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透纳先生

Mr. Turner,透纳传,特纳先生,画世纪:透纳先生(台)

主演:蒂莫西·斯波,保罗·杰森,多萝西·阿特金森,玛丽昂·贝利,卡尔·约翰逊,鲁斯·西恩,Sandy Foster,艾米·道森,莱丝利·曼维尔,马丁·萨维奇,理查德·布雷默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透纳先生》剧照

透纳先生 剧照 NO.1透纳先生 剧照 NO.2透纳先生 剧照 NO.3透纳先生 剧照 NO.4透纳先生 剧照 NO.5透纳先生 剧照 NO.6透纳先生 剧照 NO.13透纳先生 剧照 NO.14透纳先生 剧照 NO.15透纳先生 剧照 NO.16透纳先生 剧照 NO.17透纳先生 剧照 NO.18透纳先生 剧照 NO.19透纳先生 剧照 NO.20

《透纳先生》剧情介绍

透纳先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透纳先生》讲述了英国画家约翰·透纳充满创作激情的一生,他曾经因创作手法过于先锋而备受诋毁,然而透纳视绘画创作为生命,一生佳作累累,即使临死前都挣扎着爬起床临摹一具女尸。他在晚年尤其自19世纪40年代起即致力于绘画形式与色彩的探索,用食材、口水等不可思议的颜料作画,引来一片争议之声,被视为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出了名的艺术怪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独活女子的推荐特殊演员大唐风云2纽带将被打破Okura~难解事件搜查~双刃剑千谎百计第二季画魂卸岭秘录不要杀我Reset~寻找真正的幸福的方法~冬日恋歌无敌侠:舞动的英雄能不能原谅你,我想想看走路上学你们被包围了寂寞芳心追踪再现青年警察七月半之恐怖宿舍冒牌上尉侦探米娜徐老师的故事新济公活佛不速来客海狼行动神医大道公北极光大追踪〜警视厅SSBC强行犯系〜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透纳先生》长篇影评

 1 ) 多图不完全盘点:《透纳先生》中的人与画

评论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枝社”,持续更新展览讯息、文艺评论与艺术史小知识,感兴趣的友邻可以关注一下!

本文欢迎转载,请提及出处。

最近终于空出两个半小时,看了2014年的电影《透纳先生》。

相比其他讲述艺术家生平的传记电影,例如《弗里达》、《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或者《无主之作》(勉强也算吧),迈克·李的这部长片或许并没有一根绷紧的“主线”,只是平静地讲述了一个故事。

实话实说,这种叙事方式多少有点自说自话的嫌疑,导致整部电影结构相当散,节奏有点闷。

对于对主角透纳比较陌生的观众而言可能是一次相当痛苦的观影体验(前提是没有在一个小时的时候关掉)。

但还是在豆瓣打了五颗星!

一部分是出于私心,但主要还是因为这部电影的许多镜头真的相当宏大且优雅,光影的调度中可以看得出导演希望用镜头再现透纳的风景画的野心。

87届奥斯卡的最佳摄影给了《鸟人》,而《透纳先生》和《布达佩斯大饭店》都没得,实在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鸟人》得最佳影片我心服口服!

)。

其实这部电影对19世纪初的时代再现是很细致的,但李导或许不大愿意多画笔墨进行解释,导致许多出场的人物与作品虽然在美术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但看起来却像斗罗大陆上的张三李四。

因此!

这篇影评会不全面的盘点一下片中的名人(以及名画,但画作出现的顺序和历史上不完全相同),兼述透纳的生平,如果能够稍许提升大家的观影体验,那就不胜荣幸之至了!

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影评人曾经说过:“电影不拍才子佳人,难道拍你这种落魄垃圾青年吗[捂嘴笑]?

”我深以为然。

但迈克·李恰恰没有拍透纳青年才俊的时代,也是他最为人熟知的那张自画像,以及20英镑钞票上的形象,而是选择了1826年作为故事的起点,表现画家生命中最后25年的故事。

“才子”—— 这一年50岁的透纳不能说落魄,但确实已经步入了中年的尾声。

蒂莫西·斯波出演的胖大叔形象可能让人第一眼大吃一惊(我也是!

),但或许相比有照骗嫌疑的自画像,斯波其实才更真实的还原了历史上透纳的外貌。

——落魄中年 因为画《自由引领人民》的德拉克洛瓦对他的描述就是:“英国农夫般的外貌,肥大的黑色衣服,宽大的鞋子,举止生硬、冷漠。

”, 这样一看,反而是电影中把中年透纳演活了。

下面这幅是当时的一位版画家为透纳制作的画像,是不是有几分相似?

(两个人虽然都姓Turner,但并不是亲戚)

Charles Turner, Portrait of J. M. W. Turner, c.1840 电影开始时透纳正在尼德兰写生。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足够优美,日落时分荷兰原野上的风车与农妇有种扬·凡·格因的风景画的观感,而年轻时候的透纳也从尼德兰画家的作品中受益甚多。

后面也提及他此行去看了伦勃朗与鲁本斯的作品。

这里出场了透纳的父亲老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 the Senior),为了区分,女仆汉娜称他为“威廉先生”,而把儿子称作“比利先生”。

在母亲和妹妹早逝后,透纳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他一直支持透纳的绘画事业,送儿子入读皇家美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并且一直担任透纳的画室助手,帮助他购置画材,准备颜料和画布。

老威廉·透纳是一位理发师,所以这里出现了他为儿子刮胡子的镜头。

透纳15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的画作挂在自己理发店的橱窗里,并对当时的名画家托马斯·斯托萨德(Thomas Stothard)夸耀说:“先生,我儿子将来会做个画家。

”(斯托萨德比透纳年长20岁,在之后的沙龙里也有出场!

老威廉也一度扮演了透纳经纪人的角色,在自己位于伦敦考文垂花园仕女巷(Maiden Lane, Covent Garden)的住宅中建起了一个小画廊招待上门的顾客,并且别出心裁地在展厅前面设置了一个暗室,可以想见适应了黑暗环境的眼睛骤然看到透纳画中的的光影会有何等强烈的感受。

画面一转!

来到了第三代埃格蒙特伯爵乔治·温德汉(George Wyndham, 3rd Earl of Egremont)的府邸。

这位伯爵是透纳在当时最重要的赞助人和作品收藏者之一。

两人刚刚进门时谈到了牛和马的话题,这其实不是无关的闲聊,因为埃格蒙特的本职工作(除了做伯爵之外!

)就是一位农业专家,在自己的庄园里做过不少动物育种的实验。

大厅中的女士弹奏的是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

透纳与贝多芬几乎是同代人,而贝多芬就在当年,也就是1827年刚刚去世。

后面两人唱起了更早一些的英国巴洛克作曲家亨利·普赛尔(Henry Purcell)的《狄多的悲歌》,这段选自普赛尔最著名的英国歌剧《狄多与埃涅埃斯》,同时也是透纳相当钟爱的神话主题,他画过许多以此为题的画作,例如下面这幅,狄多与埃涅埃斯在近景相会,远处是鳞次栉比的迦太基城。

Dido and Aeneas, 1814 左边和透纳打招呼的是他的好友,著名雕刻家约翰·卡鲁(John Carew),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纳尔逊纪念柱上的四幅浮雕之一:《纳尔逊之死》。

他们看的画作是佛兰德斯画家杰拉德·希格斯的《圣塞巴斯蒂安与慰安天使》,从对于“大屁股天使的”调侃来看,似乎几个人对这种巴洛克风格的圣经故事范式都不大感冒。

另外这位穿红色衣服,发际线不是很乐观的画家名叫本杰明·海登(Benjamin Haydon)。

与已经功成名就的透纳不同,海登的艺术生涯并不是非常成功。

他偏爱画很大尺幅的历史画,性格又相当不圆通,经常和买主闹翻,使他的经济状况往往很不理想,因此要和透纳借100英镑还债(在当时其实是很大一笔钱!

),但透纳也有点脾气,只愿意借他50英镑。

下一个场景是透纳去海滨小镇马盖特写生,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命中最后一位重要的女性:索菲亚·布斯(Sophia Booth)。

但为了不让别人认出来(带画家!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他自称马拉德先生(Mr. Mallard),显然是来自他的中间名Mallord。

旅馆主人布斯先生讲起了他自己在贩奴船上做木匠的经历。

悲惨的景象想必启发了透纳创作他后期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贩奴船》,这幅画在之后的电影中也有出现。

The Slave Ship, 1840透纳一直相信自然科学的新进展有助于他的绘画事业,因此和许多科学家也有所交游。

这里他就请来了玛丽·萨默维尔(Mary Somerviue)来家中拜访。

这位萨默维尔夫人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她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纯靠自学在数学、物理学、地质学与天文学领域都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功,成为19世纪最重要的女科学家,对于女性教育也贡献颇多。

老威廉在和萨默维尔讨论教育话题的时候又提到了之前把透纳的画作贴在理发店橱窗的轶事。

用光磁化钢针是萨默维尔夫人的著名实验之一(虽然被后来的科学家证明理论不大对,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理!

有懂的老师可以讲讲),也引出了她与透纳有关光线本质的探讨。

之后登场了几幅著名作品!

包括一幅描写特拉法加海战中纳尔逊的旗舰胜利号的习作(萨默维尔夫人的父亲是一位海军中将,因此片中老威廉说她可能会觉得亲切),但向透纳约稿的国王威廉四世并不喜欢,因此没有完成。

还有《格利松山的雪崩》,可能是国内的朋友最熟悉的透纳作品之一!

因为2018年上海博物馆和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合作的展览《心灵的风景》里就有这一幅。

The Fall of an Avalanche in the Grisons, 1810 还有尺幅巨大的历史画《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迦太基人再度登场),大家可以试一试在下面的画(色差严重)中找找大象!

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 18121829年,威廉的病情逐渐变得逐渐严重起来。

画面中透纳在画的这幅画很像他的威尼斯风景系列,但其实是画的法国迪耶普的海港。

与后来的印象派画家喜爱现场作画不同,透纳时代的风景画家主要采用的还是在现场画速写,然后回到画室完成作品的方法。

题外话:许多人说塞尚与雷诺阿的印象派与透纳一脉相承,我其实不是很赞同。

印象派的核心理念:对重现自然的追求更多是继承自巴比松画派的柯罗等人,柯罗受的又更多是康斯太勃尔一派现实主义的影响。

透纳对于理想风景的追求有种浪漫主义的味道,启发了印象派的更多是他的光影手法而非主义本身。

Harbor of Dieppe, 1825 老父亲去世前的这段对话可能很多人没能看懂。

片中提到的“那个女人”就是透纳的母亲玛丽·马歇尔·透纳(Mary Marshall Turner)。

透纳其实有一个妹妹玛丽·安(Mary Ann),但她在5岁的时候不幸夭折,受到刺激的玛丽最终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在那里度过余生。

对话中可以看出透纳对母亲既有愧疚,也有对那段不幸生活的怨恨。

或许是这段经历,又或许是继承自母亲的抑郁基因,造就了他一些作品中的沉重特质。

(阴郁画在布上!

透纳一生中很少画肖像画,这里正在画的的是一幅不大完全算是肖像的,相当怪诞恐怖的《白马上的死神》:

Death on a Pale Horse,c.1825-1830 接下来就迎来了著名的1832年皇家美术学院沙龙展览!

开展的前一天,准确的说是5月25日,是传统的“清油日”(Varnshing Day),这一天参展的画家可以给已经悬挂起来的画作做最后的收尾之后涂上清油.当时英国比较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许多都出现在了这个场景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找,认一认。

终于登场!

下面这位就是透纳的一生之敌,英国最伟大的两位风景画家之二,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

两人在当时的美术界堪称一时瑜亮,每年沙龙展上的画作也最常被人拿来比较。

相比年轻时在学院大出风头的透纳,康斯太勃尔的性情更温和,也更喜欢忠实地描绘自己身边的乡村风景。

他正在修改的这幅画是《滑铁卢桥的揭幕典礼》(就是魂断蓝桥的那个桥!

John Constable, The Opening of Waterloo Bridge, 1832 相比之下,透纳挂在旁边的那幅《海景》从尺寸上就输了一筹,何况康斯太勃尔这幅画还把他的另一幅作品挤到了前厅(往往用来悬挂不那么重要的画作),在那里欣赏画作的是著名建筑师约翰·索恩(Sir John Soane)爵士,最著名的作品是伦敦的英格兰银行,以屋顶的蚱蜢风向标闻名于世。

不服气的透纳想出了神来之笔,(据说还是用康斯太勃尔的颜料)在海面上用鲜红色画出了一个浮标——可能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浮标。

Helvoetsluys, 1832 当时在场的画家大多认为这一笔彻底毁了一幅好画,但康斯太勃尔可能是当场唯一看出透纳用意的人。

也许意识到自己输了这一局,他留下那句著名的“他在这里开了一枪”,然后愤然离场。

不幸5年后的1837年康斯太勃尔就因为心脏病离世,两人最终也没能在有生之年分出胜负,一个时代就此结束。

透纳再次来到马盖特的旅店时,布斯先生已经去世,他和布斯太太也互生情愫。

两人确立情人关系之后,透纳在余生中把自己的常用的化名从“马拉德先生”换成了“布斯海军上将”(Admiral Booth)。

又是一个绘画史上的著名典故。

透纳将自己绑在桅杆上以亲身体验暴风雨,为画成下面这幅《暴风雪中的汽船》做准备。

Snow Storm: Steam-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 1842 接下来来到透纳家中看画的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工业设计之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不过这个时候20多岁的拉斯金似乎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纨绔子弟形象,跟着自己身为葡萄酒商人的父亲挑选艺术品。

拉斯金的眼光确实不错,看中了我们之前说过的《奴隶船》,这是透纳晚期风格的最早实验,也引发了相当巨大的争议,许多人,例如影片中提到的作家萨克雷(WilliamThackeray)对这种“乱七八糟化成一团”的绘画相当难以理解,评论界骂声一片。

但拉斯金倒是慧眼独具,只不过他冗长的点评似乎提不起透纳的兴趣,让后者转而关注起了屋顶的蚊子。

下面是本片中我认为最美的一帧风景!

对应的画作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就是被认为是透纳最伟大作品的《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

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 1838-39 这幅画在2005年BBC4台“英国最伟大的画作”评选中拔得头筹,而排在第二的应该也不难猜到:就是老对手康斯太勃尔的《干草车》:

John Constable, The Hay Wain, 1821 顺便吐槽一下这个评选:为什么马奈的《女神游乐场酒吧》、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甚至梵高的《向日葵》也算是英国绘画?

最多是收藏在英国吧!

真的毫不谦虚。

海登先生来还钱,顺便问透纳他总是画船和火烧云,是否会感到厌倦,甚至说自己不妨一把火烧了房子。

不幸的是,穷困潦倒的海登最后确实选择了自杀,只是没有用这样极端的方式。

但透纳确实画过以火灾为主题的作品,例如这幅《燃烧中的上下议院》:

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Lords and Commons, October 16, 1834, 1834-35 透纳和当时另一位以画海景见长的画家斯坦菲尔德(George Stanfield)等人来到拉斯金家中做客。

小拉斯金本来想恭维一下自己的偶像透纳,但没想到自己辣评巴洛克时期法国风景画家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的言论反而把透纳惹恼了——因为洛兰就是透纳的偶像!

透纳一生中都以洛兰为自己的艺术导师,希望创作出与他媲美的风景画,其中用意最明显的就是这幅《狄多建设迦太基》,几乎完全是向洛兰的名作《示巴女王出航》致敬的套作。

Dido Building Carthage or the Rise of the Carthaginian Empire, 1815

Claude Lorrain, Seaport with the Embarkation of the Queen of Sheba, 1648 透纳对洛兰如如此崇拜,甚至在遗嘱中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英国国家美术馆时增添了一个附加条件,就是要永远将这两幅画悬挂在一起。

拉斯金对洛兰出言不逊,不幸被透纳讲了一个牛排腰子馅饼的笑话调侃了一番。

但虽然如此,拉斯金仍然是透纳的头号粉丝。

在他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只有他的《现代画家》一书为之正名。

而透纳对于现代工业产品的偏爱不只有《无畏号》中的蒸汽船,还有这幅同样著名的《雨、蒸汽和速度》中的蒸汽机车。

遗憾的是,透纳的新风格或许还是走在了时代前面。

片中造访美术学院的两个神秘人物其实是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他们对于透纳的新画作也全然无法欣赏。

但透纳还是一个潮流人士!

还记得之前他请萨默维尔夫人给自己做实验吗?

他光顾了当时刚刚出现的照相馆,使用的还是法国人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法,因此要静坐十秒钟等待曝光。

这位摄影师约翰·马约尔(John Mayall)也是真实人物,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位艺术摄影家,还拍摄过尼亚加拉瀑布。

他其实是英国人,但片中说他来自费城,因为他在美国学会了摄影术,拍过照的人物包括维多利亚女王与马克思。

透纳很关心照相术能不能用来记录风景,或许他有些担忧自己钟爱的绘画会被摄影取代。

这位想出十万英镑买下透纳所有画作的大亨并非虚构,而是钢笔之王约瑟夫·吉略特(Joseph Gillott),收藏钢笔的朋友可能会对Gillott这个品牌比较熟悉。

虽然透纳拒绝了他的要求,并把自己大部分的作品无偿遗赠给了国家美术馆,但吉略特确实收藏到了他的一部分画作,特别是在透纳转型初期,舆论处境最困难的一段时间。

接下来就是故事的结尾了:那句著名的遗言,“太阳就是上帝。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透纳家中的女仆汉娜其实是这部电影里表现最好的人物之一,在这篇文章中却没有写。

因为这个沉默的、丑陋的女人的经历,甚至一举一动,都实在太令人难过,也许大家自己去看吧。

之前许多评论认为这部电影丑化了透纳本人,但我其实不这样觉得。

提供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视角去看名人的一生对传记电影而言其实是需要勇气的。

蒂莫西·斯波的演出也相当生动传神。

在最后再来看一眼开头出现的那幅自画像吧,让我们认识一下透纳先生!

Self-Portrait,c. 1799

 2 ) 太阳的门徒

他临终说的太阳是上帝,人生点题句。

对画家和相关历史没有过多于电影的了解,就片论片。

对于自然景色的追求,热爱,他的画充满感染力让人惊喜。

很清晰的世界观。

画是第一位的,颜料价格,画布,素描本,暴风雨,海面,死尸体,雏妓身体。

严谨地排在他生活的第一位。

父亲的去世失去孩子病重金钱是不合时宜的波动,哭也手里攥着笔和纸。

这也反映在他对母亲和前一个妻子的态度上,彬彬有礼,已经盖棺定论的陌生人。

还有他家的女仆。。。。

也因为对自己绘画的热爱,他惊喜又恐惧地迎接不同的新知识女科学家的三棱镜和紫外线照相机和niagara大瀑布工业革命和自然他读得懂世界前进的方向,他入世通情,但还是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天才。

有同行的赞美和受贵族们和土豪的喜爱,是他令他开心自在的副产品。

而他的画还是要挂在公共博物馆里。

电影也如turner的画一样,和煦的光影丰满的颜色,宗教般宁静感。

补绘画史哦!

 3 ) 透纳…那个执着又幸运的怪兽先生

不知为何,这部《透纳先生》让我想起《公民凯恩》,同样是一生功成名就的大人物,结局却是如此不同。

凯恩的一生都执着于寻找童年的记忆,弥补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不幸。

纵然坐享家财万贯,丰功伟绩,却由于内心从小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导致凯恩的内心是封闭的,是空虚的,他永远不让别人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也不会进入到任何人的内心世界。

最终妻离子散,爱人离去,只能在自己为自己打造的宫殿中孤独地死去。

透纳的古怪与孤僻跟凯恩有几分相似,但他的身边却一直都有爱的围绕,从他的父亲开始。

透纳很小就跟随父亲在理发店画画,父亲尊重透纳的爱好,鼓励他画画,并以他为荣,这给了透纳在绘画事业上最初的自信和源动力。

但是透纳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和幼年早逝的妹妹却给透纳幼小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和阴影,这似乎也是后来他与伴侣难以保持正常男女关系的根结,甚至是同自己亲生女儿的关系,他也是刻意疏离的。

大家都认为透纳自私,冷漠,却没有人真正关心过透纳对于女性真实胆怯的内心,源自那个从来不曾完整的原生家庭。

直到看着病床上的父亲,在临死前伤心的忏悔着自己没能好好对待那个可怜的女人时,早已年过半百的透纳依旧理所当然的认为母亲是个疯子,是这个疯子让他们生不如死,他们才别无选择把她送进疯人院。

但父亲后面的一句反问 却让 早已当外公的透纳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她是你的母亲,你却这么说,尊重一下她吧……” 是啊,他虽然从未感受过正常的母爱,但那个疯子依旧是他的母亲,他甚至从未尊重过这个赐予自己生命的女人。

父亲走后,或许是因为悔恨自责,又或是因为伤心欲绝,他朝着身边的女佣发泄欲望,独自去湖边泛舟,去山野...甚至去妓院。

当他在妓院要求眼前的女人露出自己的乳房时,突然抱头痛哭,或许那一刻,他才真正与自己和解,并真正感受到母亲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之后的透纳又去了经常采风的海边小镇,与不幸刚刚失去丈夫的Booth太太的闲谈间被这个温暖热情又善良的女性所吸引。

他欣赏她由内而外的美,从言语到鼻尖,此时的透纳对女性的印象比之前多了一份理解与尊重,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彼此相爱相惜,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他一边沉浸于迟来的爱情,一边依旧执着于画作事业,哪怕已是迟暮之年,他依然保有清晰的头脑,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挑战。

如同他在晚年仍就大胆放弃自己熟悉的绘画方式,选择更与众不同的另类手法一样,在得知照相机的问世后,他带着Booth太太一同去照相馆体验这项新发明,并清晰的预见未来的画家将会扛着这种仪器走遍世界,而不再是夹着画板出现。

影片最后,透纳呼吸微弱,阳光透过窗户打在他的病床上,一边是对自己心怀敬仰的医生,一边是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人。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沐浴在阳光里,大笑着说出最后的遗言:The sun is god !

他带着爱离开,死而无憾。

最后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角色就是透纳的女佣Hannah,她一直卑微的爱着透纳,哪怕她出身贫贱,也看不懂透纳的那些名作,却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无闻地传递着自己的爱给透纳。

在得知透纳有了新的情妇之后,本是带着自己的女儿(亦或是与透纳的私生女)去寻找透纳,却在听闻他与“妻子”住在这里并且病重的消息时望而却步,这个面容丑陋的女人在最后一刻仍然用自己美丽的心灵守护着透纳。

不得不说,透纳是幸运的,而这份幸运也造就了透纳勇敢执着的性格,在有人豪掷千金欲买断自己所有作品的那一刻,这个无私又勤奋的画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位金主,理智地选择将自己的所有画作分文不取的捐献给国家。

所以,电影的最后,能感受到导演最想表达的主题依然是爱。

爱可以把一个人变成自私可怜独守城堡的公民凯恩,也可以把一个人变成不吝钱财追求自我的画家透纳。

 4 ) Mr. Turner

透纳是这样的透纳2021-05-29 15:28才了解到透纳是这样的人(之前并未着意了解,更多印象只是学院派),对他的所处的时代、内心、创作动力、家人影响、他对自己历史地位的期许等得到了明确的佐证,首次了解到他的(至少是后人研究出来认为的)作画风格、行为习惯、心智兴趣、体型表情、内心轨迹……这样一位自我醉心于自然、对捕抓自然的逼近、独自上路孜孜不满足的户外画家,想必是动作充满力量、体型壮硕、耐得住风寒、精力充沛的野兽样存在;他曾有转型时代主流题材的机会,也有足够的实力将观众玩弄于鼓掌,不过最终还是命中注定般跟从了天性,从追寻自然的表现走上更抽象的光色探索之路(后者自然多少会超越常人理解)……仔细想来,私以为解答了我看画时的疑问,与画作历程对得上,诠释makes sense。

管乐器独奏的配乐(因不知道是长笛、黑管还是箫,肯定是铜管)重复出现,或恐惧,或凄凉,但对于严肃(=生于探寻此、全个生命的意义用于此)的风景画家来说,生命体验无论多深刻都只是间奏、配器,他的主旋律只会一直是对自然的追寻——跟角色的命运相匹配,英国演员的不卑不亢不迎合看不透表情的老脸,真是颇适合这种一根筋到近乎野蛮、冷调坚忍又深刻集中的生命轨迹。

片中对这位天才所处的转型时代有很多描述,从奴隶贸易到工业革命,从学院沙龙趣味到画家成为社会争议中心,蒸汽机车的呼啸而过给前工业时代的人们带来震撼、科学发现把人类的力量向前推进、照相机的发明把记载自然的门槛降低、交通工具的应用缩短了旅行的距离……或许对于透纳来说,无论是对战争事件、历史题材的刻画,对未有人到过户外的风景探索,还是对最新工业产物的好奇和观察,他都是希望记载真实,他所感兴趣/擅长体察的不是宗教故事、人体、关系、室内装饰这些话题,记载历史、记载事件、记载自然“记载”是他首要的(只是具开创意义的是自然的视觉),像今天不同题材的记者一样;他对记载手段的革新欢迎且好奇,对自然的理解朴素却深具启发,他用短短一生时间就席卷了画坛让自然题材重夺大众视野,完成了从表现自然到探寻光和色的抽象,一条腿已替现代油画(观察方法和表现理解)走在了路上……(这就是时代和天才、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5 ) 用电影还原画作

这部传记有点闷了,个人不太能欣赏。

不太懂绘画这门艺术,更不了解这位著名画家,所以看着有点昏昏欲睡,请原谅我的肤浅。

有一点我看懂了,这电影的关键不在情节,在意境,整个电影就是画布啊,风景,人物,配乐。

那个年代没有相机,所以画家用画笔来再现影像,如今现代艺术家用电影的影像艺术把留世的画作还原成影像,这要比单纯说一个人的生平故事更有意义。

 6 ) 看电影快速装逼指南《透纳先生》观影心得

说到“装逼”老赵认为没有比“侃电影”更省钱、更易得、更便捷的方式了对吧?

既然咱想通过电影这个既高大上、又矮矬穷的艺术门类达到预期的“装逼”目的,也确实要稍微下点心思。

接下来贡献一下老赵心目中的快速装逼法!

本次《快速装逼指南》将推荐一种只看10分钟电影即可在人前滔滔不绝建立牛逼形象的观影办法。

当然老赵我仍然会拿一部电影出来分享装逼心得。

手段一、选片A:哎,昨天我去看了《星际穿越》那电影太牛逼啦!

B:可不是嘛,我上周就看了出来以后感动的我热泪盈眶啊!

A:啊?!

你上周就看啦?

B:嗯,剧情太牛逼了,男主……,女主……!

(省略无用N字对白)A:是啊,剧情真牛逼,画面也精致得一塌糊涂……(省略无用N字对白)我相信你一定听到过以上类似对白,但问题就出在其实深聊起来80%以上的人根本说不清楚影片的核心亮点在哪,90%以上的人也整不明白四维空间更多维是怎么样的形态所以选择谈论哪一类型电影就变得尤为重要!

咱们就拿刚刚颁奖的87届奥斯卡为例选一个合适拿来装逼的电影。

获奖大热门电影,这类型电影千万别拿来和人讨论。

原因很简单,看得人太多、评论的人太多、媒体大量关注高度曝光,日常在讨论这种类型电影的时候你只能引用名人名言,没法有太多发挥的空间!

但有一种类型片就特别适合拿出来讨论那就是“人物传记类型片”今年的奥斯卡老赵比较感兴趣3部人物传记类型片;《万物理论》《模仿游戏》《透纳先生》这三部片子我相信描写霍金老爷子的《万物理论》肯定会被大量的人关注,但问题是霍爷的量子引力论、量子场论、量子宇宙论、黑洞悖论,那确实是理解不上去啊!

不能选描写艾伦•图灵的《模仿游戏》老赵估计仅为了“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光芒也能吸引一大批脑残粉睁着空洞的大眼睛叫嚣看到了演技、回到了从前!

只剩下描写“屌丝大画家”透纳的电影《透纳先生》这一部电影可以拿来借题发挥了。

手段二、观影还记得开头咱们设定的目标,只看10分钟电影快速装逼的目标吧。

来我们看10分钟的电影整点有“心水”的梗以备不时之需!

正式介绍前,咱们还是得大致交代下电影主线,《透纳先生》是一部讲述屌丝大画家透纳(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生平的电影。

我个人估计这位爷的专业水平和艺术素养应该不在鄙人老赵之下,但既然有人下这么大力气为他“树碑立传”我暂且认为他比我厉害一点点吧。

他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爱画个山山水水见长。

当然上帝是公平的一个非常牛逼的人必然也有一些部分是傻X。

比如性情古怪、比如爱上了房东太太、比如没什么家庭责任感等等。

影片开头长达10秒的空景既是导演对于透纳先生的致敬!

像极了油画风格的画面一下就调动起观众审美情趣。

OK!

你看其实导演还是在开头的这2分钟内体现了非常高的技术造诣简练地向透纳先生致敬!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接下来的几分钟里导演还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

在这场戏当中演员和导演需要关注的细节有很多,台词、走位、肢体动作、对白递进反应,同时还有对于角色性格特点的细节描写和精致刻画。

这个导演我相信已经吸引了你足够的关注和注意力,下面让我隆重推出、闪亮登场本片导演;本片英国导演迈克•李作为英国当代最知名的电影导演之一,素来以挖掘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细节而著称。

一般演员在他手里变成好演员,好演员在他手里变成牛演员!

他的片子表面看上去技巧很普通,但实际上仔细品尝就能发现他是通过更高超的技巧让居中人物的戏剧表现力与冲突达到最高!

透纳先生作为英国殿堂级的画家拍摄这部电影导演在视觉表现上更加精耕细作!

用电影语言表现绘画手法的应用让我瞠目结舌!

但老导演并不炫技、不过火,真乃炉火纯青的影坛老英雄!

更多对本片的专业图文、视频评论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老赵爱哔哔看电影、张姿势

 7 ) 要有光

画中充满光与空气,是透纳所探求的画境。

原来,十七世纪至今英国最著名技艺最为精湛的画家透纳,也在追随再现自然界的光线,渴望描绘出呼吸到的空气,空气中的水汽、雾气和蒸汽,到了十八世纪渐渐出现的莫奈的色彩分割法,在印象派画家们看来,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那些色彩渐进的点,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折射和汇聚,有趣的是,司空见惯的云朵、树林、湖水、花瓣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线条和印象。

第一眼看到《日出 印象》时,你会怀疑自己的视力,为何在这幅画面前下降了这么多,又会怀疑自己是否清醒,不然,梦中的场景为何被挂在墙壁上,但那一抹橘红色的朝阳的倒影,若隐若现的商船和桅杆,悬浮在薄纱般的银色湖面上,这不是往日那熙熙攘攘的码头,不是交付货物的集市,这一刻好像是海市蜃楼的降临,稍纵即逝的烟波仿佛下一秒就会消失。

你应当画你的印象。

这是1835年的透纳对一位学画人说过的,看到《月光下的煤港》,可以夸张地赞叹历史的相似,对照莫奈的《日出 印象》,这幅可称为《月出 印象》,如他所说,他画的是自己的视觉体验,且不说这在当时是多么革命性划时代的艺术观念和技法,电影《透纳先生》并没有聚焦巅峰时期的透纳,而是铺陈了他成名后,所谓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后人格自由的种种。

当然,为人格自由付出的代价和狼狈也毫不回避,任性恣意的人生绝不是表面上的潇洒自在。

作为一名敢于挑战传统的画家,透纳比起后辈莫奈、高更、梵高幸运的多,少年时早熟而勤奋,默默走在了与天赋相符的路上,他在父亲的理发店里开始最初的创作,十四岁考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十五岁首展作品,十九岁拥有画室,二十六岁被破格接纳为美术学院最年轻的会员。

可以看出,导演迈克•李一定是喜爱他的画风,这位擅长行云流水的导演,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拍浓缩事件传记片的最佳人选,好在他选取了五十岁以后的透纳生平,凄凉的晚景的确比意气风发的早期更能洞察人心,更何况,晚年的透纳并不凄凉,至多算孤独吧。

相比画展上评论家的溢美之词,富商沙龙的高朋满座,透纳既受用又清醒,他清楚评论家与画家好似寄生与原生的动物链,常常躲在展厅的过道里偷听议论他的话。

他清楚王公贵族的赞赏与收藏可以让自己增值,但更清楚如果把这些逢场作戏的话当真,就天真了。

在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上流社会的交际开始依赖各种写字的画画的,和更早期宫廷的管风琴、歌剧表演无异,他们需要创造话题,参与潮流甚至引领潮流。

片中有一幕,透纳被邀请在贵族的下午茶中,他的海上风景画被大肆赞美,而前辈的作品被极力贬低,片中众多群戏里,这场表面文雅却波涛汹涌,镜头环伺客厅里的每个客人,慢慢推进那位逝去前辈的遗孀,遗孀保持着名媛风范,中肯又轻描淡写地表达立场,镜头对准透纳脸部特写,呈现出一种蔑视和不自在,他从技术的角度淡淡辩解:“他是站在岸边写生,我在摇摆的波涛中观察暴风。

”他谈起自己第一次乘坐蒸汽机车,被山间的云雾和蒸汽缭绕着呼啸而过的即视感,工业时代打破了静谧的自然画风,他画出了庞然大物闯入的一瞬间,那幅印象派特质浓郁的《大西部铁路》。

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内心的主观,创作者要警惕滋养又蚕食自己的客观世界。

细腻的迈克导演,当然不会放过透纳为何成为透纳的细节,他总是与包围他的客观世界保持距离,与两个女儿寒暄几句就不耐烦地进了画室,颜料画布都由年迈的父亲准备。

当家庭给予的比不上拖累的时候,他就游走在英伦三岛,被苏格兰高地的广袤包裹起来,被大西洋的海浪翻卷起来,被运送奴隶的船锚搁浅起来,只有在这时候,他才感觉真正活着。

全力以赴地捕捉光影,那些光会点燃他的情绪,情绪会变成独一无二的色彩,风声、雨滴、尘埃统统入画,搅动在一起,他享受身处飓风与乌云、漩涡之中的压迫感,画布上的不是景物,是他的意识。

本片把这些至臻画面用数码摄影再现,后期进行了精准的调整和处理,那幅美仑美奂的《战舰归来》一帧帧地动起来。

在一场容易被忽视的戏里,贝多芬的悲怆回旋在勋爵城堡的中厅里,透纳异常温柔地对钢琴师说,弹得太美了, 像个孩子般又和了一首亨利的曲子,声调缓慢而真挚,此刻的他异常有耐心和无我,这敏感活泼的心想必是导演最想要拍出的吧。

支持印象主义的左拉说过,绘画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                                                    个人原创影评公众号 爱看                        微信号:aikanai                        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笑点、泪点和心塞...

 8 ) 透纳的光

电影《透纳先生》说的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画家,他的一幅画里,孤独的船在暴风骤雨的大海飘摇,昏暗的边缘有一道耀眼的阳光,船上被困的奴隶等待命运的安排,这大概画的是他自己吧,孤独的透纳不被主流所认可,但内心始终充满悲悯和希望的光,这些化为力量呈现在画面,也呈现在他的人生。

通过透纳的生平了解到,他的母亲死于精神错乱,从电影里看到父子关系融洽亲密,这也许弥补了母亲所不能给予的情感,成为他生命里的一道光。

电影里有两个关系对比明显:一是透纳和他的女仆,在两人的关系里,透纳就像阳光,女仆就像影子,看得出她很爱他,但是卑微而被动,等待命运的安排,透纳在她眼里就是个皇帝吧,被“临幸”时看得到她眼里的光芒。

另一个是透纳和布思夫人,两人相互欣赏,照耀着彼此,在窗户边两人相视,没有羞涩,也没有激烈,如同安安静静的暖阳,当透纳在走廊上情不自禁地拥抱和抚摸她时,布思夫人推开了他,带他到自己的卧室缠绵。

女仆需要透纳的光照在她身上,她没有自己的活力,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像一个附属品,既不会挣扎,也不会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后来透纳越来越少地呆在老房子时,她渐渐枯萎。

与此相反,布思夫人自带光芒,她欣赏透纳,也欣然接受他的爱意,她不是随便的人,但会主动抓住自己的幸福,为了和透纳在一起,她愿望换个新的房子,为了和她在一起,透纳愿意被人当作布思先生,当透纳死去,布思夫人回忆起他时,脸上浮现出幸福。

这两个电影中呈现的关系,在现实中很普通和常见,你看到过吗?

 9 ) 因为专注,所以孤独

花了两个半小时看完了整部电影,的确没有让人失望,影片中有太多的意想不到。

作为喜欢透纳画风的爱好者,第一次了解到他五味杂陈的后半生,不禁让我对他的画作更增添一份尊敬和同情,也对他的为人心生感慨。

五十岁后的透纳,是苦涩的——他和女佣的暧昧,对父亲的依恋,与情妇的相守,似乎没有一点符合英国对于体面绅士的定义。

但转而想来,或许只有如此的他才令人肃然起敬,印象深刻。

作为一个于当时处于绝对“先锋派”的画家,他的生活怎么会和普通人一样呢?

定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独特经历,才促使他在绘画中去寻找那个让他心灵安宁的瞬间。

我以为,透纳对光的追寻之所以如此执着,或许与他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关联。

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溺爱,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完美让他的内心破碎不堪,生活黯淡无光,他离开,甚至抛弃了原有的家庭,进而在自己唯一能够掌握的绘画上孤独地寻求慰藉——发现光,发现那个等同于上帝的光!

无论风雨多强、海浪多高、日出多早、日落多暗,透纳的眼中永远都能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找到光的存在,这些光影在不同的情境下展露出缤纷多样的精彩,比周边的任何人都显得独到而深邃。

我想,这些精彩的光影瞬间所寄托的或许正是透纳自己对于生活的写照,或昏暗、或夺目、或强烈、或微弱,或刺人眼球,又或若隐若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人们已经越发难理解他那一幅幅抽象模糊,只剩下线条与色彩的光影画作时,他俨然成为一个时代的孤独者,这份孤独正缘于他的专注,这份“专注”绝不是对他人生的褒奖,某种程度而言,更像是一种命运不公的惩罚,一种麻痹伤痛的自我疗伤。

他似乎把一切的痛苦与抚慰都投射到阴暗的光影之中了。

我们总说抽象画的内涵丰富,不正是因为抽象画家们剥去了世俗的种种面具,将最深刻的笔触以最贴近内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透纳的时代,抽象画尚未兴起,而透纳便是英国第一个尝试抽象作画的名家,而他的主题便是这一缕缕千变万化的光,指代着我们百变的情感。

试想,如果他有着一个美满的家庭,他的画将不会有任何异于他人的视角,更谈不上这独树一帜的风格,赢来的也不会是如今听来可笑,当时却着实讽刺的讥笑,而是再庸俗不过的迎合恭维、人云亦云。

无论怎样,透纳是专注的,于自己如是,于画亦如是,这份专注铸就了他晚年的孤独,并直接或间接地将这份孤独传染给周边的每个人,包括他的父亲、他的子女,他的女佣,以及他的情妇。

他绝不是一个完人,但有谁希望他是个完人呢?

他就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为七情六欲所扰,苦苦寻求上帝的宽恕和自我的解脱,只是他找到了一个伟大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自我解脱的同时,也留给我们一幅幅再炫彩不过的光影瞬间。

 10 ) 透纳先生,您还画画吗?

透纳先生 您还画画吗?

为什么这么问?

亲爱的玻璃碎成一片一片透过它们的光线是否是你看到的世界?

啊,你热爱生命与爱情!

这些颂词只会引来粗放的大笑你喝醉后的大笑引别人看到阿尔卑斯山下的大象后的大笑绑在暴风雪中桅杆上的大笑你突然的大哭与奴隶们一起嚎叫眼泪、雾气和海浪一起卷曲、翻滚翻滚出浪漫的印象我唯一的遗憾 是救不回那个溺水的女人就像我成千上万的遗憾一样透纳先生 您还画画吗?是的 我的孩子太阳就是上帝而我还没画够呢

《透纳先生》短评

很讨厌这样的片子,琐碎,不知所云,还长达2个半小时……

6分钟前
  • Stubborn
  • 较差

每次闪到特纳先生的性生活片段,我跟旁边的姑娘都一脸无语,尴尬。这个时候,我作为观众,觉得受到了冒犯。

11分钟前
  • 芍药
  • 还行

同样是传记片,这部和Imitation Game用的可谓截然相反的手法。后者为了煽情需要而将事实戏剧化,前者为了相对中立的视角放弃情节冲突,虽并不是舒畅的、极具瞬间感染力的电影,既无俊男更无美女,却有更多值得回味的对话和情节。也因此只有1000多人看、打分更低。哈哈。

12分钟前
  • Helicopter
  • 推荐

浓墨重彩的特纳一生!

14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还行

去看电影的时候周围都是一对对的老年夫妻,我一个外国年轻人坐在里面画风怎么都不太对劲。电影开场后,伴着钢琴曲秒睡着,二十分钟后醒来支撑着看完。片子拍的这样平淡,就算言之有物也没用啊。

15分钟前
  • 老濛
  • 较差

恕我情操审美太低,看着肥胖丑陋猥琐的特纳在屏幕上晃荡了近三小时,再伟大和优美的画作都不免流露着世俗的屎尿屁味,以及英国上流社会那股附庸风雅的酸臭味!

17分钟前
  • 有志
  • 还行

感觉有点产生负面印象……那口唾沫……我还怎么冷静地看他的画……

19分钟前
  • Yuiop
  • 较差

片子太长,看的有些烦。艺术家的伟大一生

21分钟前
  • 电影上言君
  • 还行

从作品见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不论它是时代还是现代片,一点没错啊,迈克李最擅长的就是描绘普通人在生活的浪潮里挣扎。所以这次拍的虽然是大师,但描绘得也更像一个普通人,他在绘画上的天才都用很写意的方法带过,更多的是说他古怪的脾气,遭他人误解,以及隐秘的爱情。摄影是数码的,惊叹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迈克·李就像是个内功深厚的高手,他不拘泥于一招一式,单就凭碎片式的点滴就攒成了透纳先生的一生,这个现实生活里气喘吁吁的男人拿起画笔就能在画布上驰骋,他的才华与骄傲汇成了作品上的一点红,同时他个性上的决绝也从细节上渗出。

25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一部合格的传记电影是什么样的?是要着眼于其人生的关键节点与转折时刻?还是要巨细无遗地展现某一阶段的经历?毫无疑问,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妥帖的,但作为人物生平故事的补充、深入其内心世界似乎也未尝不可,《透纳先生》就是这样一部传记电影。迈克·李从透纳的晚期创作出发,通过旁人眼中的透纳,来缓缓揭开透纳眼中世界的神秘面纱,评论界从盛赞到挪揄再到极力贬低的过程,亦是透纳风格转变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师有意无意地让光充盈于画面,在一些关键时刻更是完美地展示了透纳眼中“不可测的大自然”,空气中的水汽、雾气和蒸汽在这一瞬间与光线交融,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无限的未知,透纳所做的,即是用丰富的色彩与笔触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时刻,正如詹森所说:“透纳关注的焦点是整个生命的微不足道以及人类在面对全能宇宙时的努力。”

30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1.开幕主题曲引人入胜(get不到的应该是se功能出了问题)2.又是羡慕欧美教育的一天,50岁的儿子见到70岁的父亲亲脸仪式毫不含糊🥺3.对女性角色塑造很不满

32分钟前
  • 贩卖捌爪鱼
  • 还行

他在晚年尤其自19世纪40年代起即致力于绘画形式与色彩的探索,用食材、口水等不可思议的颜料作画,引来一片争议之声,被视为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出了名的艺术怪人

3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最初看Turner的画的时候深信不疑的认为他应该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帅哥。看完片子心中的幻想简直毁灭殆尽。看到他往画布上吐口水作画的时候简直有看不下去的冲动。就片子来讲有些主题不明确,节奏过慢。

41分钟前
  • erinwangmeng
  • 较差

非常无聊了,首先男主形象死死被钉在伏地魔身边的老鼠精,喘不上气的肥且脏,怎么忍心还有老太太愿意吻他,画画时再朝着画布吐吐沫画法也是有点恶心,剧情无起伏,terrible flat,而且画家本人问什么去妓院画画又嚎哭了起来,全身皮肤烂的女佣是他的性发泄对象…这些碎片有啥意义

46分钟前
  • DD
  • 较差

故事很克制,摄影没话说了

48分钟前
  • Anondot
  • 推荐

传记片,中规中矩

53分钟前
  • dac
  • 还行

两个半小时传统叙事。后半程快进。

56分钟前
  • SunShy
  • 较差

不知道是不是演员的关系,除了作品,看完后咋那么不喜欢这个人呢,面如耷拉着脸的大型犬,时常发出如兽般的如痰在哽的声音。2个半小时,看完已不易。

58分钟前
  • 方块小鱼
  • 较差

2023Siff/其实想多看看艺术创作,结果大量篇幅描述日常生活,然而这部分并不太精彩……

1小时前
  • deany伯爵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