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隔壁老罗”的故事 “邻居,是一个当你感到担心、害怕、不安、孤独时,会照顾你,给予你理解的安全的存在。
”这是弗雷德·罗杰斯所理解的邻居的意义。
所以,为什么不是家人?
而是邻居?
难道家人不是会更加贴心?
然而,这位罗杰斯先生说了:比起血脉维系的家人,邻里之间就意味着毫不相干的人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社区,形形色色的什么人都有。
会有隔壁老王,也会有你们的好邻居蜘蛛侠,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也会有矛盾,当然更可以其乐融融。
而这位罗杰斯先生的目标,就是做一个无时无刻给你安全感的邻居。
所以有句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
这位弗雷德·罗杰斯,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也是电影《邻里美好的一天》的主角。
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邻里美好的一天》,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获得2019年《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佳电影之一,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5%。
汤姆·汉克斯也因此提名金球奖最佳男配,同时也被授予本届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该片也有很大的机会冲刺今年的奥斯卡。
这里绕过电影,我们先来了解下影片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这位“罗杰斯先生”——弗雷德·罗杰斯。
如果您不了解他,会对电影产生一定程度的理解缺失。
或许在国内大家对罗杰斯并不熟悉,但在美国,他不仅仅是家喻户晓,其成就和形象,远比我想象的更加精彩有趣,这位儿童电视之父,改变了美国电视业的服务意识,被誉为“除上帝外最完美的男人”,33年只穿一套衣服、始终保持体重不变,成为美国几代人“代理老爸”的电视人,值得我们深扒一下。
PS:本文不是系统化的介绍这个人(还不如去查百度百科),而是挑选了其生涯的亮点,帮助各位更加深刻的了解弗雷德·罗杰斯。
本文的大部分图片,来自于纪录片《与我为邻》
“政治不正确”的节目“这个世界并不总是一个友善的地方。
”称弗雷德·罗杰斯为“美国董浩”,是因为二者有类似的地方——都是儿童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但这只是一个增强各位代入感的代称。
他们还是不一样的,毕竟罗杰斯被称为“儿童电视之父”,我们如今熟悉的儿童节目,基本是对其的模仿,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儿童电视节目”这种东西。
时钟拨回到上世纪60年代末,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美军在越战战场上连连败退,使得二战以来建立起来的骄傲荡然无存,家门口甚至还有“古巴导弹危机”这样问题,冷战随时有可能转化为核战争。
而此时国内也毫不太平、总统肯尼迪被刺身亡,马丁·路德·金被暗杀,黑人运动风起云涌,嬉皮士文化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Mr. Rogers' Neighborhood》)这档节目开播了,这是一档很单纯的儿童节目,与周遭的驳杂的现实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节目刚一开播,就遭遇了大麻烦。
因为节目播出平台——美国公共电视网(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简称PBS),面临被关停的危险,是总统尼克松上台后的决定,理由是越战吃紧,不得不削减预算。
当时舆论认为“削减预算”只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尼克松真正的原因是要关闭这个“政治不正确”的电视台,因为该平台的很多主张与总统唱反调。
PBS即将消失,不但数千人面临丢失饭碗,也使得大众会失去一个以高质量节目、社会责任与教育服务为主的电视台。
迫在眉睫之际,PBS向国会请愿,申请2000万美元的资助,并组成了一支队伍去参加听证会,但倒霉的是,他们要说服的是因为反对电视台而成为国会核心成员的帕斯托议员。
听证会开了两天,这位帕斯托也不为所动,最后表示“老子再也不想听他们废话!
”随后,轮到弗雷德·罗杰斯上台了,他明白自己提前准备的10分钟证词成为废纸一堆,于是他临场发挥,阐述了他对孩子们的观点:“我们内心深处有些东西,能帮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
罗杰斯成功了,这位刻薄的帕斯托议员被深深的打动,他们没有削减900万美元的预算,而是将支出增加到2200万美元。
PBS成功续命并走到了今天,而罗杰斯这档《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的儿童节目,也一播就是33年,影响了几代美国人。
其实在此之前,罗杰斯早已名声大噪,深受尊重。
因为作为一档儿童节目主持人,他和他的节目,让人大开眼界,美国人从未见过有这样形式和内容的电视节目。
因为没有比他更了解儿童,也没人比他更明白作为成年人和电视人,身上的责任。
最仁慈的“暴君”“电视有机会在整个国家建立一个真正的社区。
”这是罗杰斯的原话,在那个电子媒介刚刚兴起的年代,电视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电视机前的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话又说回来,电视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媒体引导观众的喉舌。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电视上充斥着战争、种族、死亡,就像我们现在的孩子一样,难免会被动接受到这些负面消息,甚至还会被当做左右舆论的工具,比如在越战期间,孩子们手拿枪支的征兵广告。
正如开篇所言,电视与观众,这是罗杰斯对于驳杂社区的定义,而社区中孩子则需要一个“好邻居”对他们积极引导。
“这个世界并不总是美好的,这一点无论我们怎么做孩子们迟早都会知道,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
”这是罗杰斯一直秉承的理念,并将其深刻地体现在他的节目中。
比如节目刚开播,就遇到了肯尼迪被杀案件,当巨大的恐惧蔓延全国,成人们陷入恐惧悲伤中自顾不暇时,罗杰斯更关注的是他最爱的孩子们。
在节目中,他选择通过用木偶的方式,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死亡。
罗杰斯认为,对于孩子而言,从木偶口中说出的话,要比从自己口中说出更有感染力。
所以木偶戏成为《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的标志。
在节目里,求知欲特别强的丹尼斯老虎的总会是发问一切,而天鹅妈妈,猴子姨妈,奥黛丽解答一切,保罗菲斯小姐,母象,神仙鱼和王子星期二等也是木偶戏里的常客。
还有就是被誉为“史上最仁慈暴君”的弗莱迪,一开始总会担任反派的职能,比如好战、建立隔离墙等等,但最终会露出仁慈的一面,改变之前的行为,成为决定性的力量,而这个角色也被认为是罗杰斯本人的投射——这位用自己方式告诉孩子们世界残酷真相的电视人。
在孩子面前,罗杰斯从不讳言真实世界的黑暗。
他会在节目中探讨父母离婚的问题,告诉孩子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
在面对当时社会中的种族歧视问题时,他也以实际行动传达了自己的态度。
在一期节目中,他和他的黑人朋友克莱蒙斯共用一个水盆,而这位克莱蒙斯,在节目中饰演社区警察“警官克莱蒙斯”(Officer Clemmons)。
要知道,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下,自己社区出现一位黑人是会引发居民抵制的事情,看过《迷镇凶案》的朋友估计深有体会。
而罗杰斯直接让黑人担任警察,他告诉孩子们黑人也是我们的朋友,甚至还会保护我们。
随着节目的播出,这个角色也伴随观众走过了25年。
克莱蒙斯也是第一批在儿童系列剧中扮演角色的非洲裔美国人之一。
此外,在当他得知有孩子在模仿超人而摔死的时候,他在节目中做了一期关于超级英雄的主题,在木偶戏中,他用“魔法裙子”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超级英雄是正义的,但他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这比当时直接抵制超级英雄漫画的风潮强百倍。
所以,我们可以了解罗杰斯这档节目的魅力,对孩子的积极引导,让孩子们无差别面对这个世界的真相,从猝不及防的“被动接受”,到主动认识这个世界。
而且罗杰斯赞成将电视作为一种积极力量,抵制媒体浪潮,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讨厌电视。
孤独的“代理父亲”“如果你担心孩子们很难承受这些,那么我可以带着孩子们去野餐,去河边走走,或者至少,给他们一个拥抱。
”
有的人,在电视上从未年轻过,比如80后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儿童节目主持人董浩叔叔。
在我小时候看他的节目时,董浩就是叔叔辈儿的,如今我们都成年了,董浩老师还是“叔叔辈儿的”。
罗杰斯也是一样,他第一次出场就是长辈的形象,但他缓慢而温柔的语气让孩子们感觉就像是在和同龄人玩耍。
他比董浩叔叔成就要高出不少,因为他几乎扭转了电视业的服务意识,并且成为一代美国人的“代理父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从未断过自己与童年的联系,所以才能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态。
因为罗杰斯本人小时候就很孤独。
他1928年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富裕的家庭,虽然赶上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但他的童年并没有因此受过太多苦,只不过与他相伴的大部分是无助的孤独感。
童年的罗杰斯非常害羞,性格内向,而且体重超标,经常哮喘发作,在学校里被人欺负,回到家父母忙于生计也没空搭理他,这种孤独感在他11岁时父母收养了一个女婴之后达到了巅峰。
孤独的童年,缺乏朋友,少于家庭温暖,导致他一度把自我封闭起来,幻想出很多朋友,并在他的童年卧室里创造自己的世界。
好在喜爱音乐,并且信仰基督教的他没有因为负面的童年而误入歧途。
高中毕业之后罗杰斯克服了自己的害羞,获得了音乐学位,并在匹斯堡神学院获得神学学位,成为一名牧师。
并在他被任命的长老会教会被要求用广播服务儿童和家庭,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开端。
罗杰斯始终没有忘记童年那种孤独感,他认为成年人需要,也有责任关注孩子们,而不是扔给孩子们一套漫画书,一堆玩偶,甚至一套动画片,因为他们从这些媒介里到底能获得什么内容,那就不一定了。
所以他讨厌电视,他认为孩子们会从电视中接受过多不利的内容,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后,家长们就更不管孩子了:别烦我,自己看电视去吧!
但罗杰斯反而认为他可以用电视传播信息,好的而不是丑陋的:“我进入电视是因为我讨厌它,但是我认为有一些方法,可以使用这种神奇的工具来培养那些会观看和聆听的人。
”
所以也就有了制作《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的动机,也有了上述该节目的特色,以一位好邻居的形象,让孩子们无差别的去了解这个世界。
他的节目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鼓励和支持,有时会有教育内容,但更多的是激励启发,或者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们适当安抚。
最主要的是,他承担着成年人对孩子们应尽的责任,并且把来自这个世界的善意传递给下一代。
33年不变的减肥秘诀“我们这些广播电视界人士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那就是尽我们所能为我们的观众提供最有营养的服务。
”
这也让美国家长们,放心大胆的将自己的孩子“交给”罗杰斯。
这个节目播了33年,33年间,他的出场方式没有变过:他出现在电视里房间的前门,一边唱着自己创作的开场曲,脱下和西装外套,从衣柜里换上一件拉链毛衣,系上鞋带,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开始了这个节目。
33年间,他一直保持着这身装扮,毛衣都来源于他的母亲编制,迄今为止一共两打,很快毛衣就和木偶一样成了节目的一部分。
说他“没换过衣服”有些夸张,但他33年始终同一种出场方式,同一身打扮,同一种发型出现在电视上,这个却是真的。
除了这些,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竟然保持着同样的体重,并坚持了33年。
33年间,他永远保持着143磅的体重(折算大概64.8公斤)。
这个“143”是他非常重视的一个数字,并且有着特殊的含义:1代表英文“我”,4代表四个字母的“love”,3代表三个字母的“you”。
所以这就是“我爱你”的代表。
比起忽胖忽瘦的“橡皮人”,能30多年保持恒定体重,才是了不起的地方,别忘了他小时候因为肥胖还被人嘲笑,并得了个外号叫“胖罗杰斯”。
除了控制饮食之外,每天的游泳也是必须的。
而且不能游的太猛以防脂肪消耗过多,当他上岸之后,会马上去测量自己的体重,当看到体重计停在143的时候,罗杰斯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随着《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的影响深远,这档节目也吸引了包括马友友在内的著名客人(主要讨论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音乐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因该节目的出色表现,罗杰斯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四个艾美奖,一个国家电视艺术和科学学院奖,1997年的艾美奖终身成就奖,以及2002年的总统自由勋章。
1999年,他被选入电视名人堂。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有人统计过,他的荣誉25页纸都写不完。
罗杰斯先生甚至还拥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因为名声大噪,罗杰斯还被要求出现在苏联儿童节目中。
在美国和苏联冷战期间,苏联一档名为《Good Night,Little Ones》的节目中,罗杰斯作为嘉宾出席,他是该节目自1964年播出以来,第一个做客的外国客人。
2000年12月,罗杰斯录制了他的最后一集,虽然PBS播放了原节目直到2001年8月。
2002年12月,医生诊断罗杰斯患胃癌。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虽然他接受了手术,但对减缓病情没有什么帮助。
2003年2月27日,罗杰斯在匹兹堡的家中去世。
这就是弗雷德·罗杰斯,一位善良且美好的电视人,几代美国人的“代理父亲”。
结语:邻里的美好一天说回到电影,《邻里的美好一天》并不算是罗杰斯的传记片,而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描述的是罗杰斯与记者罗伊德·沃格尔之间的故事。
这位记者罗伊德,是一位一心想要揭露社会阴暗丑恶的新闻记者,打算挖掘罗杰斯的黑料。
说白了,有点类似美国付伟打算爆料美国董浩八卦的故事。
因为罗杰斯的人设太完美了,美好的让人难以置信,所以围绕他的一些流言不断,包括他是同性恋、是军队中的狙击手,他穿着毛衣来掩盖他所有的军事纹身等等。
而这一切谣言最终都不攻自破,也让这位愤青记者被罗杰斯本人感染,不但缓解了自己的家庭矛盾,更成就了两人一段友谊佳话。
这是本片的故事。
汤姆·汉克斯饰演罗杰斯,这位奥斯卡影帝,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而在即将举办的本届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他还将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
说起来,汤姆·汉克斯与罗杰斯还有点渊源。
他是罗杰斯先生的第六代表亲,而且在1989年的由乔·丹特执导的电影《地狱来的芳邻》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角色生活的社区中左邻右舍“高手如云”,被折磨的焦头烂额他只能把《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这档节目,当成自己的精神慰藉……
如今过了30年,他真的出演了这位自己所钟意的“邻居”——罗杰斯先生。
在大洋彼岸的我们,或许没有接受过罗杰斯先生的熏陶,但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那位面带笑容的慈祥老人时,我们有必要知道关于他的故事。
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美好的人,他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邻居。
在我们的社区里,或许会有隔壁老王这样的人,或许会有你们的好邻居蜘蛛侠,但我们更希望是这位充满爱与温暖的“隔壁老罗”。
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微博:乌鸦·火堂
一部充满温暖与善意的影片,很喜欢它的开头,欢快的钢琴声响起,Tom Hanks 扮演的Rogers先生穿着一件大红色拉链款毛衣推门出来,对着你唱着“你愿意做我的邻居吗?
...”这真是多么美好的一天,而当他望着你的眼睛,缓缓和你交谈时,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可以治愈你那破碎的童年,而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I like you just the way you are。
当然Rogers先生并不是圣人,他内心也有痛苦的角落,也有愤怒的时候,只是他知道如何用合适的方式来释放情绪,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
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让Tom Hanks提名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男配,并被金球奖授予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 Tom Hanks也继James Stewart之后成为新一代的美国精神之光,两位都是我最喜爱的演员。
其实这部电影和Tom Hanks还有着许多渊源,他是Rogers的第六代表亲,而在1989年他主演的另一部影片“地狱来的芳邻”中,就有他观看Rogers主持节目的场景,不知他会不会想到30年后,自己会扮演这位节目中的主持人,就像豆瓣上有人说这部影片就是一个横跨30年的大彩蛋,另外两部影片的评分也是惊人的一致,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故意的,哈哈哈
“What are the biggest problems most parents have?” “They forgot their own childhood.”“He’s not a saint. He has temper. It’s just he practice to control it every day. “ 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的朋友圈的slogan——“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紐約地鐵上被人認出后的大合唱讓我想到小時候娛樂活動有限,大家看的動畫片,電視劇,娛樂節目有很多交集,比如很多上海土著可能都知道智力大衝浪,如今的生活雖然我們有了多得多的選擇,無比的豐富多彩,但人和人之間的共鳴卻仿佛少了很多,所以對立紛爭才會愈發嚴重吧。
感慨精神世界的供給充分也是一把雙刃劍啊感覺Roger就像是人民糾紛調解員LOL,有耐心有能力去聽見去看見每一個普通人,真的是比很多衹是工作賺錢的心理諮詢從業者要強百倍了吧主角也叫peanut LOL,確實很多時候我們悲傷衹是為了讓自己好受,仿佛我們快樂了move on了就是對在意的人的背叛,但Jack對Rose說的,要答應他要好好活下去,活出精彩人生,這點真的很棒
因为先看过《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所以觉得这部电影有些些这样的感觉。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位Mr.Rogers,和他对话其实是和自己对话,剖析最深处的自己,以及不愿意面对的自己。
Mr.Rogers看似是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其实是写过大人的童话,多了些深思,生活不再只是幸福结局的童话故事。
非常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
汉克斯把罗杰斯先生为了孩子们的无私行为演得出神入化。
这应该是我唯一 一部把所有删减片段和花絮都看完的电影。
就是因为太喜欢了,所以在蓝光电影播放完后,直接等着字幕放完,删减片段一个接一个自动播放,我也是看得入神。
电影剧情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其实就是在于删减片段里。
比如记者男主冲到匹兹堡晕过去后,梦到的其中一个场景是让他去见他爸爸。
到他爸爸家后,他后妈给他看了他爸爸的一个收藏集,里面有他所有的文章。
他也是非常感动。
之后和他爸爸对话,提到喝酒,这里也有被删的情节。
他们在喝酒上也拌嘴,男主之所以不喝酒是因为他爸爸以前爱喝酒。
罗杰斯之所以对男主这么友善,影片里其实也提到过,一方面是因为他读过男主所有的报道,喜欢他的报道。
另一方面,因为罗杰斯从报道里看到了男主心理的伤痛(broken people),所以想要帮助他。
从男主对罗杰斯的采访中几次反转为罗杰斯采访男主可以看出。
在影片里的采访中,罗杰斯先生说过,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在被接受了,他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男主就是因为一直陷小时候母亲去世而父亲抛弃他们的愤怒中,一直走不出来,心中怒火又被一直压抑住。
所以男主没有真正成长起来。
恰恰是他和罗杰斯先生的互动,以及他回去见父亲,和父亲和解。
这才让他感到自己被父亲以及自己接受了,所以才能最终绕过了这个心坎,“成长”了起来。
克里斯·库珀 把父亲这个角色演得很好。
花絮里导演还讨论过, 克里斯 虽然声音很好,但其实非常对唱歌紧张。
正因为是女导演,所以才能把电影感情拍得那么细腻。
男主角的演员表演有问题,哭戏演得不好,感觉哭不出来。
对于罗杰斯先生的无私行为,以及电影要表达的对孩子们以及对人们的爱,能理解的人理解了,不能理解的也就罢了。
有类似经历或者在成长中出现过伤痛的人其实最能体会吧。
我大学时看过 《伍德考克先生 Mr. Woodcock (2007)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902088/。
也是评分比较差,但我非常喜欢的电影。
也是和男主角童年遭遇有关,也非常搞笑。
在这部电影里,男主角因为从小长在单亲家庭里,被妈妈抚养长大。
小时候被欺负,但他最怕的就是他的体育老师,过于苛刻,成为他童年阴影。
长大后,他写了很多书,成为畅销作家,给大家讲解自己如何对过去释怀,接受自己。
本来以为他很成功了,他回到老家后,才发现自己原来的体育老师成了自己妈妈的男朋友。
顿时,他心理出现了天翻地覆,他把自己写的书撕毁,出现了歇斯底里。
原来他根本从过去的阴霾中没走出来。。。
汤姆汉克斯饰演的“人生导师”福瑞德罗杰斯,尽管是扮相老,但本人也确实老了,未来一直会是那个样子啦!
经历了痛苦,想逃避,天真地认为不应该有痛苦,或者再遇不到痛苦,再有自然不是我的错。
殊不知痛苦与快乐是共生并存的,对快乐的渴求是由于受尽痛苦,感觉不到痛苦,亦无所谓快乐。
而痛苦也不是不堪的,它让人警醒,学习忍耐,珍惜快乐。
不能躲开痛苦会令人愤怒,福瑞德应该看得清这一点,每天通过弹琴、游泳和写信去合理地释放情绪,减轻痛苦对自己的影响。
而片中的劳埃德开始没有意识到,福瑞德勾起过去痛苦的经历使他愤怒,但是当父亲杰瑞心脏病发,他发现了自己的恐惧,原来愤怒的情绪是逃避的伪装,认识到这些他才在爱人的身旁卸下假面具,展露出自己虚弱却真实的一面,其实真正爱你的人并不介意你的软弱,他们只在乎你是否快乐。
一个包容你错误与懦弱的爱人,对于错过第一次成长的人太重要了,安德莉亚是这样的贤妻良母。
苏珊又从《我们这一天》到这里帮助丈夫处理父子间的矛盾,依然贤妻良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总是到了生命尽头在望的时候,人们才开始追悔过去,不合格的父亲才想起还有儿女,才知道天伦的可贵,受伤的儿子才发现自己早已原谅了父亲。
我们应该更诚实一点,对自己,对别人,大多伤害是从欺骗开始的,对自己诚实一点,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因为选择错误对别人的伤害;选择错误了也诚实得与对方沟通,及时停止错误,把伤害降到最低。
现在人们对于被伤害孩子是否原谅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完全有不原谅的权力。
我没有被伤害过,不能感同身受,但是我觉得不愿被伤害,也不要伤害别人,另外不原谅不彻底放下,伤害还是不能停止的,如果想要拥抱新生,想要跟劳埃德一样过正常的、不要逃避的生活,还是要努力地结束过去。
直接主题,很多人都奇怪罗杰斯为什么对记者(破碎的人)有兴趣;其实没那么有兴趣,都是受记者父亲的委托。
第一次见完面那20来分钟,按说就没有下文了。
记者的主编也就让他随便挑一些小事儿写写就算了。
然后记者的父亲从记者楼下走了,去找了罗杰斯(重点),这个音乐片段很快,记者的父亲在罗杰斯节目里扮演了邮递员,罗杰斯还给他拍了照片(他爱给见过的人拍照)。
之后看了记者很多文章。
才给他家打了第二次电话说想见他。
电影最后也有罗杰斯跟记者父亲私聊了两句,就是完成委托。
罗杰斯也没有圣人化,他是想拿记者这个故事做一期节目,做节目的态度就是他对记者的态度。
影片片头片尾用的这期节目,最后钢琴低音疏解一下情绪。
人物专业、负责。
关键就在于没注意到记者的父亲去找罗杰斯,那就顺着记者的视角感受着罗杰斯很诡异。
仅仅从电影所表达出来的方面来说,我并不是特别喜欢Mr. Rogers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太正面;总是笑容可掬;总是用温柔的力量去化解人生的痛苦;似乎从来没有表达出来过悲伤和愤怒等等负面的情绪。
我说“不喜欢”的意思并非是在否定Mr. Rogers或者说他虚伪。
只是说,他这样的形象会容易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圣人”:记者Lloyd就不知不觉地认为Mr. Rogers是一个“圣人”。
在我看来,一个“圣人”离“普通人”太遥远;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那个“普通人”,所以电影中的Mr. Rogers的形象让我有一种疏离感。
我倾向于认为人是复杂的多面体,所以一个人对外表现出来的形象也应该是多面的才更符合普通人。
当然,电影里仍然间接地说明Mr. Rogers不是“圣人”,他有自己的痛苦,他有自己的表达和缓解痛苦的方式,所以他其实的确也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只是电影并没有表现这些而已。
这也是我坚持认为:我“不喜欢”Mr. Rogers的仅仅是他选择的表达和表演风格,而不是不喜欢他所传递的内容。
在这部片子中,汉克斯再次扮演真人,罗杰斯先生。
这个真人在全美家喻户晓,知名度跨越了几代人。
看海报的话,会误以为汉克斯是影片主角,误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罗杰斯先生生平的传记片,然而剧情告诉观众,no, no, no,罗杰斯先生在故事里只是配角而已。
好,原来不是罗杰斯先生的传记片,那么看完电影之后,作为一个从未看过他的节目甚至不太清楚他在美国人心目中地位高到什么程度的观众来说,我有体会到一丁点罗杰斯先生的伟大之处吗?
没有。
我能明白影片中的罗杰斯先生到底怎样帮助了男主修复与父亲的关系吗?
不能。
从我了解到的各种关于罗杰斯先生信息判断,他一定是个特别善于沟通尤其擅长与孩子沟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可是电影中的罗杰斯先生像是一个身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业余时间还兼职用布偶开导别人的公益心理医生,而且这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心理医生总是刻意摆出一副善良且愿意倾听别人的模样,就好像在说,“你有什么不开心的,我们可以谈谈。
今天不想谈没关系,我会让你开口的。
”也难怪男主一开始那么排斥跟他和他的布偶对话了。
电影的创作者们大约是想用“大人物的光芒照进小人物的生活”的思路来表达“罗杰斯先生不仅仅影响了儿童,还影响了成人”这个观点,然而男主对父亲多年的怨恨会因为一个外人几句心灵鸡汤式的劝说就化解么?
父亲当年的冷漠已经让男主对于人性的善良产生了怀疑,他去采访罗杰斯先生之前就已经怀疑对方的善良是假象,那仅仅见了几次面,不但这种怀疑就烟消云散还顺带原谅了父亲?
我不是不相信真实世界中的罗杰斯先生没有这种能力,只是,男主的设定就是一个非常愤世嫉俗的人不是么?
要取得这种人的信任并且让他放下对血亲的怨念,这一切在剧情中都来得过于容易了。
罗杰斯先生的言行对于男主的影响,其真实度和感染力甚至比不上《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中男演员的书信在小男孩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汉克斯此前扮演真人的片子都比这部要好看很多,规律大致是这样:当他演真人的时候,要么让他做主角,参考萨利机长或菲利普船长;如果他演真人又不做主角的话,就找实力相当(不仅仅演技方面)的演员做主角,参考大梦想家或华盛顿邮报。
这部电影最明显的拧巴之处就在于,既没有让汉克斯做主角,尽可能的讲好他的角色的故事,也没有实实在在的宣传他的“配角”身份,连主角都未出现在官方海报的主要版本中,甚至连蓝光碟封面也只有汉克斯一人。
马修·瑞斯和克里斯·库珀这两位在片子里贡献了精湛的演技,尤其库珀,但由于这样不伦不类的方式,影片既没有塑造好罗杰斯先生,也没有让主角和其他配角得到他们应得的褒奖。
所以,真的不如让汤姆·汉克斯做主角,老老实实拍一部罗杰斯先生的传记片吧。
前不久《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19年度十佳影片,除了那几部被大众所熟知的,还有一部我一直在关注的也被列在其中: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邻里美好的一天》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 (2019),讲述了“美国传奇”——弗雷德·罗杰斯的故事。
所以,谁是弗雷德·罗杰斯?
为什么是“美国传奇”?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确实陌生。
但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位罗杰斯先生,被美国媒体奉为“仅次于上帝之外的完美男人”。
他是美国电视行业的传奇弗雷德·罗杰斯在1968年制作并开始主持美国著名儿童电视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MisterRogers' Neighborhood),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30多年间共播放了895集。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都称他为“罗杰斯先生”的原因。
节目每次开始前,罗杰斯先生总会唱着节目的主题曲,推门走进房间,一边唱歌,一边换上红色开衫毛衣和蓝色运动鞋,这个温馨的画面,成为了几代美国人最美好的童年回忆,也让他当之无愧的成为“美国儿童节目之父”。
他是儿童教育领域的传奇“儿童始终是世界上最弱小,声音与力量都极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
”如今再回看他的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MisterRogers' Neighborhood) 依旧会被那纯真无邪的真挚而打动,他的电视节目形式很简单甚至如今看起来有些“过时”,是什么吸引着观众呢?
是他在用着他真诚方式教诲了几代美国人。
节目中,他担任着制片人、主持人、木偶表演、写剧本、作曲等多种工作。
实力与才能相当出众,而罗杰斯先生身上最吸引我的一点,是他对孩子们所立下的承诺与一生的践行。
在他的节目中,罗杰斯先生用玩偶对话进行表演。
在每个节目开头,弗雷德·罗杰斯轻快地步入房间,唱着“邻里美好的一天”节目主题曲,打开壁橱,挂上短大衣,穿上带拉链的卡迪根式开襟毛衣,换上一双藏青色帆步胶底运动鞋,然后坐在椅子上,开始讲述新一天的话题。
虽然是一档儿童节目,但是节目的尺度却难以置信的“开放”:从离婚,枪支问题、战争,暗杀,甚至死亡,再到后来80年代,90年代美国出现的热门议题,诸如种族歧视,同性恋,超级英雄……这些成年人回避或拒绝讲述给孩子们的“禁忌词语”,他却没有回避,而是在帮助孩子们发现日常事物的价值,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了解世界的权利。
罗杰斯先生曾说过“我来告诉你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成年人保护他们,远离那些伺机腐蚀他们世界的东西。
”当孩子们走近了这位邻居罗杰斯先生后,会大胆的将自己的爱说出口。
我们从小花费太多时间去学习如何克制爱,但至今很多人不懂尊重爱。
但正如罗杰斯先生说:喜欢就是喜欢,毋庸置疑的,孩子们需要听到这个。
他让百万孩童在人生中最特别的时候,知道“爱”没有错。
他是拯救灵魂的传奇弗雷德·罗杰斯常年保持着143磅的体重,因为数字1代表“I”,4代表着“LOVE”的四个字母,而3则代表着“YOU”的三个字母,合起来就代表着“I LOVE YOU”。
这是罗杰斯先生的私人数字学。
国际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曾经被邀请去《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节目,当他回忆罗杰斯先生时,他感叹“那个143磅,让我疯狂!
试试吧,我可做不到!
”罗杰斯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我喜欢这样的你”。
一个四岁就在轮椅上生活的小孩子杰夫在一场危险的手术前来到了罗杰斯先生的节目,罗杰斯下蹲与他平视,同任何平常的小孩子一样聊天对话,最后罗杰斯对孩子唱了一支歌:我喜欢的是你/而不是你的穿戴/不是你的发型/你现在的样子/你的内心/不是你可爱的椅子/你的每一部分/你的皮肤/你的感受/无论是旧还是新/我希望你会记得/。
后来手术成功,多年以后罗杰斯获奖,而颁奖人正是杰夫。
“我喜欢这样的你”他这至理名言鼓舞了无数在自我边缘徘徊的、灰心丧意的人。
1997年,罗杰斯获得了日间艾美奖的终身成就奖,在现场他发表了一个著名的声明作为他的接受演讲,他说“我们所有人都有特殊的爱我们的人。
你能不能和我一起花十秒钟来思考那些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人。
沉默十秒钟,我会看时间。
”他停了十秒钟,看着他的手表。
当十秒钟的时候,他说“愿上帝与你同在”,在当时的美国获得一时轰动。
据说这个著名的“沉默场面”在汤姆汉克斯的这部新片《邻里美好的一天》也会看到。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汤姆·汉克斯曾出演的影片《地狱来的芳邻》中,其中有一幕:他躺在床上,正是在看儿童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这仿佛是一个穿越了几十年的惊天彩蛋梗!
而更加有趣的是,在维基百科上有写道:“弗雷德·罗杰斯是汤姆汉克斯的第6代表亲。
”希望这部影片会被引进吧,看影评觉得是部温暖治愈的好片子,期待汤姆·汉克斯“阿甘归来”的同时,也期待能够在冬日里带来一丝温暖。
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在电视媒介和现实之间的交互。但是问题实在太多了,当笑容僵在汤姆汉克斯脸上+配乐骤停+超大特写,总会陷入一种恐怖片氛围,好像马上就会有个jump scare。电影对现实的改变严重不足,记者在现实中似乎是带着恶意的,这部片中的记者很难说需要被拯救,恶意也没有这么重。当两人本身就擦不出火花,这片强行碰撞太灾难了
心灵救赎。
都2020年了怎么还有这种片子,hallmark都拍不出来吧………………一头雾水
很 emotional 很治愈的小片,与自己和家人和解的故事。从一个独特视角展现 Roger 的魅力。这老头真的是圣人。记者都被绕进去了,到底谁采访谁来着。从小看 Rogers 节目的老美应该更有共鸣吧。
汉克斯演的挺像本人的,但是这种正面神圣的形象真的看厌了,男主角更是中年油腻到无可救药,不喜欢
汉克斯一开口说话 我整个人都平静了
Damn Tom Hanks you made me cry again!
2.5 汉克斯造型过于诡异,举着玩偶说话、冥想、男主上节目那几段氛围也是够诡异的。罗杰斯没有多治愈倒是很像控制狂……男主回去看他爹这段引起我过多反感hhh你快走啊回去干嘛
罗杰斯像是身怀魔法,跟他聊几句天,一下子就转变了呢。汤老师人民老艺术家范。5
#邻里美好的一天#一个被家庭的过往阴影所笼罩的人,他的心理也必定是痛苦而昏暗的。愤世嫉俗的他直到遇到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圣人,才被感化,顿悟到生命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也许只有熟悉影片中真实人物的观众才能参透这个故事。即便是打着汤姆汉克斯的招牌在国内上映,也绝对是票房惨淡。
真的很难相信汤姆.汉克斯还会接这么难看的电影,也许是因为我没有那种成长土壤的缘故?总之,就是不温不火,淡出鸟来。
"make peace"––only, people dont make peace deaths do// Rhys越来越一美了
汤姆汉克斯演活了罗杰斯
记者让我很有代入感,采访的进度牵引契合我的心理。因为汉克斯饰演的正面人物太多,他银幕外也是如此良好,类似的“揭露”至少是引起我的猎奇的。最初他对罗杰斯持质疑态度。毕竟罗杰斯身为儿童节目主持人,表演性质强,形象可亲,“伟光正”背后很容易藏纳沽名钓誉、虚有其表。初次见面,他的工作性质就改变了,罗杰斯无懈可击的耐心、友善勾起他的好奇,在主动深入的情况下最终被反向访问而攻破防线,正如他莫名其妙参与节目录制,整个采访/调查的过程也是一出罗杰斯的节目,罗杰斯发挥暖心属性驱动和解。最重要的转变发生始于老爸住院,结束在昏厥后醒来。这一段生硬,而且有亡母神兵天降式的开导,略显强行。而罗杰斯自始至终其实还是“圣人”,缺乏深度的挖掘也就沦为了工具人。
太正剧了 特别没意思 就现实不是这样的 一句话几个场景 就能原谅吗 我不信诶 情感如果太顺 容易鸡汤
心里一边骂“俗套!大俗套!”一边默默流泪,童话,make believe, ever works wonders? Broken ppl pls do it I’m just kidding
#桃花岛观影团#3.5向上吧,虽然依旧是每年颁奖季常见的那种片子,但观感还是比预期的要好一些。采访部分会让人想起诸如《弗洛斯特对话尼克松》这类电影,都是怀有其他目的的谈话交锋,只不过尼克松是魔鬼,而罗杰斯是一个耶稣式的人物,这让影片流露出某种传教意味,与民众握手和餐厅一分钟思念都很明显了。但电影仍然保留了让这个圣人落地的机会,没有沦为单纯的歌颂和造神,包括结尾的钢琴发泄,都让影片留有了一些解读空间。虽然有几个很不合时宜的“惊悚”桥段,场景之间的过渡稍稍拖沓,但整体可看性还是有所保障的。
恭喜恭喜,恭喜汤姆汉克斯终于饰演到美国品格最善美高尚的人了!满足了吧!
竟然不是迪士尼拍的
想知道这部电影究竟想表达什么,通篇扁平人物,情感极其空洞,根本无法达到感受,更不用说什么共情,似乎在用一些廉价鸡汤搪塞观众,什么最后呈现出来的既尴尬又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