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慕名听过迪伦的歌,试了几次都没听进去,也就不勉强了。
对他的印象就是他很酷,从年轻酷到年迈。
虽然也搞不清是哪里酷了,但信息时代听过就忘的各种耳语让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因为甜茶和范宁才去看的这部电影,对剧情没抱太多期待,因为完全不知道谁是谁,开头部分看得我云里雾里。
直到琼贝斯和希尔薇出现,才把电影带回到了“故事”的范畴,给了我这种小白观众一个情绪上的指引。
然后是音乐。
影片中的音乐应该就是我曾听过的那些,依然不是我喜欢的调调,但迪伦的歌词却自带氛围和故事,好像一种很自我的娓娓道来。
很多歌我也不确定他在唱什么,却让我想去了解写出这些歌词的人。
迪伦就是文艺版的龙傲天,才华横溢,对音乐执着的人琴合一了。
他是个渣男,但我觉得但很难用普通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把人形乐器,虽然不情愿,现实就是,你都没法用这样的标准去说嘴有流量的人形立牌,对于高出几重天的迪伦,就别往这方面较劲了。
我很喜欢范宁演的希尔薇,让人怜惜,又让人感受到她坚实的内核。
她对于迪伦的断舍离了,让她拥有了和迪伦平等的自我。
不是很清楚民谣音乐的渊源,所以不太明白为什么民谣界会因为迪伦插电演奏而感到冒犯。
是否如同素菜馆突然开始卖叉烧的意思?
但是就凭着那些民谣人士的固步自封,我理解了为什么迪伦要突破民谣的局限,去探求新的风格。
以他的才华,不管素鸡还是素鲍,做的再好也只是题中应有之意。
于是,他做了一碗叉烧饭。
可能冒犯了,甚至背叛,但香喷喷的。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在《醉乡民谣》结尾的惊鸿一瞥中,舞台中间氤氲的光雾里,慵懒随性准备弹唱的,正是日后耸立于音乐史乃至世界史的巨匠鲍勃迪伦。
如果说人可以庸俗唯物化,那么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概括《醉乡民谣》的叙事轨迹:一个失败的量的切片,在结尾结出了质变飞跃的前兆。
但从叙事结构上看,《醉乡民谣》的叙事结构,则完全没有把任何人物质化的意趣,是在根本上把循环受挫的失败者也当作人来温情颂扬的表达。
而最合适的叙事意图,其实是两者的结合,一面是失败者,一面是生而为人,他虽然无足轻重,但他也曾来过,所以这样的结尾才充满人文气息令人动容。
而在《音乐大师》中,呈现的是完全另一幅画像。
电影不明就里地尝试从现象中的凡人直接阐述到意义上的大师,妄图跳过马勒、肖斯塔科维奇、莫扎特等古典乐需要艺术灵韵赏析的显形门槛,而尝试直接在感性上利用机械复制时代的技术,创造一个所谓最佳理解问题理解人的切入角度,结果是观众只能得到一个“原来大师不过如此”的排除性结论。
而《无名小辈》在叙事上选择前者的难度极大,因为鲍勃就是那座令人仰止的高山,能做的,就是在他身上刻画出更贴近平常人的切片,或者说缺点的面相,来呈现他立体的各个层面。
所以电影毫不意外地选择了后者。
而从质料上来说,无论是民谣还是插电摇滚抑或只能用迪伦自己来定义的所谓鲍勃迪伦式音乐,都不是那种需要崇高、充满灵韵令人敬畏的古典乐,而是机械复制时代的产物,是每个人唾手可得的黑胶或电子产品,是跳过了鉴别分别的硬性理性门槛,是任何人在感性软性上都可以理解欣赏的歌曲。
但这却引起了两个致命的问题。
那就是后者如果要探究鲍勃迪伦歌曲为何而来的渊源,其追求,在探寻其针砭时弊歌曲的各种“灵感”作为社会中个人记忆的过程,还原曾经“个人在历史现实”的影像逻辑,是在复现社会的另一面,构建往事的过程中,观众的感知虽然是叙事视角的主要承担,但是视角的参考系既社会环境也一直在变化,所以叙事从现象到意义的阐述就不但只是所谓灵感来源的标签,亦是重塑人物一贯始终的戏剧张力,但这样的张力在电影中的处理恰恰是一个“历史在个人之中”的循环论证。
于此同时,其实最不需要探究的就是鲍勃迪伦歌曲的灵感来源,因为其歌曲太过脍炙人口,广为传唱,其歌词适用性可以千变万化而始终适当,其本尊经历太有名、太有代表性,加之历史太为人所知,电影采取的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处理会显得过于理所当然,让不同的切片的所谓灵感来源,成为了某种契和剧情,用来起承转合作用的同人文发展脉络。
在此,所谓变幻的黑箱式“戏剧张力”实在是让人不懂为什么突然之间,鲍勃迪伦为什么在纽波特民谣节上插不插电、是否继续传播民谣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到底在成功和失败什么,又太好懂挨了一拳就去找前女友哭诉为什么我这么有才而其他所有人都是傻逼的桥段处理;而同人文的起承转合也到了既然《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已经开始传唱,所以和艾丽范宁饰演的Sylvie Russo分手去往下一段旅程,成为了用脚趾头就能猜到必须的剧情发展,又让人不明白深夜敲响女歌手Joan Baez的房门,约了一炮然后一起演出再甩脸不配合演出到底是不是因为鲍勃迪伦已经厌倦了其他人的平庸、无聊和保守而恃才傲物,自觉潮流。
所以,《无名小辈》甚至都难以被成为俗套的流水账式传记,它其实是在要求所有懂或不懂鲍勃迪伦的观众自己去构建一个A Complete Unknown but known by everybody automatically的维基百科式神话。
有趣的是,最有对比性的两个桥段,都是由艾丽范宁贡献的,第一次是希尔薇欧洲旅行,鲍勃还没成名前,质问为什么一个不出世拥有天纵奇才的无名小辈连向亲近之人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过往,第二次式希尔薇自己成为了那个无法向任何人倾诉自己处境的可有可无的无名之人。
从不愿诉说,到无法诉说,希尔薇是真正能够诠释 A Complete Unknown 最佳标的的坐标,但傻逼学院甚至不愿意给范宁一个女配提名,而是选了两个蠢货。
就像结尾莫妮卡·巴巴罗饰演的Sylvie Russo和提莫西·查拉梅饰演的Bob Dylan的对话,面对这样一个所谓放下执念,甚至都有些道德运气,但最后居然已经赢得自由,而且作为一座高山一位天才就应该孤高不羁洒脱浪漫的所谓构建神话式传记时,我真的很借前国湿的话来问下:
#无名小辈#ACompleteUnknown #摇滚诗人路过海报八次也没看出来这是甜茶,还心想这圆嘟嘟的小男孩是谁。
🤔其实我也并不熟悉鲍勃迪伦,我对他所有的认知仅限于在大小集会和游行中听到的反战歌曲《答案在风中飘》,朋友为爱发电自制的原创话剧《如何在昆明接待鲍勃迪伦先生》,和微博上的粉红们痛批鲍勃迪伦不爱国(乐)。
仅从影片呈现看,这家伙确实太迷人了,从加州唱到纽约,从民谣唱到摇滚,简直是上帝握着手写歌,完全没有创作瓶颈,无论再过多久,那些歌词依然振聋发聩。
但每次有人问迪伦是不是想表达什么政治立场,迪伦都说不不不。
甜茶对此形容得很贴切,“就好像每次有光照到他,他就逃出光带去别的地方。
”比起鲍勃迪伦本人,我更向往那个黄金时代,影片开头他拎着行李箱走过纽约街头,璀璨夺目的霓虹灯,路边敲鼓的古巴艺人,地下俱乐部里传来的摇滚乐,把勃勃野心都写在脸上的路人们……光是这样一个长镜头,就足够令人感慨万分。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呀!
你总是幻想着,希望自己早生二十年。
你大概会参加嬉皮公社,让头发披散到腰际,在大麻烟雾和迷幻摇滚里玄思证道(而你甚至连一支香烟都未尝吸过)。
你一定会写出足以传世的好诗,甚至组一个自己的摇滚乐团(而你只会弹两三个蹩脚的吉他和弦)。
运气好的话,你会亲眼看见披头士站在伦敦一幢楼房的屋顶,举办最后一场演唱会。
他们披发当风、鼓琴而歌,大批路人流连仰观,道为之塞,引来警伯取缔,真是令人神往。
那是在你出生前两年四个月零十二天发生的事。
来不及了。
那个时代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结束,只留下这些五彩斑斓的唱片封面,以及纪录片里惊涛骇浪的片段。
人们满街游行,拳头高高举起。
画质粗粝、色彩半褪的影片里,有人倒在地上翻滚哭号,直升机在丛林上空盘旋,愤怒的群众抬着标语,向着镜头张开黑洞洞的嘴巴。
各种旗帜、口号交织成一大片迷茫的风景,向来不及参加的你招手。
“生命从你的里面与外面流逝……” life flows on within you and without you...」朋友说,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总有属于我的时代。
我没有勇气和信心说出这样的话,但很羡慕能这样说的人。
希望在塑料时代,我们也能拥有「鲍勃迪伦」。
---补充包---我向来苛刻的影评人友邻们只给了平均分4.7分,说只拍了私事,没拍最应该拍当时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太无趣。
这点我也赞成。
但甜茶还演了令一部鲍勃迪伦传记片,我猜那些革命与热烈会在这里展开说说的。
最好的传记片,可以逻辑清晰地交代完主角的一生,让不熟悉主角的人对主角产生充分的了解。
同时也在艺术表达、思想等等各方面有一定新意,让熟悉主角的人也能得到新的启发。
其次就是清晰流畅忠实地交代完主角的一生,让不熟悉主角的人充分了解主角,对于熟悉主角的人来说,虽然也能愉快地看完,但是多少会觉得“这些我都知道”,当然挑挑毛病,品品卡司,也蛮有乐趣。
又或者不熟悉主角的人看得云里雾里,但熟悉主角的人会看得很高兴,各种reference过瘾到飞起。
I'm not There就是这种。
以上这两种是不同的追求,说不上哪一种更好,看导演和演员怎么呈现。
这部就是最糟糕的一种,不熟悉迪伦的人看得云里雾里,根本就不明白这小伙子为啥这么招人待见,不就弹个电吉他,为什么观众这么大反应;熟悉迪伦的人会觉得非常无聊。
(当然纯粹捕风捉影胡说八道的不在讨论之列。
)能把迪伦拍得这么无趣,甜茶动不动就只穿大裤衩弹吉他,都快露Jim Morrison露的那个东西了,还是充满性缩力,也是有点儿不容易。
诺顿演的西格有几分神似,而且没有被拍成斧头砍电线的小丑,是我对本片唯一满意的地方。
《complete unknown》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看的非常过瘾,激动。
甜茶演的非常好,这里的歌大部分都是他本人唱的,听的鲍勃迪伦多可以听出来的,鲍勃迪伦的嗓音很难听,甜茶的比他的嗓音稍微好一点。
十几年前看了袁越(土摩托)写的《来自民间的叛逆》,前两年又看了一遍,这本书也写的非常好,和这部电影里的这些音乐人一样,你能感到作者怀抱巨大的热情写了这本书。
这部电影摘取了鲍勃迪伦从寂寂无名到和民谣界诀别的一个阶段。
电影字幕说based on actual events (基于事实),大体上是不错的,但有些时间点,为了戏剧性做了调整,比如迪伦和琼贝兹的相识过程,真实事件里间隔比较长,电影里把他俩同居开始点放在古巴导弹危机时期了。
我不算是鲍勃迪伦的歌迷,甚至刚开始听他的歌时觉得声音刺耳,但他歌词写的实在是太好了,像《like a rolling stone》这样的歌一个音乐人一生写出一首就圆满了,鲍勃迪伦写了好几首。
我听迪伦的歌非常晚,因为他声音实在是太劝退了,后来听多了才习惯了。
我最早知道迪伦是在乔布斯传记里,乔帮主可以说是迪伦铁粉儿了,以至于我怀疑他和琼贝兹交往完全是因为她是迪伦前女友。
以下是之前看乔布斯传时的一点记录:能做乔帮主偶像的,也就鲍勃迪伦了,Bob Dylan也是那一代人的共同偶像。
他很多次提过:he is my hero。
从年轻时翻录,到iPod里灌满了鲍勃迪伦的专辑,终于,闻名不如见面,有次迪伦到湾区开演唱会时特意邀请了他去酒店一叙,乔帮主紧张又兴奋,既有见偶像的紧张又担心见面不如闻名破坏了心目中的形象。
还好,一见倾心,俩人聊了俩钟头(不知道一起抽麻烟儿了没),鲍勃迪伦告诉他那些他喜欢的歌都是怎么创作的:我其实也不知道怎么闯作的,就在脑子里就写下来了,现在我写不出来了,不过还好,我不能写了,但还能唱。
后来迪伦大篷车巡演时路过又叫上乔帮主去了表演车,问他最喜欢哪一首,他说 One too many mornings。
迪伦在演唱会上唱了这首歌,结束后,迪伦的大棚车停在乔帮主身边,拉开门,用他特有的公鸭嗓问:听到刚才我唱给你的歌了吗?
说完就拉门开走了。
留下铁粉乔布斯风中凌乱。
喜欢一个这样的歌手是幸福的,正如乔帮主自述:我对迪伦的歌曲的欣赏和我年纪一样成长,成熟。
让我明白一个创作者(creater)是什么样的。
如果有人的歌让你从小听到中年,并且他还唱到了老年,不断变化,一个歌迷该多么幸福。
我们这代人就没这样的幸运了,这种天才估计五百年也就出一个吧。
本片以民歌复兴为起点,到民歌运动衰落结束,不过几年的时间,片中的Pete seager (皮特.西格)一直坚持创作表演民歌到逝世(2014年)民歌教给鲍勃迪伦的是词曲搭配的技巧,他的歌词只有他自己配旋律能配的那么好,唱K的人肯定是搞不来。
我印象非常深的形象之一是本片中爱德华诺顿演的皮特西格那明亮的双眼,总是充满热情的平易的台风,和鲍勃迪伦锋芒毕露,故意耍帅刻意表演形成鲜明对比。
爱情线也拍的很好,Sylvie对迪伦的帮助非常大,她也是非常理智的女孩儿。
片中迪伦邀请她参加新港音乐节,她在台下亲眼看到台上迪伦和琼贝兹一起常歌,起身离开了,迪伦追到港口挽留她,她说你说过嘉年华上的小丑表演转盘子,非常精彩,而我就是你手中的一个盘子(被你玩的团团转)罢了,说毕决然离去。
而此时其实琼贝兹也已经和迪伦分手了其实,片中给了个非常个性的细节:琼在台上表演时迪伦在后台备场,她扫弦时对他比了一下中指。
江湖恩怨,恩女情长,都演了一点,但也都是点到为止,串起整部电影的仍是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以《给伍迪的歌》起以《像一块滚石》终。
作为一个切片,非常完美。
甜茶演的鲍勃迪伦非常像,想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肯定观看了大量迪伦表演的视频,抓住了他的主要特征,他比迪伦帅一点,但侧面非常像,演的也非常像。
就像看法斯宾德演乔布斯,虽然二人南辕北辙,但他演的神似。
不管怎么说,比安诺拉这样的完全没有达到专业标准的,乱七八糟的垃圾好太多了,但是又能如何?
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个盛产垃圾吹捧垃圾奖励垃圾的时代。
电影中鲍勃迪伦永远都在写歌,哼歌,表演,音乐是他那些年生活的中心,同居女友的抱怨,露水情人的柔情都不能让他分心。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刷手机,什么都不能让他们分心,所以才会吹捧安诺拉这样的垃圾,因为这种电影你就算刷着手机看也不会错过任何镜头和剧情。
安诺拉不算太差,但离最佳电影大概还差着十几个他妈的多重宇宙吧,这两部电影是我最不喜欢的种类。
但我在开骂之前都捏着鼻子没有快进的看完了,安诺拉我分了八次才看完,每次看十几分钟就睡着了。
这样的电影我不会再花时间去讨论,有这时间我可以再看一遍《A complete unknown》。
看完电影去看了新港音乐节上的录像。
人物传记片很难拍惊艳,但很好拍工整,这就是一部超级工整的冲奥人物传记片,工业化的大场面和灯光,工整的叙事,那样的灯光、场景甚至运镜我觉得在无数部好莱坞电影里都见过一模一样的,总感觉人物下一秒的表情都能猜到。
对于bob粉丝应该挺爽的,深挖私生活还能听歌,可惜我只是喜欢甜茶的脸,对bob一无所知。
拍的太杰克苏了,女人无可救药的爱上他,眼神交织一下就会扑上来,还不止一个,两位美女被下蛊了?
男人赏识他引荐他,音乐天才一炮而红,火了以后眼神还是never be satisfied,开始不满现状寻求新风格,叛逆和公司吵架,不被理解也不care,奔向自由。
不过里面的歌都非常好听,还是蛮喜欢民谣的。
甜茶的眼神从开头就过于野心家了,极具侵略性的眼神,好像要来复仇一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以前经历了什么改头换面报复所有人,完全不够松弛,故作含糊的咬字,充满设计的抬眸等,陪跑是应得的。
还不如沙丘或者旺卡呢。
而且电影院又没字幕,那么含糊的咬字英语听力也没这么难啊🙂↕️anyway ,依然是为电影而生的脸。
作为毫不了解bob的人,我不是想看他的私生活,对进电影院来听歌兴趣也不大,主要是想通过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了解一下美国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情,他在其中做了什么,推动了什么,结果就这?
谁要看三角恋啊(而且真的恋吗,拍出来是男主谁也不爱,两个美女贴上去)我到最后也没搞明白为什么电吉他台下反应那么大,那会儿的各种zz事件呢?
bob不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吗?
看完电影之后和之前对他的了解并没什么差别……
被joan迷呆了,monica值得一火。
导演和所有除了爱德华诺顿的主演都来了。
一开始因为纽约今天santacon很堵,好多演员迟到了。
主持人暖场问“多少人看过dylan演唱会”现场至少有80%的人举手,然后看过dylan纪录片的可能也有60%。
当时对这个观众群体略惊(这是铺垫后面要考)。
后来嘉宾陆续来了,主持人问了一些很难评的问题,比如问好像现在没有那么多这么有启发意义的歌词了,作为当代artist你们觉得你们有哪些社会责任?
(这问题太红太专了omg)。
台上都沉默了。
monica说“我认为还是有音乐人做有关社会意义问题的音乐的比如kendrick lamar。
”然后又问甜茶,甜茶略尴尬之后说:”我不认为artist有这个责任。
就像每次有人问迪伦他说他是不是想表达xxx,迪伦都说不不不。
就好像每次有光照到他,他就逃出光带区别的地方,光追过去他又变了。
”(从此甜茶非路人!
)此时,导演说了一句醍醐灌顶的,他说我来自一个纽约上州非常保守的地区,我的电影不仅是给你们moma观众看的,no offense,但我觉得我们也需要和那里的人交流。
台下掌声雷动。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公开的/直言不讳的/统一的zz倾向。
以及我是多么biased地生活在这样的倾向当中。
《无名小辈》 的选角是失败的,虽然甜茶外形上和1961-65年的Dylan是有相像之处的,但气质却完全不一样。
Dylan是上帝亲吻过的人,不止是songwriter,更是诗人,是思想家。
在我看来,他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深邃到,是没有多少空间留给empathy的,对父母,情人,对泯泯众生。
他唯一关心的只是把那些从天而降到他脑海里的真理通过创作表达出来。
所以他这个人的情感淡泊而冷漠。
像另一部他的biopic的标题形容的那样,He's not there.他总在别处。
他的眼神是那种看着你,却好像没有看着你的彻骨的冷漠。
这可不是甜茶,起码现阶段的甜茶可以说是几乎相反的人。
于是我们看到甜茶做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的呈现结果就像一个酷不起来的男孩,拼命在表演cool guy,还是the ultimate cool guy。
这一次的塑造,与几年前Austin Butler对Elvis的塑造相比逊色很多。
这并不是演技上的差距,角色塑造能力的高低,而是反向casting的结果。
这部电影是为成名后的甜茶量身打造的,而Austin是在籍籍无名时完全针对Elvis的人物特质万里挑一的,不仅外形高度相像,更重要的是人物底色与属性,也并没有太大的距离。
So...it's not that nobody should play Bob Dylan, it's just Timothee is not the perfect one. And he's not going to get an Oscar for this performance, well the way I see it. Not for Bob Dylan. Because singing is a craft, which can be mastered, but being is not.
三角恋篇幅占太多了显得小家子气,而且啥心理活动性格转变精神成长都拍得很隐晦,如果不是知道bdl本人就是个抽象谜语人的话真的会觉得这片子扯几百半天啥也没讲,而且里面为了凸显bdl把其他人塑造得有点卑微,suzy不是那样的,伍迪格思里不是那样的对着嘘声哗然朝自己唾骂扔垃圾的folk song fans大弹一阵劲爆的电吉他还阴阳怪气多诺万、、bdl精神状态太超前了,最后捡起木吉他encore,但依然不弹《答案在风中飘荡》又成熟又孩子气,他和观众不是彻底的仇寇,当年那个孤身一人闯荡纽约的少年梦寐以求的就是现在,这一切他既想要又不想要,某种程度上他也得向现实低头,但无所谓,他就是这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看演出桥段看得我嗷嗷哭🥹他再也不会回头唱那些成名曲了,电影里看一看是否也可以算没错过🥹《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甜茶右侧脸简直太像了太像了,莞莞你终于回来了莞莞你怎么不叫朕四郎了🥹他演破碎疏离感真挺6的,但他只会演bdl的犀利和一腔孤勇,不会演bdl的天真幻想,初到纽约城直至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时期bdl眼睛都是很亮的,甜茶演得像个混不吝,而且他眉压眼显得面露凶光,感觉自从他演完沙丘老苦大仇深的,我都怀疑这电影是完全按剧情顺序拍的,到了最后甜茶突然演出层次了,晚了!
大鼻涕滴拉嘴里你丫知道甩了不过全开麦还是赢麻了,虽然就一普通传记片但跟今年奥提没对比没伤害,值此奥斯卡小年我将在颁奖季全力支持无名之辈🥹
今天去看了《Complete Unknown》讲述了19岁的鲍勃·迪伦初到纽约,从无名小辈到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生活。
这是一部音乐传记片。
电影里的六十年代纽约,格林威治村这一片,真有意思了!
我还是挺喜欢纽约的这个时代的。
这是不是纽约在文化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我不觉得鲍勃·迪伦是叛逆的。
他无论是初到纽约时的无名小辈,还是后来崭露头角,完完全全是同一个人。
他的音乐能打动人心,靠的是坚持自己的追求。
在民谣音乐节上,他给吉他插电,结果被喝倒彩扔水瓶,这种不得人心,也是因为他坚持自己的追求。
明明是同一个人,一会儿被喜欢,一会儿被讨厌的,只能说人们常常无法连贯地思考,就像一片土地因为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干涸而皲裂,民意因此分化成一个个孤立的标签。
鲍勃迪伦在民意上走着走着,难免有时就掉进标签和标签之间的缝隙里。
他还是他,但是人们的想象暂时覆盖不到了。
这是在民意上走路的人的普遍困境。
这个电影,我觉得拍得挺保守的。
大概是拍给那些纽约上东区六七十岁的老爷老奶,让他们追忆青春吧。
哎呀,我很难想象,如今那些安稳的老头老太太,当年如何“叛逆”——性解放、反体制、波普艺术。
说实话,要把这些叛逆的符号套在他们的白花花头发上,有点难以想象。
他们看上去很温和保守不是吗?
连线上购物都不太会。
怎么之前那么抽象?
难怪卡尔·奥韦·克瑙斯高会觉得时光停滞了。
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已经那么抽象,已经把反文化玩到了极致:垮掉的一代文学、反战音乐、拼出玛丽莲·梦露脸的pop art,几乎打破了所有能突破的边界。
一个社会之前文化玩透了,连反文化都玩透了,接下来,该怎么继续往前走呢?
相比之下,幸好我爷爷年轻时插秧而不是做嬉皮士。
我的意思是,幸好我出生在一代比一代强的阶梯上,出生在一个傻乎乎的对未来倒还有些信任的环境里。
我也因此沾染着傻不愣登的乐观。
这挺好和所有人一样,我也在等待,等待一个能表达我们时代的人。
六十年代的纽约有迪伦用音乐唱出精神,有垮掉的一代用文学书写挣扎,good for them,but,看看自己的种族、文化、社会、时代……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命名我的人生经验,更别提理解和讲述它们了。
有没有人可以表达这一切?
我像是在等待一个希腊戏剧里的英雄,或是等待一个希腊戏剧外的独裁者
这叙事不只是平庸,而是故事本身都没讲好啊。人物塑造没有什么弧光,甚至不如去看之前那部《Don't Look Back》的纪录片更能了解Bob Dylan的真实性格。故事方面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每首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都没有深挖,所有重大事件都是流水账似的一笔带过,连Go Electric的最后一幕也没有充分铺垫。听歌倒是听的挺爽的,没想到电影里这些歌还真是甜茶唱的。#AMC Century City
的确像被电了的Bob Dylan。
这个提摩西模仿的口音太搞笑了,唱歌也太难听了吧。根本搭不上Joan。因为提摩西扣两分
Completely touched.
九分。Bob和Joan合唱Blowin' in the Wind令我落泪,但我不知是电影打动我,亦或是音乐打动我。而Bob和女友Sylvie在码头离别的一幕,我确信打动我的是Cinema的力量。比起一般音乐人的反叛,Bob Dylan显得很乖乖仔,没有嗑药酗酒乱性,叛逆后还迎合了民谣音乐节台下的观众。有人说,看完后依然不知道他的过往,但主旨已经借Joan Baez道出了,这是A Complete Unknown的人生切片,Bob Dylan摆脱过往,成为了一个自由人。
一直对甜茶不感冒,不知道歌和琴是不是真的。看完了除了几个女友之间的绯闻,没有对BD本人了解多一点。好在歌好听,特别是Joan的声音真的好听。真是羡慕那个年代,有那么多好听的音乐!
【2.5】在Bob Dylan模仿秀里甚至进不了前五。 w/c
讲dylan讲了一整部片子都不如醉乡名谣结尾几秒钟都未露面的惊魂一瞥 特别是在莫妮卡巴巴罗极具粗犷的表演面前 提摩西的表演就像装酷小孩般幼稚无聊 洗洗睡吧
音乐是抗议的声音,也是那个时代年轻人寻找希望的避风港。外交部这么爱,怎么不引进一下呢
奥斯卡BP提名钟爱传记片,音乐传记片更是最爱啊,2021-2025《金属之声》《健听女孩》《猫王》《音乐大师》《无名小辈》,政治影响文化,通过音乐变迁反观社会革命,很有意思。甜茶整体演的不错,但少了股反叛的劲儿,爱德华诺顿也老了,好感慨。
这片真是trying so hard给甜茶造神但感觉也没造出来 有些脱离时代大背景全部都轻描淡写 始终不够完整
让他写出那些歌的时代背景一笔带过,一到私生活家长里短事无巨细,想到类似的拿破仑也是一样,看来最近流行狗仔式传记片,好像在银幕上看狗血深夜节目。多么可笑的二十一世纪,给曾经直面时代的勇者拍传记片,却顾左右而言他,连再现时代的勇气都没有了。
20250206,时代广场英皇戏院1号厅。听了两个多小时鲍勃·迪伦的歌,爽了。非常能理解巨星作为时代引领者的孤傲。
好多歌!唱得是真不错,演得呢,一般般,演啥都一个样。相对于英法意三语混说的贵族少年时代呢,略长了一点肚子。哎,我感觉得去看一眼那位封了诺奖的人写的歌词。
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
歌都非常好听。以及在后半段重新爱上甜茶的脸。
missed the beginning cuz of being late...
歌唱得都不错,但只是流水账地把名曲串联在一起,配上不痛不痒的三角恋。背景中暗示的时代变迁在贫瘠的文本里显得可笑,人物弧光也很难让人共情,甜茶明年再战影帝吧
AMC with Adam. 甜茶作为歌手没激情也没气息实在不convincing
"Everyone asks where these songs come from, Sylvie. But then you watch their faces, and they're not asking where the songs come from. They're asking why the songs didn't come to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