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响亮
Haut et Fort,Positive School,Casablanca Beats,卡萨布兰卡节拍
导演:那比尔·艾奥殊
主演:Ismail Adouab,Nouhaila Arif,Samah Baricou,Abdelilah Basbousi,Anas Basbousi,Soufiane Belali,Zineb Boujemaa,Ismail Elfallahi,Amina Kannan,Marwa Kniniche,Maha Menan,Meryem Nekkach,Mehdi Razzouk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摩洛哥语言:阿拉伯语年份:2021
简介:阿纳斯以前是一名说唱歌手,他在卡萨布兰卡一个工人社区的文化中心找到了工作。在这位新老师的鼓励之下,学生们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通过嘻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更加充满热情。详细 >
【摩洛哥】攫取说唱这种形式的根本能量以及独属于青春年龄阶段的主张与表达,无论是仔细看唱词的律动,还是它所触及的对各种高深话题足够精雕细琢的讨论,都有深刻印象。不过大部分的唱段以及几乎没有任何喘息的节奏让它也没有空间去铺垫更多的故事,只一味地将观众拽入各种场景之中;唐突,也很不假思索。即使考虑到它所诞生的区域特殊性,比较 Carlos López Estrada那部依托诗歌托陈、有着相同形式的《夏日诗》,也逊色不少;遗憾大于赞叹。
北影节-华星ume。以为是《爆裂鼓手》或者至少《舞出我人生》的水平,但其实叙事拙劣粗浅到高中dv摄影的水平。回家路上仔细想想,我们应该用欧美大片的水平去要求摩洛哥电影吗,我们不应该鼓励有人在拍伊斯兰社会中,青少年对嘻哈文化的追逐吗?也许电影水平和片中少年的嘻哈水平一样拙劣,但还是想为了真实和不一样的世界而鼓掌。
嘻哈主题算是比较新的尝试。长篇的语言讨论和现代舞的大段展示使人无聊
嘻哈文化和阿拉伯宗教格格不入。裹着头巾玩hip-hop画风很奇怪,也是电影要探讨的主题,非洲人的节奏和韵律感真好,种族天赋。拍得太流水账了,要不是动感的音乐,我可能提前离场了。(BJIFF/Day12/Scene36)【中国电影资料馆】
不在大银幕看可能很难坚持下去,比较俗套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对社会议题的探讨也真就停留在“探讨”层面。但,阿拉伯语Rap还是蛮好听的。
比较套路,不过这种片子重要的还是带出话题。另外,也点出了说唱的核心该是底层表达。
这个男主太讨厌了
北京节资料馆观影,人很少。之前看了几部电影节引进的国内首映的片子,几乎是失望透顶。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来看,因为在影院看难看的片子简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看完这部之后却像开了盲盒一样惊喜。从叙事上,影片的叙事确实很散,前后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很多时候突然跳切。这也是让大多数观众感到无聊的原因吧。但总的来讲是以说唱老师的一段经历为始终的,他来到这个地方,给几个青年们带来了新的音乐形式,解放了他们的思想。其次在段落/情节上,确实有几个自己特别喜欢的:女孩的一段劲舞、用说唱在火车轨道上骂自己的哥哥、男孩突然进入心流状态的一段说唱,以及最后的几个孩子送别老师等等。再说一点就是影片中有好几个直推和直拉镜头,咋看觉得挺出戏,但感觉就是导演间离手法的使用吧。
摩洛哥死亡诗社厚,哦不,死亡嘻哈社。
#2021戛纳主竞赛# 和《大西洋》一样,令人眼前一亮的非洲电影。有种类似日剧的热血,年轻人寻找自我的成长,借由rapper的形式表达身份政治,打破固化的宗教痼疾,消除性别歧视女性之声高昂响亮。
借嘻哈之口探讨摩洛哥穆斯林世界存在的女权、政治、宗教等问题,但是探讨得不够深。。。而且剧情过于简单了,撑不起一个电影。。。
2.5,真挺肛泰的
一个被讲过无数遍的启蒙教师的故事,尽管融合了嘻哈元素以及政治宗教等社会议题,却显得大而无当,群像刻画完全集中于表面,在表现上主要采用了「盛夏」式的虚构场景呈现,插入音乐、舞蹈来将内心客观化处理。
《论美国资产主义毒瘤如何腐蚀北非穆斯林青少年》,本来题材无可厚非,但因为是“天选之作”而变得政治意味浓厚。而实际上电影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部平庸之作,一碗食之无味的心灵鸡汤。但电影屌就屌在可以对观众们rap“ 啦啦啦你能拿我怎样我可是政治正确宣扬西方自由民主文明的金棕榈大热门哦气死你啦啦啦”糊你一脸。
电影拍摄手法一般,画面一般。传达的东西,有点隔靴搔痒。
#戛纳#主竞赛。一部重复rap歌唱片进了主竞赛,大跌眼镜。即使前半段隐喻政治压迫的歌词和课堂辩论,也掩盖不了电影拍摄本身的贫乏。母亲带走女儿学唱rap因为怕带来危险,映照某个国度文化审查。摩洛哥,伊斯兰教,阿拉伯语,题材占优。
三星半。独属于摩洛哥的黑色青春片。没有过多技巧,只有对现状的勇敢呈现。华彩部分属于直击灵魂的歌词,属于那些无法言说的舞蹈语言。他们用音乐传达了他们沉默中如火的愤怒。当那个女孩站铁轨上,对哥哥说出你没有权利左右我,当那个男孩站在家里,面对冷漠的兄长,说出自己可能永远不能拥有的人生。那些呐喊的灵魂,令人为之泪下。也许所谓"态度",就是最疼痛,最真切,最坚定,也最难抵达的,盛开在生命最初的本真。
非常精彩,颇有种在城中村进行艺术治疗之感
死亡诗社。比较理想化的编剧。这他妈才是说唱,请给我多点这种音乐洗刷下我被某些奇怪rapper玷污的耳朵。
当非发达地区面对发达地区入侵的新潮文化,这题材感觉被电影界拍烂了,本以为这部片会有一些新意,但看起来并不是。首先冲突,这部片是前期叙述少,希望通过最后亲人对音乐会的反抗来实现爆发,但后期没推上去,反而让整部片子的张力显得太弱。其次交流,老师和孩子的交流占据了影片大半部分,但说教意味太浓烈,留白太少,应该用情节带出这些话。而且由于翻译原因,感觉很多点没翻译好,导致我对老师说的一些话很无感…?再者,跳舞的画面和故事叙述有点脱落。总之,整个剧本没打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