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Stiller最近貌似老演这种人生哲理片。
Adam Driver最近老看到,高的竹竿儿似得又总是吊儿郎当演一hipster,爱不起来。
俩人对峙和岳父演讲交叉那段音乐太赞。
STILLER和NAOMI夫妇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那段参加啥CULT组织的经历真心让人觉得纽约生活丰富多彩。
在北京呆了仨礼拜终于回到香港,下飞机的一分钟刷出一封邮件一项目死了。
呵呵呵,也好终于下周不用回北京了。
其实年轻时我们总是装着不care,小清新,文艺复古,其实内心比谁都渴望成功又不择手段。
直到中年时看似拥有一切的中产生活,apple TV, kindle和每天准时去健身房,11点睡觉,其实内心却总感觉郁郁不得志,打心眼儿里嫉妒年轻人的活力和live in the moment,惆怅又患得患失。
岳父作为一人生赢家则轻松一笑,年纪大了也终于看开了,该装傻时装傻,该不CARE时才能真的不CARE.这类电影最后总是主角找到了自我。
STILLER终于放下纪录片和妻子休假。
等飞机时看到DRIVER终于也是成功了,STILLER也终于释怀了。
”HE'S NOT AN ASSHOLE. HE'S JUST YOUNG.“也许这是我们全都必将经过的过程,谁都无法逃出这个魔咒。
在想自己现在处于哪里,貌似也是在两者间挣扎呢。
在一系列枪战,恐怖, 烧脑的快节奏电影席卷后,吹来了这么一部相较之平淡的作品。
我当时看到很多人都说看不下去了,我还是本着我一贯不看过万一漏掉什么大智慧的心理尝试看了下去。
像很多人一样我以为电影又是在谈中年危机balabala之类,导演用了将近一半的时间都铺垫了这个假象,到最后你才发现这里面还涉及阴谋论和纪录片的探讨。
其实不然,将近一半的假象和后面的一系列转变并不冲突,它们是一个整体。
这对中年夫妻在初遇这对年轻人时,Josh兴以为自己交上了真命一对,他仿佛看到了枯燥中年生活的里的一丝悸动,他学着年轻人的样子着装打扮,做着年轻人的事情,以求找回一颗年轻的心,一点火力,即使被诊断为关节炎在所不辞,此刻Josh乐此不疲呢。
他的妻子也这样的年轻生活着迷,跳起嘻哈,等等。
这对中年夫妇接近了这对年轻人的生活,发现年轻一对好有生命力,他们不在乎名利,想到什么做什么,且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过程的美好,不为自己拿不稳东西而自怨,不会刻意要求自己做什么,想不出来的事情他们不会上网查,好像不知道会怎么样似得,他们就不想,活在当下,总之微博上少不了这些东西对吧,大家也都懂的。
看到这,你或许也会有种:FUCK!
这TM的才是生活!
的感觉。
当然,这种类型的电影也确实多。
接近年轻人的生活后,导演细讲了和Josh的工作与年轻人产生的碰撞,Josh十分欣赏年轻人的作为,他们似乎乐在其中还有所成效,而自己专心投入却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自然就有了后面的种种不爽,认知失调嘛。
只到无意中发现采访对象桌上的冰淇淋他才恍然明白了一切,我不知道大家这时候这么想的,我当时脑补后面的剧情是Josh一番正义之词的输出成功击杀Jamie,Jamie羞愧难当,然后一起觉悟了。
2333,当然,这种类型的电影也挺多。
看到最后我们都知道Josh“失败了”,没有在乎过程是怎么样的,那段对Jamie的斥责和演讲形成了荒诞讽刺的强烈对比。
SO?最终我们还是过好自己的生活,又能怎么样呢?
结局Josh也算是真正的扔掉了“帽子”,而电影里扔掉帽子的那一刻他是愤怒的,充满对Jamie的鄙夷与不屑,而结局,Josh扔掉了那顶不属于自己的“帽子”,什么年轻人自由自在,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其实从来没有变过,和自己年轻的那时候一样,只不过换了皮囊而已,那些刺激荷尔蒙的元素在无声的掩饰着年轻人内心的暗潮汹涌,野心的欲望从来不会被淘汰。
剧中我们也看到了年轻人生活中并不那么美好的地方,他们的感情并不像表面那样超然一切,有着背叛,有着荒诞,不知道自己要的什么。
对方背叛了我,我也如是背叛,去和另一个人放荡报复对方,用性,酒精填平内心的空虚,而不会像Cornelia一样,在Josh饱受挫折时,坐在他的身边听他倾诉。
另外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年轻人也不可能像表面一样活的潇洒。
看到这,不免有人会浮现谁对谁错这种思考。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年轻时标新立异,中年时墨守成规还是年轻时故作深沉,中年时故作青春都不重要,我们不需要在任何期间为做了看似和自己年龄不符的事而烦劳,也不需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和年龄相符的“那个人”,就像纪录片一样,虚构或真实?
随你自己。
PS:这部作品还是能从不同层面去思考的,我认为是不错的电影,另里面那首嘻哈是什么歌,有人知道吗?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曾影响我对女神的花痴。
影片阵容强大导演是诺亚·鲍姆巴赫 ,《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编剧。
善于捕捉人物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无论是中年夫妇的生活,还是不同时代人物的相似与不同,都是他乐于表现和探讨的问题。
本片中的主角夫妇由《博物馆之夜》的男主 本·斯蒂勒和以《穆赫兰道》闻名的女演员 娜奥米·沃茨出演。
前半部分探讨婚姻中年危机问题寥寥几笔,后面又转入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感觉顾此失彼,都未击中要害。
片中依托中年夫妇的生活和年轻人的艺术创作,都在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我们老了之后,追求的有什么不同。
人物和时代的反差,都是只衬托的元素。
电影通过情节的设计和最终的结局,给出了一条很实际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归根结底,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依旧急迫的向上攀爬,努力成为成功的成年人。
而成年人总是在上年纪之后,有种患得患失的隐忧,觉得自己似乎错失了什么,从而很想重拾青春。
首先我认为导演很成功,从头到尾掌握了我的情绪。
其实开开头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年轻男子并不是他们所说的很“慷慨”或者什么,也就运用结尾本说的最后一句话来概括吧---“其实他没有错,他就是因为年轻。
”看的中间一度想关掉,感觉好憋屈,感觉好不顺畅,感觉很不好,可是我就在快接近高潮的最后十分钟之前我打开窗抽了根烟,我想,我之所以这么不爽,也之所以导演是成功的。
一直不太喜欢纪录片,可能是还太年轻,也像女主父亲说的纪录片也就是还原真实并且运用合法的电影手段,我希望将来可以接受,不知道力克胡哲的《我和世界不一样》是不是纪录片,像这种励志的真的是每低潮必看。
每次看本·斯蒂勒的电影真的都是在考验我的耐心,也可能不是耐心但是就是很奇怪,比如《格林伯格》,好在我看的时候是夜深人静,所以我耐着性子看完了,感觉还行,因为有一句台词很不错“hurt people,hurt people,just like me. ”我觉得值得看,一定要耐着性子,也不要期待太多。
电影时间来到了2014年,主角说不敢相信离06年已经8年过去了,是啊,我也不敢相信。
看过本片之后,我立刻想到了2010年的《鲶鱼》纪录片事件。
本片提起的25岁年轻人从facebook上找寻老友,然后发现他是阿富汗老兵的事件,和纪录片《鲶鱼》非常相似。
《鲶鱼》是有3个纽约的年轻人,他在facebook上和一个网友少女相恋,他太爱这个女孩于是想和她见一面,结果却发现女孩在facebook上的所有信息都是假的,一切的相互支持的照片、朋友、合影、关系都是编造的,从一个facebook的一个平常故事跌宕起伏的打假故事。
自《鲶鱼》在圣丹斯电影节一炮打响以后,对本片的质疑就开始了,很多专业人士都认为剧中过于戏剧化的人是导演找人安排的,整部纪录片是伪纪录片类似《女巫布莱尔》。
后来据说制作人已经出来承认是假造的,但是又有人说没有。
反复争夺到今天依然没有结果。
而一部描写打假的纪录片本身造假,这真是巨大的讽刺,而这种讽刺恰恰是我们千禧一代人的时代特征。
这就像我们中国的韩寒事件,韩寒自少年得志以后就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如鱼得水,在各种话语之中游移腾挪打运动战。
从他被质疑造假至今也已经过去了3年,韩寒到底是不是造假,还是没有结果。
而自韩寒被指造假以来,挺韩寒恰恰是被称为“中国唯一敢说真话”的媒体,南方系。
包括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网易、新京报、财新甚至很有气节的名人比如陈丹青也不惜说“我不管韩寒的文章是不是他写的,文章好就是好。
”韩寒后来发了新三篇,立刻招致左派人士抵制,然而又因为左派人士的抵制却让方舟子成了众矢之的,自由派人士骂他是诋毁自由偶像的小人,左派人士又因为韩寒挺他,因为转基因议题而骂他,而”韩寒有没有代笔“呢?
有还是没有?
转基因到底安全不安全?
安全或不安全?
没有结果。
就像本片最后,老岳父对主角说的:”为什么一定要非黑即白,情况变了,价值观变了。
“如今,《鲶鱼》被mtv转拍成了个捣乱、低幼真人秀,而韩寒开始成为赛车手偶像,用最近报道的话说”喜欢的人都是喜欢看他赛车的人“。
让我想起了谭震林老先生的话:”我不应该活这么大岁数……“。
世界总是在变化……ps。
这不是一篇合格的影评,因为对本片我没有谈什么,以下谈一些看法:电影不太恰当的描写了年轻人的生活,作为千禧一代人,我们有自己的困惑、痛苦和枷锁,而不是如电影所说的,就是一天的犯二。
而当今社会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价值真空,爱情、亲情、家庭、国家都在变化,在重新定义,旧有父权社会崩塌,没有新的价值观顶上来。
这个问题,电影有谈但是把这一切归为”时代变了“过于简单化。
其实还是以中产艺术中年男的角度来谈中年危机,过于表面、过于形式。
naomi watts表演很好。
高一的时候,那个普通话糟糕得一塌糊涂的地理老师曾在某节自习课和我对视。
当时我坐在讲台左边,饮水机右边。
后面是身高不足1米5喜欢东方神起的女同学们正埋头写作业。
她们为了和前面这个1米8的壮汉打成一片,一直努力安利他东方神起的种种,以及分享各类班级八卦,务求倾听,被爱,和同仇敌忾。
那个下午地理老师饶有兴致地看着我,良久说了一句,xc,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后来我花了十年的时间去仔细玩味他那句话的含义。
而在这十年里,我明白,我应该成不了大事了。
什么叫成大事。
鸡哥当年和我提及某位女同学时,说她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将来必定是成大事的人。
我没听出他话中揶揄的意思,感受更多的则是褒奖她的意味。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谁不背负点血海深仇,死人堆里爬出来,死人堆里再爬进去,沉着冷静,心思细腻,再加之有手腕,懂交际,敌我双方游刃有余,撕逼撕得固然精彩,爱也爱得极端深沉。
我们当然要提到道德情操,体育精神。
鸡哥大概觉得那位女同学早已抛弃种种原则底线,向着美好明天发足狂奔,由此更可成大事,所谓不拘小节,便是如此。
以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姑娘为例,引申至古往今来,倒也是以小见大,管中可窥一全豹矣。
但什么时候大家认为的成大事,必须条件就是心狠手辣,不顾道德了呢。
这不禁让我有些背脊骨发凉,想到大学室友书桌上摆的一系列成功学书籍,大多都是类似厚黑学一类,他每每朝我微笑的时候,我都害怕不知何时他一把尖刀就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我并不鄙视长袖善舞,面厚心黑的朋友们,起码他们最常说的不还是,你看,我虽然对别人怎样怎样,但我对你是真心的啊!
每个人看待成功的角度当然是很不一样的。
因此获取成功的手段就变得大相径庭。
我的确在渴望一段闪耀的,做作的,世俗的成功。
让每个人都由衷地嫉妒我所得的成就。
我永远明白那些巨富,那些明星,在提及自己苦痛生涯时候的添油加醋,也相当厌恶你知道,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和和安静,让我们成为在路边鼓掌的人吧这类饱汉不知饿汉饥的狗屁发言。
我是真的缺钱缺事业啊大哥!
我也深知自己的缺点,比如反应慢,偶尔的懒惰,表达能力欠缺,另外,也诚如朋友所说“你真tm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倒霉的人”,的确运气上也稍微有点那么不尽如人意。
但我如每个普通人一样,都在努力战斗,也不抱怨生活,只是大多数时候因此而陷入焦虑和担忧。
向往着我的成功是一记强有力的直拳,不拐弯抹角,永远勇往直前。
正如海贼里T骨大佐的剑招,直来直去,大开大合,他在全海贼里只有几句台词,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则是他在风雨中对索隆说,“我讨厌弯曲的刀法!
”。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还是一个字,蠢。
就是智商低,不存在情商低这一说,之于我,情商低,实际上还是智商低啊。
大多数青年抱怨时运不济,怀才不遇。
蠢就蠢在你爱抱怨,你有这份时间你倒不如仔细研究,努力打磨,过程中即使使点小手段,稍微违背一下你的原则和尊,不,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你自己已经催眠了自己,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都是天要下雨,爷爷要死,房子得买这类的刚需。
你看jamie干得多漂亮。
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成天一副抑郁得要死的表情,眼神里饱含着我要为理想献身,但我可是一朵白莲花啊的情绪,是真的要不得的。
虽然jamie的种种行为的确恶心到我了,但还是那句话,成功的花,你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谁tm知道当年他干了什么吊事。
相比大多数青年,jamie工于心计,但起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不得不说,他干的很漂亮。
而如果你一定要说,不择手段,力求成功,这是年轻人才会去干的事,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牵强了。
于是回到影片,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印象里,年轻人是热情,单纯,直白,向往纯粹的,而大人应该是工于心计,敷衍了事,深藏不露的。
也就是这样的刻板印象,才导致了一张老好人脸的本斯蒂勒上套了。
关于本我得说几句,他总是自带一副我努力向上,我是老好人,我靠,我怎么这么倒霉,算了,我内心平静,我可以和自己和解,我不和世界一般见识的表情。
虽然是面瘫,但他主要走内心戏,他的世界你不懂,他不怪你。
最近的电影很流行这类厚黑成功学,比如夜行者,华尔街之狼。
也挺感谢这部电影,能突然把对于成功的不同认识摆在25岁的我的面前,我的意思是指,我真的以为他们是要讲中年危机来着。
正面的情绪还是要有的,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应太容易被人影响。
我依旧追求爱和美丽,我这朵纯洁的白莲花怎么能这么容易被你们糟蹋。
我知道不说谎,真性情,直来直去的成功可能很难,但我仍然愿意试一试,哪怕中年后变得庸碌,只在酒桌上喝酒吹牛,回到家开着电视睡一整夜。
看的时候真怕突发心肌梗塞 看得太难受 我又没老 我难受什么呢 大概觉得无论做什么都逃不过和剧中人物一样的命运循环 如果只是年轻-年老的拍摄顺序 大概会觉得这完全是一部无聊且又浪费资金只是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的电影(好多定语,是因为英语学多了吗)但这样的对比 这样的 从某一程度来说的倒叙 这样的 把平凡中的黑色幽默和可笑滑稽直愣愣展现在眼前 真的让人又愤怒又无奈 只得拍拍自己胸脯安慰自己 乖 这只是电影而已 而这样的拍摄手法 如果按照年轻-年老来拍 不就是Josh对于纪录片的执念吗 所以 别说什么亵渎 如果你足够年轻 你接受得了一切 也不会去提出这些疑问 不行 自圆其说我还是心肌梗塞 难道婚姻没有孩子这个媒介就无法平稳跨越中年危机吗 难道看到过再多年少轻狂和中年失意也逃不过生而为人宿命的安排吗 “Face the reality, we're boring. Life is boring, but it's real.”悲剧隽永,一点都不假至少让今晚变得不平凡
写这个长文只是为了<图片1><图片2><图片3>
<图片5><图片6>
<图片9>
看了很多电影讲期望,讲被英雄改变的生活,被别人丰富的人生。
但是这部电影讲自己的生活。
冷暖自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
而主角夫妇已到中年,更是在很多苦恼之中。
男主的事业毫无起色,还在成功的丈人的阴影下;和妻子的婚姻开始就没那么浪漫,现在更是已无激情;同龄人都有了孩子,但两人无法要孩子。
生活很惨淡,却还得撑下去。
我们总是期望有别人来做生命的贵人,改变自己的生活。
导演给他们安排了贵人——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相处的自然,他们年轻的生活方式,他们新鲜的婚姻,他们对自我的坚持,都吸引着这对已经深陷中年危机的夫妇,一切好像都有了活力。
他们渐渐疏远了同龄的朋友,开始学年轻夫妇的生活方式,一切变得好似相当不错了。
但是梦总会醒。
终于,男主发现自己的人脉开始变成男二的人脉,而这小子原来一开始就是在利用自己。
其他的事情也很糟糕,他们之前的朋友开趴没有叫他们,和年轻夫妇的关系也有点扯不清了。
由于他自己的固执加上年轻人精明能干有竞争力,很快他失去了所有人的支持,而男二拍成了自己的电影,代替了他的梦想。
想挽回的男主终于找到男二不厚道的证据,但是,只是在道德上胜了一筹,好吧,他确实用了手段,所以呢?
但他确实拍出了你几年都拍不出的电影。
这种失意的感觉一点不会错,年轻的时候以为活力永驻爱情长存,但当辉煌成为过去,自己终被超越的时候,那份不甘和无力似乎是在嘲笑着自己。
于是不得已想着,人生就是这么无奈的,消极,悲观下去。
但谁不是经历着渐渐独立,渐渐被替代的过程呢。
与其期待别人的扶持,期待自己不可替代,不如做自己的选择,享受自己的成长。
这是生活最终给予的礼物。
看完电影,我还挺喜欢的,不管是色调、结构还是节奏。
前慢后快,后期发展很迅速,最最后又慢了下来。
我能理解Jush为什么那么气愤和泄气了。
他本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容不得作假,即使事件也是真实的,但是将别人的东西套在自己身上,这就是二次创作而不是生活本身的真相。
他应该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开始他们教他一些很新潮的打扮,行为什么的,他一定很开心,好像又年轻了一回。
但在宴会结束后,他应该有点心灰意冷了吧。
他宽容他,我想他能理解年轻的他们的行为。
纪录片是将真实以电影的方式展现在更多人眼前。
但如果变换当事人,还能称之为纪录吗?
纯粹的人敏感又简单,不行就是不行。
他之所以泄气是因为所有的人都不认为这是个大问题,只是原事件换了一个人展示出来。
其他的人不能遵守一个原本该遵守的原则,让他觉得失望。
就好比我遵守着不随便乱丢垃圾,我原以为他是把垃圾丢到垃圾箱中,才发现那处只是一些人默认丢垃圾的地方,它不是一个垃圾箱,我同他争论,身边的人却觉得我小题大作。
他为了成功,用了一些手段,急功近利。
但好像其他人也是这样从年轻走来。
所以他们不觉得有什么。
Jush后来应该也理解他,年轻想要追求荣耀的心情。
所以他放下了。
年轻时总想多争取一点,想要与众不同,等到时间积累,岁月沉淀,发现不管怎样都好,终会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
年轻时总渴望站上高峰,稍微年长一点就像回归真实和平凡。
不是人老了,而是曾经年轻。
2015-6-20 18:44:56
中规中矩吧,娜奥米沃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女演员,但是老的也太快了。。。。
怎么会有Adam Driver这么丑的演员,相比之下Ben Stiller简直太帅了。除了颜值低,剧情也相当无聊,人物简单,不过就是为了说明开篇的那个道理。年轻的时候总是想尽办法出位,人到中年就要跟这些年轻人和解,最终才能跟这个世界和解。2022.8.23 天啊我现在竟然能习惯Adam Driver 的颜了。
He is not evil, he is just young. “在现实面前,年轻时候你可以犯傻,中年时候你反思自己当时真傻,而老年的时候你反而学会了装傻。” 这真的是部很NYC 的片啊,一定要抽空去一趟。
可能我太年轻
未来20年后指南
如果沿着前半段“中年夫妻平淡的生活被爱冒险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介入和影响,从迟疑地观望到小心翼翼地开放到大胆的拥抱”发展下去,“最后发现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活法,都可以活得很有趣很精彩”可能会更好、也更在noah的掌控之中;后来转向成欲探究“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拍摄观念正确与否的微妙性”,似乎没能深入。
对本斯蒂勒相当无感了。
好莱坞励志片的烂拍法
很久没看过这么low的片子了,谁特么推荐的。。。
一开始以为是《登堂入室》的美国纪录片版本 结果可能只是十毫升欧容加三十毫升伍迪艾伦再加两百毫升的鲍姆巴赫//看这里的斯蒂勒和沃茨对年轻朋友和同龄朋友的反应能明显感受到每个年龄段还是会有每个年龄段特有的事情要做 应该是心智和身体的变化导致的不同 生理的衰老在很多时候会导向心理的衰老 年轻真好啊可以保持“邪恶”//现在有一点点能够感受到一个独属彼此的新生命对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力 最后那个类似《毕业生》的凝视镜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生命的到来本身就是很让人迷惑的事情 尤其关系中的两个人对此具有一定的选择权//从以往作品的风格来看 2014年的鲍姆巴赫大概对二十年前的自己有些迷惑也不能很好自洽
有一个迷人的New Yoker的外壳,但无论表达论点和展开形式都俗气而又陈腐。失望。
本质上是中年危机吧 有点流于表面了
强效安眠药,无聊透顶。
年轻时候蓬勃的野心,中年焦灼的危机感,老去之后一切都坦然。
挺好看的。
玩的好high 好一出鸠占鹊巢 文艺青年的中年危机其实更可怕…导演这几部片子把文艺青年的画像各个年龄段都覆盖了遍 理解的真是深刻…
一对模仿成人的孩童。你们司机这个charming a-hole的定位,他和Amanda磕了迷幻剂捏鼻子那幕真是让人动心。
可惜男二并不是在拍一部关于男主角的纪录片
给bb上课那段好萌啊~~多数人在合适的年龄做了不合适的事都会被同龄人isolated这片儿这么赞为毛评分这么低!?幽默还讲了个少见的道理:不是光追求真实就可以成功的。比弗兰西斯哈有意思多了
Adam Driver和Amanda Seyfried都是怪而美的典范!硬盘里随便点开一部片子都好看,我一定要到影院去看什么新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