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导演很厉害 镜头下捕捉到的少女的内心 诠释了孤僻的幸子的残酷青春 没有父亲的爱 于是把感情寄托在小学老师绪方的身上 但是流言蜚语却让老师不得不落荒而逃 去了远方的电厂 母亲无助 幸子全看在眼里 在母亲回来之前换好灯泡 在床上睁眼等母亲回来后才闭眼 看到母亲崩溃 表面冷酷 内心却又煎熬 阿哲和 大叔是唯一可以给她带来快乐的人 阿哲约定10点见面 幸子在码头等待时翻出阿哲给她的糖 却发现那只是用包成糖的形状的一团废纸 幸子才知道阿哲已经完全没有钱了 开始我看到躺在阿哲房里的陌生男子还不明所以 却在影片尾声处出现的阿哲被打的镜头恍然大悟 或许好斗的鱼说的就是阿哲 而片中的夏子则是另一个亮点 剧中夏子是一个人缘好 令人羡慕的女生 她开始是真心关注幸子 是喜欢幸子的 她会叫上好友一起去叫幸子上学 会推荐她伴奏 帮她补习数学 帮她融入班级 但是当她要好的男生和幸子在一起之后 她就再没有办法继续保持那样了 尽管夏子在和幸子聊天的电话中鼓励她 装作毫不在意 却在挂了电话之后生气地上楼 用力地关上门 此刻她心里对幸子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幸子和阿哲逃掉了数学课去公路边倾轧马路逃课轧马路逃掉了数学课 而夏子看了课表 知道他们逃掉了数学课 于是拿上数学笔记本去往幸子家中 却意外发现幸子差点被强暴 她既同情幸子 却又抵不过内心的不甘 最终还是将消息散播了出去 最终让花坂知道 夏子仍旧在走廊上牵着幸子的手 不知出于愧疚还是伪善 她在其他朋友面前伪装不知道实情 也在体育课上(应该是得知幸子和花坂闹过之后)因为罪恶感而茫然 害怕握不住杆子 敏感的夏子当然知道幸子散播了留言 她对学校 朋友绝望 和大叔一把火烧了夏子的房子 在罪恶和善良边缘徘徊的她终于蜕变为害虫 影片结尾她去找绪方老师 在错过的时候 她小小地犹豫过 最终坚定地抛弃过去 抛弃了那些温暖的曾经
生活是没有逻辑的,因为未来是无法预测的。
如果电影是描述生活的,那么这样的电影也应该是杂乱无章的。
《害虫》讲述了Kita的一段青春期生活,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观看的当时也一定大部分都处于青春期,但是我们一定会觉得散乱没有头绪,因为青春期心理是难以捉摸的,对于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Kita国中一年级,未成年,有一个单亲妈妈,爸爸走了。
这是影片的家庭设定。
以下笔者会根据剧情做一些简单的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影片纠缠的线团理顺一些。
Kita是一个自闭的女孩,在家里和妈妈基本没什么交流,从妈妈的行事作风(无业,喜欢抽烟)来看,年轻时大概也是此类性格,经常逃学,有一个混混男友,两人的关系似乎不是以感情为基础的,是那种“我们都没有朋友,我们和周围的人都处不好,我们两个很像,于是我们俩自然而然在一起”的那种关系。
从这段关系大概推出他的爸爸年轻时大概也和混混男友差不多,于是和妈妈的性格相得益彰,想必Kita也是两人年轻时的计划外果实,所以爸爸走了,妈妈对她也是不冷不热。
一个人在家里都得不到温暖,自然不会傻到去学校碰运气,同学们少了她一个仍然是一个集体,似乎还更加积极向上,于是Kita更加自闭了。
一个不常说话的人其实是比常人具有更强烈感情的内心的,因为他没有宣泄渠道,但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朋友似乎也总是同类型的,既然不能倾诉,他们就总是通过一些逆反行为来发泄,如果理性看待,他们这种行为其实只是缺少被关注罢了。
最终,混混男友为自己的叛逆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影片的第一个转折。
男友可以说是Kita和外界生活发生关系的唯一媒介,一瞬间这条链断了,似乎生活也完全失掉了重心,就像洒落一地的弹珠,不知道先捡起哪个,不知道生活从哪个地方重新开始。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不得不提优扮演的N了,N几乎就是青春的化身,她纯洁美丽、活泼大方,最重要的是有一种能使Kita那类人感到温暖的气息。
我们也看到,导演安排了两种对比,在N开始和Kita相处前总是家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象征了一种重复无聊的学校生活;等到N开始和Kita同时上下学,家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N充满生气的脸,以及两人背上书包双生花一样的背影,这才是青春的本来面目。
看似一切都回到正轨,其实暗流已经开始滋生了。
如果闺中密友出现隔阂,男人无疑是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原因。
于是,N心仪的H君喜欢上了Kita,Kita有了一段大家看得见的恋情。
在这段恋情里,Kita似乎看到了和混混男友关系的本来面目,她似乎已经觉察到这些不相关的男人对自己来说,只是一些会说话、可以一起散步的东西罢了。
这种思想是Kita负罪感的一个导火索。
相较于导演所要表现的主题,这次给Kita的友情和恋情注定只是昙花一现,这些关于青春的美好只是为了说明它们都是别人的,你没有;就算你有了,也只是用来被剥夺的,用残忍得多的方式。
自此就到了影片的第二个转折点——Kita被妈妈所交往的男人侵犯未果。
通过一个未完成的性侵犯,导演彻底埋葬了Kita青春的出路。
导演显然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忠实拥护者,将性认为世界的第一推动力。
Kita因为父母错误的性行为来到世界上,因为青春期懵懂的性心理结交了混混男友和H君,混混男友显然是曾经父亲的化身,他的下场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最好写照。
Kita几乎不言语,电影镜头无非总是重复她的一系列动作,Kita几乎可以是性的化身,因为性也从来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赤裸裸的行为,屏幕上流露出以老师为假想对象的内心的呓语更像是对情人的絮叨。
等到后来被另一个父亲辈的强奸,虽然未果,也可以说是已经和纯真的青春一刀两断了。
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下Kita妈妈的反应,很暧昧,她的哭,是一种报复后的忏悔,还是真的对自己过失的自责,不得而知。
影片接着来到了第三个转折点。
Kita又和混混男友的疯子朋友在一起了,我们看到了女人的叛逆青春期行为,假一个疯子之手,显然更加触目惊心。
在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的过去后,影片终于要向这一切罪恶的源头——父亲那里前进了。
但是,讽刺的是,Kita最后并没有见到父亲,导演可以说是让Kita有意避开了父亲,影片从弗洛伊德开始,并没有从弗洛伊德结束,而是以基督原罪赎罪的观念结束。
最后,Kita既然认为人性是罪恶的,那么显然父亲也无能为力,一切最终还需自己承担,她走上了男人的汽车,驶向了自己的责任。
不过,Kita的惩罚,一定也是性。
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这是青春里苍白无力的另一面,太多的不幸与空洞并存,落寞得只想让时间就此停顿,一切消失于未然。。。
我们都没有改变现实的能力,所以喜欢在呆滞的时间里寻找梦想的碎片 对这个世界抱有的好奇,会跟随生活中的不安逐渐失去意义 生活,憔悴得如同睡梦 我们在城市的上空行走,相遇,转身,垂直站立 短暂的快乐,时间随着这了无声息的默契快速流走 当体温随着心跳上升,那样是为了证实我还活着 违背自我,毁去所剩无几牵绊,给支离破碎的心找个痛的理由 没有如何的得到过,没有如何的失去过 没有带着泪的重重的痛来击垮 现实在我们面前,太狰狞,太强大 把情绪化成文字,可书信也有看完的那一刻也许希望那么一个人可以读懂 安静,是欲哭无泪 孤独已经是最好的理由,如此无奈地独立地存活,犹如害虫一般 我们想要的幸福,也许就是遥不可及的长路
1、看了盐田明彦的《害虫》,记分场用了八页纸,不谈什么场景具体分析了。
发现有一些地方是自己感兴趣的,比如他会选取人物的部分身体纳入画面,调度人物,而不是移动机位,这样的话视点是固定在某一个地方的,观众的眼睛和镜头在这一时刻就重合到一处,同时这也是约束了视点,导演让你看啥你就只能看啥了。
另外他非常喜欢由点及面,先是取一个动作特写,再给你一个全景。
打出片名前,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家中,妈妈轻生的意念。
第二个是教室,女生们谈论宫崎葵扮演的女生家中的情况,同时苍井优也出场,苍的态度很明确。
第三个是宫的一个背影,摇至侧脸。
这三个场景,立刻让我决定看下去,不仅仅因为有两个喜欢的女孩在电影里扮演角色,也回为导演这种控制力,非常的节制,我对镜头的节制有好感。
看电影简介是一件无趣的事情。
我的乐趣不在于了解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也不在于一个人如何通过一个少女来表达那个世界成长里无法碰触到的孤独,而在于“书写”过程。
每一个场景之间,每一个承接下去的镜头,在观看的过程里面,欣赏着。
越来越喜欢玩这样一种游戏,每个场景当然是要承担情节或情感任务的,告诉你这个场景的主题何在,人物也给你,时间也给你,空间位置也给你,你会怎么设计这一个过程,你会如何调度你的人物,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视点,或者说你的内心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2、宫崎葵这样一个女生,她微微张开双眼的表情能在一个瞬间击倒我。
苍井优在片子里的光彩被淹没掉了,虽然还是那么轻盈的美丽,可是宫崎葵的眼神太有杀伤力了。
相比NANA,她那个年纪还没有长开,脸小小的,把所有的情绪都压抑在心里。
不是孤僻这个词,是孤单又压抑。
对于优的好处她也是明白的,还是不知道怎么反应,她对人是很直接的,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定会扑头赶上,所以她并不胆怯,一个能放火把自己家和过去烧掉的人不是胆小鬼,她只是无所适从。
在片子里,声音是个重要的元素。
环境音,打击乐都衬托出这个世界的吵闹与内心的烦抑。
再一次想到人与世界的关系,自己处在其中,不自知。
能否原谅自己也是能否前进的理由。
3、对于要发生的事有能力感知,却不去阻挡,到底是为什么?
只是,无论哪种结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没法去控制,控制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所在。
想,她的命运在哪里,会如何。
这是最后结尾没有让她和老师遇见的理由,哪怕她在车里看见了他,她还是坐上一个不怀好意的男人的车。
对命运不去掌握,这不是成人世界的规则。
她十五岁,父亲不在了,妈妈也不关心她,学校里有一个女生对她很好。
4、老实说,真的很欣赏里面一些场景的人物调度关系。
安静放松地剥开我眼前出现一双手交错着 你在我的手腕上捆绑一圈圈缠绕 我边哭边走 边走边哭 一滴血落在了眼前 世界是灰色的铁丝捆在她的手腕上她被催眠一般 安宁 感激 静静呼吸有些地方尖锐留下了细细深深的红印渗出了静静的血她的世界没有声音 没有语言没有呜咽她只是跪在那里望着角落求救静静等待世界滴答滴答我可以跟着你离开吗?
带我走吧。
我要离开这里。
在深海里呼吸。
去哪里呢?
没有关系,先离开这里。
先抵达下一站。
那个售买苹果的地方。
可以当一个人质派上用场可以做一件玩具被动的 被利用的 被工具的被移动的 主人与东西物体
葵在《害虫》中演的是一个问题少女,很压抑的一个人。
几乎通片地板着个脸,这个形象和长大后的样子(特别是NANA里的那个)实在对不起来。
只有在偶尔的两个镜头中才能看到葵笑起来的样子,还是笑着漂亮啊。
优显然就是一副没长开的样子,一脸奶胖,似乎能从两个滚圆的脸蛋上掐下几两肉来。
两个人似乎都叫 Aoi,只是翻成中文又有点区别,两个孩子。
这片子真是挺灰的,葵生活在单亲家庭,而且恰恰又是这么一个连自己都顾不上的母亲,葵逃课,交边缘朋友,干边缘事,最后走向堕落。
想起来当时的花也生在一个单亲家庭,只是家长们其实都还不错,花的年龄也大些,而且性格又更加开朗。
开朗的女儿是碰不上一个自杀的母亲的。
优在片里是个大配角,一心想把葵拉回正常轨道的善良女孩。
只是有点纳闷葵为什么不真的敞开心扉去接受优。
可能是认为优太优秀了,家庭很完美,自己永远都赶不上。
不过其实葵对谁都没有真的敞开心扉,就算那两个边缘朋友也只是一起打闹玩耍的玩伴,真要谈到自己,却是从来都没有过的。
或许葵一心想去寻找美好,只是什么都找不到。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8294352.html
迷上了看小葵的电影,从《NANA》,从《只想说爱你》… 但看了《害虫》后,我才惊讶,这样一个年纪的女孩居然能把主人公的迷惘,恐惧,迷失在生活中的感情表现的这么真实动人。
很喜欢影片里小葵闭上眼睛一路触摸着书架上每本书走过去,不经意间手指下意识碰到其中一本书便拿下来抱在胸前的那种感觉… 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想要脱离真实世界,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感觉去寻找自己想要去得到的那份东西吧…因为当我睁开眼睛时,我就真的不知道在这么多本“书”中,我到底想要去看,想要去读,想要去得到些什么了… 如果真的迷失自我了,该怎样回到过去呢?
和岩井俊二一样,盐田明彦的片子中充斥着青春的压抑与躁动。
固定镜头和长镜头,几乎没有配乐,看着屏幕上那个内向的少女,不动声色的抗拒着周遭的侵袭和伤害,可是有时,她真的无能为力。
宫崎葵饰演的边缘少女Kata有着安静的性格和破裂的家庭,母亲心理脆弱,甚至想到自杀,会在深夜悄声恸哭着用拳头砸地板,她和小学老师又一段美好的感情,可是老师突然辞职去远方一个发电厂作危险的工作;Kata因为同学间的流言而不愿去上学,终日和一个流浪少年还有一个痴呆叔叔在一起。
而苍井优则饰演一位非常善良的女孩,Kata的同学。
她努力帮助Kata,带她重回校园,甚至把自己喜欢的男生让给她,可是最后,母亲男友的一次强奸未遂还是令Kata走上另一条道路。
Kata带着傻子叔叔烧毁了自己的房子,在那美丽灿烂的笑容之后,她看着大火中的房子泪流满面,搭了一辆卡车去找老师。
最后,她们擦肩而过,她跟着另一个人踏上人生旅途……太忧伤沉重的故事,即便用如此淡薄的方式讲述。
没有唯美的景致,没有深刻的对白,甚至没有动人的表情。
片中主要有两段音乐。
一段是Kata回忆她和老师在一起的情景,伴着一首很好听的女声歌曲,温馨惬意;一段是Kata和傻子叔叔在烧房子之前准备汽油等等,伴着有激烈鼓点的摇滚乐。
整部片子都很安静,对白也很少,且没有强烈的语气,这样的摇滚乐突然想起,让人心中振奋和紧张起来,也预示着故事的高潮即将来临。
下边八卦一下。
片中宫崎葵和苍井优的扮相都是普通的学生装,非常好看,可是我觉得唯一的不足就是眉毛修的太细了,以至于我开始都差点没认出来她俩。
另外,发现一个帅哥,就是最后的coffeeshop guy,伊势谷友介。
这是盐田明彦在01年的电影,获得了2002年日本电影专业大奖的最佳影片奖,而盐田明彦本人也凭借此片赢得了最佳导演奖,也让女主角宫崎葵问鼎法国南特电影节影后。
不过,最初打算看这部电影是冲着宫崎去的,小妮子是目前最欣赏的日本新一代女优,整体感觉是优质,无论是演技还是个人生活。
初次见她还是那部自在票房上大放异彩的《NANA1》,虽然那时完全被MIKA的大琦娜娜迷的不行,而AOI的可爱的小松奈奈总觉得没劲了点,就是日本最传统的卡哇依女生,不够漂亮,傻乎乎的嗲声嗲气,可是后来知道AOI因为拒绝床戏而拒拍《NANA2》时,真想给小妮子拍手叫好,难得在现如今日本女优写真到处飞的时候,还得有一个如此洁身自好,不拿身体做戏的姑娘,还有去年的婚讯,着实让人佩服小妮子敢作敢为的真性情。
而《NANA2》中市川由衣无论从外型还是演技上带来的失望,着实让笔者体会到AOI是如何的难能可贵,并且对MIKA的大琦娜娜也没了感觉,反而正式爱上了这个长相平凡,眼睛明亮的姑娘,后来又看了她的《现在只想爱你》,《初恋》,甚至连《初雪》这样冲着人气和票房,没什么内容的片子都看了。
还是喜欢她多演些文艺点的片子,太票房和俗烂的片子对她多少有些浪费资源。
也很高兴在电影开始没多久,惊喜的发现了一直欣赏的另一个女优——苍井优。
认识她是由岩井俊二开始,《花与爱丽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还有后来的《蜂蜜与四叶草》,《彩虹女神》,到最近热播的日剧《料理仙姬》,她都是干净简单的美丽,带着babyfat的脸,微翘的嘴唇,眼角的泪痣,始终那么清新可人。
虽然YUI在里面的戏份不多,也没什么发挥的余地,可还是很高兴的看到两个演技派小姑娘间的轧戏。
起初不太明白电影的名字,后来查了一下,“害虫”,意指引发周遭不幸且自身不幸连连的女主人公。
不过看完片子反而觉得“害虫”不应单指KITA,她并没有带给周遭人多少不行,相反,她的不幸和绝望都来源于她周围的世界,和老师的感情,缺失的家庭温暖,朋友的死亡,和小男友的分手,差点被妈妈的男友的强暴。
这些不幸都不是她引发的,而是被强加的。
本身是自闭沉默的孩子,缺乏感情连接,又怎么会自找麻烦的把那些有的没的都往自己身边招?
是那些自私冷漠的人们自己,为了世间的所谓道德,自身的欲望和悲戚,而不惜去伤害别人,即使这个女孩只有13岁。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也许KITA和小学老师的感情连系是有错的,可是从KITA的角度出发,她只是一个缺乏父爱和关心的小少女,面对冰冷的家庭氛围中,身边是屡次寂寞的自未遂的妈妈,母女之间也没什么言语和情感的交流,这样的KITA怎会不需要人照顾?
当KITA用脚趾开启唱片机,安静的坐在椅子上,身后是最爱的老师,温柔的用毛巾擦干KITA的头发,这样的气氛是寂静沉默的暧昧。
不甚合适的一对很容易就会在可怕的流言和成年人自身道德规范的强劲攻势下土崩瓦解。
老师离开,KITA也不再去上学。
爱还在。
一、黑夜偶遇少年一个夜晚偶遇帮助自己吓退跟踪自己的中年大叔,靠交通事故欺诈钱财的少年,开始有温暖的感觉,终于有人可以分享寂寞。
寂寞的人在一起,往往言语甚少,只是沉默。
一个眼神,一个浅笑,你懂,我懂。
是否我们很久以前就认识,幸好为时不晚,感谢那个夜晚,还有那个变态大叔,我是否也应该谢谢他?
天亮我们已经是朋友,同是缺失,同样渴望,除非相互依靠才得安眠。
直子说,“我们如同无人岛上的光屁股孩子,饿的时候吃香蕉,寂寞的时候相抱而眠。
” 可是,我们毕竟不是木月和直子,我们相互依靠,可一旦有人离开,生者还可继续,如同在行进中与同伴走失的迷途虫豸。
那些体温的碎片依然让我相信你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朋友,只有你会担心我是否真的会被撞死,阻止我的任性而为,在无数逃离校园的日子里,陪伴我寂寞受伤的心。
还有精神异常的SHUZO叔叔,三个人的世界可以如此简单而美好,我们都有孩童般的笑声和欢颜,垃圾环绕的破屋成为爱的集聚地。
二、最爱的老师老师果然还是惧畏人言的啊,我不是很懂,也许真的是因为太年轻,没有什么可失去,才这样肆意妄为,任性的喜欢上老师,明知这样是不对的,但我从未将它看作一个错误,只是我喜欢的人恰恰是自己的老师而已。
真不明白为什么在人们眼中是这样罪大恶极,连老师自己都认为自己错了吗?
老师,我要从新上学了,因为陪伴我沿街游荡的少年死去了。
三、妈妈不能再快乐了自从爸爸离开后,妈妈就没有笑容了。
深夜脑袋撞墙的声音,隐忍的哭泣声,我们变成了没有语言的母女。
可是我知道,她很寂寞。
终于又看到妈妈的笑容了。
一切如此简单,只需要一个男人。
可是这个外貌和善的男人,竟然企图强暴我,幸亏被下学的NATSUKO及时发现,可是妈妈,你什么也没说,只是哭泣,只是哭泣,我知道,你又陷入了绝望的泥沼。
可我已经不知道怎样爱你了,我想,你也是吧。
妈妈,请原谅我竟然和SHUZO一起烧了我们的家。
请相信,当房子逐渐从我眼前燃起时,我是那样的害怕。
我不知道你是否会原谅我,此时我只想逃走,远离,流浪。
四、NATSUKO,谢谢你在我被流言蜚语逼得无处可退时,在老师离开了我时,在妈妈被寂寞打败时,我只是忍,只要沉默就好。
谢谢你,NATSUKO,在一切都试图吞没我时,一直这样的陪着我,及时我冷漠,不言不语,似乎我们不再是最好的朋友,可是你还是相信我,鼓励我,保护我,在和HANASHITA的交往中一直力挺我。
可是,你也是喜欢他的吧。
为什么在他牵着我离开时,我竟没有留意到身后的你寂寞的表情?
是我太自私吗,活在自己的世界太久,渐渐看不到爱的光亮?
NATSUKO,谢谢你在众人异样的眼光中牵起我的手,穿过那阴暗窒息的走廊,也谢谢你总是试图留在我身边,陪我一起面对那些质问和疑惑。
NATSUKO,对不起,我总不能给你的关切和爱以回应,我想把一切埋藏。
可是我们的友谊,你会一直坚持是吗?
即使对方是如此被动的我。
五、HANASHITA,我原以为你会是不同的你果然觉察到了我的躲藏,也许我是在害怕你会有和他们一样的疑问,害怕我不是如你想象的美好。
你是单纯的少年,我以为你会帮我忘记,你会给我新的希望,连你的吻都那么青涩稚嫩,少女梦幻的单纯悸动。
HANASHITA,对不起,也许我从未爱过你,喜欢倒是有一些的。
要不你看,在那么的无力承担面前,我竟这般想逃,想见老师,也许他是唯一会无限包容爱护我,而没有这些那些要求规定的人,他是像父亲一样的爱人。
可是他却没能及时来见我,所以我选择了跟另一个陌生男人走,即使那是另一处没有希望的深渊,却是我绝望的归途。
至此,我的故事也算讲完了。
余下的时光,已没有物事可以纪念,只是我会不断吟唱,婉转低回,填满所有虚妄和空无,直至破灭。
P.S:影评?
随笔?
抱歉,我也不知道。
第一次知道宫崎葵,是与雅人叔共演的《丈夫得了忧郁症》,里面那个扎着两个小辫、整天迷糊的妻子和那个囧萌的蜥蜴一样让我心生欢喜。
于是,开始去了解这个叫做宫崎葵的姑娘。
她的演艺经历令人嫉妒,一帆风顺地不可思议。
16岁便获得了法国南特三大陆电影节影后,随后,是一连串的日剧学院赏最佳女主角、日刊体育电影赏影后。
这是个怎么样的姑娘?
我感到疑惑和好奇。
然后,我看了《害虫》。
然后,我明白了这个姑娘辉煌的理由。
《害虫》是部压抑的片子,很黑暗,一开始像是默片,没有对白,只有人物彼此交流的眼神和风吹过街道的声音。
宫崎葵饰演的少女幸子不去上学,却和靠小偷小摸赚钱的隆夫、精神脆弱的中年人久藏成了朋友。
我始终记得幸子和久藏在大马路上踢易拉罐的样子,幸子的笑声透过屏幕传到我的耳朵里,那是属于十六岁少女的笑声,是真正纯洁的没有担忧的笑声。
而这样的笑容,却是在空无一人的大马路上,和流浪汉踢易拉罐,这样的青春,是和同龄人格格不入的青春。
幸子为什么不去上学?
因为她和小学班主任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学校传得沸沸扬扬,走在学校的走廊上,有的只是无处不在的指指点点。
幸子只有16岁,她承受不起这样的指手画脚。
在学校里,她感受到的只有孤独,漫无天日的孤独。
她的无助,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出口。
在家里,她一个人修坏掉的灯泡,吃冰箱里的小罐酸奶。
她的父亲从未露面,而她的母亲,自杀未遂,消极堕落,每晚深夜里用拳头砸地板。
幸子是病态的,她是一个性格畸形的少女。
而她又是渴求关爱的。
这让我想到了松子的一生,也是那么的渴求爱,乃至于以飞蛾的身体扑向了熊熊燃烧的火焰。
和学校男生轻轻的一吻,是幸子内心尚未泯灭的对爱的追求,用一双纤细的手弹奏班级合唱的曲目,是幸子挣扎着回归正常生活的试探。
尽管幸子对于学校的同学依旧是板着一张木然的脸,而谁都能看出,幸子木然的背后是她原本冰雪的初融。
生活总是捉弄人,重新上学的幸子回家之后看见了家中站着母亲不久前结识的男子,手里拿着绳索和胶布。
他想要幸子,想要幸子年轻而鲜活的肉体。
住在附近的同学夏子撞见幸子不堪的一幕,然后第二天,全校人都知道了幸子在家中的遭遇。
流言蜚语再一次像蝗虫一下铺天盖地地袭来,连那个喜欢幸子的男孩都在空荡的教室里质问幸子事情的真实。
幸子没有回答,也没有否认。
她只做了一件事情,和流浪汉一起用4瓶装满汽油的燃烧弹烧毁了夏子的家。
警笛响起的时候。
幸子搭上了一辆陌生的卡车,她要去找她的小学班主任绪方,她要去找那个她可以借以求生的浮板。
卡车与消防车背道而驰,幸子抱着一个鲜红的苹果坐在咖啡厅里等绪方来。
影片的最后,幸子被一个陌生人带走,车子和绪方擦肩而过。
全剧终。
宫崎葵演得很好,完全超过了一个16岁少女所该具有的演戏才能。
烧毁夏子房子的那一场戏,幸子一开始是笑着的,她递给流浪汉一瓶又一瓶燃烧弹,她用她最纯真最善良最灿烂的笑容鼓励着流浪汉,她知道流浪汉精神不正常,而她却乐意流浪汉这样的不正常。
笑着笑着,幸子脸上出现了惊恐,她连退几步,捂着脸哭泣。
镜头切换,是夏子家燃起的熊熊大火。
盐田明彦拍了一部《害虫》,成就了16岁的宫崎葵。
可以说,宫崎葵在里面的演绎展现了青春淋漓的残酷,还原了一个走投无路绝望的幸子。
我们经常怀念青春,经常去看那些青春电影,在漆黑一片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
而其实,大多数人的青春波澜不惊,平淡得容不起咀嚼其中滋味。
那些始终没有得到过的东西,才是最珍贵最情愿用余生去追求的。
比如女生飞扬的裙摆,比如球场上挥汗的少年,比如疼得让人流泪的蜕变。
有些事情,现在想来云淡风轻,而放在当时,却像是世界的终结。
影片里,幸子坐上陌生人的车,不知道车子终将开往何方。
我们每个人身边何尝没有过这样的幸子,他们或许是毕业照上那一个无名的面容,或许是校园暴力里的一个无辜受害者,或许是街角踢着易拉罐的野孩子,只是希望在看过影片《害虫》之后,所有的幸子都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就像宫崎葵笑起来的阳光。
甜蜜。忧愁。悲伤。
这摄影真的是恨不得直接舔到腿上去,节奏极差,片子也挺烂;换成现在的审美,站苍井优旁边唱歌那个多半会被捧成神颜;本质就是为了捧红宫崎葵而拍的长视频,那个时代很流行这招,四月物语也是如出一辙,现在的还有二阶堂以及水哥女
日本文艺 跟台湾文艺相比 有点特别。是文化差异的原因么??
家庭、校舍和自我共同引出《害虫》这个名词和标题,盐田明彦在电影的开头即清晰呈现了三者的关系。然而到了后面论证展开时却又不觉得罪恶会从校园里直接跑出来,于是将这个缺失良好教育的恶果全部推给了社会和家庭。影片把时间和笔墨花费在家庭描述、社会互动以及自我坦白当中,学校则被处理成了一个模糊暧昧的地带。
已经分不清苍井优和宫崎葵了.....这片的节奏好慢啊,很压抑.故事很简单,
影片並不長, 但對白絕少, 因此略顯沉悶. 像字幕旁白一樣, 影片敘事風格更接近少女日記式的斷斷續續, 日常化, 但卻能更真實描繪青春期的反抗與絕望, 很令人壓抑. 這樣一個少女由宮崎葵來扮演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一個少見的同時擁有明媚與自閉兩面性的演員.
画虎不成,虎头蛇尾,浪费时间
悲伤的宫崎葵,阳光的苍井优。
死闷
音乐不错
小优和宫崎葵。黑色的青春。
实在不如月吟
竟然忘了情节,不过两位美女我都很喜欢~加一星吧~
比较沉闷,我感觉是主题不明
原來就是這種風格的片子。潛意識中的記憶。今天下午台北陽光燦爛。在掛著米色窗簾的DVD區看完。猥瑣的中年男子形象都快成了日本電影的母題。
又属于这样的标签 隐晦 残酷 青春物语……她最终相信世界的天性是恶毒 将夏子家付诸一炬后走向不归……
有点分不清北和夏子 长得好像 就差几秒钟错过了一生。
电影没什么意思 要表现残酷青春还是什么?然后女主是我最讨厌的小清新宫崎葵 苍井优演技真是演一片毁一片..拍拍写真就好了嘛..
过不去的青春期。
俩细腿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