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川稔和早川猛是一对兄弟。
稔的女友智惠子也是猛的青梅竹马,她后悔当初没有和猛在一起,于是在稔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猛和智惠子发生了关系。
第二天,三人观光旅游。
稔和智惠子在桥上发生冲突,智惠子不让稔扶她,在一瞬间智惠子从桥上坠落身亡。
究竟孰是孰非?
对于哥哥稔来说,他不会伤害智惠子,但是比自由和真相更重要的,是尊严和父亲以及弟弟的接纳,他虽然对莫须有的罪过矢口否认,但是缺乏坚定的洗罪决心。
而弟弟出于内疚,很渴望通过自己的种种努力救出哥哥,四处奔走,力图证明这只是一场意外。
稔说自己不怎么受女人欢迎,可以从他对智惠子的把控不力看出,其实他如弟弟猛所说,是个十分善良真挚的人,也许只是偶尔的失控,对于女友的性命又怎会轻忽。
哥哥觉得弟弟的奔走只是不想让自己成为杀人犯的亲人,导致了猛的反转,他明明目睹了桥上所发生的一切却又在法庭上说,自己并未见到桥上发生的情景。
稔被判牢狱七年,七年后他和弟弟猛重遇,微微一笑泯恩仇。
对于稔而言,剥离生活的本质和真相并不是最重要,他看重的是兄弟间的感情,在他的认知系统中父亲和弟弟就是他的一切,猛会处处敌视顽固不化的父亲,而稔却顺从父亲。
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养成了稔某种情绪化的内在性格,外在和顺却也无法掩藏内心的虚空。
对于猛而言,他可以萍水相逢,做一夜的花花公子占有智惠子,却也因稔的态度而埋没了真心。
他有他的欲望,也有他的桎梏,他相比温厚的哥哥更多的是任性和恣意,倥偬之间的一晌贪恋化作乌有。
猛的摇摆和顾左右而言他伤害了稔。
稔在电影末尾的那个微笑才是他的本质,他的所有的热力和欲望都在生活的蚕食倾轧下毁损,有些不幸的人耽溺于舔舐伤口,有些人也会拖沓了前行的步伐。
而稔其实更为心平气和,他的舍得以及自由与否都不是人生的难题,他只希望猛和父亲能感知他的情,他的依赖。
猛是一名摄影师,七年后在杂乱的影像中——发现小时候同游吊桥时哥哥的温柔,自然的本心渐渐复苏,而不是沉沦在记忆的懊恼和悔恨之中,热泪盈眶就是情感和力度的证明,荆荆棘棘统统斩去,名制之后的真淳开始进行统一之前杂乱纷扰的自己,再也不让情绪将自己碾压侵逼。
这是一部真挚到不留盲点的影片,导演编剧颇为真实的刻画,使得此片有了某种诗化现实主义的特色。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猛,心念高蹈愤世,纵逸任情;也可能是稔,坚忍无奈之中也要以温和的方式求取心的共鸣,只有在这样的人格统一体中才能渐渐参悟人生的本质。
但愿灵魂不再孤凄。
AS 导演 西川美和主持 朱君翻译 中山大树 余梦娇 第一次中国放映《摇摆》。
关于从《蛇草莓》到《摇摆》~我不是在学校学电影的,一开始也不想当导演,先写剧本,当编剧。
是枝裕和导演让我拍,我就拍了第一部作品。
第一部拍完后,朋友问会不会拍第二部。
做了个梦,两个人性爱关系有变化,后来他们的立场有很大变化。
我把两个人的关系变成兄弟,有了这个故事。
关于从梦到电影~我做的梦是我的一个男性朋友把喜欢的女孩子推倒了瀑布口,我看到了这样的行为。
我改编成电影的时候怎么改,能让更多人理解这个故事。
男女关系太复杂,改成兄弟可能更好。
从梦改编到电影,花了一年半时间。
关于选角~香川照之的话,是因为看了《鬼子来了》,觉得这个演员很不错,所以决定用他。
小田切让是跟我同一年代的,2000年代代表日本的电影明星吧,所以想跟他合作。
合作起来两个人性格很不一样。
香川照之他说这个角色跟自己非常像,所以他对演这部戏是非常热情的。
比如说两个人在看守所见面,隔着玻璃谈话,他也练打拳,做他的状态。
小田切让是非常酷的人,他对角色的评价也是,“你写的这个人物真的很坏啊”,但是开机的时候可以很快进入状态。
两个人反差很大。
关于对犯罪类型片的独到见解~虽然我用的是这种悬疑的方式,但是我更想表达的是这两个人物关系的变化,他们内心内藏的东西往外出来,两个人的关系就反转了。
我用的形式是法庭或悬疑的关系,是吸引观众的手段,想让观众走进他们的心理。
关于是枝裕和导演的建议~忘记了。
因为我们经常互相这样提出来自己的意见。
比如是枝裕和写完剧本、剪辑完也会给我看,给他写长长的邮件。
《摇摆》并不是特别的,所以我也不记得了。
当时是枝裕和导演想把这个故事更明确化,到底哥哥有没有做,需不需要证据,他是提了这样的建议。
但是我是不一样的。
我不想把这个哥哥他的意图明确化,到底他是不是有恶意的做了这样的事。
我看了是枝裕和导演写的建议以后,发现现在的剪辑,看的人是会想这样的问题的。
我应该改一个方向,做另外的剪辑的结果、故事。
可能是枝裕和的建议对我有这样的影响。
关于同名小说~小说是我拍完电影以后写的。
做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但是我准备的时候会写很多,这些人物都背景啊,他们家庭的历史啊,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写在笔记本上。
可能很多导演都会这样做,有很多这样的笔记本。
电影里表达的只是一部分,我觉得有点可惜。
就像是用冰箱里剩下的食材做一道菜这样的感觉,我写了这本小说。
可能电影和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在小说里可以写更多的看不见的他们内心的东西,用文字很丰富地表达。
因为我写这个小说是很久以前了,我也记得没有那么清楚。
好像小说里有一部分是女孩从桥上掉下来以后,她的讲述。
已经死的人说话,这是小说才能表达的吧。
对我来说,拍电影过程中要考虑预算啊,几十、几百名工作人员要怎样用啊,是非常烦恼的。
小说可以更自由、更轻松。
观众提问 关于和中国演员的合作~黄轩。
看了娄烨《推拿》。
《地久天长》主演王景春,斯密马赛,没记住他的名字。
关于为什么选择弟弟视角~也有不同的视角来表达的这样的方式吧。
其实我一开始写故事大纲的时候给是枝裕和导演看了,是枝裕和说这个故事原来是《罗生门》啊。
《罗生门》是三个视角嘛,我想以别的方式,一个视角来进行这样的故事。
可能自己的记忆,以前自己相信的东西,各种信息有变化,不能相信之前的记忆的时候,可能人是有恐惧的。
主人公以前一直相信自己,没有怀疑过,通过这次事件,不能相信自己了,可能是很恐怖的故事。
可能写这样的人物比较合适。
关于吃饭的戏~我去年看《坠落的审判》的时候也觉得很像。
吃饭的戏,那个女孩子死了之后,父亲和兄弟三个人吃饭,父亲愤怒,这个戏我经常看,我特别喜欢。
没有女人的三个男人,默默地吃东西,这是没有颜色的,像黑白的,冷冷的镜头。
像是枝裕和那样拍很美好的吃饭的镜头也是很好的,可能我下次会尝试吧。
关于最后弟弟对哥哥的指控~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回答了你的问题。
弟弟在审判过程中那样说,他应该是说了他的心里话的。
因为通过这个事件对自己的哥哥有了一种怀疑,他觉得这是哥哥对我的某种阴谋、生气,如果他说起来这样的话,那哥哥要去监狱,他也知道。
但是他这样说是他想找回他哥哥原有的他们之间的信赖和爱。
所以他为了找回这样的以前的哥哥,他说了这些。
这是弟弟对哥哥的一种爱的告白吧。
关于小说写的上一辈的恩怨~因为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两个小时,影院放映次数少了,观众少了,票房少了,回收不了成本了,这是制片人非常强调的一点,所以时长不能超过两个小时。
如果可以拍四个小时的电影的话,也可以描述这样的内容的。
电影是艺术也是生意,要剪掉很多的内容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写小说的时候写了这些。
最后我想加一句,因为我拍完这部影片已经很久了,你们是刚刚看到,印象比较深刻,我可能回答不了你们的问题,有点不好意思。
可能很多导演都一样,如果要拍下一部片子都话,需要忘记以前的作品。
如果一直想着以前的片子的爱呀、感情的话,这样的力量是到不了下一部作品的。
所以要忘记。
现在在筹备下一部作品,希望你们看了给我感想。
谢谢。
《动摇》算是最近蛮有感觉的片子。
好几天前看的,忙着考试所以拖到现在才写。
由于中间隔了太长时间,和刚看完的时候比,感觉或许有点走样。
不过,好电影本就该花一段时间来沉淀情绪,一个收集和思考的过程。
剧情什么的不想说,这片子有它的悬念在里面。
我看介绍,说是灵感来源于那位编剧兼导演西川和美同志的一个梦。
这点我相信,因为对于“梦”这种东西的潜力有过切身体会。
(笑)除动漫外,日本电影看得不多。
仅有的几部往往也是故作高深,卖弄玄虚。
(就不举例说明了,做人要低调,免得挨砖头)这部《动摇》却很舒服。
看起来并不复杂,可是暗藏了玄机。
画面中规中矩。
演员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小田切让和香川照之这两个名字完全有理由被记住。
就像影片的名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动摇,怀疑,摇摆不定的经历。
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相信,而是对于选择“相信”之后的结果和将要付出的代价,实在难以权衡。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我们都不是孑然一身了无牵挂的人,自然摆脱不了迷惘和犹豫。
猛和稔之间有着太多牵连,不只是兄弟亲情,应该还有更复杂的东西。
他们彼此都把对方视作另一个自己,自己难以成为的那个理想。
由于有对方的存在,两个人才能随时参照出自己的人生。
可是当这种平衡被智恵子打破,稔的动摇已是无法避免。
莲美河上,导演选择悬空摇摆的吊桥作为冲突的爆发地,也是颇具巧心。
之后是猛的摇摆不定,他一直要保护的,其实只是自己内心的平衡。
事情发展到后面,稔变了,动摇让他变得像一个陌生人,而这也是猛最害怕的。
尽管猛一直在逃避,逃到东京,逃离家乡,亲人,逃离忠诚和责任,成为了现在的玩世不恭。
可是只要有善良温和,忠诚孝顺的稔在,他也就是完整的。
所以,“因为我想找回真正的哥哥”,最后猛在法庭上说出了这句话。
表面上看,猛的盲目让他把无辜的稔送进了监狱,可细想一下,这却是维持两人平衡,不再动摇的最好办法。
7年以后,稔还是稔,而一直心怀愧疚的猛,也从母亲遗留的旧录影带里找到答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半圆弧。
最后一幕,彼此停伫于街的两边,泪流满面的猛和稔一闪而过的笑容,宣告了动摇的终结。
说不清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结局有一点点悲凉。
看电影有时边看边感想是会造成很大偏差的。
看这部片子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介绍,我喜欢不知情的状态下去看任何一部电影。
看了介绍思绪就会被介绍所牵引。
这里的感想也是随着影片的开始而慢慢发生着改变不富裕的家庭如果散发的都是负面的情绪,你说能有好事发生吗?
(看完整部片子后,这一观点明显有很大的偏差,但个人比较讨厌自卑又自怜的人所以才有此偏激的感想)被告哥哥一直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看着可怜,实则挺可恨的,同时也牵连于他的弟弟。
自卑的被告因为自卑,所以自怜,转而面对所有人撒谎,包括他自己,同时把所有的责任错误全都推到别人的身上,来体现自己的无辜。
这样的人很敏感,会发现别人自己也没察觉到的情绪。
这里,他就觉得弟弟并不相信自己清白,当弟弟发现被哥哥说中的时候变的不安,暴躁。
也许在看的过程中,一直都是跟着弟弟的感觉去走的,所以把哥哥就放在了对立面,真的以为一开始是想保护哥哥。
可我们不知道所谓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因为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的记忆也都会有偏差,这部片子就很好的体现了所谓的偏差,导致的影响有多大。
越到结尾才越接近真相,我承认我是整个被影片的思绪所带着走,才发现当初的记忆是错误的。
可是我们所说的话已经产生了作用,那么唯有的只能去弥补。
这电影女猪脚太累。
她是自己掉下桥摔死的?
一声尖叫掉下去。
不对重来。
她是被人推下去的?
一声尖叫再摔一遍。
也不对再重来。
她是先被人推一下然后自己掉下去的?
一声尖叫又摔一遍。
又不对还得重来。
她是先被人推一下坐在地上然后再被人推下去的?
一声尖叫又尼玛摔一遍。
这回似乎对了,罪犯伏法,七年出狱,证人揭开真相,她是先被人推一下然后施救未果。
伴随一声尖叫,以第五种姿势再摔一遍【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电影《摇摆》讲述了一段兄弟情,弟弟猛在东京找到自己的生活——做一名摄影师,身份、地位、女人,这一切让家乡的人倍感羡慕,包括哥哥。
哥哥稔在乡下经营一间洗车店,可能就这样经营剩下的一生,只是智惠子的到来让他觉得未来可能并不这么简单。
但结果他们卷入一桩杀人案,死的正是兄弟俩同时爱着的智惠子,哥哥是嫌疑人。
对于弟弟的成功,稔应该多么骄傲!
毕竟他是自己的亲弟弟,可他竟然是自己的亲弟弟!
于是对于稔,不公就显得尤为露骨,一桩桩、一件件,甚至身边这个寄托着所有生活幻想的女孩儿也义无反顾地渐行渐远,这一切显而易见,只需一个小小的计谋。
而猛也渐渐发现了一个真实的哥哥,这个哥哥并非如他设想般完美。
我们始终无法专注生活,我们始终不能满足,无论外壳多坚硬,当你掩入阴影的时候,你会深深相信自己的委屈,这种感觉坚定,坚定到恨。
可我们究竟可以了解别人多少?
又可以了解自己多少呢?
对于我们预设的种种幻象,多少求证都是徒劳,但幻象离真实究竟有多远?
最终,无论现实如何复杂,你只需相信:昨天那双拉过你的手,今天依然温热。
还是想再写写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在我的强烈推荐下,77也看了这部电影。
晚上的讨论,让我再次感受到,“你是谁,你便看到谁。
”第一个让我受到震动的镜头,是稔跪在地板上叠衣服的情景。
他赤着的双脚,规规矩矩并拢着压在身下。
穿着一件有点旧的圆领套头长袖T恤。
面前是小山似的一堆零碎的衣服。
35岁的男人,竟有了些妇人的感觉。
我想,导演在此前拍摄稔擦拭地板时小腿裤管被一瓶横倒的酒瓶滴落的酒弄湿的镜头,其实也有相似的用意。
稔,在家里的角色,就像一块抹布,维持着清洁整齐。
稔在监所做体操的样子,令人心疼。
他认真地活动四肢躯干,完整地完成拉伸跳跃的一系列动作。
就像看见一个孤独的少年,在替代他失去的母亲来爱自己。
稔的生活是,洗衣,做饭,照顾脾气暴躁的父亲,对付生事的客户。
他一直无害,所以智惠子敢对着他喊:我不想像你和我母亲过那样的生活!
那种生活是被嫌弃的。
当智惠子想跟猛离开时,稔也嫌弃自己了吧。
父亲说不想再去法庭看稔受审,因为他不忍心见到稔“被人取笑”。
父亲,你也看见了稔的卑微了吗?
叔叔说父亲是“自怜自艾的幻想”,那么稔有没有呢?
稔在监所对猛发泄了愤怒情绪,也曾倚坐玻璃窗边麻木颓废。
但更多时候的稔,是一个立定着的稔。
也许心中并没有太多自己吧,稔始终诚实地面对整个过程——我认为他是诚实的,包容的,坚韧的。
猛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我猜,当他意识到稔已经知道那晚发生的事情,并设了一个圈套来确认的时候,他感到深深的不安和害怕,于是习惯性的自我保护,扭曲了记忆。
这也许是他从小就有的毛病。
稔太出彩了,尽管猛更帅,整部电影我是把心放在稔身上的,这个卑微而强大的人。
在这冰冷的天气中 我拼命的揣测《摇晃》想说得故事弟弟猛小田切让的造型很漂亮 是个摄影师 粗鲁暴躁多疑 情商低下 怀疑亲情 没有安全感哥哥埝则敦厚诚实敏感温柔 自控能力好情绪压抑稳定 中规中举 弟弟逃离了一成不变的小镇 到充满诱惑繁华的大城市发展 在眼花缭乱中逃避自己空虚的内心哥哥留在老家 跟父亲一起经营小小的加油站母亲去世为契机 弟弟回到久别的老家见到了昔日的情人 如今却在哥哥的加油站工作当年不顾一切要出去闯荡时 她没有勇气跟着他离开多年后只能在他的摄影集中感叹 没有成长弟弟却已经更加放浪 轻易的要求 吊桥古老破旧 在两个山崖间摇摇晃晃的挂着弟弟为了躲避女孩咄咄逼人的诉苦 过了吊桥女孩认为这是改变自己人生的重要机会而追了过去哥哥是有恐高证的 但是女孩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仅有的暗暗希望幸福的一丝火花 不能让她走啊他也追了上去他害怕的仅仅抓住女孩的衣服 嘴里却说着 别怕别怕 明明是需要别人安慰的却反过来想要假装安慰别人的窘态 女孩在经过了弟弟激情的洗礼后 更加无法忍受她推开了哥哥的手然后掉了下去到底是自己失足还是被哥哥推了下去我们能看到的仅仅是弟弟混乱的记忆是哥哥恼羞成怒 完全失去希望之后的行凶 还是本持善良的秉性 仅仅是想出手相救 却无意将女孩逼上死路?
弟弟一直对哥哥是充满崇敬 对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来说 那种隐忍是伟大的牺牲所以最开始 弟弟取出自己的所有积蓄要拼命的帮哥哥洗刷罪名但是哥哥完全陷入混乱 他的压抑背后蓄积了熊熊的不满 在女孩掉下桥之后终于爆发为什么是兄弟 却有这么大的不同 枯燥平淡的生活 洗衣做饭 听父亲的絮叨 忍受顾客的刁难生活在完全没有幸福颜色的灰白世界中 眼看着彩色却堕落的弟弟回来一下子带走了最后的爱情幻想那个时候哥哥确实是崩溃了 本来坚信的亲情完全不足以支撑他走过自我怀疑的峡谷他朝着弟弟咆哮 吐唾沫弟弟觉得莫名其妙 明明自己这么努力的想帮助他 得到的仅仅是怒骂 然后渐渐明白哥哥在真相后隐藏的恶意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被辜负了其实明明看到哥哥和女孩的亲密 既然已经成为过去 就该尊重现状但他没有控制自己的欲望 他总是这样 想要得到就完全不顾后果该遵守的伦理约束 遵守的人充满痛苦 而不遵守的人放纵而快乐却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于是弟弟推翻自己所有的证词 一口咬定是哥哥推下了女孩为了什么?他看到的已经是充满黑暗气息的哥哥 不再是那个拥有伟大人性的人哥哥也算是解脱 在大厅众目睽睽之下被推向罪犯的深渊 他甚至没有动一下眉毛却有放松的表情在吊桥上 他心中闪动确实是杀意吧七年后 弟弟继续着摄影的营生 似乎忘记了一切 哥哥出狱在杂乱的旧物中发现小时候同游吊桥时哥哥的温柔 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之后 吊桥上的记忆重现 哥哥伸出手拼命的想要救下女孩现实都是人心的映射啊 到底那个才是真实的 已经不再重要哥哥在马路对面的慢慢浮现的浅笑才是他的本性只是原来琐碎平淡的生活真的会让人崩溃看似平静的水流下 不知道聚集着什么样汹涌的波涛
整部电影都在围绕着摇摆展开。
包括兄弟情义,女人和两兄弟的三角关系,事发现场那摇晃不定的桥,弟弟大相径庭的证词…哥哥在面对杀人指控时,因为渴望救赎而无法将自己完全视为“清白”,他自始至终都怀有赎罪之心,无法从他的面部表情中猜出更多细节。
而作为故事第三视角的弟弟,他其实把握了事件走向的关键钥匙。
片中出现了两次兄弟二人争吵的情节。
巧妙的是,都发生在带有隔离窗的探视间,预示着兄弟间早已存在芥蒂,这也为弟弟最后“翻供”埋下了伏笔。
一次次的庭审击溃了弟弟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哥哥的生活是“平庸无趣”的,弟弟不想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之下,挖人墙角的行为让弟弟觉得心怀愧疚,所以弟弟宁愿活在自己创造的虚拟世界之中,这个世界里:偷情是一种罪恶,但它远不及杀人可憎。
片名叫《摇摆》,这是最初吸引我的地方。
前一半的影片下来,让我对结尾充满期待,然而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摇摆”这个意向在影片中反复出现,除去写意的空镜外,人物内心的摇摆痕迹清晰可见:1、生活的知足与不满这是长久以来潜伏在哥哥内心中的“摇摆”,当弟弟从东京返回小镇,这个“摇摆”剧烈的运动起来。
2、优越感与罪恶感弟弟同哥哥相比,优越感自不用说,无论是从经济上、外形上、还是身份上,然而弟弟却始终认同哥哥为道德偶像,在他的面前自惭形秽。
3、道德与欲望弟弟发现哥哥同智慧子关系亲密,心里虽然希望哥哥幸福,嫉妒却不可抑止的滋长。
男人对于他认为美的女性,具有本能的占有欲,一如著名的“俄狄浦斯情节”。
然而在得到了智慧子后,弟弟却又陷入自责。
4、一瞬间的善与恶桥上的重场戏,哥哥因为一瞬的恶念,将智慧子推落桥下。
在即将落下的一瞬,善良重新主宰了哥哥的身体,然而最后挽回的动作并没有达到效果。
5、自责与自欺由于弟弟的袒护,落桥事件被认定为意外。
然而哥哥由于自责,在进入警局后,主动交代了推落智慧子致死的罪行。
然而在庭审的时候,哥哥却推翻之前的口供,以自欺的方式为自己开脱。
6、拯救者与帮凶落桥事件发生后,弟弟竭力帮助哥哥隐瞒真相,哥哥自首后,弟弟倾其所有为哥哥辩护。
弟弟此时的身份像一个拯救者。
在哥哥表现出邪恶的一面时,弟弟心里也得到了某种道德上的平衡感。
因此,当哥哥在法庭上说谎时,弟弟便觉得自己成为了帮凶。
至此,兄弟间的道德天平完全颠倒。
弟弟惊讶于哥哥在法庭上的表现,惊讶于他可以将罪恶遗忘的一干二净,惊讶于他竟然可以自欺欺人。
于是,道德偶像的形象瞬间瓦解,弟弟为了维护心目中完美的哥哥形象,在法庭上指认哥哥。
这是导演的解释。
而且从之后弟弟对哥哥的厌恶态度中可以感受到这种失望,顺着这样的情绪,结尾却忽然逆转:弟弟看小时候的录像,看到了哥哥拉着他的手,忽然想到哥哥也曾试图拯救智慧子,于是情感决堤,重新完成带有愧疚的偶像认同。
无法想象这样一部影片为什么会有如此牵强的结尾,情绪的伪高潮虽然使我得到一些感动,但回味起来却觉得十分虚假。
破碎的认同感绝不是靠人性一点点善就可以修复的,更何况兄弟之间的矛盾已早非正直与邪恶这般简单。
看来,不仅影片中的人物在“摇摆”,导演似乎也在“摇摆”。
我本来是想看看小田切让的,结果我的目光越过他看到了香川照之。。。事情就是这样。
弟弟并未做伪证,哥哥确实谋杀。结尾弟弟的回忆画面「哥哥并未推人」实为幼年录影带带来的情感喷发所导致的记忆错位,或者说是<选择相信的记忆>。这一画面是七年后的,本身就会存在记忆模糊再加上兄弟情的干涉,因此记忆错位逻辑上说得通。如若相反,弟弟做了伪证,如此决绝地陷害,他的动机无法解释
让哥真心喜欢词儿少的片子啊- -......违背自己良心做下的滔天罪行,时间却可以进行冲刷,这个到底不是个公平的世界,真相绝不是看上去的样子,也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一切都是时间捣蛋后的样子。
当年写过长长的影评。香山叔和JOE,还有美女导演和音乐,不同凡响。
吊桥、亲缘与人性始终在不断摇摆。摇摆之间真相被隐匿,最后消散在河流声中。小田切让与香川照之每一场对手戏都好好看。。
#西川美和武汉站 逐渐get导演喜用奇情故事剖析复杂家庭关系的套路,但好在拍法非常平衡,没有煽情或刻意的地方。比较喜欢用吊桥的摇摆对应记忆的不稳定&人性挣扎,弟弟回忆时背景音变成潺潺水声,很准。觉得弟弟最后背刺不算突兀,反而是把罪行推给哥哥完全减轻负罪感,这就显得最后痛哭流涕比较虚伪了。对于这个故事并不是很感兴趣,还是更喜欢《蛇草莓》
看了五分钟才发现,原来以前看过了,也懒得换了,又看了一遍。在大城市混的弟弟回家奔丧,分分钟就把哥哥暗恋了n久的妹纸给上了(当然以前也有瓜葛),哥哥内心崩溃,次日三人一起郊游,妹纸从桥上跌落丧命,到底是自己跌落还是哥哥丧心了... ...算是人性的拷问吧,很微妙。
#西川美和电影展 @资料馆小西天 场景的失衡让我对这部片喜爱不起来,断桥-法庭成为主要的场景构建着整部影片,场景的“摇摆”也带动着角色、观众近乎所有的东西跟着一起,分裂。但最后导演似乎想凭借着“电影之神”来将这种“薛定谔的猫”的存在状态定帧,按下记忆-影像的暂停键来直接观察这种量子状态,当然居然是直接就锁定到了,微笑、哭泣。但我认为这样粗暴的“按下暂停键”是放弃前面整个叙事状态,是使得弟弟这个人物成为某种“独裁”的观察者。
哥哥最后说出的不是现场的“真相”,而是他心情的“真相”,猛追求自我的代价是对他人的疏远,哪怕对伴侣,对话会经常掩饰,所以哥哥除了对命运的愤怒,也对这份信任缺失表达了失望(此刻,哥哥可能打定主意为这份双向的不信任献出7年)。西川美和这种缺乏点明的铺陈方式不是太喜欢(即:酝酿很久最后只给出几个可能性),如:弟弟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拆散这个家,或者让父亲更亲近自己(其实与哥哥心态相同),在铺陈技法上,更喜欢深田晃司。不过好的一点是,要是是枝裕和肯定拍弟弟的大城市落寞,归乡想重新融入,而西川美和却拍哥哥的反噬,其实是挺新鲜的角度
开场前三分钟收到票(超幸运)!是陈思诚拍不出的那种反转,和《蛇草莓》的结构蛮相似的,亲缘关系的中心由父母/子女转移为同代的亲兄弟,亲近却各异的性格延伸出内心世界的复杂矛盾。小田切让和香川照之真好,不过后者更胜一筹,依旧以家庭外的人物之死引入并随之展开,随之而来的则是谎言的流淌与信任的崩盘。映照在脸上的红绿灯是智惠子的“摇摆”,而兄弟间则是那座曾经携手走过的吊桥,在母亲身份缺失的语境下父辈与子辈间两组兄弟关系冲突又互助的形成对照,在认罪与不认罪之间摇摆不定,夺取与被夺取中转换身份,是嫉妒,是保护,是怀疑,是报复,脑中的回忆(意淫幻想)将真相的面目模糊。法庭上渺小(弟弟处于构图边缘)的沉默和监狱里面对面的愤怒,将两人隔开的车流(声音上)无异于那条河,最后一刻所有的暧昧都隐入那捉摸不透的笑与泪中…
3.5 聚焦场域下的摇摆心绪。反正河流的阻断意象(对应人物关系的内在隔阂)以及流动意向(对应片中真相的不可知)算是成了。
剧情实在莫名其妙,就算有我爱的香川照之和小田切让,也挽救不了
真相真的那么重要么?真是部相当精彩的电影。
纯属为了看小田君!是还蛮帅的,就是电影内容糙了点儿!
西川美和第二作。1.延续处女作对家庭中信任与怀疑、真言与谎话的探讨,只是这回满嘴谎言、虚浮放浪的角色是弟弟,那座悬空的老吊桥,则成了摇摆人心、无定疑虑与失衡人生的象喻。2.影片最精妙之处在于,以弟弟视角贯穿全片,关键时刻却仅展现他瞪大双眼的特写(配上震惊恍然的无声音轨),省略了主观镜头。而律师的实地测试又验证了弟弟不可能远距离听清哥哥的话,于是,其后他脑中清晰极近的闪回便必为虚幻,记忆的善变与不可靠性由此昭然若揭。3.以红绿灯光及明暗流转的隧道顶灯外化车内女主摇摆踟蹰的心理。4.哥哥在加油站暴起砸车的特写/近景慢镜蒙太奇+地上游动喷滋的水管,令人惶惑惊愕如剧中人。5.法庭戏拍得生动有力,多用移焦、环绕镜头与缓缓推拉。6.探监场景的分隔与部分重叠之面影似[第三度嫌疑人]。7.笑容与隔绝的车流收尾。(8.5/10)
一次次以为猜到了 结果没有 最后的微笑 太感人了 日本人真的善于运用小感情
这是我看的西川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视角是兄弟亲情。放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会发生的故事,不同性格的两兄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却羡慕对方的生活,在不信任中悲剧上演,明明从在弟弟的视角是听不到桥上的对话,但是是却脑补了不同的结局。不管真相如何,很多家庭中其实都是表面太平暗藏不信的吧。
JOE桑的眼泪...
画质太低庭审地方断了之后看得很不上心的缘故吧,没有很喜欢,但是整个故事我喜欢。人心的摇摆是永恒的。对错太单纯了。结尾以为不太明啊→_→
去年看的好像,印象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