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真的很好!
演员孙海英和演明明的小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尤其是老演员孙海英的演技很棒!
希望这个电影的映期长一些,排的场次多一些,有关单位多进行宣传,给造造势。
中国留守儿童6000万,希望他们都能遇到宋文化这样的老师。
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就是关心民族的未来。
这个电影真的很感人!
这个充满正能量的电影乍怎么没人宣传?
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看这场电影,我们100多人包了电影院两个放映厅。
不明白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有拍片,到底社会的一个舆论和价值观导向是怎样的?
有些心寒。
作为一个老师,我是很惭愧的,教育到底教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
知识和技能,然后呢?
我真的需要反思和做出改变。
以此片经常提醒着自己。
片子本身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可是却是泪中带笑的,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你的想法怎样,不妨自己看过了再做评价,你说呢?
感觉自己最近泪点真是有些低,明明只是刚开始,「也就交代下背景,是一个贫瘠的农村,然后有个很穷的小孩子的父亲因为一场意外而离开人世,小孩子很难受地哭了下」我都要有些忍不住,所以恰恰也就是这种片子,最让我受不了。
这个小孩子名为明明。
和他一起拍小学毕业照的是宋文化宋老师,没错,这一届,只有明明一个毕业生。
可以看得出来,明明很乖,很孝顺,而且,他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当全村最后一个老师都要离开时,他都多么渴望那个老师能不走,他多么渴望他能继续教他。
对啊,出生在这样一个农村的他,受到教育,是多难。
就在这贫瘠的农村里,有一个很可爱的老师,我是说可爱,不是可爱,不过,他也挺可爱的。
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的老师,教书三十六年,可以说,他的整个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但这样的一个底层老师,他也很无助,但他负责很负责非常负责太负责了,为他的学生负责,为他的事业负责,为国家教育负责,他真的尽了责。
所以,他才能完成一个人的课堂,才能完成一个不在教室里的课堂。
他值得被称为那个“最可爱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一个尽责的老师教了一个珍惜学习的学生。
其它的不多说了吧,就记在小本子上好了。
结束时,她问“这部电影的主旨是什么”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原因,给我的感觉就是,高潮来了,也就结束了。
「然后眼角那滚带着浓烈情绪的、闪闪发亮的液体止也止不住地溢出,脸上稀里哗啦满脸糊的、情绪没稳定神也没回」地一句“……不知道”现在好了。
我想,大概要把握好、珍惜好学习机会吧,至少从中我获得了。
所以我也值得庆幸,让还在读书的我能看到这部片子。
善待他们,善待留守儿童,能遇到这样的老师,真好。
[太阳]特别推荐[太阳] 一个人的课堂一部优秀的获奖影片,讲述的是震撼心灵的社会课题,因为商业价值不高,即将与我们失之交臂。
特别认同影片的人,要带着孩子穿过半个北京城去看这场电影,因为大部分影院都不愿排片。
中国有一半的儿童,不知道另外一半儿童的生活状况,您以为他们的生活真的与我们的孩子无关吗?
不,中国6100万留守儿童和3500万随迁儿童的生活就是我们孩子的一面镜子,而且在未来也必然会与我们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寒冷的冬天,让孩子在家门口的电影院感受和体会同龄孩子的生活,送给孩子一份最好的成长礼物!
融聚已跟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临河里店)确定了周六(1月27日)上午9:30准时开始。
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观影群报名。
多一个人观看,就多一份心灵的震撼,就多一份对这些孩子,对这个社会的责任。
前段时间,我从自读课本《倾听鸟语》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人生一课》,它给了我很大启示,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以“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这件事,回忆了在上大学二年级时,使他刻骨铭心的一堂课:一个有堂选修辅导课的周末下午,学校组织活动,同学们都不愿意去上课,“我”也不例外,正准备去参加一场年纪足球赛,但一着急,忘了拿球鞋,只好又回到教室。
教室里只有一位白发老者,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以为我是来上课的,便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一个人,这课我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我被他这话钉在了板凳上。
这位教师一丝不苟地讲着课、声音洪亮,每一言、每一语都是那样恳切、虔诚。
讲完课,望着他那苍苍的背影,“我”被他的诚恳,对别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位如此优秀的教师呀!就算是一个人在上课,他的课讲得仍然那么认真。
他的虔诚同样使我感动不已。
是呀,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满,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真诚地对待生活,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就拿我来说吧,我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老师经常让我去帮助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一开始,我很不乐意,觉得那样做误了我的时间和精力。
于是,我心不在焉,他们有不会的题,我只管把我的作业拿去让他抄抄,为什么这样做,我也不讲。
后来,我看了这个>故事,才明白要真诚地对待一切,这不但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呀。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总是有抹不掉的愧疚。
直到今天,那位老师的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时时刻刻提醒我:做事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诚恳地对待一切,真心为别人做好每一件事!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最近影视佳片不少,无论是《无问东西》的情怀,还是《奇迹男孩》的温情,抑或《神秘巨星》的励志,都给消费者带来了良好的观影体验。
在这些佳片中,有一部制作成本很低却具有重要社会现实意义的电影,在影院拍片竞争中只占到很少的席位,有些城市甚至于没有排片,以至于很多消费者只能通过包场的方式观影,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课堂》。
《一个人的课堂》的主演孙海英是我很敬佩的一名演员,近年来因为某些原因而愈少的出现在公众面前。
与同期上映的电影相比,这部电影属于小成本电影,也没有巨星加持,只是讲了一个简单的、窝心的故事。
电影开头村长与孙海英饰演的代课教师宋文化的简单几句对话,勾勒出村子内办学的困境。
接着宋文化骑着一辆旧却擦的干干净净的自行车行在山里的路上,挨个去学生家里家访,家访的落空以及一名骑着摩托车、将孩子送去城里念书的父亲向宋文化告别既交代了农村教育的困境,也预示了中国广大农村的失落。
在农村劳动人口的外流及乡镇小学撤并的大背景下,宋文化所在的西甲村小学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只来了四名学生,而着四名学生却要分为三个年级。
随着电影的推进,这四名学生也逐渐失散,只剩下了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明明。
根据妇联2013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有6100万以上的留守儿童。
明明是中国千千万万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外出打工的父亲经常面对着生命危险,因为无法安于贫困而出走的母亲,年迈体弱勉强支持家庭的奶奶,只是明明比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更为不幸。
童年就没有享受过母爱的明明,又失去了父亲,而父亲做为家庭经济支柱,以成为一抔土的代价换来的不带体温的八万块钱却成为明明和他奶奶未来生活的全部指靠。
当明明的奶奶也去世的时候,明明的人生仿佛要彻底暗淡了。
命运总是厚此薄彼。
明明丧失的亲情如同当下中国的农村,当下的中国农村正在迅速地衰老、贫瘠、消失。
Wenge时期已经摧毁了的农村原始的经济形态在改革开放中并没有获得喘息之机,经济的急剧发展中伴随的集聚效应使得大中型城市仿佛一只永不满足的黑洞,它将农村的劳动力吸进去,将自然资源吸进去,转化成供这个巨大的城市机器运作的能量。
当这些劳动力被榨尽最后一点能量时,它就将它们吐出来,仿佛榨油机吐出来的渣滓。
这个庞大的城市机器日夜不停地转动,不挺地吐故纳新,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的背后是被使用、被损耗的劳动力,然后这些劳动力变成要被驱逐的“低端人口”。
他们靠劳动来养家糊口已是不易,还要治疗长期被压榨积累的疾病。
城市需要他们的付出来支撑自己的发展,而被他们留在后面的农村则仿佛失去了生机和灵魂。
可是农产品低廉的价格使得农民除了走出去去出卖体力之外,也别无他法。
但是这种靠劳动力维系生存的家庭不具有任何抵抗风险的能力,任何的疾病、意味都可能将这个家庭拖入更深沉的黑暗。
一个一个农村家庭的失落,是整个中国农村发展的困境。
正如黑塞的《在轮下》所昭示的,时代如同巨大的轮子碾过,追赶不上进程的要么被远远落在后面,要么就被碾作尘土。
而中国的农村,在时代巨轮呼啸而至之时脆弱的不堪一击,经济发展的巨大代价压在了农民身上,最终的承受者只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年农民及他们未成年的子孙,由此引来的是农村教育的困境。
在阶层逐渐固化的中国,对于底层社会群众而言,教育是实现阶级流动的唯一方式。
阶级的分立带来教育的等级差距,这个差距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也不为过。
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要么认命一般地让自己的孩子早早辍学重复自己的命运,要么认识到学习才是改变孩子未来出路的唯一方式而拼尽全家之力供孩子去城镇读书,最终留在农村读书的孩子是那群最无奈的孩子。
这群孩子的无奈在于他们没有能带他们离开农村的父母,又缺乏最基本的亲情关怀及基本的学习条件。
在《一个人的课堂》里,我们能够有最直观的感受到农村教育环境的窘迫。
西甲村小学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软性条件上,都简陋到令人心酸。
破旧的小学里只能靠村长砍的竹子来做旗杆,破旧的桌椅是学生端坐学习的地方,年久失修的瓦房顶抵挡不住夏天的暴雨、更低挡不住冬日的寒风。
四个学生、三个年级、一间教室、一名老师,粗略算下来宋文化要备十几门课,因为在一间教室上课,只能在一个年级上课的时候另外的学生预习其他功课。
可是即使这样的情况下,宋文化还是尽自己的能力去给学生保证体育课和音乐课。
也许你可以嘲笑宋文化在升旗仪式上唱的国歌跑调又滑稽,也许你可以对宋文化在教学生乒乓球和跑步训练时的不懂装懂嗤之以鼻,也许你可以因为宋文化居然没有碰过电脑而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你不能否认宋文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和尊重。
宋文化的自重、自持、自守一定会给观影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文化上课时一定穿着自己略显破旧却干净的中山装,这是他最体面的衣服。
他每天拿着小铁棍敲响一块吊挂的钢板宣称上课的时候,他拿出录音机举行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时,他要求仅有四名学生的班级上课下课打报告时,当他微笑着说“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学……”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名充满工作热情的老师,我们看到了宋文化对仪式感的坚守。
如果说农村学生的减少和离开是宋文化的失落,这个失落也是整个农村教育的失落。
但是宋文化的坚守,是中国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是对中国教育最后方的坚持。
这种坚守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大的幸运,宋文化是以饱满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份神圣的工作,他身上有一种使命感,让人为之动容。
国家并没有忘记中国农村教育事业,中国政府颁布很多规定来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但是面对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的巨大差距,政策规定即使得到很好地落实却恐怕无法得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要求代课老师参加考试,通过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否则不能从事教学工作。
这样的规定是好的,只是落实到电影背景所在地时,清除掉的可能是热爱教学工作却没条件学习最新的电脑知识的宋文化。
政府指派给西甲村小学的年轻教师虽然是正规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可是这样的年轻人又怎么能安心于如此贫困的地方呢?
这就形成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这样的困境套在以明明为代表的留守儿童身上,就关乎其命运走向。
明明们当然渴望更高的教学质量,但是在现有环境无法吸引更高学历的年轻人来此任教的时候,如何留住现有的人才就成为当地的难题。
中国农村在留住人才方面的无力显示出农村劳动力流失的严峻性。
那些留守农村的老年人身体老迈尚需人照顾,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又将孩子托付给他们,必然出现精力不济、对孩子放养的状态。
被迫留守的儿童们敏感的内心渴望父母的关爱却无力改变现实,甚至早早地承担起繁重的家务。
当农村教育的困境成为现实,就如同剪掉了留守儿童们飞出所在阶层的翅膀,等他们长大也会被困在底层难以挣脱。
如今老迈的农村将会更加失落。
驱使农村城镇化运动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城市化扩张带来的巨大的土地需求,在此过程中拿走农民的土地换给农民一个楼房和一个身份,同时消解掉了农村的失落,因为农村彻底消失,转换成的是这批新的城镇人口的生计焦虑。
这究竟是不是一个解决办法呢?
笔者没有答案。
唯一肯定的是,中国农村的失落仍将继续,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仍要持续很长时间。
《一个人的课堂》的最后,宋文化在城市里谋到一份清理下水道的工作,他怀里揣着的是明明给他的回信。
不幸的明明幸运地遇到了宋文化,这个信仰教育的农村代课老师,于是明明走进了初中课堂,道长且阻,未来的明明还会遇到很多困难。
可是,在电影之外,又有多少留守儿童因为学校太远、教学质量太差而永久丧失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的同时,还要忍受饥寒交迫的童年?
不禁想到了毕节县自杀身亡的四兄妹,又不禁想到略显幸运的“冰花男孩”。
这是一个物质空前丰富的世界,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生产力。
这也是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界,因为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迅速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但是最好的时代也会有暗影,当我们还能发出声音的时候,让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去为被命运地暗影解蔽的人们呐喊几声吧,也许声音微弱,可是声音多了就总会有人听见。
当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的时候,让我们为他们做点什么吧,仿佛伸出一只拉他们一把的手,也许力量微弱,可是人多了总能防止他们继续坠落。
对于为何创作费力不讨好的现实题材电影,李军林表示:“自己曾经历过年票紧张,坐绿皮火车,没有座位,在过道里蹲了一晚上,同在一起旁边是一个干瘦的老头,坐在蛇皮袋上,里面是棉被,五十多岁起来像七十岁的人,粗糙的手指头缠着一小块纱布,渗着暗红血渍。
他没有手机玩、也不抽烟,旁边是乌烟瘴气的烟草味道和来来往往的呵斥声,只是默默地沉思状态,我攀谈起来,问他是哪里人,他说他是邵东的,以前是老师,民办教师,教了三十年的书,后来没得教了,只好跟村里人出来打工,搞铁路护坡。
那一刻,我肃然起敬,心里非常难受,如果我们在一个地方的话,我肯定会是他的学生,他也会是我的老师,一个威严的老师,透过他面部轮廓能看想象他拿着教鞭在教室里踱来踱去、扯着长长的声音背诵古诗词的样子……我觉得我要他把写进我的电影……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创作缘起”。
孙海英在首映式上说的几句心里话:“……以前,我说话过于尖锐,伤害了很多人,实在对不起大家!
以后我一定注意!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表达我们对农村教师的敬意,可是这位教师的最终命运是到城里打工。
有几个对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尊敬过?
有没有不尊重?
说实话,你视而不见的,你瞧不起的人中,就一定有一位农村教师!
”他还说:“我擦着眼泪看完,这是我吗?
我不配跟这老师对等……”孙海英用了“敬意”这两个字,也许,这就是这个影片中最感人的地方。
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用最真挚的爱,教育自己唯一的一个学生。
正是这爱,令人心生敬意,也使得这部影片超越了公益片,它深入的不是一群特定的人如乡村教师,而是一个人,一个人的灵魂,这灵魂因爱而无比美丽。
我想看这部电影很久了,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资源。
但是断断续续我一直记得这部电影,时不时就是想找来看看。
可惜,因为不是大片,所以很难找到。
而最近我终于找到了,并看完了这部电影。
我心心念念想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因为在网上看到导演说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导演李军林曾经坐绿皮火车过年回家,因车票紧张,没有座位,于是在过道里蹲了一晚上,同在一起的旁边是一个干瘦的老头,坐在自己的蛇皮袋上,里面是棉被,五十多岁起来像七十岁的人,粗糙的手指头缠着一小块纱布,渗着暗红血渍。
他没有手机玩、也不抽烟,旁边是乌烟瘴气的烟草味道和来来往往的呵斥声,只是默默地沉思状态,李军林和他攀谈起来,问他是哪里人,他说他是邵东的,以前是老师,民办教师,教了三十年的书,后来没得教了,只好跟村里人出来打工,搞铁路护坡。
那一刻,李军林肃然起敬,心里非常难受,想象两人如果在一个地方的话,自己肯定会是他的学生,他也会是自己的老师,一个威严的老师,透过他面部轮廓,能想象他拿着教鞭在教室里踱来踱去、扯着长长的声音背诵古诗词的样子。
李军林觉得要把他写进电影,这就是李军林创作《一个人的课堂》的初衷。
这个初衷特别打动我。
走南闯北,我也接触过很多人,我也见过很多人三十岁了,四十岁了,可能五六十岁了,才走出农村去打工的人。
比如我的父亲,在36岁的时候才出门打工。
而这些人,很多人在出门打工之前,都是一辈子待在农村的,人生的所有的技能和生活经验,都是来自农村的。
比如我们现在30多岁了,也许以为自己的一辈子已经定型了,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就到此为止了,足够应付自己下半生的生活了。
但是社会的大变化,被推着走,还是尝试着走出了农村,来到城市打工。
而自己的人生,仿佛一切都要重来。
甚至很多人连普通话都说不了,用手机了也不会打字。
但是为了家庭还是要艰难的走下去。
而这些人在进入城市之前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呢?
又有怎么样的故事?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乡村代课老师宋文化,一直在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即便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
可是,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让生源逐步流失,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
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习的唐明明与老师宋文化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看了豆瓣的影评,很多人都觉得故事里面老师演的很假,故事不真实。
但是,我也是留守儿童,我们村还有很多留守儿童。
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却是很真实的存在的。
我见过学校从几百个学生的学校,慢慢的变成只有个位数的学生,最后只能撤校。
我也听过有留到最后的几个学士,也必须要面对是否转到镇上去读书的抉择。
我也看过做了近一辈子的代课老师,还在不断考试来争取加入编制。
这些在一个小山村里是很平常的存在的故事。
最近几年国家富了,对农村的照顾比之前好了很多。
时代的变化,也总是会落下几个走在后面的人。
正是最基础的乡村教室,能够教育好一代又一代的留守儿童,才让他们看到希望,这些走在后面的人,才会尽量的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的国家才会更有希望。
《一个人的课堂》,很好的电影!
看着看着就流泪,看完,不停地叹气,不停地流泪。
为宋老师,为孩子,为自己同样的教学生涯。
作为代课教师的宋老师,没有编制,教育局以一场电脑考试的方式周到而羞辱地终结了宋老师36年的教学生涯。
可没落到一个好啊!
我们村子里那些老老实实代课教师,清退的时候,两百块钱。
还不如打发一个临时工。
只有那些善于巴结领导的老师能搞到编制,变成正式老师。
考不完的考试,填不完的表格,高不可攀的学术高峰,天威不可测度的领导,努力了!
也老了!
越来越只有落后了!
最终被清退,被抛弃!
但,宋老师习惯了教学生涯,思维、语言、做派、作息、性格、生活惯性都是和学校生活融为一体了!
穷,是穷点,毕竟是宋老师的生活,宋老师还能发点光和热,还有点成就感,至少有存在感,若是把宋老师清退了!
他还能干点啥呢!
在城里清除下水道的淤泥,还要被同样底层的同事算计和压制。
宋老师,不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老老实实的教师的写照么!
孩子班里组织观看的,应该是包场。
导演本人也来到了现场。
留守儿童、代课老师这些都是沉重的话题,感觉主创团队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是迫于现实,有些是囿于能力,挖掘得不够深刻。
宋文化这个角色有点迂腐,有点假。
角色设置还是太片面了,人性其实非常复杂。
结尾处的字幕在我看来是为了过审,收得太假,反而有了一定艺术效果总体而言,还算是合格,对于反映残酷现实题材的影片,我愿意多些宽容。
ps.孩子的同学被感动得从头哭到尾,用完两包纸巾
补分,18-2-5,6-0.5
感人的片子
6.5分,虽然电影技法很粗糙,但真挚的感情,以及情感的浓度一定意义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前半部分简直无法忍受,但如果能够坚持看下来,相信你会感到惊喜
题材很好,拍得不好,有些失望
反映现实而又极少得到关注的题材
还不错吧!
还可以的也比较温馨
人的爱,岂不是寂寞又无奈?
一个人去影院看一人场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事后想起,当时的行为颇有些悲伤。
我支教的地方,很多老师都找关系去县城了,导致山里老师都不够。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派县城里的老师,去山里支教两年。两年之后,就又派新的老师来。从头到尾,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频繁换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以前,觉得来支教两年,时间足够长,但现在却发现,两年也是弹指一挥间。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一趟,是教给他们的更多,还是留给他们的伤害更多。唉,太难了~
关注留守儿童
很多欠发达地区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小学校越弱越小,越小越弱,最后只能消失…当然资源集中是趋势也有优势,可是如果能有政策、社会和资金支持,多些长期扎根偏远地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一件更好的事情吧~
及格吧。
有着三十六年教龄的代课老师,没有成功转正,一张毕业留念照片上只有一位老师一位学生,真的很让人受触动。开始时宋老师的心情是复杂的,后来又是悲壮的,他又是固执的,又是执着的,还是让人敬佩的。不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117分钟的,真的想看。
单纯不喜欢孙海英
国情,国情,面对国情,老弱留守,发展谈不上有质量的生活,昏黄的灯光下老幼坚强活着,教育主任,教育局官员,公务员,说着苍白无力的官话,发展,太困难了,仅有良知的坚守,感动人心却扣击心灵,这就是国情吗?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来的更猛烈些吧。
挺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不想表达太多情绪,只有现状的真实,不管是升国旗的仪式感,上课起立老师好的仪式感,都让人心酸。
电影主题很好,场景刻画真实,孙海英演技一般,小朋友演得很棒,电影瑕疵(如配音)较多,价值观值得商榷。情怀不等于一切,我们仍需努力。
感觉电影拍得一般……4星是给山区留守儿童的,因为我去过那里确实很苦。这个电影算是拍得比较现实了吧。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分到了我们村几个大专毕业的年轻男老师。在我们村呆了一年吧,还没等我上3年级,人都全部找找门路,调城里去了。我小学毕业后没两年,我们村连小学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