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过来看多兰的这部成名作,这是89年出生的小正太拍出来的货吗,多兰你个正太天才小疯子啊。
这是个讲述青少年叛逆期的故事,其实并不新鲜,影片风格也是高冷型的,但却莫民的亲近。
我想我们在叛逆期都有过这样的暴走,莫民的觉得父母和自己格格不入,又爱又恨,情绪跌宕,总想和父母扯着嗓子喊的冲动,所以多兰在片中几次和母亲的大吼大叫完全没有让人觉得违和(也可能因为这是只正太的吼,帅哥吼吼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位小天才用色极其大胆,各种色彩浓烈的背景,想到我看的第一部多兰的作品双面劳伦斯,那里面的用色已经有点成熟的,虽然依旧浓烈。
这部先行作品的色彩虽然未必都那么和谐,缺大胆异常,那些黄色灯泡下的红色墙面,哎呦,谁家真装修成这样估计得疯。
不过配合其青少年那莫民的狂躁还是很相得益彰的。
八一八,好像摸摸小正太那一头卷发,还有锁骨,我猥琐了
我看着最初画面里的于贝尔就像在照一面镜子,桀骜不驯的姿态,高扬的头,不屑的言语,微微无助的表情,以及不经意就流露出来的爱意。
只不过镜子里的是男孩,镜子外的是女孩。
黑白画面就是那个再简单不过的年纪,可是眼神里又有太多需要穿透的东西。
我对年幼时身边的母亲印象并不太深,唯一记得的是某天夜里,我因被父亲打肿了屁股而趴着睡觉,母亲一边哭一边给我擦药,泪水一直流。
再后来是15岁那年母亲彻夜彻夜的昏睡,不吃饭,眼泪也未曾看到,但是她的心痛我能感受,因为父亲再也不会回来了,她开始了长时期的低潮。
16岁我有了新的生活,新的学校,新的朋友。
我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话,我不想让任何人走进我的世界,我甚至都不想尝试沟通。
那时我的依赖性很强,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只是因为她对我好。
分开时痛不欲生。
是的,只是因为,她,对我,好。
这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但是那时的我,需要有人对我好,需要很多的爱。
我不会像喜宝说的那样,没有爱可以有钱,没有钱可以有健康。
我只需要爱,我要父亲的也要母亲,我要有人听我说话,随时随地,最好的是可以陪在我身边。
我没有安全感,到现在都空空如也。
风风火火的过完了高二的叛逆期。
发脾气,摔东西,逃课逃考,老师朋友满世界的找,我还是无动于衷。
那时候母亲常常做的一件事,是敲我的房门问“宝贝 出来吃饭吧”,但是我的回应通常很伤人。
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度过那段日子的,还陷在父亲离开的悲伤中,却来挽救叛逆的我。
可是全世界,只有母亲知道那时的我哭了多少回,受过多少伤。
高三那年被最爱的人拒绝的一干二净,只有母亲在我高三考试的前夕,躺在我身后抱着哭成一团糟的我说:“宝贝 你要坚强”。
我不喜欢母亲在家里打电话也很大声,常常让我觉得吵。
我不喜欢母亲从小就拿我和别人比,总是对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我不喜欢母亲一直不相信我,认为我做什么都不行。
我不喜欢母亲在我难过的时候来学我说话,那种语调让我受不了。
我不喜欢母亲总在我打电话的时候来问我问题,非让我先回答才能继续打。
我不喜欢母亲明明看到我有事在忙,还要一遍遍的叫我起身去做事。
我不喜欢母亲因为父亲哭,明明我们都知道不该用对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我不喜欢母亲待在家里,她应该到处走到处玩,她应该比任何人都开心。
我不喜欢母亲省吃俭用都为了我,我希望她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我不喜欢母亲现在的精神状态,我希望她能抛开所有重新好起来。
有时候母亲的一些行为我真的很难接受,我尝试过但很难,我想不是我们真的抗拒那样的母亲,而是因为我们爱她们,全世界我们最爱的是她们,所以希望她过的比谁的好,比谁都幸福,所以看不得她们做任何一点亏欠自己的事。
可是16岁的我们又怎么会懂得感情需要表达,懵懂的我们才开始有了自己最初萌发的情愫,蒙住的双眼看不见最近的爱。
爱会因为一件事而被发现,也会因为一件事而被忽略,但我们再抗拒再不愿承认自己对母亲那份依赖的爱,它也还是存在的。
也许当我们真的静下来,像于贝尔和母亲那样坐在礁石上回想过去的种种,回想那些争执和不懂事的倔强,爱意也会顿时萌发。
夕阳照在身上永远是暖的,就看你愿不愿意等它的到来。
每个月都会有那么几天失眠,这习惯从我战战兢兢的小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害怕每次听写被老师留在教室,惶恐自己39分的语文试卷被妈妈发现,然后挨上几个重重的耳光,虽然那耳光在某段时期如同家常便饭。
我妈那时把生活的矛盾发泄在我身上,我家务活不会干会被挨打,偷家里钱买冰激凌更是被鞭子尺子打,考试不及格会被挨打。
就在小学二年级,我那时已经对她没有爱了吧。
我在房间的墙上用笔刻上诅咒她的话,我在每天的夜晚用空想的世界安慰我的童年,也是在那时,躺在床上习惯想事情,结果现在习惯失眠。
和很多同志一样,我也是一个未能得到完整父爱的孩子,爸爸在远方打工,一年回家几次,我那时最喜欢我父亲,他不打我,给我零花钱,给我买玩具,只是,他在我身边的时候太少了。
这些都不能全怪他们,我母亲是个没能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农村妇女那一带的观念中,每天做好饭菜,给孩子织毛衣不让孩子冻着,这就是她们对孩子爱的认知。
今晚失眠,是又想到了过年回去要面对爸妈。
加上室友噼里啪啦打游戏的声音,我索性起床看电影,在深夜流泪失声哭泣。
想爱又爱不来,不想爱又无法不爱,想恨又自我悲哀,不恨却道不明白。
这电影中的母子关系几乎是一代人的缩影。
只是有更多的人,还不如主人公,至少他有爱他的男友,至少他有欣赏他的老师,至少他长得帅。
当然环境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次痛苦是多兰被校园暴力,这我也有过,而更让我痛哭的,是母亲在接到寄宿学校校长的电话后所给的反击,这反击我想中国的很多家长根本无法做到,而是帮着学校为虎作伥,去共同质问自己的孩子。
对,在这些孩子中,我是后者。
你可以想象你痛恨的人连着父母一同质问你时,那种毫无反抗之力的绝望,是经历太多那种绝望,所以自己和爸妈有了永远不会出现的坦白。
我的情感,成了我一个人的狂欢,他们无法参与。
这电影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接下来,他们一定还有争吵,但至少,他们想说的话都会在某个情绪的最高点托盘而出。
我不会有这机会,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人说话含蓄,越是激动,越是把真情往肚子里咽。
何况,还有这两代人无法理解的鸿沟呢。
我对家人出柜了,可是完全没用,我妈只当没听见。
是我们互相杀死了对方。
我是个失败的儿子,她是个失败的母亲。
庆幸的是,我们都还在,都还在。
用迂回的方式,爱着对方,尽管常常我们互不知道。
很好看呐。
多兰真的好好看。
法语骂人也很好听啊。
镜头语言很有特点,很多慢动作镜头和定格镜头,慢镜头的作用不言而喻;而由多张照片组成的定格镜头,某种意义上来说增强了影片的节奏感,但说实话,好像没什么用处。
配乐有特点,Hubert爆发的镜头与配乐配合出色。
Hubert和Channel闹矛盾然后跑去公交上的一小段落处理的非常出色,连续的镜头抖动和失焦把Hubert内心的矛盾和迷惘表达的特别准确。
影片叙事相对流畅,不时穿插有Hubert的内心独白,这条线索埋得巧妙,不但是Hubert的内心独白,还直接推动了剧情发展。
值得注意的还有几个Hubert的想象的镜头,很难说这样的镜头是好是坏,虽然确实对人物塑造有帮助,但插进叙事中难免有些违和,尤其是Hubert对Channel日光浴场景的想象的那个镜头,显得很奇怪。
关于影片的主题,毫无疑问主要是对特殊家庭母子关系的讨论,影片主要刻画了一个困顿与迷惘的叛逆少年与一个脆弱而平庸的单亲母亲的形象。
母子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距离越来越大的时候,矛盾必然会出现,这也导致了二人之间的冲突与爆发。
两个人是爱着对方的,但是,心灵没有交流,这份爱难以维持,Hubert这样说:“若有人伤害她,我会恨不得将那个人杀掉,可是如果让我想,我会想出一百个让我爱他更甚于爱我的母亲的人。
”结尾算是开放式的,个人觉得偏消极一点。
多兰为结尾做了许多铺垫,女老师的信、快结束时候蓝盆友的说教等等。
和《妈咪》相比,我更喜欢《我杀了我妈妈》,稍显青涩,但是很有特点,相比较之下《妈咪》虽然看起来精致一些,但是仿佛用力过猛了。
最后,影片很多台词都非常好。
摘一句记录下今日观影。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
我在ex的renren上面看到他的推荐,说起来我竟然还会抽空去renren,我是被北京早晚凉爽白天汗热的天气催眠了还是怎样,一个人沿着大望路就这么嘈杂的走路回家,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的看着窗外的天。
和他很久没联系,许久没有登录的ID只看得到他一人在线,最新的分享记录就是《我杀了我妈妈》。
本来以为只是一个喜剧视频,却赫然发现其实有95分钟那么长。
看完了来豆瓣,发现制片地区怎么会在加拿大,还是我听错了里面的人说的难道是法语?
——我从头到尾一直都以为是西班牙语,还自以为是的点评“确有几分阿莫多瓦的风韵”之类的,笑。
原来即使是老外,面对自己的子女是gay,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
不过整个电影的重点并不是男猪是gay这件事,而是他和母亲之间纠结的关系。
说起来我真的一点都不觉得这个电影有任何北美电影的影子,完全就是欧洲范儿啊,还有一个想要沿着海岸骑车旅行的语文老师!
而且电影的色彩和配乐,也全都是大红大绿西班牙的feel。
尤其是男猪家的装修。
男猪挺美的,其bf也很帅。
汇报完毕!
说真的这无疑是标题党,然而我仍然选择力荐并且想说上几句,当然有我自己的理由。
我很佩服这个89年的导演编剧演员,自编自导自演还那么出色。
最重要的是还长得这么帅。
我实在是非常的喜欢他的发型还有他的鼻子。
还有这样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
我曾经叛逆,也是十六岁,那时候我撕心裂肺歇斯底里都是与那个叫做我母亲的女人争吵。
我同样曾经恨之入骨,这么说不为过。
当我作为一个抽烟喝酒吸毒纹身的同性恋来看这样的一部电影时候我突然明白了这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母爱的绝望。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其实一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太近了会扎人太远了又很伤人。
特别是对于爱人。
当然,这里的爱是泛指。
谁不曾自私,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所有的明白都叫做索取,从来不懂得别人的付出。
然而我相信成长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就像是血液里与生俱来流淌着的那种对母亲的爱。
这不仅是子宫壁所孕育的细胞,这是任凭世事变迁时间流逝也无法磨灭的一种信仰。
当他说出我如果今天死掉你会怎么办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她会告诉他,我也会死掉。
镜头定格了几秒,然后我看着她像是含着泪默默的说出那一句那么我明天也会死掉的时候我突然有点心酸。
我想起曾经我同样的嘶吼着对着我的母亲说那句话的时候她并没有回答我,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当我看着她眼眶里异样的时候我选择转身摔门而出。
当时我的心里千万遍的责备她,我抱怨着自己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有这样不爱我的一个母亲。
然而过了两年我才突然知道她比我爱她爱我得多,看到我皱眉她都欲以身代。
或许在乱石上坐着,即使相依,日后他们仍然很可能继续争吵,甚至有一天他会砸掉之前没有砸掉的那个大的圆盘子,甚至再离家出走等等等等。
也有可能从此宝贝甜心地叫着,他在她的怀抱里永远幸福快乐直到死去。
然而无论怎样,至少这样的开放式结局会有美好的一种。
纵使最恶劣的语言最伤人的眼神却也永远磨灭不了内心的那一种与生俱来。
当他用力扣掉安东尼做的妈妈的那滴眼泪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一种释然,无论未来怎样,只是我愿意将它想成是美好的。
就像是当我妈妈对我微笑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偌大的世界我所最想要并且一直追寻的是什么。
嗯,这样就好,无论你多恨她,记住她都始终爱你,并且你所给予的永远也比不了她给过你的。
你给的伤害她也能读成真爱,这就是妈妈。
老周,还好我20岁以前懂事了。
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陪着你。
只要能看着你对我笑。
你对我的抱怨也好唠叨也罢,纵使你曾经字字如割地刺伤过我我还是舍不得杀掉你,因为我知道我再也不会拥有一个这么爱我的人了。
"亲爱的母亲,我只信任你,这个迷惑人的世界上到处都是陷阱,把我脆弱的小舟倾覆,我多想一直躲在你温柔的怀抱里永远都幸福快乐。
"好吧,我也算是个标题党,还套用别人的了。
在被电影语言冲昏头脑的我觉得技术没有多了不起,但电影是门艺术,我能听到这部电影的诉说,并且为之动容,那么就够了第一次觉得i love you不是一句肉麻的话,无法表达的话,当男朋友对多兰说我爱你的时候,妈妈和多兰说我爱你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笑点有些奇怪,妈妈和儿子前面的吵架很好笑,包括后面妈妈吵着吵着自己也笑了,我就是经常吵着吵着就笑场了,不同的是这些吵架我早已习以为常,但是我知道我很爱我的妈妈,当然是在我没有回家的时候这好像不是我杀了我妈妈,是每个人的妈妈
I Killed My Mother (J’ai Tué Ma Mère) - Xavier Dolan [2009|Canada] (3-)早前一套同樣講母子關係的Miss Kicki示範了克制怎樣create更大的tension。
同樣係debut features, 呢套真係要學下野。
8成場口都係口角戲(仲要嗌來嗌去都係三幅被),係,其實D contents都幾寫實,不過就令人覺得好trivial, 好零碎。
好多時D醞釀位無左,只係會覺得兩母子同套戲都好juvenile。
仲有果D好picturesque,成日都將個人擺係側邊的構圖,好做作,那些想像的畫面都好畫出腸。
不過有一樣野卻是真的,Xavier Dolan好靚仔
少年的梦境中,母亲躺在铺满鲜花的棺材里他对着镜头说:我是真的希望我妈死了,我的确爱她没错,但不是儿子对母亲的爱,要是有人伤害她,我一定会宰了那个家伙,但我随便也想得出一百个更爱的人我们与父母究竟是什么关系?
好像有爱,但却常常恨得牙痒。
这是一种先天形成的无法选择的关系,也是一种容易厌倦却无法摆脱的爱。
电影《我杀了我妈妈》导演:哈维尔·多兰上映时间:2009壹·少年少年于贝尔今年十六岁,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
父亲拒绝抚养他,只有逢年过节才见面。
他喜欢艺术,很有品位。
还爱上了同校的另一个美少年。
他很有个性,同时也敏感脆弱。
可他的母亲是香塔儿,一个神经大条的中年妇女。
于贝尔讨厌自己的母亲他觉得母亲很没品位:喜欢在墙上装饰诡异的蝴蝶喜欢穿丑到爆的花衣服喜欢听低俗的车载节目喜欢开车的时候涂口红
他觉得母亲像个老年痴呆:食物吃得满嘴都是闯红灯还对着过路司机大吼大叫
他最讨厌母亲强调自己的功绩:哪个孩子的家长会这样接送孩子,哪个孩子的家长会陪孩子去录像店…这些话后面都仿佛跟着一句:你就知足吧!
课堂上老师要求填写父母的资料,于贝尔说:我的妈妈已经死了
于贝尔是香塔儿一手拉扯大的,他常常怀念小时候。
小时候母亲就是他的全部,他们无话不谈。
但现在他不想做她的儿子了,两个人的饭桌上只剩下尴尬的气氛。
他不愿意了解母亲的工作,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生活。
母亲似乎从不认真,他提出的请求母亲既不愿意听也记不住十六岁的少年想试探着掌握自己的人生,所有的行为却也都笼罩在母亲的控制之下。
于贝尔想和同学共度周末,母亲却要求他陪自己的闺蜜吃饭;于贝尔想要搬出去住,母亲敷衍的答应,然后又强势拒绝;母亲似乎不在任何事上让步,连续争吵的结局往往都是威胁。
“你不要零用钱了吗”“不喜欢就搬去和你爸住”
母亲也从来都不顾及少年情面,因为于贝尔在档案上造假了自己的死讯,就一股子怒气冲到教室对着儿子破口大骂。
于贝尔觉得母亲不爱自己,母亲生育自己不过是遵循了某种社会规律——因为大家都觉得女人必然要结婚生子。
关于爱他这件事,母亲应当是不情不愿的。
上帝说过,我们要爱我们的母亲。
但于贝尔问,如果上帝配错了父母怎么办。
于贝尔其实羡慕着伴侣与母亲的亲密关系,他开始试着沟通。
他尝试夸赞母亲新买的台灯(尽管他对豹纹非常不屑),他用言语表达对母亲的爱意,他清洁卫生、准备精致的早餐,询问母亲的工作生活,热情招待母亲的朋友…
但不巧的是,母亲意外听说了他是同性恋的事实,所有努力都被误解成了老实交代前的铺垫,积极做家务也被描述成“哪个孩子不这么干,你一年才做一次”。
于贝尔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母亲却找来四个月不曾露面的父亲。
一个语重心长,一个暴跳如雷,两个人就这么做了决定,将高二的于贝尔送到乡下读寄宿学校,要让他明白规矩为何物。
临别之前,没有温情的告别,于贝尔在街头对着母亲破口大骂,将这些年所有的不满倾泻而出。
于贝尔是很特别的,就像“一条来自深海的鱼,盲目却又闪闪放光。
”十六岁的他有一颗炽热的心,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灵魂。
他与众不同,教育无法用既定的模式套用在他身上。
但谁不是呢,每个人都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但父母却不约而同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贰·母亲
儿子不满母亲,母亲不满儿子。
香塔儿有一句全天下母亲的口头禅:注意你的态度!
香塔儿是一个怎么样的母亲?
她觉得自己比哪家父母都做的好,自己的儿子却比哪家的儿子都做的差。
于贝尔在他眼中永远都是一个孩子。
这句话其实既有褒义也有贬义,褒义是于贝尔永远都需要她的照顾,贬义是于贝尔要说的和想做的都是小孩子的戏言,当不了真。
所以于贝尔上午跟她说周末约了同学,下午她就忘记;所以于贝尔提出搬出去住的时候,她一边玩扑克牌游戏,一边点头敷衍,为的是早点去看电视;所以在于贝尔半夜回家跟她互诉衷肠后,毅然决然地把于贝尔再一次送回寄宿学校。
小孩子嘛,知道什么,闹一闹而已,没有父母他们是活不下去的。
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擅长法文写作,不知道他喜欢的画家是谁。
面对儿子的隐瞒,她只会怒发冲冠,加大控制。
得知儿子的取向,她只会让寄宿学校解决问题 。
于贝尔有时没来由地讨厌母亲,香塔儿则系统性地忽视这些情绪。
她觉得儿子不服从自己,自私自利。
她觉得儿子什么都不告诉自己,却在儿子恳切交谈的时候敷衍了事。
故事一半以上的时间他们都在争吵 。
但香塔儿真的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吗?
在影片的高潮,于贝尔遭受了校园暴力,逃离了寄宿学校。
香塔儿只能将对儿子的愤怒发泄在学校的管理员身上。
香塔儿其实过的很辛苦。
她的母亲有躁郁症,自己又嫁给了一个孬种。
十五年来每天五点起床,一周忍受五天的塞车,一把屎一把尿把于贝尔抚养长大。
她要忍受工作的压力,忍受社会的眼光,甚至是儿子的无理取闹。
所以她最气愤的,是为什么于贝尔不体谅自己,不明白自己的苦心。
但真的是于贝尔幼稚吗?
影片的结尾,母子一起坐在小时候玩耍的大石头上,也许只是暂时地和解了
叁·多兰《我杀了我妈妈》是加拿大天才导演哈维尔·多兰的长片处女作,自编自导自演,也是他的个人传记。
这部作品让他一跃成为了戛纳电影节的宠儿。
电影中穿插了于贝尔大量的内心想象,描写手法细腻琐碎。
多兰镜头下的母子情是复杂的,于贝尔与香塔儿甚至像两个恋人。
影片曾有这样一段幻想中的场景,于贝尔穿着黑色西装,母亲穿着白色婚纱,两人在枫叶地里追逐着,于贝尔却怎么也抓不住母亲。
儿子渴望着自由,却也渴望着母亲时刻的关注;既想要独立的空间,又想与母亲亲密无间;既恨得想要杀死对方,又爱的不能自拔。
多兰在影片中设置了大量餐桌与汽车的戏份,这也是争吵发生的主要地点。
近距离,密闭空间增加了母子二人之间的张力。
汽车是香塔儿送于贝尔上学的工具,也被她屡屡用来证明自己对儿子的“绝对宠爱”。
这是她权威的象征:她可以让儿子上车,也可以让儿子下车。
汽车里,于贝尔处于相对劣势,他总是像蚂蚱一样惊起,想要这辆车送他上学,又想尽量逃离这个难以喘息的空间。
其中一个跳出汽车的画面让我不经联想起2017年的《伯德小姐》,两个主人公似乎也怀有同样的心情。
于贝尔就是多兰自己,离经叛道,渴望自由。
影片的细节处处透露着这份气质。
恋人家中贴着詹姆斯·迪恩的海报
多兰的床头是瑞凡·菲尼克斯的画像
门后是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于贝尔最爱的画家是杰克森·波拉克詹姆斯·迪恩与瑞凡·菲尼克斯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詹姆斯的父亲从小嫌弃他,关系在他临死前才缓和。
瑞凡的父母是嬉皮士,还是邪教组织的成员。
他们都是伟大的演员,他们都代表着当时年轻一代的精神,生命都停留在二十多岁。
不屈服于命运,自我救赎,对抗传统,渴望与社会和解。
而杰克森·波拉克的“滴画法”代表着极端的自由与开放,摆脱一切的束缚。
正因如此,于贝尔才既渴望自由,又希望能与母亲,与自己达成和解。
肆·我们与父母
尽管我爱我的父母,但我必须承认,我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与父母永远不可能做朋友。
因为我们是天生与父母捆绑在一切的,我们无法相互选择;父母生育了我们,他们就被赋予了“教育”我们的责任与权威。
权威也赋予了他们选择“教育方法”的权力。
而矛盾的产生往往源于父母在教育上的“懒”。
“懒”不是指父母没时间管孩子,而是不愿意思考与子女的相处模式。
大部分父母的教育模式都是跟风的,其他人怎么教孩子,自己就怎么教孩子其他父母棍棒教育,自己也跟着棍棒教育很少有家长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模式化的教育方法很可能造成悲剧。
“懒”还指教育方式的一成不变教育幼儿与教育青春期的子女怎么能一样香塔儿抱怨儿子不如过去亲近自己。
幼儿期身处单亲家庭的于贝尔将母亲当成自己唯一的依靠,他爱母亲同时也相信并听命于母亲的一切安排。
但青春期的于贝尔,有了相对独立的世界观,变得比过去更加敏感,母亲依然保守着过去的相处方式,就很容易激发矛盾。
即便是于贝尔多次表示出反感,香塔儿依旧没有作出改变。
我很承认,父母做的一切确实是为了我们好,他们的出发点一定是对的。
但他们做的决定却未必是正确的。
近几年来原生家庭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子女与父母相互残杀的新闻甚至屡见不鲜。
子女应该反思,该如何更好地通过沟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父母更应该放下姿态,学会用平等的方式与子女交流 。
影片中的老师,是于贝尔心中的白月光,她扮演的其实是于贝尔渴望的母亲形象。
老师与于贝尔的交流是平等的,她愿意倾听,互诉衷肠,就像朋友一样相处。
老师亦像一位伯乐,总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
这一切都是母亲香塔儿所没有的。
于贝尔在老师的身上找到了久违的母亲的感觉。
“我杀了我妈妈”,并不是指于贝尔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他只是杀死了自己心里的,自己所爱的那个母亲。
文案:是Olga君(也就是公众号里的小贼,我身份很多的)喜欢你就关注呗
我喜欢这样的Hubert他又敏感又脆弱他情绪化 又没什么耐心他有梦想 又常常发脾气他有着各种各样的坏毛病他也想当一个妈妈眼中的乖孩子 做饭洗衣服但矛盾却是一直都在到最后他还是忍不住竖起中指 嘴里说出脏话他和别人不一样 但他深知 这种‘特别’并不是一种好的表现每次他和妈妈吵架 到最后都会和好如初因为他也清楚 只有这个怀抱 会永远都在无论任何你需要的时候 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爱是永远都在的正因如此 就算相互之间有多少矛盾他还是会拉着妈妈的手说 我爱你妈妈剧本是男主角十六岁时写的这难道不是天才之作吗要刻画出最贴近作者原型的男主角的内心世界要揣摩好他妈妈的心理活动和无奈晦涩的心情然后站在另一个高度说出故事全片 尽管是在诠释孩子和母亲之间的问题 但并非让人感觉冰冷 相反却感到很温暖里面很多桥段都让我印象深刻Hubert淘碟和妈妈大吵一架 独自坐在公交车上老师从美国寄来的信 信上的内容Hubert和男友Anthony那段快镜头 粉刷墙壁Hubert把Anthony送他的泥塑妈妈的眼泪弄掉以及Hubert转身 母亲留在原地 说的那句 那我明天也会死等等无论是配乐 灯光 色彩 剪辑 镜头掌控配合都很好角色演绎的很到位 平和自然就算是有些其他导演的影子 但无疑是一部佳片作为一个八九年 自编自导自演的人儿我想说 Xavier Dolan 见过你的美 我TM还能爱谁啊我!!!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0421北影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3.5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