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永远不是生意,女权主义永远会被边缘化,只要我们不发声,女权要求女性独立自主,要求女性的声音被倾听,可是却被投机钻营的通过迎合男性,男权而压迫女性的人利用,然而她的结局也很惨,最终只能被男性用完了扔掉。
所以女性必须发声,必须统一阵营。
别说女性只会瞎几把胡喊,因为我们跟她们,东方和西方的女权主义者,显然不约而同的发同样的声音,同样的请愿,走同样的路。
最新一期更新啦:我们又聊了三小时《美国夫人》和女性议题出于对《美国夫人》的喜欢、对女权议题的关心,加上看到了剧迷们在小组里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二刷了前3集,并录制了三期播客(7小时),欢迎收听并与我们一起讨论。
收听: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网易、喜马拉雅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英美剧漫游指南KillingTV」,或戳下面链接:【关于本期节目】除了聊剧,也聊了当下许多女权议题,后半段没看过剧也可以听。
缘起:因为我们的第9、10期关于《美国夫人》的节目基于1-3集,该剧完结后有听众留言希望再聊一期,加上邀请到了两位「宝藏嘉宾」,故追加本期(收听本期无需补第9、10期)【收听建议】没看过剧的人:可以从02:09:29开始听我们推荐的女性相关的影视剧,也可以从02:24:56开始听我们聊近期的女性议题看过剧的人:我们更建议从头开始听,因为每集都增加了许多信息补充和政治彩蛋。
Shownotes:04:22 看完全剧的感受和打分11:05 单集讨论与政治历史彩蛋补充01:33:20 剧中真实人物后续:Gloria,Shirley,Betty,Brenda,Jill,Bella,Phyllis01:47:29 为什么Phyllis可以成功01:51:58 为什么这部剧出现在2020年01:54:36 美国三次保守主义运动01:58:03 Phyllis与Reagan(里根总统)的崛起对美国女权的影响02:08:18 Gloria与你共勉【女权相关影视推荐 02:09:29】02:10:18 《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RBG》(纪录片)02:11:29《早间新闻》02:13:47《难以置信》02:15:25《傲骨贤妻》《傲骨之战》02:18:17《使女的故事》02:19:45《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02:21:53《我的天才女友》02:24:11 其它推荐:《伦敦生活》《女子监狱》《王冠》《狄金森》《斯嘉丽小姐和公爵》《绅士杰克》【女权议题讨论 02:24:56】02:25:29 离婚冷静期02:37:15 Papi酱孩子冠夫姓02:42:17 对于不认可的女权主张,是否要割席?
02:44:53 女权现在势微了吗02:45:38 怎么看“因为怕被女权批评,所以我现在躺平了”02:47:59 厌女症——之前的两期(主要基于前3集展开的,可以进页面看shownotes):《美国夫人》:提前预定2020艾美奖?
(上)《美国夫人》(下):从女权的流派到当今的社会纷争
THE WORLD IS BETTER ON TV微信:英美剧漫游指南(KillingTV)微博:@英美剧漫游指南播客:在小宇宙、网易云、喜马拉雅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搜索「英美剧漫游指南KillingTV」
整部剧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Schlafly看上去像那个以一己之力阻止了平权法案的“反派”,但很明显,能决定ERA命运的根本不是各自诉求的正义性或哪一边更能代表女性权益,而是是否有利于真正掌握权力的那群人——男人。
Schlafly一开始就只关心国防问题(她一谈到军事和国防就容光焕发),因为“女性议题”事实上根本不重要,无论是女权还是反女权,对白宫来说都只是政治博弈的筹码。
但她想在自己真正关心的政治事务上有话语权,就需要组织反对ERA:这场运动最大的意义是那张对里根的竞选至关重要的mailing list,能够帮他尽可能大地争取一切潜在的保守主义阵营;她希望得以借此更深度参与国防事业、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可里根最后竟然任命了支持ERA的人替代了她本想要的职位,她成了一枚政治的弃子。
与此同时,女权主义者们为了修正案的通过也必须一再向男性政客们妥协,甚至要忍受明目张胆的性骚扰,Gloria称之为“乞讨面包屑”——他们为了政治利益的交换而承诺支持女权事业,到了关键时刻却随时都可以背叛。
竞选第一个黑人女总统的Shirley对一直试图拉拢男政客的Bella说:你应该支持一个真正在乎女性的总统。
没有权力就没有权利。
女人不掌握权力,权利就只能永远靠乞讨,而且随时都可以被收回。
主角Phyllis绝对不是一个“披女皮的男人”,对她的塑造也不是纯粹的反派,她是非常复杂和真实的女人。
她的某些心态有些类似于精英女性的恐弱。
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军事学家,积极活跃地参与竞选运动,甚至在五十岁又读了法学学位,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她自己的野心和抱负,和她倡导的那种“家庭主妇”形象相去甚远——全国妇女组织的传单上直接说“Phyllis Schlafly为自己做主,她就是个女权主义者”。
其实在会议上她也会因为性别而被当作男人们的“记录员”,在男政客讲着关于女秘书的粗俗不堪的黄色笑话时她狠狠地皱了眉头却还要保持笑容,丈夫也常常表现出对她的成功的不满——她同样是父权制的受害者。
但她一直坚称女性在婚姻生活中遭遇的不幸都是“私人的”,是她们“自己的问题”,“正派的女性不会被骚扰”,否定不平等给自己造成的伤害、拒绝承认自己在整个父权制结构中的弱者地位,这种心态在今天的一些“平权主义者”中也普遍存在着。
不过她的一些观点的确得到了现实的印证:如果女人都进入了职场,她们就会发现自己在干两份全职工作,因为是女人生孩子、照料家庭;她们就会疲惫、不快乐,最终选择不生孩子。
其实我一直觉得生育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负担,但女本位的生殖必须完全脱离婚姻家庭制度,生育权必须完全、彻底、排他地归属于女性。
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其实是Alice的转变。
保守主义的家庭主妇们并不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你当然可以说她们已经将父权制完全内化,但是她们同样有极其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宗教和政治信条,她们应有和女权主义者们完全平等的发声权。
强迫她人接受一套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理性的进步必须要靠主体自己在不同的思想之间进行自由探索和选择——这正是Alice所经历的。
一开始她是坚定的反女权主义者,到最后也开始质疑:we are defending ourselves,but who is attacking?或许她们只是在争取自己本该拥有的公民权利;或许能自己挣钱、不用仰人鼻息的感觉真的很好。
最重要的是,Alice意识到女权主义者并不是自己的敌人。
她们从未迫害过家庭主妇们,或剥夺其“做家庭主妇的自由”,至多是让她们觉得自己“被瞧不起”——真正的压迫者是谁?
不言而喻。
事实上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任何女性的敌人。
要看谁是敌人,就看是谁夺走了权力。
当女性平权落到穿裤子合适与否这件事上,在现代生活里看起来是魔幻的,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却是一个严肃的站队问题。
美国60-70年代,裤装被传统家庭主妇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甚至裙裤也不可以。
与此同时,东西两岸的自由派女性服装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某种程度上来说,能不能按自己意愿在任何场合自由地穿上裤装,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女性是否取得自由的一个标准。
当女性平权落到能不能穿裤子这件事上,在现代生活里看起来是魔幻的,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却是一个严肃的站队问题。
从无到有的女性裤装史直到27年前(1993年),美国政坛女性还会因为拒绝穿裙装而被禁止进入国会,半个世纪(准确来说是48年)以前,女学生在公立学校的着装标准仅限于裙子。
女性穿裤子的历史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久远,今日爱穿啥穿啥的自由来得并不容易也不是,它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前卫和勇敢女性用一生为我们争取过来的。
贝蒂•弗里丹是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之母20世纪20年代之前,女性裤装还普遍不被社会所接受。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青壮年男性被征召入伍,大量女性被逼走出家庭承担起那些原来由男性担当的工作,成为社会劳动力群体的主力军。
比裙子活动范围更大的裤装自然也成为工作女性的日常穿着选择,但也仅仅在工作岗位中。
在社交生活中,裤装仍然是被认为是不得体的,女性本身也并没有强烈意愿要去穿裤子。
裤装“推广大使”:Coco Chanel虽然非其本意,但当年在法国多维尔度假区为了避免过分裸露而穿上帆船裤的Coco Chanel,无意间进一步鼓舞了全世界的女性群体穿起了裤子。
作为时尚icon的她的日常穿衣选择,对女性群体产生非常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也为裤子这个单品埋下了时装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出于战时的实用性考量。
当年她所穿的帆船裤(yachting pants),和我们现在日常常见的裤子样式其实还有相当大的差别。
宽松得看起来和裙子非常相像,更因为轻薄的材质而看上去有一点睡衣的感觉。
刚开始是作为女性在沙滩或者乘帆船出海时套在泳衣裤外面之用,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之为帆船裤的原因。
Coco Chanel后来曾经说过,后悔当年这样的随意地穿着裤子在公众场合露面,导致了后来很多女性穿着裤子在出席晚宴。
但这是后话了。
惊世骇俗的YSL Le Smoking无尾燕尾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男性重新回归家庭,50-60年代和平时期女性的妻子和母亲角色再度被强化,裙装再次垄断女性衣橱。
以60年代作为时代背景《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穿得最多裤装的是“男人婆”苏西,甚至在酒会等正式场合也以裤装出席,这被视为是不得体和过于乖张的。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而米琪则只有在非常休闲的情况下才会穿裤装,比如度假或者夜间朋友聚会喝酒的时候,在表演、晚宴和其他正式场合都是各种裙子配大衣外套。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但正如已经离开乔的米琪在自己的单口喜剧事业上混得风生水起,要求已经冲破家庭局限、在社会上创造过更多价值的女性重新回归家庭,必然会带来很多的不满情绪。
传统家庭职责(妻子、母亲)已经无法满足年轻女性,她们想要寻找除家庭外的更多的人生价值,这为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埋下了伏笔。
顺应时代的发展,Yves Saint Laurent在1966年推出的Le Smoking无尾燕尾服, 现在可能会被形容为“A爆”“御姐范”,但在当时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甚至很多酒店和饭馆都禁止接待穿这套无尾礼服的女士。
YSL Le Smoking Tuxedo70年代变得激进的穿衣风格相比起未来80-90年代的审美单一化,70年代女性服装风格呈现一种大爆炸状态。
款式、花纹及颜色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没有一个占据大主流的风向,各种单品任意混搭,不同风格(奢侈、朋克、牛仔风、嬉皮士、东方异域风情)不断得到融合和再分解,是一个真正充满活力的年代。
这又与当时少数群体崛起的时代背景一致,黑人平权、LGBT性少数、女性平等,不同的阶层、种族,甚至地域(东岸、西岸和中部地区)都出现差异较大的穿衣风格,嬉皮士对东方(主要是印度)文化的过分热衷又增加可供利用的无限元素和主题。
较为年长的女性钟情于40-50年代的复古风,青年女性则始终对抗60年代过分浓重的嬉皮风,但无论是哪个年龄段,舒适和休闲几乎成为这个年代女性服装风格的一个核心基石。
相对于以往的定制概念,chic这个代表着放松和好看的潮流语开始盛行,隐含着平民化和普遍化(你不会用chic来形容高订服装和品牌对吧)。
1.Blue jeans丹宁十年 如果要在70年代选出一个单品成为集女性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百搭之王,牛仔裤必然在首选清单上。
直筒、喇叭、高腰、连身裤各种剪裁式样层出不穷,用色之多也达到了几乎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其中又以传统的丹宁蓝色牛仔裤最受欢迎。
1972年Levi's的杂志广告
《美国夫人》施拉夫利在华盛顿街头走向众议院的40秒时间里(第一集),游走在她身边的那些支持ERA的年轻一代中,身穿牛仔裤的女性占据了绝大多数(注意背后行人的裤子和颜色)。
第3集中在准备游街物料的自由派可以给到一个更为清晰的展示,肉眼可数的就已经有8个女生穿着蓝色牛仔裤。
各大服装品牌每季新出的单品不仅没有成功把牛仔裤挤下单品之王的宝座,反而积极围绕着它进行新品设计。
女性消费者不仅购入更多的牛仔裤,也将原来就有牛仔裤搭配出新风格。
70年代之前,牛仔裤还只是仅仅作为一个功能性单品在工作场合使用,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
但得益于60-70年代揉合着朋克文化和嬉皮士文化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牛仔裤受到大量年轻人的追捧,同时也引导着包括Levi’s、Lee在内的一大批原来主打功能性的牛仔裤品牌转变成为引领时尚的领军者。
牛仔裤成为自由派作为坚持个性、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潮流选择,70年代也被称之为丹宁十年。
任何一次的自由女性阵营聚集,身穿牛仔裤的女性总是随处可见。
相反,以家庭主妇为主的保守阵营,几乎都是清一式的裙装(第2集)。
在这个时期,女性在各种场合穿裤子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尤其是东西两岸地区)。
迫于压力,美国政府于1972年通过了《教育修正案第九章》(Title IX 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允许公立学校女学生穿裤装上学。
2.Jumpsuit连衫裤 在工作场合转成成日常穿着的单品不仅仅是牛仔裤,原先仅限男性的工装服也被华丽改造成红极一时的女性专属连衫裤。
当时常见的连衫裤上身带有纽扣和大开领,下身有常规裤子的口袋,制作材质广泛,包括涤纶、棉和丹宁在内。
《美国夫人》第4集非裔女性群体在家中聚会中,身穿红色连衫裤的女生显得非常出挑。
连衫裤不仅作为日常搭配单品被广大自由女性所喜爱,也慢慢成为晚装的一种,但相对于日常穿着的款式,晚装连衫裤在材质和样式上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更修身,材质更为闪亮,且多为无袖。
3.Unisex大行其道的中性风
此处强行插入《老友记》硬广70年代涌入职业大军的女性更多(1970年达到了43.4%),也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进入高级管理层,职业套装也成为她们彰显权力和力量的一个手段。
早在1932年的时候,法国设计师Marcel Rochas就已经推出女裤职业套装(Pantsuits),将女性想要穿裤装和职业西装的两个需求做了完美结合。
和30年代偏向勾勒女性线条的pantsuit不同,70年代的套装设计不仅仅借取男性职业套装的外形,更吸收了他们大开大合的风格(宽松、oversize),“女强人”这个被男性特质所包围的职业刻板形象在这个阶段开始成形。
千禧年极简主义 今天离《美国夫人》所在的70年代,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女性平权运动也已经到了以METOO为标志的第四次。
经过70-80年代过于浮夸的风格大杂烩之后,从90年代起极简主义在现代职业女装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千禧年更成为时尚界的主流。
《傲骨之战》第2季第2集玛雅所穿的Armani Collezioni职场裤装 这和近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职场天花板不断打破和传统的性别意识日渐模糊的时代发展背景是紧密相联的,整个商业环境慢慢偏向不再过于强调性别分工,而是更看重个人能力和商业价值。
2015年,纽约市委员会人权部宣布:禁止企业对员工作出基于性别不同的着装及妆容要求,即是说,企业不能强制女员工必须穿高跟鞋,除非要求所有男员工也穿高跟鞋,或者除非所有女性员工都必须戴领带,否则企业不能强制要求男员工必须戴领带。
近现代的极简主义和70年代盛行的中性风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跳脱性别二元、以个人为核心、根植于现代快节奏高强度生活的一种反文化运动。
在这种生活哲学之下,现代女性的初装剪裁重新回归到舒适和功能性上,用色也慢慢精简到黑白灰米四色,样式简单之余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甚至以往被认为“不够专业”的牛仔裤也慢慢浸透到大部分工种上。
结语:无形的绳索 在一个假想世界里,如果有女权主义者建议把全世界的裙子都烧掉(甚至秉持着有杀错不放过的原则,不管苏格兰男士们的苦苦哀求,连kilt都不放过),我应该能理解这种极端的想法(虽然不支持)。
如果“我穿上丈夫那样的裤子(当作一个玩笑),会怎么样”这个念头不曾出现在女性脑海里,她们应该不会知道自己穿了一辈子的裙装,那些被社会交口称赞、带来丈夫甚至陌生男子赞许表情、甚至同性嫉妒眼光的或短或长的长裙短裙晚礼服,她们的整个衣橱,就是自己一打打造的黄金监狱,一个无法打破的无形魔咒。
正如《美国夫人》里那位美国历史第一位竞选总统的非裔女性雪莉•奇泽姆所说的:被人操纵了太久,以致你们都感受不到身上的绳索了。
你要摆脱绳索,就必须先能感知绳索的存在。
首发:卷宗 Wallpaper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本剧选取的这个历史节点太妙了,聚焦于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中关于“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RA)”的论战。
这个时期各个人物的戏剧性和代表性都很强,政治论战看得人也不无聊。
顺便感慨一下,美国人对国家政治好有激情啊。
她们每个人都热情地参与政治,并相信自己能使国家变得更好。
一、女性解放最大的敌人是女性内部。
“这些主妇是父权社会的救命稻草,被成功洗脑。
她们坚信只要不听话,她们就会失去男人的爱和保护。
”没遭受过性别歧视的女性是不存在的。
对于善于思考的女性来说,女性思想会像一颗种子,即使你不主动了解,一旦听闻了一些观点,很快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应证,关键在于你自己会如何诠释这些现象。
女权和非女权主义者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一个获知新思想后就去反思订正自己的行为;一个即使知道了也看到了不公,依旧还是选择沉默来掩饰事实,好享受自己已经获得的生活条件。
很讽刺的是,菲莉丝·施拉夫利明明自己每天都在经历性别歧视,她却不断否认自己的感知。
同为议员候选人,男性可以理所当然地让她做会议记录;她丈夫不支持她继续读书,也不认为有能力成为政客;忙碌了一天要赶回家,眼睛干痛还得先满足丈夫的求爱……明明女性都遭受着同等的不公,却要互相伤害。
施拉夫利是个很有主见很有能力的女人,选择大魔王为演员特别很合适。
她的气场和野心是写在脸上的,即使她作出退让,那股张扬的气质是无法掩盖的。
她在婚姻中的状态就像她结婚那天戒的烟一样,不过是一直在抑制自我。
她也有过很多迟疑的时刻,最终都被她为了更高的目标取舍掉了。
到最后她只是想把反对ERA作为她的事业起点,为了向保守党投诚而反女权,观点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就像她对吉尔说的“你我都明白,《平等权利修正案》根本无关平等,而是关于权力。
”而因为施拉夫利出色的基层组织能力,登上政治舞台的家庭妇女,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看似举足轻重,实际上却大多沦为施拉夫利的附庸。
反ERA两大组织者——霍布斯和施拉夫利,都是家庭条件优渥的女性。
她们并不了解和关心她们集体中的普通女性。
甚至可以说一开始,她们就没有把这些成员看作平等的个体。
非常就是明显的一点就是,她们默认自己一定是群体中的领导者。
反ERA组织毕竟还是在维护男权的,所以其领导者施拉夫利可以轻易地指责,被性骚扰的女性是因为自己不够体面;婚姻不幸的女性是不够聪明,没能维护好和丈夫的关系。
一旦出现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从女性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会去讨论这是男性造成的问题,或者这是错误的社会结构导致的问题。
所以说反女权从来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她们的很多观点都只是在自欺欺人,用统一的话术来维护男权。
很多时候,反ERA组织领导者自己也会迷茫于自己的逻辑。
被她们领导的家庭主妇,也在这种迷茫的领导下变得矛盾。
到后面,鹰组织理事会中的女性几乎都具备一个职业女性该有的所有技能。
她们能够处理好任何的事情,能够利落地写稿子,动员周围女性,坦然地面对媒体发言。
她们完全已经是一个工作女性了,可是嘴上却还是照搬施拉夫利教她们的那一套话术,说自己完全不想工作,自己就是很享受当家庭主妇。
可实际上在她们阐明这些观点的时候,她们已经离家庭煮妇越来越遥远了。
影片的很多情节都有在微妙地讽刺,反女权组织中的这些矛盾之处。
二、女权主义的艰难境地女权主义者内部也面临许多的分歧,而且那个时候大多数的女权主义者也还是会有自己的恋爱和婚姻。
一边要争取女性的群体权利,一边还要回归传统的性别区间中去承担一个好母亲好妻子的责任。
看到这些场景:格罗瑞亚一边写稿子,一边还要应对男友的求婚;雪莉因为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而不得不离开女权事业;贝蒂因为格洛丽亚姣好的外形条件更受男性欢迎,而对她有敌意……这些时刻我都感觉到一种很莫大的痛苦。
即使我们在争取女性的权利,还是会因为男性的存在而不断分化内部群体。
我没有想要否认每个女性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感叹:哎,什么时候女性抗争能像男性猎巫时那样团结呢。
他们可是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理会家里的妻子女儿,对女人该喊打喊杀就喊打喊杀,毫不手软。
不过即使有很多分歧,女权主义者之间的友谊还是很令人感动的。
她们既是政治同盟,又是一直同路相伴的朋友,争吵过后还是会和好。
后面休斯顿集会的时候,大家的团结太令人震撼了。
两千多名女性传递着火炬,奔跑着去参加全国妇女大会,这场包容性的集会太鼓舞人心了。
可惜政治局势变化莫测,对于没有实权的女性来说,上位男的一时兴起就可以摧毁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切。
本来大家都在展望ERA被写进宪法的盛况了,可是贝拉突然被总统解雇,全国妇女委员会的大家为此集体辞职。
这样的支持和团结很暖心,可一切还是覆水难收了。
ERA法案止步在了差三个州通过的境地,即使到今天,它也还是没能写入宪法。
三、结尾这部剧很多地方都让我气愤得看不下去。
谢莉那么努力地想打破规则,最后还是没能成为女总统。
反倒是承受着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被羞辱。
女权主义者中多数群体想押胜率更大的男性总统,推选卡特成为总统,寄希望于能够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益。
没想到。
卡特上任之后就反水了,提都没提过ERA法案,女性权益根本得不到任何推进。
之后ERA好不容易要写进宪法,竟然又因为反ERA组织打回来重审,并最终止步。
施拉夫利真的以一己之力阻拦了女权推进。
她代替男性,有组织地去女权运动中,和女权主义者打擂台并获得了胜利。
女性解放运动最终大败了,所有为ERA法案奋斗的女权主义者,都因为保守派里根的上任心血付之一炬。
最可悲的是,到最后,男性当权者根本就不在意这场女权斗争的结果,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如何从中牟利赢得选举。
施拉夫利重创了女性群体,却也还是没能换得一个内阁名额。
这么有政治才华和野心的女人最后也回归家庭了。
看到结局我真是痛哭了一场。
那时候的她们都那么有激情了,无数次振臂呼喊,无数次写文办报,无数次奔赴集会……没想到争取到最后,没有任何女性在这场论战中获胜。
终于等到你~一丢丢剧透警告第一集聚焦Schlafly的政治和家庭生活,从大魔王的眼神和无懈可击的微笑可以看出她何尝不是隐性不平等的受害者。
一位对军事国防颇有见地的卓越女性形象对打破当时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但Schlafly却选择发出反对女权的声音(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另一种liberty的表现)。
其实竞选的接连失败,男性政治家对Schlafly的轻视甚至身体的垂涎,丈夫对她政治事业的回避…无一不是她生活在不平等中的证据。
那么Schlafly对女权的反对到底立足什么?
权力,正如预告片里所说,It's all about power. 女性对“equal right”的追求事实上是对男权社会男性权力的“侵占”,平权意味着女性要颠覆传统重新夺回话语权,意味着真正的权力这时必须被一分为二。
非常显而易见的,Schlafly对权力的重新分配不抱希望,因为她所关注的是,重新分配权力之后,男权社会中的男性为占据权力的高地给予女性的privilege会随着男性权力的减退而消失。
在男权社会的视角下,失去这样的特权(即便是建立在性别不平等基础上的)对女性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女孩子们必须服兵役”、“女人必须同时养育家庭照顾家庭”、“女人会失去男人们的保护和偏爱”……对女性的社会偏见占据了漫长的历史,新的社会意识要在男性之间萌生又要花费多长的时间?
如果“Sex-neutral Society”的建立对女性来说意味着另一段对某些女性的压迫呢?
Schlafly的担心其实不无道理,我们常看到职场女性被问及“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却少有男性因为未婚未育被拒绝提供工作岗位……我们如何决定牺牲谁的利息来为后人开拓光明?
当这个问题放在人类文明整体的面前,我们都可以快速得出答案,因为做出集体的自我牺牲决策比个人简单的多,但当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人头上,时代的缰绳握在个人手里,摇摆,逆潮流,坚守偏见往往才更为常见。
我认为Schlafly为女性保留特权的表面下隐藏着的根深蒂固的男性视角(或者说男权视角),对女性掌握权力的不看好,才是她反女权观点的源头。
(虽然是还有政治党争因素啦但我对美国党派不了解就不瞎bb了)
phil好出戏哦哈哈哈哈总想到teddy
https://news.yahoo.com/steinem-smeal-why-mrs-america-130001154.htmlTwo years ago, I, Gloria, was sent two sample scripts for “Mrs. America,” a television series about the struggle to pass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Its coproducers, Stacey Sher and Coco Francini, said the project was already green-lighted by FX, and asked if I was interested in being involved.I read the scripts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whole premise was very wrong. Phyllis Schlafly and her followers were credited with stopping the ERA, rather tha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nd other economic interests that stood to lose billions if the ERA passed. So I wrote back: “I respectfully decline. Yes, it’s good about Schlafly and her interest in military policy, but it comes off as a catfight among women rather than a battle between the ERA and economic interests.” I also sent these coproducers to Ellie Smeal, who, as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 during six years of struggle in state legislatures, had learned firsthand that Schlafly was only window dressing. The anti-ERA fix was already in.Two years ago, I, Ellie, became alarmed by the false premise of the sample "Mrs. America" scripts, and asked my colleague, Kathy Spillar, to reach out to the producers about our concerns. Public opinion polls had always proved that a big majority of American women supported the ERA, yet state legislators also knew it was opposed by the insurance industry, chambers of commerce,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 and other corporate lobbyists. Health insurance interests alone stood to lose billions if the ERA forced it to stop charging women more for less coverage, and since that industry was largely state-regulated, it had lobbyists in every state capital. Phyllis Schlafly and her antifeminist homemakers had been brought in to cover for legislators who were voting against the ERA anyway.Of course, Hollywood can tell any story, regardless of history, but this one is being presented as fact, and has arrived in a perfect storm of circumstance. Months of COVID-19 lockdown have given the nine episodes of “Mrs. America” a captive-at-home audience, and reviews have focused on women’s hairstyles and individual rivalries, not the real reason state legislators voted against the ERA. And while “Mrs. America” depicts pro-ERA forces as slightly more diverse than Schlafly’s lily-white followers, and does introduce viewers to such black feminists as Shirley Chisholm, Florynce Kennedy, Audrey Rowe Colom and Margaret Sloan, it ignores a bigger reality. In the 1972 first-ever national poll about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67% of black women approved of it, and only 35% of white women did.
2020年,格洛丽亚·斯泰纳姆与另一位和她同时代的美国女权主义活动家埃莉诺·斯米尔(EleanorSmeal)共同发声,公开反对迷你剧集《美国夫人》(Mrs.America),因为该剧的历史观在她们看来跟事实有出入。
该剧集这样展示两个阵营,把这场斗争简化为了“泼妇打架”,而根据民意调查,当时大多数美国女性始终支持该修正案。
她们指责该剧集有意不提及当年反对修正案的众多游说团体激烈和决定性的行动,尤其是保险公司的游说团体,如果当年该修正案真的投票通过,该团体将不得不“停止让女性为更差的护理支付更高的费用”。
她们说,菲利斯·施拉夫利和她的支持者不过是充当了各大经济部门为己谋利的“遮羞布”。
随后两人追问:“我们会把民权运动的失败归咎于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和马尔科姆·X追随者之间的竞争吗?
”
一开始不太想看这个剧,因为很明显女主似乎代表的是一切我所反对的,而她由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Cate Blanchett# 出演,对Cate我是恨不起来的。
就算她之前演雷神3里的大魔王我还是很喜欢,反而觉得她给那个角色带来了很多喜感。
但Phyllis Schlafly 可不是喜剧角色。
她所代表的一切也不是Joke, 这个话题相当沉重,以至于我不得不面对她每次言论而不断摇头。
好在,本剧并非真的是以她为核心的,如果你看了就会发现,其实本剧是以Phyllis Schlafly 作为噱头,重点是展示双方女性的观点,支持平权的一方所发出的声音和所占的比重一点不轻。
甚至演员中,Rose Byrne 比Cate更为抢镜。
Phyllis Schlafly虽然看似是本剧的女主角,但影片只是希望借由她去展示平权道路的崎岖。
究竟是什么让一部分女性反对ERA(平权法案),从而让人们看清事实的本质。
Phyllis Schlafly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从某种程度上她像很多政客一样,其实并非真的相信和支持她所说的一切。
相反,从这个剧可以看出,她所做的一切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证明她的能力,让她成为一个leader,可以发挥她的能力。
她本质上与另一方支持ERA的女性没有区别,都是女quan主义者,都一直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试图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是她选择了很不同的“斗争”方式。
Rose Byrne的角色 Gloria Steinem为首的ERA支持者选择的是用比较响亮、强硬的声音去反对现有制度,并试图寻求改变;而Phyllis Schlafly则选择play the game,试图一方面迎合男性社会,一方面利用男性达到她自己的目的。
本剧的优点之一是非常明确地展示出了Phyllis Schlafly的挣扎,并没有把她完全按照反派塑造,而是展示了这个人物复杂、矛盾的一面。
另一方面,也展示出她绝佳的演说和争辩技巧,几乎与老川一样,可以把地球说成方的,对某一些人来说很有说服力。
同时这个剧也展示出另一方,民主党派对于这类家庭妇女或小人物的轻视。
比如最初,ERA支持者们,也都是女性,却对Phyllis Schlafly相当不屑,不愿意了解她,一上来对她的质问就是:“你懂法律吗?
有学位吗?
”基本上就是精英派打击普通人的最标准方式。
对此我很清楚,因为我也这样 然而,正因为这种轻视,往往才导致民主党总是输掉他们原本自信满满的斗争。
这个故事也为很多中年女性演员提供了机会参演,是一场华丽的群戏。
Cate Blanchett的演出很有说服力的,不仅言行端庄优雅,很接近真实人物原型,也展示出了人物的复杂性。
但是因为她的角色说的话,大部分是nonsense,所以比较难获得共鸣;而Rose Byrne的角色Gloria 则更容易获得认可,除了她所代表的价值观更接近现代女性外,这个角色并没有很强的野心,更多地是在为自己所坚持和经历的斗争。
改变总是会受到阻碍,这场关于ERA的movement其实到现在还在进行。
这也是为何本剧被拍出的原因,提醒人们,任重而道远,就算看似某种思想意识很老旧,但不代表它消失不见。
本剧展示了,虽然都是女性,但对于女性权益每个女人的立场和想法确实很不同。
无论什么原因,都有必要了解对方的处境和想法,才可能为大胜一场战役做好准备。
无论是观摩表演还是了解历史、了解女性,本剧都是很值得一看。
看完《美国夫人》,最深的感受是:呆在世俗的保守框架之内总是令人更有安全感的,因为可以幻想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大他者为自己的幸福负责;而那些激进的、捍卫理想的人必须要付出孤独的代价、她们只能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片中最打动我的其实是被称为女权主义运动之母的Betty,她在片中女权主义者群像中是最格格不入的那一个:她容貌粗犷、不爱打扮,不如面容姣好的Gloria受大众欢迎,和她约会的男人暗搓搓地打听Gloria的消息而不觉得有任何不妥(这一定很令人受伤吧!
);虽然有自己的著作,但她不如Jill、Bella、Shirley拥有政治地位和强大的影响力,因为性格问题和女权主体团体中的其他人也经常发生矛盾;最重要的是,和片中其他所有的女权主义者不太一样的是,她在中年后被出轨的丈夫抛弃,之后再无伴侣,时常孤独地买醉。
在和反女权主义的保守主义活动家Phyllis Schlafly辩论时,她充满激情地宣传《平权法案》之于女性的重要性,却在“个人问题”上被施拉夫利夫人抓住了软肋。
施拉夫利夫人说,“女性解放运动的虚假承诺就是幸福。
《平权法案》并不能让你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法律也不可能因为同情中年妇女而禁止你的丈夫因为一个年轻漂亮的模特而离开你”;接着,她直接把矛头对准了Betty——“你是我见过的最不幸福的女人”。
原本自信从容的Betty先是错愕,接着是愤怒、辱骂,最后躲进洗手间发抖着靠吃药来缓解痛苦。
这是最令我难受的一幕。
Betty是桀骜不羁的,但从她选择与男性约会这一点可以看出,她仍然渴望来自异性的爱与保护、仍然渴望一个稳定的家庭;而她为了自己的男女平权的理想,不会去媚男、活成男性期待的温良恭俭让的女性模样,因而无法收获男性的喜爱,所以她的确很难获得Schlafly定义下的幸福。
其实Schlafly在这一点上并没有错,这种幸福的确是女性解放运动无法保证的,相反,一个活得太有个性、对男性提高要求的女性往往会因男性的不满而失去这种幸福。
所以,Betty的平权理想并没有让她获利,反而在让她受苦,而她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她只要改变自己、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那种世俗的的幸福,但她仍然没有退缩,她选择承受这种痛苦、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孤独的代价。
何为幸福?
幸福不过是特定框架内的一个幻象、一个答案,即便在那个女权运动辉煌的时代,女性的“幸福”幻象中仍然必须有一个体贴的好伴侣,如果没有,那就少了点什么。
尽管Betty深知在社会政治领域男女平权的重要性,但她在私人快感领域似乎还没有穿越这种关于幸福的幻象,这也是为何Schlafly的一番话能如此残忍的伤害到Betty的原因。
张爱玲的话虽然刻薄,但却真实地描述了很多女性内心深处的幻象:“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
Betty的痛苦恰恰证明了,对于一个女权主义者来说,最后一步就是穿越幻象,去重新定义“幸福”、去承认没有一个大他者可以永久保证自己的幸福。
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女性们就真的幸福吗?
影片中,Schlafly面对丈夫显而易见的轻蔑和命令选择了服从,并习惯了用主流的有关幸福与爱的幻象去安慰自己,在人前营造出一副家庭和谐的假象,难道她真的相信自己幸福吗?
我想她虽然有不满、但仍然坚信自己是幸福的,因为这种爱的逻辑之下,“幸福”本身就以丈夫这一大他者的存在为前提,因而包含了“忍受、奉献、放弃自己的部分尊严、以丈夫的需求为优先”等要素。
有了大他者保证自己的幸福,这种意识形态就实现了闭环、因而是可以盲目地、不加反思地空转。
我想,Betty将要跨出、却尚未跨出的一步就是彻底与大他者决裂,最终说出“我唾弃你这种虚伪的、自欺欺人的幸福。
”我想,没有大他者可以为我们的幸福负责,幸福本就不是选择哪一种信仰(大他者)而可以获得的,能否幸福只和运气好坏有关:幸福的婚姻是幸福的,不幸的婚姻是不幸的,幸福的单身是幸福的,不幸的单身是不幸的。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并为我们的选择负责。
努力与坚强未必能让我们收获幸福,但却可以让自己避开不幸。
全靠大魔王撑着
男权的大环境中,女权不就是像如来手掌中折腾来折腾去的小猴子,跳出掌心,另立天地。被男权各种挑拨,各种利用,女人撕来扯去的,都是中了计。菲莉斯这种就是聪明的只为自己牟利。
2021.5.2只看了第一集 不太有意思/2021.7.8前两天又看了两集,还是没意思
拍得很一般,唯一的亮点就是站在保守派的角度去叙事。大魔王的表现只能说稳定,毕竟她的下限本来就非常高。分数高大概是因为政治青年们无处宣泄吧。
短评里大家都说的很好。这部剧对我的启发是,不论是反女权还是女权,都需要有一个或一批精英人士来引领、唤醒更多的人。如果没有,对议题的讨论就极易失焦,最后沦落到互相攻讦的危险境地,权利的争取就会原地打转。如今微博豆瓣小红书上不断引起骂战的女性议题,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就已经讨论了一遍又一遍,影响甚至持续至今,这是最让我唏嘘的地方。(更多的这里不能说噜)
民主党和共和党直接有撕扯外,还有党派内部的利益纠缠,就算是同一阵营也有种族主义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冲突,对立以及分裂女权内部,一部分人代表底层女性,一部分人代表了黑人团体,一部分人代表了LGBT团体,一部分希望被迫卖淫的女性拿到的钱有保障于是希望通过卖淫条例,一部分致力于堕胎合法,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得到菲利斯们全阻止就完事了。虽然她未必反女权,但是她的利益和工人阶级是对立的。希望通过反女权进而从政可反平权过程中,小姐妹包括香蕉姐在内的精神反水,还有家庭关系上一个从政但是苦于晋升的丈夫,子女全是左派,还有个儿子是同性恋。菲利斯聪明有手腕 就算是政治立场支持丈夫和他也有博弈,对好姐妹香蕉姐说卖就卖🐮🍻。对其他朋友也轻易利用,可惜里根总统为了政治还是最后为他人做嫁衣。第八集赛高!
我还是没懂她为什么不支持平权,就像不懂为什么有人拦在医院门口不让救护车进出,为什么有人边研究法律边等一个小女孩过14岁生日
Phyllis Schlafly参政多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国防安全及美苏关系等问题上始终被当作花瓶,只有在投机的反平权事业上,才刷到难得的存在感;然而即便在此问题上身先士卒功勋卓著,她也从未进入共和党的权力核心、得到男性同僚的尊重,只能屈身餐桌底下分食boss们掉下的面包屑,一生得到的最高评价不过是“里根革命中的一个步兵”~这才是全面展现女性的困境,清晰描绘男权体系中女性面临的种种桎梏和天花板。
一言以蔽之:“《平等权利修正案》无关平等,而是有关权力”。即使反对女权的妇女,也是妇女政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来我往,共同成就巅峰时期。这正是本剧的角度与眼界。
看到结尾菲利丝坐在厨房削苹果这一幕,瞬间鸡皮疙瘩起来了。哪怕你个人成就能暂时超过男性,不支持自己的群体站起来,你也只不过是父权世界里的另一个让娜迪尔曼。
导演是想变相宣传女权吧,可惜现实中美国已经取消了保护堕胎的宪法,希望美利坚反女权人士能继续加快速度,到时文化界的白左也必须进行大整治,反女权就是保卫自由,这是决定美利坚存亡的斗争
谁是美国夫人?她们都是。最喜欢爱丽丝的戏份,她完整的展现了70年代这场运动对哪怕是反对它的人也产生的正面影响。在休斯敦爱丽丝与一个Pro ERA的女士把酒言谈,充分展现了两个阵营的女性其实没有什么不同,还有那首马克思主义歌曲。音乐和真诚没有边界,真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对爱丽丝来说。妇女的议题始于妇女,却被走入权力中心的人左右利用,那些真诚对待这些问题并真切帮助周围的人才是运动中真正有价值的。无论妇女的信仰婚姻状态,电视剧以及演员在很多细节都给到了收到压制的表现。这意味着主创认为妇女的状态无关于妇女顺从与否,如果感觉到过得还不错,不是说没世道没错,只能说明你幸运而已,因此不要阻挡他人改善状况的行动。
本自然母权看这个片子五味杂陈啊,两派的观点都没有触及女性权利核心那就是后代的孕育权,听着挺可笑的,孩子是女人生的怎么会需要争取孕育权,可婚姻这个奴隶制却把这个权利完全给了父,一边说着女人不要当子宫机器一边要么把自己囚禁在性爱里要么给男人生孩子,不觉得自相矛盾吗?去争取自由堕胎权的时候没想过女人应该是子宫的主人应该自己选择怀孕而不是自愿当别人飞机杯又美其名曰自愿堕胎吗?欧美自由女权真的太能哄人了。触及核心利益的革命都是要流血的,而且从不可能自上而下,父权早晚崩盘,但不知道是毁了生存的家园后还是女人清醒过来懂得夺取权利后,但我应该是看不到了,在这个叛母占99.9999%的世界,我先保护好自己吧,不婚不育不给父权添砖加瓦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了。
真是听不惯那些女权呐喊者愤怒的号叫声,一边喊平权,一边要女士优先。上层政策变不变有啥用,平权要从根源挖,90%的女方结婚都要看男方有没有车有没有房,这能平尼玛的权!这点导致从父母给予子女的教育以及各种财产分配都是不同的,不是偏爱,是女方没有资源一样可以从另一个男方家里获得,而儿子没房没车就得打光棍,闭环式的无解方程。大概富裕的家庭或者知识分子的家庭掌握的资源大于了平均数,理念走到了时代前,家里的子女还能好点,所以就有10%的人说我家挺平等的之类,豆瓣就是那10%,毕竟12亿人里10亿的农民,能上豆瓣的都是不知道豆子在地里发芽长出瓣啥样的假文青。一个农民家穷的四五个人共同攒一辈子能买起一个县城楼房,能给很容易就嫁了人的女儿吗?所以住在象牙塔里的刚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人说话真是云山雾罩异想天开
女权
喜欢开头结尾。回归吃饭。回归选择phyllis作为女主的视角立意本源。但真是具有政治性的片子我看得好累。
拍的像流水账,庞大复杂的社会背景着墨极少,长篇累牍的台词看起来信息量很大,但其实大多数都是冗词赘句,通过这剧了解这场平权运动甚至不如去看维基百科。
这才是我最喜欢看的,政治中的女性群像。Phyllis的志向其实在国防领域,然而人微言轻,所以她通过反对ERA来获取政治资本。她虽然狡猾冷酷,但情绪稳定、野心勃勃、精力充沛、对身边人有强大的控制力,是天生的政客;Gloria是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有人格魅力,但多谋少决、犹豫不定;Bella是老成稳重的亲建制派,看着就感觉非常靠谱,是团队能依赖的领导;Betty像狮子,英勇又鲁莽;Alice是个善良的普通人,一开始只会跟着领袖和团体走,但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每一集以一个女性的名字作为片头,最后一集出现的却是Reagan这个男的,真是意味深长。本片除了揭示女权和妻权的矛盾,展现女性内部的立场之别,还有很多深刻的政治戏,没有一句台词、一个镜头是浪费的,信息量极大。大赞。
第三集 弃
三星观望。现在的电视剧确实少有从保守派视角讲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