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沉寂5年的《寻找罗麦》正式宣布定档,这也是号称“内地第一部过审可以公映的”同性片。
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破冰之作”。
然而,成片却相当令人失望。
豆瓣评分低开低走,从4.9一直跌到了4.6,还将继续下跌。
电影片长只有83分钟,据说是被删减了9分钟,也有消息称删减了17分钟,“同性”元素被剪得一干二净。
电影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一开头就是讲赵捷将罗麦的骨灰带回法国。
随后,赵捷开始展开回忆。
原来,在经历过一次导致少年意外死亡的车祸之后,二人逐渐产生隔阂。
事后,罗麦前往西藏,希望能借机寻找平静、忘记过去、洗清罪孽、净化内心、完成救赎,不料遭遇雪崩而遇难。
电影多线叙事,好几段不同时空的故事交织进行,使得剧情混乱不堪。
一部爱情片连故事都讲不清楚,还搞各种闪回、插叙、倒叙……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了。
现实线中,由于罗麦已经去世,只剩下赵捷一个人,观众很难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情。
即便是赵捷亲自将罗麦的骨灰送回法国,也不能说明他们此前是同性恋人,挚友、战友都可以为对方做这些事情。
而回忆线中,赵捷、罗麦没有一起接吻、睡觉,甚至没有牵过手,没有说过一句情话,完全是打擦边球的伪同性片。
即便是那些伪同性片,至少也会说情话,或者亲密接触,然而《寻找罗麦》通通没有。
仅有的镜头是他们一起在澡堂洗澡和一起去gay吧,但这能说明什么吗?
如果不告诉你这是同性片,你根本看不出来这是同性片,顶多觉得是赵捷和罗麦之间的兄弟情谊。
我们再看看豆瓣的条目,类型仅仅是剧情、爱情,并没有“同性”二字。
这里的“爱情”,并非指罗麦和赵捷之间的感情,而是指罗麦和女友苏菲的爱情,以及赵捷和女友朱丽的爱情。
换言之,要么是《寻找罗麦》原本是同性片,为了过审被剪成了异性恋爱情片;要么是从一开始这就是部打擦边球的伪同性片,“同性”仅仅是宣传电影的噱头,和电影内容名不副实。
赵捷和罗麦相爱,却又各自都有女朋友,这种特殊的关系原本有很大的发挥余地。
这样的剧情不由得让人想起李安执导的《喜宴》。
电影中,中国人伟同,和美国人赛门是一对同性恋人。
面对父母的逼婚,伟同选择了与女性朋友威威假结婚。
可是,小谎逐渐铸成大错,伟同不得不开始思考,是继续隐瞒下去,还是对父母说实话。
《喜宴》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同时也将同性恋与异性恋、传统与边缘、爱情与生育等矛盾探讨得入木三分,从而引人深思。
《寻找罗麦》中,虽然罗麦和赵捷分别都有女朋友,但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平淡如水。
比如赵捷明明和罗麦相爱,为什么还和朱丽谈恋爱,电影没有给出解释;这一段恋情中,赵捷、罗麦、朱丽的心理活动、所思所想也没有拍出来,人物形象完全立不起来。
罗麦和苏菲之间同样如此,电影对罗麦、苏菲的塑造根本不够,你知道罗麦让苏菲怀孕了,但不知道罗麦为什么这么做,也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是不敢直视自己的身份,还是受到外界的压力,电影通通没有展现出来。
赵捷、罗麦、朱丽、苏菲之间的情感太空洞、抽象,不仅同性恋方面的描写几乎没有,异性恋方面同样处理得不好。
这不是一部合格的同性片,同样也不是一部合格的爱情片。
因此,这不是同性片,也不是爱情片,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剧情片,甚至只是一部风光片。
我们抛开同性恋、异性恋的元素,以普通的剧情片来看,电影的剧本也非常劣质。
这里我想提出两个问题:1.明明不是你罗麦的责任,你为什么那么矫情?
2.想洗涤心灵,为什么一定要去西藏?
导演真的是强行安排少年死亡,强行安排罗麦去西藏,强行安排罗麦遇难,从而强行煽情。
罗麦和赵捷开车等红绿灯的时候,一位少年向罗麦推销房产,罗麦没有开窗理会少年。
随后绿灯亮了,少年仍然站在那里,导致被另外一辆汽车碾死。
在我看来,罗麦即便是开了车窗,少年还是可能继续站在那里,从而被碾死。
换言之,这是肇事司机和少年两人的责任,并不是罗麦的责任。
毕竟赵捷也说过,这不是他们的责任。
电影没有警方逮捕肇事司机的镜头,没有法庭的宣判结果,也没有交代肇事司机和罗麦承担怎样的罪行。
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是谁的责任,谁就依法判刑。
如果法庭宣判这是罗麦的责任,该坐牢就坐牢;如果法庭宣判这不是他的责任,他再考虑忘记这件事、还是自我救赎、还是去西藏洗涤心灵也不迟。
电影里发生了一宗刑事案件,警方、法庭却都没有出现,仅有的一位警察,是叫赵捷把汽车开走,剧本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漏洞。
明明都不是罗麦的责任,他还去西藏就显得很矫情了。
而且,想洗涤心灵、平复心情,为什么一定要去西藏?
你就不可以去健身、听歌、读书、写作,或者去咨询心理医生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开始宣传,去西藏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于是人人趋之如骛,每年无数人去西藏,搞得好像去了西藏就能羽化成仙一样。
更有甚者走火入魔,完全生活在幻想之中,比如前段时间写出《张杨导演,我爱你》的小二姐,去了一次西藏就觉得自己是三毛转世了。
前几年一位女生1000元穷游西藏的帖子火遍网络,于是人们纷纷效仿。
后来有人揭晓真相,这位女生一路上都是出卖肉体,来交换沿途司机的顺风车。
可以说,她是一路“睡”到西藏的。
因此,川藏线逐渐变得污浊不堪,一方面是每年都有不少女性效仿,一路“睡”到西藏;另一方面是不少司机特意游走于川藏线,寻找那些肉偿的女性。
尽管这是你情我愿的事,但结果导致那些真正单纯想旅行的人们成了受害者,男生在川藏线根本搭不到车,女生一搭车就可能遭到性骚扰。
当然,我并不是在酸什么,2014年我也去过西藏,西藏的确风景优美,我也的确开阔了视野,忘记了一些烦恼,仅此而已。
去过西藏不能让我脱离现实,更不能让我升华灵魂,我只能选择面对生活。
回到家后,我仍然是该上班就上班,该努力就努力。
我不会因为去过西藏就觉得自己功德圆满了,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三毛转世。
所以说,洗涤心灵、寻找平静有那么多方式,为什么偏偏要去西藏呢?
不仅坑了国人,还搞得外国人也这么想。
求求你们不要再传播这样的思想了,求求你们放过西藏吧。
《寻找罗麦》不仅同性恋、异性恋方面是打擦边球,爱情元素之外的剧情也漏洞百出,粗制滥造。
昨天,微博宣布清查同性恋题材的漫画,如包含“腐、基、耽美、本子”的内容。
“同志之声”宣布暂停工作。
与此同时,微博上“锤基”“盾冬”“盾铁”等热门CP超级话题,即便这些话题仅仅是粉丝调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却也遭到封杀。
我不禁感叹: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过审并上映一部不打擦边球的真同性片?
我们寻找的不是罗麦,而是真正的同性片。
几年前就听说过的电影了,最终证明是噱头大于实际。
整理一下故事梗概就是韩庚在女友的鼓励下,去了法国留学,认识了罗麦和罗麦女友。
然后,韩庚喜欢上罗麦女友,罗麦喜欢上韩庚,罗麦追着韩庚到北京。
听到韩庚的女友逼婚,心烦意乱间接害死一少年,最后去西藏自杀了。
然后韩庚去法国送骨灰。
发现罗麦女友当年生下了罗麦的小孩。
到了罗麦的家乡,见到了罗麦的发小,最后韩庚在罗麦发小家里,对着罗麦的照片不可描述……看完之后,只想问,什么鬼!
影片剪辑不算流畅,表达也很隐晦,不过我喜欢它的叙事方式,也喜欢它的表达方式。
不是所有感情都一定要说出口,它可能隐藏在一个叫《珠玛》的故事里,可能隐藏在一段金刚舞里,可能隐藏在一句未说出口的话里,又可能隐藏在十万次的念经里,这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超度,只为在途中遇见你。
爱没有性别,不分国别,只是一段突然的沉默,只是一滴刚落下的眼泪。
西藏和普罗旺斯的旅程穿插叙述,却完全不觉得突兀。
这两地,太美了。
西藏有一望无际的雪山和白云,普罗旺斯有看不到头的花田和馥郁芬芳,藏人的吟唱诵经和来自西方的美声交替出现,奏响了跨越种族和语言的爱的乐章。
片中出现了两场舞蹈,一场剧,非常打动我。
你知道,饱含深情的一句告白,不如这样一场酣畅的舞。
有纠结,有痛苦,有期盼,有愉悦。
未有任何剖白,但心意已知,心意已知。
心意已知,又哪里差那一句话。
看完后就一个感受,这个片子被剪辑的一点没看懂,同性恋题材电影????
我没看出来,不过不剪辑估计也过不了审核。
不针对演员,我觉得剧情的节奏太快了,毕竟是电影,时长也有限制,剧情大致没看懂。
也许我理解力有限,我对这个电影的观后感一言难尽。
他俩的感情线也太隐秘了,我看完还以为是普通朋友,没想到啊
之前听说这部电影要上映的时候还挺激动的,但一直没去看,现在才看了来评价。
豆瓣评分挺低的,自己看了虽然感觉不太好看,但也不至于那么难看。
可能是自己心情本来就处于低落时期,看到赵捷拉开盖在罗麦脸上的白布时,我还是哭了。
全片色调压抑,进度很慢,确实需要耐心去把它看完。
不管有没有删减内容,光是看到呈现出来的这部分,自己觉得还行。
能感觉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更多东西,但又好像欠缺了点什么,没有完全的表达出来。
另外,主演选韩庚这个气质的演员是对的,但是韩庚的台词真的是不能忍受!
分分钟听着出戏,不粉他也不黑他,看了前任3里他的表现,对他还是有好感的,但不可否认他离专业演员还是差得太远。
看完之后感觉还好,有被感动到,我心匪石。
但观影过程中明显感觉被删减得支离破碎,你可以说这是艺术片的呈现形式也完全可以说前后不搭、情节发展推进突兀。
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韩庚,很认真地在演,是有演技的,表情眼神都很到位,简单,纯粹。
不管怎样做,被喷这件事从来就没停止过,然后韩庚你能一直坚持下去向演员的转向斟酌演技,并且有勇气选择这样的题材,足以看出对演员身份的尊重。
然后,关于同性这一点,只说一句。
这只是个开始,无论如何,终于克服阻力,得以呈现。
舆论哗然,这不是一部同志片,但看了影片有过稍微沉思的,就没有辜负导演的良苦用心。
毕竟,感情是骗不了人的。
结局处,赵捷的想象中,罗麦和赵捷跳起了舞,相互对望,眼眶湿润……每份感情都值得尊重。
人,所有过不去的痛苦,是不是都可以通过旅行来解决呢?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是不能的。
很多问题没有答案,很多痛苦也是无法得到救赎的,时间与遗忘是你追寻的所有没有办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和化解痛苦的最好的解决方式。
我看了一部印象深刻的电影,叫《寻找罗麦》,这应该也算一部公路电影,影片通过倒叙和插叙的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赵捷和他的法国友人罗麦共同经历了一场车祸,亲眼目睹了一个少年在自己面前死去,从此两人产生了心结,罗麦消化不了这件事,跑去了西藏旅行,遭遇了雪崩,死了。
赵捷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少年的死和罗麦的死,让他过不下去,他也跑去了西藏,沿着罗麦的轨迹行走,思考,试图找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按照罗麦的遗嘱,把他天葬和焚烧中,赵捷说:“我们这一世的缘分尽了”,突然让我很难受。
这一切都结束了,所有过不去的忘不掉的都将结束了,生活还要继续下去,活着的人始终还是要活下去的,所有无能为力解决的事情,内心的困境,我们都必须让它过去,让它成为过去。
还能怎么样?
也不能怎么样,也怎么样不了,也就只能这样了。
我年轻的时候,也跑到很多地方旅行。
其实,旅行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亮丽,你要吃很多苦,忍受许多事。
比如,舟车劳顿,忍饥挨饿,肮脏困乏,以及应对大段无聊孤独的时光。
那么,为什么还要旅行?
因为在尘世生活中累积了太多的不快乐,没有具体的事由激发我一定要这样做,只是某一天,我突然想出去透透气,我就走了。
去的地方大多贫困,荒凉,偏僻,而我总选择一个人走,不是为了要遇见谁,发生点什么故事,让自己以后无聊的生活中能有点谈资和回忆,我是妄想通过旅途的奔波与劳累来消耗掉我身上诸多的不快乐因素。
没有成功。
走的地方越多,越能直观真实的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残酷。
我看到了很多生活不幸的人,为钱所困,在苦熬与煎熬中无用的挣扎着,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又那么坚强乐观充满希望的活着,我开始反省反思反观我自己,我觉得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无足轻重,我的不快乐显得太矫情与苍白,我并没有被特殊对待,成为最不幸的人。
我对这个世间的所有不良情绪似乎都在慢慢释怀了。
我也许找到了某种平衡。
当我重新回归到我的生活中,尽管依旧还是存在着太多的不如意和对人无法抑制的失望,但是一切都不再那么重要了,我比从前更能忍受生活的平庸,琐碎与无趣,这应该就是旅行带给我的意义。
现在,有很多人都企图通过旅行来逃避和获得救赎与解脱,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终将会失望。
因为很多说法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还是在兜圈子,兜了一圈又一圈,你还是会回到原地,该面对还是要面对,存在的问题始终还是存在的。
我对旅行的理解是,它把你带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空间中,让你看到了这个人世的诸多变故与无常,天大地大,生而为人,个人的遭遇都会瞬间变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你再看待所有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再那么重要了,也不会再去执迷不悟强求什么。
旅行是救不了人的,它能改变的也只不过是人的心境而已,学会忍受与遗忘,是救赎自己的唯一出路。
观众们好像大都不认同这部电影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主要聚焦在主角gay不gay这一点。
个人认为,导演并未在人物身份或社会角色上过多着墨,而是试图让人物在“寻找”与被“寻找”过程中逐渐构建自我即实现自我认知。
以下是个人观点:1⃣ 其实除了画面的突兀切换和并看不出美好浪漫的法国巴黎,电影中其他诸如关于爱情生命人生的主题探讨、大篇幅的西藏取景、藏族王子的爱情故事以及普契尼的蝴蝶夫人配乐等等,都是值得肯定的。
2⃣ 为什么主角要是一个中国人与一个法国人?
因为中法同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在精神上有众多契合之处,中法文化交流早有渊源。
从伏尔泰曾感慨中国古代哲学之伟大到近代中国青年人留法学习曾是风尚,如此可窥一斑。
3⃣ 也许因为电影故事的破碎叙述而造成人物情感线索的不甚明晰,但影片中已经有足够的铺垫与伏笔,这也给观众留下足够的自主想象的空间。
4⃣ 饱受美国大片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荤素不忌风格荼毒的中国电影观众,也许还无法适应中国导演表现手法的委婉含蓄(其实这是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中国电影观众的品味与审美提升,道阻且长。
5⃣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所以这部电影的成功上映已委实不易,烦请大家多一些耐心与宽容。
推荐看这篇文章(真希望作者可以给我打广告费ᕕ•́ݓ•̀ᕗ)《寻找罗麦》之旅:一次走向深渊的救赎http://mp.weixin.qq.com/s/px6YAM4SV5e1Lep-XvmDvA
把自己看哭了还挺意外的,而且是不知不觉的流泪。
如果有人说看不出同性的感情真的太有失偏颇了,你不能指望现在在院线看到耽美剧和gv吧......罗麦对赵捷的求不得表现的已经很明显,赵捷被罗麦女友问的那一句“你真的不知道他为什么去中国”还有罗麦法国好友的“他经常在信中提起你”,最明显的是罗麦的眼神动作与听到赵捷被催婚那一瞬的失态与随之而来的车祸压垮了罗麦的神经。
此爱绵长此罪难消,他说赵捷是同谋,但他最过不去的是心里的砍五年前的韩庚太青涩了,但和赵捷意外的契合,一个现代舞蹈老帅和女友编着充满谎言的舞蹈,舞蹈中诉说着自己内心隐隐的背叛,当他走过罗麦的路,从西藏到巴黎到普罗旺斯,看到那匹恋人转世的白马,才终于知道什么叫已失去“罗麦,我们这一世的缘分尽了,我到哪里再去找你”法国的明媚色彩与西藏的空旷寂静,他们的爱是生离还是死别,他们的悔是求不得还是已失去,生命的逝去带来的明悟实在是太深刻了
你们听说过一部叫谎言西西里的电影么?
肯定没听过是吧!
同样的导演说自己非常有诚意花了很久时间筹备;同样的要到欧洲取景;同样的要找外国演员在电影里说外语交流;同样的两个主演丝毫不来电;同样的故事都没编好就急着要拍成电影;同样的只要看到主演的对手戏就尴尬得要死;同样的画面和风景毫无瑕疵的美丽;同样的是失败至极的电影,我很想说即便花再久,不应该是剧本没有问题再拍么?
就急着把这种除了风景毫无意义的片子拍出来给观众?
这是一个有追求的导演应该干的事情么?
韩庚老师,你男友意外去世你不应该悲伤到茶饭不思,瘦骨嶙峋嘛,为何脖子粗如伙夫啊!4.13@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苍茫,苦寒,于天接近的地方看到人世的荒谬,藏戏和男扮女装的公主似拉伸时间引力的一部分,寻找罗麦其实是寻找自己。导演还是有自己想法的,有一半的戏需要脑补,有一些台词欠缺火候,难以言说的压抑需要演员很高的悟性,韩庚可能尽力了,但还是差了一些。
非常寡淡,没有余味。而且中间那段舞蹈是什么鬼????
一部追忆外国友人的友情记录片!
不完整,非常
被阉割的产物,注定好看不了。但这绝不是主要理由,编剧故作高深其实心灵救赎那点事腻歪至极,再加上演员毫无光彩的表演和滔滔不绝没有美感的旁白,多亏只有八十分钟。
制作比第一部安阳婴儿明显精良多了啊,镜头语言也可以看到比处女作有很多变化。为什么分数这么低?有点故意了吧?这个程度真不至于打这么低的分。
还是值得看看的电影
全程就是EXM?脸,所以这电影讲的到底嘛玩意儿。风光片吗?
王超对自己的文学水平真是迷之确信。小说可以成立的,直接转换成电影假得要死。
很一般!
自我救赎之路就是在西藏走一走,然后找个雪崩把自己埋了,或者在西藏走一走,然后去法国走一走。
剪太多了?
的确很艺术,节奏很慢,忧伤的感觉很浓厚,我不觉得文艺青年向往西藏很矫情,西藏对于中西方的人都神秘,才让人敢去相信,死亡是生命的邀请,死亡也是美好的,生死相隔的爱人还有机会再相见。罗麦一心求死,赵捷伤心错过的爱,广电删减让人很遗憾,期待世界更美好。
向死而生
韩庚演技烂,台词更烂,西藏拍的也不美,只有路人演技还算自然
含根。。。
应该是剪了蛮多的,不然也不可能压了五年还能放出来,现在的片子重点在“救赎”吧,很静的片子。ps:包场了,一进放映厅,一个人也没有……二刷也就我和朋友两个人……
真没看懂在说啥,就当看了一个风光片吧。
也就是个旅游宣传风景片,颜色构图都很好看。这个电影怕是没有剧本,交代了一下人物关系事情起因就开始法国西藏来回切换,不懂,爱情?别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