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
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他是戏子,自出生被父母遗弃,被戏班的班头收留,后来成了台柱,拿手的好戏,是这一出《林冲夜奔》。
她是戏迷,善良,清丽脱俗。
她在父亲的戏楼里见到了“林冲”。
她爱上了他,爱的许是那舞台上的虚构的美,又或者是舞台下身世凄凉却忍辱负重的男人。
他叫少东,银行家的儿子,在国外修学经济管理,擅长的却是大提琴。
他回国来见家人与未婚妻的她,却也遇见了林冲。
一句“望家乡,去路遥”,震撼了少东的耳朵,也震撼了他的心灵。
林冲也爱上了少东,也许就在最初的一眼。
有些气质是天然地彼此吸引,不需要言语,爱就已经萌芽并且茁壮。
少东原以为自己会娶云英,因为他们原本是无所不谈的;云英也以为自己会嫁给少东,因为之前隔着大洋的信件来往里,他们是那么的契合、投缘。
应该说,这应该就是一对了:相互理解,互相关怀,温情脉脉。
可他和她,都没有想到会遇到他。
后来林冲因为杀了一直欺压他与师弟们的班主而仓皇夜逃。
逃出天津前他找到了云英,让她转赠一把笛子给少东。
第二天云英去找少东,问他:你爱他吗?
少东不知所措:我不能够爱他……我迷失了自己。
云英说:我宁愿我们写一辈子的信,我可以知道你心里的想法,也不要你把心藏起来,做我理所当然的丈夫。
少东回到了纽约,做一个大提琴师,孤独地活着,唯一的与故乡的联系是与云英的通信。
经历过抗战与很多别的波折,曾经动身去美国寻找少东的林冲死在异乡的收容所,少东最后见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骨灰罐。
而云英一直未嫁,后来也来到美国找到少东。
他们互相倾诉,终于坦白心声:他和她,都爱着林冲。
之后……少东与云英结婚了吗?
电影没有交代。
但他们必然是在那异乡里,互相扶持地生活了下来,直到老去、逝世。
她和他原本就是好朋友,又因为对着同一个人的深爱,他们之间的联系更浓于血。
这算是一个好的结局么?
在现实里,他们应该各自成家,而至子孙满堂,安享晚年——这才符合世俗介定“好下场”的标准。
但我知道,我不爱看这样的折衷。
只是人的忍耐性是很大的,不到绝地,不会决然地离开眼前的境地。
很多人,困于责任和道义,把头低下去,不敢正视内心的真正渴求。
林冲的万里寻人、少东与云英的单身,都是坚守爱情的表示。
尤其是云英,在那个旧时代里冷静地维护着内心的爱,是非常难得的。
因此,也注定这是一部该死的文艺电影,赚人眼泪,给我以虚幻的爱情影象……想起钱谦益与柳如是的野史,其中有段为人津津乐道。
明朝覆灭以后,甚有爱国情怀的柳如是与钱泛舟西湖,念及亡国之痛,要与钱一同投水殉情殉国。
钱谦益虽长柳如是三十多岁,却生志勃勃。
他将手往水里探了探,说:水太冷,还是改天才投湖吧。
从此被后人晒笑:夜太冷,不宜私奔。
可世俗里,恐怕很多人连到水边的勇气都没有。
夜奔,虽然有着夜色的掩护,原来也不一定能够出奔。
终于出逃到无光的路上的,是一颗怎么样的无奈的仓皇的心呢?
给我们力量的,有时是信心,有时是绝望。
打开门,是奔向新天地,或是投往绝路。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真正的停泊。
包括思想,也能安静地栖息。
彼此关爱的两个人,温暖地相互依偎,守待着生命中的黄昏……
这是王蕙玲对这个剧本的诠释,我更喜欢她的初衷。
愛被驗證為當一方遇見另一方,生命出現了無可抵擋乃至是摧毀性的變化。
它不該是一種可以類比推衍的慣例,它必需以生命的形式獨一無二的奉獻給某一個特定的人。
它是一個單獨的完成。
在族群標誌類化的年代,要冒著愛一個人就成為一種人的危險,和不愛一個人就背叛一種人的風險,人對感情的定義成了一只一只的抽屜,以前迷惑是一種痛苦,現在旗幟鮮明則又有另一種不允許迷惑的痛苦。
愛是自身攜帶的指紋,具有各自獨特的象徵,無法複製,無法兩相吻合。
所以,愛也是各自一生的獨白…… 當那個摧毀性的強烈度發生,超越年齡身分地域性別一切一切,你便是愛了!
即使愛如此迷離……。
喜欢在两个时刻看电影,下雨的时候或者夜里,当然最好是下雨的夜里《夜奔》是一天中分两次来看的前一半是下雨的午后,后一半是雨停的夜里不知道在电脑里存了多久,一年还是两年?
这样安静的电影轻易不敢打开,得找个时间地点和心情都合拍的时刻《夜奔》并不是特别得有名,当初想看也是因为主演是黄磊和刘若英徐志摩和张幼仪,文和英。
他们演戏一个“投入”一个“用力”,所以一直是默契的搭档看过黄磊《十七楼的幻想》里奶茶写的序,还有他们在各自书中心照不宣的文字他们演起戏里总有一丝微妙,相信是彼此懂得 电影编剧是王惠玲,看过她写的《人间四月天》,非常动情。
音乐是鲍比达,柔和的大提琴和钢琴,精彩在情理之中《夜奔》的画面会让人想起《半生缘》,都是三十年代的故事,背景是淡淡的发黄说实话,我喜欢的是前半段少东和英儿未谋面时的书信往来,诗意般的独白对话,以为是一段美好爱恋的开始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出现,这样的人生也没有什么不好,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可是还是听见了那个声音,于是少东停下了脚步台上的那个人唱得是《林冲夜奔》,他的名字是林冲人们常拿《夜奔》和《霸王别姬》比较,其实前者更温婉,而后者更悲壮还有小小的差别,前者是昆曲,后者是京戏从前看余秋雨《笛声何处》,了解了丁点儿的昆曲还有电影《游园惊梦》中,《牡丹亭》的唱段,牵出丝丝缕缕的情愫听得出里面的悲苦,无从诉说三个人,一个唱戏,一个观戏,一个爱戏两个男人,一个女人,起初,没太看出是谁爱谁,因为一个隐忍,一个躲闪,一个徘徊三个人夜晚快乐的出逃,还有长城上自由的对话,那是最好的时光一直以为懦弱的是林冲,没想到是他先说出的那句“我这儿记着你。
”雪夜,少东还是回避了落下的亲吻几乎所有表现三十年代戏子的作品都是给他们同样身不由己的人生,所以到了后半段就开始沉重好在林冲开始反抗,宿命是夜奔,没想到从此就是天涯两端他留下的笛子少东一直挂在床头,而英儿代少东送他的水晶大提琴,辗转又回到了少东的手里英儿后来遇到了少东,也遇到了林冲,可这两个人却再也没有重逢美国的少东一直在等待永不会到来的爱人,而林冲偷渡的船舶终没有在美国靠岸经历了二次大战,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好在还有英儿始终与少东相伴也许英儿开始爱的是少东,后来爱的是林冲可这两个男人一起对她转身,她却始终成全这段爱情,也可能仅仅是在成全她自己纽约的冬季街头,少东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他坐在三块墓碑旁边,英儿在他和他之间有人问他,他们是谁?他说,这里埋的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这些年来,我的梦,始终是在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
“也许我回来,是为了在家乡埋一滴眼泪。
好让我这一生,也有乡愁。
”哪怕再过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他也不会忘记,初遇时那一霎那的惊骇。
他离得那么远,声音却可以像锥子一样直锥进他心里。
只一瞬间,便要用一辈子、去祭奠。
他站在他面前,浅浅的笑,深深的注视。
他为他点烟。
他坐在高高的城墙上听他叙述古旧的往事。
他为他深情吟唱,歌声划破了秋日荒野外万里长空的孤寂。
他在他面前,一点点找回了自己;他在他面前,慢慢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
他为他发怒,在游泳馆的换衣间堵住他大声质问;他为他决绝,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丢下万人瞩目的戏台,上演了另一出《夜奔》。
雪花朦胧了车窗,营造出暧昧的气氛。
他握住他的手,他颤了一下,却没有躲开。
他靠近他,想吻他。
他却在最后一秒,将他推开。
逃离。
车窗外的空气冷冽,容易让人清醒。
待他想清楚,跑回车旁,他却已经离去。
他大声呼喊他的名字,疯了一般在雪地里追寻,却再也不见。
雪一直下。
凝固了绝望的眼泪,定格了他们曾经最近的距离。
他逃回美国。
他开始思考活着、究竟是不是一种悲哀。
他躲在集装箱里颠沛流离到自由女神脚下,最终还是孤单地死在一个绝望的冬天。
他们再也没有见过。
谁能想到他的那一转身,便已是生离,已是死别。
他为他修了墓碑。
他对过往的人说,这里埋的,是我的爱人。
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巴赫的大提琴组曲,我就跟朋友说,听起来像一个爱情故事。
急促、焦灼,像一个人在奔跑。
电影看到最后眼泪决堤。
我爱此片的每一个部分,我爱里面每一个面目生动的人物:林冲,少东,英儿,黄少爷。
尤其是黄少爷与林冲,少东与林冲这两段纠葛。
【黄少爷与林冲】四个主演中,与林冲、少东、英儿相比,就有个“比较明显的反派”——黄少爷。
我想很多人对于黄少爷都经历了这么一个心路历程:一开始剧烈地厌恶他,而这种强烈的厌恶感又因为他后来泪洒观众席而到某种减缓,而后得知他救助了落魄的林冲后会对他抱有些少好感,最后得知他晚景凄凉,出于一般观众的同情心理,相信大家到了最后,对于这个黄少爷肯定同情多于厌恶。
但是我,打从一开始,就对这个纨绔少爷抱有好感。
(因为【纨绔子弟X戏子】戳中我某个猥琐的萌点了^q^风流成性、玩世不恭的富家子调戏寡言隐忍小戏子的戏码我最喜欢了)由于我一贯以来的恶趣味,我对那种风流成性、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就是厌恶不起来,甚至有种好感。
当然他必须要有风流的首要条件——帅,像《霸王别姬》里獐眉鼠目的葛优少爷,我是决意看不上的。
(无贬义!
)黄少爷听了一次林冲夜奔就上瘾了,逢场必到,大包赏金送进后台,软硬兼施,逼着那林冲和自己去宵夜。
“宵夜”的弦外之音是什么,不言而喻。
闲言碎语便开始了。
——“我看那黄家少爷是来真的,场场包满座。
”——“两个大男人,还能怎么样啊?
”谁说他不是来真的呢,一般纨绔子弟玩个三回两回也便厌倦了,可是那个黄家少爷却是场场必来,次次赏钱,台前高声叫好,台后帮他擦汗献殷勤:“辛苦了,今晚又是满堂彩啊!
”谁说他黄家少爷只把他林冲当玩物了。
黄少爷是纨绔子弟,用自己的方式对一个人好,爱一个人。
未必正确,但也真心实意。
但半路竟然杀出个徐少东。
林冲开始不那么言听计从,林冲开始逃去跟旁的人约会,林冲开始反抗自己,不苟言笑的林冲开始笑了,对着那个徐少东!
原来刚刚你林冲唱得那么好,是为那个人而唱的。
黄少爷动情是真的,动气也是真的。
于是三番在后台跟那个徐少东争夺,自己本来就是纨绔子弟二世祖,就是喜欢那个林冲,怕什么碎语闲言,有醋就吃,有气就发。
我黄大少爷看中的人,谁也抢不去!
大闹后台后,黄少爷成功把林冲硬拉去宵夜。
还是以往那种大吃大喝、莺莺燕燕的俗宴。
席间,黄少爷玩世不恭地看着林冲,看林冲不善应酬,局促难安的样子,心中想必是有种“看你平时端着驾着,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今儿爷就看你还怎么傲”的快意。
(这里又戳中了我猥琐的萌点了^q^)不出意外地,林冲喝得酩酊大醉。
照料他的两个妓,看到黄少爷进房,便立即识相离开。
黄少爷轻轻抱起饮醉的林冲,林冲却在他背上呕吐起来。
黄少爷却丝毫不嫌弃,轻轻抚他的背,面目温柔,神情包容。
(就是这个表情,我对黄少爷的萌点从【富家子渣攻】直接转变成【深情隐忍攻】)可他始终留不住那个人。
后来林冲弃演跟着少东出走,看不成夜奔的观众纷纷嚷着要退钱。
他没有,始终在观众席上等着,最后压轴戏上演,并不是熟悉的那出林冲夜奔,他终究没有把他等来。
虽然明知结果如此,还是忍不住落寞流泪。
一个纨绔少爷,为一个戏子,何至于此?
戏台依然锣鼓铿锵,换演的戏目虽不像林冲夜奔那般精彩,但也能引起观众的喝彩。
但少了那个人,就什么都不是了。
林冲对黄少爷又何如?
应酬,曲意逢迎?
林冲打从一开始就没有给过黄少爷好脸色,林冲那么傲一个人,与其说是厌恶,倒不如说他满不在乎,甚至看不上那个纨绔。
但是接下来那场缠绵床戏,林冲的表现,似乎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是酒精的催情作用也好,是那个人长久以来的威逼利诱也好,就凭林冲翻身回吻黄少爷的那个动作,便可看出他对黄少爷也有某种情意的。
他是个没有身世的人,自小在戏院里练武生,且饱受师父“作践”。
黄少爷是第一个真正对他好的人。
不是单纯视他为玩物。
在他林冲风光时,黄少爷捧他;在他至为落魄时,黄少爷救他。
后来战火蔓延,中国沦陷,人人自危,不必说那一家子鸦片鬼子了,黄少爷自然是落魄收场。
林冲呢,林冲又何如?
林冲早就不当戏子了,但并没有摆脱底层,他只能出卖劳力,在码头做工人。
灰头土脸,形容落魄。
而且,还靠着自己做苦力,养着那个半死不活的黄少爷。
谁说戏子无义?
林冲说在自己杀人夜奔后,最落魄时,是黄少爷救了他。
那么现在的他只是报答?
只是因为自己重情义?
情义情义,林冲重道义,终归也有个“情”字。
林冲和黄少爷,最后在某种意义上厮守一起,这个情节安排我极喜欢,原因倒不是“患难真情”那类陈腔滥调,而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应验了我此前的猜想:二人之间确有情义。
这种厮守虽然落魄狼狈到极点,但是打破了某种固有程式——富家少爷不总是滥情的,戏子不总是无情的,富家少爷和戏子之间,也有专情,也有好情意的。
【少东与林冲】少东第一次听到林冲夜奔,他是这么评价的:“我不知道他在唱什么,可是我竟然听到他胸口一种抑郁和悲愤,那是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那是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
我能懂。
”少东自小在美国生活,中文还是靠与英儿通信才进步起来的,他当然听不懂京剧的唱词,所以当戏痴英儿兴致勃勃邀他看戏时,他显得兴味索然。
什么春香闹学,他一概没什么兴趣。
而正当他要离开时,他听到林冲夜奔。
悲愤,抑郁,“数尽更筹——听残银漏——”他站住,转身。
被台上那人的身段和唱腔深深打动。
他自小远离故土,异国飘零,艺术里面某种共通的情愫,语言不通的他感受到了。
无论是戏曲里的禁军教头林冲,还是戏台上的戏子林冲,或者是他徐少东这个异国游魂,那股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大抵都是相似的。
“空荡荡的台上,连一块简陋的布景都没有,但那是一个世界,随着他的肢体,他的眼神,我像被催眠一样,接收一切他给我的想象,山路,庙门,月冷星稀的寒夜,他存心要逃。
”随后英儿兴冲冲拉着少东到后台,“我带你去见他!
”少东不肯。
“何必这样刻意呢,我觉得该见面的时候自然就会见到。
”其实内心对那人过于珍重了,初见应该更加慎重,不想轻率地通过别人“我来介绍,这是少东,这是林冲”。
你注定是我珍视的人,我希望我们第一次相见,可以用更美满的方式。
但是少东不敢爱。
玩世不恭的黄少爷都比他来得勇敢,生性凉薄的林冲都比他来得主动。
林冲第一次对他借烟表白:“这里,有你。
”少东听后,害怕多于喜悦。
他怕自己沦陷,他怕自此万劫不复,他怕“自己也爱着林冲”这个事实得到确认。
“我不能爱他,也不可能爱他。
”林冲虽寡言,但是那些戏台上的忠义和情意,也依依呀呀地在他真实生命中上演。
英儿母亲听说了“男人爱男人是时尚”之后评价林冲“不干不净”,随后展开的剧情我们不难发现林冲不仅是黄少爷的“兔儿爷”,更是从小被师父“作践”,若要从这种角度看,林冲确实不干不净。
但是在我看来,没有比他更干净的了,他清冷、孤高、淡然,甚至凉薄,他不苟言笑,收到打赏也不过一句“谢过”。
他是个孤儿,被师父从庙里捡回来,之后便成了最低贱的戏子,富家少爷赏钱后便可以拥有他,明明身不由己,他还那么傲。
因为傲气是骨子里的,他就是戏曲里的林冲,忧愤、抑郁、悲慨,身不由己,寒夜里奔突。
即使在异国肮脏的牢笼里,他依然是那个长衣翩翩、引颈远望的林冲。
因为个人身世,林冲一直是个“存心要逃”的人,他想逃开面目狰狞的人生,逃开无法避免的命运。
而在少东这里,他决意不逃,屡次主动。
他主动对少东表白;他在车上拉起少东的手;他偷渡到少东所在的美国。
当初滞留美国移民局,被当做难民时,谁在乎他是否有一段悲喜难言的过往?
他唯一为人所知的,浓缩起来大概就是“战后中国码头工人企图偷渡美国”了。
最后他孤零零死在美国医院。
弥留之际,那些黄发碧眼的美国工作人员,会不会疑惑这个肮脏的难民身上怎会有一架精致的水晶大提琴。
然而疑惑肯定只是瞬间的,除了故事里切身的男女,其他无关人员,who cares?
大家下班回家还要面对各自的三千烦恼呢,三个男子和一个女子的中国故事?
太遥远啦,猎奇心理倒是有点的,但切身体会是绝对没有的。
说到最后,真正负情的人是少东,那个寒夜里推开林冲的是他,仓皇逃到美国的也是他。
别人没有切身体会,你怎么能无动于衷!
林冲奔赴美国,求的可不是功名啊,只不过因为那个人在那里。
——但愿你是那知恩知意的心中客,不是那无是无非的糊涂人——我此来不为求功名呀,望先生你呀切勿负我情当初林冲杀人后夜奔,去了英儿处,给少东留了一句话:“以后唱到「望家乡,去路遥」的时候,能想起我。
”望家乡,去路遥。
可是,家乡何处?
少东和林冲,都是没有家乡的人啊。
那个人在哪里,家乡便在哪里。
很多年后,少东有一次在唐人街吃饭,食客尽是些金发碧眼说着鸟语的洋鬼子。
他忽然听见有依依呀呀的唱曲传来:“数尽更筹——听残银漏——”是《林冲夜奔》的唱词!
他立即循声而去,在隔壁一家古玩店,作中国老夫子打扮的老板在一旁昏昏欲睡,陈旧的留声机上旋转着一盘唱碟,还在依依呀呀地唱:“逃秦寇——”咚,得得咚,咚咚,锵。
他站住。
“望家乡——去路遥——”“他,他那里生死应难料——”当晚,暗夜孤身的少东,在自己孤孤单单幽幽暗暗的纽约公寓里,失声痛哭。
应验了初见时的谶语:那是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那是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
“我一直爱着他。
”后来英儿说。
少东没有回应,只是紧紧地搂着怀中的她。
真巧啊,我们都爱着同一个人。
sign...现在自己读简直一身鸡皮疙瘩,好想吐好想死好想移民......当初敲键盘的时候可是好认真好认真滴忧伤来着...谁没有过那二逼的青葱岁月大蒜年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做作的人生...谁说白活10年一事无成来着,至少这白纸黑字可以证明:当年的2逼现在不再那么2了,现在不再那么一副弱受范了...衰然,还是时不时暴露弱受滴本质...夜奔:转身之后,生离死别2003年06月11日17:16:44 网易娱乐 傻乐的猫“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
” 第一次看《夜奔》是3年前。
凤凰电影台播了一周的广告,因为这个卡司阵容很有受众,当晚就聚集了3个人守在电视旁。
公共电视删剪起来当然干脆利落,2小时的戏硬生生少了半小时,整个电影暧昧得变成晦涩。
我不得不耐心向两位同学解释,其实某某爱的是某某,而非某某。
好在他们看过《霸王别姬》,接受起来不算困难。
直到现在看到足本,才发现原来不是徐立功故弄玄虚,原本是再清楚不过的故事。
凤凰的剪刀猛得不亚于中影公司对待《红玫瑰与白玫瑰》,可以把电影赋予新的生命。
这张碟在国内的牌子,我知道的就有丽晶和飞马,都是有口碑的单位。
可惜做的虽是一区碟,但原版就制作简陋,画质一般,连彩蛋也有点粗糙。
毕竟是只出品GAY MOVIE的小公司,寒碜了点,好在算是还原了真面目。
《夜奔》终究是小家子气的电影。
有人说它是《霸王别姬》的弱智版,这让我想起迈克把《蓝宇》比作吴君利粤语残片的复活,话虽刻薄,但电影这东西,本是见仁见智。
第一遍看《夜奔》,记忆只是一瞬间的。
回头看了2小时的足版,心中一阵感动,未必是这多出半小时的戏让含糊的剧情清晰起来,可能只是3年前和3年后,人的心境总有改变。
尹昭德很多人不喜欢,也难为他。
生角要演的“惊艳”,实在困难。
他毕竟不是萧芳芳那样的戏骨,《虎度门》里一个亮相,不懂粤剧的戏盲如我者,也会立刻被吸引住。
好在林冲这个角色的讨好,不喜欢他也是困难的。
最爱的是他对少东表白那场戏。
林冲坐在墙头,叫了声少东的名字,一掀长袍,一跃而下,动作干脆利落,此时倒更显武生的英气。
然后走到少东面前,一手抚胸,轻声道-- 我这儿,记着你。
声音虽轻,但目光坚毅,每个字大有斩钉截铁的意思。
少东不由得一呆,待得会过神来,他已纵身跃过墙去。
看到这里,不由想起《雪山飞狐》里,胡斐与苗若兰雪夜定情,胡斐只问一句,“现在相逢还不迟吗?
”苗若兰便答,“不迟,我很欢喜。
”金老先生生怕读者反应迟钝,特意加一句话解释,“古人男女风怀恋慕,只凭一言片语,便传倾心之意。
” 《夜奔》说的正是旧时的故事,说它矫情也好,虚假也罢,这样的剧情,本是属于旧时代的。
换了今天,无非一夜情后各奔东西,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说蓝宇象旧时的风尘女子赎恩客,林冲何尝不是又一个蝶衣。
也许梨园子弟信的便是个“忠”字,心交出去,就是一辈子的事,一个时辰也不能少。
所以即使不识字,不识路,也会远赴重洋,去那个听都听没听过的异国,便是英儿说的,“他浑浊的眼里有了希望”,于是这希望,让他不会放弃,直到死去。
反观少东,他受的西式教育,倒成了束缚感情的障碍。
他只能说,我不能够爱他。
他的理性让他不可能象黄子雷那样,反而把感情表达的那么直白,即使是肉欲,也含着爱,因为赤裸裸,反而潇洒了,可以做流氓,可以学薛蟠戏柳湘莲;而他,连做贾宝玉的勇气也没有,他只能抱着他的大提琴,拉啊拉啊,压抑着那份爱,即使那份爱已经在眼前,即使那份爱伸手可及,他还是逃了。
逃跑的代价,成了一生的怀念。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在那条雪夜的路上无止境的奔跑;或者冲进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着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 少东对林冲的爱到底有多深?
也许观众都会疑问。
从少东看见林冲第一眼,那个我们看来并不新奇的亮相,已经让少东痴迷。
黄磊的戏总是有争议的,这回倒把这个角色演的可恶也可爱。
动情的凝视,动情的哭泣,能够牵动观众的心。
只是那个夜里,他即使接受了林冲,恐怕结局是一样的,更可能他会厌了,那爱反会慢慢淡了。
偏是自己错过了,便一辈子也忘不了,一辈子去后悔。
爱情的规则就是这样,直到今天也没有变。
王惠玲的剧本,还是这群人最合适,到了周润发杨紫琼的嘴里,这样的台词只会是笑场的引子。
刘若英偶尔会犯把“冲”念成“聪”的错误,但不影响整体;戴立忍也是台湾口音,但胜在演技好,成了最大的亮点。
黄磊的念白依旧最出色,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对白,本是属于他的。
他永远是那个在爱情面前退缩的男人,无论爱上他的,是女人,还是男人。
于是,在鲍比达的大提琴声里,那场大雪过后,这段没有发生的爱情,变成了一生一世。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彤云低锁山河黯,疏林冷落尽凋残。
往事萦怀难排遣,荒村沽酒慰愁烦。
”这是京剧《野猪林》里林冲的唱段,过去李少春演的最好。
昆曲折子戏《夜奔》同样令人百听不厌。
戏曲界素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说,从一个侧面映证了这出戏对演员的唱功与做功的绝对要求。
“我演谁,我就是谁。
”所以,电影《夜奔》里因这出戏而走红的荣庆班的名角就叫林冲(尹昭德饰)。
因戏而红,又入戏太深,终于踏上一条不归之路。
一如“风雪山神庙”之后的毅然决然,只是,这个林冲奔向的,不是尚有生机的梁山,而是,没有复活的末路。
“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
”徐少东(黄磊饰)的画外音。
故事讲到这里,开始有了一层莫可名状的悲凉之意。
甚至,少东与英儿(刘若英饰)的感情,又何尝不是黯夜里的奔逐,彼此靠近,取暖,却又始终无法真正合而为一。
如果说,这部影片讲的是爱情,显然它遁离了普通意义上的男女之爱,英儿与少东之间,有爱,亦有情,最终却未能产生化学反应式的爱情。
如果它讲的是林冲与少东之间的同性爱情,同样也不确切,他们之间同样有爱,亦有情,相互欣赏,彼此珍惜,却仍是天各一方,只能在心底深处默默守望。
更不用说,这二男一女之间的微妙关系,有爱,亦有情,却远非爱情两字那么简单。
编剧王惠玲说:爱,是各自一生的独白。
导演徐立功说:在我的世界里,只有真爱,没有性别;性别只是肉体结构上的不同,性灵上是不分彼此的。
所以至今我不愿意说《夜奔》是一部同性恋的电影,我认为它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爱是超越性别的。
黄磊说:片中的主角,都是最孤单的人,一个从小受到精神创伤,一个自小寄居在国外,没有灵魂契合,没有心灵依靠,因此当他们聚在一起,互相依赖、寄托,反而成了外人看来十分暧昧的情愫。
没有找到刘若英对影片提及的评述,不过,她以一贯的轻灵、透彻、纯净的眼神,诠释了类似的表白。
她的柔,她的忍,她的急,甚至她的怨,就是一曲表面波澜不惊暗底里却风起云涌的挽歌。
云天楼的压轴戏,林冲上场,一个转身,一个亮相,一段唱腔,赢得满堂喝彩。
(尽管,林冲演得稍嫌干涩和木讷,戏台上的身手也远远不及真正的戏曲名角。
)包厢里的富家少爷黄子雷(戴立忍饰)注视着楼下兴奋异常的少东与英儿,再盯住台上认真做戏的林冲,竟然,有泪,从眼中缓缓溢出。
看到此处,怎能再怀疑,阴险邪恶的心灵里一样会有爱的洋溢?
也因此,当看到林冲在战乱时的码头靠苦力为生时,仍对病入膏肓的黄悉心看护时,不由多了一些理解与释然。
爱,无处不在,没有理由,亦不问结果。
或许,这正是《夜奔》的真正主题?
“大雪飘,望家乡,去路远。
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
”“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
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
……”多年以后,当少东在异国他乡偶然间与这段唱腔再度重逢时,一切的怨怼与怅然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被荡涤一新,留下的,只有曾经的投入与执着,放弃与拒绝,还有,便是无法释怀的不知如何把握的,藏在内心深处最柔软部分的那份爱,直到生命的尽头。
英儿的单纯与隐忍,少东的彷徨与胆怯,林冲的压抑与克制,甚至黄少的颓废与恶毒,就这么奇怪地纠缠在一起,撕扯着,抗衡着,靠近着,疏远着,其间,竟然都有那被称之为爱的影踪。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当尘埃落地,一切复归平静,也就意味着,爱,终于找到了归宿。
夜奔,无非只是过程而已。
片中,久违的鲍比达的音乐,加上三十年代旧中国的街景,唯美的抒情诗般的旁白与画外音,都足以让因观影而不眠的这个深夜,再添几分回旋的余音。
突然想到,只怕,三十以后的黄磊,微胖的脸颊与印象中的孱弱书生将不再合拍。
幸而,有过《夜奔》,有过《人间四月天》,有过《似水年华》,他们,彼此牵引,相互凝望,却终于不可能如愿。
莫非,正是因为懂得,所以才爱得如此缺憾?
2006-11-1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片名让人不禁想起那部享誉世界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程蝶衣年少时便是唱《思凡》成的角儿。
再看《夜奔》,心中不免就有了对比。
看罢全片,虽不像《霸王别姬》那样浓墨重彩,淡薄中却也淋漓尽致;没有程蝶衣的疯魔痴狂,却有不一样的执着纯粹。
倘使我能遇上这样一个人,沉默寡言,神清气朗,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我想那应该是林冲。
他跳下墙头走到少东面前,告诉他“你在我心上”,直白地不像话。
于是少东迟疑了,就是这点迟疑尽误终身,接踵而至的生离和死别,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了结了人格沦丧的班主后,林冲去找英儿,托她转交少东一支笛子,然后转身投入了茫茫夜色。
林冲亡命天涯,少东魂不守舍,懦弱的他选择抛下一切回美国。
路途迢迢,在夜奔的不止是林冲,少东还有英儿何尝不在夜奔,逃得是感情,逃得是自己。
少东爱林冲,颠覆伦理;英儿爱林冲,颠覆阶级。
所以少东只能和英儿在一起,但他们没有,只因逃得是自己,逃不过的,也是自己。
再说黄子雷,我们早已无法知晓到底病重的黄子雷对林冲说了什么,但有一点,就是整部影片里也许唯有他才最爱林冲。
千方百计费尽心思,从北京追到天津,困住林冲半生。
他胆大包天,不把徐少东放眼里,更不把世俗放眼里,但凡林冲的戏他场场包满座,任谁都说“黄少爷是来真的”。
林冲和少东开车夜奔的那晚,在没有林冲的云天楼里,黄子雷双目噙泪,流露出些许真心。
他在林冲最落魄的时候施以援手,让林冲无从恨起。
之后日军占城,他家道败落身染重疾,林冲用做苦力得来的薪水为他抓药,日复一日细心照拂。
英儿问林冲为何这般,林冲只一句“无法弃之不顾”便使之哑然。
黄子雷病故,林冲终于可以说服自己去找少东。
他躲在集装箱里想偷渡到美国,却阴差阳错去了欧洲。
待到他看见自由女神像时,已过了四年光景。
不期命运无常,林冲因非法移民被扣押,其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参战,遣返之事一拖再拖。
再见已是阴阳相隔,等待少东的的竟成一罐骨灰。
林冲走了,病亡在冰冷的美国医院,千辛万苦仍未看见挚爱最后一眼。
少东悔恨无比,应了那句“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此后,他仿佛一直奔跑在找寻林冲的路上,在那个雪夜,在林冲生命的最后,他幻想自己一直都在他身旁。
年老的少东坐在林冲墓前,有人问这并排三个是谁的墓,他说:“一个是我的妻子,一个是我的爱人。
”在人生的尽头,少东终于成全了自己,成全了林冲。
影片文艺气息浓郁,音乐缠绵悱恻。
大提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和着宛转的昆曲,似能直指人心。
在一众烂片当道的如今,《夜奔》被埋没了,它太安静,就像那个寡言的林冲一样。
自看完《霸王别姬》,后还陆陆续续发现了《游园惊梦》之类以折子戏为名的影片,当然还有《夜奔》。
开始,想象不来他们会怎么拍林冲,怎么把那么严肃的戏文变成电影。
正巧找到了,看着影碟封面上的黄磊和刘若英,还不知道其实还有一个美丽的林冲在里面。
林冲,林冲,本想嘲笑编剧和导演的蹩脚,取这样的名字,但当看到他向少东解释自己本来没有名字,因为演林冲出名了就叫林冲,以后叫什么就不知道了,忽然听出这些话中的悲凉。
无根无源的一个人,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名字,也没有社会地位,像林冲,像夜奔时的林冲。
林冲的内心渴望有人又走近.英儿给的友情,少东给的关心都让他觉得只有跟他们在一起时才是一个自由的,被尊重的,一个能享受世间最为单纯开心的人.林冲的夜奔有3次.和少东的分离也就有了3次.第一次是逃开了黄子雷的邀请和少东英儿一起在晚上吃鱼,临别时,林冲又返回来问少东有烟么,可是他没要烟,只是用拳头敲敲胸口说,少东,你对我的好,我记在这里.少东对他的好是怎样的一种好,是一种能让他被班主打伤还有勇气和他在一起,让他从为了戏班而把自己牺牲给黄子雷的犹豫中觉醒,让他敢于和少东在黄子雷眼皮底下逃走,让他决定反抗班主的好.好像一种力量,让他自信了,勇敢了,明白了争取和抵抗.第二次是他和少东从黄子雷的眼皮子底下逃走,坐在车上,赞着少东的手,贴近想要吻他,遭了拒绝.少东逃开,剩下自己挂着一脸悔恨懊恼的表情在车里.少东回来,林冲走了.在雪夜里奔跑.第三次是林冲杀了班主被众人催劝走了,连夜的逃.只是已不能见少东最后一面.一别竟是一生.林冲总在逃,想逃开戏子的身份,想逃开被人控制的地位,想逃开伤害和孤独.他也总在奔,想要奔向追求真爱的自由之地.这三个夜奔都是比水浒林冲夜奔更为惨淡的奔.无一例外都直指结局的悲剧性.他的反抗是对社会对戏子的一贯认同的反抗,因此是无力且渺小的.除非他放弃这个身份.后来他也真的这么做了,然而那个时期他只能做苦力.还是下层.不能与少东平等.电影中多余的地出现了林冲在做苦力后还养着活死人黄子雷的片断,是要说他和水浒林冲一样讲忠义还是要说他的重情,不得而知.黄子雷在电影里是跋扈霸道的,但也是痴情的,还做着他和林冲中的女角.可是他的林冲还是不想要他那种令人窒息的爱,所以他跑了,对于黄子雷夜奔也是别离.少东在爱面前的畏缩,对父亲的禁锢的无奈,对林冲落难后没有尽力的寻找,都成了夜奔变为分离的催化剂.他也逃了,别了英儿,逃离了中国.只有在听到”望家乡,去路遥”时才忍不住感到悔和痛.林冲去找他,而他却未曾找他,直至领到他的骨灰, 才后悔,才感到夜奔是分离。
对于英儿,她也爱林冲,参杂着对他的怜悯,心疼,珍惜和欣赏。
她愿意做他的朋友,就像做少东的朋友那样,也羡慕着少东,也希望林冲有难时能想到自己。
然而林冲的夜奔于自己的关系并不太大,最终的一次他来别她依旧是要让她转达给少东。
然而也是别离了。
因为再次相见林冲已改了名,不再是戏子的身份,也不再俊美了。
夜奔,逃跑,丢了爱人和友人,就是分离。
夜奔 (2000)8.22000 / 中国台湾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同性 / 徐立功 尹祺 / 黄磊 刘若英半夜在b站看到了这部片子,为时隔多年居然又在b站看到同性题材正片兴奋得半夜开始看。
前几分钟一直在想其他影片何时上架,直到少东第一眼看向林冲,一下被拉入这个故事。
如果说林冲吸引少东的是声音透过喧嚣戏院传到他心中的那刻,那这部影片吸引我的一刻就是少东无心听戏、匆匆离开的步伐顿住,一眼望回戏台的刹那。
在观念封建、阶级森严的大环境下,这几乎已经注定是个悲剧了,但也正是因为这压抑的环境,三个心头尚有火热的年轻人,跨越了经历、身份、性别在“林冲夜奔”这一自由又仓皇的故事下相遇。
公子小姐羞怯地让林冲教唱戏,在林冲眼里,也是第一次有人称他的工作为艺术,有人让他把戏唱给群山堡垒听。
那一点互相不做矫饰、互相尊重的时光,便成为记了一辈子的爱。
影片中阶级的味道很浓,很压抑。
少东不能拒绝父母的安排,英儿无法顶撞父母的言语,这是家里的秩序。
林冲有骨气却没法违背班主,这是记着养育之恩,这是道义,也是旧思想的束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冲没拒绝黄少、少东没有拦下黄少、英儿见林冲被打气冲冲跑回了家却没有言语、少东在车厢里那一扭头,都不好简单用有没有“勇气”来说话。
英儿敢和班主叫板,不是因为她比林冲勇敢,而是因为她在班主面前代表了老爷家,所以她有权没有后果地反抗。
少东敢拒绝黄少的邀约,却不能替林冲拒绝黄少的邀约,也是因为他作为一个还没掌权的少爷,没财力也没立场去替一戏班子人的生计说一句决断。
(在戏班子的生计上,黄少无疑是恩人,也因此林冲在干苦工收入微薄时,还养黄少到了死。
甚至可以说,换到黄少的角度,可能从他狭隘的观念里,对于一个身份贫贱的戏子来说,他已给出他真正的爱了。
)在缺乏勇气与真心的年代,他们要为自己的真心付出代价。
代价是什么?
影片用了后面的整个故事告诉了观众。
在少东的故事里,他多愁善感,家人却让他少小离家远渡重洋去学一个他一点兴趣没有的银行管理;他有一位知心的未婚妻,却爱上一个同为男人的林冲;他勇气不足转身的一刹那,原以为只是一支烟的时间,却居然就是和爱人的永别。
他逃去美国后那么多年里只有自己一人,有家难回、父母决裂、还想着不知身在何处的爱人,辗转难眠浑浑噩噩那么多年,等来水晶提琴和一罐潦草的骨灰。
多悲惨的故事。
在英儿的故事里,她天真地对未婚夫好,天真地给林冲爱,可在那两人偷偷滋生的爱的故事里,她的爱竟没有一席之地。
尽管如此,她也主动牺牲了自己的爱。
可这甚至算不上悲剧的开始。
那之后家国沦丧、生离死别,曾在她最爱的戏班子里发生的一切,都被断壁残阻隔在遥远的过去。
被战乱掺合的青春岁月,最容易有恍如隔世的感慨,何况还有生离死别,还有复杂的情爱。
可与林冲的相比,他们的忧愁又是那么飘渺,甚至无关痛痒了起来。
演林冲的林冲,因为演好了林冲所以叫林冲。
在他的漫长的忍耐中,有师傅的恩情、黄少的捧场,以及无数的不可僭越。
在三人共有的离别记忆里,只有他的苦难远远超过离别和思念。
他一共逃了三次,一次从浴池,他没能得到吻,得到了雪夜和高烧;一次杀了师傅,那之后勉强靠苦力维生;第三次去纽约,得到了囚禁和死亡。
夜奔是三个人共享的、离别是三个人共享的,可只有他为此真正付出了一生。
到这里,想说不值得,想说果然只有少爷小姐有资格叛逆。
但至少林冲做了三次真林冲,至少他在对英儿说你怕我开车吗时、在对少东说我记在心里时、在浴池出来的路上握住少东手时、推开师傅房门阻止了他强暴师弟时、拿到少东在纽约的住址时,他真正喘了口气。
至少在他死后,还有两个人真心记了他一辈子。
回想起那年戏台,少东在戏台上拉琴,英儿到后台看到林冲因前夜和他们出去玩晚归被打的伤。
少东拉着琴沉浸在他的忧郁里,英儿冲回家理论又戛然而止,林冲隔着那层蓝幕向少东的琴说一句喜欢,就好像暗示了他们的一生。
少东看着幕上人影,想看到另一个自己,而林冲透过幕布,看着一生的不可企及。
望家乡,去路遥。
俺这里吉凶未可知,他那里生死应难料。
对英儿和少东来说,爱情是一场浪漫伤感的故事,对林冲这样的底层来说,确实一场放下所有的夜奔.
感觉好绵长啊,看得想睡
2.5 有着很强的00世代初年年代感 无论是因《人间四月天》、《似水流年》火爆一时的刘黄民国CP还是那时候特别流行的音轨铺满文青旁白 虽然标榜了同性片 但卡司本质还是在吃CP红利 就影片而言 以电影标准来看还是不足 尽管有王蕙玲的剧本托底 可影片整体还是偏电视剧叙事 特别是台词处理极度电视剧化 几个段落都恍惚是在看《人间四月天》 剧本本身想营造的三角关系也被呈现为头轻脚重的同性主导 刘若英与林冲的线断掉可以算硬伤 电影的故事上有一些亮点 有《倾城之恋》的影子 后来的《戏梦巴黎》其实也是这个调调 墙外是山雨欲来 墙内却还在莺歌燕语 黄公子直接象征了一个时代最后的垮台 两次夜奔与一生擦肩也有张力 但可惜最后都落在了台词上 也让一个本可做大做强的故事最后变成了一部浸满泪水的言情小说
一个背转身,居然就是一生。
120分钟版。黄磊真是受港台导演的待见,这会儿还留着《我想我是海》时期的发型。核心角色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戏中人,命若浮萍的倡优同名人,这份命运的重叠设计的太明显了点。全片台词都像是美文,黄磊刘若英一对话,简直是《朗读者》现场,但全片最关键的黄磊和“林冲”的感情戏,却表现的暧昧不明——平时能说会道的,咋在戏眼上反而含糊了呢?搞得观众会以为台湾同性片在2000年还是藏着掖着的呢。王蕙玲学音乐出身,那边戴立忍强上“林冲”,这边黄磊抱着琴宛如抱着人体黯然神伤,此外在配乐上应该也有不少设计,可惜我不了解,只知道萧亚轩的主题曲把远去的磅礴时代跟无能为力的感情表达的不错(这片里的角色在精神属性上都挺弱的,文质彬彬吧算是)。另外不管在北京拍还是纽约拍,抓当地人的状态都挺舒服,路人们也没有穿帮
这是我一直想看却没看的片子。不是迎面遭到拳击的难受,更像是郁结于胸,就是咳不出这口痰。“我们那么熟悉,怎么还没相遇。”
节奏太拖沓,演绎太单薄,选角不到位【林冲尤其失败】,想写两个男子的灵魂吸引,想写男女之间的光风霁月【即超出男女之情的知音之情】,可惜设定很好,却没有做到。所以导演编剧演员统统只给两颗星。全片唯一的亮点就是戴立忍演的阴鹫邪魅的少爷忍怒拍碎玉扳指,含泪相对空戏台,都很得我心。加一星。
编剧简直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啊
林冲表白的话太让人心动了吧~戴立忍真是出彩,除了戏院里那滴泪,闻衣服又扔掉、看到少东背影便端起架子的嫉妒,抱着吐酒林冲的占有欲……啧,要是台词再天津些,绝了。年轻的黄磊有点傻白甜气质,看他在纽约深情痛哭有点出戏。昆曲只是装饰文艺的背景吧。林冲的演员挺好的,就是不够出彩。
王蕙玲真会写!后半段拍的有点崩,可惜了
可真夠做作的。
艹一个字!卧槽两个字!!
挺凄美挺遗憾的爱情故事,本来应该很喜欢,但被演员耽误了。这三个演员之间分明给了他们最好的氛围,但彼此之间两两不带电,我看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就互相爱上了,林冲魅力不足,黄磊全程状况外,刘若英跟林冲分别给水晶大提琴那场戏好看,其他戏也呆呆的,以致于他们彼此之间爱与不爱让人也没那么担心。如果换三个更有魅力的演员,同样的故事会更让人带入。
刘若英演技好差,,还装可爱很讨厌
苦涩,原来有的时候,爱一个人才躲避,一次生离结果却是死别。里面有好年轻的黄老师,眼睛在黑夜里发光。
我以为,只是黄磊爱上了戴立忍,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他们发生了一段禁忌的爱情。结果,比我原本猜想的,还要刺激,他们俩成仇,只因在抢同一个男人。我原本很愤怒,因为对奶茶的同情,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不得不沦为封建礼制的牺牲品,连最美好的青春和感情,她都一无所有。看到最后,我才明白我太自以为是,我低估了一个女人的伟大,错误的将奶茶的退让,理解为这场情感博弈中先天的失衡。看到年老的少东,站在旷芜的墓园里,三块紧邻的墓碑面前时,我为我自己的自大痛悔不已。林冲还是李从,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只要记住,左边躺着的是我的爱人,右边是我的妻子,中间剩下的,是还在苟活的我。★★★★☆
跳着看了;看不惯分头的黄磊,看不惯甲醇的若英,看不惯故意北京腔的台湾式发音,看不惯旁白提琴之类的矫情
全片情节拖沓得不行,为赋新词强说愁,尴尬写满屏幕。选角选到刘若英是此片最大败笔,分分钟让人出戏,黄磊那个角色既幼稚又懦弱,可以说很不讨喜了...最好磕的竟然是林冲和黄老板的线,也是没谁了(加一星给林冲和黄老板的演员吧……
这是知音知己情远大于爱情却自认为是爱情的三角恋故事 ,实则三个人都爱得不够彻底,真正算是爱情的在我看来只有戴立忍扮演的那个黄老板对林冲的感情,他也是四大主演中演技最好的。(话说我妈以前还喜欢过那个时期发型的黄磊和刘若英)
3.5星吧,制片叶如芬最新推出的是《女朋友。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