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路易斯,植村直己,余纯顺和阿甘那样得人,拿自己得生命颠沛流离是为了什么?
这些表面自由洒脱得人,其实内心软弱无力,不能适应社会,所以采取极端得态度,本身只不过是颓废的弱者吗?
不......你真得不了解他们他们只是感觉到寂寞,寂寞,你知道吗?
你有的东西他们没有,可是你又无法给他们,就想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我们得梦想,可是我们又不能舍弃梦想。
所以......只能放纵流浪现实中的自己......”刚刚看完电影《转山》,男猪脚书豪或许真的是圆已逝哥哥的梦想,又或许是逃避无法改变的现实,总之,他选择踏上那条他完全未知的旅途。
由开始的无知受骗彷徨,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摆荡,到后来发现另一个强大的自我。
在途中有惊险,有绝望,有感动,有恐惧,直到拉萨后的一心坦然完满。
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旅行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
生命很脆弱,活着的时候感受不到,总要在最后的那一秒才会看到内心的那一抹本能。
记忆深刻的画面是那个疲惫了在草垛上微眯着眼睛抓住阳光的手;那本每当安静下来拿出来激励继续前行的骑行册子;在悬崖边上等待裸去的冰激淋雪山;跨过边界抬起的雄赳赳气昂昂响亮的跨步;潜行研究着能让姑娘心醉的甜品的云南大哥,讲起那个美丽梦想美好的冰激淋小店;戏弄天外来客一般的书豪然后仓皇逃跑的西藏小男孩;骑车经过的每一个美丽村庄和壮阔的山河以及被侵蚀的路面;屹立在藏区最高点仪式般将经帆撒向空中的瞬间,肃然起敬,任这些彩色的经文随风生根;和蔼的阿公阿婆,害羞善良能干美丽的西藏姑娘。。。
这一路真的很漂亮,风气云涌,壮阔山河,真的很美,奔子栏,德钦还有好多好多说不出名字的地方,那些值得我们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更值得我们一一经过的地方,一直有鸟儿飞过的蓝天,好像摸得到的白云,大片大片的雪和雨后春笋般的冰,大片油绿油绿的麦田,阳光抚摸后的大地,真的好漂亮。
还有好听的配乐。
愈艰苦的旅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愈浪漫的。
几年前,单位的一个女同事辞职了。
这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子,剪着齐耳发,带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
虽说平常有点大大咧咧的,略带着点男孩子气,但在我眼中,始终是个小女孩,她那单薄的身子总让我感觉,在这个每年都有台风肆虐的沿海城市里显得是如此弱不禁风。
但她辞职后,做了一件让我想不到的事。
她带着一辆单车坐上前往上海的火车,然后从上海花了十天时间骑回来。
当我再次在单位楼下看到她时,发现不仅人黑了,身子又瘦了整整一圈。
自行车挡泥板,车轮还有她的裤管,都是硬化的泥巴。
后来同事们问她,路上有什么危险,她说没啥危险,就是在骑一段山路时,不停有石头从旁边的山崖滚下来,另外,路上淋了几场雨。
她的轻描淡写已让我惊愕不已,从此之后,我便觉得骑行者是一群不可思议且神秘的人,他们用一种极其浪漫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的一路前行的行为,在我眼中已经变得如朝圣一般。
这是我唯一一次接触骑行者。
而《转山》,则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朝圣之感。
《转山》是一部极其纯粹干净的电影,如同影片中高原的天空。
这是一部几乎没有什么噱头的影片,如果一定要在这部影片中找到什么噱头的话,那就是壮美的西藏、不停旋转的车轮,以及不断前行的骑行者。
我想,只要你的心里还存有一丝热情的话,就一定会在看完电影后生气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甚至还会点燃心中那或许早已熄灭的激情。
阳刚、凛冽、热血、励志……这些在华语电影中消失许久的词语,争先恐后的涌现在《转山》中的每一寸胶片中。
在一堆充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活色生香的华语电影中,是《转山》这样的影片,在影像恪守了人类最珍贵最值得发扬光大的天性——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信仰,这便使得《转山》更加真诚。
而这种“真诚”,并不是新闻发布会上导演和演员用来标榜自己以谋取票房的台词,而是让今年几乎所有的华语电影羞愧的一把利器。
这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不仅会让人数度热泪盈眶,更会让观众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
诚然,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骑行所遭遇的困难,并且存在用高速档上坡这种“硬伤”,这些稍显艺术化多少使这部影片无法成为骑行者的入门教科书,但影片所承载的内涵,让我接受了这种“艺术性夸张”。
因为从本质上而言,骑行仍然只是这部影片的一个载体,影片所真正传达是一种不屈不饶追求梦想的精神。
从影片最后的cast边的花絮可以看出,影片似乎拍摄了一段疑似丽江艳遇的桥段,这个貌似香艳的桥段最终没在正片中出现,这在随便让美女露个肩膀露个背就会引起媒体躁动的年代里,实属难能可贵。
对善于炒作之人而言,这几乎就是影片最大的噱头。
这让这部影片几乎成为了一部苦行僧的故事,但也正是这种大胆的减法,让《转山》才能呈现出我们所看到的那种纯粹干净,才能将“不屈不饶追求梦想的精神”塞到影片节省出的每一帧画面中。
那个从上海骑行回来的女生已经去了广东,但是直到今天,同事还会谈起她的那次“壮举”,她的骑行已经成为流传在单位里一个小小的励志故事。
这就是骑行者在实现自己梦想之后,给身边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转山》亦如此,《转山》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骑行者”。
大多数人都搞不明白那一小撮人为什么总是跟自己过不去,放着的平淡日子不好好的去生活,整天满世界的奔跑。
在他们的眼里这些人是疯狂的人。
有的人会好奇的去问这些疯狂的人,为什么?
他们可能会说“因为山在那里!
”也可能会说“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就永远不会再去做了!
”这些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已经听烂了。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每个字都印在心里。
在你年轻的时候你说要给自己一个间隔年,然后你被时间带走,而那个誓言永远被禁锢在最最年轻的一个夏天;你步入社会,说好了要给自己一个时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远离喧闹压抑的都市和紊乱的生活,然后你发现,你根本没办法停下来,也没有勇气去停下来。
时间就这样在走,你只能遥望心里的那座山,告诉自己总有一天你会去哪里!
有这样想法的人是大多数,是除去那一小撮疯狂的人之后的大多数,他们可能会说那些人太疯狂,可能会告诫那些人前路太险恶。
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内心深处的那座山,在每个袭夜而来的孤独中发出的次次召唤。
有没有一本书让你鼓足了勇气背上了行囊,有没有一部电影让你放弃一切理由转身上路。
是卡鲁亚克的《在路上》,是《练习曲》里的单车少年,是《摩托日记》里对世界的思考,是《荒岛生存》中理想主义的自由流浪,还是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
那些疯狂的人在用行动来告诉你生命可以达到的厚度和高度。
一首熟悉的旋律,一个时代的跨度,一句“骑出去就要骑回来啊。
”有没有戳中你心中的某段信念。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于转山是没有概念的,我并不知道这样的一个地方,还是在十一国庆的时候在想要不要出去走走,然后就在围脖上看到之前的一位驴友,她说十一要去转山。
然后我就开始去搜索关于转山的信息,才恍惚的惊叹,哇,那里真的好美啊!
再搜索,就看到了关于这部电影的拍摄和介绍。
当时看到了很激动,因为我知道咱本土还没有一部真正算得上的公路片。
之前看了谷岳的《搭车去柏林》看得各种热血沸腾。
那种感觉似乎就是在看卡鲁亚克《在路上》时的心情。
而且以这部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改编的电影也正在拍摄中!
到现在我还记得当看到“卡鲁亚克在打印机上花了一个礼拜没有停歇的打完一卷纸”时的心情,而那就是《在路上》的初稿。
我很想羡慕那样的经历,那般自由桀骜。
但是在《转山》里我们看到的是干净的一种坚持和最真的人性。
结果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时过程和一种信念。
你无法想像开始那个稚嫩的清新少年会踏上一条如此险恶的路。
那种稚嫩可能是你,可能是我,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
他的开始可以是没有头绪的,但是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那个糕点师,于是他的内心和大多数第一次上路的人一样,紧紧跟着小川。
他是对的,可是结果小川出事了,故事讲到这里是悲伤的。
没错,路上并不是你以为的那般自由和美好,你要学会的还有很多,你要学会和自己决斗,你要被命运牵绊!
之后,男主角一个人上路了,各种辛苦,各种痛苦,各种纯爷们的坚持。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面容清秀的小清新蜕变成皮肤黝黑,胡须凌乱的纯男人。
一个旅途中的成长,这是在什么书上都学不到的,是再多的人谈再多的人生都无法深刻的经历吧!
最后他做到了,在山顶,逆光中斑驳刺眼的阳光,空中飘着色彩斑斓的风马旗,书豪甩出那叠印着经文的彩色纸片,纷飞的纸片。
这段很震撼,书豪可以尽情的哭了。
骑车去拉萨..我一直在想,这几个字究竟有着怎样的一个魔力,可以让那么多人为之疯狂。
或许真的有吧!
因为在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每一个还没去过西藏的人都相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
或许那就是人们心中的那座山,一直在那里,不管多少的生死离别,不管多少的爱恨纠缠,她都在那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这片子的核心观念有严重的问题。
一个没有任何骑行经验的小伙子凭着一时冲动就踏上滇藏线,期间导演还渲染艳遇,好像骑行就是勇气+基友+艳遇的组合,这绝对不是一个值得歌颂和称羡的事迹。
首先,骑行不是一件耍帅装逼的事,不是有了想法就可以立马抱着“实现梦想”的决心毫无准备的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
很多人,因为热爱自行车给旅途带来的自由、热爱路上可以随时逗留的美景、热爱去创造一段不可复制的美好回忆而走上骑行的道路。
进藏线路的困难在于它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抵抗多变的气候和高原反应。
如果是一个热爱生命的骑行者,绝对不应该莽撞的随意的骑行进藏,因为骑行者首先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而不是为了耍帅体现自己的霸气或者“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毫无准备的踏上这条路,至少应该有准备的进行训练和了解当地情况,确保自己不会不适应高原和当地气候。
很多人可能会说,顾虑太多会顾此失彼,一直拖着,最后一事无成。
但进藏线路多变的气候极易引起感冒从而引发肺水肿或脑水肿,无论哪种病症都是致命的;且环山公路的下坡需要高度的集中力、技巧,不然一瞬间就一命呜呼了;还需要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路途上会遇到什么事无法预知,如果遇事就像片中主人公那样摔车或者卖萌跟着老大哥走,那只能说他没死是因为运气好到了极点,而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是需要旅途的不断磨练积累经验的,有了经验,心理承受力才不至于太弱,不至于遇到挫折就沮丧甚至崩溃。
综上所述,就可以看到,主人公毫无经验的踏上滇藏线,连路线、路况、大陆基本概况都不事先查好,只能说幸好他遇到了作为炮灰的霸气大叔,而且一路运气都太好,不然他有九条命也不够活下去。
片中还渲染了他路上的重重困难,最坑爹的是,主人公选择了冬天骑行,不知道是为了耍帅还是什么,冬天在冰封的路面上骑下坡72道弯,还毫无经验,这种行为最终居然取得成功的结果,只能骗骗没概念的观众,冬天的冰封路面,普通汽车都hold不住,越野车都有可能出事,主人公一辆坏了就随便绑一下的自行车,居然没死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主角。
而赞颂他的行为,无异于在鼓励一种对生命不负责任的态度,就好像告诉广大青年“有梦想就去实现好了,路上遇到困难会有强力驴友帮助,遇到野狗它们会自动退散,遇到野生动物它们也会莫名其妙走的。
”这种对梦想的过度重视很容易让年轻气盛的人们忽略了路途本身的艰辛和随时可能会丧命的危险。
虽然说所谓无知者无畏,但至少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家人负责,这不是一条单凭勇气就可以走完的路。
那些骑行的大哥们,至少都是有准备,或一直坚持训练、或有高手同行、或有很多长途骑行经验,这样才是对自己生命尊重和负责的态度。
梦想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另外,从影片拍摄角度来说,《转山》的剧组人员明显对于滇藏线、骑行、去拉萨这些重要的点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感觉,或者说水平不够。
骑行一个月的艰难、骑到一个地方的感动和最终到达拉萨的心灵震撼,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我在林芝的时候,听那些骑行川藏线的人讲到一个月的经历,讲到终于骑到然乌湖时的感动,心中就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之情,而影片的拍摄没让我产生一点向往之情,平铺直叙,而对困难的刻画过于生硬,解决办法又过于随机,实在没有说服力。
最悲剧的是,高潮居然是布达拉宫灯亮了。
对于一个从没进藏过的人来说,见到布达拉宫的第一眼,我们一致的感觉是:不真实,像做梦,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已经站在了拉萨的土地上。
而影片只给我一个感觉:到了。
音乐、气氛完全没有烘托出来,那份历经辛酸最终到达拉萨的感动,应该是具有很强的心灵冲击力的,但拍得太差了,一笔带过,毫无亮点。
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缺点实在是太多了。
剧组人员到底对骑行和进藏有没有直观的认识我都怀疑,居然还敢出来误导大众,悲剧。
很多时候我们都一直在羡慕别人的旅行,今天听说A去了哪,明天又看到B出去旅行的照片,接下来又知道C完成了怎样的一段曲折而有意义的旅程...大多的时间,我们都在羡慕着别人的一段段旅行,自己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机会。
我没有很多的旅行经验,不敢说自己是驴友,骑行更是从来没试过,但我却坚信,旅行,是一件可以让人成长让人改变的事情。
今年的暑假,有机会去了青海的一家青旅当了一段时间的义工。
记得有一个人,叫“行者”,在青旅不长的时间里跟他打了几次照面,后来听说了他的故事。
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青海小伙子,但是热爱旅行,尤其钟意骑行,去过很多地方,有过很多新奇的经历,而我在青旅见他最后一次后,他又开始了新旅程,骑行新藏线。
我又一次觉得,好羡慕他。
再那里遇到过很多人,记得有一个南京的姑娘,辞了职,独自一个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徒步+搭车走完了青海省。
她告诉我,这一路走下来并不容易,会有非常想家的时候,会有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还有的时候高原反应痛苦无比,但是走完全程后回头看,每一点一滴的经历,都是美好的回忆,也通过路上的困难让自己成长。
对影片中的李晓川印象很深刻,一个糕点师傅,一个热爱旅行的糕点师傅,也许他的行为在大家看来几乎疯狂,大家会觉得他可真是在用生命来旅行啊。
可这就是他的追求,他说,在路上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激动与喜悦,是别人体会不来的。
“好大一座雪山冰淇淋,175毫升的牛奶,加上200毫升的奶油,最后再放两勺糖。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全场观众都笑了,看到他面对被浓雾包围的梅里十三峰后脱光上衣然后怒吼“都说进德钦第一眼看得到梅里十三峰的人,这一整年都会有好运气,老子都来了三年了还是没看到!
”时,大家又为他惋惜了,直到后来他不慎跌下悬崖,原来,他的运气真的不够好。
像他这样的疯狂和执着,又有多少人有呢?
很多人都有西藏情节,我也是一样,向往着她的虔诚与神秘,但同时也有所顾虑,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信仰,也没有梦,或者说,梦也只能是梦,永远不可能实现也不会去想努力实现的梦。
本该给四星,可给了五星,在这个烂片如过江之鲫的今日,还会有人拍这样的电影,实在应该鼓励。
我以前不知道,生命是有尽头,时间有长短。
我以为有些人天生就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爷爷奶奶外公,我的姑父、二姨离开时,才知道,我与他们并非天生有缘。
物欲横流却还有人拍这样的片子,书店艰难却还有人写信“我想开个书店,能给些建议么”。
年三十,刚坐下,父亲说,“无论人在哪里,无论回家多么艰难,无论在家待的时间有多短,所有人,这一天,都要吃这顿饭!
”而这或许就是中国人的希望?
业余不可怕,可怕的是自high的样子蛮专业。
这是一部不知所云毫无故事的故事片。
剧本散乱,导演业余,镜头与音乐也毫无特点。
故事就是一台湾2b青年莫名其妙想起从丽江骑车到拉萨,然后电影就是以天为单位,东拼西凑的讲这20来天一路上被各种人帮助的流水账。
匪夷所思的是,导演让这个2b男主从头被大陆各族人义务帮忙救助到结束,而2b台湾青年始终都一副理所应当的嘴脸,编撰出这么个人情淡薄的人物,你丫这帮业余影视爱好者怎么想的??
关于214国道,即滇藏公路,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路上困难有那么夸张吗?雪山有那么难见吗?
这路是很多藏民走路都会走完的线,用得着拍成夸张做作的苦情戏?
喔,原来是台湾人的片子,正如《那一年。。
》的无病呻吟一样,且这片子更胜一筹的是空洞。
《那一年。。
》好歹还讲了一个肤浅的怀旧意淫故事,这片子连个故事也没给你。
最搞笑的是拼凑一个2b青年莫名其妙的食物中毒睡了2天的桥段,干嘛了你就食物中毒了,这帮业余电影爱好者这剧本编的太慌乱了吧。
一定要挑出点优点的话,片头那个在丽江的地接台湾人一边操妹子一边骗了男主角3500块作为自己在丽江的房租,这个倒是真实的,丽江最多的就是这类打着文艺旗号的混子和骗子。
看电影一定要找人一起看,这样,想吐槽的时候不会由于没人可以交流而又把话咽回去,把想吐出来的东西再吃回去的感觉比真吐出来还难受(参见《人在囧途》王宝强吐牛奶那段的感觉)《转山》这电影很早就听说了,也一直有些期待,看了预告片我还以为能比较真实,结果抱着看骑行纪录片的心态看了一部魔幻片,我有一千万个槽,我要吐出来!转山,这名字就很搞,你转的哪座山,一说转山,在云南无非是转梅里雪山,入藏无非是转冈仁波齐,尼玛,你明明是走滇藏线,你好好取个名不行啊,误导我,看得浑身不适还安慰自己,没事没事,后面还有冈仁波齐压箱底,就当看风景好了,结果小伙子在布达拉宫门口跳了段僵尸舞就画面一黑,一年后台北,我勒个去,说好的转山呢!
说好的风景呢!
你要说取名嘛,要文艺,和内容不一定要一致嘛,那你干嘛不叫《台湾仔大闹天宫》,干嘛不叫《海底两万里--台湾仔游记》。
电影一开头就是葬礼,男猪脚肯定又是要背负上死人的遗愿了,妈的,我就没见过哪个骑行的人是为了别人的愿望出来骑车。
什么混账设定,看到这里我就知道这电影矫情的尿性了。
不煽情不成活是吗!
电影嘛,总要整死个人才行,既然男猪脚要骑行不能死,那就只好委屈你这做哥哥的了。
决定上路!
突然就跳出个女朋友要分手,我擦,骑车而已,至于嘛,那骑的是车啊,不是在骑第三者,有那么多方法能用来渲染一下路途艰险不过导演选择了最sb的一种而已,淡定……于是我连这女的脸都没看清楚。
到了丽江,男猪脚就开始喘,喘你妹啊,接机的骑友华丽丽得丢下一句,“这里还是有点高度的”,我就黑线了……在丽江就开始高反你还搞个p的滇藏线,回家玩儿蛋去吧。
没过两天骑友就变成了骗子(我说导演,你是来黑骑行者的吧)。
男猪还真信了,大哥!
这满街的“办证”小广告,但凡你看过一眼,(而且其实就算你存心不去看,也不可能躲的过去)也应该知道办证是个什么价钱,台湾来的后生仔啊,你还是太嫩了,要学会观察生活嘛。
男猪脚心一横,就去偷,还真偷到了,我就不吐槽那满桌的身份证了,我说导演,你真是来黑骑行者的吧!
又是骗子又是小偷的。
出发不久就遇上封路,正好有个老鸟同路,请老鸟带路,老鸟拽得突破天际“能跟上我再说”,要不要这么黑,导演!
为毛我就没见过有这种拽b?
为毛我觉得骑行的人都是热心可爱的?
(当然这个老鸟其实也是个热心的好汉子,但为啥要插这么一段?
导演你偶像剧拍多了,但凡有人出场一定要狂霸拽吊酷?
)一路上猪脚蹬得那叫一个辛苦,妈的蹬不动不知道换低档啊?
体力不行还学别人高档摇车,累死活该!
被人捡了还要耍脾气,蹬不动了就丢车,我勒个去,就这种心态也能骑行?
(导演你到底要黑到什么时候)我见过蹬不动死撑的,见过撑不住推车的,见过不想推搭车的,就是没见过把车一甩,耍贵公子脾气的。
上坡蹬不动不说,下坡还出事故,作为一个带新人的老鸟居然夜里放坡还扭头聊天,不摔车都说不过去。
有那么多种出事的方式,导演你偏偏让一个走了滇藏线3次的人以这种方式摔断3根脊椎骨,要黑到什么程度才能下得去这种狠手?
到了怒江72拐,就更tm扯淡了,男猪脚是抢了你女人还是睡了马子?
要这样摔,72个拐摔个十几次,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导演你是想说男猪脚不会骑自行车呢还是想说男猪脚不会骑自行车呢?
最扯淡的还不止如此,md,男猪脚千里迢迢从台湾运过来的giant就这么摔散了,好吧原来在台湾土生土长的giant质量如此之差。
merida是不是给你赞助了啊?
车坏了男猪脚首先不是修车而是又耍脾气对车一阵很踹,踹完居然就躺路边睡着了……你这是要把男猪脚往死路上赶啊……果然就来了一群狗,真的是一群哦!
导演你得是把全滇藏线的狗都抓到了一起吧……能不能实事求是一点累倒在路途中,被卡车司机狠k一顿,一方面导演各种夸大藏民的热情好客提供吃住不算还来点眉来眼去,另一方面,在这时候又把藏民描述的这么暴躁,对一个奄奄一息的伤病大打出手。
导演我真是猜不透你的想法啊。
到了然乌,男猪脚见别人电话诉亲情,于是自己也亲情泛滥,掏出最后一张一百块买了电话卡(然后没钱之后掰冰块当饮用水,大哥,你不知道你之前怎么昏死的吗?
老医生没告诉你是因为食物中毒吗?
你还真以为自己是圣斗士是超级赛亚人,同样的招数第二次对自己无效!
),打了一通电话给天堂的哥哥声泪俱下,好煽情啊!
我艹!
尼玛啊,没钱了不赶紧打电话借钱应急还tm搞这种调调,这是哪来的2b文艺青年才能干出的事!
导演啊,骑行不等于找死啊,你这么整,谁还敢加入骑行??
(我就听到后面两个女的在说,这太惨了吧,真危险,我真想跳起来教导他们,事实不是这样的……)在米拉山前,路人甲把猪脚大赞一番,于是猪脚就超人附体了,把行李一丢,空车上路,你丢帐篷就算了,反正这是最后一天的行程了,但你丢水干嘛?
这路上你不用喝水了?
还是你辛辛苦苦从来古冰川上掰下来的冰棍化的水哦!
少年!!
然后就一头扎进雪里,你牛逼大了!
突破天际了!
在米拉山顶,电影迎来了高潮,海拔5000+哦有没有!
经幡哦有没有!
风景好哦有没有!
然后旁边打出小字”米拉山,海拔xxxx,川藏线第一高度“,我瞬间泪流满面,你走的是滇藏线啊!
我!
@¥¥……¥%@¥@#¥,好吧导演,根据你的思路,我觉得电影应该叫《新藏线》,然后猪脚走滇藏线,字幕打川藏线,一次涵盖三条入藏线路,齐活儿了!
(米拉山既在川藏线上也在滇藏线上,是两条线的最高点,可是,为什么我看到电影里的川藏线总觉得有种微妙的感觉)。
在对冈仁波齐的期待中,男猪脚洗了车跳了舞就回了台北……这时候我整个人都恍惚了,妈的,是不是还有下一部啊?
电影打出字幕我都没有反应过来,电影结束了。
风景没看到,对于路上的记录也太过夸张,导演还敢自夸,“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我完全没看出诚意在哪里,只看到电影对骑行的无知,对于人在旅途的想当然,失望不止一点点。
《转山》,预告片的每一帧画面都能瞬间让我鸡皮疙瘩乱起激动不已。
这些年来,凡是看到与骑车旅行相关的内容就会心跳加速、胳膊上起满鸡皮疙瘩。
别人在网上看到有关在西藏的骑车的贴子给我转发来我都不敢看,随便看到一点故事和照片就会有生理反应。
今年6月号《户外》杂志刊登了好友丁丁骑行最高公路山口的文章,朋友拿来给我看,我翻了几下就赶紧合上杂志,过了一会又翻看起来,然后再合上,再翻,再合……。
自从06年骑车走过青藏、珠峰、滇藏川藏后又沉溺于城市中生活。
时间飞快的晃过五年,身边的人群事物变化颇大: 成家的成家、生娃的生娃、赚钱的赚钱、升职的升职; 小兵混成了元老、姑娘混成了孩他妈;就连女友也快混成了别人的媳妇; 北京的房价涨呀涨呀涨,租房住的成本高呀高呀高…… 而我的心一直飘在外面,体重却越来越涨。
就这最近一年没什么运动就长了20多斤,一直自觉得健康的身体也查出了脂肪肝、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就差以前顶风尿三丈,现在顺风尿一鞋了。
人这一生,图的是什么啊。
--- 前戏完,注意后面有剧透 --- 带着一种膜拜之情,听说《转山》今天上映,想要尽快看到他。
片中每当在山野村庄、柏油沙石雪地的路面骑车时,我都会有生理反应。
但是感觉这种场面还是少的可怜,其中有一段音乐刚刚宏大一些,本以为这会是我使我生理上达到高潮,可是随着镜头向外拉,突然戛然而止。
好吧,骑车的路途中当然不只有这些宏大场面。
那么就流水帐式的回想一下片中故事: * 对丽江附近的纳西族没有任何描写。
第一天晚上貌似应该是纳西族的地方。
* 车后面的托包一看就是为了拍电影没真放东西,带上包了就很重了可他骑车骑的欢实着呢。
* 没有说明台湾人为什么要办(防)假(伪)证,恩,这事儿不方便说。
虎跳峡后面的路查身份证不是因为修路而是因为进入藏区,你懂得。
* 同行的赵兄(是姓赵吧)藏语说的这么流利难道是他三次骑车进藏学到的吗?
怎么大哥说话感觉像是满口的西北话呢。
(修正:经后来和云南人谈论,大哥说话是正经昆明话)* 滇藏/川藏线虽然都是在山中,但是山实在太高远,其实在山口或是面对十三座雪山时瞎喊是不应该有回音的。
* 在盐井怎么跟藏族当了妈的姑娘这么容易就对上眼了呢,男方亲友团就说了一句:她男人走了,自己带个娃;女方亲友团就说了一句:这小伙挺漂亮的。
* 从片中第一天开始我就有此疑问,不是每天都扎营的嘛,干嘛要走夜路,而且走夜路似乎没用灯,这样很危险啊。
果然,在赵兄说了回去后怎么怎么着之后,就合乎剧情需要的掉到山下去了。
恩,澜沧江峡谷的确很险。
都出了差点死了队友的事儿了,哪怕只是路遇的朋友,警察也会审你好几天的。
而且你这没身份证的台湾人警察怎么没把你遣送出藏啊。
而且你还没见着朋友的家人就把伤重朋友扔下了自己接着骑车走了这也不太仗义吧。
* 屋漏偏逢连夜雨,路况不好、车胎瘪了、天快黑了没赶到地方、这时再下个雨。
恩,这事常有。
* 冷不丁的主角梦中云游看到了一头白色独角兽,这挺无理头的。
* 一路蹭吃蹭住又扎营,这么多钱不知怎么花的。
哦想起一句台词:下了这个山有个村,那有家店的牦牛肉很地道。
另外又想起前面好几天一路烧烤来着,不知道哪逮的山货,要是逮野生动物可不好,希望他们的钱都是买肉去了。
* 其实,从丽江出发到拉萨,1800公里的路程并不算长,怎么这车就这么坏成这德行了呢。
就这破车,还值当你从台湾运到丽江去?
什么?
jiant还给本片赞助了???
下次看高清版一定要看看这是不是你们家出的破车。
* 突然一个镜头闪过他自行车破烂的大车座,我要提醒一下各位有计划骑长途的朋友,大腿内侧的皮肉都是和大车座磨的。
* ***很重要*** 从然乌到米拉太迅速了,滇藏/川藏线最经典最漂亮难度最高的路段没有描述。
这有点像新版环球80天从中国到北美一下就飞过去了一样。
* 到米拉山口就把所有东西都扔了?
你就对这些陪伴你出生入死的物件没一点感情吗?
就算你不是恋物癖,万一你今天过不去这山,明天发现还有200公里路你想咋办?
* 才28天,如果没啥事发生28天也就罢了。
这同伴差点死,自己差点死,才用了28天。
总结: 每个人都有他在旅途外的故事,但是只要他在路上,我们的心情就都是一样的。
片中对滇藏美景的表现太小气,多是一闪而过的镜头,少了太多自然的壮丽美景的描绘,似乎片中的美景只有那云里雾里的雪山。
既然滇藏/川藏线山口这么多,那么对骑车人来说,每一次由最低处骑到最高处都应是一次征服,山口应是个很重要的记录之处,但是片中没有描写任何到达山口的快感。
五分制,从完整亲历过同样旅途的我来评分的话,我只能评3分,因为真是没达到我心中那种感觉。
而且片名就不该叫《转山》。
但是能有此片已经很不容易,这己经比赵本山《落叶归根》中夏雨背个小包里面竟然能放个装逼的大咖啡壶真实多了,鼓励这样的作品,加1分。
凭印像及google earth,列出片中几个重要地点的坐标。
在 ditu.google.com 中将坐标填进去搜索即可定位到该处。
看梅里十三峰的地点:N 28.447303, E 98.910888 赵兄掉下山的地址大约(曲孜卡):N 29.070012, E 98.613067 看到怒江(邦达)七十二拐的地点:N 30.127386, E 97.289964 有个然乌汽修的修自行车的地方应该是八宿县城:N 30.054014, E 96.919928 食物中毒冻病晕倒的地方应该在八宿到然乌之间:N 29.809072, E 96.705093 养病的地方片中描述是在然乌:N 29.503711, E 96.752515 病愈从然乌出发后闪过几个画面,其中之一实际在八宿快到然乌的路上大下坡的山峡之间:N 29.530077, E 96.778135 米拉山口:N 29.824771, E 92.34468 --- end -- 用片尾来信结束本文: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
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走出去。
希望明年能够开始我的骑车环球之行。
链接一个我正在回头整理的贴子《雪域召唤——2006骑行西藏》: http://notemper2x.cndev.org/archives/61893
已经过了凌晨了,还是来写写吧首先,这个影评是就事论事吐槽的,不喜者勿看勿评,谢谢“转山”看了很多影评之后,发现大家并不知道转山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转山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信仰,在藏族很多人会去转山转湖的,比如,阿里地区的神山“冈仁波齐”德钦的“梅里雪山”都有人转的。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以为是要转神山,让我期待了一下,结果,结果居然是说骑行滇藏线,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
如果有神山圣水情节的人我想他们一定当场骂娘了。
如果该片是想要表达骑行者的痛苦,那么应该告诉我们观众,主角是如何客服这些困难的,又从这些困难中让自己释怀了些什么?
主角做为一个菜鸟级的骑行者,从丽江到拉萨没有见到他的成长与思考,遇到那么多困难,接触了那么多的人给他的启发也蒸发掉了,还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呢?
电影一开始,我听到男主角清新的台湾口音,然后又是葬礼,马上想起另外一部电影《这儿是香格里拉》,说的是一位母亲,看到儿子的遗物里面的画,画了卡瓦格博(梅里雪山主峰),然后不顾一切的跑去寻找,路途可谓艰辛,最后成功了,回到台湾。
当时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结果不出乎意料的是,《转山》的结构果真如此。
男主角在哥哥的追悼会上拿走了死者留下的骑行日记,跟女朋友告别,场面没有台湾电影的煽情,男主角就只是想去完成哥哥为了的心愿。
面对自己的女朋友没有一点留恋,他是不是中分偏瘫还是有其他爱好,后来,看完电影我终于明白了。
然后是豆导的忠告“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这句话在很多影评里面出现了,估计马上要火了,或许整个故事就这么一句台词给HOLD住了吧。
但是,但是,这句文艺腔我始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你TM是想一起去陪葬还是去收尸呀!
那些喜欢拿这句话说事的人,你们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迫不及待的出发。
到达丽江。
又是我熟悉的场面,看到了五一街。
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个台湾老乡,居然还想耍花招骗点租房的钱。
弄假身份证?
不让过?
男主角聪明的偷了一张身份证就上路了。
这个情节有点前不着店,后不着村的感觉,不知道来这一段插曲,导演用意何在?
是想表现主角机智过人?
表现主角落魄之余还要遭此一劫,更加让人怜悯他?
导演,片子本身就补偿,摆脱您讲点别的好不好!
高潮来了,碰到了晓川大哥。
云南人,给全局的气氛整合了一下。
被看客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台词还有那奇怪的腔调。
云南土话?
普通话?
云普?
都有说,但又都不是。
那个云普还真不正宗,我在云南生活过,就没有听到过他那么说话的,还是普通话气息浓厚了,要不就是为了调节情绪,现在国内搞笑不是流行这样的说话方式嘛。
怎么在这里就怪怪的了。
原来,他还结合了藏语。
此人牛X了。
其实,整个电影下来我还是很佩服他的。
一个乐观的骑行者,简单,开朗,有冒险经验,但从他的言行看得出他绝对不是一个拿生命开玩笑的人。
这点至少比主角要好很多。
第一个晚上,他们住在一个藏民家里。
亲,我实在弄不懂那个地理位置了,如果是塌方不让过就是中甸到德钦路段,但后来他们经过那里的时候是很好的,那么,只有可能是在虎跳峡一段了。
这里可是纳西族呀,说的可是纳西话呀。
是导演刻意想要表达藏族情愫了吧,把不熟悉那块的人给忽悠了吧。
去德钦那段,确实艰难,那个时候主角就想放弃,被晓川硬推着上路。
导演未免把这个情节放错了位置了吧,这才滇藏的起点呀,主角就要放弃了么?
亲。
到达梅里十三峰,晓川的举动让我发自内心的感动。
见到内心的神峰,脱了衣服也要看个全貌,所有的意志只为了能见上神圣的卡瓦格博一面。
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想法,敢于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怎么他就不是主角,我觉得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总比这个台湾小生上的要感人肺腑得多。
只可惜,他的所有形象都被整个电影给毁了,最后居然还摔下悬崖(应该是要死的,后面会分析)死了就壮烈了,居然还没有死。
到达小山村,这里的情节很正常,藏族小朋友喜欢拿镜子做反光镜玩弄。
当主角第一次于女主人公见面的时候,还记得女主人公的眼神么?
以为自己小孩要受到欺负的眼神,这明显又是导演安排的,藏族妇女哪有如此凶神恶煞的表情?
即使是一个寡妇也绝对不可能。
导演啊导演,不懂西藏就不要来亵渎这里的神灵好不好!!!
除了风景动人你还能不能增加点情感的素材,最后看得像是没了老公的藏族妇女想要红杏出墙一样,请您尊重一下他们好不好!!!
藏族小朋友分别的时候,很感人,整个电影下来也就这么一个故事表叙得稍微完整,但是导演尚欠火候,要表达男女寂寞生爱,表现藏族小朋友的单纯等等,一结合,就是大锅菜了,像个大集市,观众们也是哭笑不得。
过了这段,应该是要去芒康了。
悲催的晓川英雄前面还说着,这段路他熟悉,连续29公里的下坡。
后脚就摔下去了。
尼玛,导演你坑爹呀,在飞来寺看到路标上写着“连续29公路连续下坡”的路标居然搬到了这里。
路下面是什么导演你清楚不清楚?
下面可是滚滚澜沧江水呀?
晓川这么摔下去还有命没有?
主角意料之中的成为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抓到了一棵树有木有啊!!!
艹,不带你这么忽悠观众的。
晓川木有死,出现在一个豪华的医院里面。
在芒康上哪里去找那么高级的病房?
观众还以为穿越到自己的城市了。
当主角带着晓川的冰淇淋返回到梅里的时候,我以为晓川英勇的牺牲了,导演再一次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尼玛,我受不了你这么玩弄我心目的的偶像了!!!
从芒康直接扯到了亚拉山口,中间的东达山去哪里了?
导演就是为了追求忽悠观众的视觉,忽略掉了第一个山口吧,那72道拐还确实能吸引观众的眼光。
主角在这条路上的艰辛去那里了,芒康到左贡这段土路,悬崖,不翼而飞。
车子坏了,修成那样,你还能上5000的海拔?
敢问主角您是推着上去的还是搭车上去的?
不要告诉我,那个坡您老是骑上去的。
到达然乌之后出现的地理位置错乱我也就不说了。
进入雪林里面,那个画面和《荒野生存》那么类似,要讲叙的故事也那么类似,我太佩服导演您了,您敢拿你这作品去和别人的相提并论,我一直想看你讲述一个什么故事,通过他这一路艰难的骑行想要表述什么我都找不到所谓的思想,您居然还敢用这个镜头。
而且还尼玛出来一个独角兽,不是牦牛有木有啊,那不是牦牛,就是独角兽,后面出来怎么又不是白胡子老爷爷?
整个故事就是这么一个一个小的情节,不着调的情节,导演没有一个讲叙明白,脱离带水,收尾收得莫名其妙。
其实我想说,这原本应该是多么好的一个故事,可以是励志,可以是讲叙年轻人的冲动,可以是给成年人勇气的片子,结果我就只看到一个一根筋的人在那里骑呀骑,不符合逻辑的骑呀骑,是要我佩服他的勇气?
不好意思,对于一个足够疯狂,失去理智,毫无思想可言的人,在路上我也只是看不起而已呀,你拿自己生命开玩笑,但真的,不要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好不好。
这段路上的波密,通麦,林芝的风景导演却没有抓住。
最后一个山口——米拉山口骑行除了体力上的挣扎,还有内心,这部电影失败的是内有人物内心的刻画,要到达最后一个垭口是主角内心应该是各种心情五味杂陈的。
而我们看到的也只是短短一段卖命骑行的片段。
到达山口的时候我没有看到象征胜利的彩色经幡,只有红色的带子,导演是怕观众看不懂吗?
经幡本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呀,导演再一次不尊重西藏。
最后,主角到达拉萨,回到生活中,草草收尾。
【忘了说最重要的一个情节了,主角应该是在波密了,看到一个男孩打电话,然后自己也给哥哥留言“哥,我想你了”】整个电影这里应该是点明了主旨,为什么主角能弃女朋友而踏上不归路的原因。
因为片子前面没有交代他与他哥哥之间的兄弟情谊到底有多深,只看到了主角对女朋友的冷淡,如果不是基情四射,我实在找不到其他原因致使他这么玩命了。
如果,导演只是想要把这部片子拍得平淡,省去了人物内心的独白,在路上发生的故事如果只是作者当时真正的故事,遇到的那些人也只是把以前的故事拿出来说我到时理解。
这样的话电影就没有他存在的意义了。
在这一趟旅行之中,主角碰到的人,发生的故事,零零散散,没有一个主旨,讲叙的东西太多,丧亲之痛,老乡雪上加霜,战友齐心协力,藏族的纯朴,再一次失去朋友的悲痛,动力大增,偶遇恶犬,自行车不给力的坏了,困难重重,客服一切困难,生病,回忆想家,咬牙也要走完全程。
其实是一个很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确实也应该需要看到骑行者一路受的苦难,心里上一次很大的冲击。
但,这个片子失败了,错杂的把一个个片段结汇到一起,没有一个生动的,没有一个感动我的。
至少那么一秒也好啊。
最后,片子与“转山”扯上关系,与西藏扯上关系。
除了风景之外,就算有其他的配乐,朝圣者的元素在里面,看完之后绝无震撼之处。
更不要谈及心灵的启发,勾起我曾今的回忆之类的东西。
PS:今年搭车进藏的人超级多,明年骑行进藏的朋友估计又是大增特增。
大家好好体会在路上的感觉吧。
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
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看过,非常之粗制滥造,我可以说我是来看风景的嘛
西藏
流水账
从踏在路上的第一个大拇指,影片就达到高潮,感谢那些有热情有信仰的人存在。
看不下去,太假了
自己走过的路 深有体会
骑着出去就要骑着回来。一个人 一辆车 一个西藏 一个梦想。走吧
这片子有一阵莫名其妙地特别火,本来以为是多牛比的电影,看完之后真想说一句转你妈了山啊。这个导演可以说有着很严重的文艺小清新气质,影片很多地方都展现出了他装B的一面,当然更要命的就是故事本身,一个很不知道价值为何的理由让一个人去西藏转了山,这行为我真不知道多少人能认同并且觉得牛比。
平庸而生硬,对比之下,才觉得《朝圣之路》还算是有韵味的。
木有人觉得这就是一装逼片么
哥主要是看风景的。每一个少年都曾有一个骑单车走天下的梦想。
小宇宙微微颤抖了一下
我就不明白豆瓣评分怎么这么高?怎么好多的四星五星??给这么高分的,大多数是没有亲身经历的吧!
个人旅行小清新
没情节,没人文,没风景,失败
张书豪演张书豪,台湾郎骑行西藏。虽然我知道真实的转山并不是电影里这样,但梅里雪山、来古冰川、南迦巴瓦、冈仁波齐…这些在我收藏夹里躺了快四年的地名,如今依然只能在万里之外魂牵梦萦,很难不心塞。
矫情又美好。
观影之前看些差评果然能改善观影感受,哈哈,开玩笑的...电影很不错的,前半部骑车部分几次感动得要哭出来,也知道了虽然有些细节问题,但有些人给差评其实是没看懂情节;后半部分就当传奇加风景片看了...明年试试看能不能请十几天假...
我惊讶于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有被早发现!这看到的不只是完成梦想的旅途。还有醇厚质朴的西藏民风,当主人公站在川藏铁路的最高点时,顿时泪奔!!作为一个曾经到过西藏的人,深知那份艰辛的感受!
劇情發展莫名其妙,情緒處理也莫名其妙,雪山景色是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