与其中。

  在电影的结尾,那些德军战士坐在送往俄罗斯草原的列车上。

长官踩碎了他们的口琴,他们就哼唱着曾经属于圣诞夜的歌曲。

战争能吞噬生命,却无法吞噬他们渴望和平,渴望友谊,渴望爱的心。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528172/

 6 ) 既然你们不顾我们的死活,我们也懒为你们拼命

战争啊战争,总是伴随着鲜血、死亡和仇恨。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却有一段被遗忘的奇迹,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

有人喜欢战争,比如那个高高在上的德皇;有人会支持战争,比如那个满口仁义却鼓动战争的神父;有人以战争为荣,比如那个法国军官的父亲。

这些人从未真正踏上过前线,却总想摘取胜利的果实。

他们享受战争带来的荣耀,却从不愿直面战争的残酷。

然而,战争的前线并非如此。

有些人不明就里地投入了战争,只是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比如那对年轻的兄弟;有些人为了让战争少一点痛苦,比如那个善良的神父;有些人则是被迫的,比如那个高雅的歌唱家。

这些人并不喜欢战争,但他们或被迫或主动地站在了最前线,未曾分享到果实却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能够忍受它的无情。

仇恨一旦产生,便难以消除。

那对兄弟,满怀热情地奔赴战场,却在战火中失去了彼此。

当其中一人倒下,另一个的精神也随之消逝。

只有经历过深爱之人的离去,才能真正理解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

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在战壕中为兄弟找到一个安息之地。

然而,即便敌人投以善意,他也无法接受,因为他知道,战争已经吞噬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同情,只剩下空洞的躯壳。

即便在最残酷的战争中,战士们对和平的渴望、对友情的维护、对生存的执着从未熄灭。

那些在前线拼死战斗的士兵们,他们的将领也渴望和平。

圣诞节,本应是和平与欢乐的节日,然而战争却让这一切变得遥不可及。

高级军官们在后方安稳地享受美食,听着优美的音乐跳舞,却从未想过前线的士兵们正在生死边缘挣扎。

既然他们不关心,战士们又为何还要继续无意义的拼杀呢?

如果这个故事不是真实发生的,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导演的荒诞构想。

敌对的三方居然能在战场上一起歌唱、一起喝酒、一起聊天,互相帮助对方埋葬死去的战友,甚至在炮轰阵地时互相躲避。

这听起来简直像是天方夜谭。

然而,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不管这是战斗的多方真的打累了而互相商量休整,还是电影故意拔高了这次事件的立意,那些人都是实实在在的人。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毫无意义,毕竟这只是一场短暂的夜晚,太阳升起后他们仍需继续厮杀。

但试想一下,如果是我们处于他们的位置,一群被高层漠视的生命,那短暂的和平难道不也是弥足珍贵的吗?

我喜欢电影中角色之间真挚的情感。

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即便它并不崇高或伟大。

歌唱家在战争中失去了热情,执着地留在前线却被自己人怀疑抛弃。

他并没有那么伟大地坚持,甘愿当俘虏。

歌唱很优雅,爱情更值得。

当逃兵又如何?

只要能陪伴爱人。

不是每一个神父都像前线的那个神父,他真的把自己的信仰执行到底,他懂得众生的悲苦,愿意去抚平众生的伤痛,而不是像他的上级那样以宗教为名去鼓动战争。

因为他真的经历过战争,脱下十字架,不是丢弃信仰,而是脱去虚伪的教义束缚。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颇深。

它让我联想到职场。

其实,我们真的没必要把公司当家、把领导当神。

你不过是被收买8小时的劳力,你拼命努力也赢不了公司给你善终。

裁员时,不会因为你多年的忠诚而手软;背锅时,领导不会因为你老实弱小而放过你。

人,应该多看看自己,多想想自己。

电影里的那些前线士兵,德皇知道真相后,气急败坏地把他们送往更残酷的前线;苏格兰士兵也是如此;而法国军则被并入其他部队参加更惨烈的战役。

他们未曾想过这些士兵曾经在前线的拼杀,只因他们违背了意志,就施以更残忍的手段。

战争是残酷的,但它无法磨灭人性中的善良与渴望。

那些在前线的士兵,他们用短暂的和平证明了人性的光辉。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这部电影中汲取力量,学会在现实的泥沼中坚守自己的善良与尊严,而不是被虚伪的权威所束缚。

 7 ) 爱国主义:最邪恶的精神毒瘤

1.颐指气使的英雄主义,毫无意义的暴力,所有令人憎恶的,以爱国主义为名的胡做非为,这些都是我强烈憎恨的东西。

---爱因斯坦 2. 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塞缪尔•约翰逊 3. 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

——勃特兰•罗素 4. 除非你把爱国主义从人类中驱逐出去,否则你将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宁静的世界。

乔治.萧伯纳 5. 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错乱的白痴形式。

乔治.萧伯纳 6. 爱国主义就是让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要出色,只因为你生在这里。

——乔治•萧伯纳 7. 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

——安卜罗斯 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所有消息,基本上都是在为意识形态服务……

 8 ) 生活的点点滴滴

"为了在能在巴黎喝杯咖啡,所以要攻占巴黎.""??? 还是你路过巴黎,我请你喝吧"每天上午10:00的煮咖啡闹钟.太多了,自己去感悟才最够味!!

 9 ) 每个夜晚都是平安夜

【转】 王怡 2006-12-05《南方人物周刊》电影专栏 今年12月,北京剧院隆重推出了歌剧《圣诞颂歌》。

1843年,是狄更斯成年后最穷乏潦倒的年份,他提笔想出版一个圣诞故事,赚点钱摆脱破产的厄运。

你很难想象,这样也能写出“人类史上第二个最伟大的圣诞故事”。

狄更斯后来说,他在写作中不可抑制的“哭泣,大笑,又哭泣”。

160多年来,这部从他个人生存绝境中迸发出来的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就有至少7次。

我手中有1988年和1999年的版本。

狄更斯描写了一个文学史上有名的吝啬鬼,三位精灵在平安夜带领他看见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景象。

象征着基督虽然诞生于一时一地,他所带来的却是“昔在、今在、永在”的改变。

这位财主领悟到“施比受更有福”的真理,从此心意更新,成为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现实很残酷吗,那么真理就像童话。

电影史上另一部最好的圣诞电影,是1946年好莱坞的《美好人生》。

乔治在一个小镇上,从小梦想周游世界,瞧不起他父亲一辈子就做一个帮助穷人贷款买房的职员。

结果命运就如预定,乔治每次离开小镇的人生计划,都被邻居们的突发事件打断,他最终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甘愿为他的邻居们服务。

平安节的晚上,乔治的事业被垄断商摧毁,他心灰意冷,跳河自杀。

一个糟老头子似的守护天使救了他,带领他回顾一生的历程。

然后领他到他未曾降生的这个小镇上,乔治发现如果他没有来到世上,他身边很多人的命运都变得更糟了。

乔治恳求天使让他回到了现实中,这一生纵然艰辛,却如此美好。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对他人的祝福。

无花果纵然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圈中也没有牛羊。

但乔治在这个夜晚却遇见了真正的平安喜乐。

他奔跑在街上,如同母鹿的蹄,稳行在高处。

他冲每个遇见的人喊道,圣诞快乐,我爱你们。

我排在第三位的圣诞电影,是《34号大街的奇迹》,有1947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

什么是圣诞老人呢,你若不相信童话,他就等于神汉巫医,你若不修改宪法,圣诞老人就犯了非法经营罪。

34号大街的奇迹是一个司法的奇迹,法官最终裁决,法律相信童话的存在是可能的。

能排第四位的,就是这部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圣诞快乐》。

虽然算作法国电影,其实差不多是整个欧洲的一个合作。

和前面三部电影不同,这个关于圣诞节的故事是真实的。

伊夫·布弗多在他的《1914——1918年弗兰德和阿图瓦的战事》中,记载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次难以置信的战场上的圣诞节。

法国导演克里斯蒂安在心中酝酿了十几年,去年底终于把这个三方“通敌”的故事搬上银幕,因为切合了一个欧洲统一的梦想,而在欧洲国家赢得广泛的赞扬。

欧洲梦从来都有两种。

一种是罗马帝国的大一统,另一种是在基督里的合而为一。

或者说所谓欧洲梦就是罗马梦,只不过从来都有两个罗马。

一个是罗马帝国,一个是罗马教会。

虽然“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但这两个梦从来都是纠缠不清的。

一千五百年来,无论是法兰克国王还是德国诸侯,无论是拿破仑、亚历山大沙皇还是希特勒,欧洲每出一位强人,都无不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

而基督化的理想,简而言之就是“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

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基督的信仰,花了差不多三百年的时间使欧洲基督化,借助罗马教会,使欧洲成为了同一个欧洲。

二战以后,一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渴求他们的“合而为一”。

但曾经的帝国是一场噩梦,曾经的信仰已经衰微,那么“欧盟宪法”到底在什么意义上,能成为两千年欧洲梦的一个更新换代产品呢?

宪法,是第三个欧洲梦吗?

对欧洲人而言,这部《圣诞快乐》以真正的故事作答,将一个衔着橄榄枝的圣诞节,放置在自由、人权和民主的梦想之上。

1914年的法国战场,在前线对峙的,是苏格兰、德国和法国的三支军队。

三方的战壕相距很近。

在平安夜,参战国都放假,德国军队准备了3万颗圣诞树,在前线每隔5米摆放一个。

一位德国士官本是男高音歌唱家,他和前来演出的妻子一起来到前线,为士兵演唱。

苏格兰军队中一位担任医务兵的牧师,以苏格兰风笛远远的为他伴奏。

这位男高音鼓起勇气,受执圣诞树走出战壕,唱起了著名的圣歌《平安夜,圣善夜》。

不可思议的“合而为一”发生了。

士兵们在圣诞歌声的召唤下,纷纷走出战壕。

他们放下了枪,相互握手、互递香烟,把妻子的照片拿出来给敌人看。

恍如兄弟重逢。

并不分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在耶稣降生的歌声里都成为一了。

三方的军官开始谈判,私下决定停战一个晚上。

他们坐在一起,在彼此杀戮的疆场,由苏格兰牧师主持了一场弥撒。

第二天,他们再次商议,将各自的阵亡者领回,为他们举行了葬礼。

士兵们发现从小仇恨的敌人,如此有血有肉,这场仗还怎样打下去呢。

三位军官继续通敌,每当某一方的后方要开炮,他们就通知其他一方,到自己的战壕来躲避。

想想那些专挑对方的宗教节日宣战的战争吧。

到底什么是幼稚的荒诞,什么叫真实的童话。

不久事情败露,当晚走出战壕的官兵们,被各自军队以“在前线交往过当”的罪名秘密处置了。

你可以想象,到了二战,已不可能再发生类似的奇迹。

失去信仰的欧洲大地,在车轮大战中已没有了人与人、国与国的平安。

这部电影最令人感动的,是将当年的圣诞节,与今天的欧洲梦勾连了起来。

因为首先的和平是内心的和平,首先的平安是人与神的平安,首先的联合是亚当和夏娃的联合。

说到战场上的圣诞节,大岛渚1983年也有一部类似的名作《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根据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种子与播种者》改编。

只是在日本导演那里,没有明显的基督教信仰背景。

只是暴力与人性的对峙。

在1942年的日军战俘集中营。

英军俘虏杰克在圣诞节那一天走出队列,出人意外地拥抱了日军首领,并像初代教会的使徒那样亲嘴问安,亲吻了敌人的双颊。

那位笃信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军官,在那一瞬间如遭雷击,全身恍惚欲坠。

在罪人的里面,也有鸽子降临的瞬间,使人的心不再刚硬。

我的孩子还没降世,不然今年的圣诞,我想给他看这四部电影。

 10 ) 那一夜,圣歌响彻世间

前面剧情铺设稍欠,直到圣诞夜三方会谈才知道有三个国家…对于看外国人脸盲的我,到影片中后期才分清各自阵营,但是,也不影响剧情推进。

最开始在剧院唱出圣母玛利亚的歌词,之后,在前线,圣诞夜,面对战火相向的敌人,再次唱出,柔美的女声响彻夜空,比炮火动人,比战火温暖,也许这就是战场的靡靡之音,刺激了每个人心底的良善,明明没有战争,大家都是互通友好的朋友,近在咫尺间的国家边界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战争将分界线变得愈发分明,跨过即决定了你的生死。

安逸的歌声让人想到安逸的生活,所以在第二天,尽管一夜休战停止,要你对着昨夜狂欢的友人开火,曾经的信仰出现了动摇,在战场,瞬间的犹豫就决定了你将要退出,那一场自作主张的休战也成了前线军官的战略失误,战斗污点,他们纷纷被遣散他处,可他们却不曾后悔。

面对以主的名义输入战争观的布道,神父放下了自己的十字架;身处送往俄国战场的火车车厢内,战士们哼唱着那日圣诞夜的歌;面对从敌人那里获得的妻子平安的消息,硬汉也流下了眼泪。

战争总会结束,抛开战争的笼罩,在熟悉的街角喝咖啡,这件事或许真的可以自然的发生。

最近看了几部战争影片,战争可怕,发动战争的人可恶,但可能这就是历史的洪流,躲不过逃不掉,参与战争或许是无奈,只是希望人性的善,不会被炮火炸的灰飞烟灭。

小猫的情节太有爱了!

虽然被判定为叛国罪,但你怎么确定这只猫到底是哪个阵营呢?

《圣诞快乐》短评

女主角漂亮

9分钟前
  • 魔女时光机
  • 力荐

这部电影拍得很平淡。唯一的亮点是开始三国小朋友接受洗脑教育,法国小朋友的镜头我明显感觉在拿都德的《最后一课》在说事。阿尔萨斯法国人认为是法国的,但德国人认为是德国的。各执一词,由此战争爆发。电影塑造人物尤其失败,三个军官完全是一个模子。唯一一个造成形象差异的,是痛失兄长的苏格兰弟弟。

14分钟前
  • 芷菲鱼
  • 还行

共同的文化、大差不差的信仰打破了本国上层人刻意制造的民族冲突的谎言,但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各方前线的士兵都是各自国家的底层人民,他们在战场上相似的境遇,以及在本国受到上层人的剥削和驱使去充当炮灰,使得他们之间可以高度共情,这才是上层人最害怕的,他们不一定害怕输掉战争,但是一定害怕敌对双方士兵联欢,因为当他们发现彼此境遇一样结成同盟后,这仗就要打回统治阶级自己头上了。影片中这对情侣真的是败笔,虽然两位都是歌唱家的设定可以很快推动战场上唱歌这一核心剧情,但是之后他们的烦恼和最后逃到法国的剧情真的很没必要,甚至是打破这种良好局面的隐患。啊好多电影都是因为硬加感情线进去然后就成了败笔的啊。

17分钟前
  • 丑嘴唇
  • 推荐

胜负皆浮云,和平才是百姓最关心的。看了这个电影了解了很多关于一战的事

21分钟前
  • 力荐

很温情的一部战争片

22分钟前
  • 田小儿
  • 力荐

1.25 Humanity.

23分钟前
  • arlmy
  • 推荐

一战战场上圣诞夜的真实故事,惨酷战争中的一抹亮色,唤起的是人对生命的深思。电影技法一般,对题材的把握极为出色。

24分钟前
  • 西木的风
  • 推荐

2010-03-24 天哪= =東森播的電影...(以下有雷)當法國副官穿著德國軍服被射殺時,法國中尉聽到鈴聲趕緊跑出去,副官說德國兵帶他到家裡與媽媽喝咖啡,還幫忙中尉打聽他老婆生的是兒子叫亨利,中尉聽了後熱淚盈框,So do I...然後這時突然廣告了= =完全打亂氣氛啊...

29分钟前
  • Kay
  • 还行

西洋版《缅甸的竖琴》。

34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

热兵器不发达的一战最好玩的就是战壕战,也许德国佬抢好吃罐头强袭法国战壕是个不错的题材

39分钟前
  • Chardonneigh
  • 推荐

战争永远遭人嫌弃,人人向往和平

44分钟前
  • 十二楼
  • 还行

从电影技法看不是有很多的亮点 却是个值得怀念的感人故事

45分钟前
  • 周鱼
  • 推荐

反战电影 剧情过于简单了

46分钟前
  • 阿门
  • 还行

103年前的今天,苏格兰法国德国的士兵,在交战区,伴随着I'M Dreaming Of Home悠扬的音乐,走出战壕,走出铁丝网,庆祝圣诞,享受转瞬即逝的平静。这个极端的事例,更加让人反思战争,反思这一人类独有的行为,违背人性的事物。之后,这些军官都受到处分清算,但内心的火种一旦燃烧,那将燎原式不可阻

50分钟前
  • 蛤蟆不哭
  • 还行

不用宏大的战争场面和鲜血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用“只能做一天朋友”的残酷现实来表达普通人心中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和平(做抒情状~)。

55分钟前
  • 辣辣的皮特
  • 推荐

主旋律式的很感人,但剧情实在扁平也欠缺合理性。同是敌对方士兵处出感情,《共同警备区》就有深度多了,那才是真实立体的人性,集善良猜疑恐惧自私自利自我批判于一体。

59分钟前
  • 香橡皮
  • 很差

故事还可以 剧本太平庸

1小时前
  • tylerd
  • 较差

不是特别特别烂我是不会打一星的。除了画面,没有什么是不烂的。

1小时前
  • 海边看仙人掌
  • 很差

他们等来的是更多的灯光,和一句用英语吼出来的句子:Marry Christmas!

1小时前
  • 吃布丁咘
  • 较差

比较少见的一战题材,既温馨又伤感。视角独特,音乐很棒。其实没人喜欢打仗的,导演想说的话,都有好好地传达出来。

1小时前
  • 海贼拉面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