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归来,补上作业。
今天又结识了2位豆友,每次观影都能结识两位豆友,按这个速度下去,我也能混出不少朋友来,吼吼。
从人生来看呢,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构成了贯穿我们一生的两条主线;从年份来看呢,年初必然有工作计划,年底必然有总结报告。
那么,这只肥肥的熊猫大侠,便是芒果台今年的年度总结报告。
看抱着不同的心态去看待不同类型的电影,对于十全九美,熊猫大侠这类型的恶搞+荟萃片,就要本着舒缓工作压力,随着片中无厘头的台词和场景傻乐到底的心态去看,那么你不仅不会失望,反而会收获颇多,最起码我是舒缓了下最近疲惫的心灵,傻乐了一个半小时。
年根儿底又到了,各大媒体又会纷纷推出09全年回顾,躲猫猫,草泥马,城管,草根......将会重新出现在你的视野当中。
作为芒果台的年终总结报告,这一切当然不会错过啦,反过来的NIKE,声线颇像七仔的猫熊熊,李小龙式的“阿朵”,哎呦喂一次次的让影院爆发出阵阵欢笑。
叽里咕噜的人品,阿朵的现代舞,吴佩慈的玩儿猜猜,“我的地盘听我的”的伟大城管,一水儿上海腔的邢捕头,二麻子的羊驼反而比主角儿王老吉更为出彩,支线坚定的走搞笑路线,主线拼命的保持正统,哀叹生活的艰辛,对家乡的思念,二者融会贯通,或许生活也是这样吧,永远是欢笑伴随着眼泪,苦涩中掺杂着甜蜜。
影片最后还歌颂了把主旋律,娱乐政治两不误。
继风靡大江南北的东北腔之后,今年四川话大有取而代之之势,继上次《倔强萝卜》中阳痿男之后,这次又有黄老吉大放光彩,看来川普要越来越火了
09年的时间已经在不经意件滑到了11月份,贺岁片大战序幕刚刚开启,硝烟已经在电影院弥漫开来。
感谢豆瓣,感谢保利博纳,让我有幸坐上了贺岁片的头班车。
其实我一向对纯商业片兴趣不大,尤其是纯搞笑的纯商业片,尤其是有了上次《倔强萝卜》的失望观影经验,让我对此次的《熊猫大侠》不抱任何期待。
可以说,报名参加此次观影,完全是冲着“免费”二字。
在如此的心境之下,使得一向懒惰的我在美好的周六早上差点没能挣脱温暖被窝的诱惑。
但是之前在观影页面表示确认时已经承诺过“一定会去,一定会按时交作业”,一阵艰难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承诺的力量战胜了邪恶的惰性,我赶在开场前两分钟感到了影院,开始了我与“熊猫”亲密接触。
首先是一系列动漫形象的人物介绍,画风是我喜欢的类型,这安抚了匆忙奔波的浮躁。
影片正式开场,刘桦饰演的王老吉是个郁郁不得志的落魄小人物,靠售卖镖具勉强维持生计,在对门春风得意的镖师黄老吉喜气洋洋的映衬下,更显荒凉。
然后是极度近视的何炅误打误撞找上了王老吉,王老吉在阴差阳错之下又镖具师变成了镖师,第一桩人物便是护送一只“会耍宝”的大熊猫进京(当然不是北京,南宋的京都是临安城,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随即拉开序幕,一连串风格各异的人物也渐次登场。
表面风骚不羁、内心渴望爱情的山寨女王金莲(阿朵),一心要吃熊猫肉已实现英雄梦想的蒙古猛汉巴图鲁,阴谋行刺大将军的番人刺客二人组,不被重用但极具敬业精神、渴望在事业上咸鱼翻身的小捕头阿好,贩卖野生动物的无良商人矢野浩二,文艺气质、甚至有些娘的大将军任泉……以及,以及本片的中心线索——一个做工粗糙、但性格超级可爱的熊猫MM。
无处不在的笑料,极具时代精神的恶搞手法,让放映厅无时无刻不充斥着笑声。
走出电影院,我发现在完全没有期待的情况下,《熊猫大侠》竟然令我如此满足。
这不是一部具有宏大主题的片子,它不忧国忧民,也不探讨灵魂深处,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在90分钟的时间里,充分调动观众的笑肌。
一张电影票,买90分钟的笑,值与不值,只有观众自己说了算。
浮躁么?
商业么?
浅薄么?
是吧,是的,可是谁会否认我们现在的时代不是浮躁的、商业的、肤浅的呢?
谁会否认现在的社会精神不是“娱乐至死”?
哪位先哲说过,存在即为合理。
无论如何不待见王岳伦,你都无法否认在所谓的“山寨”电影中,他是开拓市场的第一人,在其后千奇百怪的电影快餐品中,本来倚靠模仿出位的他又继而被其他人竞相模仿,完成了“山寨”的二次效应。
除了证明市场对低段位的“合家欢”喜剧的确长期供不应求外,也同时表现了导演们正急于将电影变作一件“纯”商品甚至比观众还要迫切。
在《十全九美》以小搏大之后,《熊猫大侠》得以有更深厚的资本进行鸟枪换炮的“升级”:用胶片取代了原先的高清拍摄,并且在摄影与特技上稍微下了点功夫。
但技术的“升级”其实并不能改变这部电影的内核:它离电影的本质相当遥远。
按一般标准来说,《熊猫大侠》已经算不上是一部正常的“商业电影”了,事实上,它已然是一件彻头彻尾的“纯”商品:纯粹得没有任何罅隙让人钻空子。
这部电影“纯”得已经没有叙事了。
故事中出现了相当多武侠小说中的特型人物:镖师,女魔头,异族的反派,黑店老板,衙役……在故事中完全不需要逻辑与标准的相遇与对抗,充分证明了本片的叙事完全是在为“笑点”服务,而故事内容本身是极致简单化和脸谱化的,包括“熊猫”一角,它的作用便是在适当时候扮一下可爱,使得这部电影可以和一些女性更为亲近;相比“电影”这个概念而言,《熊猫大侠》更像是一幕情景喜剧,一档综艺节目,充斥着挖空心思的投其所好,指向异常明确。
要说本质,《熊猫大侠》继承了《十全九美》,是国内综艺节目的电影化:基本上都是用语言在堆砌段子,讲求即时反应,形体表演过火,表情夸张……你可以想象这不过是多用了些胶片,以及多换了些场景而已的某某大本营栏目。
难道你还没见过综艺节目中的主持人们穿着古装做短剧么?
《熊猫大侠》不过是更大型了而已。
这部电影的“山寨”姿态不是单纯的“电视化”与模仿,它的基本要求实际是“拙劣”。
拙劣便是廉价地将喜剧创作中的既有定律进行毫无创新的复制嫁接。
在《熊猫大侠》中,你可以领略到“方言幽默”、“今为古用”(古代人说现代话)、“时事嫁接”(胡戈最明白),这些规律在电影中甚至不需要任何改进,因为导演完全相信可以用一种方法重复一千遍来娱乐受众,搞得我某些时候甚至怀疑这部电影是否有姿态可言。
当电影中的阿朵突兀地跳起一段舞蹈时,抑或剧中角色突然说起一句英文时,也许有人会有如鲠在喉的感觉,但是挡不住座位上的其他观众依旧笑得前仰后合。
“廉价”地用“老梗”取乐观众,正是这部电影最最“纯粹”的表现,就好像地摊上的货品一样,实而不华。
也许你可以说它“贱”,好像要用摆明了的逢迎态度来讨好你,但很明显,很多人受落于这一套;更重要的是,这个词在当今社会的多数情况下其实是个褒义词。
而《熊猫大侠》唯一不同于《十全九美》的是,主人公王老吉是个悲剧人物,他一事无成又缺乏自信,并希望能借由“押镖“的任务来兑现自己,改变自己。
主人公的“小人物”意识让人能想到许多经典喜剧,这么看来这部“贱贱”的电影似乎有点拨乱反正的意思:悲剧性的幽默价值总是会显得高级一点。
但是千万别搞错,这个“小人物”故事还是一如既往的“山寨”,这又是典型的一例既定规律的模仿,男主人公在月圆之夜会突然蹦出些感伤不已的字句,实际上与故事本身的关系则是八竿子打不着,纯粹的为“小人物”而“小人物”, 动机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你要是因此感动了,我也会被你感动的:你真了不起!
相比那些又要口碑又要票房的电影,《熊猫大侠》很纯粹,它就是赚钱来的。
它的这份自信源自于《十全九美》5000多万的票房佳绩,况且《熊猫大侠》的质量并不输《十全九美》。
而对于观众而言,一部喜剧能“笑”就足够了,这是最基本的消费原则,“笑”得高级这回事,谁又在乎呢?
所以这真是一门互惠互利的好生意,没有比这更“纯洁”的了,但前提必须得说,假如你的笑点不高的话。
【网易专稿】
排队买票的时候看见预告片,老实人王老吉大喊一声:“穿越了!
”噗的笑出来了。
出于有阵子长期研究穿越这个概念,对片子还是很感兴趣的。
只不过后来演到他喊“穿越了”的情景,反而没有当时看片段有趣。
也许是已经习惯了吧。
总体来说是可看的一部电影,只不过不适合在影院看。
石景山的屏幕清晰地看到了众位演员毛孔粗大、变形、恐怖的大脸,倒胃口啊。
试想如果是下一高清的,19的液晶,躺在床上看,估计演员的脸还是很完美的。
咱是外貌协会的,看妞儿不就是看脸蛋儿吗?
别说咱看脸蛋儿俗气,谁说谁私下里也免不了多看人漂亮妞儿的脸蛋儿。
当然几位妞说实话也没什么脸蛋儿可看,只不过阿朵的腰肢扭得确实比较到位,看得出是专业啊专业,专业扭腰啊扭腰。
还是比较喜欢老实人,不占人便宜,成天傻乎乎的一根筋地想找他的镖。
现实中如有这样朋友是人的幸运。
熊猫的配音不错,谁配的?
就是玩偶有点像各大商场门前经常站的那种,声音虽然可爱但是估计手感不好。
那个谁,大将军的背影多让人YY,可惜一张脸露出来。。。。。。
唉,岁月不饶人哦。
1 故事情节——太假!
2 人物表演——太假!
3 羊驼咋看第一眼,一整长江七号。
再看第二眼——我X, 这不是草泥马么?
4. 月亮长得像熊猫——太槑了...5. 熊猫会叫“妈妈”——囧囧有神---
我在地铁上看到熊猫大侠的预告片时有个感觉,就是它的画面怎么那么像日本的浮世绘风格呢?
另外在预告片里韩看到喊你回家吃饭,唱的是寂寞,居然还有成群结队的草泥马出现,冲着这个就去看了。
再加上城管这种敏感元素,这部娱乐片大流量地吸收了本年度内的网络流行元素。
在年底需要欢乐的时候看看还是蛮适合的。
借着古装的背景加入现代的流行元素,这部娱乐精神十足的片子不单单是乐呵乐呵,也有点小感动。
看来我不再是文艺青年了,也接受这样的平常煽情了。
不过我觉得挺好的。
感谢保利博纳与豆瓣提供观影机会!
我一向觉得写影评是一件很装深沉的事情要么是电影太好了,好到让你胸怀激荡、久久不能平息;要么是电影太烂了,烂到让你觉得实在对不起你兜里的银子,一定要一吐为快。
然而白看人家的电影,就要老实的完成作业。
熊猫大侠没有好到或者烂到让我多为其思考,一部笑片而已,导演演员都使劲力气了,换着花样的讨你欢心,何必一脸苦大仇深去想那些高深的。
这部电影我给他的定位就是一部在90分钟内让你开怀的片子,吃完手中的薯片,电影散场,也笑够了。
回头想想,印象深刻的就只剩下了里面的几句亮点台词。
一笑而过,足矣
小广告:在寻找更多此类装逼影评?
请访问宇宙第一装逼影评部落格穆庇福音http://moviefilm.blogbus.com[此文有轻微剧透,并饱含着装逼情谊。
如果读,请慎读。
]我记忆中,除了英国的Monty Python,最早看到的此类借古说今的喜剧电影应该是高志森(《开心鬼》、《家有喜事》)的春节贺岁影片《花田喜事》,其中的红绿灯,品牌马车笑点让还是孩子的我笑的很开心。
让我暂且把这部电影作为此种喜剧类型的开山鼻祖,之后的《大内密探零零发》、《东成西就》、《河东狮吼》、《老鼠爱上猫》等香港贺岁喜剧片也大多走这样的套路,仿佛这样的借古说今作为喜剧笑点来源的形式百试不爽。
确实是这样,这些电影确实能在许多笑点的设置上成功换来观众的笑声,而且票房也不差,想来王岳伦和李湘的影片笑点取向是经过了一定的考量的。
因为没有看过王岳伦之前的《十全九美》,所以也无法做出什么评价,唯一知道的是其以较低的投资成本换来了相当理想的票房成绩,至于所谓烂片与否,还是保留意见。
《熊猫大侠》是一部借古说今的喜剧片,主创们通过台词、道具以及某种仪式来给观众营造出莫名其妙的穿越感,从而产生笑点和笑料。
如时下流行网络语,打折卡,黑出租车(在这里我必须赞一下,主创特地找了一位北京口音极重的演员,逢人便问:打一车走么?
相信所有在北京生活的读者们都会深有感触。
),时下流行的山寨等等元素,都是主创刻意用心安排的,从个人观影时的反馈来说,确实能使我开心的笑出声来。
如果说,上面的几个笑点都是所谓的此类喜剧类型的典型笑点,有点不温不火的,那么接下来的两个地方我确实是要佩服主创们和导演的勇气了,这也是我认为这部影片的最大亮点。
根据维基百科的草泥马词条页面的说明,指出目前由于某个网络净化处理中心的批示,要在互联网对草泥马进行一定程度的封杀。
关于草泥马是否低俗的问题并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主创在影片中设计一个小小的草泥马调包情节虽然是制造笑点和推动剧情,但既然在这个政策出台后,仍然勇于将草泥马搬上大荧幕,就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举动。
另外一点,则是对于城管部分的讽刺,真是让人出了一口气。
虽然电影中用规避的态度去表现这一特殊的部门的种种恶行,这也许是这么多年以来第一部走向院线并讽刺这个问题部门的影片了,我们还能要求更多吗?
拍广告和MV出身的王岳伦在电影中自然不会抛弃其长处,他运用了大量的电脑特效以及动画去辅助情节的发展,在比重的拿捏上没有犯错,没有让观众产生过多的疲倦感,其中几个电脑特技制作的内心戏也让影片更为直白化,避免了较难驾驭的内心戏,所以也就没有出现此类古装喜剧片泛滥矫揉造作的桥段。
影片的类型虽然属于喜剧片,但却融入了其他几种类型片的意思。
前半部有公路片的雏形,歌舞片的几个特征也穿插在其中,而矢野浩二和吴佩慈的段落让人联想起了欧美的变态家族类的惊悚恐怖片。
这倒是一个有意思的尝试,但我建议导演其实可以加深这些元素占据的比重,这些尝试做好了,其实可以给予观众在类型期待上的惊喜,虽然很多普通观众并不知道具体什么是公路片,歌舞片,但他们能感觉到期待之外的元素。
熟悉湖南台的观众应该很了解湖南台节目的一些风格,有好几档全国性的娱乐节目都会以湖南本地不同的方言作为笑料,虽然大部分时候湖南以外的观众会OS:where is the haha point。
但是台上的主持人还是已经笑得直不起腰来了。
既然作为芒果影业制作的作品,这方面的笑料还是有的,而且比重很大。
我个人觉得近年来用方言作为幽默的形式已经过于泛滥了,方言虽然是个好东西,它能迅速拉近某个地区的观众的距离,但却也同时能够与其他地区的观众产生隔阂。
所以这一块我觉得并不理想,也并不是我所期待的。
下面的一个例子应该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1960初期至中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手下的当红喜剧电视剧《三个臭皮匠》(The Three Stooges)可谓是红极一时,三个有天赋的喜剧演员在荧幕上重复并改良由卓别林时期发展出来的喜剧风格,既用夸张的肢体和不合逻辑的情节以及愚蠢至极的角色在荧幕上制造一出出闹剧,这在60年代深得观众的喜爱,但由于随着电影本身和技术的发展,这一种喜剧方式逐渐被人们所厌倦,所以1972年这档长寿的喜剧节目便正式停播了。
随后的喜剧形式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大体上几个不同的阶段(主要以西方社会为主),80年代的恐怖冒险类喜剧,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屎尿屁喜剧和到现在的利用对白类喜剧。
这都说明喜剧的形式其实是在不断的发展的,方言喜剧其实最早的出现形式应该算是小品,而到《武林外传》时以电视情景喜剧发展到极致。
观众的审美情趣其实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不能再去复制之前的老路子了,也应该在某些方面推陈出新。
现在《三个臭皮匠》只能在地方电视台的午夜时段或者中午时段反复播放,但每次我觉得我在深夜的电视机前看着北京台影视频道放的这部黑白的、已经不能使我发笑的、却又老老实实的窝在沙发里从头到尾看完的闹喜剧时,我觉得我可能已经离自闭症患者的行列不远了。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既然各式各样的喜剧都有一定的“银幕寿命”,每年的假期档都会产生大量的这样的影片,比如刚刚上映没多久的《大内密探零零狗》和正在开拍的《越光宝盒》(按照刘镇伟的风格,也极有可能会成为这样风格的影片)……那么观众的笑点还能承受多少部这类电影的冲击?
新的喜剧类型何时会出现?
便成了一个有趣的,并值得思考的问题。
影片的剧情整体来说,具备了一部标准商业片剧本的水准,但如果要仔细拆分出来,每一段的分数其实有高有低。
整体的感觉有如过山车,一会会沉浸在剧情线中,一会又会举得莫名其妙。
我个人觉得,过多的不合时宜的设计事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喜剧片虽然在整体上来说是可以很放开的去做,但不代表我们可以去设计一些为了搞笑而摒弃传统叙事规律的情节。
每个人物的出场方式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安排的,不是说剧情需要和笑点需要,我就用上帝之手把你放在主角面前群魔乱舞一番。
阿朵所扮演的金莲在出场的处理上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个人在观影时,对于阿朵和刘桦的的关系上时一头雾水,两个角色之间的互动也很难让我信服。
我想起来基本是同一类型的影片《元年》(Year One)。
主角们和亚伯、该隐的打照面部分就很容易能让观众信服,虽然该隐……在整体上是一个二逼,但是在角色之间的反应和互动确是合乎大体上的逻辑。
在主角的塑造上,我觉得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刘桦所扮演的主角过于被动,他的戏份除了主线进程之外,其他地方完全被配角抢走了风头,这并不是表演的问题,而是角色在剧本写作时出现的老问题——写着写着,剧作者发现自己笔下的配角比主角更出彩。
过多的笑点集中在配角的身上,主角给人的感觉不是傻,而是木讷。
有好莱坞的编剧总结过喜剧片主人公的特征,既是傻(或者拥有正常人的情商和智商),然后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倒霉的事情,整体的基调是向负面发展,观众会因为主角的傻里傻气,加上各种倒霉的事情得到愉悦的感受。
在另一个方面,主角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去改善目前的情况,可以是往正面或者是负面的方向“改善”,但在本片里,主角在面对问题时,他无法获得足够的力量去解决,大多问题的解决者和剧情推动者其实是配角。
在我眼里,刘桦似乎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这感觉是不对的。
说来,对于一部喜剧片应该抱着一个白痴的大脑和心态去看,大家花钱不是为了思考什么哲学和思想的,为的只是在爆米花的香味中把自己关在一个黑厅里像白痴似得盯着荧幕哈哈大笑,然后在字幕没放完的时候满足的起身离开去逛商场里打折专卖店。
再看这篇所谓的影评,就仿佛我看完了本片后仍然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中坐在位置上内牛满面无法自拔,然后在影院保洁员大妈的催促下才回过神来,打一车到图书馆疯狂搜集关于古代大熊猫是否和羊驼打过照面的史料。
所以我输了,爆米花喜剧电影,我们要求的只是这样:主角出场,笑点,坏人出场,笑点,女主人公出场,笑点,笑点,笑点,笑点,笑点,笑点,打败坏人,笑点,笑点,笑点,男女主人公Kiss,完。
那么如果抛开我过度认真而且装逼的评论,这部电影无疑是符合以上描述并值得一看的。
我无法比较出这部电影较之《十全九美》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但就我个人得到的观影感受,无疑是很欢乐的。
王岳伦很好的营造了一个基本的喜剧片氛围,笑点较足,技术上也没有《倔强萝卜》中的问题,外加草泥马大战城管,还算是挺值回票价的。
看片时笑得非常夸张,不过现在忘的差不多了。
纯粹的娱乐片,做到这样也就够了。
从小被师傅说不是做镖师的料而做镖具生意混口饭吃的王老吉,阴错阳差的接到了押运熊猫的生意。
押镖过程中,山寨强盗、番人间谍、兽捕头、动物贩子、影帝将军轮番登场,好不热闹。
搞笑是目的,引出故事的宋金交战反倒和电影脱节了。
回忆一下本片所用搞笑手段:调侃时事,与时俱进——奥运会开幕式(大场面和熊猫脚印形状的焰火)、选秀、黑车、城管饭馆野味贩子的生意链条年度网络流行语——山寨、神兽、穿越软广告——王老吉、LV、食全酒美、我的地盘听我的!
戏仿红人——任泉同学倾情模仿影帝、loving you、阿朵性感献身各地方言齐上阵——“王”“黄”不分还推动了情节为山寨而山寨的笑料——非常不像的熊猫和羊驼,功夫熊猫似慢动作镜头、熊猫表演海报以及比较低级的嘲笑身体缺陷——何老师饰演的熊猫馆长的近视和口吃我们爱的是男人,不是超人。
——您贵庚?
——虚岁二十。
芒果影业出品,能搏大家一笑,目的也就达到了。
另:片中所有的动画效果都做得非常出色。
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好电影?
最近在我看电影的时候,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袋里转悠。
对于投资方来说,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赚钱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那《无极》呢?
钱肯定是赚了,但口碑呢?
至今我还记得当年各大论坛拼命删负面评价的帖子,以至于让我对自己的审美水平都产生了怀疑!
真不知道他们收了多少黑心钱!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水准高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像田壮壮、贾樟柯这些人拍了不少文艺片,还得了奖,自然都是好电影。
但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普通观众来说实在是闷了点。
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丰收的电影毕竟是少之又少。
大部分的情况是顾了艺术顾不了钱,顾了钱顾不上艺术。
结果呢,艺术家们骂老百姓没品味,商人们骂艺术家不赚钱。
我们观众也分成两伙,这边骂那边太俗,那边骂这边有病。
总而言之一句老话,众口难调。
这样说来,难道就没有个标准了么?
思来想去,我终于有了一个光辉的答案。
那就是:有特色的电影才算好电影。
以中国的情况而言,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一部电影,或者可以推广到一个产品、一个公司,只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无论是够艺术还是够科技,还是够时尚或是够老土,只要路线清楚手段鲜明,就应该算是一部好电影,一个好产品和一个好公司。
《熊猫大侠》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尽管这部电影无论投资、艺术、剧情、场面、明星等各方面都算不上突出,但唯有一点他们做到了,那就是:这是一部最贴近网络生活的电影!
相信有了这一点,就足够了。
足够赢得网民的笑声,也足够赢得观众的票钱。
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在影片中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用心。
“山寨、城管、躲猫猫、草泥马、纠结、我唱的不是歌曲是寂寞、穿越、喊他回家吃饭………………”影片中使用的网络流行元素之多已经无法一一列举。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网民,看这部电影时一定会感觉很亲切。
当然,除了网络特色之外,本片算是乏善可陈。
不过这就够了,我相信李湘老板也没太高要求,她无非想证明两点:第一我《十全九美》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第二我这次没嫁错人。
我认为目的已经完全达到了。
最后,在骨头堆里挑一点骨头。
影片的后半段,矢野浩二的神经病老妈出场的这一部分,完全与主题搭不上关系,让人看得莫明其妙,算是很令人失望。
最最后,再说两句。
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方言片已经火了几年,因此观众们多少有点审美疲劳,估计这个方法也用不了多久了。
此外,本片的背景是番兵攻大宋,从这里似乎隐约可以看到一丝王岳伦的理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他可能会尝试更大制作的作品。
有点意思
哈里哈气
导演还是靠李湘宣传
不错的娱乐片
和十全九美一个套路的喜剧片,基本还是那帮人,故事情节没什么,其中很多配角的戏很搞笑,林海的配乐做的确实不错,主题曲不如去年的梨花香好听
王岳伦踏上傻逼这条道路,渐行渐远...
如果要求不高的话,也算是一部不错的喜剧了,毕竟硬生生把那些流行语文都塞进去了。
湖南台真牛 李湘夫妇真牛 这么烂得片也能拿2800万票房 呼 烂片 比十全九美还弱智
我比较喜欢那俩鲤鱼……
电影频道 打发时间 凑合
表示看了一眼就不想看了。
垃圾中的垃圾
关门~!放熊猫~!
无论好不好,我都支持......这个产业多个竞争对手总不是坏处
制作方后台很硬吧,得罪遍了
去死吧,我就看了一分钟就把电脑关了
呵呵
王岳伦他是一条路一定要走到死么
其实还可以,挺搞笑的,喜剧片嘛,就不要那么去追求内涵了嘛.
因为李小川是婷婷的老师,所以想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