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丹斯

Des,德斯

主演:大卫·田纳特,丹尼尔·梅斯,杰森·沃特金斯,罗恩·库克,巴里·沃德,费伊·麦基弗,本·贝利·史密斯,布罗娜·沃,杰伊·辛普森,艾利克斯·巴哈特,乔尔·莫里斯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丹斯》剧照

丹斯 剧照 NO.1丹斯 剧照 NO.2丹斯 剧照 NO.3丹斯 剧照 NO.4丹斯 剧照 NO.5丹斯 剧照 NO.6丹斯 剧照 NO.13丹斯 剧照 NO.14丹斯 剧照 NO.15丹斯 剧照 NO.16丹斯 剧照 NO.17丹斯 剧照 NO.18丹斯 剧照 NO.19丹斯 剧照 NO.20

《丹斯》剧情介绍

丹斯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卫·田纳特主演的ITV三集新剧《丹斯》发布首张定妆照!田纳特将饰演臭名昭著的苏格兰连环杀手丹尼斯·尼尔森。剧集卡司还包括杰森·沃特金斯(《王冠》)、丹尼尔·梅斯(《好兆头》)等。该剧根据布莱恩·马斯特斯撰写的书籍《为同伴杀戮》(Killing For Company)改编,讲述尼尔森在1978年-1983年期间曾杀害15名年轻男子。Luke Neal(第一、二集)与凯利·琼斯(第三集)操刀剧本,Polly Hill担任制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王者联盟之超能力者摇滚学徒悬战车场玲珑井无言魔术快斗春夜大都市小爱情对某飞行员的追忆迪迦奥特曼外传远古复苏的巨人白狐曼殊沙华无路可逃粉雄救兵:巴西篇乐活家庭2恋爱何必认真?灵体盛宴史上最强弟子奇迹赛季亲爱的总理舞力假期两个心脏黑暗来袭黑白之门我的秘密花园2魂断疯人院再造人卡辛猛虎嗅蔷薇之替天行盗攻击者

《丹斯》长篇影评

 1 ) 谁是那个杀死你的温柔路人

丹斯好的刑侦剧,对于我是最为下饭的,尤其讲述方式克制而严肃,并不为营造恐怖效果而故弄玄虚。

《丹斯》就是这么一部剧剧情一开始就非常单刀直入,直接就讲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公寓的下水管道被堵住,工作人员在管道中发现疑似人骨的残骸警方很快的锁定嫌疑人:一个名叫丹尼斯尼尔森的租户,搜查他的公寓果然发现衣柜里藏匿了一些尸体。

他就是一个长相普通的不能更普通的男人。

戴着眼镜穿着西装,独居,养了一条狗。

五年间,他杀了15个流浪汉,瘾君子,从社会中消失的人。

设法处理了他们的尸体,从未被发现。

这些“被抛弃”的人和丹斯回家也许只是为了一顿饭,一席床铺,甚至只是一杯酒,一个聊天的人。

中间有一度,丹斯为自己的杀人行为辩护道,认为这些人只有死了才能被看到。

仿佛他们无人问津的“苟活”毫无意义。

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完全不取决于别人的评价,尤其是强迫终结别人生命的人。

而丹斯大概出于便利和尸体的完整,杀人手法是把人活生生勒死,或摁着头淹死。

还给尸体洗澡,仿佛身体的主人还活着。

丹斯提起死的是个什么样的人,杀死这个人之前他们共度的时光等等的这些细节,表情仍是无比从容。

他能记得最后一个死者手腕有着很新的伤疤,却唯独不记得他们的名字。

这使得警方无法迅速给他定罪,探长不得不态度友好的向他问话,毕竟嫌疑人本人是唯一的信息来源。

根据他自己说,他原本是个警察,据他所说由于警局恐同,他离开了,后来当地的在就业中心工作。

结果真相是他在停尸房对尸体自w渎,警局才辞退了他。

故事也就围绕着这个连续杀人犯的一切展开,对于警方和传记作家来说,基本上两方人都在单方面的向丹斯索取信息,被他牵着走。

这人之所以恐怖,不仅因为他无由来地杀了十几个人,用尸体陪伴自己更是由于他说起自己杀人的那一天,神情就好似说起今天吃了什么一样普通,寻常。

毫无波澜的表情不知怎么地让人无比相信他关于自己杀人的一番陈词。

除了警长这个角色,在整部剧中占到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在想要得过且过的警局大环境中,比较尽职尽责了从起初得知丹斯在五年内陆陆续续,在伦敦,杀了十几个人,完全不被警方发觉。

他在震惊之余是愤怒的。

愤怒警察接到报警电话,明明可以及时止损时的不作为。

但他自己,也在这个案子里反思自己。

无论是孩子,对身边的同事,都没有什么关心,也是个冷漠的人。

正如他最后站在丹斯散发着怪异味道,曾经藏匿了尸体的公寓里,对传记作家说的:“可悲的是,我已经闻不到了。

”因为查案中又因为花了太多的时间,舆论的压力太大,他不得不听从领导的安排,迅速结案。

他,也成了沉默的刽子手。

在伦敦这个大城市里,每天都有新的人出现,也总是有人再没了踪影。

而这些莫名消失的无名氏中,幸运的还有亲人朋友们偶尔的挂念。

而不幸的大多数,比如被丹斯带回家的那些,就仿佛蝼蚁,消失在路人匆匆的脚下。

愿这些在世时走了歪路的人们,起码在死前感受过一点点丹斯不说出目的的善良。

首发工号OKLater

 2 ) 三集封神,人性的丑恶与良知

三集封神。

演员演技炸裂,剧情引人入胜,伪纪录片的形式描述了1983年英国臭名昭著连环杀手尼尔森,被捕到被审判前后的事迹,一位前警察现任政府公务员,近五年的时间他诱骗并残杀无家可归者15人。

没有什么血腥的场面却令人不寒而栗,展现出人性的丑恶与良知。

一些媒体大众甚至警探,在案情曝光后,如同陷入一场“狂欢”,利用大众对凶手的性向、恋S癖、恐怖的阁楼、埋满S骸的花园、残忍手段的猎奇心理大赚特赚,却对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无家可归者真实身份,正义是否能够伸张关注寥寥。

剧透:警方政府部门官僚主义盛行,大众急于求成,为了颜面,四个月的时间警察花费大量考证工作确认六名被害人就被强制停止侦查,进入审判阶段,一位女子的前夫被害身份确认仅晚了几天,被告知无法加入审判程序,他永远无法等到公正⚖️媒体大众咒骂凶手,当幸存者出庭作完证,走出法院,路边的人们却嘲笑羞辱幸存者同性恋的身份,刻薄地对他喊他还不如死了。

每个事不关己的人都能轻易挑剔评判警察的工作,被上级、媒体、受害者家属施压的警探们没有放弃对事实正义的追寻。

凶手像一只披着人皮的野兽,表演或模仿他想表现的人类言行,善于观察、操控、玩弄人心,他智商高、狡诈、极度理智,一名永远饥渴的投机犯罪者,利用一切资源让满足自己阴暗的心态。

有一个细节,他对警察、记者不断询问他养的宠物狗近况,在得知这只老狗被安乐死时,毫不在意就好像丢了顶破帽子般,那只他养了多年的狗也不过是他模仿人类的道具。

导演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展现容易吸引大众眼球凶手的犯罪过程、凶手童年或军队的回忆、或是为凶手的行为找一个原因,人类的一些行为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他就是想这样做,他也不会改,但如果给他活下来的机会,他生存的本能就是先活下来再说,如果被判无罪,他还是会继续犯罪,投机行为就是这样。

人类一厢情愿喜欢归因,好像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幸事件,或改变世界,但大多数人类自身无论身心的奥秘可能是无解的,秘密与未知对人类永远有吸引力,最后也不过是徒劳吧。

 3 ) “凶手是个怎样的人?”“普通人。”

《DES》是我看过的首部以完全没有血腥镜头去探讨案件的探案剧。

短小精悍,只有三集。

大概这是英剧的调性。

如果同样的剧本被美国筹拍,也许会有三季,如果同样的剧本被中国筹拍,也许起码30集。

况且比起“why”,他们一定会将更多笔触放在“how”上面。

主创们面对这样犀利的题材,依然做得到精细而节制,克制而俭省。

实在是厉害。

尽管讲述的是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的故事,却丝毫没有过度夸大犯罪部分,没有故弄玄虚骇人听闻,没有刻意煽情模糊焦点,平静而客观的阐述这个真实事件。

然而全剧看下来仍会令人觉得后背发凉,冷峻的氛围有着说不出的压抑和沉重。

“其余的尸体呢?

”“柜子里。

” 面对前来讯问的警察, Des面色无常。

接着点燃一根烟,冷静地描述自己杀害15个人的过程…口气轻松寻常地如同聊天气。

“I robbed them of their life,please don't rob them of their identities.”如此与受害者共情的一番话居然从最无情的刽子手口中说出。

凶手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他面向平凡,举止斯文,谈吐随和,有一份正经工作。

平日里为人亲切友善,对狗狗富有同情心,与邻居同事相处融洽,周遭没人相信他会杀人。

Des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

而最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正是他那波澜不惊的普通人状态,那是最大的恐惧。

真正的杀戮者平静得令人窒息,还站在至高审视点宣判自己无罪。

那是洞悉制度与人性的恶魔。

那种恶是弥散在空气中时刻伺机而动。

所有犯罪行为的背后都是社会问题:故事的背景的确不是一个好的时代。

这臭名昭著的罪人案件身后,是八十年代腐败、官僚、繁文缛节盛行的政府,是比起民众安危更顾及颜面的体制,靠夸大事实制造噱头以博人眼球的媒体,愚昧唾弃少数群体的大众,这样的社会就如同表面光鲜,内里腐烂的种子,是无法栽种出善果的。

人们越不在意,越是忽视唾弃,恶便滋长得越厉害。

社会背景、环境、体制等众多因素糅杂,导致发生这种难以想象的恐怖案件。

这不仅仅对受害者及其家人是悲剧,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而言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如传记作家最后的点睛之语,主角并不是Des,而是关于为何有一个人会变成这样,这不是杀人狂或者媒体和公众的“狂欢”与“庆祝”,而是警告。

如果一开始不是Des主动打电话强烈要求修下水管道,如果一开始不是Des交代了受害者的名字,如果到最后不是Des想要纠正数字,这一切又将走向如何的发展。

正如他所言,受害者将不止是15个,而是115个甚至更多。

他是不会停下来的。

说完"Is he my murderer or my saviour?"的幸存者走出法庭,激动的大众对着他怒吼: “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那一幕真的足够讽刺。

“你们比起活人更在乎死人”。

我想起提姆。

本文同步发表于个人公众平台:西地碘。

 4 ) 。

虽然第一集开头就交代了凶手身份,看的时候依然全程有种阴冷的恐惧感。

DTT 不是第一次演反派了,可我是第一次发现他的眼神可以空洞吓人到这个程度。

根本不存在因为喜欢 DTT 给 DES 加滤镜的可能性,因为他演出来的这个人实在是太让人害怕+厌恶。

果然好演员就是可以完全让自己隐身的存在啊。

DES 的故事本身有很多血腥或者猎奇的元素可以挖掘,但这部剧拍得非常克制,切入的角度很 “正“。

这种 “正” 让我意识到,以往看连环杀手主题的作品的时候,我有多容易潜意识里带入杀手视角,甚至 idolize 这些人的智商或者魅力(当然这也不都是那些作品的问题可能是我的问题。。

而这部剧时刻不忘提醒观众谋杀故事的另一面,展示受害者和家属们的伤痛,就会让人意识到调查连环杀人案不是什么智力上的猫鼠游戏,DES 这号烂人的存在带给他人的伤痛是真实的。

而且这次看剧之前先看了纪录片和幕后,知道编剧导演包括 DTT 都强调过不想以一种廉价的态度去展示这个故事,“it's not about glorifying Nilsen's own egomania. It's not about feeding into this narcissism",所以作为观众也自我提醒 "these victims are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Nilsen will ever be" 。

有趣的是,剧中 DES 被作家问到对尸体做了什么的时候,他对作家说,你知道我可是把这些活生生的人杀死了。

如果你关注我对死人做了什么超过我对活人做了什么,那你的道德观大概需要重置一下。

可谓一语警醒猎奇心。

另一方面,这部剧也有点社会派推理的特质。

重点不在破案,而是展示塑造连环杀手的社会因素。

这里的塑造并不是 “社会问题导致变态性格” 意义上的塑造。

“杀手” 的出现还可以说是个人问题或者家庭因素造成的偶发事件,与社会无干。

然而 “连环” 意味着 “一个人能够连续杀害他人而没有被发现/制止”,就说明必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原因。

这部剧给出的答案是贫困+恐同。

相比之下我之前的固有印象竟然是连环杀手之所以能连环作案靠的是智商(再次祛魅,其实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问题。

最后一集聚焦审判,第一反应是有点多余,明摆着杀了十几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为他辩论?

双方的争议点在于判断这个人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换句话说他的行为出于自由意志还是不能自控,“此瓦不自由”。

剧中探长和作家都认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他只是不 care 而已。

最终陪审团也是这么认为,所以指控成立。

从审问到审判,DES 本人似乎一直都采取相当被动的态度。

警方询问你的动机是什么,他说我等着你告诉我呢。

作家问他为什么选择不认罪,他说我等着陪审团来判断。

这种将解释权交出的行为挺有趣,不知道心理学上如何理解。

或许是一种心理防卫,你说我是什么就是什么吧,只要 “我” 不下判断,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不为自己的行动负责,是在推卸责任。

又或许这只是出于他纯粹的恶意罢了,毕竟跟作家对话的时候他就显露出想要对自己的故事有百分之百的掌控权的野心。

作家容易掉入的陷阱就是在根本不知道 DES 是否在说实话的情况下基于他的供述做出一堆似是而非的心理解读,被他牵着鼻子走。

所以他选择 “交给读者评判”,感觉也是本剧的态度。

探长和作家从对立到和解的副线也很有意思。

二人的区别在于探长更关注此案的后果,所以他对 DES 的关注到判决为止,知道他不会再被放出来之后,他在意的只是继续确认受害者身份还家属们一个解释。

而作家希望更进一步去讨论他的成因,讨论他为什么这么不 care。

最后探长和作家彼此理解。

探长虽然痛苦,相比之下作家的工作确实更危险,毕竟面对的是 DES 这种看起来坦诚实则无时不刻不在靠语言编织/塑造/控制现实的人。

他时刻警惕被牵着走的趋势,最终才成功掌握叙事的话语权。

以下一些联想:开篇讲撒切尔夫人治下的英国的经济问题,想起之前刚看完的《王冠》第四季。

相比这部剧的可怕和悲惨程度,王冠里展现的人物挣扎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虚浮了。

可能这就是我对王冠系列不太感兴趣的本质原因。

我实在没办法回答 “我为什么要关心这群王室成员?

”这个问题,因为完全没办法共鸣。。

找定罪证据之后被告当庭意外否认罪行这剧情太让人想起《小镇疑云》。。

不知道 DTT 从探长坐到被告席演起来是什么感受 XD。

Peter 探长是亚当爸爸!

好兆头卡司x2。

扮相其实挺像了,但是感觉完全不出戏,演员真的很棒。

cross-over 一下的话,亚当爸爸见过恶魔 Crowley,但 Peter 探长打交道的 DES 才是真的邪恶。

不知道对于这个 Soho 区潜伏的恶魔,Crowley 和 Aziraphale 会作何感想。

这种洞察人性弱点又喜欢操纵语言作为武器的反派,上一个见到的还是魔王子。。

 5 ) “He should’ve killed you, you queer!”

Des一案其实也是一出时代悲剧——想说说“同性恋”这一词在这一事件中的意义。

我是先在油管上看犯罪纪录片刷到的专杀年轻男性的连环杀人犯Dennis Nilson,觉得长相十分像David Tennant,结果在评论区看到事件改编的《Des》这部剧名,提到证人之一Carl Stottor已经去世了,基本上是drank himself to death,决定找来看看,才发现居然真的是DTT饰演的Des。

可能因为看了纪录片有先入为主(纪录片是围绕两个和Des有过交集的同性恋者的采访展开的),我一直在寻找这个事件对于八十年代同性恋的影响。

很遗憾,剧中唯一明显点到的,只有Carl走出法院时,人群中冲他喊出的那个声音:“He should've have killed you, you queer!”这是Carl的真实经历,他在事件后的采访里有提到。

他还说,那时当他走出去,有人甚至“spat on him”。

在当时,媒体,报纸,乃至整个社会,对于同性恋都持有负面态度,因为他们是“clandestine”、“closeted”,“hidden in the dark”。

同性恋中也确实不乏较为混乱的性行为与诸多毒瘾患者,加之deviated from social norm,向来是被demonized的群体。

因此在当时,许多报纸将报道重点放在“同性恋”这一词上,似乎在试图证明,这类人身上萦绕的,除了病态与恶心之外,还有着更大的罪恶——谋杀。

有些人甚至认为,Des固然罪恶,但他的受害者,也同样活该。

可在当时社会,同性恋人群,根本就是最为vulnerable的人群之一。

为何很多同性恋少年、青年,沦落街头,坠入毒瘾,根本原因是社会的不接受、家庭的不认可,导致其无法安生,需要从原生家庭中逃出去,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一个同性恋者之间相互抚慰的地方,一个可以让他们get high and forget about everything else的方式。

(当然另一部分原因也有七八十年欧美社会的sexual liberation movement。

)像这样无家可回,也没有人理解的人群,很容易为了一口饭,一口烟,而轻信一个施舍“善意”的人,并最终成为evil的受害者。

Carl,这个被Des杀了一次又救回来的青年,在酒吧遇见Des时,刚和abusive的前男友分手,很迷茫,很无助,had nobody to turn to,而Des接近他,倾听他的故事,安慰他,甚至对于他前男友对他做的事发出了“That's terrible”的评价。

对于这样一个温暖的、友好的形象,年轻又处于人生低谷的Carl当然轻而易举就产生了依附与信任。

连在后来的采访里,Carl也说到,他觉得他和Des之间是先有着一定的attraction,之后才有后来的谋杀未遂,提到“love and hate go hand in hand”,后来甚至还给在狱中的Des写过信,询问他为什么会选择自己下手。

心理学家对此行为的分析,是说被害人,很多情况下都想要问清楚缘由,是不是自己比较特殊,才受到了加害方的“青睐”。

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能找到答案,因为像Des这样的杀人犯,很多时候选择下手的对象完全是随机的,没有特殊缘由。

而当被害人找不到答案,或者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随机的目标,毫不重要时,时常会有强烈的失落感。

Carl在说到Des给他的回信时就说到,Des在信中十分vague,unspecific,可能对于Carl完全没什么清楚印象了。

说到那里Carl笑了,不知道是自嘲还是悲哀。

Nilson的事一直影响着Carl,他不敢天黑了出门,不敢去夜店酒吧,更不敢接受陌生人的邀请。

他说,作为一个同性恋,却又畏惧男人,但又能怎么办呢,这就是他的现状,他无法改变了,他情愿呆在家里和自己的猫一起。

他甚至说到,不知道Nilson救回自己究竟是不是好事,有时他希望Nilson当初杀了他。

我感到很悲哀,就好像剧里Des说的那样,“人们只会关心死去的人”。

而对于那些活着的,可怜的人们,该饿死街头的还是会饿死街头,该OD的还是会OD,该被社会treat like shit的还是会被treat like shit。

人们为evil感到好奇、猎奇,产生前所未有的探索欲,也为死去的人们产生仿若真切的同情与哀悼,可对于那些活下来并背负重担与阴影艰难存活的、无辜的人,却似乎永永远远地遗忘了,让他们始终在过去的haunting之下,自生自灭。

在真实的事件里,Des有一个维持了四年多的“伙伴”,Martin,也是一个这里跑跑那里晃晃的drifter。

在Des犯下谋杀的那四年中Martin时常拜访Des,他形容Des很风趣,很健谈,像个兄长的形象,但他知道自己不可能爱上他,可以跟他上床,但“that's it”。

他从未发现Des的杀人行径,只知道他有装死的癖好。

而当Des被捕后,Martin和Des的关系被发现,他被报纸成为Des的“homosexual lover”,更有许多人猜测,他和Des认识那么久,肯定知道些什么,不可能脱得了干系。

Martin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也在Des被捕后彻底改变了。

人们的猜测,恶语相向,甚至有抱着病态的心理接近他,想要“了解和杀人犯做情人是什么滋味”。

但这些也都是最为浅薄的了,Martin说,他“has lost trust in everyone”,唯一信任的人只有自己的母亲,而在Des事件之后,他的母亲对他变得很冷淡,这种冷淡一直持续到她去世,母子之间的关系再没亲近过。

这让我觉得很压抑,无比压抑,一个人在开始怀疑世界的时候,连最亲密最重要的人也开始疏远他,那这个世界留给他的还剩什么?

而更为不幸的是,Martin说,他感到“guilty”,特别是在Des搬家时,曾提出要Martin搬来和自己同住,Martin拒绝了,而Des在被捕之后又对Martin说,如果当时Martin能和他住在一起,那之后的谋杀就不会发生,他们会“live happily ever after”。

Martin觉得,他没能在与Des的相处过程中发现异样,也因为拒绝了Des而间接导致更多的人受害,他“feel somewhat responsible for that”。

他说“I feel guilty, although I haven’t done anything”。

Des的罪恶不是Martin的错,Martin却要为此遭受外人的眼光、自己内心的悔恨,亲人关系的疏离。

在采访里讲到自己guilty时,他哭了,那一刻我觉得非常难过,he did nothing to deserve that。

至于Des为什么没有对Martin下手,心理学家说,大概是因为Martin其实算是Des唯一的朋友了。

或许吧,但真正的原因,也随着Des的死亡,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了。

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有时只能从几个有限的角度说问题,在《Des》这部剧里,能看到定罪的不易,看到警方与罪犯的斗智斗勇,看到上级为了荣誉下级为了正义之间的矛盾,看到对于同样一个事件每个人都在各取所需的社会现状,看到“everything’s about money”。

但看不到的,是这一真实事件对于时代大背景的影射,以及其对于像Carl和Martin一样的同性恋青年维持一生的影响。

现在的大不列颠,当然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是“腐国”,可在七八十年代,又有多少同性恋者,因为偏见、仇恨、暴力,而成为无知年代的牺牲品。

Des的所作所为,当然主要是他个人的意志和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给他的行径提供了温床。

试想那么多失落的游魂们,又有多少我们无从知晓的,以残酷的、绝望的方式,死在了时代的刀刃下。

而当今世界,类似的事件,是否在又一部分被社会唾弃的边缘人群身上,正在发生……

 6 ) 英剧大作《丹斯》,播出后就破收视纪录,观众评:怎么只有3集?

英剧最近真的频出佳作!

有豆瓣8.7的运动喜剧《足球教练》,被剧迷盛赞:“一集比一集好看”。

有豆瓣9.3的真治愈系神作《万物生灵》,从画面到故事都没得挑,一集入坑!

还有就是下面要说的这部ITV新出的罪案剧,一季播完评分飙到9.0(目前稳定在8.8),看完之后还有一种“怎么只有三集?

”的意犹未尽。

《丹斯》

《丹斯》是一部大作。

说它是大作,不是说它投资有多高,而是它的来头真不小。

《丹斯》的导演是执导过《小镇疑云》和《真实的人类》的导演刘易斯•阿诺德,都是豆瓣8.5+的水平。

主演大卫·田纳特,老牌演员了,最广为人知的角色有《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任博士,《小镇疑云》中的探长,《杰西卡·琼斯》中的大反派,以及《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小巴蒂·克劳奇。

这还是大卫·田纳特今年的第五部剧,不愧是你,大提提,绝了!

演员阵容还有来自《王冠》的杰森•沃特金斯,《重任在肩》和《好兆头》的丹尼尔•梅斯,都是绝对的实力派。

全剧共3集,于9月14日在英国开播。

首播就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9月16日播出的最终集收视率超29%,破了ITV今年的收视记录,收视人数超五百万,最高同时有近6百万人观看。

《丹斯》是一部真实罪案新剧,改编自布莱恩•马斯特斯1985年出版的作品《为伴而杀》(Killing For Company)。

讲述的是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丹尼斯•尼尔逊的故事,这位疯狂的苏格兰连环杀手在1978至1983年谋杀了至少多名男性(至少15名),最后被判终身监禁并于2018年5月在监狱中去世。

剧集一开始,就是典型的罪案剧套路。

一栋英式小楼因为下水道问题找人疏通,结果工作人员从下水道里发现了一堆类似人类骸骨的残骸。

经过排查,得出结论,残骸来源是阁楼的住户。

总督察彼得探长所在的小组负责调查这起案件,他和他的搭档等到阁楼主人回来,这位阁楼的主人就是剧集的男主人公丹尼斯·尼尔森。

丹尼斯是镇上的公务员,戴着一副金丝框眼镜,看起来斯文有礼貌,随口还能来上两句“英式幽默”。

三人刚进入到丹尼斯的阁楼,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重的尸臭味,房间里显然还有尸体。

彼得本想诈丹尼斯一下,可没想到发生了以下对话。

“尸体剩余的部分在哪?

”“在橱柜里。

没有一点隐瞒,甚至都没有一点慌张,丹尼斯就这么简单地把杀人案认下了。

之后在回警局的车上,丹尼斯还坦白,他一共杀了15-16人,并不只是阁楼橱柜里和下水道里的那些。

杀人案变成了连环杀人案,这是大案,警局立刻展开询问,意外的是丹尼斯也非常配合。

警方才问了一句,他就把尸块存放的地方都说了。

除了橱柜里,还有在卧室的茶叶柜里,浴室的抽屉里,甚至能够准确到有几具尸体。

同时,他还爆出了他以前的住处有大约12-13具残骸,而这些人都是4年前开始就杀的。

在描述作案过程的时候,他甚至几次打断了被委派来给他做辩护的律师,还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指责律师没有“正义感”。

这些话出自一个残忍的连环杀人犯之口,还真是讽刺。

死于丹尼斯手下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吸毒无家可归,或者因为是异乡人无处可去的年轻人。

丹尼斯在同-性恋酒吧,或者在街上搜寻目标,然后利用“善意”将被害人带回家,趁他们熟睡之际用领带、电线,或者用手将其扼死。

为了不让尸体有味道,他用了很多方法处理,烹煮、火烧、掩埋,或者放下水道冲走。

在这间审讯室里,丹尼斯描述的受害人多达15个。

不过看起来这么配合警方工作的丹尼斯也有隐瞒,他隐藏了两个最重要的信息。

一个是他之前的警察工作经历,还有一个就是这些受害者的名字。

因为尸体经过处理,很多都已经无法辨别身份,而失踪人口太多,一个个查无异于大海捞针。

更重要的是,一旦受害者的身份没有得到确认,就无法以被害人的名义在法庭上指控丹尼斯的杀人事实,丹尼斯实际的判罚就会远低于他应该受的。

于是彼得所在的小组开始了寻找受害人身份的漫漫长路。

但这条路走起了可并不轻松,丹尼斯因其前警察的身份,再加上他极度聪明,说出来的话看似真诚,实则真假参半。

而且丹尼斯对于曝光度非常的着迷,从一开始他就非常关注自己的新闻,会时刻跟踪自己的新闻报道。

还写信给一位传记作家,邀请作家来为他写个人传记。

与此同时,彼得这边的调查也受到了阻碍。

先是因为其中一个可能受害人的身份特殊,上头不希望把这个人也拉到案件中来。

接着因为进展缓慢,上头要求就以目前的受害人数结案,理由听起来也很“在理”。

小组加班加点花费太高,而且在高层看来,就算只有6个受害人,也一样能让他在监狱里待到死。

对于这些上层官员来说,剩下的9个人,9个家庭是否能得到慰藉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抓到了丹尼斯。

于是就有了明明已经找到证据证明是受害者,却因为已经结案且提报法院让这个受害人永远得不到正义,真令人唏嘘。

整部剧看下来,《丹斯》其实说不上是正统的罪案剧,全剧没有一个血腥刺激的画面,丹尼斯杀人的经过也没有展现,甚至连尸体的画面都巧妙的全部避开了。

3集下来,除了第一集里有很多丹尼斯自己的个人叙述,剧集更侧重于对整个案件后续的跟进。

比如彼得小组的艰难追查之路,还有布莱恩写传记的前后整个心理变化,以及对丹尼斯这个人的剖析。

而且比起用暴力血腥这些猎奇元素来吸引观众的罪案剧不同,《丹斯》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既是对丹尼斯这个穷凶极恶的罪犯的一次审判,也是对上世纪80年代伦敦的社会状况的批判。

丹尼斯最终只以杀害6人的犯罪事实接受判决,但众所周知,他实际上所作的远不止这6人,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就是80年代伦敦腐败的官僚主义。

最后想说说剧集的主创,因为剧集的重心没放在还原案件本身上,所以导演没有刻意用画面来营造悬疑氛围。

相反,剧集从头到尾都是冷色调为主,克制冷静,导演想要不带一点情绪去记录这整个事件过程。

但是越是这种趋近于真实情况的镜头感,越是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

像是剧中给了彼得和他们小组很多定格镜头,尤其是在案件调查的后半段,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不甘和无奈,而通过这些画面,情绪很容易就被观众读到。

同样的,大提提的演技在剧中可谓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每次镜头怼到他脸上,脸上是平静到近乎没有生气的表情,眼神也是波澜不惊没有一点情绪,但是却让人看得觉得毛骨悚然背脊发凉。

尤其是他在看守所里和彼得和布莱恩的几次对话,表情神态加上和故事原型几乎一致的造型,让人感觉剧中这个人就是丹尼斯本人。

也是因为他的演绎太过逼真,以致于粉丝发出了“可能要暂时不爱大提提一段时间了”的感慨。

《丹斯》的整体观感其实很像在热播的《沉默的真相》,都是那种看完后并不觉得舒畅,反而更能体会到“长夜难明”的无奈。

尽管只有3集,却因为太过真实中途一度让人压抑到看不下去。

不过好在《丹斯》的结局是光明的,就像布莱恩说的:“这不是你的庆典,这是为了警醒大众。

青石电影编辑部 | 老孟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7 ) Be careful, Des

天哪………这真的….将大快人心的结局转变成了仿佛一个干燥恶心的东西依旧在喉咙,仿佛吐出来但又仿佛从未消失…..大卫演出了一个不知理由的疯狂的杀人犯,身如一个黑色的泥潭,他靠在灰白的墙,却让人忍不住想猜测他在思索什么,这正是我们不知不觉陷入他的陷阱,相信他的真实…不要共情罪犯…这是最大的罪孽,但在这部剧里,难以有一个观众不去猜测共情“他到底为什么杀人”,难以有一个观众去质疑他的真实…甚至有巨大的魅力…这是最可怕的一点…所有人认为他是个 “普通人”。

警官不断的推进案情,却被影响乃至焦虑,被所有人质疑,最后依旧未寻得那“15”人;作家本为了寻找真实,到头却开始质疑自己的逻辑;痛苦的受害者本是正义的一方,却被迫撕开伤口,承受偏见与斥责……最后的最后,没有死刑,没有忏悔,更没有真正所有人的伸张正义和大快人心。

只剩下真实的不快,和那些被揭开伤疤的,那些被他所蛊惑的,那些失去重要之人却依旧无法讨回真正公道的….痛苦的却又一生被斥责偏见的人…..一片狼藉,万人痛苦…绿调的罪犯却还在沾沾自喜,甚至洋洋得意。

 8 ) 摘抄。

在短评里看到了很多我赞同并觉得很不错的话,想总结在这里,留在以后回顾。

“社会只关注死人”“我杀的是冷漠的阶级与程序”“他是怎么样的人?

”“普通人。

”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啊最刺痛我的是那个被杀未遂的男孩在法庭上说,“我真的很困惑,他到底是要杀了我,还是要给我温暖。

”以及他走出法庭,人群中传出的那句“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Des背后是冷漠的80年代的英国:腐败、官僚主义、繁文缛节盛行的政府;靠夸大事实博人眼球的媒体;愚昧、唾弃少数群体的群众——这一切都和现在多么类似。

至于我的想法: 我看到好多人说这三集太平淡了,没有任何的起承转合,没有什么故事高潮。

但是我真的一点都不这么认为哎,三集里面包含了好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在看之前会觉得害怕,不是怕血腥镜头,是怕对很多事情失望和难过。

看了之后觉得,嗯,还好。

但是我需要消化,只有三集,但是我差不多花了快25天才看完,真的不是很敢一口气看完。

这句“这个社会对死者比对活着的人更关注。

”真的刺痛我了,哪怕是今天,也都还是一样。

这依旧是一个冷漠的社会啊,只是可能没有从前那个时代那样残酷。

被杀未遂的小男孩出庭作证后,媒体和旁观者对小男孩不停指责和谩骂,以及那句“他就应该杀了你,你这个同性恋。

”好像,有罪的从来不是加害者而是受害者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啊,总是有人在不断的批判别人,把自己当做上帝,为那些不公平关系中的加害者发声,这样的时代到底还有多久才能过去啊,我真的有点累了。

我很认同一个想法,Des是故意将人骨扔入下水道的。

他怕自己会杀更多人吧,他可能也在害怕这样的自己,可能他的确是冷血且毫无人性的动物,可能他只是从小失去了最爱他的祖父之后再也没有得到过爱,所以他可怜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但是他也同样是一个恶魔。

看到最后结尾说,最后也没有找全所有受害者的名字,也总是觉得有些难过和失望... 希望,明天早点来。

 9 ) 民众朴素的正义感的胜利

一口气刷完了《Dez》,这部三集的迷你英剧的感觉偏纪录片,叙事上有条不紊地推进这个臭名昭著的“苏格兰连环杀人魔”的被捕、审讯、审判的过程,平铺直叙的节奏显得“稳健工整”,也缺了点戏剧性彩色,故而不能算精彩。

David Tennant很适合这种彬彬有礼的变态男,与之前在《好兆头》的表现相对照,他还是带有比较明显的个人化的演绎,文雅有余而阴鸷不足,尽管这也可以被解释为角色原型即是如此,主要是表演风格太强烈了。

可以看出作品本身对于80年代英国一些阴暗面的批判,尤其是警方高层的不作为险些导致案件的侦破流产,这明显违背了警方为受害者和未亡人索求正义的初衷,早早结案还导致了几个受害者的正义永远无法被伸张,好在还有主角为首的警察孜孜不倦的努力,但最让人感到无力的莫过于庭审:这个高智商冷血杀人魔险些通过制度漏洞逃脱法律制裁。

英美法系里那种“疑罪从无”以及对于“以精神失常获释”的滥用着实需要辩证看待,检辩双方都是皇家律师(刚好和之前看的英剧《皇家律师》串了起来),辩方巧妙地利用漏洞为明知有罪的杀人魔脱罪,让我一度觉得他要逃出法网,当然了关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优劣性并非我可以讨论清楚的,然而幸运的是Dennis令人震惊的犯罪细节最终还是让陪审团做出了guilty的判决,只是我相信从辩论角度,其实检方处于劣势,结果的胜利是赢在了人民内心朴素的正义感战胜了利用法律漏洞诡辩的那些条条框框,人们觉得这种人就应该绳之以法得到惩罚!

所以在最后,几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是正义得到伸张的happy ending,但没有死刑而选择无期徒刑却让我是相当排斥,这种犯罪性质极其恶劣、剥夺了十几人生命的罪犯就应该用死刑进行处决,用剥夺生命捍卫生命的尊严,感觉耳边又响起了罗翔老师的语录……

 10 )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

也正可快我们的意。

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

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丹斯》短评

我开始担心大提提的发际线了

2分钟前
  • 还行

像是在看一个长新闻报道。

7分钟前
  • 无昵称
  • 较差

究极无聊。

12分钟前
  • 米发发
  • 较差

那不是一个好的时代就像表面光鲜 内里腐烂的种子 人们越不在意越唾弃它 它滋长得越厉害丹斯习惯为这些无家可归的青年买上一顿饭 提供一个温暖的睡袋.. 然后杀害他们他为自己开脱 说这样并无趣味 只是他这样做了也许他太与这个社会感同身受了 要掐灭希望的最后一点火苗被捕后以及公诉期内 他都表现得极其冷静以及理智 甚至曾有一丝无罪释放的可能 只能说田纳特演得真的很好

13分钟前
  • 光咻咻xiu
  • 推荐

拖拖耷耷,没比discovery的纪录片好

18分钟前
  • 史密斯儿
  • 较差

3/5。有点嫌弃它过于工整了。原还想打“温吞”二字,但又一想这部并不“温吞”,在立论上甚至算是清晰明确有力。《冷血》的变奏。英剧系统没有在导演层面上积极进取的劲头,但它绝对有最好的编剧传统:维护每个角色的完整周全和实体感,给他们自持的张力。时时刻刻懂得用个体去衡量、对照当下的制度。冷静中带悲悯,走在哪一步那就是这一步了,你自维护你对他物的审判和处在罐子里的精神状态,我也要维护我的审判——非常罕见地见到了这种交织。编剧保证了每一个人物的自洽。片尾放出受害者的名字,正照应了那句台词“我已经剥夺了他们的生命,不能再剥夺他们的身份。”从里到外,近乎没有野心和多余创作欲的剧本,却这么稳健笃定且照应周全,看似默然却动人。它不是广告商和展示架和广播,是践行者。ps. 要再加点社会土壤描写就好了。

19分钟前
  • 前后目的地
  • 推荐

什么鬼东西浪费我时间

22分钟前
  • 白色路西法
  • 较差

四星半 同类型看过太多了 但这部算是同类型拍的好的 让人一口气看完

25分钟前
  • HULIN
  • 推荐

三集的体量刚刚好, DavidTennant的表演也不偏不倚

28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吸引人的是真实事件本身。演员很棒,角度很克制,剧本拖沓且缺乏张力。显然不应该以悬疑片的标准要求此剧,因此对于社会问题的表现(剧中虽多有提点)或许应该更多些。

33分钟前
  • sonia
  • 还行

3.5

37分钟前
  • 翟翟
  • 还行

想做精神失常辩护 整体没啥意思

38分钟前
  • 小鱼小鱼小鱼
  • 较差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by Heraclitus, everything is always about money,

41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推荐

有点无聊

43分钟前
  • 蕙生舞
  • 较差

好的演技是让你从头至尾都在感叹演得真好,每个动作每个细微表情都是戏。出神入化的演技是你觉得他(她)就是那个人。DTT的演技已经进化到后者了。

47分钟前
  • tcv
  • 力荐

才看完两集就被深深吸引,五星必须的!完全是靠演技撑起来的电视剧。剧本很好,对白自然不拖泥带水。什么时候出第二季?

52分钟前
  • loneliness
  • 力荐

能把这种题材拍的那么无聊也是绝了,跟心灵猎人差了不知道多少~

57分钟前
  • 山丘上的傻瓜
  • 较差

DT演得真好,第一第二集水准在线,开头对70年代垮掉一代的侧写真的十分迷人了,最后结尾有点草率,预算啊预算……

60分钟前
  • DR
  • 还行

我觉得质量还是挺高的,虽然没有美剧常规的警察和高智商嫌犯之间斗智的张力,但更让人有一种大家都是普通人的感觉。日常为私事苦恼的警探倒大霉碰到这个案子,审讯/采访的过程也没有一波三折,所以最后审判结果出炉并不是为正义欢呼而是松了一口气,大家都在这个过程中回看自己,就好像这个剧以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开头,也是对当时整个事件及其社会背景的回看。【因为案子太有名了所以有点按部就班的感觉;以及吐槽一下那本书都没以他的名字命名,好家伙这个剧居然叫des

1小时前
  • McCutcheon
  • 还行

挺无聊的……

1小时前
  • 酒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