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的哥特风格外衣下,依旧还是迪士尼和皮克斯的温情。
全片记忆最深的两句台词,从“我不要他活在我心中,我要他陪在我身边”到“你不必复活,你永远活在我心中”,小男孩接受了自己狗狗的死,也得到了成长。
成长的过程比结局重要,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那就在电影里寻找一点点慰藉吧!
里面的狗狗超可爱,哥特风还能这么温馨。
黑白定格动画,殿堂级的光影效果。
这是一部汪星人向喵星人猖狂进攻的电影,在塑造主角伟大光荣激萌形象的同时,充斥着呆傻苶痴等种族主义的辱猫描写,并含有猫与鼠合体、惨遭虐杀等少儿不宜的情节。
感情易受伤害的猫奴请自重。
看 着这群杏儿眼的小镇居民就知道这是蒂姆·伯顿的世界,可以让人感觉到他那满腔的热情和那颗哥特气的童心,顺便像【科学怪人】和那个年代的恐怖片致敬一把。
这是一部有趣的定格粘土黑白动画,却不是伯顿最好的,技术一流,只见热情不见亮点,就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商业流水线制作。
如今蒂姆伯顿的电影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惊喜可言。
套用墨镜王的一句话,“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形容伯顿的电影创作恰如其分。
有些导演一辈子都只在拍一部电影,我们亲切的称呼他们为“作者”。
而蒂姆伯顿这个作者,就是那缩在小房间里的阴郁童年,在那个黑暗和封闭的空间里,一个天才用想象力,阅读和梦境,就此奠定了一生。
有两种行为,可以被原谅甚至于顶礼膜拜,成为迷影文化的最高殿堂。
一是致敬,二是抄袭自己。
《科学怪狗》二者兼备,并且集大成。
将自己出道时拍摄的未上映黑白动画短片拖成长片,你既可以说是江郎才尽啃故纸堆,也可以说是大师终于满足了一个年少时不成熟的梦想。
实际上,《科学怪狗》就是在圆一个梦,你喜不喜欢只有一个评价标准:在你的梦境里,你是否看见过他们。
很多人对于蒂姆伯顿的态度,正如同影片中社区的居民对于科学的态度。
和《剪刀手爱德华》几乎一模一样的小镇社区设计,蒂姆伯顿二十多年来对于普通人的人性理解依然没有变化——他们仍然是那样的粗俗,愚蠢,目光短浅,反对崇高,自私自利,甚至最关键的,丝毫没有善良。
如果说《剪刀手爱德华》里的社区居民对于爱德华的恐惧还是情有可原,依然有一些正面人物,大家最后的过激负面反应中恐惧占到大部分原因的话,二十年后,《科学怪狗》里的居民就是一群将人性最庸俗,最卑劣,最低下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的,令人恶心的群氓。
对于不了解的事情,他们妄加评判,甚至能够妄加生死。
科学老师在大会上一番近乎于自杀性的演说,换来的更是被冒犯的群体性愚蠢的反击。
那一瞬间,那被投入火中的希帕提亚,那被绑在火柱上的布鲁诺,喋喋不休的原教旨共和党人,仿佛就在眼前;人类最为兽性,最为恶心的一面被展现出来。
幸好只是一部动画片,我们看到的只是科学老师的落寞的背影。
就连那些孩子,也大多失掉了纯真,只醉心与争权夺利。
维克多就是蒂姆伯顿,这条狗就是他的电影世界。
看起来黑暗,但实际上无比纯真和温暖,带着无限的天真,不经人事的鬼畜无害,对于世界最为单纯的希望。
而真正黑暗的,往往是对他们妄加评判的人,这些人刚愎自用,傲慢自大,心室闭塞,已经被社会的陈旧规定既定结构和意识形态浸淫至根,如同行尸走肉。
2005年蒂姆伯顿的《僵尸新娘》,地狱里的僵尸个个活灵活现,人情味爆棚,反而是地上的人类个个平庸无趣,庸俗的如同僵尸。
这就是蒂姆伯顿。
《科学怪狗》能给人带来的惊喜,还是属于那些可爱的细节和致敬桥段。
开场那日本怪兽电影的即视感和老电影胶片带来的复古气氛;维克多一家就姓“Frankenstein”,隔壁可爱的小姑娘叫范海辛,那个班级第一理了个小恶霸头,发型和老板科学怪人无一二致。
连那个坏朋友都叫埃德加(爱伦坡),还是个如同科学怪人助手的驼背;社区的布局和背后的山峦,就是曾经的《剪刀手爱德华》;科学老师就是文森特•普莱斯的化身;隔壁邻居家的那只发型如同弗兰肯斯坦新娘的贵妇狗;宠物墓地的设计就如同《圣诞夜惊魂》的那个悬崖;墓地里最后变成巨型“哥斯拉”式怪物的宠物龟居然叫“雪莱(玛丽)”;配音阵容里,我们看见了马丁•兰道和薇诺娜•赖德。
以及最后,我们再次来到了山顶上的风车。
1931年,波利斯•卡洛夫的《科学怪人》永垂影史,人们再也不会忘记那最后的山峦之上,举着火把的人群包围着巨大的风车,科学怪人在其中做着最后挣扎,最后在火灾中自我毁灭的经典场景。
《科学怪狗》里,我们再一次复制了这个经典结局——而更令人亲切的是,我们的熟悉感并不来自于那部有些久远的《科学怪人》,而来自于伯顿1999年的《断头谷》;无头骑士,德普和里奇,也是在山峦上的大风车里,用一场爆炸将传奇了结。
致敬,自我抄袭,重复创意,居然在瞬间融合成了一个迷离而恋物式的绝妙文本,回忆和典故刹那间交汇,情感也随之积累,并最终宛若长河,直到围观的人群逐渐散去——一如《剪刀手爱德华》那样。
蒂姆伯顿的黄金岁月可能已经结束了,他将一生与他童年的这些梦魇永远为伴。
我们理解他,我们爱他,我们知道,他只是看起来黑暗,而真正黑暗的,只是那些不理解还毁谤他的人的心。
最后的期望是,就像威尼斯电影节都已经授予了伯顿一尊终身成就奖那样,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能把最佳动画长片授予《科学怪狗》,那或许是蒂姆伯顿当初刚进入电影业时,最初的梦想。
这也许是好莱坞最后一个传统的“作者”,他不是造梦师,而是将梦想变成现实。
似乎从2012的开始,复古和怀旧就瞬间变成电影圈的大时髦。
怪蜀黍波顿也翻出了自己84年的同题短片和迪斯尼再续前缘,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部没有基友德普和老婆海伦娜的铁三角、甚至连彩色都没有的黑白动画。
简单,或者更不客气的说,简陋只剩下蒂姆·波顿杀手锏哥特元素的《科学怪狗》并没有让观众失望,当然也可以面对那些对《黑暗阴影》已经无从吐槽的观众面前,《科学怪狗》帮波顿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圣诞夜惊魂》那个童心不老的波顿和《僵尸新娘》那个温情满满的波顿。
只是对于一部迪斯尼的动画片而言,无论主角再怎样九九八十一难,观众闭着眼都知道结局必定是大团圆,所以就算是波顿,一旦被迪斯尼招安了也成不了例外。
《科学怪狗》是可以让哥特电影的影迷兴奋到尖叫,波顿把太多对成就了他的哥特的敬意融入到电影的角落里。
在把僵尸狼人吸血鬼都玩儿过一遍之后,波顿回到了哥特的起点弗兰肯斯坦,同样是尖下巴和大得吓人的眼镜,只不过这一次故事的主角变成有轻度交流障碍的技术宅维克多和他的小狗sparky。
spark这个词本身就有“电火花”的意思,所以故事的脉络也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当然波顿那些小心思,只一个名字是绝对不够的,sparky死后复生变成科学怪狗,脖子上两颗螺丝钉一眼就能认出它活脱脱是科学怪人的翻版。
小家伙和邻居家的贵宾狗眉来眼去却一不小心电流过猛,小母狗头上多出一道闪电纹也戏仿了科学怪人的新娘。
就连那个嗓音沙哑的驼背小子,也是弗兰肯斯坦博士助手的标准造型。
再比如维克多邻居家的小姑娘叫范海辛,而结尾她又恰好被猫变成的吸血鬼蝙蝠攻击正是致敬了经典的吸血鬼类型片;复活的变异动物们大闹小镇,鬼斯拉在横幅后一声咆哮、市长情急之下躲进厕所,都是《侏罗纪公园》经典的桥段。
很多类似的小细节,未必对故事本身有多大的贡献,却能让观众一次又一次唤起记忆中的惊喜,怀旧之意本没必要拉大旗喊口号,细节的令人感动才是有诚意的怀旧。
无论是哥特文学还是哥特类型片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恐怖感刺激下肾上腺素飙升的兴奋。
弗兰肯斯坦在一干哥特故事中显得非常另类,因为它不同于僵尸吸血鬼那样纯粹的虚构,而是融入了科学元素。
波顿借电影中老师之口对“科学”做了一番解读,他说只有无知的人才会对未知的世界感到恐惧,科学家则不会。
科学家会多问一个问题,也会去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会被无知的人无知的利用,于是造成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不得不说这听起来怎么都像对我们自己的一种毫不留情的嘲讽,就像你与其去骂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反映原子弹的工作原理,为什么就不骂那些滥用核武器的国家呢?
人因为借助了科学的力量便无知的更加肆无忌惮,无知的去挑战自然界原本的规律,就像电影里的小孩子有意无意的说,自从小镇建了风车就每天雷雨闪电不断。
科学的话题被放置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中,很多导演都试图探讨科学究竟能给人类带来什么,还是科学潜藏着摧毁一切的能量,波顿最终给了“科学”一种浪漫的理解,之所以相同的科学实验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你赋予科学本身的情感不同,情感本身也是一道试剂,爱加科学才能等于成功。
我很喜欢波顿的电影就是因为无论他看起来怎么哥特,内心世界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波顿电影里的主人公似乎总会有一些共同点,不怎么爱和别人交流、表面看起来木讷实则心地善良、多半还会用心灵手巧的一面,维克多也是这样一个典型被波顿化的geek男孩。
他和那些波顿孤独症侯群的成员一样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有唯一的朋友sparky,所以sparky意外遭遇车祸才有那么大的动力去驱动他为它做这样一个起死回生的尝试。
当然我们只有在看一部动画片的时候才会相信也愿意相信sparky最终一定能够活过来,现实生活中同样养过宠物的我在它离开之后只能祈祷它在属于它的世界一切都好。
维克多的妈妈说,那些离开我们的并没有真正离开,而是永远的住进我们心里一个特别的地方,我想这就是波顿非常独特的魅力所在,他能够让我们在虚构的世界里开心与感动的流泪,也能让我们在回到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时带着眼泪微笑。
他即使穿着黑色的斗篷,也单纯的相信爱、相信美好,喜欢童话并不是一种幼稚,而是一种坚守美好的执着,波顿的黑色童话游离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现实着也美好着。
如果一部动画片能看出如此多的门道,并且不是我的过度阐释,那么我们就应该相信这部动画片本身是制作者的用心之作。
在几部大场面大制作动画片连番轰炸之后,黑白单格的《科学怪狗》带着返璞归真的清新让观众忽略色彩的炫目效果只简简单单的听故事。
至于它突破重围高歌猛进杀入各大奖项提名,得奖之路上几个对手也都是不容小觑的实力派,最终花落谁家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能在80分钟和家人一起听完蒂姆·波顿讲故事,不正像电影的开始,维克多一家的生活那样,简单、温馨又美好。
确实,自从<艺术家>获得奥斯卡大奖之后,基本上后来出的所有黑白影片都有跟风怀旧的嫌疑,没办法,谁叫你不是第一次吃螃蟹的人, 就好比现在做手机的都指跟风苹果一样.片子的剧情,总从那只小狗活过来之后我就实在不能忍了,现在都什么时代了? 一边打着科学的幌子,一边搞这种最脑残的伪科学, 当初的<弗兰肯斯坦>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的极限就是认为用电能让人起死回生,算是科幻,而现在还用这种题材的话,就是无脑了,好歹加上一点儿神秘元素也好,可惜没有,只能让观众自己降低智商,认为大导演说什么就是什么才行. 我一直觉得, 无论多扯蛋的片子, 至少要给观众一个基本的逻辑,然后再扯, 比如首先设定这是魔法世界,然后出现能骑扫帚的也就不足为怪, 可是本片既然设定在现实社会, 这一闪电就电出个乌龟哥斯拉出来, 是不是就有点儿过于幻想了? 可能这片子真的只打算给10岁以下儿童观看的. 那导演就不怕小朋友回家没事儿电死尸玩儿? 出了事导演管不管赔?看来蒂姆目前确实过时了,连续两部片子口碑票房都一般,本片论故事和画面精彩程度都不如<通灵男孩诺曼>,而且这两部片子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都是一个忧郁而且没有朋友的小男孩作主角,都是向早期经典恐怖片致敬. 而这一部基本上就是个蛇头蛇尾的劣作而已.本片声音最萌的居然是那个像圣母院敲钟的小男孩,尽管充满各种坏水,可一说话就完全可爱到极点, 配音演员叫Atticus Shaffer, 也是个小男孩,有前途。
而当初最爱的瑞德则配了个存在感还不如那个抱着猫的小女孩的女主角.话说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顶峰的美国人, 拍的一些片子都还在讲述不开化的美国人如何愚蠢,而目前毫无任何先进科技的中国却还在拍什么武术超过科学技术的片子,更别提科学展了,没有科学展,还指望将来出什么乔布斯?
科学永远都是需要积累的,中国一直在喊科教兴国,可是, 连著名的垃圾节目《走进科学》都能在中国第一电视台播放, 前途堪忧。
2012年,喜剧科幻恐怖动画电影《科学怪狗 | Frankenweenie》波顿的电影,也许确实不太适合小朋友,这部电影里有不少致敬的部分,我个人还是挺喜欢的。
黑白定格电影,给这个彩色的世界一个差异感,但是别看是黑白定格电影但是光影效果真的是太厉害了,必须单独提一下,点个赞!
故事还算及格,从短片扩展而来,对于猫星人又特别的恨意(捂脸),一个神奇的小镇,啥玩意通电都能活,小镇的孩子都是科学家,只是结尾我还是有保留意见,整个电影的主题,还是应该升格到生与死上吧。
只是纯个人意见,让狗狗长眠也许才是对的。
一个喜欢恐怖电影的小主角,有点代入感啊
教授的脸,真的很教授呢。
细细观察,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宠物坟场。
有点眼熟的电影
出现的白毛也是致敬呢
对猫星人充满恶意
反差萌,来搞笑的。
结尾曲很好听,而且很有深意,可以慢慢体会吧对了,中间有段体育老师教科学,虽然不是对体育老师有什么偏见,但是我好像也同样经历过呢 哈我是弗兰肯斯坦的分界线--推荐指数:★★★☆(7/10分),科学怪人,宠物致敬版。
这又是一部典型的蒂姆•波顿式的电影,从配乐、画风,到富有深意的人物对话,都表明了——是他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用一段看似不起眼的对话揭示出这部影片的主旨。
新任科学老师和学生关于“闪电为什么会击中人”的讨论背后,反映的是科学(老师的观点——闪电遵循最小阻力路径在天空和地面之间形成通路)和幻想(也就是学生的观点——小镇上的动物坟场以及其他因素吸引了闪电,导致这个小镇上闪电击中人的概率出乎异常地高)之间的矛盾。
而这也是蒂姆•波顿电影的主旨。
一个信仰迷信思想的小镇和几个信奉科学(现实)观念的人,构成了影片发生的背景环境。
就如同一个信奉巫术的小镇和城市派来探案的警探(《断头谷》)、遵循礼教的英国贵族和不愿爱上自己不喜欢的人的爱丽丝(《爱丽丝漫游仙境》)、爱讲奇幻故事的爸爸和不相信它们、觉得它们都是编出来的儿子(《大鱼》),奇幻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
而蒂姆•波顿以他一贯的方式,通过让电影情节在这种坚不可摧的科学环境下上演,颠覆这种环境,践行着他奇幻的理念。
而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的区别在于,蒂姆•波顿其他电影的落脚点是奇幻,而这部电影的落脚点是科学。
其他电影试图冲击人们一直以来坚信不疑的理念,从而传达信念、许愿的力量。
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令人铭记的台词——爱丽丝说:“这不可能”,而疯帽匠说:“除非你相信它”。
而《科学怪狗》试图让人们明白的是我们该怎样对待科学。
新任科学老师离任前,弗兰肯斯坦(主人公小孩)在他的车前问了他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在第一次做实验时成功了(他用闪电复活了他的小狗),而在第二次做实验时失败了呢?
(在小伙伴的要求下他用闪电帮他复活了一条金鱼,但金鱼最后消失了)”老师回答:“一个人开展实验的目的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用爱的观念开展科学和用恨的观念开展科学结果完全不同。
”这句话看似是蒂姆•波顿的奇幻,可我们又怎能说它不是对“科学本身的价值体现在何处?
”的回答呢科学本身脱离于奇幻,人们用逻辑演算、实验解释世界,而蒂姆•波顿站在一个幻想世界的视角告诉我们,当我们在研究科学时我们在研究什么。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旨。
而结合这部电影所植根的作品《科学怪人》,以及它所表现的主旨,就更能看出这就是导演想说的。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
首先这部电影采用的动画形式就给了电影极大的发挥空间,让导演的思路得到充分展现,就比如不同的猫和狗宠物的形象、开头看电影的情节(这些是我很喜欢的情节)。
这部电影借《科学怪人》之壳,创造性地演绎了用闪电复活生命这个故事,这也是蒂姆•波顿十分擅长的——“再创造”一个故事,就像对《爱丽丝漫游仙境》的背景设定、《大鱼》对原著的改编,虽然这些电影他不全是编剧,但我相信这些改编绝对有他的参与。
而对于这部电影来说,他把这个冷酷的小说成功改编成了一个动画片,把单调的情节构造成了一个发生在“荷兰市”这个精心打造的城镇、不是由科学家和大人完成而是由小孩完成的、且富于家庭观念的故事,而且对故事赋予了新的意义。
这点上看,这个改编无疑十分成功。
蒂姆•波顿位列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之一。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电影主题是奇幻,可他虽然没有点明,却在奇幻的情节中传达了很多他对人生的理念,而这些理念和我认为的十分相同,所以我完全理解他的意思。
而且奇幻本身也是我所喜欢的,所以更加觉得他的电影很棒。
最后这就是科学怪狗,一个在奇幻基础上构筑的科学故事。
《科学怪狗》的叙事风格,那种用想象力把你拖进现实的穿插感,天马行空但紧贴地面。
扯破条框的幻想没有越界,反过来,它被地心引力牢牢抓住,极富张力地表现着电影所想要传达出的主题。
如同《大鱼》一样,蒂姆波顿懂得如何将道理讲述得富有吸引力。
这种手段和目的内在连续的快速衔接,令人不禁赞叹其十足的功力。
不仅跳跃了影片的节奏,也不失时机地平缓了观者的心境。
不到九十分钟的长度,暗灰的色调划出了饱满的轮廓。
一个狗狗复活的轻科幻电影,被多叙事线条围绕,我在里面看到的是互相联系又各有不同的平行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先见和偏见的故事片。
独树一帜小男孩与科学“怪”老师的组合象征了在传统生活里的另一种可能——对成见的突破,对未知的挑战。
生活总是在不同层次上演着路径依赖的老路,首先站出来的质疑者如同身着亮眼法袍的巫师,被在保守气氛里沉溺已久的自见者视为异教徒,被驱散被仇视。
科学老师几句恢弘的演讲还是不能逆转其收拾走人的命运,这瞬间让我回想起《死亡诗社》里的“船长”,领航者确有超凡不俗的眼光,但也需承载起被唾弃的沉担,忍辱负重,坚守不渝。
然偏执退缩者与真理追寻者,孰能孰弱高下立判,至善的光芒终会燃尽腐朽的死灰,这又是电影在结尾所要传达的。
这是一个关于理解和包容的教育片。
小男孩的“越界”行为尽管引起了家庭内的小骚动,父母在面对如此异常时却能表现出大度的姿态,老爸真诚的劝导,老妈即时的包容,都在用平等的对话消解着代沟的神话,这也得以让主角小男孩成功地在电影中“存活”下去,使得波顿的故事得以顺利地叙述开来。
“大家长式”的见地常常在现实中钳制着孩童的发挥余地,恐吓着他们内心属于自我的声音,辈分的道德等级喜欢塑造遵从与绝对权威的文化,这不仅普遍于家庭,亦不乏于社会与政治。
这是一个关于人与动物的情感片。
在人最孤寂的时候动物最会以行动而不是语言实在地支持着落寞人的心灵,那种不离不弃的义无反顾,是高傲的人类需要临摹的最佳品质,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不屑一视的。
要知道,动物不止是玩伴,有时他们也是我们拜以学习的对象。
因而情感不止是学生与老师的,孩子与大人的,还有我们与动物的。
这还是一个关于想象力的科幻片,表现在波顿将猫咪与蝙蝠融为一体的冷色调幽默上、把乌龟变为巨兽的短暂惊悚上、为贵宾的黑色毛发染出一道闪电白上。
也散发于小男孩们对新鲜的好奇与追求上,他们在房檐用碳酸饮料飞翔,在屋顶拿风筝导电,在家中小隔层的黑板上描绘自己的科学幻想并付诸实践。
这份对创造的执着,推动着我们赋予自己以及这个世界不尽相同的意义和色彩。
至于片末,所谓“小狗未死”的瑕疵,我不太关心,倒是两只狗狗蹭鼻生电,最终相爱,反令我觉得是个不错的结局。
哈哈- -#
因为我是名科学教师,看完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动画片里的美国科学课堂上的教学。
影片中,学校里来了位新的科学老师,科学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第一个内容是闪电为什么能劈中人的知识。
但是他的讲述方法非常非常的吸引人。
他是这样讲的:“闪电就是电。
云层发怒,形成暴风雨(然后开始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于是电子说:‘我要离开你!
到有机会的国度去’,大地说:‘我们正需要电子这种科学人才,来吧,来吧,欢迎你!
’,所以两边就开始盖楼梯。
这时候有个人跑出去看暴风雨,没注意到隐形的楼梯,上下楼梯一旦接上,轰!
回路就形成了。
电子全部涌入机会的国度,这个人刚好挡着路!
啊”这么活泼生动的语言,说的时候还配以夸张的表情和手势,把孩子们全都吸引进去了!
第二个出现的实验是蛙对电流的反射实验。
精密的仪器与实验材料,让这个实验看上去那么的完美和吸引人。
从而让男主角举一反三,想到或许可以用这个办法让小狗起死回生。
从这部片子来看,科学老师是成功的。
因为男主角在打棒球的时候,想起的是科学老师说过的两句话:“你要全神贯注在科展上!
”和“做实验要勇于尝试,失败没关系,只要再接再厉!
”,然后就打出了好成绩。
这说明科学老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啊。
我总结了一下,这位科学老师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有几点可以让我学习的地方: 一是更贴近孩子的教学语言; 二是上课时的投入状态,从夸张的手势和表情就可以看出; 三是扎实的基本功,实验操作技能和画的粉笔画都可以体现; 四是建立于前三点与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的教师人格魅力!
当然,这是我从科学老师的角度上分析一下影片中的科学老师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纯属业余,自娱自乐而已。
《科学怪狗》主要讲述了失去爱犬的维克多,迸发出借助电力复活小狗的想法。
不成想在实践成功后,活蹦乱跳的“火星”却给整个小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当我们认真观看后,我们会发现它是一部带有科幻味道的家庭式喜剧。
科技与生活,科技与欢乐的结合,看得出导演的别出心裁。
影片里可爱且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是它最大的特色,男孩与狗的爱的故事是整部电影真正的核心,而爱狗不合时宜地死去,使得少年的世界在一瞬间崩塌。
这些片段的显示,在生活中见怪不怪,但导演传达出来的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是可以提倡的。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3.5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