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房间》之于我犹如一场梦魇,片中的阴郁与迷惑化为藤蔓,攥住我的呼吸,我无法呼吸。
它并不是一部恐怖片,只是一部文艺片。
一部小成本电影,看一对不负责的父母,一个孤僻男孩,一群整天嚷着自杀却都还活着的人上演闹剧一般的生活。
电影有“波兰20年来最酷电影”称号,我并不觉它酷,非要说“酷”也是“残酷”的“酷”,我只觉心疼。
主角是一个帅气男孩,身形迁瘦,有着漆黑的头发和瞳孔,加上故意加深的眼妆,有淡淡的颓废劲,一如电影的主调。
他的父亲是政府的高级官员,母亲是服装设计公司骨干,从此看来,这个家庭给了他足够的经济支柱,但也仅仅只是经济而已。
他的内心不过是一个空虚而孤僻的男孩,一直努力的让自己融入生活。
准确地说故事是开始在毕业前夕的那场舞会上,和同学的玩笑,他亲吻了另一个男孩,那段接吻视频在网上流传,又因为和那个男生在柔道训练上一次肢体摩擦,最后,同学疯传,他是同性恋。
看见同学如云的误会回复那一瞬间,惊诧、羞辱、绝望、疯狂在他脸上一一轮番呈现,他难以置信,他哭喊,他翻滚,于事无补。
在他心理防线最脆弱的时候,网线另一端的那个女孩进入了他的世界,开始引领他一步一步踏入最终结局。
在那个叫“自杀房间”游戏里他对女孩敞开心扉,那些他隐于心底的无奈、痛苦、绝望、黑暗一泄而出。
我记得他和女孩坐在游戏中那棵金色大树上的低声絮语,夜色深沉,树影婆娑,他的音色带些寡淡的无奈于嘲讽,说着自己的生活,却又让人感觉他语气中的事不关己。
突然觉得波兰语有着好听的语调与节奏。
女孩说这个游戏的参与者都是一群想自杀的人,我觉心惊,主角误入的是一群自杀者的聚居地,在这个犹如“模拟人生”的游戏中,他和那个女孩畅谈、交心,直至沉迷。
不觉中,男孩已把女孩当做自己生命的导师,精神的支柱。
她之于他,不可缺失,无可取代。
但直至结局我也未认为男孩爱上了女孩,他只是把她当做了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之处。
女孩告诉他去学校吓一吓那些嘲笑你的人,男孩听了,揣上手枪去了学校,却未拔出,或许是长久的孤僻造成的怯懦。
女孩告诉他自己在房间呆了三年,从未离开,男孩也将自己关在屋中。
女孩像男孩展示手臂的自残伤痕,男孩也将自己个的伤痕累累……父母对他的忽视或者说只给予经济关注让他在最脆弱的时候无人问津,这时出现的那个女孩注定将他引入歧途。
父母将他从医院接回,他已将自己关于家中十日,一手伤痕。
“自杀未遂”医生如此下结论。
而在此之前,他们一无所知。
惊异于一对父母竟能不负责任至此。
男孩在医院里怨怼的看了一眼父母,转身而走的背影让人只觉孤寂入骨。
“我们给了你一切。
”他的父母对他说,连我都笑了出声,导演最绝妙的讽刺,家长日益繁忙的工作忽略了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却依旧自以为是自己对孩子了解透彻,孩子只能感激,怎能怨怼。
可事实的确如此吗?
当生活成为一场他不敢面对的闹剧,他将自己放逐于那场游戏之中。
性格中的阴郁逐渐占了上风,主角和女孩也愈发的难以割裂。
他嘲笑着将父母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写出的与自己交流的信念给女孩听时,他已对与父母沟通绝望。
心中疼痛,不忍继续观看,但还是看了下去,只希望会有转机。
皱眉看着父亲粗暴的拔掉网线,妄图孩子离开那场来自网络的束缚。
当电脑多次显示无法连接的刹那,男孩情绪爆发,疯狂的大叫,不堪入耳的咒骂,像是濒死小兽最后的挣扎,激烈,却一派绝望,那是女孩正约男孩在某间酒吧见面,让男孩将心理医生开的药交给自己,自己将吞服自杀。
她说,如果你不来,我将永远不会见你。
男孩感到惊恐,深夜偷溜去了酒吧。
等待过程中,他觉不能让女孩死去,走进了厕所,将药物倒进马桶,可看着手心总有的一两片残余,对于生活的绝望终于在这一刻将他淹没,眼泪纵横,他大口大口的吞下药片……我记得他在濒死前癫狂的大笑与手舞足蹈,笑得越是大声,动作越是疯癫,越觉他对生活的不解、失望、嘲讽、直至绝望。
同学的误解、父母的漠视、心中的敏感孤僻……所有一切都混合为那抹摄人的浓灰将他包裹,慢慢侵蚀,恍惚中只有死亡才是划破一切露出光明的利刃。
濒死幻像中,他看见自己与女孩在舞池中拥吻,背景音乐清冷,四周阳光,明亮温暖。
终于他还是死了,主角母亲登录入自杀房间宣布主角死亡的那一刻,那些玩家一个一个下线,消失,唯有女孩怔在原地,另一端的电脑前,那个女孩尖叫着冲出了自己三年未出的房间,跌坐在屋外草坪,歇斯底里。
我从不否认我厌恶这个女孩,毕竟是她唆使了男孩的自杀,但其实她也是值得同情的那个人。
对待这个世界,她同样茫然与迷惑,心中敏感太过,让她自觉世界肮脏,不知如何自处,否则,她怎会将自己封闭于一个狭小空间,整整三年,不见天日。
电影不可否认有些沉闷,但它却将这些隐蔽于生活的问题以如此露骨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鲜血淋漓,不忍直视。
我从未想过看这部电影第3遍,正如开头我所说,自杀空间之于我如同一场梦魇。
我不禁在想自己是否有男主的迷茫,是否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究竟该以何态度来面对这的世界。
第一次有一部电影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观。
男孩的父母结局也是离婚收场,他们早已各自出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竟会淡漠至此,电影开始时所有的一切,那些看似和谐的东西终于被打破,让人不得不直面背后的残酷。
男孩的离开让人惋惜,可我们是否应该审视自己?
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你是否敢于正视心中那片阴郁?
你是否怨怼于生活?
人事嘈杂繁乱,我们可曾保持一颗平衡之心游走其中?
男主迷失在了这些问题中,更是迷失在了生活之中。
同学误会只是导火索,引爆了他心中早已埋藏的黑暗。
电影中第一次出现他的镜头,他眼神的空洞与麻木已为电影垫下主调。
在这个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如何自处?
这是男孩和女孩一直在想却一直未想通的问题,敏感的他不知如何融入生活,最终只有以死亡作为对抗。
为何我们不试着卸下周身的锋利,以平常和温和对待周遭人、物,试着与生活融洽相处,这样不仅对别人,更是对自己好,毕竟一身锋芒,刺痛他人的同时,更刺痛了自己。
度娘百科说这是一部将青少年与网络成瘾的电影,我不赞同,它更像是对我们生活阴暗面的拷问。
男孩中总是浮现男孩深色的眼妆和电影偏冷却透亮的画质,我不知道该以何作结,非要说,便是残酷吧,一部直面残酷的电影。
这是一个被宠坏的男孩子,他拥有一切,唯一缺少的是父母的陪伴,父母工作繁忙,为孩子创造了一切他们可以达到的物质条件,但是却失去的陪伴的时间。
高中毕业前舞会,大家玩接吻游戏,女孩儿和女孩儿热吻,我们帅气的男孩儿也跟男孩儿热吻。
大家虽然也开他们玩笑,但真的是玩笑,没有人多想。
但是有一天柔道课,在跟一个男孩对练中,在不断的撕扯和挤压中,男孩儿射了。
同学们开始向他投去异样的眼神,同学们开始在网上嘲笑他,开始背着他窃窃私语。
他跟父母说他病了,他不想去学校,其实是在逃避。
就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之前在网络上看到的一段自残视频,他跟自残的女孩儿取得了联系,他开始跟女孩儿及她的朋友们一起玩一个叫《自杀房间》的线上游戏,女孩儿是游戏中的女王。
视频中,女孩儿阴郁颓废,不断的说自己想自杀,自己要自杀,每一天最遗憾的事情就是还没有死掉。
她甚至已经把自己关在房中三年了。
她跟男孩子说,一定好好好教训一下背地奚落他的男孩儿。
男孩儿带着枪去了学校,课堂上,他甚至发现他最好的朋友(其实他并搞不清他对于男孩子是爱情还是友情)也在嘲笑他,他哭了。
放学,同学们在他身后簇拥、嘲笑。
他几近要掏出口袋里的手枪,但是他还是放弃了,他甚至为了避免自己有任何冲动,他快速的跑向出租,上车逃离学校。
他开始不再去学校,他把自己关在房间中,他让自己沉浸在自杀房间中。
一次自杀未遂后,父母终于真的害怕了,他们找来最好的心理医生,这是一位负责人的医生,他不能保证能治愈他,但是他说出了关键的一点,你们需要多花些时间陪伴你们的孩子。
父母是认为钱能解决一切的人,他们换了心理医生,这位女心理医生跟他们一样繁忙,她甚至都没有任何问诊就打算给孩子开药。
在游戏中,自杀女孩儿已经跟男孩儿相爱,她想让男孩儿帮他弄到一些处方药好无痛苦的死去。
男孩儿拒绝,说这样不对,不应该这样,女孩儿用消失威胁,男孩儿无奈答应,心理医生留下两瓶药。
孩子的父母当然不像一般电影里演的那么白痴,他们非常怀疑怎么能这么快速的就给孩子开药呢?
母亲问心理医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这个女医生停顿了一下,却说如果你又什么问题可以来我的诊所咨询。
真是好一个唯利是图的医生阿。
父亲暴怒了,他拔了网线,而这个时候男孩儿正在跟女孩儿确定见面给药的地点。
男孩在房间里喊叫,他喊妈妈,母亲心软了,她想把网线弄回去,夫妻俩扭作一团。
孩子担心父亲对母亲动粗,他冲出了房间,父母俩都惊愕了。
接下来是平静的交谈,孩子说因为自己被同学嘲笑所以不愿意去学校,还说自闭这段时间自己在玩一个自杀游戏,多亏了游戏里的朋友,他才没有自杀。
他恳求父亲把网线插回去好跟朋友们报个平安,但是男孩儿却用家人来形容网上的朋友。
母亲有些动摇,父亲坚决的拒绝了。
我想没有父母可以理解孩子这种不把亲人当亲人,却把外人当亲人的心理。
万般无奈,晚上,男孩儿趁着父母睡觉带着药去了之前说的夜店等待女孩儿。
但是他什么都没有等到,他来到卫生间,打算倒掉药片,但是总有那么一两颗残留在手上,他开吃吃下一颗、两颗,最后索性把剩下的全吃了。
飘飘然的他又碰到了同学,他癫狂的舞蹈了一阵,又返回夜店。
他在吧台看到了女孩儿,他们像游戏中那样一起相拥在舞池内跳舞。
画面切回到游戏中,女孩儿的朋友们说男孩儿这次在游戏中真是消失了好久,就在这时,男孩儿的角色出现了,但是开口说话的声音却是男孩儿的母亲,母亲说儿子已经自杀了,她来这里是想感谢他们在儿子最低潮时期的陪伴。
游戏中的人物开始快速消失,女孩儿最终也切出了游戏,返回到现实的房间中,这是女孩儿现实的第一次表现,她奔出房间,奔出家,扑倒在草地上嚎啕大哭。
视线切回到那晚夜店的卫生间,男孩儿的同学在拍摄视频,男孩儿在小便池用手指抠嗓子眼,他不想死。
最后他对着镜头说快报警,给我妈妈打电话,他哭喊着说妈妈我不想死。。。。。
在看片子的过程中,我没哭,只是奇怪的是看完了,每每回味的时候,眼眶却总是湿润的。
男孩儿虽然已经十八,但是从片子中的表现看,他其实是很依赖母亲的孩子,比如当他和爸爸在车内的时候,他可以吊儿郎当的用不屑的语气让他爸关掉音乐,但是当车内妈妈在的时候,只要他妈一吼他,他就乖乖的不敢吭声了。
他其实并没有长大,他虽然任性、娇生惯养、有些害羞、有些自闭,但是绝不到会自杀的程度。
片中要自杀的女孩儿,以及游戏中追随女孩也要自杀的人一个都没有死,反而是不想死也不该死的人死了。
我真心不喜欢女孩儿这样的人,我虽然不能理解,但是我明白他们内心肯定也是有痛苦的,但是看起来他们并没有想要化解这些痛苦,他们只是想要散播这种痛苦,男孩儿的死完全是因为他们,我也相信,他们其实永远都不会自杀,他们就是觉得这个世界上他们最苦,这真是一群自私自利的家伙,我真心讨厌他们。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955975/好,唠叨完毕。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正在上高一,在姐姐的房间里打开片子的时候,她皱了皱眉头:“我发现你总是看这样的电影。
” “什么样的?
”我按了暂停键,问她。
“赤裸裸的,让人不舒服的。
”她这样形容。
《自杀房间》不是一部让人觉得轻松的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偷偷揪了纸巾,很丢脸的小声啜泣。
看这部电影的契机很简单——那张无数腐女浏览过的动图,闪烁的灯光下,帅气的男孩在接吻。
但是《自杀房间》要讲的不是两个男生的恋爱故事,它披着基情的外衣,讲述了一个冷漠的悲剧。
电影的剧情其实很简单,一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因为几句流言蜚语而变得内向,在网上找了一位朋友聊天,这位朋友热衷于自残,每天躲在房间里用一把锋利的小刀割开自己的血管。
Dominik让我想起无数个青春期的少年。
我常常觉得,叛逆期是人一生的分水岭,有人在叛逆期幸运的获得了重生,有人则永远的迷失在了抑郁的深谷中。
他穿着灰色的外套,沉默的将自己裹在外套里,穿低腰的牛仔裤,在腰里别了一把手枪,他在网上搜索自杀自残的相关视频,他还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帮网友骗来一瓶安眠药。
整部电影都充斥着少年常有的“这个世界就像个虚幻的房间”的荒谬感,Dominik在家里一呆就是一整天,陪着粉红色头发的网友翱翔在虚幻的自杀房间里。
这个房间里满是寂寞的人。
所谓的堕落,或者说对这个世界一瞬间油然而生的绝望强而有力,足够他神使鬼差的拿出安眠药一口气灌了进去。
在酒吧狭小昏暗的洗手间里,他哭着跟一对喝多的情侣求救:“打给我妈妈。
”我的叛逆期远没有这么激烈,我只是单纯的觉得厌倦。
但是常常有那么一个瞬间,回到家,带着一张任谁都不会喜欢看到的臭脸,看到桌子上摆好的饭菜,还有忙碌的妈妈脸上的笑容的时候,我会想起Dominik的那句话。
打给我妈妈。
在这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唯一能给予依赖感的只有出生的那个地方。
那个带来生命中一切温暖和伤感的怀抱。
但是没人打给他妈妈。
他注定要死在那个肮脏的洗手间里,把安眠药瓶握在手里。
一个没那么想死的男孩吃掉了安眠药,一个一直想死的女孩跑出了一直用来躲藏的自杀房间。
所谓一命换一命,总是如此残忍。
电影后半段很虐也很有意味,压抑迷茫让人痛心,尤其结尾和开头暗合真是讽刺的妙笔。
就像他父母的信里所写,年轻的时候可能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
可能觉得周遭都是冷漠与不被理解。
想成为恐怖分子、故作强大暴虐 与世界为敌。
但是,他们终有一天会长大,年轻人会变成成年人——不坦诚也不希望被理解——就像他的父母那样。
互相背叛,各自忙于维护自己的脸面。
男主企图以房间从空间上隔开外界,但是心里又渴望与人倾诉;而成年人,走在房间外,只是把心关在了房间里。
或者像网络彼端那个 自闭但不自杀 却用自杀来骗感情的S一样。
我不觉得S和男主的心态属于同一阶段。
S知道虚拟世界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她如同邪教的教皇;男主只是迷茫的闯入者。
让我想起小说版的《发条橙》。
终有一天,突然看开,叛逆中迷茫的青年都变成平凡的成年人。
只是成长,多么不易。
世界冷漠的本质、社会机械化的趋势,和天性中渴望归属和认同的基因,总在青少年时期碰撞的格外惨烈。
这个故事越想越有难言的悲凉。
但是……这也不能弥补我非常非常遗憾着为什么不是个GAY片!
看了那篇脑补“明明可以发展下去的基情”,我这种百抓挠心的感觉哟...很伤心的好不好!
开头明明就是青春明媚的最多来点迷幻色彩的好么!
为什么要急转直下啊魂淡!
说起这个就想到腐剧SKNIS。
其中只有一集的Tony x Maxxie 就让我神魂颠倒…最后好么炮灰了!
Maxxie为什么要去喜欢贫民窟啊!
人家只是想看 两个美少年在一起啊魂淡!
每次两只美少年颜都很正,造型更正,魅惑的我欲罢不能之时,基情都不是主线啊吐艳!
到了下一个出场的电影,造型就不正了 嘤嘤嘤T T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心满意足的美少年之恋呢。。。
没有人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粉色头发女孩一直想要死亡,可最终却接受不了男主的自杀;父母双双出轨分开后,剧院里却又遥遥相望无声哭泣;倒是男主,渴望父母的关注,为了让父母看到自己的伤痕,撩开衣服还指着一块淤青说像某岛,可父母还是忽略掉了,沉溺与自杀房间里时还对父母说他们是家人,最后在自杀的酒吧里,幻觉里看到的也是其最重要的"家人",他很敏感,也很在乎家人,不论是现实中的,还是游戏中的,从他吞药后模仿他父母就可看出。
真是心疼。
好吧,我承认我专门来看男主的脸的....四颗星全部给前二十分钟美好撩人的小暧昧。
对于要站在一定高度分析什么青少年沉溺网络,父母与孩子隔阂加深,人活着就是寂寞,遇到挫折就自残自杀什么的,真的也不是我想讨论的范畴...留给别人吧。
我只说说,身为一部搞基片,怎么演才算不浪费了男主美丽的颜。
线路一:男主渣攻线;情节1. 男主在被渣攻发现了身体有反应之后,十分窘迫,渣攻不顾一切的吻了男主,二人从此修好....(这个貌似过于简单粗暴了...╮(╯▽╰)╭)情节2. 男主在被渣攻发现了身体有反应之后,十分窘迫,仓皇离开,在更衣室内气急败坏,这时渣攻及时出现,从背后抱住暴躁的男主,表白深吻,出柜...(这个在没人的地方两人滚床单可以更彻底一点....)情节3. 男主在被渣攻嘲笑后,不愿再去学校,沉溺网络,后被网络女蛊惑,哥特烟熏重返学校(这个分明就是梳妆打扮,二度勾引吗)。
渣攻被男主神秘气质所吸引,情愫暗生;表面嘲笑,实则二人暗度陈仓,默默修好(此处可酌情增加H戏若干——);主要矛盾转化为如何向父母出柜,如何在学校出柜,最后两人勇敢的走在了一起。
(好吧,我承认老套了,但是这个就是我想看的啊)情节4. 男主在被渣攻嘲笑后,不愿再去学校,沉溺网络,后在网络遇到网络女,其实网络女只是渣攻在网上的角色化身,表面上阳光的渣攻,实则内心女王,变相勾引男主,在后来的见面中,被揭穿身份,渣攻最终表白,二人勇敢出柜,重修旧好,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以多刻画下渣攻其实也挺扭曲的这条线)线路二:男主和公交车上打架的小哥;男主在被渣攻发现了身体有反应之后,十分窘迫,仓皇逃走,怎奈司机不能及时来接,自己赌气坐公交车,在车上和另一群疑似不良少年的人打了起来,寡不敌众,只落得被打的份。
打完之后这群少年也觉得打的挺莫名奇妙,其中一个相貌出众的,觉得男主又好气又好笑又可爱,帮助受伤的男主回到了家,最后二人成了朋友,慢慢在接触中,喜欢上对方,然后滚床单,出柜什么的,你懂得。
线路三:男主和司机;男主在被渣攻发现了身体有反应之后,十分窘迫,仓皇逃走,怎奈司机不能及时来接,自己赌气坐公交车,还被不良少年暴打(其实是自己贱啦),他的父母十分生气,辞退了旧的司机,换了一个新的,新司机当然也是花容月貌啦,各种自尊自爱,不卑不亢;从开始的看不惯男主的所做所为,到后来慢慢接触发现男主也是一朵空虚寂寞的奇葩。
二人互相吸引,打破世俗的等级观念,滚床单,出柜什么的,大家都懂的。
线路四:男主和男医生;这个也是最让我不解的,明明男医生风华正茂,三观正常,为么只是出来打个酱油就消失了...真是不理解。
好吧,历史性的任务只好由男医生完成,救出水深火热的男主吧!
如果按照这条线演,应该真的可以变成很好看的一部基片,哎 可惜啊 ╮(╯▽╰)╭好吧 总结到这,结论就是,要搞基请深搞,不要浪费了男主大号年华、花容月貌啊....还我男主之电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86618/?start=100#comments
首先这部片子让我联想到的是二十世纪末出现的从国外流入的葬爱家族造型,但这并未过多拉低这部影片的味道。
死亡不是一定要深刻具体才有教育寓意。
能把无因死亡铺垫地如此一波三折又合理的,我没见过第二部片子,这走势有些像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这场死亡是无理的、荒诞不经的。
把心态摆平了看,男主是勇敢的,也是蒙昧的。
在青春期初萌的时候,你我能做的最离经叛道的事是什么?
那些年躲在厕所抽烟,把女同学的自行车泄了气,洗剪吹的造型,放学后约在小巷两伙人抄起家伙为某个女生大打出手。
这些,是没有思考,没有挣扎的,与死亡相距甚远。
我一直觉得无病呻吟是个太残忍的词,但凡写文字的人,哪个能彻底与这个词毫无干系?
所有创作,都有夸大之嫌,那是因为没有绝对的感同身受,也或许,你熬过了那个阶段,青春替你抵了命,之后云淡风轻的笑话起男主这样的人来。
他是勇敢的。
对自己勇敢,对生命勇敢,对死亡勇敢,唯独不对世界与他人。
当第二个心理医生与他隔门谈话,这个峰回路转自然又精妙,他开始由被劝解的变成劝解粉色女孩的人,这里我们几乎笃信,他不会被她沦落甚至会救赎她,这个伏笔埋得漫不经心却又合情合理,这就使得最后的剧情走向变得有些无理,明明这样一个内心想着为他人奉献,也关怀父母的人,怎么就死去了呢?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说过一句话压在我心头良久:“坏就坏在,他太内向了。
”少年的烦恼在粉色女孩的渲染和驱使下发酵,轻变成了重。
其实女孩只是在为了得到一种魅力才以死相邀,她心里一直相信的是,他和她想的一样,他和她是一类人,都打定主意不会死,只是何以解忧?
唯有谈死。
那个年纪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期待动人之处却苦于自己所达不及,矫情也好,凄迷也罢,这只是我们的交流方式啊。
而他,似乎缩影着处于经济危机下的波兰形态,高度敏感、渴望外来的力量、像桑椹胚一样心智太过幼稚的生命形态,以至于这份死亡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痛心。
重也成了轻。
我见过一个请假回家几天回来后就选择自杀的人。
男主令我想起这个人,回到家父母不会相信自己孩子的心路到底有多迷途。
大人们总是不承认青年的痛苦与挣扎。
死了倒也干净。
很奇怪的是单一(是单一不是单薄)的剧情没有使这部影片太过黯淡,男主的颜与演技实在绝色。
有两个细节让我觉得这简直是天生的演员。
第一个是走到门口忽然一个转身回眸,眼神却先盯着天花板,继而游走左右。
这太过自然与流水。
第二个是看到艾利克斯发了他和他的视频,他在床上抓狂的样子,十分无章,十分乖戾,这给人一种窥视感,很难有人愿意把这份独自对世界生闷气的蠢态特别委屈的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太难为情,也太天才。
生命作為自然界本身微弱的壹部分是毫不起眼的,妳本屬於大自然,隨時可能被它分化,隨風飄散。
妳本身不屬於自己。
對於壹直認為生活就是被別人強奸的看法,我認為不值壹提,沒有人能夠對妳的生命造成影響,因為妳都不屬於妳自己,別人能夠對妳做什麽?
我們只是永遠不斷地為自己建造壹堵迷墻。
自殺本身,是生命地選擇,但並不是註定必然地。
電影中多米尼克的自殺,也是他自己的選擇,不是因為外界。
他富足的生活,他家庭的社會地位,他自身的優秀,並不能給他的生命帶來什麽,甚至根本不會對他的內心造成影響。
生命是自由的,自由到隨時都可能離去。
多米尼克的內心和所有常人壹樣,分裂著,帶著疑惑,帶著焦慮和不滿。
“我為什麽會對男人產生反應?
”“我明明不喜歡電子樂,請妳關掉!
”“我其實是害怕的,為什麽那壹瞬間我鎮定自若?
”“我喜歡的那位紅頭發姑娘,難道是我虛構的自我?
”只是那位處於虛擬世界的姑娘,隨時想要自殺。
她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而多米尼克卻愛上了她,把她安放在迷墻之內。
而正因為她的不存在,所以她占據了多米尼克的心。
她能控制多米尼克的壹部分,甚至使他克服了壹些困難。
只是,這位處於他內心深處的姑娘並不是真實的,而且她也隨時會自殘甚至自殺,會消失。
是幻影讓多米尼克暫時有了好轉。
這並不能使他離開自己的空間,和內心的那位姑娘對話,除此以外,他排斥壹切。
他的朋友,包括那位基友,給他的是壹些虛無的幻象,家庭給他的是空洞的愛。
電影中壹個鏡頭顯示了他和他母親的關系。
壹家人在出席社交活動之前在家更衣準備,他母親只穿著內衣和絲襪出現在多米尼克的房間,催促他。
雖然這是大多數母親都會給兒子的啟蒙教育,可是當多米尼克已經成人了,這種教育還在持續。
這就是多米尼克的內心,和我們壹樣,被各種幻影包圍著,不得不為自己建立壹道迷墻。
多米尼克自己在墻內,與同樣虛幻的事物交流,直到墻內的事物也消滅殆盡。
就這樣,理所當然的,他情不自禁的吞下了藥。
所有的事件純屬偶然,其中的邏輯亦是偶然形成的。
生命不依靠人來做出選擇,生命是自覺的,壹旦時機成熟,它會自由做出抉擇,比如說離開。
同樣,它會再回來,再離開。
自殺房間內沒有秘密。
刚看完,很激动,很气愤,很无奈,很悲痛,很同情你是否时常觉得你的父母很少关心你在想什么,每当你有新的想法,想要尝试做什么的时候,基本上都会遭到他们无情的打压和指责,他们几乎从不夸奖你的优点,一旦你不按着他们给你指的路走哪怕稍稍偏一点儿,他们可能不会直接说不行,他们会吓唬你,说如果你这么做一定会失败,或者是嘲笑你,说你的经验太少了,必定会失败,但是他们没有想过这会导致怎样的结果,结果就是,你什么都不会做,不会给自己做决定,不会正确的判断事物,畏首畏尾,循规蹈矩,磨灭梦想,走上庸人之路;我知道,他们怕你受伤,但他们不能永远保护你,他们没有想过,总是替你做决定,当他们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自己根本没有给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多少父母曾经教过你“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但实际上呢?
有时候善意的谎言能改善人际关系,遇到危险时撒谎甚至能救你一命,如果我当了父亲我就会教育孩子“你可以撒谎,对谁撒谎都行,但你永远不要对自己撒谎。
” 如果我当了父亲,我的孩子如果有任何想法,我都会全力支持他,哪怕真的实现不了,我也一定会尽力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帮助他实现每一个想法,当然我会鼓励他,具体实施还要他自己来做。
还有一点,就是“父母永远是对的”,,,,真的么?
你真的这么认为么?
那你就太傻了!
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这里面包括“孝”和“顺”,其中顺就是什么都要听父母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这句话坑了多少孩子啊!!
孩子自己的想法就是这么给磨灭的!!!
当然,也不能说就一定要和父母对着干,我建议,尝试着去和他们沟通,因为我是实在沟通不了,但是请相信我,沟通就比不沟通强!
让他们了解你内心是怎么想的,当他们反驳你的时候你肯定会很难受,毕竟最亲近的人都不支持你你还指望谁支持你呢?!
可是光伤心是没有用的!!
没人支持你,你要学会自己支持自己!!!
我们不能再指望父母了,他们已经逐渐老去了,2012年了,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个时代不属于他们,属于我们!!!
坚强起来,无论现实怎样残酷,世风如何败坏,我们都要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个梦想,那个最初的梦想,永远都不要放弃!!!
加油 最后,我保证如果我有了孩子,他一定是和我平起平坐的YF2012年1月13日,美国
这部电影的动态图在网上倒是很得许多腐女腐男的喜爱的,电影本身讲述一个网瘾少年,生活中孤独,脆弱,在网上有一个懂自己的女人,于是成日将自己锁在网络世界,事情的最后当然是被女友抛弃接受不了现实然后自杀。
整个片子的基调比较黑暗,少儿不宜,有点压抑,有点刻意的压抑,无甚营养的片子,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3.5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0421北影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北影节英嘉
摄影很美...但是...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