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以塞尔维亚狂热民族分子青年刺杀费迪南引发,最初的最初大概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是一场导致130万人死亡的世界大战。
如果时光倒流,人们还会拿起枪走上战场为一场毫无意义的大战肉搏相向吗?
狂热分子要么心怀野心,狂妄、自大,以为自己可以主导众生;要么本质是精神病患者,童年人伦之爱缺失、内心极度自卑、缺乏安全感;要么是被洗脑,真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被以民族、宗教、国家之义煽动生命就是爱与被爱 Weir 上尉死前没有过爱情,甚至几乎不知道女人是什么 Firebrace 有体弱的妻子和患病的儿子,不能顾他们,儿子病死两周才得知消息 Wraysford 面对濒死请求打死自己的士兵,在地道死里得生与敌军的相拥哭泣他们是有爱至少是想爱想被爱的人让那些野心家、精神病患者、各种粉红去死吧!
看着豆友们洋洋洒洒的写出论文似的评论来,咱真是自行惭愧!
每个人都对角色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每次看到自己有感觉的片子,总想也写很多感慨,想把片中的每个细节都清楚的表达出来,可是一旦坐在电脑前却又难以把自己的体会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不知道自己想什么,就像《鸟鸣》这片子,男主角真是一个好人,经历了四年的一战,完全是靠着对爱人的美好记忆而坚强的活了下来,他的外表好像喜怒不形于色,眼神里透着忧伤,善良,坚强!
不得不佩服导演选择角色真是很到位,对镜头的把握很恰当,现在的战争场面太真实了,到处是残肢断臂,流出来的内脏,灰头土脸的在死人堆里爬来爬去,可是一直到最后导演都没有提战争的残酷,但很恰当的表达了此意,每个士兵都想回家,无论是敌人还是己方,战争中回忆的就是家庭的温暖,让人有活下去的信念!
谁想无休止的战斗啊!
有战争就有牺牲!
其他的豆友们都写的很好了!
麦琪的礼物是个很不错的隐喻,恋人之间,往往因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因为对彼此的思想理解偏差而产生误会。
像《麦琪的礼物》那样,这种误会就是喜剧,让人带着眼泪也能发自内心的笑。
可是,如果是《鸟鸣》,我们就笑不出来了。
这部电影有浓郁的英国味,剧情叙述缓慢,情感表达充分。
虽然夹杂着许多法语的英语对白听起来有点难懂,不过这种英伦式的情感抒发还是让人动容。
这部电影有很多的疑问,比如斯蒂芬怎么为什么来到亚眠,斯蒂芬在伊莎贝拉离开后因何而参军入伍。
以前的我可能非要刨根问底不可,但现在我觉得这些问题都不重要。
毕竟,爱情就是爱情,很多生活的细节,了解清楚和糊涂过去,都是同样的结局。
我本以为伊莎贝拉离开斯蒂芬的原因也会成为悬案,没想到最后居然是这样的缘故:伊莎贝拉认为斯蒂芬还是个孩子,还没有做好接纳她肚子里孩子的准备。
而这一切的判断,居然就是伊莎贝拉逃离法国的家后,斯蒂芬对她的继子女们写给她的信没有足够的热情。
当然,这件事情本身我们无需也无法评论,究竟谁对谁错已然不重要,只是伊莎贝拉的做法,最后造成了两人的遗憾和长久的痛苦。
双线叙述中,一战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也映射了斯蒂芬的内心,他受伤后拒绝回到伦敦的文案工作而是选择再入战场,一方面是亚眠这个地点刺激了他,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他内心的呐喊。
他并不是无畏生死的勇士,但是却也并不只留恋生存本身。
这种心理处理,确实值得称赞。
还有一个很出彩的形象,杰克·菲尔布里斯。
这个人也算得上主角,他从一开始在站岗期间在战壕打盹,被斯蒂芬和格里宽恕,到后来从死人堆中救出斯蒂芬。
以及最后,他和斯蒂芬被困地道,他告诉主角,人生就是爱与被爱。
这个桥段很打动我,或许这也是他这个丧失爱子的男人最后的谆谆教导。
确实,爱与被爱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当斯蒂芬终于炸开了封堵在出口的泥土瓦砾见到阳光后,那两个告诉他战争已经结束的德国军官,和他最后相拥而泣。
确实,战场上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而战争结束后,原来我们都一样。
文/张小张打开BBC剧的正确方式:正襟危坐,肃然起敬。
看过的英剧很少,基本都是欧洲古典类,印象中总是会有一个大庄园,里面住着漂亮的姑娘和绅士(这是唐顿庄园么)……BBC的电影如《成为简奥斯汀》《赎罪》《傲慢与偏见》给人的感觉都非常“英式”。
总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存在,不管是精致的画面,还是他们的英式发音(不管什么剧,开口说几句,立马觉得高大上了),都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故事大都是名著或小说改编来了,以一种内敛的叙事方式,以一种优雅的姿态,以一种绅士的风度,站在高处,只以自己一贯的风格存在着,貌似在说,你爱看不看!故事里即便是最炽烈的情感也是“收着”的,大概这就是有历史底蕴的英国和美国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在看多了肥皂泡式的美剧,必然要来几部英剧净化一下浮躁的内心。
《鸟鸣》是Z姑娘介绍给我看的,她是个BBC迷,推荐的剧值得一看。
张嘉佳在微博上说,“生命就是时间。
所以念念不忘,就是把生命托付给对方。
”对,“念念不忘”,就是这部剧的主题。
1 故事故事发生在亚眠(一个小城),男主角Wraysford住进了他的工作伙伴的家里,认识了这家的女主人Isabelle,他们背着男主人偷情,被发现后,两人双宿双飞去到了法国南部开始新的生活。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出轨故事,对比国产剧的复杂,这情节简直不堪一击,要说这样的故事好看在哪里,对于传统的英国人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这样的出轨是恶劣的,可是在《鸟鸣》里表现出来却是唯美的,精致的,优雅的。
看的人早就忽略了已经触碰的道德底线。
2 电影可以不在意这是一个违背道德和伦理的故事,是因为这剧的叙事方式一直是以Wraysford回忆的片段进行着的,此刻回忆过去的Wraysford已经与Isabelle分开,你要是看到Wraysford痛苦的眼神,如何还能责怪他呢;你要是看到他在寂寞的抽烟,如何还是责怪他呢;你要是看到他那张因为战争而永远洗不干净的脸,如何还忍心呢。
我们都被他对Isabelle念念不忘的思念感动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却被这小小的男女之情触动,一战的背景也只是这个故事的衬托而已。
在战争中承受的痛苦和死亡,都是为了凸显他对女主那无尽的思念,而且这思念和爱恋已经可以穿越死亡。
如果说这故事有多么精彩,不如说导演的拍摄手法有多么高明。
回忆里的精致画面和战争时的脏乱苦,穿插交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也在说,爱情是美丽和甜蜜的,战争是肮脏和痛苦的。
失去小爱时,投身卫国的大爱之中,最后还是回归到小爱,当然,战争会过去,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它有着除了爱情之外的很多情感,让男主角最终意识到最初的,也是最后的温暖之地。
3 演员及其他女主角的造型非常非常漂亮,长相也是我喜欢的类型,她只需要往那里一站,不说话,也是一场戏。
有没有演技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对于喜欢的,我简直没有底线了吧……)另外,我一直在想,关于这整部剧(共2集),如果把剧本拿给美国人拍,会是如何呢?
战争绝对不是这样的,场面太小了吧,挖挖地道算什么战争……必然是大场面,厮杀屠砍,赤裸裸的血腥才能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不是么。
暧昧,挑逗,床戏都搞这么内敛作甚。
钓鱼的那一场也太多余了吧……哗哗啦啦改一改,就是直接明了完全视觉派的美国版。
所以呢,看剧还是要多元化,多国化才行。
4 深刻与电影无关关于深刻的主题,我认为,但凡已经成年,深刻便与年龄无必然关系。
有些人是深刻的,有些人是看不出来深刻的,谁知道呢,我们不具备慧眼。
我们在电影里寻找一些深刻的人物,以为可以读懂这些虚构出来的角色。
总之,可以主观一些,但是至少保持一点中肯。
现实中也一样,写下来,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少说话,多思考。
当然,是因为自己是废话流。
2014/10/24 23:00=======================独立影评,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两张电影票微信号:twomovietickets网易云阅读:两张电影票
剧情就不谈了。
既然是改编剧本,就有他改编的理由。
何况,英国人还是很善于拍这样的故事的。
不管好与不好,至少不至于太差。
这里只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
是上集中游河返程时,船上的一场“对脚戏”。
真的很SEX,真的很有味道。
(对脚戏嘛!
)相比之后的床戏,让人过电的这场戏,却只有区区的2分钟。
当然,之前钓鱼时,剧情已经有了很好的铺垫,这是必然。
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唯美的大全镜头。
两叶小舟从远处缓缓划来,安静的河道、远处天边渐隐的阳光、回程中无语的众人,似乎一切都是为了男女猪脚的这2分钟准备的。
这时,只有船桨划水的声音,很安静。
小船上,Eddie Redmayne和Clémence Poésy屈膝对坐,两人都望着岸边,若有所思。
因为是相对而坐,即便没有近到能感受对方的呼吸,但想忽略对方,确实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岸边突如其来的一声水鸟叫声,成为了破局之笔。
Clémence Poésy下意识寻向声音传来的密林深处,却不经意间使得两人本就紧挨的脚靠在了一起。
开始了,这一定是过电的感觉!
(至少是导演插上了电源。
)即便隔着高筒皮鞋,隔着袜子。
也是一股强劲的电流。
随后,两人不约而同转脸,凝视对方。
不得不说,两位猪脚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
从Eddie Redmayne低额、到抬头、两人对视、眼神躲避、再到Clémence Poésy眼眶湿润。
一切都是靠2人的眼神来表演。
在5组正反打镜头和反复几次的脚部特写镜头里,演员所有的表现都入木三分。
这组镜头的剪辑也绝对干净利落,这样的镜头剪辑,你在“国产大片”里很难找到,人家却只是BBC的一部普通迷你剧。
另外,演员眼神外的小景深焦外和云层下的散射光线,又让人物的面部细节丰富到了极致。
我都甚至以为,灯光组是拿了一盆水给演员找眼神光的。
虽然船身在缓缓移动,但大光圈所带来的小景深,更加压缩了空间,让流动的时间在这一刻几乎凝固。
而精准的同期录音、舒缓的配乐和丰富却干净的镜头空气感,无一不充满了整场戏,让所有的情节都直入人物内心。
整场戏没有一句台词,却是两猪脚交流最充分的2分钟。
其实,看过的欧美电视剧并不多,但BBC只用这一场戏,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差距。
昨天为了看这部电影,回到家已经凌晨一点,这电影实在长得出乎意料,但是我实在没有意志停下来,于是不知不觉就那么晚了。
我穿着黑色的风衣,裹得严严实实,走在路灯昏暗的回家路上,脑子里满是男主角的眼神。
这部戏里,由于男主角贯穿两个场景,篇幅很大,导致女主角也几乎沦为配角。
初看没有太大兴趣,一直不喜欢看战争片,因为接受不了太残忍的画面,男女主角也不是大帅哥和大美女,外貌协会的我表示没多大动力。
结果随意看着,发现我已经停不下来,剧情丰富饱满,使得三个小时毫不显长。
在生活的场景里,男主角的神情是温和的,总是含着沉静的微笑,在战争场景里,他的神情冷漠而坚毅。
女主角的浅色眼睛很好看。
男主角很幸运地得到了他爱的女人的青睐,可是最终又痛苦地失去了。
他怀着这种美好又痛苦地记忆,在战场上日日夜夜。
然而战争的残酷让他每天都在面对各种痛苦,他失去他亲密的战友,被强迫着去执行不情愿的的命令。
他用美好的记忆驱散战争带来的痛苦。
另,我想作者之所以把美好的爱情加上婚外情这么一个条件,只是想说明,一切都是那么不容易,美好的爱情也是艰难的。
不会写影评,只想写点由电影想到的东西。
我看不了太多的东西,因为触动我的东西会在我心里盘旋很久,以至于在它淡化之前,没法接受新的东西。
这部电影亦是这样。
我相信,所有的人曾经都想到一个完整,包含世界上所有的幸福和美好的一个完整。
然而人生的路上,我们得到然后失去,然后又得到又失去,一次又一次,于是我们有时候因为害怕承担失去的痛苦,而不敢去得到自己想要的。
再到后来,也许对于得到和失去都变得麻木。
什么是该有的什么是该没有的早就没有了定义,曾经的完整,被一次次解体以后,只留下冷漠。
曾以为放弃一些,再放弃一些,就能留下我最珍爱的那部分,上帝似乎没有你的努力而偏爱你,终于你明白,不用再取舍,因为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
我想我是一个太在乎结果的人,于是乎一个不满意的结果常常是我否定一切,推翻一切。
因为对结果的不满,让我对过程的一些美好回忆都饱含负罪感。
昨天看到一个微博,成熟就是宽容,成熟就是没有对错好坏的明显界限。
我早已学会了这一点,几乎从不怨恨什么人和事,只是这时候,我忽然发现自己也失去了方向,既然没有了对错,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影片一方面渲染了美好的爱情,另一方面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我们应该做更多的事,除了关注自己以外。
看完了片,总想写点什么,因为确实是一部好片,打动人心,但是又突然不知道从何写起。
如题所示,就写写从男主角吧,Eddie的表演着实令人惊艳,尽管不算典型的英伦帅哥,,但是胜在有特点,如雀斑,浅绿色的眼睛和厚嘴唇,给人的感觉是那种有点深藏不露的性感和小纯真相结合,再加上演技,就让人过目不忘和着迷了。
在这个片里,有几场戏令我印象深刻,看了又看,如下:1. 船上接踵。
这场戏拍得很细腻,其实整部片都很细腻。
这场戏的出彩之处在于完全靠眼睛来表现内心的情感。
男女主角的眼睛都是浅色的,一个浅绿色,另一个好像是浅蓝灰色的,看着他们目光游移,交接,闪躲,真是很有味道。
2. 床戏的铺垫。
床戏拍得说实在话,也就那样,反而是之前的铺垫很有意思。
午餐后除了男女主角以外的所有人都离开了餐桌,顿时这两人陷入了一种莫名的不自然气氛中,男主的眼睛一开始都不知道往哪里看才好,只好死死盯着桌布,,而女主则把双手搁在桌上抬起并努力盯着自己的指甲。
男主终于试探着把目光转向了女主,女主感觉到了他的目光,却装作不知,更努力地研究手指,但是终于在这种凝视下撑不住了,抬了一下眼皮都不敢正视,说了一声"excuse me",站起来转身就走,走了两步,还没来得及走出餐厅,男主角终于小宇宙爆发了,站起来,一大步就抓住了她的手,把她转过来,左手捧着她的脸,很有侵略性地吻她。
女主也回应了,但吻了一会儿,女主突然又觉得这样不好,于是推开男主仓皇而逃。
男主郁闷地转过身,敲了一下椅子。
半响,听到脚步声,女主又回来了。
接下去就去了卧室,在去卧室的途中,走廊里,男主的表情是那么地期许,跟在女主身后。
女主在卧室门口拿钥匙开了门,要拧开门把手的时候有稍许停滞,男主立马一步向前,握着她的手一起拧开了门把。
这整个过程,只有一句话就是女主的"excuse me",并且分了4段穿插在1916年战场场景的回忆中,但是整个情绪却连绵不断,层层递进,推向后面的床戏。
3. 女主的丈夫发现女主和男主的私情。
如果这个情节排成捉奸在床的话就没意思了,好在没有。
谈话是在餐桌上开始的,一开始女主的丈夫正在质问女主为什么偷偷给工厂罢工的工人家里送面包,然后要求儿女出去,并开始要求男主也出去,男主在这个时候怎么忍心让女主一个人面对丈夫的责问呢,于是死活不肯走,开口刚说了一句"sir",女主跳出来说"No, I want him to stay",于是两人的恋情曝光,丈夫气愤地起身要冲向女主,坐在两人中间的男主猛地起身抓住丈夫的胳膊承担责任:"I persued your wife, sir, I seduced her",丈夫要男主马上离开他家,女主发话了"then I'll go with him"。
丈夫愣住了,随后眼光往下移,原来他看到了男主转过身,握住了女主的手。
男主的眼里满是惊喜,女主也是盈盈泪光,为自己终于做了决定挣脱了枷锁而喜悦。
两人相偎着走了。
这段之所以让我记忆深刻是因为短短几分钟体现了两个重要的情况,第一,男主是有担当的人;第二,女主并没有贪恋安逸稳定的生活,而是为了爱毅然而然地作出了决定。
额外让我花痴一下,男主挺身而出的时候穿着燕尾服的身姿好挺拔啊!
当然,穿军装也超有型,我果然也是一个制服控啊。
4. 男主终于得知为什么女主当时离他而去并且看到了自己的女儿。
这段Eddie的表演实在是太赞了,我忍不住看了好几遍,先是得知女主的死讯后黯然地跟女主姐姐来到了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小房子,然后得知女主有一个女儿开始,眼睛就蒙上了一层雾气。
问道女孩几岁的时候,一颗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等看到小女孩问道"Is she mine"的时候,他颤动的睫毛和颤抖的声音已经让我都忍不住要崩溃了,但眼泪还在他的眼眶中没有掉下来,最后说完"that's why she left"之后,男主的情感终于决堤了,他先是撇了一下嘴,感觉像是想笑一下似的,然后大颗眼泪掉下来,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看他一下坐在沙发上,一手还拿着酒杯,一手扶住额头在那哭得泣不成声,我的心都要碎了。
5. 最终男主终于从隧道里爬出来,浑身都是土还红着眼睛,看到来了两个德国人,手无寸铁的他只能双手握紧了拳头,然后大喊"come on",要与敌人作最后的搏斗,没想到战争结束了,于是他痛哭着拥抱了敌人。
这片Eddie的哭戏还真的挺多的,而且每次哭得都很不一样,情绪的处理和表达都很有层次,也表达很到位。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好像只说了一些片段和一些细节,关于战争的残酷,我就不展开这么宏达主题的探讨了,只想说这是为数不多我看得进去的战争的片。
归根结底,我还是因为这片迷上了Eddie啊,所以请允许我随便感言两句吧。
英国电影却有一个法国式的结局。
这之前如果有人问我“战争和爱情是什么关系”我的答案一定是标准且傻逼的。
其实,什么他妈关系都没有。
这电影的妙处就是,让这两个本不相干的东西做了爱。
船上男女身体轻触的那一幕,太让我神往了。
“人生没别的,就是爱与被爱”用这话做结尾略显牵强。
我觉得birdsong part1拍得还挺好的,至少我挺喜欢的,双线叙事但故事交代得很清楚,感情线也很完整,比豺老师的还好的多(虽然不是很道德,但至少很健全而且军装西装都拍得太好看了我草怎么能这么好看,换个造型风格完全气质就不一样了,就这么完美一男的。
Poesy也好漂亮好漂亮,完全是那种法系气质美人,感觉会很适合弗朗索瓦丝,总之就是很美,我看我也迷糊(((最后就那么你说我们就跑还挺幽默的但一想到Stephen那时候才20Isabelle估计也差不多就感觉,还好很喜欢part2,整部看来觉得感情线还是很好,虽然仔细想想的话可能有点狗血但至少这部拍的还挺纯爱挺悲伤的,虽然我觉得你们不长嘴真的很不好,完全是不长嘴的悲剧。
战争线也很不错,其实很大感受是Stephen命真的很大,死里逃生了三次。
wire(?
大概叫这个)的死真的太仓促太突然,完全没有预料的突如其来的逝去,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真的各种各样但又都痛彻心扉。
最后“the war is finished ”还是个很不错的处理,这场战役所有人都已经打累了,牺牲了太多,失去了太多了。
总的来说还算是中规中矩比较不错的战争与爱的故事。
交叉的叙述,时而温馨,时而紧张,时而沉寂,时而爆发,战争与爱情,我不认为这片讲述的重点。
我更认为爱,才是主题,不单单是对异性的小爱,更包含对社会的爱。
爱意义深刻。
女主人公对被爱的接受,对自己爱的人包容,以及自己的对子女的爱。
男主人公的爱,来自多方面。
男主人公面对自己爱的人,敢爱;面对不正确的爱,果断的拒绝;面对爱的人离去,心中始终难以割舍;面对自己士兵的离去,他彰显了一份大爱;但他没别叙述成英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
面对战争依然畏惧,面对战争的结束依然欣喜。
男主角真的演的很好,不是很帅,却表现完美,他面对很多爱,显示出不同的成长。
最后在爬出地道时,难以直立的身体,突然到来的德军士兵,让这位成长不少的男人,一下子进入了战斗状态,或许真的与对方殊死搏斗,他已没力气,但是内心爱的力量,鼓舞着他。
以及最后,回到自己孩子的身边,就如那句“人生没有别的,就是爱与被爱”,他接纳自己爱的人对自己的爱,同时对自己孩子也付出了爱。
总之,这片与我擦出太多火花了。
eddie长得就适合演姐弟恋,不过略面瘫吧。
英国人咋就这么爱拍劈腿呢。
6.8。成长中的痛苦告诉人爱的美好。不曲折,好晦涩,无感觉。
星星都是Eddie的。。。这么无聊单调冗长的片子能让他演成这样,真是难为他了。。眼神用的不错。。女人太丑啦,眼睛鼻子都不对称,都太三角~~~~还有,还有,胸下垂+一团黑痣=惊悚,不适合露。。。
结尾处Stephen走向等候着他的Jeanne和女儿时,劫后余生充满希望的光景掩盖了小说中关于他在战后初期的战争后遗症症状:他两年没有说话。
为什么叫Birdsong?大概他们贯穿于战争中的爱就像鸟儿在树林里低语,绵延于千百种声音中,却依旧能清脆着到最后,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PS:我越来越喜欢芙蓉的法国脸,这小伙满脸的雀斑也不减分。
首先不得不吐槽一下Matthew Goode已经沦为配角中的配角了,那戏份比另外两个冰火好基友还要少,从故事上说,第一部分描写的这段偷回来的爱情既不感人又不美好,但第二部分对战争残酷的描述还是令人十分心酸和难受的,如果不花费笔墨在爱情部分或者会更加好
"How do we look?" "Happy." 那是最好的时候 信念坚定 爱情灼热 不要以后 不要沉默 不要争执 不要生老病死
是谁支撑我看下去的。。。你们懂的
拖沓的剧情
光舒服得能把人打死
This isn’t a war. This is an exploration of how far men can be degraded.
斑多星人和痣多星人婚外情勾搭片段通通快进后尼玛果然另有一番天地啊,虽然后来斑多星人的机油们一个个损伤殆尽了,TuT.....
There is nothing more.TO love and be loved
感觉挺压抑的啊
还可以吧……画面服装都相当精致。
1.第一集,想妹子的士兵死了。第二集,想基友的士兵也死了。2.雀斑你这个男小三你会有报应的(喂),战争结束后果然有男人来带走你。3.芙蓉妹子面部神经总是很紧张,除了H特别美,其他时候让人压力真大。4Firebrace你不要死,你的吐槽最有爱了QAQ
爱情在生活面前不堪一击
这戏就跟克雷斯曼波西身上那么多的痣一样 不知所谓。
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