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驴驴犬舌人形美之臆想:http://buyidinglvlv.blogcn.com 北野武杀死北野武 文/不一定驴驴 2006年4月 大明星“北野武”接见前来拜会的影迷“北野武”,并给他签了名;影迷“北野武”为成为演员的理想不懈努力着,最后他得以如愿以偿,却去行刺明星“北野武”…… 1、 曾几何时,小津安二郎不无讽刺地诉苦自嘲说,电影对他而言,“不过是披着草包,站在桥下拉客的妓女(罢了)”。
放眼日本今天的作者电影人们,显然不再像小津那样畏葸不前唯唯诺诺。
所谓“作者电影”,就是恣肆追求自己的艺术意趣,“俗恶”观者的“俗恶”感受并不给予考虑关照,至于做小津那样的“妓女”电影,干上投机、迎合观者的娱众勾当,完全是好莱坞之流的机械工作,是有损艺术之名的。
近年来戛纳和威尼斯舞台上的日本作者电影,作者风格是愈益浓郁,总是很难与观者口味达成一致,黑泽清到是枝裕和,铃木清顺《狸御殿》、青山真治《耶稣的呼喊》,三池崇史(我执意要把此君归入作者导演之列)《以藏》《盒葬》到《妖怪大战争》,“晦涩”成了他们的代名词,意识流、cult、破碎、暧昧、难以理喻……这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这是一个主观至上的艺术时代,只要导演自己的逻辑解释得通,只要具备自己的艺术动机,观赏性就是次要的。
有点蔚然成风的意思。
铃木清顺、黑泽清那种叙事能力较弱、善拍俗人难懂的电影的学院派导演,三池崇史那类思想“变态”的人士姑且不论,但是,像北野武那种演而优则导的、带点民间艺人匠气的、作品一向四平八稳、雅俗共赏“人见人爱”的作者,为何也肆无忌惮地推出《双面北野武》那种晦涩混沌的作品呐?
去年九月,北野武藏掖着《双面北野武》厚着脸皮挤进威尼斯,与前年金基德《空房间》扮演同样的神秘角色,然而命运和体质却跟前者截然不同。
当时很有先见之明的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摊着手对媒体说:他是自愿来的,可不是我叫他来的。
言下的揶揄之意有可能就是说:他是厚着脸皮硬来的,得奖应该无望。
马可·穆勒的谶语很快应验,《双面北野武》不仅名落孙山,北野武的意大利影迷们也大抵心头不快,牢骚满腹。
从1989年的《凶暴的男人》开始,持起导筒的北野武以他独树一帜的简约化影像叙事扬名威尼斯,大有一种改良电影文本的架势;同时他在温馨与美感的制约下完成的暴力抒发,具现了“菊与刀”的日本双重性格,从而受到西方学院和民间一致的颔首参拜。
像《双面北野武》那样浑浊杂遝的“呓语”影像可是绝无仅有的。
与2003年获得银狮奖的《座头市》更是形成了剧烈反差。
《双面北野武》在故乡自然也没有人缘。
日本观众对北野武作品本来就存有偏见,比起雅致深刻的北野大师,显然更习惯那个诙谐、猥亵、好色之徒、相声演员的北野小丑。
侥幸凭借《座头市》换来一点票房转机的他,在《双面北野武》的强劲破坏下又要被继续冷落了。
2、 很多观众对着《双面北野武》蹙眉摇头,困惑不解。
北野武自己也很理智地表态,“毕竟这部影片情节有些混乱,观众看不懂也实属正常。
” 那么,北野武为何非要恣意弄出这样一个里外不讨好的尴尬电影呐?
对观者的感受睥睨不顾,难道继续《座头市》那种名利双收的影像策略扶摇直上不好么?
莫非是想学习铃木清顺、向三池崇史靠拢,树立自己莫测高深的cult思绪和艺术涵养,为作品添嵌神秘主义色彩?
这首先得从1997年捧回金狮的《花火》说起-- 《花火》是北野武的第七部导演作品。
日本影评人淀川长治赞其“既有《凶暴的男人》之强悍慑人的力度,又不乏《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的温馨与宁雅”。
可谓是前六部作品的精华整合、集大成者。
--这是一种艺术技艺和表现主题上的整合。
在这里,北野武一脉相承的蓝调暴力之花绽放了她迷人的倩姿,并已初呈调萎之势。
尔后,《大佬》的败阙,很快见证北野武式蓝调暴力美学的江郎才尽(对于一个自编自导的导演而言,这种迹象是很显眼的)。
他企图突破窠臼,从《玩偶》到《座头市》,隐约表现出回归传统的意图。
在解读《双面北野武》之前,我还想先谈一段北野武与王家卫的趣事。
那是远在《2046》仍是个谜的几年前的某一天,王家卫倏然心血来潮前往东京去拜谒北野武,二人一见如故,惺惺惜惺惺,还被摄影师筱山纪信力邀合影,撮合了一曲影坛佳话。
那是一张驻留我心的相片,一幅让人浮想联翩、给人幽邃之感的相片:衣履不整的坯子北野武,一脸坏笑地蹬着脚踏车,身后的座架上,骑着微侧着头、神色自若的黑墨镜王家卫……不禁让人疑虑,北野武要把王家卫载到哪里去呐?
王家卫会不会跟北野武学坏呐?
今天看来,王家卫显然没有跟北野武学坏,倒是北野武被王家卫给带“坏”了。
《双面北野武》总像有点儿受了《2046》启示似的。
两者的创作意图是何其相仿啊!
首先,二者都为导演私人化的作品,即是拍给自己的,对自己良心的一次交代;其次,二者纷纷都是创作者创作过程的题材,它们描述了电影艺术家的内心感受,可以说主人公就是导演本人的投影,尤其《双面北野武》,完全就是真实生活中的北野武;再者,两片都俨然导演往昔作品的回顾与总结。
也正是此缘由,《双面北野武》遭遇了与《2046》类似的命运…… 3、 在早先的采访中,北野武声称《双面北野武》是一部总结性质的影片,是对自己之前导演风格的一次汇总,之后势必谋求转变。
不管他日后是否真能突破窠臼成功转变,《双面北野武》至少完成了它应有的使命。
倘使说《花火》是北野武艺术技艺和主题上的汇总表现,那么《双面北野武》无疑是他十几年电影创作生涯的一次系统总结。
《双面北野武》没有直接讲述什么趣味昂然的故事。
假使把北野武往昔的作品比作小说--艺术实践,那么《双面北野武》则像一篇自我审视灵魂的散文--带有艺术理论层次的意思。
在那非线性叙事、破碎之梦的模棱两可的散乱影像中,北野武思忖自省了自己的艺术历程--也是他的人生。
下面就请随我步入电影剧本的立意,也就是北野武的人生-- “北野武”是个大明星,乘坐劳斯莱斯,受人崇敬,趾高气扬,他和经纪人大杉涟从麻将馆辗转电影片场,路过街边拉面馆,计划以此为材拍一部“顽固老爹”的电影。
麻将馆的黑帮人士、路上相遇的少年歌舞伎父子,恳求能在他的电影中演出。
在电影片场,龙套演员寺岛进领来了一个影迷,想要一个他的签名。
“北野武”应允,可待他看清对方的面容后着实吓了一跳,对方不仅相貌跟自己联像,姓氏也相同。
稍后,“北野武”问左右,那个人做什么工作?
大杉涟答到,他在便利店打工,偶尔兼职跑跑龙套。
接下来,“北野武”进入了梦乡,那个与他很像的男子,引燃了记忆--当他还只是个潦倒的龙套演员时的记忆。
在梦中,他借助那个人的躯壳重归过去的自己,至于梦的场合,则是白天经历的现实场景--麻将馆、拉面馆、电影片场,以及他想像出的便利店、公寓,和自己昔日作品中的若干场景。
那时候的“北野武”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被人轻蔑、嘲弄、忽视、侮辱,活得没有人样。
公寓里,寺岛进领着花枝招展的女友讪笑他;在便利店,女顾客刁难他;试镜的面试中主考官对他不屑;在麻将馆被人欺负;就连到拉面馆吃一碗面,店主也对他大声呵斥。
现实的不公让他怒不可遏,终于爆发了,偶然拾到的一袋枪械,使他尽畅地向一切不公复仇、发泄。
他对着曾经欺负他的混蛋们扫射,抢了寺岛进的漂亮女友,打劫保险公司……继而,他成功了,踏上了影坛,数不尽的鲜花、荣耀随之而来。
北野武在此采取了梦中梦的叙事逻辑,大肆玩味了自己往昔的作品,更向世人解释了自己的电影为什么总会充斥那样多的暴力。
《日本电影史》中,岩崎昶曾对伊藤大辅拍摄剑戟片做出猜测:潜藏于剑戟片深处的对秩序和权利的反抗意识,恰到好处地慰藉了伊藤当时的失意和愤懑;日活情色片导演小沼胜也曾经很坦诚地表白,SM电影是他宣泄官能欲望和表达诉求的绝妙手段。
北野武的本片,无疑也具有这样的坦白,他揭示了自己何以成功的秘诀。
那个曾给人们制造无数笑料、带来无穷轻松和愉悦的北野武小丑,自己偷偷要在舞台后独承多大的艰辛和压力呀。
这一切,惟有诉诸虚拟的暴力影像才得意释放。
幸运地是,他的艺术人生也在暴力之美的浓郁渲染中开花结果了。
当“北野武”淋漓地KO一切对手以后,功成名就。
可是,自《花火》以后的作品,大抵再未能脱离先前的模式,北野武更多只是在重复过去而已,《菊次郎的夏天》、《大佬》、《玩偶》,连他自己都有些自我嫌恶了。
于是,北野武再一次试图依仗暴力来解决矛盾和困惑,他安排“北野武”杀死了“北野武”。
和自己的昨天说再见,以期寻求涅槃与新生。
就觉得北野武真挺痛苦的,而且他是喜剧演员啊,还是日本顶级,类型也是这种压抑喜剧。
这是彻底发泄了吗。
岸本加世子,这个角色让我觉得他未成名时是不是被女人给欺压过?
抛钱那一幕,以及刚抢钱时说的,我怎么做不是为了钱啊,为之后的钱全部给妻子做了伏笔吗?
对应他的第一部电影,凶暴的男人,这部应该叫压抑的男人👨。
1部05年的电影,看出95年的感觉。
选这个女主是因为最后一段舞蹈吗,男人老了都会有这种超单纯少女的情节吧。
两个不穿衣服的胖子还是看不明白的,可能和北野武少年时候有关?
一直支持他的红衣少女结合之前的玩偶中各种失去的女生,北野武是不是曾经错过了1位这样的女生而耿耿于怀。
看到最后,中年发福北野武金发有点适合
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www.blogcn.com/user16/shawnj/blog/31909686.html回头看看,北野武如何都不能算作一位高产的导演,从89年的处女作《凶暴的男人》到去年的《双面北野武》,12部影片整整花去16年的时间。
相比只用10年便完成12部作品轮回的金基德而言,北野武未免将时间拖得太久,当然多栖发展的他无暇他顾,从新作中即可窥见一二,这繁忙程度倒是金基德所无法比拟的。
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北野武带着新作神秘登场,成为当年唯一一部日本参赛作品。
和一曾惊艳世界的《花火》、《玩偶》相比,《双面北野武》似乎没能再次打动威尼斯的观众,最后落得颗粒无收的结局。
就连北野自己也说,毕竟这部影片情节有些混乱,观众看不懂也实属正常。
三年前的《座头市》为其迎来了叫好叫座的双赢局势,但似乎他并不待见这等场面,很快又回到自己的轨道上,并且变本加厉起来。
轮回早先的参访中,北野武称这是一部总结性质的影片,是对自己之前导演风格的一次汇总,之后势必谋求转变。
这让我想起前几个月写《弓》时候曾作的猜测,被称为“韩国北野武”的金基德也在自己第十二部作品中作了一次终结,他将《漂流欲室》、《海岸线》、《春夏秋冬又一春》、《空房间》等历年作品中的重要符号一股脑杂糅到《弓》里面,从中可以看出他早期对欲望的解构和后期对禅的渐悟,以及最终将二者调和及至完美。
他用十年完成了对某一层次人生的领悟,用12部作品完成了人性欲望的轮回。
反观北野武的作品,他的理念抑或脉络似乎要比金基德曲折许多。
“捉刀”处女作虽然已经显现出其日后风格的走向,但仍然粗砺,欠缺打磨。
随后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3-4×10月》才将他的风格真正凸现出来,很多要素诸如黑帮、黑色幽默、梦、死亡都在这里确立,并悉数延续到日后的作品中。
《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抹去了前作的不协调,在叙事上更加流畅自如,北野蓝和突然死亡法得到发扬,同时它作为北野武作品的柔情一面得以确立,为日后硬和柔的结合打下基础。
所以时隔一年诞生的《小奏鸣曲》可以算作前三部风格的一次融合,北野在其中突出硬的一面,柔的部分更多藏于内里,无论兄弟之情、男女之情还是种种怀旧情绪,其实皆笼罩于死亡的意象之下。
死亡作为影像符号被前所未有突出,它和《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所不同的是,后者强调的是死亡的不期而至,而前者更侧重逐渐逼近的宿命感。
《小奏鸣曲》的整体风格一脉传承,直接影响了《花火》、《大佬》以及《玩偶》,在《花火》中被发挥到极致,于《玩偶》里以静制动达到另一个高度。
从这几部电影里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新浪潮之后的中青一代导演,即使北野武作品的镜头再怎样不合常规,他的内在终究还是继承了日本的传统文化。
他的作品中所传达出的讯息与日本人固有的樱花情结不谋而合,死亡往往伴随绝美,菊与刀被完美融合在《花火》和《玩偶》一类的作品里。
在这条主线下,同时链接着几部与其颇显不同的作品。
请原谅我把《坏孩子的天空》分离出来,它更像《3-4×10月》那一支的延续,同时糅合《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中青春的成分。
作为北野武的半自传的作品,其间流露出的情绪其实与《小奏鸣曲》等影片大不相同,它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以对,同时又有求生本能促使下的积极抗争,新志和小马在沉沦之后并未屈从命运,小马那句“混蛋,我们才刚刚开始”具有北野武作品中难得的奋进况味。
这大概和他车祸后的对生命的反思有关,而同样于病床上构思出来的《大佬》则可视为《坏孩子的天空》的另一面,两相矛盾的宿命观其实纠缠于他的大部分作品中。
《性爱狂想曲》多年来始终被认为北野武最失败的作品,盖源于所谓低俗笑料的滥觞,然而若不考虑导演本身,单把影片抽出来的话《狂想曲》实在可以算作一部成功的喜剧,虽然事隔多年,很多笑料现在看来已经不那么可笑了。
这是一部北野武恣意狂欢的作品,他将多年相声表演和电视节目的经验融入其中,无底线无边际营造出一个荒诞疯狂的世界,很多cult元素比起随后的三池崇史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他大多数作品里点到为止的黑色幽默被无限放大,因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性爱狂想曲》不辄是理解北野武幽默的最有效途径。
可惜它被认为是与大师身份不相匹配的影片,如此狂放的作品周转多年,直到今天这部《双面北野武》才有回魂趋势,然而已经收敛许多。
很奇怪,我发现北野武和金基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金基德通过《春夏秋冬又一春》完成了“由性至佛”的转变,而北野武也凭借《菊次郎的夏天》令自己放下屠刀,回归童真。
事实上北野武大部分影片都有浓郁的怀旧气息,这一点倒和Tom Mes笔下的三池崇史很像。
《菊次郎的夏天》是怀旧情绪集中体现的影片,这份对往昔岁月的执迷在北野其他作品里很难充分见到,它是一个特例,或者说是自《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发展而来的一个支流的完美呈现。
另外“梦”作为北野武电影的重要元素在这里有了比较多的表现,这点等到了后面再试着展开。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不认为《座头市》可以算作北野武的作品,即使他仍然包揽了导演、脚本和主演等主要工作。
这部北野武第一部时代剧除了向胜新太郎致敬外,也难得地令他第一次名利双收,而这成功正是牺牲了往日作品中最引人称道的部分为代价。
我想从一定程度上,《座头市》已经隐约透露出北野武希图转型的迹象,它为《双面北野武》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从前11部作品来看,北野武的影片虽然类型不一,但终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在看似漫不经心散漫的镜头后面,充满了北野武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他的镜头下生命是无常飘摇的,既定宿命无可逃脱,从而衬托出人的渺小和无力。
正因为宿命,因此他对生命的刻画便显得惨烈与绝美,“死亡是对生命最大的暴力”,当面对死亡时,他以镇定代替恐惧,仿佛那些人都在自我操控着人生,其实最终亦无奈遵循着宿命的引导而已。
故而无论不期而至的横祸还是坚定无惧的自决,归根结底都被串在同一根命运的线上。
另一方面恰恰因为生命的脆弱易碎,他才尤其敏感地关注那些谨小慎微的幸福。
在日本人看来,所有的美都短暂易逝,死亡才是永恒。
北野武继承了本民族自来的樱花情结,将美好和死亡纠结在一起而绝非对立看待,西和妻子的幸福因为死亡才更加美好,他们的死又因为默不作声的夫妻之爱而绝美悠长。
北野武深谙生死之间的对立和关联,因此他的暴力美学也是不可模仿的。
小人物無不夢想成為大人物, 豐衣足食、受人漠拜, 受人景仰, 事與願違的例子多如恆河沙數。
小人物只好在睡夢中夢想自己成為大明星和大英雄, 心底積壓日久的巨人故事如江河日瀉, 傾盆而出; 夢境可以不依先後次序, 在睡夢的海洋中漫遊, 這是小人物陶醉, 沒有人干涉的大好時間。
夢死醒轉, 拍拍肩膀, 搖一搖頭, 佔人口大多數的群體又要出外謀生, 大人物的夢只能在午飯或小休時繼續編織了。
兩個北野武, 姓名相同, 一高一低, 一大一小, 高矮肥瘦一樣, 一個是大明星, 一個是小人物, 大北野武經常出入片場及電視台, 工作人員、跳舞小子必恭必敬, 出入有助手跟隨, 有名貴私家車接送, 儼然一副大阿哥派頭; 小北野武在便利店工作, 閒時在片場當毫不起眼, 面目模糊的小角色, 他十分崇拜大明星北野武, 希望能取得好像他的成就, 取得簽名後, 他立志要成為大明星的意志更加堅定了。
小人物是北野武的自嘲解畫, 他少年出道時受盡的苦楚藉著小人物受人欺侮的遭遇透露出來, 他只想簡簡單單的到麵店吃一碗只是800日元的麵, 怎知他問老闆能否給胡椒粉時, 老闆和拾人牙慧的伙計大聲呼喝叫他走, 還沒有吃完麵的小人物直望他們, 他們還好意思收取顧客麵錢; 女人只是買10日元的糖果, 偏要兩次掏出大面額10000日元給便利店員找贖兩次9,900零錢; 不斷問他還錢的的士司機, 無數試鏡的失敗, 男女朋友的奚落, 小人物的苦真的是受夠了, 於是屢敗屢戰, 終於試鏡成功, 得到了一個扮演地痞流氓的小角色, 踏出成為大明星的第一步。
《雙面北野武》玩味十足, 試鏡因為染著金髮, 外型不似黑道小流氓的小人物不獲機會, 是現實中北野武角色定形為領道頭子的挖苦, 現實夢境片段七零八落,不依章法呈現, 稍見凌亂, 觀眾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才可整理思緒。
古零精怪, 造 型好像任天堂遊戲機著名射擊遊戲 "超兄貴” 的黑人角色設計俯拾皆是, 製造荒誕喜劇效果。
電影是北野武執導12年的一次總結, 段落似曾相識, 如果是其影迷, 看到踢踏舞, 載上墨鏡, 身穿山本耀司設計黑色西裝, 雙手持槍, 以一敵百掃射的名場面必定會心微笑。
小北野武始終是小人物, 偶然得到的手槍是他的復仇利器, 殺盡欺凌他的人, 殺盡他們又如何? 身型猶如相樸手的一對大胖子繼續吃麵; 鄰居直行穿過伏屍走廊已死的朋友, 無視小人物的殺戮行動。
無論小人物做了什麼大小事, 都得不到別人注意, 他們不會關注同等身份的存在, 認同大人物的專貴身份是小人物晚上安眠的夢迴寄託。
嘲諷的簽名語句戮破了小北野武的美夢, 大小人物的現實與夢境分不清, 理還亂, 觀眾要如何拼貼電影海報金髮黑髮北野武的完整拼圖, 要看你有多了解北野武, 他是否百分百把心路歷程獻給觀眾了。
Patrick Chan寫於2006年9月16日
记不得第一次看北野武的片子的具体情形了,好象是在那个百无聊赖的大一,在一个狭小的电影院。
在一部动作片放映之前的间歇,可能是哪个哥们拿错了带子,放起了北野武的《性爱狂想曲》,先是个女人的搭车镜头,台下的哥们都不知道所以然,待电影标题陪伴着音乐出来,前排的一个家伙大叫一声:“我不看三级片。
”然后起身离座。
也难怪那家伙有这样的反应, 这片子的开头真的给人这样的迷惑感,然而只看了十几分钟便换成那部动作片了,第一次看北野武便是这样的有些尴尬和没什么印象,然而却记住了北野武这个名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喜欢“北野武“这三个汉字搭配起来给我的感觉,很男人,很野性,因此也就记住了. 后来五一,宿舍通宵供电,操星际累了,下了部<坏孩子的天空>,一看导演,又是北野武,深夜两三点,朦胧中就把这片子看完了,喜欢那里头的音乐,对白以及一切,结尾更让我感动不已,两个经历了挫折的少年在空无一人的操场上骑车转着,一个说到:“我们完了吗?““笨蛋,还没开始呢.“两张笑脸后,纯黑的屏幕上主题曲响起.这片子让我喜欢上了北野武的风格,此后陆陆续续看了<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宁静的海>,<大逃杀>,<座头市>,<玩偶>以及他参与的<御法度>.然而感觉上,这些片子一直没有<坏孩子天空>给我的来得感动,虽然这些片子都有着北野武个人的深深印痕.<花火>里头主人公一声不吭开枪杀人的眼神,<座头市>里盲人剑客酣畅淋漓的杀人场面,<玩偶>里男女主人公绑着红绳流浪的那种静默,等等都给人北野武特有的感觉. 喜欢<那年夏天,宁静的海>的dvd封面,男女主角背对着我们,靠着望海的栏杆,看不清两人的脸,只感觉一种平静,就像他们望着的海面一样,波澜不惊.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是哑巴,一个又是那样地沉默寡言,整个可以说沉闷的片子唯有美丽的海边风光让人心里舒坦些.<菊次郎的夏天>就比较轻松些,玩世不恭方面远不如<性爱狂想曲>,北野武也一反常态,扮演起老好人,这个好人身上又处处散发着流氓的味道,不过菊次郎的旅途能最终平安无事,也是靠着这种流氓的味道一路保驾护航.这片子里头有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北野武扮演的野性不羁又散发着笨拙童真的角色十分到位,配上夏天的阳光明媚,总让人想会心微笑. <花火>的结尾让人想哭,那么美丽的海边风光,放风筝的女孩子的奔跑,海风,海浪,干净的沙滩,蓝色的天空,像个天堂一般,然而镜头上移,一声枪响,打破了这一切,女孩子停下脚步,惊愕的眼神,拿着风筝线的手兀自停留空中.便是个性如北野武,也不敢将镜头直面这从天堂坠入地狱的沉重感,只能通过女孩子的眼神表达那一刻的哀伤和不忍.如果说<大逃杀>,<座头市>里的北野武是残忍的,那么<花火>里头的北野武便是仁慈的,只有枪声和枪声过后颓然倒地的身影以及斑斑血迹,这中间断开了,没有杀人那一刻的过程,只有开始和结尾,像个哑铃,连接着沉重的两端. <御法度>是属于大岛渚的,然而如果没有北野武给影片添加的那种特有的氛围,这片子就远不会那么好看,就像安藤政信的安静和秀气带给<坏孩子天空>的美感一样,北野武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结尾处他于雷雨交加的黑夜斩断开满鲜花的幼树,也阻断了<御法度>流于平庸的退路. <座头市>里北野武用武士刀杀人的场面特别有张力和动感,很痛快的感觉,正像吴宇森电影里周润发穿着大衣开枪的场面一般,感觉是那么的搭配,好像北野武是天生用武士刀的,就像周润发天生是用枪的一般,因此<卧虎藏龙>或<防弹武僧>里头的周润发感觉就是怪,不太让我接受.作为导演,北野武能将日本武士刀这种一针见血的兵器拍摄出来,这样的场面让我想到徐克的<刀>结尾的颠峰对决. <大逃杀>里最难忘的其实是开头处,成功逃生的那个女孩子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仿佛炫耀着杀人后的胜利姿态,这样的微笑脑子里还有一些,像日本版动画格林童话里的灰姑娘,那个结尾的微笑哪怕只是个动画人物,也让看片无数的我感到恐怖.以前看过一部英国片,忘了名字了,好像是,片名跟蔡明亮的那部郁闷片如出一辙,几个高中生--两男两女出去玩,不小心掉进了一个人工洞穴,那女孩子有钥匙,但为了同心爱的男孩子在一起,她撒谎了.几天过去了,带的粮食都快用完了,洞里恶劣得环境让一个女生得病死掉了.一个男生想偷偷去吃属于大家的一罐饮料,结果被另一个男生发现,两人扭打,不小心把另一个杀了.只剩下那个撒谎的女生和她喜欢的男生,那个男生绝望中要寻找出路,独自爬上洞穴顶部试图打开那个盖子,结果掉下去也死掉了,只剩下那个撒谎的女孩子,后来被救出,面对警方,她继续撒谎,她是唯一的生还者,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捏造事实,真相被掩盖,结尾还是那种微笑,好可怕的微笑. 岩井峻二和北野武同是我喜欢的日本导演,但岩井似乎在偏离轨道,<梦旅人><莉莉周的一切>里的岩井已经不是我喜欢的岩井了,怀念拍<烟花><情书><四月物语>时的他,<燕尾蝶><爱的捆绑>里的他就不大喜欢了,感觉岩井不适合拍关于社会之类的大题材似的电影,仅是我的个人意见.而北野武却风头正健,看来毕竟姜还是老的辣,能守得住立场,希望他一直能持续下去.
两年前发在QQ空间上的东西,转过来玩吧.是的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部很无聊的电影,全片除了露点的女主角可稍稍让人提神之外,其余的情节和表演仿佛都在不停告诉观众,你累了,睡吧,你累了,睡吧。
看过《花火》《座头市》等片子的精悍简练后,再来看他的这一部“对自己之前导演风格的总结”的电影,如果你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或者说哲学格调不那么高的人)的话,你十之八九是会看到骂娘的。
支离破碎的情节,晦涩的表演,整个电影节奏单调而冗长,并且能明显的看出北野武先生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精心营造的”意识流风格之中,而完全不理会观众的感受。
于是威尼斯电影节上,意大利影迷骂娘了,回到日本,习惯了Cult电影的日本观众也骂娘了,北野武小玩一把风格,却败得一塌糊涂。
初看这部电影时我与大众看法一致,我甚至在论坛上猛烈抨击此片,因为我看完以后不但迷茫,而且愤怒。
“妈的这还算是电影么!
”时过境迁,现在换我诸事不顺,长期郁闷,内心空虚无助并且彻头彻尾的不知所错时,我突然又想起这部电影,我突然又想起那些被我大力诟病的情节设置和拍摄手法,例如小职员北野武拣到一袋武器之后,轻易的抢劫了一家保险公司,在逃离的车上,他们疯狂的庆祝,以至于把几乎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抛洒到天上,这时镜头放慢,他们就一直洒,一直洒,一直洒,一直洒......当时真的觉得无聊透顶了,干嘛还要重点烘托这种完全没有意义的情节,现在想起来突然觉得,太他妈爽了,太他妈爽了,在老子最贫困的时候莫不是这种想法,就近抢一家银行,把抢来的钱疯狂的洒,疯狂的洒,谁还敢说老子穷,谁还敢说老子穷!
而之后还有一个片断,北野武单枪匹马和近百名前来逮捕他的武装警察在沙滩上火并。
当时有一个他手持重型机枪疯狂扫射,然后警察不断倒下的镜头,整整维持了近十分钟,十分钟!
这固然十分无聊,可是转念一想,这难道不比天生杀人狂或者德州电锯还带劲么?
在我最郁闷最无助的时候,难道我就不曾想过提一柄机关枪上街去射杀大众么,这镜头简直是爽到我心底里去了!
还有老实巴交的北野武被邻居反复欺辱,终于掏出一把枪,面无表情的射杀了那个人渣,然后把他的人渣女朋友据为己有。
当北野武趴在那个女人身上汗流浃背的时候,大家都满足了。
是的,对待生活,便是要一不做二不休。
要么便逆来顺受,要么便奋起反戈,置之死地而后生。
类似的爽情节爽镜头还有很多,便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好片,嗯,一定是。
这个电影要强烈推荐一下。
虽然说在威尼斯落了个冷场,没有表扬甚至没有批评;但这几年的威尼斯变得也就那么回事儿,被它关注也不是很光荣。
如果不论影片的最后一点,就是说在北野武刺杀北野武这个情节之前的内容和北野武之前一批电影的主题和题材比较像,《花火》啊《大老》啊或者甚至《座头市》。
剧中的角色“衰人北野武”就像影片中一首歌唱的,孤身一人,事业失败,梦想落空,处处被人欺负被人忽视。
然而扭转的方法只有暴力,就像之前的那些电影一样,在暴力与压抑的气氛中挣扎与伤感。
在这一部分中他在赞美暴力。
而最后的情节一转,“牛人北野武”从梦中醒来,看见被枪指着,以及“北野武刺杀北野武”本身的意义,就将前面的内容统统推翻,也是对北野武自己之前拍电影中对于暴力的认识有了一次批判的反思。
而这种电影主旨毕竟太太太个人化了,在威尼斯上难被重视也在情理之中。
影片的拍摄手法相当飘逸。
不断从梦中醒来的叙事方式,足以给各个支路发展空间并在适当的时候跳到另一条支路上,并且在各个支路上都可以超脱于现实给与自由的创造;同时梦境的手法又符合“衰人北野武”的角色性格特点。
丰富的想象力让我又看到了《性爱狂想曲》时代的北野武。
超级多的物体隐喻充满了整部电影,虫子、舞蹈(那一大段充满性意味的舞蹈忽然让我想起了《天边一朵云》……)、意大利面(这个是“衰人北野武”决定使用暴力的转折性隐喻体,因为看起来像满是鲜血的脸……)。。
还有我觉得最飘逸的一处:几个人在草地上互相射击,火药的火光组成了星座图样……影片糅合了不少北野武之前作品的经典场景在前半部分里,在这一点上也为“北野武刺杀北野武”作了一个铺垫。
所以实际上在这部电影里有三个北野武,“衰人北野武”,“牛人北野武”,和北野武自己
1.双面北野武的出现拟这样一个题目其实并不是非常合适,北野武在《双面北野武》之前有11部作品,沉默不言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温暖轻快的《菊次郎的夏天》,他既拍过极致美丽的《玩偶》,也拍过大俗特俗的《狂想曲》。
如果你看过并且喜欢北野武的所有作品,对《双面北野武》的出现并不会感到意外,甚至会有欣喜的快感。
没错,依然是这个眼皮一眨一跳的中年男子,《大佬》到《玩偶》再到《座头市》,他的创作风格一再变化。
“北野武的八部半”更多是借指导演本人对自己电影的琐碎反思,庆幸的是北野武并没有陷入灵感枯竭的征兆,也没表现出个人困惑的迷茫。
甚至《双面北野武》以意外惊喜的方式出现在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也曾被一干行家和记者看好,但最后他无所收获。
北野武一直是威尼斯的座上宾,确切说是近十多年来,威尼斯见证着北野武一步步走向成熟,它也给予北野武太多掌声和荣耀。
2.自我审视阿城讲自己欣赏《双面北野武》中北野武剖析自己性格的勇气,但《双面北野武》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伴随的评价更多是捉摸不透。
说北野武狂妄也好,自省也罢,可这依然无法消除影片的晦涩难懂。
凭心而论,北野武之前影片从没和晦涩二字搭上联系,至多被形容为有些沉闷。
这里的“双面”不是说他既当演员又是导演,既能表现唯美又掩藏着暴力,而是影片中作为两种身份出现的北野武,一方面饰演现实中的著名导演和演员北野武,在另一面是身陷灰色生活向往着偶像导演北野武的小人物——“北野武”。
我不敢滥用“解构”这一词,所以《双面北野武》更像是北野武亦庄亦谐的自我审视。
《双面北野武》并不乏味,在影片里有《奏鸣曲》式的情景再现,有《狂想曲》式的黑色幽默,还有砰砰邦邦的北野武风格枪战,从演员到主题,从桥段到内容,从运镜到取景。
至于故事发展时插入的闪回镜头,熟悉之外却有“乱闪”之嫌,更确切的说——这手法已经影响了不少观众的一般观影习惯。
临近结尾海边静坐时的固定镜头和移动长镜,倒是印象相当深刻。
3.关于北野武的一切比之前作《座头市》的踢踏舞、打击乐、群舞,北野武在影片中加入了更多的音乐舞蹈以及其他元素。
化装成歌舞伎的小男孩,表演漫才的胖子,古怪的黑人,荒谬的梦境,舞台,星座。
《双面北野武》更像一个大熔炉,把众多和北野武电影有关的元素不经细选地投入其中汇聚一处,难免稍显累赘。
面馆、麻将桌、面试房间前后几次交替出现,作为超市收银员的“北野武”总是出现在这些固定场所,这大概是影片中饶有趣味的段落,形形色色的人物,幽默滑稽的对白,古怪稀奇的遭遇,如出一辙的段落。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以不同形象出现在不同场合、死而复生的配角们:寺岛进和大杉涟,北野武电影里的万年跟班。
长着一张狠脸的寺岛进扮相逗人发笑,忠实的大杉涟在《双面北野武》里扮演北野武经理人,另一面是“北野武”的麻友,一个Taxi司机。
影片中的配角都有着不同的身份,这些都让影片陷入无以复加的紧密之中,拧拴在一起。
京野琴美扮演北野武的女朋友,岸本加世子扮演的面试考官在电影里都有双重身份;不同面貌出现的黑社会分子是电影中北野武的跟班,也是北野武的麻友,又是来参加面试的演员们,还是面馆里小人嘴脸的老板和学徒。
《双面北野武》里的古怪搞笑包含着异想天开的荒诞离奇,影片到结尾处作为偶像的北野武和生活中的“北野武”已经虚实不分,紧密的套层结构让故事更具玩味性质,只是结局却捉弄了观众一把,让人迷糊。
4.结局的可能作为小人物的“北野武”向往偶像北野武的风光,决定尝试走上演员道路却接连受挫。
意外地获得枪械后,他走上了不复返的赴死道路——和北野武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带着坏意破坏一切,带着年轻女人来到了海边。
临近死亡时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进了车内——一切只是他的浮想联翩。
回到浮想起点时收银员“北野武”正在痴想,遇见惊慌逃难的黑社会分子——这时影片又突然切回了拍摄现场,这是“北野武”一次难得的演出经历。
影片在这时出现了两个人物交逢重合的情景,“北野武”的身份让人猜疑。
更令人咋舌的是360度的旋转镜头后满目空寂,怀捧鲜花的“北野武”回到了先前故事的某个位置,他的故事根本就是处于停滞没有发展,“北野武”又一次返回了之前的一个起点(大家千万别质疑我的表达能力)……,这场北野武式的狂欢让“北野武”清醒了,而他的决裂行为还没有结果就被生硬地扯到北野武躺卧着文身的场景。
这让《双面北野武》的结尾包含着两种以上的可能,你分不清这是北野武的自我分裂还是作为“北野武”的意识狂欢——这更像是导演无力作结的慌乱,作为呼应的开头与结局也因此显得凌乱不堪。
5.符号的出现影片另外两个重要符号是鲜花和小丑。
几次出现洁白的花瓣上爬着一只颜色鲜艳的毛虫,鲜花是人们献给偶像北野武,在后面鲜花同样出现在“北野武”手中。
只是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小丑一般的身份,再鲜艳的毛虫它还是毛虫。
丑陋与美丽,成为蝴蝶的那一天遥不可及。
小丑究竟是讽刺还是纯粹作为一个象征出现?
就像我们无法揣测“To Mr Clown”究竟是善意玩笑还是无理轻蔑。
一种向往,两种结局。
6.不明的焦虑有点遗憾的是《双面北野武》缺少一气呵成的快感,或者说这只是北野武试图表现的双重生活。
两个主人公的生活陷入互为映照的交织难辨,隐约透露着北野武的某种焦虑。
它更像是一只不停打转的风向标,没有指明,却让你分不清风向。
当北野武影片里的主人公陷入困境时,他会来到海边寻求归宿。
即使这部电影拍得再枯涩无味、被人形容为精神错乱——听见OFFICE KITANO的Sound Logo、看到一言不发的墨镜男子在海边沙滩上观赏球操,依然不减损对北野武电影的喜爱。
不多看两遍还真挺乱的,但是梦中有梦的手法和两个北野武的各种角色转换才表现出导演对自己演员身份乃至于从出道之后的心路历程。
最初不过是不起眼的漫才艺人;可能也像艺妓一样求大人物领上位;面对过周遭各种嘲笑;身边的女人不是榨取钱财(妻子)就是虚情假意,成名后也不乏各种骗局(麻将);甚至黑道的各种强人所难;亦或是同行间的倾轧。
但始终能温暖自己的是极少部分能欣赏自己的影迷,这是全片唯一的正面角色,可见导演当时作为艺人的心态是多么消沉。
还好现实中喜爱北野武的并不是像片中那么少,但作为普通的旁观者,我们从片子中才能体会与我们天差地别的知名公众人物内心人所未知的压力与艰辛吧。
鞠躬!
剧情概述:该片讲述了导演北野武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和内心状态。
影片融合了现实与梦境,时间也在不断倒退和飞速旋转,呈现了一个充满孤独、荒诞和自我质疑的世界。
主题与象征1. “自我认同的困惑”:北野武在现实和梦境中不断切换,反映了他对自我认同的困惑和矛盾。
2. “暴力与枪支的迷恋”:影片中大量出现枪声和暴力场景,暗示了导演对这些元素的某种迷恋或崇拜。
3. “时间的流逝与记忆”:时间的倒退和飞速旋转,突出了主人公对过去的挣扎和对记忆的困惑。
导演风格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北野武导演的一次实验性尝试,与他以往的作品风格大不相同。
影片呈现了更加放肆和思维慎密的创作风格,体现了导演独特的艺术视角。
观影体验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常常难以区分梦境和现实,这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整部作品营造了一种诡异、孤独和荒诞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双面北野武》是一部复杂、实验性的作品,深入探讨了导演自我认同、暴力迷恋等内心状态,体现了北野武独特的创作风格
搞笑艺人装什么逼😅
大量符號化的情節及人物,我看著有點辛苦是真的。
北野武极为私人化的一部片子。匹配性剪辑是全片精髓,把不同时空都排序在了一个体系之内,偶尔插入的单镜头营造出dejavu的感觉,很多事情都宛如曾经发生过,或许在现实,亦或是在戏中。两个角色两重身份,但占比最高的还是龙套演员北野武,这时彼得武便成为了他的想象,像歌词唱的「夢で逢いましょう」,犹如庄周梦蝶一般,模糊了二者之间的界限,甚至有意把他们合一。摄影棚、面馆、麻将馆、便利店、出租车这几个空间反复出现,可能是因为除摄影棚外,其它几个空间都承载了普通人日复一日的思绪,在此之中展开浪漫化的想象,是有意从平庸、从循环中逃逸的做法。匪徒之间的枪战,从天上往下看,居然能够连成不同的星座。可以看出来北野武把自己未成名时的经历都展现在其中,用意识流的方式进行拼接,不是一部差的作品,就是缺少了往前迈进一步的力量。
太NB了
审视自己,解构自己。玩儿的high了,像是《性爱狂想曲》的续作,又设计大量与自己前作互文,致敬的小梗。不过,看的很是乏味。
充斥着无意义瞎high的枪战,这是北野武对自己之前拍的黑帮片的反讽么?
梦中梦,戏中戏,北野武这次玩得太乱太复杂了,应该是个失败的作品
7.30 看来这一类的狂想作品都不太容易收得住。不断闪回、跳接的记忆。极度矛盾的自我。相互屠戮,自我残害。生命中往复出现的不变与背叛,馈赠与消逝。
北野武杀死北野武
显然这是一部充满隐喻风味的影片,看似领悟了一些,但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语法法则却总在变换,这只能说明你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或是北野武是瞎创作的。但是有一个最俗套的理解倒也错不了,就是身份想象失败后的战栗与不安
这是在学林奇还是费里尼
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每一面皆是疯魔。
一切都被符号化元素化了. 光怪陆离的程度赶上大卫林奇了
胡闹太多,审美疲劳。
我们这样看一个人的梦,分析一个人的梦~是不对的!而且一个人究竟要死几次啊!
电影的后半段实在是太难了,我以很难仅用短评来试着捋顺老爷子的创作思路。从纹身时睡着开始,现实的我以过去的我重新过往生活,融入真实的北野武与创作北野武的真实汇总,互相替换又互相重合,最摸不着头脑的开头在结尾以一种民族性的解释解脱,象征,隐喻和暗示太多难以明白的东西。
从木讷老头到黑帮英雄的演员进化史。
每个人的双面。
这么飞的片儿 太棒了
也算是元电影了吧,而且可以从中阅读到很多内容,例如我总觉得电影的一些转场、剪辑方式颇有一些费里尼《八部半》的意味,然后对于梦境的表现则很容易联想到《穆赫兰道》,进而就会再想到一些精神分析的东西。看似有些不知所云,其实都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北野武在非常充分地展示他大脑里的东西,以及这种意识层面的输出也一定代表着那个时候北野武观察到的社会存在,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挺值得研究的,也很值得去听北野武自己来进行解析。像北野武这样的大师还是挺开心的,可以如此自由随性地去拍摄自己想要展现的内容,而且是非常自我的内容,且找到了极为有趣且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点真的还是挺让人羡慕的。同时,从冷面笑匠到面瘫大佬北野武,事实证明即便面部表情比较单一,仍然还是可以有办法找到独特的表演技巧并自成一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