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大刀记》记得还是在家乡老宅里,从堆放着许多杂物的洋灰柜里翻着一套泛黄的连环画,就地坐下翻起来。
当时看得入迷,只记得傍晚的夕阳照进来,几个武功高明的刀客联合起来打小日本,从来都是有惊无险,荡气回肠。
我喜欢《大刀记》,不仅是因为它的故事打得过瘾,还因为故事里有别的游击队没有的刀光剑影、快意恩仇。
这一次,又在电视机里与《大刀记》不期而遇,依然十分惊喜。
故事一开始便是繁华市井中一场过瘾的打斗,无良恶霸欺负良家女子,身穿白褂的壮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身好功夫直打得恶霸屁滚尿流……事隔经年,《大刀记》搬上荧屏触及心中最初的中华儿女英雄梦,感慨万千。
如今再看这段故事,已不似年少般肤浅稚气了。
那时候只以为严惩恶霸、打倒小日本都是英雄的天性。
细品现在的大刀英雄,多了许多世俗的风土人情。
梁永生就好比《水浒》里被逼上梁山泊的好汉,主动寻仇也好,被迫挑战也罢,英雄的成长却是一个时代的悲歌。
时局动荡、恶霸横行、穷苦老百姓抱成团想要自保都不成,就在最紧要关头却还遭受了至信之人的背叛。
所以,谁都不是天生的英雄,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想当英雄,英雄的成长是一个激发心中那团怒火的故事。
在刀客的江湖中游走而生的这么一个人,当他真正去面对国破家亡和民族大义的时候,才能发现仇恨的力量有多大。
这便是《大刀记》与时下被诟病的抗战神剧最大的不同。
它始终在以一个世俗平民的视角讲故事,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梁永生会在两个女子之间不知所措,也有面对个人恩怨时的义气用事、倔脾气和犯浑犯拧巴。
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却并不刻意的铺排讲述,顺应着情节的推进能让人感受到“时势造英雄”的那种深刻张力和内涵。
是的,他们都不是神,所以才更能将观众带入,感受这些沉浸在“江湖信义”中的刀客们,如何以侠骨柔肠演绎一曲抗战离歌。
《大刀记》很有诚意。
这和那些玄乎其玄的抗战神剧比起来,同样是讲奇人奇事,同样是说些传奇人物和事迹供人惊叹,不同的是《大刀记》尽量把这些传奇人物世俗化,繁华的街市、宁津杂技、平实的山东方言以及原汁原味的民国时代的建筑环境都真实反映作品中描绘的风土人情,充满情感的环境营造才给刀客赋予如此富有感染力的形式感和氛围,叹服不形于色的高明!
曾记读李白的《侠客行》,对诗中描绘“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洒脱的侠客精神十分敬佩。
这些游侠儿畅游山水间,惩恶扬善,不愁吃喝,淡泊名利。
那时候一直以为侠客只生活在古代,看完《大刀记》却是别有一番侠客滋味在心头。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世道,都会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自成一体,有着自己所奉行的侠义精神,或进或退张弛有度,国难当头便揭竿而起。
就如同《史记》中的陈胜吴广、《射雕》中的郭靖、《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大刀记》中的梁永生。
《大刀记》是那个时代的江湖义士的精神信仰,它所体现的是个人英雄情怀和民族大义——这就是大刀精神,重新演绎为团结统一、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多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年轻人不但少看国产剧,甚至连电视机都很少开了,大家打开电视机都是看电影、看美剧,要么就是玩游戏。
我们家电视的开几率还算高,主要因为我妈天天看,通常晚饭后,我玩手机、iPad,她看电视剧,互不干涉,十分和谐。
突然有一天,她跟我说,儿子,别玩手机了,过来看看电视,重拍的《大刀记》开播了。
时光被拉回到20多年前,虽然其时已解放多年,在和平年代,老百姓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我的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经历了八年抗战及解放后的艰苦生活,一代人回忆、一代人憧憬,我的父母很喜欢从抗日的影视作品中去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我还很小,镇上的文化宫重映《大刀记》,爸妈排了半天的队买票,领着我去看,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和爸妈一块儿看电影。
从《红色娘子军》、《开国大典》到前几年的《建国大业》,我的成长随着抗日电影的变迁和升级,一直走到今天。
而在荧幕上则相对要少一些,确实粗制滥造占据多数,精品少之又少,直至近年频出的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让人不由对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产生抵触心理。
但老妈邀我看《大刀记》还是欣然允诺,首先是童年记忆,对《大刀记》的故事很亲切,想重温一下,但最主要原因,赵浚凯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导演,他的《亮剑》是新世纪以来首屈一指的精品,前年的《武工队传奇》也保持了校稿的水准,因此我对《大刀记》的质量并不怎么担心。
果然,《大刀记》一看上就停不下来,一直追到目前的40多集。
这部剧首先在故事上很抓人,这是吸引观众追着看下去的重要因素。
《大刀记》不是传统抗日剧的定调,在前30集都没有太多抗日元素的体现,重点一直落在侠义和拳脚功夫的展现,就此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
当然,抗日剧中舞刀弄枪会武术的不少,但多数都已经夸张到离谱的地步,飞檐走壁、以一当十,甚至还有能躲子弹的,抗日题材要尊重基本事实,你可以会武,但不能打到天上,你可以舞刀,但毕竟敌不过子弹。
《大刀记》在这一点上很好的把握住了尺度,第一集开篇的长镜头展现出来的小镇,就充满了江湖气息,梁永生教训疤癞四和白眼狼,打了足足有20分钟,打的都是传统功夫,硬桥硬马,招式分明,比当下功夫电影全是由碎镜头拼凑在一起的打戏还要过瘾,能看出来有底子,拍的很认真。
而剧情更是十分抓人,一方面和白眼狼斗智斗勇,另一方面又要和日本人打擂,随着剧情的推进,又慢慢升格至和日本鬼子的火拼,数条线索并进,节奏紧凑,一改国产剧节奏缓慢、剧情拖沓的通病。
另外让我喜欢的,是在人物上的把握,有电影版珠玉在前,想必对新剧的创作是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要满足老一辈观众对熟悉角色的心理预期,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固有形象,要有突破,有创新。
这一点上《大刀记》把握的很好,对于核心人物梁永生,是一种渐进式的塑造,从头逐集看到现在,能感觉到这个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从一开始宁安寨出来的莽撞青年,经过斗智斗勇,亲人的阴阳相隔,变得逐渐成熟起来。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很多剧从头到尾,人物都一点变化没有,显得太苍白了。
另外,在角色性格上,也都做了很巧妙的安排,比如梁永生和白眼狼,一正一邪,玉茹和翠花一动一静,这种对比能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导演也特别设定了脸谱化的形象,疤癞四是那种很传统的泼皮,放在这里主要负责搞笑,明显就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啊!
剧情和人物形象立住了,一部剧就差不了,更何况《大刀记》在台词的设计和念白的口音也让人很舒服,平时的对白让人觉得很亲切,一群很接地气、和蔼可亲的乡里乡亲跃然于荧幕,播到今天,他们已经开始铸就属于自己的抗日传奇,接下来就等着看他们怎么杀鬼子了。
或许这算是一篇迟来的评论。
春节的前前后后,总是免不了各种“大刀”砍来砍去,要么是老板砍员工的饭碗,要么是员工砍老板的后路,要么是客户砍供应商的货款,要么是供应商砍客户的货源——砍到春节一歇,大家发现,真是折腾。
所以,有些电视剧实在没时间看。
但是自从一剧两星以来,有些好剧倒反而变成了常青树。
以前四五个台轮番播,现在,可以让人沉下心来,等待复播重播。
《大刀记》播出的时候,效果已然相当不错,但在复播的过程中,继续砍得虎虎生风。
按理说,抗日神剧真的已经是鸡肋品种,再怎么拍都有槽点骂点。
其实《大刀记》也免不了有这个嫌疑,毕竟,几把大刀对抗鬼子,更遑论还有各形各色的汉奸出没,从现实的角度考量,确实够“神”的。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做“情怀”。
《大刀记》小说据说影响了7亿人,也许我出生得略晚,没有被小说“砍”到,但我们的童年专属文化食粮小人书,倒是给补上了这一课。
那会儿,只要是有点小零花钱的,都能攒出一沓沓的小人书,小心地把封面撕下来,分门别类编好号,贴在一张牛皮纸上,往家门口一挂,出租一本两分,借期两天,生意便能做得风生水起。
我也算当年赚得第一桶金的一员了吧,记不清那时自家的牛皮纸上有没有《大刀记》,还是花了多少个“两分”从别人家租过来的,情节自然也是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从电视剧里找寻点点滴滴的故事线索时,居然涌起不少矫情的温暖来。
也许很多同年龄的小朋友,现在看这部剧,都有和我一样的感觉。
每年过年回家,还总能从房子的各个角落搜到些缺页破边的小人书,如果说,比起亲戚同学聚会的声色犬马,难得回家,静静地翻几本小人书,看看当年的大刀是怎么向鬼子的头上砍去,这个年,过得更像一个年呢。
作为山东卫视的开年大戏,接力《老农民》播出的《大刀记》是山东卫视制作的长篇剧作,相信1970年代出生的伙伴们和我一样对这剧名并不陌生,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可能都看过《大刀记》的连环画或是电影。
山东卫视选择《大刀记》作为开年大戏应绝不是随机的,该剧同名原著为山东文坛抗战小说作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郭澄清成名作,这部小说在1975年出版以后即改编为电影、连环画、评书、话剧等多种形式作品,并在全国得以广泛传播,今年时值《大刀记》原著出版40周年。
在我的出生地——滇东北高原腹地有一个叫坪上的村庄,那时小学操场隔上一段时间就会给村民放放电影,大概是我五、六岁还在懵懵懂懂的时候也加入了露天观影的人群,《大刀记》就是那时露天放映的影片之一。
清晰记得,那时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喊着“今晚在小学放电影”的时候,大家那一天都会提早一些吃完晚饭板着凳子就去小学操场占位置去了,还有的人不吃晚饭就早早地占据了最佳观影位置,用粉笔画上标记人站在那里等家人带来吃的和凳子。
那是的乡村,电是很奢侈和少见的,大多数人家用的是煤油灯,放电影的时候则多是使用便携式发电机,每每听到发电机开始轰鸣,大伙便停止了打闹嬉戏,操场是那一瞬间突然寂静起来,待电影放映开始后,交谈和兴奋逐渐喧嚣起来。
放映结束后,已近深夜,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会明亮一些,更多夜晚的这个时候已是漆黑一片,观影回家的人们三五成群打着手电筒各自散去,有的人一路交谈着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有的还在操心地里的庄稼。
而像我这样年纪的小孩子,看的只是热闹,那时最喜欢看的电影我们叫做枪战片和功夫片,看完枪战片后的几天,少不了要拿着木枪躲猫猫彼此射杀一番,看完动作片后,小朋友们也常会模仿其中动作一招一式比武交手,又或者是想如何做一把大刀宝剑之类的行走天涯……每每想起那时的情景,感慨的是时间飞一般逝去,长大后的我们各自散落在四面八方,即便是再见面也很难认出彼此姓甚名谁。
幼年看的电影,脸谱化是当时最为明显的影像特征,一个英俊的家伙一露头,不用说准是好人,坏人的坏字仿佛大大地写在脑门上,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开始学会了以貌取人,多年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是何等的稚嫩和无知,而今再看到山东卫视播出电视剧《大刀记》,竟然诸多往事浮现出来,或许我只是借机重拾童年的记忆以及心境,其实一切早已大不相同。
2014年,有关广电总局对于影视作品最新的审查规定出台后,印发业界内外热议,这对于各个地方台而言无疑又将加强自我审查程度,也使得相关从业者更加小心谨慎地摸着石头过河,《大刀记》这样的剧作一来是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是安全的,再则该剧既可以展现山东的人情风貌借此向电视观众营销山东,那么,剩下需要做好的就是在故事和人物性格等具体内容上来做文章了。
电视剧《大刀记》导演赵浚凯曾在山东求学多年更在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过数年教职,直到读研究生时选择影视专业后一脚踏入影视圈便未再离开,从编剧到制作人再转型导演,他参与的剧作中,以山东为背景的并不少,这情结源自是他对自己熟悉的那块土地的深厚情感,这和我写作中会不时写到云南其实是相同的缘由,无非是我们彼此呈现的方式和表达结果不同罢了。
虽然文学与影视剧属于不同的艺术品种,但自影视剧诞生以来便源源不断的向文学作品取材,即将上映的好莱坞魔幻动作大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便是取自于J.J.R.托尔金的童话成长小说《霍比特人》,而史诗化美剧《冰与火之歌》则源自于乔治·马丁的同名奇幻小说。
同样的,日前登陆山东卫视的《大刀记》,则是再度将同名小说作品影像化,为影视剧再造一个民间传奇英雄。
今年刚好是《大刀记》的小说原著问世的四十周年。
尽管《大刀记》诞生于一个以“双结合”、“三个突出”为创作主导理念的时代,但在作者郭澄清的努力借鉴古典小说下,他把典型的民间英雄人物置放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不仅是树立起一个个性鲜明、妒恶如仇的英雄梁永生的形象,也给予很大笔墨描述了门玉茹、翠花、白眼狼等有血有肉的形象,甚至可以从中看出时代变迁的脉络。
作品问世后深受读者的喜欢,并被改编为电影、连环画等,如今再由赵浚凯(《羊城暗哨》、《平原枪声》等)改编成电视剧,试图以更深更广的空间再造梁永生这个传奇。
相对于小说原著,电视剧版的第一集就已经将重点放在了梁永生与贾家的结怨上——出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民间英雄的好意,来自于宁安寨的梁永生为了救受到地主无赖当中调戏抢人的翠花,打败了贾家贾老爷,后者对此忿忿不平一心想要杀了梁永生,而弥补这次的羞耻……第一集便开门见山的安排了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恩怨(在小说原著里还有不少的铺垫才进入这正题),并安排了几场不同人物之间的动作戏,使得充满着戏剧冲突及娱乐性。
毕竟,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纠纷斗争,是引发数十年争斗的一条明线,也由此带出了时代的变化(比如说白眼狼先是想要通过“民兵团”的方式拿下宁安寨,失败后又想借助于日军的势力,这不仅是突出了白眼狼的见风使舵的个性,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
而这一点,也就使得《大刀记》不再是简单的英雄作品,还夹杂了史诗化色彩。
如果说,以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恩恩怨怨带出的斗地主、打日本鬼子,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那么,贯穿在始终的儿女情长戏,则让人荡气回肠,这点主要是通过梁永生与杨翠花、门玉茹之间的爱情纠葛而展示出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婚大喜之日时,这边厢是梁永生与杨翠花之间的喜悦快乐,那一边厢则是同时结婚的门玉茹的烦躁不安,虽然没有多少台词,但是人物的情感、纠结早已呼之欲出,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最近也刚好陆续看了之前刚播出完毕的农村题材作品《老农民》,如果对比来看,可以看出尽管两者的主人公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人生轨迹,但都可以看出人物身上的干劲与韧性,还有创作者试图通过人物的命运带出时代变迁的史诗化野心,也都成为了近期值得一看的剧集。
不少50、60后的中年家长应该都看过连环画版或阅读过原著小说版《大刀记》,也会对其中所展现的抗战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所感动,新的电视剧版则再次展现了这段故事,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都进行了最大的还原,让人们再次感受这段抗战故事的热血精神。
主角真“大刀”梁永生勇敢善良、憨厚质朴,并带动当地人组建大刀队顽强抵抗日军,个人英雄主义也得到了展现。
女角色方面,洒脱活泼的玉茹也和善良质朴的翠花形成了一种对比,她俩与永生的感情戏份也是很有看点的。
反面角色中的白眼狼和四儿,他们的眼神和肢体动作把人物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片中所出现的山东名小吃“长官包子”,这个包子在剧集的开始就有露面,据说剧中故事所在地宁津县当地借助电视剧《大刀记》的热播,开展“舌尖上的大刀记”等活动,吸引各路吃货前来品尝,感觉棒棒哒!故事很接地气,真实的再现抗战时期的齐鲁大地所发生的故事,并使用了地方乡音山东话,显现了地域性,虽然有些部分略感生硬,但对于山东观众来说代入感可能会更好。
并且剧集的播映放在抗战胜利70年之际显得意味深长,尤其在当今中日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更鼓舞振奋人心。
明刀暗箭,顾名思义,刀用在“明”的,和“暗箭”形成对比。
而整部剧的核心“大刀精神”也是这种“明”的体现,刀不仅仅是武器,它更彰显的是一种英勇无畏、坚韧刚强的精神,同时宣扬公道与正义,行侠仗义、抵御外侵,其实这种精神是不论时代的,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讲究公道正义,为人善良,都是正确向上的品德。
在片中,梁永生也就像这把刀,代表了这“大刀精神”,他路边不平拔刀相助,英勇无畏打击敌人联合人民抗击日军。
既然是抗战片,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动作戏份,片中宁安寨各路英雄刀客汇集,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基本每集都会有或小或大的动作戏份出现。
在开场就有一场拔刀相助的动作戏出现,梁永生路见不平相助翠花及翠花母亲,与白眼狼和四儿进行战斗,在这场动作戏中运用了不少慢镜头和人物特写,营造了紧张氛围,既展露出梁永生的英勇顽强精神也体现了白眼狼和四儿的凶狠恶毒,四儿败下阵后,永生与白眼狼在集市上进行了胶着的打斗,也由此来开了剧集的序幕,为之后刀客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整部剧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凸显“大刀精神”,让我们回想起抗战时期的故事与英雄。
可能家长父辈们更爱看这类剧吧,他们会对此类题材的更有情怀。
在满屏美剧与古装剧的现在,《大刀记》是另外一种选择,回忆那段历史,回归古朴。
文:赵猪山东,古称齐鲁,既是孔圣人的家乡,也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聚义之地。
侠义风范与儒家道德共存一地,培养处齐鲁大地多侠士,也多仁义的淳朴民风。
2015年,山东卫视开年大戏《大刀记》,是由山东本土著名作家郭澄清撰写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曾于1978年拍成电影,在那个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曾经感动、振奋过多少人心。
这次由著名军旅题材导演赵浚凯改编成长篇剧集,还原那个年代齐鲁侠士的风采,也顺应潮流,加入更多传奇与武侠的元素,是一部制作精良,好看好玩的传奇大戏!
作为新世纪重新翻拍的经典剧作,《大刀记》稍微修饰了一些那个年代所特有的内容,改编得更加符合当下观众欣赏口味的内容。
比如剧集一开场,不再象原作那样,强调梁永生的苦大仇深和阶级矛盾,而是安排了他与翠花母女,因为白眼狼欺男霸女的行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引起的一段缘分。
既保留了原著中梁永生侠义心肠的性格特质,又不至于让人觉得老生常谈,更有趣味性。
紧接着下来,强闯宁安寨,夜袭龙潭镇等等桥段一环紧扣一环,而一派仙风道骨的门书海传艺,授刀,师兄弟反目等桥段又是借鉴武侠小说中的经典情怀,与抗日战争的事实有机结合在一起,营造出那个烽火年代里,普通老百姓的爱国心,以及在孔子儒家思想教化之下,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集中,痴迷于刀法,与门书海有杀父自筹的日本武士中田这一角色的设置。
剧集并没有一味丑化,而是突出了他兑武士道精神,尤其是刀法的痴迷。
很多地方设置得还很是有趣,比如重然诺,执着不知变通的性格特质。
行为处事方面,颇有古龙先生笔下东海白衣人的风范,成为梁永生成长路程上非常重要的一块“磨刀石”,是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
此外,剧集在细节方面非常讲究,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刀文化的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
门书海传授给梁永生的苗刀,以及另一门所学的朴刀,都是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借鉴日本武士刀,结合实战技法改良创制的武器。
苗刀轻便狭长,可刺可劈砍,兼具刀、枪、剑三者之长,是比武、战阵之上的利器,也是中国武学的重要瑰宝。
剧集里几位主演,如谷智鑫等人都花了大量时间练习,亲身上阵,这才保证了剧集在动作场面上的华丽呈现。
中华五千年文明,因为不同的地域和时空,留下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说故事。
《大刀记》正是这样一部历久不衰,表现齐鲁大地民风与侠义精神的经典。
作为新时代的翻拍,既保证了故事的深入浅出,传奇色彩,又能将一方水土,一种民情的特点展现出来,流传后世,也算是在新世代,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件大好事。
《大刀记》接档《老农民》,今晚,山东卫视将又一力作震撼观众。
作为2015年的开年大戏,山东卫视这次根据宁津作家郭澄清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改编,讲述了鲁北地区热血男儿血刃敌人、浴血奋战的故事。
为了体现乡土抗战的真实性,还将宁津特色加以展示,如哈哈腔、踩高跷、三大名吃等都以最真实的状态还原。
而山东爷们抗战的匆匆那年,也尽现观众面前,整部剧更像是真实的还原,没有“雷”点,尽是朴实无华的真诚叙事,让人看过之后又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个时候,《大刀记》小人书早已占据了我们的青葱岁月,也是相当火。
虽然适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让抗战剧出现了井喷,但是不可否认抗战剧一直是国产剧最偏爱的题材。
《大刀记》故事发生在19371945年间,梁永生出身于穷苦农民,跟随师傅门书海学得一身大刀功夫。
日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在当时敌我装备悬殊的条件下,靠着大刀作为杀敌武器,经历了大闹黄家镇,血染龙潭、虎口拔牙、重返宁安寨、夜战水泊洼等一次次战斗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指战员,谱写了鲁北人民在日寇汉奸的残暴统治下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
这部剧对于山东农村集市的描述,村寨的面貌,以及当地风俗的展现,满满的都是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
这也和山东卫视一贯的重情重义一脉相承,对于这样根深地厚的大剧,山东卫视一直都下大功夫做到制作精良。
从《红高粱》写实的山东农村的高粱地,再到《老农民》讲述的建国后到现如今老农民生活翻天地覆的变化,这些,都是些有情有义的味道,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人文情怀,而这也和齐鲁大地本身的文化底蕴一样,厚积而薄发。
和很多的剧不同,《大刀记》并不再现“脸谱式”的旧有观念,当然也不再将英雄写的高大全,而是更尊重历史,讲述一场真实的抗战,这种抗战是反压迫山东农村时代的缩影,而里面的群英谱更是写的有血有肉,这种原本就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豪爽与耿直,都在剧中更加真实的表现出来,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重新读懂英雄,改变一往的观剧心态,也更加真实的去认识奋勇反抗的艰辛,残酷战争的悲壮,以及不屈不挠的品质。
导演赵浚凯每一次都给人带来惊喜,相信这一次也不例外。
而饰演梁永生的谷智鑫,为了展现真刀真枪真功夫,更是下了一番苦心去学习和研究各种大刀。
而戏里的很多打戏,基本上都看不到吊威亚,很多打斗的设计,更符合生理定律和物理定律。
看了几个打斗的片段,有些像戏曲里的武生,很真实,仿佛就在眼前打斗一样,没有过多的炫技,当然也没有空中飞人般的武侠式抗战英雄的“雷”。
而有一场戏,28位群众演员里面有22位是全国各类武术比赛的冠军得主。
可见,这样的戏更多的是采用最真实的手段达到最震撼的目的。
其实无非就是真实的展现当年的抗战场景,而这样的真实,则让英雄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这么制作精良而又直面历史,这样拍摄真实而又真诚十足的戏,值得让人点赞。
为了凑内容水集数,什么剧情的往里面加,原著小说描写的是那个时期抗战的艰苦,革命先辈们与敌人斗智斗勇,此部剧中描述介绍少,婚外情等等,其进程也是千篇一律,床戏,强奸,早年丧偶,丧子,应有尽有。
特效道具更是搞笑。
烂剧导演。
(* ̄rǒ ̄)抠鼻屎(* ̄rǒ ̄)抠鼻屎(* ̄rǒ ̄)抠鼻屎(* ̄rǒ ̄)抠鼻屎(* ̄rǒ ̄)抠鼻屎
这个国家有着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历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山东卫视自制剧《大刀记》改编自郭澄清创作长篇小说,讲述鲁北地区热血男儿血刃敌人浴血奋战,重整齐鲁河山的故事。
该剧以深沉、激越与悲壮的笔调,再现了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带领观众们重温了“小人书”上那段战火纷飞动荡岁月里,荡气回肠的刀客传奇。
1975年,宁津作家郭澄清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首度出版发行,风靡全国,时隔四十年之后,国内第一部反映冀鲁边区抗战的史诗巨制电视剧《大刀记》以全新的面貌再度出现在广大观众的视野之中,电视剧继承并发扬了原著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传统,将家园遭受侵袭的历史漩涡里的人物重新提炼,着重从人物的言与行两个方面展现人物性格及其精神面貌,以主要人物梁永生的成长历程为故事中心,从一届赳赳武夫到抗日英雄,展现乡土抗战的热血与悲壮。
被称为“军旅题材掌门人”的赵浚凯对《大刀记》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位从山东走出来的金牌制作人,战争题材类的作品成就最高,愫有人文情怀,注重民族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鲜见口号性的台词桥段,更多的还是从人性与情怀,所有恩怨情仇、家国情怀尽揽其中。
《大刀记》的故事容积并不大,但耐看,因为人物和故事都有着传奇性的吸引。
故事的铺陈也是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从梁永生大闹黄家镇与白眼狼在街头的一次打斗开始,白眼狼受辱挟私以报,犯险入侵宁安寨,梁永生不卑不亢从个人恩怨到家国情仇,为观众引出一场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有江湖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也有热血沸腾的战斗洗礼。
爱情戏在剧中做了提升,故事缩略了梁永生的家庭往事,但基本保留了原著中的著名段落:血染龙潭、虎口拔牙、巷战奇观、荒野斗智、重返宁安寨、夜战水泊洼等,同时从“古庙许亲”开始,也增加了许多情感纠葛的线索,让剧目的故事性在热血中,延展出温情与缱绻——翠花小时候对梁永生的救命之恩,梁永生与师妹青梅竹马暗生情愫,英雄总是遭遇左右为难的爱情。
功夫戏也做足了功课,剧中角色一招一式都是真功夫,都有据可循,在质感上追求完美。
更通过《大刀记》将苗刀这一闻名中外的传统冷兵器推向观众,使其焕发崭新生命力。
苗刀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借鉴日本刀的优点所创造的双手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通过剧中梁永生冲锋陷阵与敌搏杀的戏份,将苗刀奇诈诡秘人莫能测的用法尽数展示。
齐鲁烽火燃,钢刀铣山河!
英雄主题贯穿始终的《大刀记》为观众再次塑造出一个经典的英雄形象。
看了十分钟,眼已瞎
觉得疤癞四和王老头演得好。其他的吗。还行吧。
这样的剧如果都不给五分,说明豆瓣也都是煞笔
谷智鑫还不错。
导演真不容易,为凑集数整了那么多婚外恋,我党都没能逃脱
配角出彩,主角面瘫。
电视上看完,还行
无脑黑也怪没意思的
反映鲁北乡土抗战的剧。
陪爷爷奶奶看了第一集…到底什么鬼啊…
家里老人在看,瞄了两眼,不打一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为什么王珂遇不到好导演好剧本?
以前看过几集感觉还好
和婆爷吃饭的时候看一哈 演技一个比一个垃圾 特别是白眼狼和他的手下 浮夸!垃圾辣眼睛
爷爷奶奶高兴就行了,无脑黑累不累
粗制滥造
看了一集,被编剧的智商所折服了
剧情太过拖沓,个别演员演技浮夸。本来是想带点北方方言幽默,却笑点不合时宜。多打一星也只是给日本武士的颜值,也只有反派还演的不错
这个电视剧真的很二,实在看不下去
演员衣服都不换,穷的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