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音画不同步的文艺片,影片在后现代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中透视文革及之前战争留下的支离破碎而又沉重的回忆。
导演说之前想将影片命名为红蜻蜓,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改成了亲爱,其中的“见”和“心”倒反而与影片更为贴切。
影片重重地表现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和依恋之情,追溯她们共同穿过的幽暗岁月,那些一路经受的苦难,异国思乡,相依为命,这像是厚重天寒地冻里傲立的红梅,触目惊心却给人希望。
女主角在无数个被噩梦惊醒的夜晚,也反复透过岁月看到昔日的母亲虔诚得身穿和服跪立在雪地里,模糊的印象是周遭荒芜的林木,和那缓缓传递过来的一个馒头。
起初这些镜头都让我以为是主角从小所经历的事儿,只是回忆起来变得模糊……亲,亲近亲密未必一定有血缘的牵连;爱,大爱厚爱可以超越血缘的限制。
这是我对影片的理解。
和余男相依为命的“母亲”却不是真正的母亲,其中有一个镜头经导演解说才发现是演的那么好,余男潜台词是:你为什么不是我的母亲!
但后来她也对此释然,特别是结局设计得巧妙……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艋舺》的结局,假如画面定格在慢动作飞溅的血滴在赵又廷眼前氤氲成樱花,岂不更为漂亮又意味深长……后来余男找到了“真正”的母亲,但她无法真正接受母亲的生活方式,而她的儿子起到了她们的纽带作用。
情节又一次变化,这位找到的母亲是一场乌龙,她们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老太太回老家的车子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停了,余男上车,但并未带走老太太,而是选择和她一起“回家”,之后又独自一人返回了。
但是在路途中她停下了,奇迹般得她跋涉千里,穿越时间的记忆,回到了当年生死攸关时外婆给“母亲”传递那一个馒头的时空里,原来如此,无论亲或爱,活下去才是她们代代相传的东西。
最后的结局从不不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爱超越了亲情和血缘,在时空的延续下也不断传递,厚重的历史从此变得暖和和轻盈。
它也在告诉我们,我们要不断向前看,无论时空的转变和人世的变化……
令人意外的是片子居然很不错,因为仅凭名字就可以把这种影片划为毫无看点一类的。
但是如果它票房很惨淡我肯定不会意外。
看看档期选择,《钢铁侠》和《致青春》势头正猛,后有阿汤哥带着《遗落战境》围追堵截,加上老派头的《星际迷航》和强势归来的《姜戈》,这部小成本国产文艺片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希望突围的。
再看排片,今天是上映首日,去的那家影院一共只给排了四场,全部错开了黄金档。
再加一点个人感受,进去小放映厅只有连我一起5个人,以至于我可以把脚翘在其他座位上躺着看都没有人管,看完以后前面一个女的还在给旁边两个人讲剧情是怎么回事……然后你就可以彻底对它的票房不抱任何希望了。
但是这些都不能阻碍我认为它是一部好电影。
整个影片一条主线和一条辅线,两者穿插进行,辅线完全是靠旁白完成的。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话,美智子随着参军的父亲从日本让你来到哈尔滨,父亲在战争中失去了消息,美智子踏上逃回日本的旅程。
在途中见到了雪妮,并从无力抚养她的生母那里收养了她。
两个人一起生活在哈尔滨,受尽了周围人的白眼和冷遇。
美智子在死前托人找到了雪妮的生母并将她带回了他们在上海的家,雪妮在于这个是自己亲人的陌生人相处中逐渐接受了她。
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个人分别通过不同的渠道知道了两人并无血缘关系,假生母执意回到老家。
其实故事还有很简单,对于前排那几个片尾还在表示看不懂的观众,我只能说你们不适合文艺片,《钢铁侠》的稀里哗啦砰砰bang比较适合你们!
个人很喜欢旁白的叙述方式,不仅讲述了另一个故事,而且是主线的极好补充。
朗诵者声音平静舒缓,很多人受不了这种基调觉得太过于矫情,我却认为很符合那位历经沧桑最后归于平静的老妇人的语调。
整个影片的音响效果做到很好,两端大的钢琴伴奏,声音都较之其他部分有提高,全程下来一气呵成行云流水,配合演员的内心戏,渲染的非常到位。
另外就是有每次回忆过去时候的尖锐声响配上快速剪接和喧闹场面的无声处理,都不是什么很新的技巧,但基本上用的也都恰到好处。
有一个小细节印象很深,就是王玉芬那个关于大黄狗与小狼崽的故事。
整个故事情节是分两次讲完的,每次都是辅以手影表演。
第一次故事的开始是老人为了哄被雷惊倒了的孩子,后一次是在孩子同学的生日会上表演。
第一次出现这个桥段的时候完全没有概念,第二次出现故事完整以后觉得是一个点题而已。
直到第三次,雪妮坐在从哈尔滨回上海的车上发现窗外一只大黄狗带着小狼游荡的时候,这个细节再一次出现,就必须要赞叹一下导演的构思了。
导演的整个作品实际上就是在问一个问题:爱到底和血缘有没有关系?
女主人公为了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挣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是当狗和狼这个的内容反映的就是导演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没有。
女主也正是看到狼和狗之后想起了美智子第一次帮助她的往事,并将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错认的生母重新接回了上海。
这个小故事在两条线之外进行了一个隐喻串联,做的还是非常漂亮的。
最后来矫情一下主题。
片子的名字叫《亲.爱》英文翻译是Beloved,这个翻译只表明了片名的一个意思,要注意到片名中有一个间隔符。
何为亲?
何为爱?
两者有什么联系?
这才是影片真正要探讨的问题。
两个故事,三个城市,四个家庭,围绕女主陆雪妮展开的故事人物基本上都与之没有血缘关系,但并不妨碍他们相亲相爱。
当然影片难得可贵的就是将这种挣扎很细致的表达了出来。
雪妮因为早年的经历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并不是狭隘的,她只是需要时间去适应出现在自己身边的陌生人是自己的亲人这个突然的事实,为之辞去了对她极为重要的工作。
而当他们相处熟悉之后,她甚至一度想将这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留在身边,这点从她收起那张体检单的小动作就可以看出。
我一直认为任何人之间只有一种关系——社会关系。
亲戚关系,恋人关系都只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所以在本质上他们是安全一致的没有任何区别。
这些关系都需要用心用时间去维系和增进,没有什么其他的要素能代替。
所以我很不理解一些北方人的豪爽,半辈子没打过交道的亲戚,即便是很近的亲戚,我知道你是谁啊,我就跟你血浓于水了?
从来不认识的老乡,我认识你吗,就因为是一个地方就泪汪汪了?
亲戚关系或是什么其他的关系,顶多是给我们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入口,让大家在交流的时候有更多的话题,但这决不是什么无条件付出甚至登堂入室的理由。
生命那么短,赶快珍惜身边熟知的人,携手共度人生。
很多东西想想其实没那么重要,不是吗?
PS:看到有吐槽说导演眼中的文艺片就是虚化背景,摇晃镜头,缓慢的旁边,矫揉造作。
而我却自得其乐,我果然是中文艺的毒太深了!
人年纪越大,就越容易被亲情题材的影片触动。
可能经历得多了,才能体会到,唯有养育之情,无法重复。
首先这是一个不断线的片子,尽管节奏舒缓却能一直拉着人往下看。
在看片不花钱,在家瘫着没人管的时代,吸引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我觉得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女主演余男,她有点神似蒋雯丽,但是比蒋雯丽收敛。
不知道是她自己的个人风格,还是导演的指导,余男的表演显得非常有日本人的影子,或者说,我们想象中老式日本女人的神态。
说实话,正是观察她这个小特色的好奇心,吸引我一直紧紧抓着这片子看完。
而且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片中没有出现过一个打断节奏的角色,配乐也相得益彰——一个好电影,要求能有多高呢?
第二,说说这个片子深刻的地方。
其实这个片子的故事并不深刻,无非是血缘与人性。
但是有一个小细节我觉得其实很值得人回味——就是群众。
在剧中,雪妮对文革报以恐惧和憎恨的态度。
我们一般文革印象都是老知识分子受害,革命小将和工农兄弟轮流唱台的景象。
在今天这个小粉红人人得而诛之的时代,一概的低端行为都有可能被归算到民粹的范畴。
他们可能是精神上的空虚,可能是行为上的粗鲁,可能是知识上的空白。
总之,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是很容易被一些刚刚喂饱的文明一代指指点点,给他们分门别类,像研究猴子一样分析他们的行为。
这些人是群众,是想象中文革的反派,当下社会理论上纷扰的源泉。
东北外婆,恰好就是一个群众。
但是她是一个干净的人。
在雪妮跟东北外婆的交流中,破除的血缘的防线。
但是最终雪妮要破除的是人的防线。
一个最像是狂热小粉红的广场秧歌舞大娘——她们一直被诟病说是忠字舞继承人——帮助一个在文革中受到严重伤害的小女孩,走出伤害,去除伤口。
这种设定让人觉得有点温暖。
在很多的著作中,都提过好奇心这三个字。
好奇心的存在让我们平视与我们交流的对象。
太多的时候,我们审视。
但是平视,才能平息残酷。
大地是无罪的,人们可能在上面犯罪,战争,侵略,内斗,伤害,都有可能。
但是大地保留记忆。
记忆的温度才是每一个个体独能真正拥有的一无二的宝物。
囧,本意是想看赵薇的那部,差了个字机缘巧合把这当成亲爱的来看了,听人介绍备好纸巾准备哭成狗呢,还以为泪点变高了不是抱着那种准备哭成狗的期望来看的话,也是不错的电影,干练冷漠的白骨精被一起认亲的乌龙事件中的老太太慢慢软化的故事电影里某个时刻好像真的能理解那种压力与孤独,人到中年,离异,一直以为是生母的人去世,凭空出现的亲生母亲身居要位,高度有压力的工作,职场上没有人因为你遭遇不幸而同情你,同事的冷漠,上司的压迫,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而孩子还小,会无理取闹 任性撒泼,心力交瘁。。。
生活好像在一个死胡同里,怎么都走出去的无力感,女强人真的不是那么好当的,好在还有钱作为支撑可以不用为花钱而窘迫,吃任何高档餐馆完全可以不考虑钱的因素,只因不合胃口而换一家,旅行只为自己喜好而穷逼只有好自为之了。。。
没有钱好歹不要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遇里。。。。
说不清是种怎样的状态,不要让自己被现实绑架?
让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吧。。。
但是像电影中那样的情景,除去小老太那样戏剧的出场,哪里是个突破口呢。。
辞掉工作?
好像不大现实,经济来源全靠它了,虽然电影里后面辞掉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
孩子?
这种时候就是个小恶魔,跟你犟,你说什么偏反着来,不能打不能骂。。。
真的是无力。。。
想太多了。。。
好可怕。。。
突然想到可能有个好的同伴可能会减轻很多。。。
所以,问题回到,论找一个好伴侣的重要性,没有爱情也至少要是个好搭档。。。
在又哭又笑的抽风下,看完了这部电影,今天刚好是不二神探上映的日子,因为要准备期末考试所以没有去看,在学校图书馆的海报墙上看见了这部电影,起初没有看名字,看了看导演,不认识,看看主演也不熟悉。
看看剧情吧。
母女亲情戏是我一直不敢看的戏,因为我怕会哭,可是不知为什么,看了这部剧的剧情,被吸引了,不知道是哪里,总之心里有个声音就一定要去看看。
片中的女一号是个纯正白领,整部剧我觉得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女主人公的生活线,当然,包括自己的母亲美智子的去世,丈夫的离开,儿子的不懂事,工作的辛苦。
另外一条就是寻亲线,当然这么说也不太妥当,其中是以为农村的母亲寻找以前送走的孩子,而切好契合点就出在了这里,美智子的离开对女主人公是个致命的打击,母亲对自己的爱一点一滴让女主几近崩溃,好像眼泪已经不能代替任何东西了。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片子里有着恰如其分的旁白,声音懒懒传来,陪着画面在合适不过,这是我看过的旁白配合的最好的一部了。
这里的演员也很不错,长得不漂亮,但是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
眼神、姿态、说话的语气活脱脱塑造了一个个性强硬、坚强、看似理性的白领。
可是,母亲这个词语总有能让人一击即碎的可能。
这部片子不仅告诉人们母爱有多伟大,更有女人有多伟大的内涵。
狼和大黄狗可以生活在一起,并且母子相伴,看起来那么不可思议。
美智子是日本人,女主是中国人,两个没有血缘的生灵在一起,在当时抗战的大背景下,一段快乐的母子生活就上演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去世了,她的话就留在了片子里。
农村来的老妇人,说着东北特有的方言,把我弄得乐不可支,淳朴、善良、聪慧都无法形容质朴的老百姓,而大上海奢华、庄重的生活更是与之格格不入,然而就是这个强烈的反差才具有了戏剧化的效果。
我好像仿佛看见了哈尔滨城传统的建筑和一条条小巷,以及那一匹狼和一只大黄狗在荒野漫步。
这个影片看起来很自然。
主人公内心的活动很多。
姥姥的表演很朴实。
电影是往事和现实穿插进行的,不认真看的话会看不太明白哦。
姥姥和不不的相处场景很温情。
那个小狼崽和大黄狗的故事与本片有很大的关联。
雪妮的日本母亲也是给中国妈妈收养的。
当我听到撤退时,母亲和孩子们一起选择自杀的时候我哭了。
整片的音乐效果也很不错。
片子中有很多白描和结尾处不不的笑脸都很让人回味。
看了某评价,说是影片结尾处不知道是怎样导演的。
我倒觉得妈妈给女儿饭团的那段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再次复苏。
我觉得那段处理得非常的棒。
比较让我惊奇的是,不不学会了姥姥讲的那个故事而且用英文讲给他的朋友们听。
桃姐胜在于,画面安排紧凑流畅,人物活动完全自然,即便是刘德华这么个公众人物,观众也不觉得冲出戏份,尽管情节、音乐、摄影比较简单,但正因此演戏才不飙的离谱,演绎的有真实力度,假戏才成真!
反观之,此影音乐。
摄影、画面人物分隔开都似乎精致,大家睁眼就看到了导演的用心,臆想,构思。
导演处处浮现于影片的各个角落。
败笔由此显露,导演的主观构思在客观的观众视野里就成了狗杂碎,吃起每一块都够味儿,但就是美感过于轻薄,欢笑悲苦都停留在导演那里,观众这里面对的完全是木偶般的人物、画面、音乐。
影片里的乡下老妈跟女主人公一起的几个画面里都完全是各说各话,眼神交流都没有,低级错误完全是!!
即便是彼此有情感隔膜,但是这里的情况是两个不搭边的木偶对着导演讲话。
其次,木偶倒是呈现出典型性,但却像是数学老师举例子,乡村的太低俗,像是书本上的,城市的太高雅,国际的完全是海外的,跟片子没任何交流。
老太太和女主教的变化也没认真用心体现出来,而这才是考验真功夫的地方。
导演真应该看看桃姐里的情感渐进深入是如何自然地通过画面的转换实现出内在情感价值的外化。
、总结一个字,木!
就像余男一样。。
说不上恶心,就像贾宝玉眼里的死鱼珠子般的女人。
没多少灵性可言,浮于外景构造,没有精神。
啰嗦了这么多。
就是因为片子的主题的确独特,有创意,有可造性。
但被糟蹋了。。。
《最爱》、《亲密》、《亲爱》……单看片名,你完全想不出这是怎样一部电影,只默以为又讲了如何凄美曲折的爱情故事。
看过之后才发现,这里有亲亦有爱,唯独没有爱情。
影片是女性导演李欣蔓通过三位女性即母亲的经历,对战乱后寻根与无血缘关系母爱的摸索,经过很长时间的迷茫冲突之后,最终实现女主角自我成长与救赎。
驾轻就熟总是好的。
创作者的处女作多围绕自己的个人经历展开,李欣蔓亦不例外。
1945年日本战败,住在黑龙江的日本开拓团的村民忙乱逃难。
缺少军队保护的开拓团难民逃亡途中死伤惨重,在中国遗留了大量的“残留妇女”与“残留儿童”。
这些人就生活在哈尔滨长大的李欣蔓周围。
民族与融合,亲情与血缘,爱与大爱,她自然想到创作了这样一部作品。
中国人觉得我像日本人,日本人觉得我像中国人。
这句话是对影片寻根主题最直白的表述,动荡的不得安生的如汪洋中的浮萍般。
中国人陆雪妮面对日本母亲的离去痛不欲生,她虽然身居日本企业驻上海高管,甚至将养父的骨灰从东北移到上海决心再不回那个地方,却依旧无法摆脱死亡、贫穷、流离、被嘲笑的童年阴影。
外表的强硬以及工作的强势,都是她的保护衣,为了掩藏她对弱小的恐惧。
日本母亲理解她的痛苦,明白她尚未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于是临终之前安排了侦探公司找寻陆雪妮的亲身母亲。
对于陆雪妮甚至日本母亲来讲,在东北、在日本、在上海,无论贫穷还是富足,从未有过自己的家。
流浪辗转的人生仿佛是这对母女的宿命,风雨飘摇无立足之地。
所以工作调遣需要回日本时,陆雪妮直爽地答应了。
可是找寻来的“亲生母亲”却不愿远走他乡。
“亲生母亲”在影片中是一个稳定的有故土的形象设定,性格也被赋予相对完满的特征,与日本母亲和陆雪妮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所谓文艺人多愁善感,命运多舛;普通人一生质朴,顺应天命。
“亲生母亲”有根基有传统,她会跳二人转,会耍手影,会捺鞋底……虽然年轻时死了丈夫,因为贫穷舍弃了自己的孩子,却并未有中国观念里因为亏欠女儿,无比强烈的自责。
她极好地顺应了周围大都市的环境,为与失而复得的女儿和外孙和睦共处积极努力。
而当一切趋于平静,导演又为影片增加了新的矛盾冲突,“亲生母亲”非亲生。
如何抉择又成为陆雪妮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这里影片又展现出物质财富的重要意义,小时候母亲会因为穷而忍痛抛弃自己的女儿,长大后女儿是否会因为某种原因抛弃自己贫穷的母亲。
决定权永远倾斜于富足强势的一方。
只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话,抛弃情有可原,不抛弃皆大欢喜。
导演对结局的处理果断又保有余地,非常犀利。
文|苏筱兀。
《亲爱》 ——即亲可见、爱有心;亲情的亲,大爱的爱。
又名《Beloved》是一部国产小成本文艺片。
导演李欣蔓,主演余男。
我不想从电影手法等专业视觉看待这部影片,我只想从我的视觉解析这部影片,内容可能粗鄙,但也是我认真看完后的有感而发,希望看官理解。
这部电影内容是母爱,两段没有血缘关系但有爱有依赖的母爱,她的两位妈妈,一位是由中国妈妈抚养长大的日本遗孤,早年遭受过批斗,丈夫是被斗死的,但有知识,文化;另一位是几乎一生都在哈尔滨那苍茫天地间独自生活的农村妇女,贫穷缠绕着,当她来到觥筹交错的上海时,她与这城市格格不入。
主人公陆雪妮是一家日企的高管,她与上司下属,丈夫之间都有矛盾,或小或大,我是一个学生,都感叹她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但她又能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完成商谈,酒宴等交际活动。
可能是她太真实太美好,不愿意也不屑看待他人的看法,这可能与她从小的生活有关,没有朋友,但有白眼唾沫与闲话,所以她和妈妈既是母女也是朋友。
那位母亲能注重孩子自信快乐的培养,可以拆了一整条棉被和她一起做布娃娃;能和她脱完衣服在镜子面前让她正视少女的胴体,告诉她乳房是女人最美的地方,她应该为此骄傲。
另一位母亲也给了她一次发育,让她微笑,让她释然,当她无意间听到同事笑话时能走过去微笑,但结果不美好,但后来她的下属对她也有了不舍与依赖,这也是一次飞跃。
唯一让我伤感的是那老人在毛坯房前的身影,脸上密布着皱纹,低下头清晰可见的川子眉,生活不容易,但也请别给老人那么多风霜,她虽然粗陋,节俭,但她善良有气节,更有一颗慈母的心。
结局不美好,过程也不美好,但情感美好!
不知陆雪妮离开后是否有不舍与悔恨。
如果是我,我不会这样,我会怜取眼前人。
2013年6月29日写最深入我心的是饰演乡下母亲的老太太乌吉穆,自然纯朴,不是演戏,却胜过所有演技,带我们感受母爱的温度,不是剧中特定的母亲,而是所有母亲都会给儿女的那份爱。
亲爱,和爱情无关,最后发现也不是亲情,是一份亲·爱。
没有大明星,也就是余男、于谦,没有故意刻画的背景,也就是和一个“母亲”之间的故事,小阵容、小宣传、小成本,它几乎没有被人知道,你更不可能在地铁里看到它的广告牌,它没有像《小时代》、《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那般成为“红人”,但它拿到了第八届大阪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这就够了。
从《杀生》开始有点关注余男的存在,她的美和舒淇一样,不经意间才能发现,很特别的一种存在感。
她其实已经超越了所谓的一线演员,她们的存在是不可代替的,但一个范冰冰、杨幂、Angelababy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亲情,你会让另一个人来代替吗?
其实并不是代替那个人,而是填补那份情。
人的情总是因为无处释放,所以引来无限忧伤。
上至老人 下到小孩 每个人都看起来有点神经。旁白配乐过了。 摄影是很漂亮,不适合
余男的长相太挑战我的审美了。真是丑的。。。。。。。。。。。。。。让人看不下去了。。。。。。
敢不给个4星么。
演的好假
不炫技、不造作、不煽情,但是我有被这部温情的片子惊艳到,只是因为现在愿意老老实实讲圆一个故事的电影太少了
太可怕了!!!!旁白是要死!!!
很做作...开篇的西式葬礼、抚摸墓碑特意强调亡母的日文名、以及余男莫名其妙的露肉.以及后来种种真的不想多做赘述.如果有个深沉的主题、演技压抑内敛的女主,再加上各种空镜头晃动的镜头等堆叠就是文艺片的话.那拍艺术电影岂不是太容易了!
余男性感到剧情根本不需要,但是导演会顺便揩油拍她洗澡时候的背呀屁股呀什么的。。哎
还不错!
浪费我中午的三十分钟
导演是嗨得开心了,留下了观众一脸懵逼。不能用电影语言让观众享受的电影都是垃圾。
已拖
过多的第三人称叙述显得导演计穷。同类型影片确实桃姐更胜一筹。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导演和演员都能静下心来,所以可以沉淀出这样的好作品。一个新导演可以把一个故事讲清楚,不做作,不刻意,不故弄玄虚,从基本开始,很好。虽说大荧幕里经常看到余男没有表情的脸,但是表演却是没话说,一如既往地不跟风,不主流,不大众,还可以接一些这样小制作的电影,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基本的人的操
最后有点假
这是我来北京看到的最棒的一部电影,但它注定是一个票房悲剧。那又能怎么样呢?怀才不遇?太常见,认了吧
各种身份地气乱接入,独白叙述有高中语文女学霸所写散文的既视感,生活与现实的根基在哪?。情结的叙事略浮于表面,一些冲突也略老套。认亲和发现错认都太突然,认亲也太随便了。
余男演的太好了
生硬的旁边跟表演,彻底抹杀了我看完此片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