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不见得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但是聪明的导演一定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
伍迪艾伦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导演,whatever works就是这么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
尽管编剧的智力优越感随处可见,但是影片的视角其实是众生平等的。
此片主角不仅嘲笑众生,他揶揄自己更甚。
看这个主角,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教授,看起来比其余角色都有智慧,可谓是生就一双慧眼,对人性和人心洞若观火,可他还是婚姻失败,戴一次绿帽子不说,再结婚再戴,再戴再跳楼,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的达春绿?
不,影片自嘲的意义绝不在此。
是的,没有谁完美,没有谁超脱。
没有人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更没有人能预测未来的模样。
这就是影片不断打破屏幕的阻隔,让演员与观众直接对话的目的:你看你就是这样的,你看着电影发笑,其实是因为影片所投射情结的就源自你自己。
就像主角(也可视为导演本人)开宗明义所说的,一切宗教和一切主义都是荒谬的,因为在本源上,人类是非理性的、人性是非本善的。
所以,乍一看,悲观和绝望都有充足的理由,就像主角的父亲,看了一篇毫不关己的负面报道而就忽而自杀,而主角自己两度跳楼的情节,也不过是为了印证这种悲观的论点。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人生观就是:尽管这个世界是如此乱七八糟,尽管我们往往感到悲观失望,尽管我们常常无由头就失控和崩溃,可既然我们神奇地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好好体验见招拆招,坚持活下去并且活得有滋有味。
whatever works,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尽管3p了,可是并不算堕落;尽管男同了,但也未妨碍别人;尽管伊外遇了,可也无需隐瞒(难道这不伤害对方?
影片对此难以自圆其说,或者说,其价值观仍将自我置于首位)一切皆无不可,只要勇于面对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只要能以爱的相伴找到快乐生活的入口,人生就值得一游。
重新生活,当意义和现代同时终结——《怎样都行》与后现代生活文=空语因明现代是个迷信进步的时代,也是科学横行的时代,以进步和科学的名义宣告了很多终结。
宗教(基督教)应该终结,因为它是愚昧和疯狂的;哲学(形而上学)应该终结,因为它争论不休,让理论消磨着实践。
从而,恰如“现代”所标示的,历史也应该在这里终结。
无论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自由还是终结于共产主义的和谐,科学都是其中的轴心。
可是,“落后的”宗教和哲学试图冒用科学的名义,恰似异端试图冒用正统的名义。
为了确保科学的正统性,科学哲学寻找标准,来区分真科学和伪科学。
但是这更加导致现代科学取代神谕,成了更有力的新神谕,而科学家则成为现代巫师。
对此,费耶阿本德用“怎样都行”的反标准来讽刺那些划界哲学家的过度自信。
“怎样都行”——更确切地说是“行得通就行”——由此被贴上了后现代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标签。
这大致就是电影《怎样都行》的标题来源。
观众可以把《怎样都行》看作后现代主义生活的简化指南。
在这里,观众应该暂时抛开那些标签的诽谤——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来看看导演伍迪·艾伦在这里展示的知识分子式的宽容——当然,如果不想摆脱动物直觉,把它看成知识分子式的狭隘也行。
行得通就行。
1 “怎样都不行”——称作现代主义的精神疾病《怎样都行》的主角是个物理学教授,有钱有家,有事业有文化。
从动物性生存的层面来看,他生活得很顺利,他应该热爱生活。
但是,他想去死。
原因很明确:生活毫无意义。
现代性让生活走向虚无。
可以说,男主角之所以那么想,是因为他得了那种被称作现代主义的精神疾病。
只不过,在世界层面,现代主义宣告的是神秘性和历史的终结,在个人层面,现代主义宣告的是人生的终结。
现代科学的内核是“反生命性的”,它让世界变成了机器,生存者也成了机器。
或者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说法,现代科学以世界的祛魅为前提,又强化了这种祛魅——超然的神被终结了,也没有终极目标。
一切屈服于物理学法则。
生命只是假相,实质上只是物质的机械构成。
物理学家在寻找物质的终极构成,很多人认为弦理论就能够给出解答。
弦理论也是《怎样都行》中主角的研究主题。
无论物理学的终极理论是什么,人类的情感和感觉只是动物欲望的表现,终究看来只是基因机器的远端操作。
“基因控制”的生物欲望,让人去追求快乐,为此忍受痛苦——结婚生育就是如此。
《怎样都行》里的老教授是这样说的:那种荒谬的舞艺(性行为),就像缝纫机一样,上上下下,上上下下。
目的是什么呢?
生育很多孩子吗?
不停繁衍,究竟为了什么呢?
……几千年前的古代人,古埃及人,古罗马人,玛雅人,就像我们一样走路回家。
他们讨论该去哪里吃饭或者闲聊(比如在哪里买房了,吃什么更健康,怎么教育孩子),到现在有什么意义呢?
毫无价值。
但是当时他们认为那很重要。
现代工业基本上采用的是机械化的复制和销毁,来衡量经济的所谓发展。
由结婚生育所营造出来的人生发展,在本质上也属于这种机械复制和毁灭过程。
没有任何神秘,没有什么终极目标的世界就是如此。
《怎样都行》里的老教授说到:人人都夸夸其谈,充斥着错误信息。
道德,科学,宗教,政治,体育,爱情,儿女,健康——各种健康检查——无论如何,总有一天会死。
然后,愚蠢的下一代继续重复如此。
…新闻充斥着恐惧,贪污,愚昧和贫穷,种族灭绝,全球变暖和恐怖主义… 对此你能如何呢?
你看到苏丹发生的屠杀或者某个校车爆炸的新闻,你会说,“天啊!
太恐怖了!
”然后,继续看报纸。
你无能为力。
…对现代科学和现代化进程的批评看起来并非单纯属于后现代的领悟,几百年前的浪漫主义已经做了类似的批评。
只是到了现在,人们能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那种“进步的反讽”。
那个应许了文明进步的科学和现代化进程,在带来庞大希望的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恐惧。
科学进步,人们现在终于有能力毁灭地球了——不止是通过战争,被诱导的自私消费也能导致地球的毁灭。
作恶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加显著了。
2 行却不行——对现代主义的诊断《怎样都行》大致上是从围绕现代主义的简要诊断开始的。
在电影开篇,男主角批评基督教信仰和共产乌托邦信仰,这类批评也适用于现代主义。
他说的意思是,基督教信仰和共产乌托邦信仰的基本表述,听起来都非常好。
它们都主张人人平等,由人民来治理社会。
但是它们都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认为人民基本上是正派的。
这个前提是错误的,因为人类整体上是个失败的物种。
他的表述很简单,而且批评得就像是在夸耀一样。
他不说那些信仰辜负了信徒的善意,而说信仰的善意被有缺陷的物种给辜负了。
不过那个意思基本上是对的,同时可能也是错的。
对错无谓,起码他的态度是有效的。
……和基督教信仰相似,现代主义的毛病就是乐观的专断,喜欢构造单向度的历史。
似乎,勇士能够战胜恶魔,从此不再有恶魔。
当初,基督教信仰也是以真理的名义,宣告要战胜其它恶魔。
可是后来呢,它会成为恶魔。
与其说那些美好的设想把人类看得太正派了,不如说它们只看到了抽象的“正派”,或者说“抽象的善”,从而让实际上的不正派混入其中。
按照建设性后现代批评的说法,现代科学主义的错误在于“误置具体性”。
这个错误也是现代主义和那些美好设想所具有的。
现代科学对世界的认识采用的是“简化(还原)”的方式,得出抽象的和机械化的知识。
但是,它却把抽象的图景当成完美的地图,期望以此来约束生活世界。
结果呢,时间只是假相,意义还未开始,就已经终结了。
3 行得通就行——后现代主义生活原则《怎样都行》,恰似这个标题标示的,目标不是展示现代主义的绝望,而是后现代主义生活的希望。
男主角——那个物理学老教授——在这个电影里自杀了两次,第一次自杀之后,他遭遇了“传统”(或者说是“传统”的绝望),第二次自杀时,他遭遇了非科学的“迷信”。
这些遭遇让他领悟到“行得通就行”的“后现代主义生活准则”。
第一次自杀之后,男主角陆续遭遇了来自密西西比州的一个保守派家庭的成员,基督教是这个家庭的信仰。
这个家庭中的母亲不觉得文化有什么用处,就让女儿参加各种选美比赛,期待将来能够嫁给特朗普那样的富豪。
这个母亲会认为,“堕胎相当于谋杀”。
这是典型的保守派想法,最近,保守派还通过了禁止堕胎的法案。
对于这个保守派母亲而言,利用美貌去嫁给富豪,这样的人生规划看起来是相当合理的。
可是女儿厌倦了这种安排,于是离家出走,来到纽约,落魄地遇到了男主角——那个悲观厌世的老男人。
然后,这个二十来岁的女青年坚持要嫁给那个六十来岁的老男人。
原因,可以有不同角度来看,可以从言情的幻想来看——这是超然于年龄的单纯爱意;可以从世故的讽刺来看——这是那个啥,比如她被那些知识分子的扯淡给忽悠了。
或者以本片的主题来看,这是两种人生观的绝望的相遇:传统的和现代的。
女青年的母亲在女儿离家出走,丈夫出轨之后,来到纽约找女儿。
结果,她竟然发现,女儿不但没有嫁给类似特朗普那样的富豪,还嫁给了一个“观念怪异”的老男人。
她也是够绝望的。
不过,她很快就遇到了希望,从此过上了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的“艺术家式先锋生活”。
女青年的父亲想要与女青年的母亲复合,结果却发现,曾经保守的妻子,竟然过上了两男一女的“艺术家式先锋生活”。
他也是够绝望的。
不过,他很快就遇到了希望,竟然偶遇同性恋伴侣,从此过上了性取向改变的生活。
嫁给男主角的女青年,则遇到了年龄相仿的新伴侣。
就这样,原本一个保守的家庭的三个成员,在短暂的绝望之后,“抛开偏见”,找到了自己从未想过的新生活。
而且,这些似乎都行得通。
可是,男主角——那个厌世的老男人——却更加悲观了。
他的“精神疾病”并没有被治疗,于是他再次自杀。
这次跳楼的他,砸伤了路人,一个女性灵媒。
他又没有死掉,而且更加幸运的是,他砸伤的路人有治疗他的“药方”。
正如之前陈述到的,现代主义的“虚无”之伤,在于祛魅,或对神秘性的抛弃。
《怎样都行》的男主角就患有如此的“精神疾病”,从抽象的层面看,现代生活无非是古代生活的机械复制,而且生活之中也是由机械复制来驱动的。
如今,他遇到了以神秘性体验为职业的女人。
为什么非要用现代科学的抽象去看待生活呢?
它看起来挺实在,但却非常虚浮。
现代科学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混杂了欲望的自私,以及很多偶然的因素。
生活也是如此,所谓理性实际上并非充足的理性,也不会多么纯粹。
行得通就行,只要不伤害别人。
这样的生活原则看起来相当简洁,但并非意味着意思就那么直白。
歪斜的解释总可能会有的。
要明确理解它,需要明白它被说出来的后现代语境,需要明白它对历史的领会。
若非如此,那么它也会成为抽象的教条,成为被生物欲望所讽刺的标语。
这才是Woody,Woody式的语言,Woody想要表达的意思。
一开头就直接告诉你:白痴们,又来送钱了。
然后呈现一个标准Woody式调侃揶揄讽刺刻薄并且睿智的老头。
确实有点老年Sheldon的意思,不过显然老头入世得多,也更加证实了量子世界的偶然性在世界上存在的几率: 年轻漂亮的姑娘投怀送抱并且被他潜移默化主动理解着他这个絮叨愤世嫉俗还有神经质的老人的世界。
纽约在Woody的眼里真是神奇的地方,女孩找上门,看上了行将入土的古怪老头,女孩的妈妈找上门,变成了与两个男人同居的艺术家,女孩的爸爸找上门,发现自己是同性恋,等等等等,不过没关系,whatever works.BTW,睿智的老物理学家绝对是很有魅力的人,我的意思是说……对某一类女生很有魅力的一类人……比如我。
所以我完全可以理解某28岁嫁了82岁的MM。
这是完全不难理解的,如果你可以理解我高中时代年轻漂亮的物理老师在德国的街头偶遇杨振宁握了一次手而一个星期不愿意洗手的话,如果你可以理解大学寝室的两个女生为了一张海森堡和薛定谔的照片买下一本其实根本不会看的英文书的话,如果你可以理解……好吧,也许只是我是个怪胎并且遇到了一些怪胎……Whatever works.Hey, 玫瑰太俗,不如我们在自己的爱情中看看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如果因为观察者而影响了真相?
或者两个人的相遇在量子化的世界中存在的几率?
再或者,我为你跳动的一颗心,其实是无数不同震动形式的弦?
甚至带着某种超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韵律?
既然这个宇宙都会凋零,又何况爱情。
这是一部很有看头的片子,尽管很多人不能理解其中荒唐的爱情观,如老少婚,婚外恋,同性恋,三人恋,但这部片子的核心就是Whatever Works,导演通过老头-这个聪明绝顶的天才来表达这个主题的核心思想,至于观众是否能接受,那要取决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能力。
当然由于双方的国情文化皆有差异,我们在这些爱情观与爱情的实践方面皆与西方有所不同,我们会理解老少婚,但年龄不能差太大。
我们会同情婚外恋,但排斥离婚,我们会反感同性恋,因为感觉不舒服,我们更会吃惊于三人恋,这极端于我们的文化所不同,但这是人性的趋势,是所有人类发展的方向,因为只要你不伤害别人,不欺骗自己,你可以做什么都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你的行为的,包括我也在试着理解片子中所有人的言行,特别是老头!
说实话,我对他很是崇拜!
1. 按柏拉图《盛宴》中阿里斯托芬的说法,远古神话世界有三种人:“古时候,世界不是有男和女,而是由男男、男女、女女构成的。
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
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
岂料,神用利刃将所有人一劈两半,劈得利利索索。
结果,世上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
”情深所至,一切回归神话,男女消失,攻守当道。
2. 《whatever works》里的鲍里斯也许深受此道,所以当20岁的少女埃文找上门来试图跨越四十岁的障碍携手前行的时候,鲍里斯怎么都行;所以当埃文的母亲找上门来被这对老夫少妻吓晕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盗迅雷之势和鲍里斯的两只老友一起幸福3P的时候,鲍里斯怎么都行;所以当埃文的老爸寻亲被3P雷晕之后嘴念着圣经去酒吧消愁却和一个男同搞上之后,鲍里斯怎么都行;所以当埃文厌烦了和天才生活一起一边自怨自艾一边为小三找伟哥一边无辜的去找鲍里斯坦诚的时候,鲍里斯怎么都行。
这个世界会好吗?
鲍里斯在结尾给出了答案:“我刚好讨厌新年的庆典,每个人都渴望快乐,试图用一些可怜琐碎的方法去庆祝,庆祝什么?
庆祝离坟墓又近了一步?
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说太多。
不管你可以获取或给予多少爱,不管你可以获取或提供多少幸福,每一种优雅的临时举措,怎么都行。
还有不要自欺欺人,这一点都不取决于人类的聪明才智,比你聪明的要多,你大部分的生活靠的是运气。
上帝,你知道你父亲的一个精子的几率吗?
数十亿中的一个寻找一个卵子创造你?
不要去想了,否则你就要恐慌了...3. 经典攻守对白:——你遇到别人了?
——嗯哼——你想我们像你妈那样来个三人行?
——鲍里斯,当我们相遇时,我还非常年轻——你仍然非常年轻——但是,但是我长大了,我长大了很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是的,这是事实,我一直对你惊人的无知十分有耐心——不管任何事情你仍然可以依靠我,我只是,我想我已经在一个非常让人吃惊的年纪了,我也,我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你不需要说得很好——我希望这样——我完全能够理解,真的,这并没有违背我的信念,爱情的关系总是短暂的——即使他们是对的,我也不认为这是真的,——真的?
你有自己的看法了?
——就如一对情侣,你知道,他们感情不是很深厚,但,生活虽然残酷,可我想去参与这个世界,我甚至想念人类,甚至是白痴和傻逼,因为我真不认为他们不好,我想他们只是害怕——我认为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鲍里斯......——我真的这样认为的,我是个见解深刻和敏感的对人类状态具有敏感把握的灵魂,不可避免的,你最终会对这种不相称感到厌倦,和伟大一起生活是不容易的,即便是智力正常的人——你心烦了,我不指望你能理解,你怎么能?
——相信我,如果我能够理解量子理论,我当然能够理解精神指挥棒的思维过程——鲍里斯......——没关系——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我真的预见了,宇宙都会有尽头,我们何尝不是呢?
4. 找着神用利刃劈之前的本应有的另一半,概率也许比你爸爸数十亿的精子找你妈妈的卵子还要小.
还蛮想把老头的电影都追一下的 可惜我表达能力不够 无法写出他作品的精髓也可能是我理解能力和思想层面不够吧这是一部有点混乱的电影 老头留宿年轻女孩 后来结婚年轻女孩的妈妈来找她 和老头的2个朋友好了 于是三人同住年轻女孩的爸爸又来挽回爸爸 结果和gay好上了而年轻女孩爱上了其他人 老头想跳楼 第二次又失败结果砸到某有灵性的女性身上 她们又好了一部乱到不可能的戏 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可是老头的观点 还是聪明理智和见解独特有时候在想伍迪艾伦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拍出来的电影 感觉有点人格分裂 但又是个天才或许就像诗人一样 自己不疯哪来的巅峰之作
玩遍欧洲的间歇,伍迪·艾伦这老家伙又跑回了纽约大本营,再次唠唠叨叨啰里啰嗦弄出一部《怎么都行》。
老头子自己不演了,但是找拉里·戴维捉刀主人公鲍里斯,神态语气和那一付自以为是的神经质德性都如出一辙。
这位鲍里斯据说几乎被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自视天才傲慢无礼,对人性极度悲观,对生活丧失兴趣,好好的日子不过,一把年纪了跟老婆离婚,自杀未遂,从郊区搬到曼哈顿城里与一帮老家伙们无所事事,以斗嘴为乐,平时靠在公园教小孩下国际象棋为生。
就是这么个又臭又硬的老头子,偏偏在门口“拣”了个从密西西比离家出走的天真少女美乐蒂(Evan Rachael Wood)。
这一老一少,梨花海棠,美女野兽,考虑到伍迪艾伦自己沸沸扬扬的不伦恋史,后面情节不难猜想。
但故事并不停留于此。
御用女配Patricia Clarkson饰演的美乐蒂之母玛丽埃塔当然要出场,从家庭主妇到艺术家,从保守南方信徒到无所禁忌的一后两王三人行,真不知道这是情节需要呢,还是根本老伍迪自己的性幻想。
但情节在一部典型的伍迪·艾伦电影中从来都是对话的陪衬与辅助。
《怎么都行》最令人叫绝的当然还是伍迪借鲍里斯说出来的那些嘲讽、揶揄、侮辱、挖苦,从电影本身到宗教信仰,从人性龌龊一路骂到随机运气。
当鲍里斯在公园木椅上絮叨凭什么开车要驾照、做饭要厨师证、老师要教师证,偏偏父母生孩子养孩子不用执照时,我再也忍不住边拍手边笑,恨不得大叫:我早就说过一样的话嘛!
这些愤青言论,从一代讲到下一代,很多并谈不上新颖原创——实际上,《怎么都行》充斥了伍迪·艾伦旧作的影子,鲍里斯在2009年说出来的这些愤世嫉俗的言论跟伍迪自60年代以来对婚姻、家庭、爱情、性、政府、政治、运动等社会生活的一切嘲讽别无两样,玛丽埃塔的三人行《午夜巴塞罗那》就玩过,运气决定一切的论调是《赛末点》的中心思想,而精虫灌脑不顾后果的行为在《性爱宝典》中早就被大笑特笑过了。
但成功的是这一切竟被系统性的总结到一部电影中去:老少恋、三人恋、同性恋,一切不合理的匪夷所思的疯狂元素汇聚一堂,混乱无序中唯一适用的原则只有一条:Whatever Works,怎么得劲怎么来,去他的传统,去他的宗教,去他的秩序,只要你自己高兴,怎么都行。
不仅如此,主人公鲍里斯还“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向观众陈述。
这种手法当然屡见不鲜,但与鲍里斯的“天才”论调结合到一起依然极令人会心。
整部电影中鲍里斯是唯一一个看到“第四面墙”后风景的人物,这与他打破秩序生活在“盒子”外的人生态度不谋而合。
其实要仔细分析,这部《怎么都行》到底表达了什么,总结了什么,都乏善可陈——并无什么新鲜事,也没什么新风格。
但它却极令人难忘,好像伍迪·艾伦半个世纪的人生理念艺术风格对话味道都浸溺其中了,沉甸甸苦哈哈一枚盐渍腌橄榄,够人慢慢嚼上好一阵子。
电影的主人公是位差点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的提名的老男人,年纪一把,自诩天才,看破人生,自杀未遂,偶遇逃家单纯女孩一枚,不想女孩爱上了天才老男人的智慧,而且非要嫁给他。
天下掉下这么个青春耀眼单纯可爱还会随身携带伟哥把你当神一样崇拜把你的每句话挂在口边的美娇娘,单身老男人哪里扛得住,我们的天才老伯当然也就半推半就地从了,于是海棠爱上梨花树,萝莉推倒了怪叔叔。
这两人婚后生活也很是温馨惬意了一段时间,天才老伯觉得取得了某种生活的平衡感,虽然他依然愤世嫉俗。
后女孩移情别恋于一名年轻帅气的男演员回来坦白的时候说我跟你相遇的时候太年轻,老伯说你现在仍然很年轻(是啊,才过了一年,谁能长大这么迅速?
),女孩说你能理解我吗?
老伯说我连量子理论都能理解,对你这种脑残的想法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而且我早已预见了这一天的到来,宇宙都有尽头,何况你我?
说这些时候老伯脸上挂着淡定的笑容(天才就是能看透能预见一切的嘛)。
然后与女孩分手后回到家里从窗户一跃而下。
说他为情自杀就太狗血了,死亡对他而言更像一个符号,他只不过是又一次感觉到了人生的虚妄。
这就像一个圆圈,当希望升起时,阳光明媚,万物欣欣向荣,一切如枝头花蕊吐露芬芳,你当然会觉得生活还是有点意义的,谈场恋爱,生个孩子,拍个电影,写本书……诸如此类都能让人找到一些存在感;而当一切变成黯淡的灰色,填满了你视野的光圈淡去,那么庸庸碌碌的人类,无聊的生活方式,荒诞的社会规则。。。
这一切再次涌到你的眼前来,你看到这一切在未来都化为尘土,而后感叹空就是色啊色就是空,人生就那么回事吧。
(《诗经》有言: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虽然被我说得不太好玩,但这电影其实是个喜剧,有很多笑点。
故事的最后老伯跳楼依然没挂掉反而跳出一另一段爱情,女孩跟男演员感情很好,女孩的父母也各自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总之很欢乐,各得所需,皆大欢喜。
《怎样都行》的主角是个老头子,大概和伍迪艾伦的年龄差不多,加上片中间离效果的着力运用,让人疑心这是导演在现身说法,类似于黑泽明用《梦》总结他一生的艺术历程和对世界的看法,不过当金发美女从角落里蹦出来,就知道伍迪还在玩他的老把戏,这不过是温和的讽世小品而已。
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曾经写过一篇谑而不虐的绝妙短篇小说,名为《市场街的斯宾诺莎》,说的是一个数十年潜心研究斯宾诺莎伦理学的老哲学家,境况凄惨、贫病交加,但和一个老处女结合后,却尝到了人生乐趣,新婚第二天早晨,老博士感到宿疾痊瘉,精神舒畅。
这位老博士和片中的鲍里斯虽然同为哲学家,但却处在两个极端,老博士皓首穷经不问世事,鲍里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老博士不近女色,鲍里斯桃色不断;老博士是生活的弃儿,鲍里斯是命运的宠儿;老博士困苦多年,在衰朽之年人生才有一抹亮色,鲍里斯的问题却是从“生活完美、精神舒畅”开始的,如果说老博士是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话,鲍里斯就是莫特街的第欧根尼。
鲍里斯本人是高知中的高知,差点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老婆是富家千金,儿子在耶鲁读书,对常人来说,一生有这样的际遇会乐得从梦里都能笑醒。
鲍里斯不是常人,他自称:我是一个拥有宏大世界观的人,而我的周围却是一群微生物;他对美国的看法是:可耻的、暴力的、偏见的、无知的、性压抑的、自以为是的国家。
于是他生出一套“怎样都行”的哲学,只要不伤害他人,其余的怎样都行。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最常说的两句话是“怎么样都行”和“出路是没有的”,存在主义者是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荒诞和人反抗荒诞的徒劳才主张一种不抱希望的行动哲学。
而鲍里斯倒没有这么高的层次,他看到了人们的愚蠢狭隘和无知无能以及这个世界的非理性,但是并不变得心如死灰冷漠处世,而是积极改变生活方式,热切的挑剔、刻薄国家、社会甚至他的国际象棋学生,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
他践行自己的哲学,跳楼,离婚,搬家,收留金发美女,和金发美女结婚、离婚,随即又跳楼,又找到新的女人,似乎要尝尽人生百味,这位哲学家是相当入世的。
金发美女梅乐迪为什么心甘情愿嫁给一个老头子?
是因为这个老头子让她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浩瀚世界,老头子知识渊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见解精辟,常常一针见血的戳破各种谎言假象,和这样的神人在一起,仿佛给她的每个脑细胞都开光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大者大,无疑梅乐迪的眼界被鲍里斯扩大了无穷倍。
尺蠖 、蠕虫,都是世界很小、眼界很窄的生物,这就是鲍里斯教会梅乐迪看待世人的方式,老头子把她的眼光拉升到了云端,宛如上帝一般俯瞰芸芸众生,鄙薄一切人间的蝇营狗苟。
视野被极大拓展后,梅乐迪看到同龄人,就像是看到一群蠕虫一样,优越感不免油然而生,在她眼里,那些无知无识只会玩乐的年轻人真是夏虫不可语冰、蜉蝣不知四季。
鲍里斯的哲学后继有人。
梅乐迪的爸妈来到鲍里斯的小屋,很有情景喜剧笑果,鲍里斯照例把他们都挖苦了一番,并有意无意的促成了他们的改变。
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里,sex and city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这个欲望之都,无人能够幸免,两个来自比较闭塞的州郡的古板人也经历了世界观的大换血,他们的世界也得到了放大,梅乐迪妈妈投身摄影艺术界并过起了三人行的生活,梅乐迪的爸爸终于出柜和男友甜甜蜜蜜。
讽刺的是,这两个上了年纪的人思想的解放是由性解放触发的,刻薄的鲍里斯就是要摧毁一切假正经,让压抑多年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性福,鲍里斯的哲学功德无量。
鲍里斯洒脱旷达、百无禁忌、解放身心的哲学也遇到了挑战,像他这样脱俗的人,最为庸常狗血的剧情还是照样发生在他身边。
他的优秀学生兼妻子梅乐迪出轨了,刚开始梅乐迪很能拒绝世俗诱惑,把搭讪者拒之于千里之外。
但是,所谓烈女怕缠郎,她遇到了帅气的男演员的詹姆斯,和詹姆斯相处时,鲍里斯教给的一切都不能抗拒青年男女天然的相互吸引,梅乐迪用熵理论来讨论和詹姆斯的接吻感触,接下来大谈海森博格的测不准理论,所有这些物理学的高深名词都浇不灭情欲之火,两人还是自然而然的上床了。
期间,梅乐迪提到她带了伟哥,显然这个年轻男人不会像年迈的鲍里斯一样需要它。
事实证明,一大堆玄虚理论都比不过一具青春的肉体。
鲍里斯处之泰然,放手让梅乐迪和詹姆斯结合,这符合他一贯的处世哲学,怎样都行嘛。
不过,不久他第二次跳楼。
他的两次跳楼基本上都和他的女人出轨有点关系,鲍里斯还是没有勘破色空,不能像中国的哲人一样脱离一切羁绊作逍遥游。
鲍里斯二次跳楼后砸到了继任女友,一个漂亮的女通灵师,通灵是属于知识之外的神秘领域,是理性无法到达的,鲍里斯无法凭借其知识诘难凌驾新女友了,收起嚣张气焰的他和通灵女相处得似乎颇为愉快。
影片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每个人都得其所哉,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无上高贵,尺蠖的世俗生活也有其价值和乐趣,总之,世界一片祥和。
最后讽世者的总结陈辞温柔敦厚,伍迪•艾伦在把银幕内外的人都损了一顿后,临去抛了个媚眼,撒了个娇。
导师办公室门口一直贴着一张海报,一个看起来很搞笑的人站在海报中间没有任何背景,看起来是一个standup comedy的show。
周五晚上我做完按摩路过洛克菲勒中心,又有好多人排队,我问他们在等什么,他们说“snl”。
今天早上我决定想去纽约的live show看一次现场,于是看了昨晚的the night show, 嘉宾是snl的前制作人larry david——也就是伪装成standup comedy的,贴在导师门口的,电影的主角。
我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伍迪艾伦的电影。
为了顺应所有的巧合,我看了这部电影。
在纽约有很多好处,其中一个就是对在纽约拍的电影都有了更多维度的兴趣,比如这个格兰特什么墓我发现他旁边还有一棵李鸿章吊念他而种的树和中文的碑,什么时候去拜访拜访。
也会更聚精会神地看唐人街有哪些店铺还在有哪些店铺已经不在了。
如果说纽约人是一个whole vibe,那我觉得我的土耳其导师身上就有这个气质:没有孩子,感情生活成谜,对我无语的的时候会说im too old, 别人对我无语的时候会帮我说thats a new gereation man.电影里的纽约人随时都有艳遇,随时为爱,艺术和私奔而准备。
我get不到这些,跟那些刻板印象里马不停蹄难以commitment的纽约人相比,我更害怕这个世界,在街上的遇到的那些人,我为他们的开心而开心难过而难过,我为他们祝福,但我我不信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很难追逐这些短暂的情缘。
一方面我和他一样无欲无求,只想自己呆着。
一方面,我又对世界有着很强的爱。
但我和他最像的一点是,我们都怕死,怕死可能也是我爱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依恋我可以抓住的所有一切:我的今生。
他的症状跟我是最像的,我们会突然从床上起来,吓得什么也干不了,心脏砰砰跳,有时候还很怕黑,要开着灯睡觉。
我因此给他打五颗星,因为每当我再心悸的时候我都可以想想,伍迪艾伦或者larry david说不定也跟我一样,我甚至还可以想想我生活在谁的屏幕里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合理通顺地跟着剧本往下读就好了。
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我学会什么,我觉得我明白了陪伴有多么重要,一个人多特立独行也会需要同类的陪伴的。
不管是男主,导师还是我,我们都身体力行的寻找一个同路的人。
同时我也知道遗憾和悲伤是什么,知道为什么大家会对爱情失望。
但无论你多失望,这可能是你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了。
nothing in the world belongs to me, but my love is mine all mine.
没有惊喜,也没有失望,WA没有变,是我们自己老了
好像是两个伍迪·艾伦疯狂地争吵,最后却以炽热的舌吻终结,然后舔了舔嘴唇还装出一副不情愿的模样。
老头说的对,人生就是随机和运气,放宽心享受点。
一个厌世高智商老头把一南方农村小康三口之家拆分成三个新的家庭的故事,并完成了自我救赎
Woody Allen写给自己的情书,destiny and luck.
disgusting
Larry David与Woody Allen看似登对,实则八字不合。另外,WA的喜剧功力哪里比得上LD。
三十年前把上Annie Hall这一招,三十年后依然奏效,不过比起三十年前,小老头已然愈来愈懂得了各得其所和谐才是王道。
伍迪拍片无非就是把他那些个招牌元素重复100遍,只是每次都会用不同的路数排列组合,这次呢,全然是TBBT+love actually嘛,小高潮不断啊笑点冰冰冷。可是从bigger picture来看整部的节奏又很妥帖,笑翻打滚继而生出的许多唏嘘与感慨,最是叫人若有所思。
主人公又是不贪生只怕死的老头 愤世嫉俗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要不是萝莉控话题对老头有点敏感他应该会自己出马吧 JGJ的戏份少到令人欲哭无泪 看了Newsroom又知道他有多会唱歌以后愈发喜欢他了! ERW好美而且是少见的天真单纯路线! 和命苦君在一起的时候视觉效果逆天了! 最后这个合家欢这样也行啊! | 二刷 从Curb Your Enthusiasm接触到LD大爷以后觉得让他来演这个角色太带劲 大超太帅了! 满是爱意的眼神 融化了! 长得这么帅 撩妹可以直接用上前搂抱这样的低端技术哈哈 原来纽约是一个能让红脖大爷大娘展露真我的毒乡!
我讨厌新年庆典每个人都拼死欢乐用那些卑微的方式庆祝着庆祝什么? 庆祝离死又更近了一步吗?这就是为什么我屡说不爽的原因,无论你能得到或给予怎样的爱,无论你能得到或给予怎样的幸福,无论道德标准如何,怎么样都行不要欺骗你自己 ,这对你的人性的独创性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无论如何如履薄冰也会有人来打破你所有的信仰,无论怎么折腾也折腾不过生活。话唠的人假正经,看戏的人最无情。简直是我看过小老头最正能量的片子,如果是伍迪老师自己演就更好了,虽然每一部伍老师没有出镜的自己的影片都总有一个人说话完全是伍老师上身。
虽然现在我们站在一起,其实我们已经在已不可估量的速度在分散。连宇宙都在瓦解,我们怎么会不分离?
突破第四面墙的电影,被一个小妞爱上又出轨,妈妈找来结果她3p了【还以为有母子盖饭】,爸爸找来又出柜了,自杀没成又恋爱了,话痨片,如果伍迪艾伦亲自来演我多给他一星。
哈。“你妈妈是女人么?”不得不说,这种老男人非常吸引我。
喋喋不休的老头,我只能接受woody allen.
“人类现状”打破第四面墙的表演型敏感知识分子- 我曾不理解伍迪艾伦为何放弃智力容貌家境完美的爱人,去寻找来自小城文化有限,但青春活力的姑娘,是的 曾。“那群傻逼真的觉得爱情是解决一切的答案”当那个姑娘模仿他的时候,他开始爱她了,于是他们结婚了,也许她并不明白我在说什么,但她惯着我但岳母会粉碎这一切,她会为了继续过好日子而使女儿改嫁,即使她从性保守变为性开放也不会改变她对你这个女婿的厌恶,当然她女儿和男演员在她的撮合下成功出轨了粉碎有神论与恋爱脑,没有人会等你的,即使她曾经爱你“因为你 我成熟了许多 你不能永远依赖我”当一个女人被你拥有 则你对她就失去了欲望人们回到他们的新的轨道 伍迪艾伦继续用他的哲学去改变下一任爱人缺乏新意的伍迪艾伦式行文
果然不是很喜欢话唠型的电影,不过总体来说还蛮有趣的~
手贱,找抽。
dont really lik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