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牺牲了,但男主是无数个英勇的志愿军战士的缩写,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这才是最可爱的人。
男主牺牲了,但男主是无数个英勇的志愿军战士的缩写,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这才是最可爱的人。
男主牺牲了,但男主是无数个英勇的志愿军战士的缩写,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这才是最可爱的人。
男主牺牲了,但男主是无数个英勇的志愿军战士的缩写,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这才是最可爱的人。
男主牺牲了,但男主是无数个英勇的志愿军战士的缩写,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这才是最可爱的人。
我非常喜欢军事片,上次万字长篇写了一下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对于铁原阻击战还是记忆犹新,现在央视和优酷播放了《上甘岭》,我兴起了写战争片影评的兴趣。
说实话,我这个人对于军事知识知道的很少,什么枪支弹药,什么排兵布阵,什么后勤给养,我都不懂,也不是完全不懂,我知道的仅限于电视剧带给我的知识,但是这种不专业的知识让我望而却步,我一直在想,我有什么资格写战争片?
我什么都不懂,略懂也是不懂啊。
后来,当我想通了,我是不懂军事部分,但是我懂情感部分,一个电视剧带给人的不就似乎情感的感染以及情感共鸣吗?
我恰恰擅长的就是情感共鸣,以及把一件事讲透彻,所以我决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熟知的上甘岭。
《上甘岭》电视剧带给我的惊喜之一,就是大行军画面+3D军事地图切换,太好了,我在《志愿军存亡之战》中就说过,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都是寓教于民,娱乐中学习知识的重要宣传方式,也是老百姓了解战争,理解战争,明白战争走向的重要知识获取方式。
大行军能看到的是两军参战人数以及参战时的武器装备,3D大地图能看到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夺取这个地区的方式方法,或者守卫这个地区的难易程度。
这种设计就对了,说一万字的描述,不如一张图简单粗暴直接的告诉你这是怎么回事。
就是可惜,第一集的兵棋推演还没看到,行军路线图也没有在3D地图上展现,可惜啊,如果再加上两军行军路线图就更精彩了。
但是现在已经很不错了,战争片电视剧的导演们终于明白战争片的第一要务是让观众看得懂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如果失败会如何,再让观众去共鸣战争片中的人物,我一直很讨厌所谓的角色出彩所以故事出彩的谬论,我更相信先让人看懂怎么回事,再让人看明白群像戏怎么回事,最后个人角色出彩才是个好故事。
秦基伟军长我不是很熟悉啊,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我也没怎么看到,我光看到梁兴初梁大牙挨骂了,不过芝浦里我知道,芝浦里和铁原阻击战是同一时间发生的,我当时的内容再给大家看一下。
只有动态的行军路线图,我军在哪,敌军在哪,地形如何,全军军械部署地位置,敌军军械部署地位置,双方参展大兵团人员调动的动态图,以及交战战场和后勤补给,军援及重炮安排的清晰地行军路线图、军事布防图,才能让人知道第五次反击战中铁原阻击战的前因后果,以及铁原阻击战必须拼光了也必须打赢的核心原因。
仅仅靠几个台词,几张地图是没用的,因为观众没有军事素养,只有动起来的这种箭头和军旗一样的布局变化,才知道是怎么打起来的,打得如何啊!
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的,我就用几张图来让大家感受下,感兴趣的人,应该去看看“奔放的小豆豆吖”的铁原阻击战的视频,我只是用行军路线图+军事布防图让大家有一个清晰地认知,并且明白铁原阻击战的宁愿让63军189师全军覆没,也要守住的核心原因。
看这张图,16个堂口联军一字长蛇阵排开架势,要跟我们拼命,我们当时面对的就是两路敌军的进攻,一个是铁原,一个是金化,如果仅仅看到这里,可能觉得没什么啊,不就是两个位置嘛,可我告诉你铁原有铁路,可以快速移动呢?
我告诉你金化有公路,装甲车可以飞一样地奔跑呢?!
如果我还告诉你,后面的平康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呢!!
而且平康是志愿军总部的所在地呢!
如果我还告诉你,鸭绿江到这里的很多路被炸没了,铁原有铁路,铁原这里是支持绝大部分志愿军吃饭河水、受伤治疗、炮弹补给的最大中转站呢!
你通过演员台词知道这些的信息,再看到上面这张图,你是军事指挥官,你怎么想?
保不住铁原,全军喝西北风,大家退回鸭绿江,白打了前四次战役,战果付之一炬了?
保不住铁原,12小时内平康被推平,志愿军总部重创,我军指挥官被一窝端了?
你是指挥官,你会不会死保铁原?
会!
必须,一定,毫无疑问地会!
而且会竭尽全力的死保!
那么,为什么只有188师来抵抗?
为什么?!
为什么这样?
为什么不给支援?
其他部队和战场什么样子?
你会疑惑吗?
如果你看到这张图,演员台词告诉你,第五次战役中后期,我们因为后勤跟不上,有铁原也让前线缺衣少食,缺少炮弹,全军补给线跟不上,大家只能窝囊后退,要命的后勤补给能力弱,制空权没有导致的弹药粮食医药都缺,以至于彭老总让大家后撤的时候,范弗利特靠着钢铁洪流跑得快,死死咬着我们后撤部队的是时候,当你知道大家都在后撤,其实没部队及时调过来防守,正好是我们战役布局上的空窗期的时候,你还会疑惑为什么只有189师吗?
你只会清醒,得亏还有离得近的189师!
这就是行军路线图+军事布防图带给你最直观的认知,也让你理解全军全战场战况最直接最简单地信息传达!
即便是念白台词,看着图去分析,这样也不会让你感觉无聊,你只会聚精会神地去理解战况!
当你还知道,其实是63军全军防线溃败了大半,拼装备后勤比不过,是因为战术后撤导致的防守战线后撤,63军战线不稳,15军和20军也跟着后撤,再加上大部队都在后撤,他们三个军是殿后后撤,所以才有了三场相隔不远,几乎是同一水平线的三场阻击战的时候。
也就是,63军19兵团铁原阻击战,15军芝浦里阻击战,20军华川阻击战。
你会认为63军19兵团189师的阻击战是孤立无援吗?
你作为指挥官只会庆幸,63军,15军,20军在同一水平线,他们几乎同时间段一起阻击,才让大部队和铁原的物资大量转移,本来就拼后勤拼物资拼不过,现在能靠3个军死守保住,真的是谢天谢地,老天保佑,我军因祸得福!
当你看到这样三场阻击战的布局,看到整个后勤物资匮乏带来的第五次战役的窝囊,你还会觉得铁原阻击战莫名其妙吗?
不,你只会觉得这三个阻击战的战线延长保了我军的有生力量,保了志愿军的第五次战役战果,三场阻击战的英雄死战不退,他们是中国有种好男儿,他们确实一步也不能退,如果我是指挥官也必须这样告诉他们,而他们自己知道后边的全场战线布局和战况变化,他们死战不退也是死得明白,死得惨烈而又伟大!
当你通过行军路线图+军事布防图,加上演员台词去看清楚,如果铁原阻击战、芝浦里阻击战,华川阻击战战败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将让敌军的钢铁洪流快速穿插我军,物资、伤员、主力战斗力都会被击穿,甚至打穿后能歼灭有生力量,你会不会满头大汗,心慌又担心,你会不会心跳加速,紧张铁原、芝浦里、华川能不能靠轻步兵战胜钢铁洪流的坚船利炮!
作为我军参展人员,你可能放过敌人,让他们冲过去吗?
作为我军指挥人员,你会允许这三场阻击战因为战损严重而退出战斗吗?
在你无人可用,无兵可调的情况下,好不容易仅有的3个建制不全的军来防守,你会错过战机,让全军有生力量危如累卵吗?
不,你绝对不允许!
所以,铁原阻击战为什么惨烈?
人少,军备差,无补给,附近战形还利于敌军装甲车辆穿插!
不拼命能咋办?
当你还知道,我军拼命拼到了放弃纵深自保能力,就是血肉之躯抵抗钢铁洪流,当你还还知道,美3师这个钢铁加强版PLUS级活力充足急行军来支援美25师和加拿大师的时候,当你清醒还有63军抗一下,又知道敌军增援部队的火力和人力成倍数增加的时候,你是指挥官,你又怎么办?
除了下死命令,63军豁出去死光了也不后退,还能怎么办?
武器不行,粮草不够,后面就是大平原和一口粮食一条人命堆出来的最大物资中心,为了更多战士活着,死也不能走啊!
当你切入局部战场,再去看63军189师,范弗利特弹药量!
削平山头!
这可是早于上甘岭的战斗!
上甘岭的惨烈大家都知道吧?
那就是范弗利特弹药量!!!
当知道对方用炮火洗地,步坦协同来欺负我们只有手榴弹,轻机枪的时候,你对铁原阻击战的危险性、高死亡率、惨烈性、热血英雄的悍不畏死的精神就有了清晰地全盘地认知。
看到这里就明白了,秦基伟为什么说要去芝浦里,其实就是铁原阻击战不是他们15军打的,63军顽强抵抗住了美军反扑的步伐,而15军也想调回头打大战,他们不想做63军保护的人,而是想成为保护其他兄弟部队的人呢。
这就是志愿军的血性,不怕死,愿意护卫他人。
没有制空权带来的被动挨炸的窝囊,以及昂撒人做了坏事还坏笑的卑劣笑容,在这里形成了鲜明对比,没有制空权是我们志愿军最大的伤痛,也是建国以后努力发展航天航空,现在的我们,月亮准备挥动锄头开工基建,北斗连成一片,815小可爱到处跑让昂撒只能无能狂怒,我们这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
飞机轰炸后,不管是怎样的物资,交通道路必须畅通,因为铁原物资转运要的是大量的物资快点转移,堵塞的道路才是真的生命线被堵塞。
这还是铁原阻击战带来的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加紧往后撤的原因导致的。
那么,为什么15军又跑到五圣山,在上甘岭跟范弗利特开启了新一轮较量呢?
又为什么美军一直飞机轰炸铁原后边的军队,这些军队此刻又在做什么呢?
我们下回分解。
邱少云、黄继光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没错,他们都是“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而电视剧《上甘岭》也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再次呈现,是为了不暴露作战强忍受烈火焚烧,还安慰战友说着“别动”的邱少云,是用身躯堵住扫射枪口,让战友冲锋的黄继光。
剧中虽简单带过,但每个人物形象都深入脑海。
更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不仅将课本上的英雄具像化,还将人物塑造的更加生动鲜明。
其中战士双喜不忍战友缺水煎熬冒险偷水,却在返回途中被敌人发现。
从指导员胡满仓站出来为双喜转移炮火,为他争取逃生自己中弹,到清醒后怕自己坚持不住,第一时间同意双喜的入党申请书来看,都很有自己的魅力特点,也更让人沉浸在剧情中难以忘怀。
《上甘岭》除了战争大场面的震撼,还加入了细腻的情感,让我们充分了解到胜利的来之不易,更加直观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
最新播出的电视剧《上甘岭》大家看了吗?
初看还报有迟疑态度,真没想到,随着剧情的进展,竟也越看越上头,甚至从一开始质疑剧中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表现是否有所夸张,电视剧到底有没有去考察真实历史?
到后来自发深入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
经过查阅才发现,《上甘岭》服化道绝对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心考量的,考量到什么地步呢,是稍微搜索一下相关内容,就能看到45师政委聂济峰将军在回忆录《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堡垒》里留下的宝贵照片。
在这些照片中,战士们的衣着虽然并不光鲜亮丽,但却都整洁干净。
所以啊那些吐槽衣服干净的人可能张口就说根本没有认真去验证,或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存在某种刻板印象,认为只有在战场上必须脏兮兮的破破烂烂的,才能体现出战争的残酷和艰辛。
然而,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也是片面的。
证据摆在眼前,不会还有人看不到吧,再多奉劝一句,如果是为黑而黑,我觉得趁早收手吧,毕竟每次被打脸的滋味应该不太好受吧。
剧播到现在,很多人说这部剧有些情节太夸张,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很多方面去了解了一下这部剧,发现每一位看似没啥的小角色其实都是狠角色。
比如范元宝,他单枪匹马潜入敌营的情节,就让很多观众觉得不可思议。
但他的原型是17岁通讯员常同茂,历史比剧中展现的更加惊人:不仅成功逃脱,还炸毁了敌军指挥部,端掉5个堡垒,俘虏了7名美军,最后还救出了数十名志愿军伤员。
相比之下,剧中的表现反而是相当克制的。
这种克制恰恰显示出创作者对历史的敬畏。
剧中的年轻演员阵容曾引发争议,但查阅历史资料就会发现,邱少云牺牲时年仅26岁,黄继光更是只有21岁,女卫生员向红的原型王清珍更是在17岁时就在战场上独自照顾二十多位重伤员。
这些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青春少年们。
当我们感叹演员太年轻的时候,其实是忽略了历史的真相:那确实是一支年轻的军队,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战歌。
段显峰徒手拆航弹的情节同样基于史实。
其原型郭金升不仅自己成为了拆弹专家,还培养了数百名学员,为保障运输线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其实都是基于真实历史。
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部剧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用严谨的态度还原历史,为的就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担当与气魄。
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
正如剧中所展现的,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在上甘岭战役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而这部剧的价值,就在于它让这段历史重新鲜活起来,
听说“兄弟们”改成“同志们”很多人有意见,听说加了“一条大河”很多人有意见,同志们,拍戏,拍战争戏,拍年代战争戏,拍有民族意义的年代战争戏,跟黑帮电影真的不一样!
王雷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一步步走到80后唯一国家一级影视演员的人,没有绯闻,忠于婚姻,热爱事业,懂得感恩的人!
我想,即便是他改了台词,那也可能是为了作品而精益求精,如果没有经过导演编剧制片演员商量,一个演员哪怕大过天,他能有这么大权力吗?!
再进一步想, “兄弟们”改成“同志们”,加了“一条大河” ,这么改难道不对嘛,难道不是对戏剧的提升吗?!
编剧连这种基本的东西都想不到,演员看到了烂剧本,还不能提意见吗?!
王雷被烘托成了一个有强大背景,甚至有国家撑腰的黑暗势力!
被死马狗儿子污蔑、造谣、抹黑成了戏霸、恶人!
这我是万万没想到的!
难不成在狗崽崽眼里, 导演编剧制片和其他演员都是智障?!
这些说话连放屁都不如的狗崽子,挣这种黑心钱,难道不怕天理报应嘛,不怕损父母子孙的阴德嘛!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上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第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在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这是作家魏巍在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最后一段,每每读到都令我感动。
从202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开始,关于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就密集出现,这当然与近几年中美关系及国际环境的大背景有关。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70周年的关键时点,通过影视作品的视听视效,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让现在的年轻人明白“立国之战”及“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真正意义,也让更多的人懂得,今天的幸福和富强,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就像大多数影视剧中的台词“我们这一代艰苦奋斗,就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不用再过得这么辛苦”。
从电影《长津湖》两部曲,到剧作《跨过鸭绿江》,再到《志愿军》三部曲,从不同视角展现了抗美援朝或阶段、或全景的战斗场面。
而近期上映的电视剧《上甘岭》,用24集的篇幅再次把我们拉回到上甘岭的43天。
大家可能还记得老电影《上甘岭》,可能还记得坑道里“一个苹果”的故事,也记得坑道里“小松鼠”的故事,更可能记得电影插曲《我的祖国》的熟悉旋律。
老电影的经典仍历历在目,新剧集里的每个细节都予以一一致敬。
剧版《上甘岭》不再仅仅把视角对准坑道,而是用足够多的篇幅去展现中美指战员的博弈与运筹,更有志愿军补给线、观察哨、谈判席等场面的刻画,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一场战役的全貌,也让人们明白,一场艰苦的战役,不仅仅只有炮火间的厮杀,还有无数人支撑着这场厮杀。
而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了不起,都是值得尊重和铭记的。
我们都知道,任何战斗,在硝烟散去之后,决定胜负的关键,永远是人。
当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仅有3.7平方公里的山地,面对“联合国军”每天30万发炮弹的轮番轰炸,仍能坚守条件恶劣的坑道,反复争夺一个个阵地时,我看到的是志愿军的无畏;当一号坑道的八连面对弹尽粮绝、无水无药的绝境时,八连剩余战士喊出的是“要么赢,要么死”的决绝;当各连队通讯员冒死送出“请战书”到十五军军部的时候,所给予指挥员的不仅仅是抗争到底的信念,更有对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志愿军战士,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气神,哪怕敌军围困,哪怕身陷绝境,总有一股正气在,总有一份信念在,这就是已经完全苏醒,不断抗争、争取胜利的中国人精神。
现在能听到一些声音,比如,有人说,如果现在发生战争,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的中国人还能像先烈一样勇敢和斗争吗?
我觉得问出这种问题的人,要么轻浮,要么愚蠢,既对自己没有信心,更对国家没有信心。
他们的眼界可能只有50厘米,他们忘记了中国人的精神,他们忘记了所有中国人骨子里对美好的向往,以及对获得美好所愿意付出的努力;他们更忘记了还有几千万中流砥柱和一个个坚强堡垒领导下的人们子弟兵。
剧里有一个场景,由于敌人的进攻,各个坑道连队的建制被打乱,每个连队的任务不一样,要主攻的方向也不一样,伤员、战士、卫生员一个个慌乱无措。
在这个时候,中流砥柱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坑道临时支部的建立,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让看起来的一盘散沙,瞬间凝固成了一道坚固的铜墙。
在看剧的时候,我看到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取得胜利,忽然觉得我们现在的困难和辛苦在他们面前是多么地不值一提;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点点挫折和险阻是多么的渺小;个人计较的那点得失在他们面前是多么的可笑。
当我们回想邱少云的事迹、黄继光的事迹、王万成的事迹、杨根思的事迹......我们该为自己的一些愚蠢的想法感到羞愧。
那一个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为了胜利,抱定必死的决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挡炮火,我们要做的,唯有继承他们的遗志,在各自的岗位和领域创造更多的成绩,才能真正告慰他们的英灵。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要把故事讲好,要把情绪和价值传递到位,靠的也是人。
导演的思想传递和统筹调度,演员的行动执行和情绪展现,以及台词的契合度、剪辑的流畅转换,都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高质量的工作。
而这部剧,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以及台词、剪辑,完成度都是很高的。
当然也有服装、场景的一些瑕疵,但总体瑕不掩瑜。
而剧中最令人认可的,是演员塑造的每个人物都饱满充盈、有血有肉。
从段显峰、秦基伟、胡满仓,到冯百胜、高风亮、杜文锦,每个人物都能立住;而双喜、范元宝,更是千千万万年轻志愿军战士在战争中不断成长、蜕变、成熟的鲜明代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过多关注一部影视剧的武戏,反倒越来越喜欢文戏的表现。
我以为,文戏的对白、情绪的展现,才能让观众更好地共情,才能更引人思考。
一部能令人感动、共情和思考的剧作,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一部《上甘岭》让我再次重温了那一段炮与火的历史,让我再次重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让我重新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让我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也让我以后迈出的步伐更加坚定。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每天清晨开车从家里出门的时候,当你穿过干净宽敞的马路的时候,当你在霓虹璀璨的街道惬意闲逛的时候,当你和朋友坐在饭馆把酒言欢的时候,当你和家人在夕阳下散步的时候,当你在球场上为投进一个三分而欢呼的时候......请你珍惜现在的幸福吧,因为你现在的幸福正是先烈们为之努力和真正希望看到的!
秦基伟:我们十五军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碑。
我们今天的残酷就是为了换得明天的和平。
向红:要么赢,要么死。
誓与阵地共存亡。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一代人打完了三代人的仗。
双喜从战士到小组长、班长、副排长、排长、代理副连长。
“昨晚胡指导员牺牲了,猪肉炖粉条你尝不到了”,扎心了。
典型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每集战斗剧情偏少,过多的情感剧情忍不住让人快进。
十五军与十二军胜利交接阵地撤下来,八连只剩下八人,大家百感交集,彼此拥抱,连长以调侃更多是感喟的口吻说起段显峰作为军部参谋初入战场一线的糗事,段竟然勃然大怒,很出戏跳戏,编剧不知作何感想。
十二军坚守上甘岭阵地,撤下来的八连重新投入战斗,段显峰等再上上甘岭,当他力主支援主峰时,作为副连长的双喜听命于他,这时段的职务应该还是炮兵观察员,这很奇怪。
上甘岭一役双喜从士兵连跳五级成为副连长,而战功赫赫的段却没有提拔(炸毁炮弹储备点却干掉美军一队伞兵,应该功过相抵)?
不要总试图站在高人的位置上说三道四,还是从平常人的角度从获取智慧的角度去观看吧。
在第一集仅仅十几分钟时间里,我首先看到了当时十五军军长秦基伟的才华。
第一个镜头就是他手中握着的笔记本。
(一个善于记录和总结的人)第二个镜头就是他与战士们一起推炸毁的汽车,(一个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人)第三个镜头就是他熟练地说出参谋的名字和专长(一个广闻博之的人)第四个镜头就是他与冯百胜面授打飞机的方法。
(一个善于传授经验的人)第五个镜头就是他召集多位参谋一起研究敌情和打算。
(一个有民主作风的人)第六个镜头就是他在接到上级命令后的果决表态。
(一个杀伐果断的人)据说导演刘伟强拍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情节快。
果然是如此,如果我不采取定格方式来观看就很难去欣赏秦基伟的儒将、勇将、民主、善教、博学的多种品质。
一个导演能够如此迅速和多面展示将军的优秀,很能说明导演对秦基伟将军的了解和表达中非常细致深刻的。
接着追是肯定的。
看完《上甘岭》,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剧里对战略层面的展现。
剧中开篇就呈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场景:我军在敌军眼皮底下大规模撤退。
这个细节揭示了整个上甘岭战役的关键时间节点——第五次战役。
作为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我认为这部剧最成功之处在于将复杂的战略布局讲述得明明白白。
金化、铁原和平康这个重要的战略铁三角,成为了整个战役的命脉所在。
尤其是芝浦里的地理位置,它处于金化和铁原之间,就像一把钥匙,掌控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剧中通过段显峰指挥拖延美军一个师的情节,生动展现了我军在劣势装备下的战术智慧。
这不是简单的阵地战,而是一场关乎整个战略大局的较量。
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准确把握,让观众理解了为什么我军宁可付出巨大代价也要死守这片阵地:一旦芝浦里失守,不仅装甲部队可以长驱直入,我军的补给线也将面临断绝的危险。
最难得的是,它不回避当时的困境:我军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的现实。
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精妙的战术运用和战略布局,最终赢得了这场关键战役。
这让我对"以劣势装备取得优势战果"有了更深的理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