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终于都把它看完了,我已经忘记了重复看了多少篇····我是多麽害怕错过了钟芬和英爱所给予我们的浓浓的情。。
对于钟芬,是处处都能看到她的乐观和要活下去的决心 她在英爱绝望的时候,鼓励她要活着回家,在英爱行尸走肉般生活的时候,给予她梦想(当老师) 然而在这乐观的表面上,始终透露出她的脆弱与无助,记得在这电影中,能看到钟芬流泪的镜头只有两处,一处是面对被打到半死的英爱,确定了她仍然活着时,二处是英爱死了。
在一定程度上,英爱无疑已经成为了钟芬活下去的动力,是她的精神支柱,电影中,老年钟芬独处的时候,英爱的鬼魂都会在,这也许不是鬼魂,只是她内心的一个动力吧。。
好吧,终于到了我喜爱的金赛纶了 不知道是处于偏爱,还是什么理由,始终都觉得电影对于英爱这个角色的刻画远比钟芬来得深刻 首先,英爱,一个高高在上,聪明、漂亮、骄傲的少女···· 面对日本,一开始,她是多麽的信任,能上学、分配房子,也许这信任和对未来的憧憬,到后来对于日本的出卖,形成的巨大反差,但更重要的是一向高高在上的自尊心,怎么能让人如此的羞辱。。
除了观念上差异,这部剧还算可以。
我不理解的是那几个女孩为什么那么乐观,除了英爱发现不对劲,其他人好像都不担心自己没用了会被杀死,该说她们天真呢还是蠢。
剧情部分还是有刻意制造的韩国抒情和浪漫,感觉钟芬和英爱哥哥的未萌芽的爱情,还有雪中冰上砸石跳湖,以及雪中赶路英爱死亡那一段,英爱自己中枪了竟然后知后觉那么久,而且坚持走路不累,钟芬前期雪中那么多血竟然没发现,突然断气了听心跳还给人家盖雪,不会死也会冷死。
雪是象征着木棉花,但是雪真的不软阿,和木棉花真的没法相比,我又不是没碰过雪。
当然,它的历史意义更重大,回顾历史,关注慰安妇现状和过去,追究犯罪的战争士兵的罪过,为那些被伤害的人讨回公道。
即使她们离开了,她们也希望看到道歉。
钟芬的心理素质够强,也比较能吃苦,一个人活到老都能独立生存,而且找到旧友。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段历史是沉重陌生的,也是警惕落后就要挨打。
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自己的未来,不会关心别人和国家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轻松的事,无论年轻还是年老,但也不要太过担忧,因为担忧并没有用,事情并不会变轻松。
最后想问一下雪路片尾曲的歌名和下载渠道,想单独听。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不一样,又有点像,一个是乱世,一个是战时,一个是从军,一个更惨,是被迫当了慰安妇。
然而日子还是要过。
这部由韩国人自己拍的慰安妇题材的电影,在韩国本土还是头一遭。
电影从头到尾的基调都是冷的,极冷,和片名完全契合:雪,漫山遍野的雪,从韩国一直蔓延到白雪皑皑的中国东北。
两个从小青梅竹马的可爱的韩国女孩崔钟芬与金英爱被日军强行押制到中国,开始了她们悲惨的慰安妇的生活。
电影采用了时空穿插的手法,从已至暮年的崔钟芬的现在和她的回忆两条线索交替进行。
在回忆两人童年在中国悲惨的慰安妇的段落,导演刻意淡化、避开了残酷、惨烈的、限制级的凌辱画面展现,只是通过两个女孩的鲜明的面部表情刻划、对话,展现她们天天经历着的是怎样的非人生活。
甚至金英爱试图用大石块砸开冰窟窿淹死自己结束生命,最后一刻,被崔钟芬死死抱住。
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段场景:大半夜,三个韩国女孩躲避开管守她们的日本恶妇和官兵,蜷缩在屋子里,点着微弱的蜡烛,吃着她们冒险带在身边的家乡大枣,其中一个脸上、身上长满毒疮、已经身染梅毒晚期的女孩,唱着家乡的小曲儿给崔钟芬与金英爱听,亮晶晶的眼神中透着向往:“嗯,我们一定会回去的。
”“嗯,会的!
”三个女孩暗暗地发着誓,她们坚信有一天一定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而现实是残酷的,就在第二天,这个被日本兵凌辱而身染梅毒恶疾的女孩就在全体女孩露天的身体检查时被拉出队伍,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即“砰砰”两声,用手枪把她打死了,女孩仰面倒下,鲜血从张大的嘴角汩汩地流下来。
这也是全片最为暴力和血腥的一个画面了。
韩国人拍历史反思剧手法非常节制,不刻意煽情,但会突然就冷不丁地给你重重一击,让你的心“突”地往下一沉。
这一幕并没有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两个女孩要逃离开这个魔窟的决心: “你想像个畜生一样活着吗?
”“不想!
” “死很容易,可我们不能死,因为我们要回去,要回家!
” 两个相依为命、互相鼓励着的女孩,最终在一次混乱中逃出了慰安所,但金英爱还是在出逃中被日军的机关枪击中,在半路上因流血过多而死去,弥留之际,她对崔钟芬说:“我不能一直陪你了,你先走吧,快!
”崔钟芬不停地在寒冷的雪路中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忍着严寒,终于顺利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最终成为了人类历史上这段抹不掉的耻辱的历史亲历者和见证人。
电影拍的冷静克制,哀而不伤。
幸存的、已垂垂老矣的崔钟芬老人回忆当年不堪回首的过往,看似缓缓道来,但你却时时感觉到那股深沉的力量。
其后导演还用了一个超现实的手法,让老年的韩钟芬与童年时的金英爱手拉着手,穿越时空的相
又是一部很特殊的题材,关于慰安妇,相关影视作品极少,而且远不及书里那样详细,人物的人生阅历描写多过慰安所里的点滴,投射着人物的血泪以及民族的悲剧历史,后十分钟哭得稀里哗啦。
如果,还是如果,如果时间可以回到某个点,那该多好。
可惜,人生啊,就只有这么一趟。
故事在老人的回忆下展开。
从小冤家,变成生死姐妹,一个幸存下来,一个却永远停止在15岁,她一直用她的名字和身份活着,于是,这像一个包袱沉重地陪伴自己终老,孤独,却又不独孤,因为她一直没离开,一直都在,每当她无助的时候,她总会出现,依旧是15岁的模样,衣衫褴褛满脸污垢,如此灵异的画面却并不恐怖,更多的是伤怀。
不管哪个国家都有日本留下的罪行,都有他们的践踏,都有他们龌龊的事,极致可恨。
铁门打开那瞬间,心里好难受,虽然没有画面,但可以想象踢踏的军鞋马上会跨入,恐惧笼罩。
好难过。
金香奇和hold住姐长得也太像了吧。
故事发生在1944年,日军的铁蹄无情的踏破了朝鲜土地上的宁静,就连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也难以幸免。
无论是富家女金英爱还是穷嫁女崔钟芬都逃脱不了日本人的魔爪,她们一个是为了找寻上了战场的哥哥被蒙骗、另一个是被绑走而稀里糊涂地上了一趟开往中国东北的火车。
最终她们的命运是一样的,在日本人的慰安所里被逼迫做了慰安妇。
两个家庭背景不同的女孩子在慰安所里由此产生了关联,一向嫌弃钟芬土气的富家小姐英爱慢慢地感受到来自钟芬的关爱,尽管钟芬自己也承受着做慰安妇的痛苦。
英爱因为受不了日本人非人的折磨,跑到冰面上试图用大石头砸开冰窟窿淹死自己,钟芬跟在她后面追着哭着,在最后一刻钟芬死死抱住了英爱。
当年英爱因为生活的落差变的迷茫,而钟芬变的越来越坚强,即使电影本身没有过多描写过于恶心的画面,寥寥数语道尽哀愁,但是也能看到那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从一个任性的小朋友,变成一个可以照顾任何人可以任何接受事物的女人,唯有不变的只有回故乡的朝鲜小妞,只有那颗要活下去的心。
努力的活着吧,年轻人。
雪路 (2015)8.22015 / 韩国 / 剧情 历史 战争 / 李娜静 / 金香起 金赛纶
一段不敢回首的历史,一段不敢忘记的历史。
在这段记忆里,有多少人承受着不该她们承受的苦难和折磨,但这段历史,总有一些人想要去掩埋,把她们埋葬起来,让人永不被记起。
有的人,深陷在那段痛苦不堪的折磨里,阴霾和苦难挥之不去,有的人永远也无法忘记她们曾经被侵害的过去,但她们却比谁都更加渴望那段痛苦不堪的记忆过去,但她们不敢忘记,不能忘记。
一个很骄傲的人,遇上这样的事,只想就这样死去,无法忍受这样的伤害,或许换作其他任何一个人,也承受不来。
只是,有的人只想活着,能够活着回到家,那个遥远不敢遗憾的家,那个温馨甜蜜的家,那个只能依靠回忆才能想起来的家。
终于有一天她们逃离了,但是有的人却无法回去。
两个小女孩相依为命,走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走向那条回家的路。
身上中枪的伤口流下的鲜血,红艳艳的附着在苍茫的雪地上,耀眼而痛击人心。
她们都还只是孩子呀。
雪,很冷。
但像棉花一样,很暖和。
依靠着回忆,支撑起回家的力量。
就这样,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
回家就好了呀,回家!
相较于《鬼乡》,这一部的剧情和人物设置更丰满,其中的戏剧张力也更加饱和。
个人很欣赏编剧的结构。
第一,是永爱和钟芬两个少女角色的身份差异性。
不论看起来高贵、在学校里讲着流利日语的永爱,还是没钱读书、中午连土豆都要省给弟弟吃的钟芬,在被日本占领的朝鲜,都注定是无法幸福的。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永爱一开始使劲向老师示好,说父亲已经改了日本名字,那种挣扎着求得身份认同的姿态,和她之后在慰安所对钟芬努力想要活下去的那种鄙视,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引人深思——和钟芬的低头比起来,她何尝不是在做着被自己所鄙夷的卑贱的努力,只是她可能没意识到罢了。
因其无意识,所以,才格外悲伤。
第二,是电影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棉花。
印象中,棉花一共出现了三次:开场做被子、少女逃跑时永爱跟钟芬商量将来怎么对家人保密、还有最后结尾。
棉花是洁白无瑕的,又是温暖的,象征着少女们本应该拥有的美好生活。
可是最终,它变成了少女们口中连谎言也无法实现的虚空。
永爱提及纺织厂时,镜头里是日军匆忙撤退时无情射杀的少女们的尸体,她们心心念念的家园,永远都回不去了。
在白茫茫一片的雪地里,钟芬抓起一把又一把的雪,徒劳地往永爱的身上盖,仿佛那是一朵一朵最柔软的丝棉,可以盖住她孱弱的身体,和少女们这个残酷世界里感受到的寒意。
老奶奶和隔壁少女的这一段人物关系,也很妙。
时代不同了,女性的地位看似提高,社会对待性的态度也在变化着。
我们如何去看待那一段历史,面对那一段惨痛的伤害,如何处理当下面临的新问题,虽然没有展开,但能隐约感到其中的野心,使影片的含义又往前走了一小步,还是值得肯定。
喜欢导演处理手法的克制。
这半年连续看完了《鬼乡》、《我能说》还有《二十二》,对战争和邪恶所造成的摧毁性破坏,我们应该步履不停地反思。
这条路,没有尽头。
看完这一部,自己的韩国电影8分以上片单也终于完成了。
突然有种感觉,能爱电影,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而电影能做的,绝不仅仅是造梦而已。
是以为记。
水车的起点,也是她们恶梦的开端。
出有日军欺侮她们的镜头,出有那群奼女撕口的哭喊,只要一群群日军列队入来,没去,入来,没去,,,络绎不绝。
咱们能够念象这些残忍的时辰。
她们皆是十四五岁的奼女。
英爱有身了,一次次的念死皆不成能。
果为小产只能吃硬食品,一个姐姐把月饼咬碎了咽没去喂给她她露着眼泪吃高来的时分,已经的这份傲慢如今只能夹纯着泪火战食品一霸占高来了。
正在二人追没去的这段冗长的炭雪之路上,英爱带着她的傲慢,她的幻想,她的怀念,
这片子到底怎么混到8.8分的?上海电影节期间第一部看不下去愤然离席的电影。我进了影院你就给我看抗日剧?彩版《修女伊达》,每一帧构图都像糖水片,凑在一起就是一部上佳的烂片。#今天居然在大光明看韩剧,尼玛#
因为题材一直没看 如果不是令人叹息的生命逝去 估计也不会打开 拍得很克制了 甚至都没有出现直接的受虐画面 两个女主完全一脸小孩子样 安排现代的边缘叛逆少女支线 可能也是为了给老人一个救赎她人的机会吧 金赛纶倔强的眼神令人动容 人活着就是一切啊...
那么悲伤的历史诉说的如此平静,但太缺少戳人的点了,还不如刚开始在乡村时的那些小心动小扭努,金香奇蛮可爱的,看着有点像莫小贝的感觉
棉花那么白,白的让人不忍离去。。。
每个人眼里的历史都不同,拍出来的东西也不同,归根到底还是战争
鄰居小妹的剧情總覺得無法理解。。。老太太的寬厚溫暖和生活中的小計較寫實得好像真的倖存老者,两個小女孩從互有罅隙,到共生共存,一段苦難的歷史在撕扯的溫情中缓缓道来。大史小說,很觸動。
既然活下来了 那就好好活下去 连带死去的人的份一起
不好看,真不好看,太多煽情的累赘
白雪皑皑,落雪纷飞,留下了印记就不想被湮没。
崔钟芬长得跟谢依霖一样一样的。有句话我一直想问,不知道会不会挨骂?慰安妇和妓女的区别就是一个不挣钱一个挣钱;一个是被迫一个是自愿?所以一个有心理创伤,一个没有心理创伤。日本人是因为国家当初起名字的时候就描述了该国人的特性,所以比较好这个?如果“受害者”不自杀,而是绞尽脑汁报仇,电影岂不更带劲?这剧吧,弱者是真弱,看着就着急,连点激烈冲突都没有。对日本人怎么坏丝毫没有描写,你描写朝鲜宿管大妈怎么坏干嘛?韩国人替朝鲜人抱打不平,明显没诚意。
在慰安妇题材这方面,韩国的大多数影片都只是做到了拍出来,却没有太过于成功的代表作,整体的叙事被束缚在了某个框架之中,除了压抑和煽情的过度表露,什么都没感觉到,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只让人看到残酷的过去,却没能让人铭记历史。
剧情太弱 人设太弱 日本军太弱 公然消费了慰安妇话题
韩国的电影越来越成熟了
前几个月才看过《鬼乡》,这部两集的剧感觉比前者更打动我。是的,努力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生活在这人间地狱,但她们的心,却是那样的干净、纯洁,就像白雪一样。 「那不是丢人的事,不是你该嫌丢人的事,是那帮家伙坏而已」,战争离我们多远?记住这些历史吧,这样才有进步的空间和动力。
用温和的方式讲述残忍的历史却充满了力量。
感情拍的细腻真挚感人,那段悲苦的历史本来会很容易让人看哭,但这个片子没有过度煽情,而是更多放在细腻的个人情感上,以个人情感烘托整个历史事件,更容易打动人心。虽然为了拍电影故意设置的很多场景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比《南京 南京》这类的片子好看很多。
要比鬼乡好一点点,但是没有诠释出日本军人对慰安妇的暴行。
中国的慰安妇到死那天也看不到自己国家这样的电影了
战争的残酷是伴随着受害者一生的痛苦回忆 小太妹的剧情没什么必要
雪路既是她的归路 也是放下过去继续走下去的来路 有如棉花一般纯洁的雪和哥哥送给自己然后一直珍藏的一双鞋 导演利用这两个物件而产生的意象拍的太感人了 两个小主角演的也非常好 情绪的变化既有张力又很饱满 这一路走来也算是看着金赛纶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