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元素,繁复,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长画卷。
我指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效果,也是听觉上的。
刚开始给我的感觉到处都是音乐,像是音乐剧。
后来发现,背景音乐和配乐混合在一起,交织出一种塞尔维亚人生活在音乐里的幻觉,整体感觉这个民族好喜欢音乐。
从一个有妻有儿的工程师家庭的视角去看内战的爆发,充满了对普通人的关怀,而天主教徒工程师和穆斯林女护士战俘之间的爱情也很微妙,在爱情面前,一切分裂都被弥合了,电影中超现实的镜头——飞跃在半空中的移动爱床,正表现了这一主题,并且导演也注意到了女性的情欲表达,从一开始,女护士就表现出了对男主的爱慕,大胆的情爱想象超越了一般的以男性为主体的表达。
电影中的动物戏份也很多,从家庭里的猫狗与人的和睦关系,到失恋想要被火车撞死的驴,动物的表现力不仅被抓捕得很好,而且还在影片中隐喻了人的故事,比如最后失恋的驴救了男主的命,而小动物的惊恐与人在炮弹轰炸下的恐惧状态互相照应,精妙。
其他的你说得都还算到位,除了一点:我来纠正一下:《金刚》就是狗屎,只不过是金的狗屎而已...能够喜欢Kusturica作品的人,竟然把《金缸》拿过来与《生命是个奇迹》相提并论???居然!!!居然!!!居然!!!你这样就是对大师的亵渎!!
有一种电影,看的时候是借用他人的眼光和剪裁汲取体验,仿佛借来一段人生,让电影的灵魂穿过自己。
这种事,太多次的话,脑子会乱。
或者看不进去,浪费时间。
那个谁(忘了)在blog说,不论古今中外,是怎样的历史,留给老百姓的只有三个字:活下去。
偶看的时候,观众笑声不断,我却觉得这是部悲剧片。
片断纷繁,人物略有夸张,色彩和画面美丽,带有童话色彩……的悲剧片。
明明是烦扰沉重的情节,政治谋杀、民族纷争、背叛、战乱、离别、幸福生活被打破、缓慢艰辛重建的爱情多灾多难,却用幽默手法和音符,明快涂抹那些片断,推出一个略有松散的故事,不断有愉悦穿插,最后用过于轻松的圆满结局包扎上。
看完了头绪甚多,主角周遭种种琐碎,悲喜、生死、爱恨、离合,一一匆忙过去了。
人来人往,绝望到极点,最后仍然得以继续。
举不恰当的例子,这片子,好象有人轻松微笑讲着刺痛人心的话,最后又赞美了你一句。
我基本上不知所措。
确实,这世上大多数人,他们不会惆怅凝睇、叹息徘徊、弹珠泪、诉衷情、摧心肝,只是一分一秒日日夜夜地过下去,以简单的方式表达,竭力承受一切。
而旁观者完全可以轻松地看,配着轻巧音符,笑他间中的滑稽,笑他好运的转机。
“他人即地狱”,萨特并非灰暗,而是清醒吧。
因为源远流长,各有际遇,寄宿不同躯壳,不必对别人感同身受。
这样看来……这其实还是喜剧片。
生命是个奇迹,每一个尽力维持下去的生命,主角和配角,爱人和没有爱的人,为情所伤的骡子,不论结局如何,你们我们他们它们,都可举重若轻。
我们终将勇敢下去,把世界和时间交给下一代,期待他们比我们轻松些。
在这里要感谢一下,若非是跟朋友一道,若非有一个看片会,若非那里不怎么积极赚钱没有提供好吃的,我大概不会耐下性子看……
很久没看到这么欢腾的调调了,有人告诉我,这种充满诙谐、幽默与机智的便是典型的库斯图里卡式电影。
民族,政治,甚至弗洛伊德心理学,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为此片撰文,可是我却看到了一个宏大的生命主题,即使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也不忘对浪漫主义的一把坚持。
1/无疑本片最美的是音乐,吉普赛民族音乐,交响乐,混杂在其中的总有令人为之一寒的枪火声,这是战争和乌托邦的结合。
我想,如果让罗展凤来写,一定会很有写头,可惜我只能一个劲的浮光掠影般说“不错”“很好”,是因为对音乐的属性和个别曲种实在知之甚少。
(渴求对于本片音乐的解析)2/萨巴哈和卢卡两人在各自的房间里,躺着,却都睁着眼睛,像极了《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和白流苏,在香港浅水湾的豪华酒店里,各自开了房间,只隔着一堵墙,各怀鬼胎,只能电话传情。
男女之间最微妙的时候也就在此,明明可以无所顾忌地肉体接触,却也因为道德和观念上的束缚强装矜持,是一种心动的朦胧。
比《倾城之恋》更生动的是,在男女尴尬之时,家里的猫狗却异常活络,这也是《倾城》能被称作为文艺片,而《生命》不归于此类的原因。
文艺的东西更纯粹,显然库司徒里卡更喜欢融合,这也是张爱玲是文人,库司徒里卡是导演的区别,也许导演比创作者更包容。
尽管如此,还有个地方让我仍不可避免的把它和《倾城》联系起来。
如果不是阵阵枪炮声,那么萨巴哈是不会去卢卡房间的,至少没有个合理的借口满足欲望。
而《倾城》的主旨始终是:战争不可理喻地成全了白流苏。
外力的推动成全了两个尴尬的男女,让两部片子不谋而合。
3/巴尔干半岛的早春,连绵起伏的丘陵缓坡铺上了枯黄淡绿交错的颜色,衣物挂在茅草或是枝桠上,一路奔跑,一路取物,抱着一大堆晒的喷香的衣物回到家,这种滋味是我在板凳上坐着也能感受得到的喜悦。
如果说片子的情节直到后来才有所领悟,恕我愚昧,无奈进入状态过慢,但一直吸引着我的是画面,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超现实的浪漫情调。
半裸的萨巴哈和卢卡在草地上打滚,推翻了茅草堆,水里嬉戏,瀑布下吃西瓜,裸露又不色情,当切开的西瓜漂浮在流动的水面上,世界焕然变幻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却又与之盘根错节的“混血”状态,这便是卢卡和萨巴哈日日夜夜创造的奇迹。
4/扎德兰卡是个可爱的女人,从一开始便已认定,她疯,她狂,但在节骨眼上丝毫不放松。
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的节骨眼不外乎看好自己的丈夫。
因此,对于家里突然多出的一个萨巴哈,她是非常敏感的。
接下去的歇斯底里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但我始终喜欢她边哭边吃馅饼的样子,楚楚可怜,而且她还告诉我们“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剧院”出自莎士比亚。
《生命是个奇迹》拍摄于2004年,是库斯图里卡个人风格比较成熟的一部作品,在喜剧的形式中包孕着悲剧的内核,在法国凯撒电影节获最佳欧洲影片奖。
在一次访谈中,导演说:“《生命是个奇迹》更加接近我本人,它是一首歌谣,通过它,我试图同时探索戏剧、诗歌和喜剧三个领域。
”[1]影片讲述了1992年南斯拉夫内战前夕铁路工程师卢卡一家人在边陲小镇发生的故事。
卢卡是一个痴迷于梦想的男人,影片前半部分讲述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受困于他的梦,妻子嘉德兰卡把自己想象成安娜.卡列尼娜一样情感寂寥并承受着无边的精神痛苦,酷爱足球的儿子米洛什被征入伍后不久成了战俘;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则转向战争爆发时卢卡与作为战俘的穆族女护士萨巴赫无法实现的爱的悲剧。
拼贴的狂欢拼贴是“一种关于观念或意识的自由流动的、由碎片构成的、互不相干的大杂烩似的拼凑物。
它包容了诸如新与旧之类的对应环节。
它否认整齐性、条理性或对称性,它以矛盾和混乱而沾沾自喜。
”[2]拼贴是库斯图里卡电影中惯用的艺术手法,从巴洛克式的画面到风格混杂的电影音乐,处处显示着巧妙的拼贴为电影缔造了一个有序的结构,令许多混杂的元素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鲜活并充满力量,呈现出一种新的意味。
不管是以一系列动物来推动情节展现出的活力还是狂欢派对上着力渲染的悲伤和狂喜,都体现着该片的拼贴精神,看似零散的元素经过精心设计和剪辑构成了极具戏剧张力、强调动势、光线的流畅画面;多层次的场面调度更增强了空间感,打破了理性的宁静。
该片80%都在室外拍摄,摄制组特地寻找了一块不同凡响的外景地,这种精心设计的外景地不只是为了增加审美趣味,更是为了体现环境有一种直接的影响力。
库斯图里卡擅长拍摄广场式的集体狂欢场面,以影片22-29分钟的足球之夜为例来分析他惯用的多层次场面调度,演员分布在垂直的三个景区,随着情节的推进,演员从第一个景区移动到第二个,随后到第三个景区时达到狂欢的高潮,整个过程中演员在移动,摄影机也在移动。
这样的场面调度使画面充满流动感,摄影机游弋在浓雾笼罩的球场,在明暗交错之间,在光影流动之间,在动静对比之间捕捉到了人物微妙变化的瞬间。
拼贴艺术体现在镜头内部和镜头与镜头的衔接之间,镜头之间的拼贴实际上就是蒙太奇。
该片配乐中体现的拼贴精神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库斯图里卡本人不仅被称为天才导演,还是一名乐手,他的电影中,音乐从来都是加分的。
正如导演自己所说 :“当我年纪越来越大,经验越来越丰富,我越来越认同这个观点——电影就是你的乐感。
因为是你自己接收了讯息,自己剪辑,但问题取决于你的耳朵期待什么样的音乐,然后,你自己又再如何把你听到的声音排放有序,组织起来……”该片的电影配乐由库斯图里卡和他的no smoking乐队一手打造,在其中你可以听到传统美声、进行曲式、摇滚、爵士、歌剧……分裂状态里的温和与抒情,他们唯有将种族分裂的苦难执拗地、疯狂地转化为民族团结的欢乐颂。
这种被称为吉普赛魔幻朋克的音乐风格其灵魂源自吉普赛的“Unza Unza Music”,一种狂欢的节奏。
“Unza Unza不止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精神哲学,是从巴尔干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出并且雀跃不已的燕麦。
”[3]库斯图里卡和No Smoking乐队试图用这种混杂的音乐风格拼贴出一个载歌载舞的乌托邦。
苦难中的生命飞扬——酒神精神的体现通过第一部分对影片画面和音乐所进行的形式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拼贴的狂欢实际上正是酒神精神的体现。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礼,柏拉图受酒神祭的影响而提出“迷狂说”,两千多年后尼采则认为“酒神祭”是“一种满溢的生命感和力感,在其中连痛苦也起着兴奋剂的作用。
”他认为“酒神祭”肯定了生命,即便是在生命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酒神或酒神祭祀者也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们称这为酒神精神。
”[4]这就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给“酒神精神”所下的定义。
《生命是个奇迹》是对生命的肯定,充盈着酒神精神。
战争无处不在,面对苦难,有时更难得的不是悲悯的眼泪,而是含泪的笑,玩笑和狂欢,歌唱和飞翔。
电影通过广场狂欢的大场景描写和细节剪裁的交叉跳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那种不可穷竭的欢欣鼓舞正是酒神精神的体现。
一场以群殴告终的足球赛,为米洛什送行而举行的派对之后神经质的嘉德兰卡跟匈牙利乐手私奔,战火纷飞中诞生的婴儿和手风琴的伴奏,萨巴赫循着卢卡在森林里留下的衣物找到他之后的纵情狂欢以及那一个在绝美之中瞥见哀伤的超现实之梦……片中表现的奇迹,是由爱,通过一种无法解释的方式带来的。
爱是古典主义永恒的命题,也是库斯图里卡影片中创造奇迹,发生奇迹的源泉。
库斯图里卡喜欢在喧闹的主题里让角色神经质地跑到某个地方去,这个地方可能是酒神精神的体现,也可能是无望和绝望之后的一片宁静。
酒神精神以高扬生命为主题,是在对人生悲剧深刻体悟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人生悲剧的超越,在苦难之中的生命飞扬。
对荒诞的承担荒诞不同于悲喜剧,区别在于:荒诞出现在悲喜剧被人们理直气壮地当做正剧的时候,出现在悲喜剧人物生存状态在认识上被主体确认为理所当然而在现实中又变为一种常态的时候。
从古希腊永恒的理念、中世纪对上帝的皈依、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在理性、近代对情感和直觉的强调到价值体系的打碎,战争让人们感受到社会历史荒诞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不能沟通,该片正是以南斯拉夫内战为背景展开的,嘉德兰卡和米洛什被卢卡带到一个偏僻的小镇,他们因自己的梦想被遮蔽而对卢卡心怀不满。
这种被随意带到世界某处的飘零感让嘉德兰卡神经激动濒临崩溃,米洛什也通过在狂欢派对上对着天空疯狂射击释放着自己的“烦”。
这种“烦”是海德格尔的“烦”,个人正是在“烦”中才能领会到自己的存在,也才能超越自己的界限,达到对世界、他人和未来的超越。
“凡没有担当起世界的黑夜中对终极价值的追问的诗人,都称不上这个贫困时代的真正的诗人。
”[5]人类需要乌托邦,嘉德兰卡想通过歌剧、米洛什想通过足球、卢卡想通过修建铁路、萨巴赫想通过对卢卡的爱……库斯图里卡通过他的电影去建立他们各自的乌托邦。
导演在热烈而混乱的场景中展现着命运的无情与现世的纵情狂欢之间的尖锐对峙,热情奔放的民间舞曲旋律中蕴藏着对无可改变的命运深深的体悟。
那种爱而不能的无奈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类似的鸿沟,导演在这里安排了一个超现实的场景,像弗里达画中的飞床一样,卢卡和萨巴赫翱翔于丛林、群山与江河之上,两人似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国。
这种“将内部现实和外部现实统一起来”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无疑体现了导演所追求的一种绝对自由,这种自由是观念形态的自由,即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而不是现实的人生自由。
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指出“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和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会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人生活之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构成了荒诞感。
”[6]在本片中,卢卡确实经历了这样一种荒诞,当他失去萨巴赫之后回到原来的站台,无聊的生活包裹着他,令他窒息,他甚至想到了死,最后,扮演着他和萨巴赫爱情守护神的驴子救了他,并载着他和萨巴赫走向未来。
他们曾有过背井离乡去澳大利亚开始新生活的打算,影片结尾展示了分崩离析的生活背后的种种巧合,用奇迹去照亮了生命深处的悲怆,削减了荒诞感,使人感觉到对未来世界的一线希望。
罗兰.巴特在阐释爱森斯坦的电影时讲到所谓“第三意义”。
[7]他把一个场景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层面,象征层面和第三层面。
第三意义超越了文化、知识,事实上它们是对这些事物的讽刺,这是一种狂欢的形式。
本文通过第一部分的形式分析找出库斯图里卡在电影中运用拼贴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狂欢,这几乎形成了他的个人风格;第二部分从信息层次到象征层面可以发现影片在狂欢的形式中蕴含着酒神精神,导演饱含笔墨地歌唱着生命的力量,赞美那苦难之中的生命飞扬;进入第三层面,对一种不确定的意义的追寻可以感觉到导演在影片中的超现实画面和开放式结局正暗示着主人公对荒诞的承担,从而本片在一种喜剧狂欢的形式中承载着悲剧的内核走向了诗意的圆满。
在重现和再创荒诞的过程中,审美活动仿佛时刻提醒着人们只有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这种生活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异化了的人类生活,既然世界的本质是虚无,个体就必须在敢于正视这虚无并承担荒诞和绝望之中显示出他的勇气和自由,所以荒诞之中的个体成为了荒诞世界的独行侠,以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自由、激情的存在。
《生命是个奇迹》打破了古典的悲剧和喜剧的二元对立,对悲剧剧本进行了“解辖域化”处理,把音乐、舞蹈、游戏“镶嵌”在大自然、动物、幻想之中造成一种生命的狂欢和喜乐来表现人类的价值,让人在现实的荒诞中获得某种安慰,即通过对荒诞的承担通向了悲剧。
参考文献[1] Frankie,《访前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电影文学》[J],61[2] [美]波林.玛丽.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4页[3] 张晓舟:《吉普赛魔幻朋克》,《南方人物周刊》[J],2007/11[4] 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第334页[5] 海德格尔1966年9月与《明镜》杂志记者的谈话,见《明镜》[J]1976年出版,第23页[6] 加缪:《西西弗神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第6页[7] Susan Sontag,A Barthe Reader[M],Hill and Wang,New York:1982
同库斯图里卡以往的电影一样,非常好看,我很喜欢。
影片的调子是十分欢腾的,其中充满诙谐、幽默与机智,这便是典型的库斯图里卡式电影。
此外,片中动物众多,音乐的民族色彩浓郁,也是影片两大特色,这或许能说明库斯图里卡既是一个动物隐喻的老手,又是一个乐此不疲的乐手。
故事的背景则是解不开的民族疙瘩,而库斯图里卡却用了一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在这里铺陈了一曲对生命的赞歌。
整部影片最能够吸引我的地方并非那些荒诞有趣的“政治讽喻”,而是颠沛流离在战火中的人们其自身的高贵品质以及对生活的浪漫主义宿求,深深地感染了我。
2004年的老电影,熟悉的无厘头,时不时半疯的妻子会说几句大实话,“人生就是舞台,只不过每个人的场景不同罢了。
”,“那个说不会发生战争的人,才会引起战争”。
有《让子弹飞》的市长/县长上任故事,驴子从头到尾的执着和落泪,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战争再可怕,也会为爱情让路。
而在所谓的世俗礼教面前,爱情就显得脆弱和无措了。
笑点不断,值得玩味。
《生命是个奇迹》是一部好电影,但相比于神作《地下》的自成一体、浑然天成,本片显然不够紧凑,情节有些拖沓。
虽然观影过程充满刺激和快感,丝毫不显冗长,但这是靠一些不相干的笑料拼盘而成的,有些像赵本山近年的小品。
为了表现不合时宜的爱情,导演费了许多笔墨来刻画两人的相处。
当然,在女演员的天真和美貌掩护之下,观众不会厌烦。
可刻画恋情的后果是,完全将本片之前着力表现的亲情主题付之一炬,影片主题发生了改变。
或许导演要解释说,这是多重主题,构造复杂现实嘛。
遗憾的是,本片不是史诗,多重主题并不是说表现完一个主题再表现另一个主题,而是要将诸多主题糅合成一个整体。
至于现实——在一部充满童话色彩和魔幻情节的电影中谈现实的复杂性,有些奢侈吧?
于是,本片的结构呈现一个三段式:亲情——爱情——亲情。
亲情是平衡状态,爱情是不平衡状态,那么三段式也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老套的、情节剧的封闭结构。
(本片的部分笑料也有些陈旧)话说回来,本片倒确实贯穿着一条线索:生命是宝贵的。
无论在亲情部分还是爱情部分,都表现得很出色。
那匹骡子似乎是阴阳两界的使者,多次反复出现,不知是否从头到尾象征了同一事物。
在道德观上,导演显然倾向于卢卡和萨巴哈的激情之火。
虽然他把两人的相处拍得极其瘙痒、如梦如幻,但有一点不免会让人不舒服:卢卡在没有遇到萨巴哈之前,仍是爱着自己神经症的老婆的。
我大胆推测,导演固执地这样处理,是不是在诉说自己的立场:不论我是否还爱着故土,我依然愿意投入新国家的怀抱?
至少在一个场景中,我看到了库斯图里卡对《地下》的致敬:卢卡假装溺水,在萨巴哈焦急万分时,悄悄地从她背后浮出水面。
和看《地下》时一样,我都是只能看出结尾的讽寓和象征。
讲美式英语的记者,说的都是屁话;老鹰飞来吃了自家的鹅,则是列强入侵的象征。
波斯尼亚战争的过程,我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解释。
反正,战争阻隔了两边的人们,切断了他们曾经的社区,但没有阻隔两边人们的爱情,即使宗教信仰不同,也没有关系。
希望能多找些资料来看。
2011-10-22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库斯图里卡俨然是个生活大师,在他的影片里,对于生活美好的期望与生活残酷本质的对立处处可见。
工程师卢卡修建了一条铁路,铁路代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在精神意义上则是生命的延续、指引希望的向标,但它的存在并不只有好处,危难也随之而来,熊顺着铁路闯进村庄,军队的卡车载着他的独子奔向硝烟四起的前线。
随着儿子的离开,妻子的背叛,这个一开始被描绘得无比幸福、欢乐的家庭在一步步破碎,就像为儿子送行的筵席散去后未收拾的一地狼藉,美丽幻境崩溃后是最残忍的生活本质。
但导演偏偏不会给你个痛快,如同山穷水尽时总会峰回路转,失意的卢卡也遇到了善良美丽的穆斯林女孩萨巴哈。
卢卡与萨巴哈来自两个对立的民族,塞尔维亚和穆斯林,即使国土相邻,却时有冲突。
他们的语言有细微的差别,这或许为他们的未来的奠定了悲剧的基础——在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想要长久,需要统一的语言、文字,比如中国的秦始皇统一后要求“车同轨,书同文”,而早期的欧洲因为没有统一的语言与文字,即使国土统一,人民却无法产生共通感,无法交流,始终不能真正融合成一个民族,所以也始终充满战乱,在地图上可以看出那里的国家都支离破碎地分散为许多小块。
卢卡和萨巴哈也一样,即使两人相爱,却被不可抗拒的隔阂分开,最终萨巴哈回到了她的国家,而卢卡准备披在她身上的大衣,也只能落寞地搭上作为交换而得以重返家园的儿子的肩膀。
这也是生活残酷的一面,你永远不可能两全其美,总要面临无可奈何的取舍,就像马尔克斯所说:“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
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在影片中库斯图里卡运用道具表达了许多隐喻,譬如动物:一开始的家禽充分展现了这个家庭的淳朴美满,上升到民族的层面则可以看出其民族的善良、与世无争。
铁轨上拦住车辆往来的驴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有了铁路与车,似乎已经不再需要驴这样落后的劳力,一个民风淳朴的民族被现代化的事物敲开门,战争接踵而来,驴是塞尔维亚最后的善意坚守,固执地站在路中央挡住厄运——比如最后卢卡尝试卧轨,驴却为他挡住了隆隆驶来的火车,又搭载着卢卡与萨巴哈,沿着铁路奔向远方。
包括坦克炮管上停留的鸽子——那是非常荒谬又非常悲剧的,即使和平鸽停在其上,也无法阻止战争的蔓延。
卢卡与萨巴哈分别,回到家中时,家畜被鹰隼啄食,也在象征着这个避世而居的淳朴国度被战争侵袭,被现代化污染从而失去了“生命”。
车也是电影里频繁出现的元素,从最原始的“车”,即维加骑着的白马,到铁路上需要人力摇动的板车,再到官员坐的现代化的汽车,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更迭的影子,当白马和手摇车、汽车轮番出现时,一个国家的变更就无声无息地展现在其中。
水是一个关键性元素,卢卡平静生活的第一次改变就起源于水——妻子与宴会上的男人被水淋中,背叛了他离开。
第二次改变也离不开水的推动,卢卡和萨巴哈在瀑布下沐浴,灵肉交合。
在中国道家的学说里有“泥水丹法”之说,即女人是水,而面对女人的男人是泥,遇到水的泥只有融化。
从《地下》到《生命是个奇迹》,可以看到库斯图里卡思想的深化与成长,如果说《地下》是毫不留情地用残酷对比揭示战争本质,代表库斯图里卡尖锐的一面,那么《生命是个奇迹》则是年龄渐长后他温和平静的一面,用返璞归真的手法告诉我们学会接受生活的荒谬,但不要屈服于苦难,在生命中总有一条蔓延向远方的铁路作为路标,在迷雾(硝烟)散去后指引美好的未来。
最后如同《地下》一样,库斯图里卡给了一个虚幻却充满希望的结局——卢卡骑着驴,身后是心爱的女子,他们一同奔向不可预知的美好明天。
就像《地下》里,他坚信南斯拉夫的遗民会在一处远离尘世的乐土过着载歌载舞的生活。
在这里,他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或许在停战后的某一天,卢卡与萨巴哈会在一个硝烟散去的国土再次重逢
民族,战争,对和平的向往,对生命的赞颂,爱情,矛盾,最终库斯图里卡给了我们一个完满的结局,战争结束,家人平安,相爱的人在一起。
隐约却让人感到荒诞,脆弱,好像卢卡的梦始终没有醒来,乐景衬哀情吧。
电影传达出来的幽默乐观,更衬得现实的残酷,这也许就是一个梦,库斯图里卡给我们的织的黄粱梦,梦想着战争,人性,现实不会打倒我们,不会分开我们
意大利的电影都没办法明白(加上之前看的)!太难了
这简直是卡尔维诺笔下的树和土地,Natasa Solak的法令纹好美,还有萌驴⎡喔,你怎么哭了⎦。超越<新桥恋人>成为我最钦羡的爱情。中间有一段让我想起了<he Notebook>,配乐大赞,妙哉妙哉。
《生命是个奇迹》这片就是一部神片。荒诞,浪漫,深情。门后杀死邻居的熊,卧轨殉情的驴,故去的老人蹲守铁道旁,灰熊的入侵预示战争来临,平凡土地上奇迹接踵而至;库斯图里卡用温情注视与暴躁狂欢淡化了民族对立,身处炮火轰隆的人们坦然面对一切,披着军装仍足球梦不灭,炮杆上放置的鸽子惊起纷飞,但即使结尾两人逃离家园,分割的故土已难成归属。还是真的希望最后驴背上的定格不是超现实…富于魅力的角色,热情和幽默。库斯图里卡的这部作品用漩涡般的方式,托盘而出那些荒诞的、矛盾的、不屈的、乐观至上的普通民众。库斯图里卡得有多爱动物啊!驴,熊,猫,狗,鸽子,鸭子,马,老鼠,羊,鸡,乌鸦,鹅,鹰,…好有水里的两块西瓜,飞起的双人床
电影是好电影,但傻逼赵武毁了一切,这被我不讲理的纳入观影体验的一部分,因此两星 最后一幕绝了,坚定的驴子。升回一星
看了一会才发现我早就看过了...
经过一场盛大宣泄之后的库斯图里察落回到对世界善良温柔的境界中,好事。
bgm加分好多,小萌小荒诞。女主怎么会在医院就看上他了,虽然姐眼光差但我蛮喜欢她身上勇敢的特质。
这种感觉有点像我看鬼子来了…
即使是听一门我听不懂的语言dub另一门我听不懂的语言 我也依然受不住配音的煎熬…… 故事琐碎中带点诡异 男女主情绪起伏好大
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一贯的风格,戏谑又伤感,最后感动的一塌糊涂。
巴尔干半岛,取之不尽的历史,所谓国恨家仇又是被多少人以私利绑架,烟消云散之后,回望当年,难道不比电影更荒诞吗。
姜文的老师啊
真没懂这男的怎么就和那个年轻的女的救赎爱情呢?那他老婆呢?儿子呢?是说不清爱还是性吧,还是男人就是喜欢年轻的女的。在那个战争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故事又代表什么。。。诸多无法理解。。。
库斯图里卡的所有元素在这部里集大成了,看完的感觉和片名完全一致。
电影界的百年孤独,现实魔幻主义。ps乱糟糟的小语种看不下去,有福利
喜欢东欧人的精神状态,但是管乐这么多确实很聒噪,即使大银幕看也有些累,而且这汤姆竟然是个2004年的片子!有人说结尾交换人质的时候看出了男主的真性情,我咋觉得这是在揭露男人的虚伪……
虽然我喜欢这个结局,但我不喜欢这样的荒诞,尤其是以战争之名。
如果我看的第一部库斯图里卡是这个,我一定会从此把他拉黑……好恶心的爱情故事,像是中年男人的意淫,幻想出一个美女没有任何理由地疯狂爱上依恋上自己,女主就是纯纯被设计出来的一个爱情符号,本身是没有任何灵魂在里面的,她所有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男主,没有任何理由地爱上一个孩子爹,没有任何理由的疯狂和性,为了男主连国也不想回了,家里还有退休的爹也不想要了, 太恶心了我的天😅想起了我看《倚天屠龙记》时候非常恶心的对赵敏的塑造,所有的美丽、强大,通通都是为了铺垫她爱上男主,为了男主可以弃国弃家,连爹也不要了……我真的想把我这两个半小时的记忆清除
几个段落很出彩,那些温暖的阳光,最轻柔的梦。
开局果断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