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3点准时爬起来看大电视上HBO的《RUnning With Scissors》,一是撇过书本一眼,二是胡子曾经推荐过哦课上没有时间放的,现在有机会怎么能不补上崇拜安妮特·贝宁 (Annette Bening),这个女人也太厉害了,不管是这里的诗人还是《American Beauty》中的妻子,演绎神经质女人的本领她是天生就有的吧。
一个为了诗人梦而毁掉家庭毁掉健康毁掉财富毁掉正常的性取向毁掉一切身边能毁掉的东西的女人,似乎就叫做安妮特·贝宁。
片子里许多感人的小情节,现在还是忘不了,那个终日忍受在神经病心理医生身边的老妻子,目光呆滞逆来顺受却会默默为男孩买可以帮助他实现梦想的美容书,会在最后一刻取出数年积蓄去赠与;那个因为神经病心理医生爸爸而无法读书的小女儿,故作反叛状却会在男孩提出远走高飞时流下那么真诚却无奈的泪水;那个完全被神经病心理医生爸爸逼疯的放弃摄影梦的儿子,举起剪刀时的挣扎,乘车离开时的辛酸;那个拿妻子束手无策而酗酒的丈夫,面对神经病心理医生时爆发的愤怒;让我在黑夜中感到丝丝清醒的苦楚与心痛我不知道Deirdre的做法是不是毁灭,她只不过做一个诗人好像都会做的事情,更简单的说做一个追求梦想人都会做得事情,却毁了一切于无声。
我同情谁呢?
是她的儿子她的丈夫?
还是她?
又憎恨谁呢?
是她的儿子她的丈夫?
还是她?
当然有个人是一定要憎恨的!
神经病心理医生!
一个原本可能正常的追梦者,被他搞成人人喊打的怪物。
不过这里或许有趣,作者把心理医生写成本身就有心理问题的人物,这是不是在讽刺……不说这个不过又说,是神经病心理医生把Deirdre变成这样么?
也许只有Deirdre自己知道。
如果作为一个孩子,我承认我并不希望有一个如Deirdre的母亲,不过当我听着已失去一切的Deirdre,还在吟着充满诗意的句子“他们需要夜晚的消毒”,泪水不禁要留下来,这是怎样的悲痛者与幸福者可悲的,人的命
疯狂在这里如同一种强迫症,一旦开始,就要反复捶打,不到尽里不罢手。
看各色人等的疯,疯狂成为了最没悬念的设置,倒是音乐,很出彩,每段都放的诡异,反倒处处都刚好。
感觉把配乐玩到有点超过影片本身,不知道算不算我的古怪口味。
Anyway,全片最漂亮的一段追车空白,空到彻底,毫无一丝声响。
声音让位,影像华彩,奇怪的对位,如同里尔克表述的“眼睛闭上,耳朵张开”,感官就是可以这么单纯 。
***To listen to this song from the OST: Year of the Cat by Al Stewart http://7demons.com/
(2007年2月16日)有个才子朋友曾说过,“没有人的童年是幸福的。
”当遭到驳斥时,他答复:“那是你以为的幸福。
”虽然此观点有点过激,但在看了自奥古斯丁·伯尔洛同名小说《Running with scissors》改编的影片《夹缝求生》(又译为《剪刀边缘》、《拿着剪刀奔跑》)后,观点开始向那个朋友偏移,且曾在看《父子》时冒出的感想再次强化——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主宰、是一切,他们可以让他生活在温暖的天堂,也可以将他打入黑暗的地狱。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夹缝求生》里的所有出场人物,那就是——变态一箩筐。
可怜的奥古斯丁(乔瑟夫·克劳斯饰演)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里,只自费出过一本书的母亲蒂尔德(安妮特·贝宁饰演)以名诗人自居,劲儿劲儿地对他人的诗作吹毛求疵,还不时地游走于心智失常乃至崩溃的边缘;父亲诺曼(亚历克·鲍德温饰演)漠视颇似妻子的儿子(喜欢出名和闪闪发亮的东西),酒精对他而言比妻儿重要。
自我自私自恋又自虐的父母常在奥古斯丁面前毫不避讳、歇斯底里地争吵,有时甚至大大出手。
面对即将破裂的家庭,精神恍惚的蒂尔德求助于心理医生范奇(布莱恩·寇克斯饰演)。
在范奇医生的“希奇”治疗下,伯尔洛夫妇很快便离异了,蒂尔德“为了更好的医治”,让儿子入住范奇家,后来索性让儿子成为范奇的养子。
于是,已有“同志”倾向的奥古斯丁被父母完全地放逐了,虽然他很爱他的妈妈,然而他被迫从一个变态家庭进入了另一个更加变态的家庭。
范奇家堪称疯人院与垃圾堆的组合:爱看恐怖片、拿狗粮当零食、不修边幅的范奇太太爱妮(吉尔·克雷伯格饰演);凡事都依《圣经》来定、自称听得懂猫语而将宠物猫扣在洗衣篮下将其活活饿死的大女儿霍普(格温妮斯·帕尔特洛饰演);一见面就要给奥古斯丁做电击治疗、喜跳舞涂黑眼圈着清凉装的叛逆小女儿娜塔丽(埃文·蕾切尔·伍德饰演);35岁高龄的精神病养子、同性恋者、暴躁极端的尼尔·布克曼(约瑟夫·费恩斯饰演)……在这样混沌不堪的家里,奥古斯丁的心态进入了离奇之旅。
在他13岁时即被尼尔诱奸,偶尔回母亲家时,还目睹了母亲的同性之爱……他惧怕上学,对此,他的养父兼医生告诉他,不上学的唯一办法就是自杀,让人们认为他在学校的环境下会产生自杀倾向。
奥古斯丁尝试了,并如愿以偿的脱离了学校。
身为心理医生的范奇其实比谁都变态,更需要医治,他不仅狂虐专制,还极贪婪地骗取病人们的医疗保险。
养子尼尔发怒道:你拿了我父母的钱,我却还病着;范奇医生要求诺曼·伯尔洛将前妻蒂尔德的治疗费直接打给他;他还诱导蒂尔德的性取向,给她找了另一位女病人做亲密爱人;清晨,他好似猴儿得了宝般兴奋地叫起全家去马桶边参观他的粪便,他认为那能“给于范奇家上帝的启示”……在这个古怪离奇的家中,奥古斯丁和娜塔丽可谓“意气相投”,他们都被怪异家庭深深伤害,也都有梦想,娜塔莎想上好的大学,奥古斯丁想成为美发师或作家。
他们还都很叛逆,不是一起如上了发条般地狂舞,就是一同站在餐桌上捣毁天花板——因为他们想要更高远的屋顶——因为他们感觉压抑而喘不过气来。
对于他们的“叛逆杰作”,范奇医生无所谓地认为“给厨房增添了新景象。
”除娜塔丽外,能给奥古斯丁关爱的就是范奇太太爱妮了。
爱妮在刚出场时,像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精神病人,然而,事实上,她是这个家中唯一“清醒”的人。
奥古斯丁因“自杀倾向”离开学校后,爱妮送给他一本美发书(奥古斯丁从小就喜欢美发,有时为了帮母亲弄头发而翘课,母亲还会打电话给老师替他请假);当奥古斯丁情绪低落需要慰寄时,爱妮给他做了他想吃的东西(在之前的剧情中曾有过“是只有妈妈才做给孩子吃的东西”的对白);当奥古斯丁最终打算离开范奇家、也彻底地离开母亲、去纽约闯一闯时,爱妮来送行,递给他自己的积蓄,鼓励他“写出第一本书就寄给我看”,并笑道:“我这辈子总要做一次正确的投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爱妮曾做过失败的“投资”——努力工作供医生读书,结果却换来这样的一生……最终,奥古斯丁写出了自传体畅销小说《Running with scissors》,创下了在《纽约时代》图书销售榜上连续74周进入Top 10的好成绩。
如果没有爱妮的关爱,让奥古斯丁在贫瘠的土地上看到了一缕曙光,那么,或许,他只能成为另一个乖戾的“高龄养子”尼尔。
2006年,仿佛是屏幕导演华丽转身银幕的一年,HBO王牌导演艾伦·寇尔特开拍了反映旧时著名疑案的《好莱坞庄园》,因《整容室》而名声大震的雷恩·默菲则执导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个案《夹缝求生》。
饰演精神崩溃母亲蒂尔德的安妮特·贝宁在作为观众观看此片时,总想冲上前去拯救那个可怜的孩子奥古斯丁,一如看片时的我。
《夹缝求生》仿佛一部少年时的悲惨传说,而正是因为其真实性、极端性和残酷性,让人们,特别是为人父母陷入了思考,家庭、环境、父母、子女、性格、教育、朋友、早熟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位置,该何去何从?
有责任感的人或许能从中感知些什么。
虽然“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是幸福的”,但是只要愿意,还是能让孩子们的童年获得多一点的幸福。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856083_d.html)
先要小赞一下海报,做得够咋呼人的。
电影故事取于米国一畅销书作家的自转体小说。
既然畅销,必定色香味俱全,通篇Shit,有点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意思。
还不乏米国人的幽默(说实话,我等外国人看过只觉甚冷……)以及关于排泄物的插科打诨。
简单说了就是:一个GAY的青春成长日记。
不知道老米怎么会把此书列为大中专院校的选读教材。
反正我是在每次蹲WC的时候翻翻,凑巧某天便密才看完的。
书被翻译得有点烂,那就看看电影吧。
音乐很赞,还有服装和布景。
尤其是服装,对于70年代LOOK最近我是毫无抵抗能力。
(跑题了)Annete Bening 和Paltrow的表演依然到位,我更喜欢扮演狗粮主妇的演员。
电影删去很多不登大雅之堂的R级细节。
基本保留了原作精神。
但是因为原作本来就是一篇篇零散日记,导致整个剧情同样散乱不堪。
不知道没看过原著的人会不会觉得有些扯?
够BH、够疯狂、够离奇,一系列的刺激过后却难看可以打动人心的东西。
幸好还有一帮老戏骨撑着。
也许是大家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也许不论是老米还是我们国人导演,多少都会在繁世迷失……本想自私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快意恩仇,没想是被结结实实恶心了一把。
可不可以再好些?
可不可以让我们看到真诚?
我的注意力被迪尔德丽(安妮特·贝宁饰)深深地吸引,她那复杂又空洞的眼神里暗藏着难以自救的压抑与苦痛,无论是现实里的家庭生活还是自我世界的幻觉都让她难以喘息,那种接近死亡的呆滞,让人从心底里蔓延出点点悸动。
安妮特·贝宁的形象让我又联想起她之前的作品《美国丽人》,而相比上次的演绎,她的形象更为深刻。
同样是反映美国社会现实的题材,但是她老练的演技却把迪尔德丽这个精神压抑的中年女人推向了电影的核心。
即使她的儿子才是电影的主角,可是她的吸引力丝毫不比儿子逊色。
作为一个拥有无尽幻想的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导致迪尔德丽在自己的空间里不断寻求安慰与片刻的宁静,可是事实上她的才情没有受到大众的赞许,她的作品只有自己懂得欣赏,一切都是写给自己。
她的浪漫情怀令她感觉生活里时刻都充满焦虑与不安,面对那个酗酒成性又不懂得花心思去了解妻儿的丈夫,她总情不自禁地与之争执,即使彼此一直不快地生活多年也无法离婚;在和一群作家的讨论中,她总表现执着,认为为求达到一种最真挚的感想而写作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这个角色完全符合浪漫主义者的标准,是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以焦虑作为生活的主题,周旋在这个桎梏里始终都难以舍弃那份沉淀已久的创作热情,导致她自然地把这种消极的观念作为一切的标准。
往往失衡的精神状态源于过度的自恋与放任的想象。
其实她只是需要发泄自己所受的压迫与痛苦,可是不知不觉间她的生活里已经无法回到原位。
精神分裂了一次又一次,却已经无法清楚认识自己的严重困境。
困境中的困境,她陷入了这个迷宫中的迷宫难以自拔,她手上曾经拾起过无数剪刀,可是始终无法剪破她最想摆脱的压迫感,反而让自己沉溺在压迫的世界。
这种压迫由生活过渡到自身,她自己无法察觉异常所以即使陷入了病态挣扎都于事无补。
她这个人物丝毫没有夸张化,生活上她的原形比比皆是,在他们脸上看到的都不会缺少焦虑紧张的神情。
对于追求艺术享受的人来说进入疯癫的状态往往是再容易不过的,他们为求精神上的自由可以放弃正常的生活,没有规律与管制。
可是这样却是害多于利,精神得到自由的同时也是枯萎的时候。
我了解那种沉醉在浪漫与意境上的浪漫气氛的迷离与诱惑,可是有些东西总不能作为生活的唯一标准去看待,生活总需要继续寻找可以滋养长久这两个字眼的可靠物质。
只是在浪漫与现实之间总是难以找到平衡的支点。
相反地,主角奥古斯丁(约瑟夫·克罗斯饰)却幸运地走出了这个充满疯狂与压抑的现实,他不像母亲那么迷恋于过去与自我的价值。
他只是个不到十五岁的男孩,无论心志还是认识都无法让他在这个时间去理解身边的疯狂事件,可是命运却安排他必须面对这个匪夷所思的局面。
从母亲开始接受治疗开始,他渐渐了解到许多事情的复杂性,即使不时和自己的想法产生矛盾冲突却没有削减对一切的探奇心理。
神经科医生芬奇的古怪治疗方式让他有机会了解到这个医生家庭成员性格的非同寻常:歇斯底里的芬奇夫人为求在疯狂与理智之间寻找平衡点而弄得疲惫不堪;只靠《圣经》办事的大女儿霍普表面严肃正经而内心却也有发泄的欲望;小女儿娜塔丽看似前卫叛逆实际上内心埋藏着不为人知的伤痕。
如果不是他的母亲把他的抚养权给了芬奇医生,他可能还找不到自己潜意识里的渴望。
电影里有一个面对压抑劳累的芬奇夫人的片段,他从容不迫地对她提出了“我想吃微波食物”的要求,刹那间他终于解脱了,他了解自己需要的是正常的生活。
芬奇夫人那惊愕的神情也渐渐暗示着她的剪刀已然到达一种锋利得可以剪破恐惧的程度。
在入住医生家的日子里,他也同样接触到关于性的范畴,只是那扭曲的爱欲与错位的对象让他也走进了困惑的世界。
巧合地那个对象正是芬奇医生的养子尼尔·布克曼,他同样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面对无能为力为他治疗的养父他总是不可自制地破口大骂,内心深处的无底洞时刻召唤着他要冲破充满压迫的现实。
直到奥古斯丁在一次回家中发现母亲的同性恋情后,他渐渐厌恶起同性的爱情,对尼尔的欲望瞬间消解,让他重新审视自己是同志的事实。
其实对于他这个没有恋爱过的稚嫩孩子来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恋爱他是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取向,他和尼尔这一段关系仿佛是一种试探,只是他的挣扎是十分微妙的,甚至连尼尔也不曾察觉他的犹豫。
从住进这个家开始,他和娜塔丽最为亲密,但是直至了解她内心的痛处之后他才渐渐认识到为自己的苦闷找个出口的重要性。
娜塔丽在十三岁那年爱上了一个四十一岁的男人,她为男人赞许她的美丽而把一切都付出却换来了被抛弃的结果,不过是童年时无知的错误与伤痛。
突然之间,奥古斯丁想起了母亲的感受“我需要一个高天花板”。
不仅母亲需要,他,还有娜塔丽都渴望着。
于是他们不顾一切地桶破那个厨房的天花,尽情地尖叫,宣泄内心无法愈合的痛楚。
在世界上没有人不受伤,没有人不需要去发泄,我们谁都要一个更高的天花板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去呼吸。
他找到了,他知道自己无法看着母亲继续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而病下去,他宁愿忍受母亲的痛嚎也要把她送进精神治疗院,尽管到最后她的母亲还是逃脱不出自我制造的桎梏,容颜已经憔悴,心性依然不太稳定。
他无力于现实,但是他无法不解救自己,于是他选择离开,到纽约自力更生,尽管他没有谋生的能力,可是人生里第一个谋生的技能他已经清楚地有了认识。
剪刀在我们手上,但是有人经历一生也只回到原来的位置,剪不破命运的障碍反而弄得满身伤痕;而懂得运用剪刀的人就算经历千辛万苦,都总能剪破身上的压迫与苦痛,有时可能只需要一点放松与从容一切的障碍都不再那么难以冲破。
电影最后,芬奇夫人代替次女去送别奥古斯丁时,她想通透了自己往后的选择。
她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盒子,把可以挽救房屋的资产都送给奥古斯丁去谋生,“我这辈子至少要明智地投资一次”。
那么淡然,那么旷达。
好象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动作,选择就不再那么困难。
可是我们何时才有勇气找出那把在心底已然生锈的剪刀,并且愿意承受压抑在内心里难以解救自我的一切欲望与执着?
总有人需要找到,总需要去面对束缚在自身的枷锁,有人找到了,可是同样地有人总是找不到。
找到的人总是幸运的,他们在知道什么叫做快乐之前,已经明了伤痛的滋味,而且很深深。
觉得娜塔莉和书里的人物不一样哦,书里写她是比较胖的.但是电影里比较瘦还比较漂亮.我一直在想男主人公是不是年纪太大了一点,我觉得13-4岁的男孩子应该不长这样吧,不过国外的男孩子大概发育的早.\电影里还是有很多情节无法表现出来,医生的家庭成员也少了.不过我却是因为电影才把小说看完的.小说开始看太枯燥了.理解不了.
和以前的《美国美人》相似。
属于慢热性的家庭伦理据。
annette bening依旧宝刀未老。
看到最后竟然很是感动gusten:I'm going to new york.you come with menatalia:I'm afraidgusten:me too.we can do this . we have to.近两个小时的荒诞过后,主角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奔向一种新的未知的生活。
一开始。
生活是混乱的,甚至是荒诞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
暴露的隐私的。
其中,有些人可以彼此慰籍,有些人则互相攻击。
是环境不允许自己清醒而理智的生活?
还是自己顺应了环境选择无序的生活?
跌进这个陷阱便难全身而退。
最后natalia流着泪的脸,看着真有些唏嘘。
是谁在演绎荒诞,又是谁清醒?
片子讲述一个男孩,从小生活在他那爱幻想的艺术家母亲的怀下,在经过一系列家庭风波之后,男孩被送去母亲的心理医生家中抚养。
在心理医生家中,男孩经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怪异到疯癫的人们来带的或搞笑或悲伤或无厘头的事情。
看完之后我想说,变态吗?
也许是的,在一群疯疯癫癫的人中,如果唯独你是正常的,你会怀疑是否自己是另类的那一个。
这很正常,每个人生活环境不同,自然看事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想法和行为的偏差也会很大。
生活中,每个人都试图使自己看起来很正常,尽可能的寻找于自己有类似标签的人,或者尽可能的成为大众标签中的一人,从而不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
然而长期压抑内心的感受(如想法、愤怒)会使自己走上另一个极端。
carol觉得,不如坦然面对,如片中,每个人都努力的以自己觉得舒服的生活方式活着,即可。
挺黑色幽默的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他们一堆人看那督屎的时候 最可悲的我觉得不是男主角 而是那个老太``一个正常的却不能逃离这种生活的孤独人
今天终于看到了.配乐非常的喜欢,居然还有Quizas,Quizas,Quizas,因为近来一直在听,所以觉到好神奇. 故事非常耐人寻味,一直被带领着揣测谁到底更是精神出了问题,到最后自己也搞不清了,也许这也就不是作者想要弄清的事.有时候生命,生命还是自己的.我们都是在做一些节选.还有喜欢里边的服饰:))
美国版C.R.A.Z.Y
两颗星是给Gwyneth Paltrow 面子
如果心理医生比自己病的还重,那病人只能永不超生了.太神经质了,音乐挺好的.
看完全片感觉只有亚力克鲍德温饰演的父亲是里头唯一的正常人。
人生的存在就是疯狂且难以置信的,要么是骗子,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傻子。
大便和上帝?
可以回过头去看看那部自传体小说
因为是个人传记改编的吧,有那个时代的风情,是很奇特的个人经历,真的体现出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的感觉,所有成人都那么的神经质和奇怪,里面的孩子们都被带得不正常了。还好看到结尾彩蛋。大牌明星好几个,演的都很不错,挺有意思的故事。
2007.04.21
growing is not easy
???!!!! idk what to say??
没看懂
……好痛苦,真的能重新开始吗,看了更想死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捅天花板三星赞
里面的角色基本都是精神病患者,但看着都还正常。
很诡异
里面有些配乐不错!其余神神叨叨的,就这样!
一个变态找了一家子变态看病的故事
欣赏着它的幽默,会心地笑
狗激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