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家了,但……
Ich war zuhause,我在家但是(台),我当时在家,但……,我当时在家,可是……,我曾在家,但是,I Was at Home, But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玛伦·艾格特,雅各布·拉萨尔,克拉拉·穆勒,弗兰茨·罗戈夫斯基,莉莉丝·斯坦根博格,艾伦·威廉姆斯,依尔卡·泽特,丹尼·科姆林,大卫·史崔梭德,沃尔夫冈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塞尔维亚语言:德语年份:2019
简介:电影讲述一名失踪一个星期的13岁男孩,他受到父亲死亡触发,渴望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与死亡和睦共处,但他的母亲与师长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电影于2017年秋季开机,而于2018年4月开始第二波拍摄,于6月杀青。详细 >
3.5 布列松《温柔女子》续篇——《躁郁妈妈》。前者属于看的懂但不好看,后者属于我基本看不懂了,但.....还蛮好看的。
艺术性上还行,故事性,算了没啥故事了。
不能赞同这样的电影,缺乏沟通感。
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故事碎片在文本层面显然是无法有效地捏合串联起来,但我不在意这个,也许是独居太久,脱离社会太久,做事和思考的频率跟大部分人不一样,所以我现在看这种节奏超级闷的电影不仅没有任何躁动,而且非常享受。开头和结尾加入的动物不是很明白其用意,画面构图像是在看画一样,清新的色调和冷漠疏离的氛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单亲家庭的行为有点怪异,劝退大部分人的并不是节奏,而是角色之间人物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和粘合,去叙事、无情节、强表象、弱情绪,唯一将这些组织起来的可能就是声音了。或许可以暂且称之为Post-Berlin-Academic?评论里说致敬布列松,可以肯定的是跟布列松毫无关系。
从大声喊出manifesto那里开始令人作呕
「生存/死亡」(排演《哈姆雷特》),表演与现实的真伪,人和动物的隐喻依旧是熟悉的德式晦涩与电影形式脱离的表达方式,只是编导太过于自我,而角色塑造又过于世俗。
又名《要啥自行车》
#Berlinale2019# 我的个人金熊。几乎就是部日本电影,以小津的静止姿态和成濑的行走镜头组成。比《午后》大大前进了一步,用喉部发声器这样的元素轻巧地营造恐怖感和当代感。简单,细腻,情感流动从来没有因为人物极慢的行为而停滞,背着睡着的妹妹涉水的镜头可谓绝妙。与其说《哈姆雷特》是一种互文,不如说是展现了互文的无能。丹麦王子可以选择复仇或不,德国王子无血可流,甚至不会再有下一个王子了。
我们的电影。请再给彼此多一些时间。
偏戏剧化的讲述方式 支离破碎的一个个片段就像母亲支离破碎的精神状态或是这个家庭 看完之后有点懵
这样意识流的片在影协还是第一次看,完全不懂,不过很好睡就是了。
不是感受是触发的想法:1、关于电影骗局:一层,表演现实,但戏剧演绎与现实人生之间是冲突的,他们之间存在着虚假与真实,表现表演与自然情感这样无法融合的对立面;二层,表演剧本,剧本已经不真实,表演着剧本的演员们呈现的东西,是用虚假演绎的虚假;三层,表演演译着剧本的演员,回到了这部电影和正在观影的我们。演员们演着正表演《哈姆雷特》的演员。他们用表演哈姆雷特,来表演这场电影。我们虚假地感受着用虚假所演绎的虚假;2、妈妈和哥哥妹妹之间,应该就是那句“我觉得任何人都无法理解自己没经历过的事”。也是开头和结尾了,就像我们读不懂动物望出去的眼神,我们也读不懂彼此。3、电影可以观看到的人生尺度只是你自己。
d
@19bj德国影展。北京的文艺青年太硬核文艺了。这大闷片据说柏林电影节首映放到中间就走了1/3了。北京基本没人走。
看完引起极度舒适。
在三星与四星间徘徊,风格趋近布列松但又很不一样,手法和许多剪辑上透露出的逻辑性和结构感又有导演自己的表达,年轻女导演能有这份才情值得给四星。
各种感官是相互扰乱的,程度大或小,植入到人物行为中。也有元的存在,讲不太明白。结尾居然有茶邦的感觉…但通透感不够
最後一幕到畫面全黑有種不捨得這種電影幻覺被抽離。隨之而來的是瞬間回到現實之中。前部分的構成還是很電影情結的,包括一些關於戲劇、影像的討論與對話。後半段逐漸變得空泛,更多想像與思考可以被包容進來。孩子們演哈姆雷特那場戲有點厲害的。有些算是比較好玩的德式幽默(?)。還有動物的鏡頭剪接與整部電影的對話頗有意思,它似乎成爲了另一種回應。有待重看。
悲伤女子的肖像。静止的固定镜头、面无表情的表演、破碎的事件结构完全呼应了主角的立场——所有的表演都是谎言,艺术和生活之间有一道鸿沟。不同的电影ontology。
2.5。有点不知所云的文艺,静态镜头穿插戏剧表演,女主也是有着难以理解的苦闷愤怒。厨房情绪爆发时不懂,俩小孩厨房的反应倒是动容。@hkiff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