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爱·别让我走(港),不离不弃,永远别让我走,不要让我走,克隆学校,莫失莫忘,千万别丢下我,爱别离

主演:凯瑞·穆里根,安德鲁·加菲尔德,伊兹·米克尔-斯莫,凯拉·奈特莉,查理·罗,艾拉·珀内尔,夏洛特·兰普林,莎莉·霍金斯,凯特·布兹·伦纳,汉娜·夏普,克里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别让我走》剧照

别让我走 剧照 NO.1别让我走 剧照 NO.2别让我走 剧照 NO.3别让我走 剧照 NO.4别让我走 剧照 NO.5别让我走 剧照 NO.6别让我走 剧照 NO.13别让我走 剧照 NO.14别让我走 剧照 NO.15别让我走 剧照 NO.16别让我走 剧照 NO.17别让我走 剧照 NO.18别让我走 剧照 NO.19别让我走 剧照 NO.20

《别让我走》剧情介绍

别让我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8岁的女子凯西(凯瑞·穆丽根 Carey Mulligan 饰)自幼生活在校风严谨的寄宿学校海尔森,汤米(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和露丝(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饰)是她最重要的两个朋友。少男少女们在英国乡间那温暖阳光的沐浴下,度过了人生最青涩浪漫的时刻,也收获着真挚的友情。然而某天,少男少女们却从露西老师(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 饰)的口中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海尔森的终极目标是将他们培养成器官捐献者,他们必须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直到年轻的生命之花凋零。在18岁之际,他们得以走出海尔森,去往各地的寄宿学校。黯然的命运如影随形,在短暂的生命中他们还将经历更多…… 本片根据英国日裔小说作家石黑一雄的同名原作改编,并荣获2010年英国独立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Carey Mulli...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未来商店使人误解的工房主~关于原英雄队伍的杂役人员,实际上除了战斗能力外全是SSS的故事~延禧攻略黑川森生、在找兼职!奇迹狗保密局的枪声当家的女人迷离劫军旗飘扬侵入者狗神半糖初恋终极报复夺宝寻龙:北冥鲲宫我们的电影兄弟们蛇王2021牧野诡事之赤丹珠哥,你好全员切腹QQ女人心萌犬好声音2妈妈无罪温暖的抱抱邀请函理发店情缘魂飞魔路圣诞快乐绝世情歌泳池情杀案

《别让我走》长篇影评

 1 ) 永远有多短?

说着英国腔的科幻片往往都不那么纯粹,或者说别具风味,例如《人类之子》、《28天后》、《代码46》、《月球》……《别让我走》也是如此——虽说导演是美国人,但原作者石黑一雄和编剧亚历克斯·加兰都是英国人,后者还负责过《28天后》和《太阳浩劫》等的剧本。

于是,你就看到了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电影。

影片从舒缓的回忆开始,校园中的场面似乎可以出现在任何英式电影中,男孩女孩们在庄园般的学校中游戏,古板的校长与激进的老师也一样不缺。

然而很快,你就发现这些孩子与众不同:他们不敢迈出校园一步,仿佛生活在伊甸园里的囚徒,而困住他们的则是克隆人这个身份。

同样涉及器官移植,美国式的科幻片《重生男人》就更多把这一题材当社会话题看待,围绕其带来的道德矛盾或引发的社会问题组织故事。

《别让我走》则像一首舒缓婉转、哀而不伤的小提琴曲,在美妙的自然光与油画般的场景中,刻画着三个青年的青春与爱情。

没错,这是一个悲剧且宿命的故事,因为他们生而完整,却注定死于不完整。

但影片并不是在为弱势人群鸣不平,值得哀悼的不是他们为他人提供躯体移植的克隆人身份,而是他们面对的与我们共同的人生困境:高更那幅“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往哪里去?

”的名画也是为他们而画的。

只是三个男孩女孩的生命更加短促,命运更加残酷,这种人生的思考也更加迫切。

正因如此,影片没有突出这种制度的不道德,身为克隆人的孩子们从小受教育以捐献为荣,他们互相之间开着玩笑,希望自己不要在第一次捐献后就“终结”掉(有意思的是,complete同时也有“完满”的意思);他们申请缓捐,仅仅是希望相爱的两人能够多厮守几年;他们不想逃亡,不想反抗,只求死得其所……正如结尾处凯西即将进行捐献时说的:“我所不确定的是,我们和那些受赠人的人生是不是截然不同?

人生都那么短暂,是不是很多人都觉得活不够。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不是一部爱情片,这里爱情只是你活着、有灵魂的一种证明。

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分析说:“托马斯主义哲学认为具有灵魂的个体需要具有自由意志和爱的能力。

捐献者符合这两条。

”当你看到汤米画的生气勃勃的大象,看到汤米在手术台上昏迷之前呈现给窗外凯西的那个隐隐的微笑,纵然他们不能像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工作度日,谁能说,他们的生命不完整呢?

想起已故友人柳文杨写的一篇科幻小说,讲的是一个复制人用自己有限的半小时生命去爱,去给予一个女孩快乐——小说叫《闪光的生命》,却不是《闪光的爱情》。

小说结尾问“一百年真的很长吗?

”《别让我走》却告诉我们:永远其实也很短。

 2 ) 电影里呈现的真相正在我们现实中重复上演!

先简单概括一下这部影片:电影中的社会通过培养克隆人来为胎生人类提供器官的移植以延长胎生人类的寿命,而克隆人与胎生人类同样拥有意识,所以电影以克隆人的视角展现在观众眼前,从而形成了这一部悲伤之中透露着绝望的作品。

简单介绍完电影的大概剧情后,这里来深入探讨一下关于“人性”的话题。

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刚看完后或多或少内心都会有某种愤世嫉俗的情绪!

“克隆人也是人,你们凭什么剥夺他的权利?

”“这种做法太没人性了!

”“太不公平了!

”。。。。。

有这种情绪其实很正常,因为生命的运转模式本就是自私的,即必然关心到自己的生存,我们之所以会有以上这些情绪,那是因为我们被电影带入,此时的我们,并不是“胎生人类”,而是“克隆人”!

我们是站在克隆人的角度产生的以上种种情绪,也可称之为被带入或入戏。

那反过来讲,我们之所以成功被电影带入,与电影里的主角(克隆人)站在同一阵营,那这就是电影的成功之处,成功的电影总有把观众带入其中的魅力,但这只不过是个题外话,并不是讨论的重点。

现在我们来看看电影里另一阵营的说辞,其实,这才是事实真相:“如果你要让人们重新回到黑暗,挣扎在肺癌、乳腺癌、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痛苦之中,他们一定不同意。

事实确实就是这样,当初胎生人类造出克隆人,就是把克隆人当服务自身的产品,至于产品拥有了自我意识,那也没办法,只能将其牺牲,因为无论如何,它们终将为我们所用,我们的生存才是大前提!

好了,以上是《别让我走》这部电影展现出来的真相,那么现在我们来联系一下我们当前的现实世界,提问:你们觉得现实世界的什么情况和电影相似或相同?

你们知道嘛,我当时电影看到这里,脑海里马上闪过一部非常著名的纪录片,名字叫《海豚湾》,虽然是完全不同的形式,但传达的内容是何其的相似啊!

日本人在海豚湾已经将屠杀海豚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就如同电影里牺牲克隆人一样,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海豚是有灵性的,它们有自我意识,这和这部电影里克隆人也是有意识的一样,所以我们更容易站在电影视角的同一阵营里被影响情绪。

但你以为受伤害的只有海豚吗?

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它们从出生开始,命运已经被定下来了,直到长成熟的那一天,也就是终结的那一天,终其一生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肉献给人类,它们又与电影里的克隆人有何区别呢?

其实之所以海豚会被拍成电影且这么有名,而受害更广的其它动物却没有这种待遇,还是因为人有分别心,我们依然还是凭着自己的认知观来决定其它众生的优劣与命运,一切都是我们以为!

正应文章开篇,生命的运转模式本就是自私的。

而这种贯彻骨髓里的傲慢,来自于我们目前的生物地位,谁叫我们人类目前处于食物链顶端呢!

我在这里并不是想宣扬什么素食主义,我也吃肉,虽然我清楚站在鸡鸭牛羊的角度上来说是有多么的残忍,但我们和电影里老校长说的那一番话一样,要让人类退回到艰苦时代,他们一定不同意!

没办法,这就是我们的原罪。

按照基督教里的说法,我们都是有罪之人,我们来到这世上就是来寻找救赎的。

当然,我在这里也不指望通过一篇文章就让人找到救赎之路了,但时刻保持清醒,直视自己的罪,这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3 ) We all are donors.

××××××××××××××××××××××××××××××××××××××××××××××××××××这篇观后感里所表达的想法——确实十分消极、沮丧——是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产生的感受(电影就有这样的力量,不是吗?

),所以,在浏览这篇观后感之前,请务必先观看这部电影。

也请不要脱离电影内容的框架,直接在我的想法上作评论。

××××××××××××××××××××××××××××××××××××××××××××××××××××确实是文艺爱情片,但是感觉更像是个寓言(这要归功于原著)。

看完电影,片中那些漂亮的镜头和音乐自然是不能忘怀,但是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其实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是“捐献者”吧。

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么捐的体力要么捐脑力。

我们从小到大被这个世界灌输的价值观和电影里的Hailsham所灌输的又有什么两样?

一样都是在灌输着:我们的人生价值高低取决于我们对这个社会付出/捐献的多少。

到了最后我们被这个社会压榨到老,就像电影里的一样,重要器官被捐出,所剩机体再也不能维持生命的时候,盖上白布关上灯,人活在这世界上究竟能留下什么存在过的证据呢?

捐献的与受捐的人,还不是都走向一样的终点吗?

所留下的不过也是虚名罢了。

“是啊,很多人都怕第一次“捐献”,不过过了那次之后也就好了,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有人纠结于“为什么他们不逃走”这样的问题。

我要说,如果逃了,这个故事就沦于俗套,毫无深度了。

在这么样的一个社会,除了按照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所设定的方式而活,人似乎已经找不到其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了。

逃?

又能逃到哪去呢?

有时候逃避还不如接受,不如迎合大众来得简单。

TOMMY振聋发聩地嘶吼之后,Cathy对着一片原野静静流泪以后,一切还是继续进行着。

就像今夜流完泪,明早还是只能继续走向学校、办公室…这些捐献的手术台。

“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就能证明我们不仅仅只是生命体───我们也是有灵魂的,这样就能延缓“被”捐献了。

”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要寄希望于什么呢?

你以为真的有天堂,有救赎吗?

你以为真心地爱或是与人为善,去地狱就有“缓刑”么?

一切不过是谎言罢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005212/?start=100

 4 ) 工业文明的悲歌

“畜生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舔犊。

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常惴缩。

人贪滋味美口腹,何苦拆开他眷属。

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

”——《护生画集》(弘一法师与丰子恺合著)2000年,英国众议院以过三分之二的票数通过一项法案,允许科学家克隆人类早期胚胎,进行‘治疗性克隆’研究,以期培育出与病人完全匹配的人体器官。

这一立法使得英国政府成为少数公开支持克隆技术在人体试验的国家之一。

五年后,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以克隆人为题材出版了他的第六部长篇——也是唯一的一部科幻小说——《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

我们很难凭此推断出上述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一如难以否认这种联系存在的可能性。

毕竟,小说灵感的诞生过程是这世上最微妙运作的器械之一,我倾向于认为它早已潜伏在心灵的最深处,一个连小说家自己都难以企及之所,等待着那火石灵光一现般的降临。

但石黑一雄这一次着实走得太远。

这位传承了英国文学的典雅文风(“one of our subtlest observers”, “the poet of unspoken”),被看成是E.M.福斯特在当代不二继承人的小说家,显然试图在题材选择上做出一次向《美丽新世界》致敬式的突破。

“这是迄今为止,石黑对其所有作品中所贯穿的那种悖论最严酷表述的例子①”, 《纽约时报》书评如是说,并将其调侃为一次压上他业已被认可的超凡天赋后的孤注一掷。

有一类文学作品你很难确切地将它定性。

因为与其将它归纳为穷其想象的科幻小说,莫若说它更像是一则将被时光逐渐印证的寓言。

1948年,当富有相当远见和政治敏感的乔治.奥威尔在写作他注定将会传世的小说《一九八四》时,也许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着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一次误读②。

但至少《一九八四》,作为一个不错的例子,证明了在时间的长河里品读科幻小说有着一种超出纯粹文学的乐趣。

虽然,《别让我走》目前尚且无法应允我们太多的空间去那么做,但如果有心要为这一切找一个原点,还是让我们循着脉络,将时间回转到1996年。

在那一年,一只绵羊诞生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地球上媒体所能传及之地,其轰动效应之巨大,至今余波未平。

苏格兰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这不仅仅是说,这个孕育出像亚当.斯密斯,大卫.休谟等思想家的国度,在18世纪为西方文化贡献了一场思想的盛宴,推进了整个欧洲文明的进程,更考虑到,聪明的苏格兰人还为现代社会贡献了诸如蒸汽机、青霉素、电视机、高尔夫球等众多改变人类进程的发明。

和这些了不起的发明并肩比立而不逊色的,有一只不同凡响的绵羊标本——多莉(Dolly),如今被珍藏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成为爱丁堡must-see sight中的一景。

作为世界上第一只由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而成的哺乳类动物,这只羊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的来临,但与此同时,她的到来同样也意味着一枚重磅炸弹,炸开了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最后的伦理底线。

一时间,媒体,各路学者以及广大宗教界人士纷纷出声,质疑乃至谴责克隆行为可能会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与此相呼应的,是各国政府迅速而不遗余力的对克隆技术科研的投入。

回顾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辩论,反对的理由八方来路,支持的论点却掷地有声。

因为谁都无可否认,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出发,克隆技术可以制造出人体所需的组织细胞,用来救助人体某个濒临绝境的器官。

尤其是,随着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及外科手术的改进,全世界器官的需求量早已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

在美国,每年至少有13万至15万人在翘首期盼着那4、5千个通过合法渠道捐赠出的肝脏。

除此之外,猖獗的国际器官走私网络也佐证了人体器官早已是一种能带来暴利的稀有资源。

利用科技的进步去对抗犯罪,将作恶的器官贩子绝迹于世,这番背后的强势逻辑,成为克隆技术的支持者所秉持的最难反驳的声音。

小说《别让我走》,但与其说是用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探讨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不如说是石黑野心勃勃地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探究埋藏在这 “希望”背后的残酷和罪恶。

这是一种发人深省的追问,却因其在真实性受到的质疑而被削弱了力度。

如果,一个作家的关怀对象迄今为止并不真实的存在——至少是不公开地存在于世,那么这一份关怀本身的意义何在?

又如果,有人愿意耐着性子去进一步关心一下多莉们的命运,也许会发现,Tommy,D.和Kathy,H.并不仅仅是一种想象的产物,也许他们其实存在,以一种我们未曾真正意识到的形态。

一般来说,一只苏格兰绵羊的寿命是12年,但是多莉只存活了6年零7个月。

因经鉴定出患有无法治愈的进行性肺病,在2003年,科学家们不得不给她执行了安乐死程序。

多莉的不幸暗示了部分克隆动物会出现早衰的现象,即当它们处于通常意义上的壮年期之时,体细胞内会提前出现老年动物的征候。

对此,一种不免简单但却颇为直观的解释是,它们从出生起的衰老程度就类似于被克隆的本体,寿命因此简短。

从此,在全球各地的实验室里,延长体细胞克隆动物的寿命被作为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

就在去年,有日本科学家称已经培育了可活到九岁的长寿克隆猪,驳斥了早衰是存在于克隆动物中的普遍现象。

巧的是,同样也是在2010年,非法流入市场克隆牛肉和牛奶,在英国再次掀起一场风波。

最后,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和平息名愤的要求,欧盟表示将考虑出台一项全面禁止克隆动物及其后代被作为食物的法案。

这场风波和其最后的解决方案,在训练有素的动物权利倡导者看来是一个“间接义务论”的经典案例。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因为取乐而残暴地对待野兽动物是不对的,因为从长远看来,这种恶习会助长人类的残暴倾向,终有一天也会去虐待人类。

虽然这些言论也激烈的反对动物虐待,但在这里,动物的利益不具备独立的道德上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区别于我者的他们,没有道德地位③。

克隆技术,纵然会对克隆动物健康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它们的早逝,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些伤害本身远远不及其间接将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来得重要。

因为克隆生命本就是拜文明与科技进步所赐,像一些父母也许会这样回答孩子们天真的发问:不用为那些被我们吃掉的动物们感到可怜,因为它们会为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而感到高兴。

浓密的树林深深地怀抱着坐落于穷乡僻壤中的海森汉寄宿学校。

在那里,孩子们从小就被中世纪般传说警告着: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边界是绝对不能逾越的。

但是,当离开学校后的Tommy,Ruth,尤其是Kathy,曾有过一些机会享受短暂的自由时,有一个疑惑始终缠绕着我:为什么他们不逃,不反抗?

有人认为这是电影一处的硬伤,(或许小说中会给予更多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整部寓言小说一针见血的唯一真实所在:因为他们逃不开的命运,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身份。

他们,是一个又一个被创造的多莉,也是一代代被逼离栖息地,或被俘虏,或被灭绝的野生动物。

他们不是我们,所以在一个由我们制定规则的世界里,他们无处可逃。

难道你没有看见,为反抗和叛逃所付过的巨大代价,让百兽都沉默了,老虎不再咆哮,猎豹拒绝繁衍,即使被砍断了四肢,或是胆囊被插上了皮管,数十年如一日,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痛苦,没有尊严地生存。

难道你没有看见,在城市的周围,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只鸡鸭猪牛,先被创造,继而被屠杀,为了人类的口腹和虚荣,为了我们的福祉,它们没有权利享受片刻生命的欢愉。

你没有看见,是因为你习以为常,或是觉得无能为力,但更多的时候,你没有看见是因为你宁愿选择去漠视。

但是石黑一雄以其敏感和非凡的勇气问了一个问题,他将它小心翼翼地包装在一个爱情和悬疑的外壳之中,却在人最淬不及防时刺痛了你的良知,唤起了你的同情。

这个问题就是:那些被人类剥夺一切,乃至生存权利的生灵们,难道它们没有灵魂吗?

如果这些被视作为劣等的灵魂也能体会到爱恨别离的痛苦,那么这情感上的折磨相对于肉体上的摧残要残酷千百倍。

作为优等物种中的一员,我没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愿以150多年前一位生物学家的筆記来做一点旁证。

乔治.斯特拉,曾跟随俄国人白令发现亚美之间海峡,并这样记述下他在当地所观察到爱斯基摩人屠杀海牛时的场景:“他们用像巨锚一样的铁钩深深扎进海牛皮肉之中,然后将奋力抵抗的海牛拖上岸。

受到重创的海牛,即使前肢被砍,血流如注,仍在挣扎。

它的叹息与呼喊是沉闷的。

雌性被勾住,雄性不顾人们的痛击,拼命把身子往水里按或用尾巴拍打铁钩,试图解救同伴。

第二天,我看见那只雄性海牛悲哀地呆立在已被人们肢解的雌海牛旁边。

人们每捕杀4只,往往就有一只被拖上岸却又被无谓地遗弃掉④。

” 白令海牛,这种喜欢在黄昏的余辉中浮出海面,头披着长长的水草,用鳍怀抱着孩子哺乳的动物,在被发现命名的二十六年之后,就无可逆转地被灭绝于世了。

事实上,从人类妄图扮演上帝角色的那一刻起,“命运”这个词早就已被赋予了最变化莫测且荒诞不经的含义。

①The Novel is the starkest instance yet of a paradox that runs through all Ishiguro’s work,Sarah Kerr,“The New York Times”, Sunday Book Review, 2005 April 17.②在一些人看来,《一九八四》创作的现实背景是作家生长的英格兰,而非后来被阐释成为的对苏联未来的预言。

③《动物权利》,David DeGrazia,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④《逝者如渡渡》,申赋渔,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5 ) 忧伤得如噩梦中的诗

Never Let Me Go,只这个题目就有让我足够喜欢的理由了。

最初想看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偶尔看到的那张海报,Carey Mulligan,,Andrew Garfield,Keira Knightley在乡间小路上驻足回望,有种安静的乡村气息。

我是个画面感很强的人,电影就可以不激烈,可以不搞笑,只要画面很美一样可以打动我。

Never Let Me Go就是这样的,我不知道是不是英国所有那个年代的电影都如伦敦的天空一样灰蒙蒙的,但我喜欢这种感觉。

 6 ) 守望到尽头

我读原作的日子,大概是一年多前,从图书馆借来书,放在家里好一阵子才发现,甚至都想不起来为什么要借这本书,大概还是布克奖的名头所致,或者是那个科幻的外壳。

石黑一雄写得婉转细腻,导致那本书闻不出什么“科”的味道,倒是有点布拉德伯里式的诗情画意,却是哀伤无比。

不过我也没想到这么快它就给改成了电影。

现在看来,电影和原作的出入不大,时间线也大致和小说的三段相仿,由于篇幅的问题,细节自然要丢失不少。

最有变化的地方,原作花了巨大的笔墨在刻画三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上(抛开Kathy和Tommy的纯真朦胧之爱,更主要的是三人之间的友情),然电影从一开始就在偏暖色调的摄影中逐渐地把色调调冷,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培养气氛来让我们看那不可避免的悲剧。

有人说为什么这悲剧是注定的,难道Hailsham出来的人就不会跑么?

其实故事怎么设定是石黑一雄自己的事情,跑也无可厚非,那便成了通俗乐趣的逃出克隆岛,而简单的逃避并无法让观众对这个错误的根本有更多的认识。

换个角度想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故事走向,尽管这是一本英文小说,但石黑一雄本质上是个日本人,故事也弥漫着日本审美的腔调,这种如梦的迷离感,加深了对宿命的接受。

就算跑,又能跑到哪去?

这已然是Hailsham学生的命运,唯哭,唯笑,唯爱过,唯有让自己按照宿命的轨迹走向终点。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尽管有对科幻问题中的假设提出了不认同的观点,但吸引人的地方,则在于利用腔调氛围这个陷阱,把我们也埋进故事的假设中,让我们随着那三人,一起被禁锢在那仿佛美好的学校,然后一点点发现自己的所有皆被创造自己的世界所蚕食,从灵魂到身体,一一被玷污,无力抵抗,也无从宣泄。

就像那艘在海边搁浅的船,被抛弃在一旁,一点点地锈掉。

这个悲观的世界观,缘何能感触到我们?

皆因我们也是另外一种程度的Hailsham学生,皆因我们的原罪和脆弱,皆因我们也有宿命。

我始终觉得,其实看似坚强的Kathy才是最可怜的,因为她最后要面对谎言的拆穿,面对好友的逝去,在多年后找回爱,却又要面对爱人的死亡。

作为一个carer,她要经历一切孤独时刻,而且要独自面对自己的宿命。

好在电影还给了我们几个美丽的时刻,Mulligan古典的微笑,和Garfield羞涩面庞下撇起的嘴角。

 7 ) 让我像棵树,倒下即是墓地。

悲观者会爱这部片。

故事很灰暗,怀旧式的科幻包装骨子理透露的是闭上双眼的绝望,如同眼前是长而深的隧道,我们却在未进隧道前就闭上双眼,只剩呼啸的风。

我们真正的眷恋的东西,一旦失去,仅剩的只是脆弱和无力。

开始的过程中我曾想将自己代入到三位主角身上,却始终只能保持着一种旁观他们可怜他们的状态。

如同老师露丝,如同那些旁观者看待他们的表情,只是同情。

“医学界于1952年有突破性的发展以前的不治之症全都能治愈人类在1967年的平均寿命已过百”看完片我才能想到这句话的背后是有怎样的残忍。

原谅我神经大条,当看到海尔森的孩子们一个个的吃药的时候,我才想到克隆人,才想到剧情的设定如此残忍,其实全片完了,我并没有为三位主演之间的感情有如何的伤痛,而是为整个这种设定感到难过.完全英式的气场和唯美简至的画面为整个故事架构好了一个完美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就如同包装华丽而干净的墓地,而演员也从开始孩提时的生气勃勃逐渐变成阴郁而缺少生气。

看整部电影就如同参加一场葬礼。

在欢乐中挣扎求存,在倒计时来临之前挥霍仅有的一切。

他们不敢选择,不敢反抗,没有期望,而这种人物设定才是最为难过。

我们可以接受一切坏的环境,但是要有期望!

但是这故事里没有,它更像一个深渊,一切的设定只是为了绝望,我们花了100分钟看一个深渊的黑暗,乃至看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深渊,绝望开始泛滥。

如同看到年老的自己,没有了与这个世界共存的勇气,愿孤苦而死。

凯西她怀念着农舍和海尔森的一切,却对将来没有期望。

那段被汤美激活的短暂的期望,也被海尔森院长浇灭。

露芙,汤美,都终结了,海尔森也是,能长存下来的只是在终结前短暂的回忆。

看到凯拉奈特莉的尸体躺在手术台上连切口都不缝上,让我心中始终抽动,活在当下的理念的确可以将就快乐,但是并不能分割终结的理所当然,汤美下车后的呐喊,让我瞬间眼眶湿润,那一瞬间我内心的绝望和汤美的呐喊共鸣了。

一直来沉默的接受这种命运的凯西,在最后的对于自己的生命和他们有何不同的质疑让我心头颤动。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接受了种种设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书,然后工作,然后用父母半辈子的成本做首付,用我们自己的半辈子来分期。

我们的付出被抽水成只剩2成,我们何尝不是把自己捐献,完整的观看了的一场葬礼,最后我们却将尸体看成了自己,环顾周围,我们就站在墓地里。

倒下,即是墓地。

 8 ) 飞奔的尽头是冰冷的汪洋

当海报刚出来的时候,我就开始期待这部片子了。

它让我想到Brighton的码头,还有Jules et Jim里三人在桥上奔跑的场景。

在长长的道路上飞奔的画面总是能让我顿生感动,因为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奔跑,而一定是挣脱了枷锁,放弃了过往,怀着憧憬和兴奋才投身远方的,特别是在有人陪伴的时候。

所以每次看这张海报,都会有一阵激动涌起,呛住鼻腔。

可是在这个故事里,路的尽头是冰冷的汪洋,而且事实上,这奔跑也从未发生过——他俩只是静静地坐在长廊边,Tommy看着Kathy,Kathy望向大海,然后说:“我们该回去了。

”我没有读过原著小说,在看之前也只隐约记得哪里说过这是部有科幻色彩的作品,但出于习惯,我甚至连在哪方面科幻都忍住没有追究,像往常一样,一张白纸似的进入到故事里,看着它慢慢为我上色。

Bumper Crop,泛指农民们的大丰收,形象地描述为所得太多,用之不竭。

在英格兰学校Hailsham,这个词被用在女校长对玩具卖场的形容上。

这一天,面包车拉来了一箱箱玩具,孩子们都万分激动,等不及用自己平时优异表现赢得的彩币换回自己心仪的玩具。

一个孩子问:“Is it really a bumper crop?”面如表情的运货工人随口一句yes。

下一个镜头,是长桌上被“真”孩子们玩烂后抛弃的各式玩具,而这些孩子们都还为前所未有的多种选择而幸福不已。

这些孩子,有义务为别人奉献自己的生命,却没有权利把玩崭新的玩具。

只有小Kathy不为所动,一个人坐在大厅门外。

一会儿,Tommy过来了,以为她没有挑到喜爱的玩具,安慰她,并送给她自己刚刚用彩币换来的一盘磁带。

这个片子的标题也第一次被唱了出来——"Darling, kiss me, hold me… and never let me go…"这是Tommy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想要对Kathy说的,也是Kathy一直埋藏在心底却始终没有机会说的。

其实,它也是每个Hailsham的孩子在手术之前想要对这个世界说的。

Ruth不一样。

在这个小圈子里,她是最听话最积极的。

她沿着制度的轨迹不偏不倚地走,孜孜不倦地模仿着外面的世界,却在看到一个胜似自己本体的成熟女性后崩溃了所有的激情。

她矢口否认那是她的本体,其实,她只是在给自己的人生找退路罢了。

她终于意识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地模仿,都永远无法成为她。

这是一个极限。

对于我们,这个极限是个体自由;对于他们,这个极限是活过四次手术。

这个极限带来了影片里最悚动催人的一幕。

第三次手术,仪器的鸣响越发异常,器官被装进容器,医生护士们平静的关上灯离开手术室,留下Ruth残缺的肉体,和不被合上的双眼里静止在天花板上的视线。

Ruth没有坚持到“完满”,因为她已经知道那是一个谎言,而失去了仅有的动力。

然而,她却给自己争取到了另一种完满。

在海边,她向Tommy和Kathy坦白了自己的别有用心,并告诉他们自己花了几年时间得到的可以申请“缓刑”的地点。

可是在现实面前,她的此种完满也只是卑微。

T和K来到地址所示的房子,在十几年后又一次见到了女校长和负责挑选他们绘画作品的画廊女士。

原来,慈眉善目的女校长也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她骄傲于自己用最人道的方式来养育这些孩子,她对于Tommy和Kathy来说就像支配万物的上帝一样,可她却也不得不承认,艺术,只是她为一个没有人会提出的问题所提供的答案。

在这段高潮,Garfield给出了整个影片里最精彩的表现。

Tommy的质疑、悲伤再到绝望,和Kathy平静无声的泪水,把观者的心都绞碎了。

于是,我们明白了开头,明白了眼看着Tommy在手术台上的淘气表情,Kathy的旁白:“我从没意识到,我们几人的生命竟然如此紧密交织,又在一瞬间延展到尽头。

如果我早知道,也许我会紧紧将他们抱紧。

”仅二十八年的生命,为什么情感和认知已经开始了耗损的过程?

为什么已然不再憧憬未来,而是不住地回首过往?

也许是因为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已经深知无限的苍茫和无法改变的挫败感。

即使是另一个世界的乌托邦也有它耗尽的一天;即使是我们这些本真的人,也有渴望企及的另一个自己。

接受了绝望,就不再会失望,就有了享受生活、创造价值的勇气。

这是我在这个让人悲惨到窒息的故事里得到的一点积极讯息。

请不要在评价这个片子的时候说“故事本身有点老套”或者“已经知道结局如何”之类的话。

很多电影不是谜题,它们只想好好讲一个故事,让人多一些慰籍和感悟。

毕竟,新事物带来的刺激是瞬间的,而一个好故事,却可以在睡前被无数次讲起。

对Carey Mulligan的表演,已经无需夸赞,只不过这一次,她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双眼和微斜的嘴角能传达多少信息。

而因Boy A走入人们视线的英国灵性小生Andrew Garfield也在这片子里不容分说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印象中,影坛已经没有像他俩这样般配的金童玉女了。

当然,Kightly的表演也同样充满感染力。

其实,我一直并不非常喜欢Mark Romanek的MV。

但我也的确没有想到,作为一个长期拍音乐录影带的导演,他的银幕长篇竟然能拍得如此稳健、隽永。

只是,这片子在配乐、摄影、编剧、导演等等各方面的水准都很高,却又不至于让大多数人眼前一亮,在评奖上会比较吃亏。

最令人悲伤的是,到了最后,他们都没有尽情地在码头狂奔一次,而是徒劳地把时间花在欺骗命运之神上。

如果还有28年的来生,请放情燃烧。

 9 ) 《Never Let Me Go》(同归离恨天)

从来没有想到一部传说中的科幻电影看完后竟会给人“白马非马”的困惑,更没想到一位纯正英伦范儿的女明星的表演烙在我心里的竟是那样恍如似曾相识的气质。

初看《Never Let Me Go》的时候片子刚发布不久,相关影评还少,故此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我被这故事的子弹击穿了。

这真不是一部通常我们所谓的科幻片,科幻是壳,骨子里其实不过在讲述一种哀伤绝望抑郁无奈的人生悲剧。

有些创作者就是让你不知道该爱还是该恨好,因他擅长于把人心充盈得满满的,再全部掏空,正如东方古老时代的一些小说比如《红楼梦》和《源氏物语》那样,温吞优雅的面貌下竟有无限狠绝的手段,黑不见底,让人束手无力地一点一点被挫伤。

故事的主要角色只有三个人,他们是一般意义上的器官捐献者,也是特殊意义上的人类,只不过他们来到世间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那个原本美好善意的希望——延长人类可以存续在世的时间和维持机体健康。

诚如影片中的独白所言,“生命都有终结之时”,这本来是一件多么自然无奇的事情,但当人类掌握了生命科学的艰深而神秘的奥妙之后,便忍耐不住要利用已知的一切技术来干预生命进程,他们制造生、延缓老、解决病、抗拒死,不惜自欺欺人的复制自己的肉身,用更年轻鲜嫩的机体来续写或者重写已逝的人生。

人类如此恐惧衰老疾病和死亡,无非是贪恋这人生在世的光明快乐,和连绵情谊的滋润,不甘心抛舍这一切堕入永恒的黑暗中去罢了。

然而努力的结果是怎样?

导演并没有将答案直接呈现给我们,却把目光投射到那些被制造被存在的生命那里去,因为这些身体里竟然也会住有和人类难以区分、甚至更加纯净的灵魂!

片中三个主人公(器官捐献者)从小一起长大,他们在寄宿学校海尔森的童年生活静谧安宁却也秩序井然,甚至可以说是严厉苛刻的,孩子们温驯懵懂又好奇,他们生命里一如所有人类最初都曾有过的那种蒙茸质感,绵延到那片栅栏外的绿野上,一起被细雨打湿,微微泛光。

那种光泽在后来的电影镜头里反复出现——鹅黄却难以闪耀,翠绿而不能流淌。

于是我们一再看到迷蒙春烟笼罩下草叶缠绕的幽深走廊,看到藤萝漫卷的斑驳花墙,冷雨敲打的窗边那支早已枯败萎缩的花朵和窗外好似默默流泪一般的雕像,诸如此类,真是让人不能不大赞这部电影的摄影师,色调、构图和镜头运动都非常有感觉。

好的电影镜头感是这样的,它让人觉得视野所在的一草一物都有着自己的呼吸,即使拿掉背景音,在无声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些鲜活、流动而微妙变化的存在。

导演非常擅长晕染气氛,比如凯西和汤米缓捐愿望落空后,失神地走出校长家门时惨白天空中掠过的那只海鸥,再如凯西和露丝在海尔森的学生宿舍里夜晚卧谈心事,旁边的洋娃娃那种复杂的若有深意的眼神,处处可见导演的细心之处。

在叙事方式上这部电影的编剧也可说是心狠手辣的高手,用了这样容易使人产生代入感的方式讲述一个不断失去的故事。

在影片中海尔森教养院牵动着捐赠者们的无限温情。

海尔森对于他们的意义在于,它便是青春,是顶点,是希望的全部,从离开海尔森那刻开始,他们的人生就一直在做减法。

海尔森既是现实意义上他们的成长摇篮,也是精神意义上仅属于他们而最终一去不返的梦土。

作者把所有的笔触都集中在描写三个主人公的感情纠葛和生活经历上了,这三个人的遭际影射了全体捐赠者们失落无助的命运。

凯西的扮演者非常难得,小凯西有着一种超越年龄的镇定、自持和深情,所谓静水流深的意思。

而这在成年凯西的身上发展成为一种颇具东方味道的性情,她仿佛有双出世的慧眼,人生在她似乎永远都不能成为一个竞技之所,只是一份阅历,这不能不让我联想起中国古时候一些萧散恬淡的贤人们的影子。

她总是对坐看云起云散,却又情关于心,也正因此在影片中凯西能毫不费力地成为最合适和优秀的看护者。

和凯西不同,露丝一开始虽然很温顺,但自从异议分子露西老师向孩子们揭露了他们的人生前途将会是何种安排之后,就一直采取抗拒和主动争取的姿态,这足以解释露丝从头到尾的所有行为:比如她会主动接近自己最好的朋友凯西一直暗中喜欢的男生汤米,借此造成三人之间紧密缠绕的命运,并暗地希望自己成为据说是可以凭借爱情关系取得缓捐资格的人;比如会在乡居时对汤米作出模仿电视上看到的人类情侣间的亲密动作,比如为了刺激凯西而取得胜利感也为体验人类的快感主动去和汤米做爱;再如假装对于人类实际如何生活很有了解;再如努力希望见到克隆自己的真身,和失败后对真身的愤怒想象,包括最后希望在第三次捐赠时便提前终结。

这些都是露丝对即成生活不甘摆布的表现。

至于她和凯西汤米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就更加微妙一些。

看完电影我发觉露丝最在乎的其实是凯西,是他们最初在海尔森单纯无邪的友情。

露丝在身体极度虚弱快要迎来终结捐赠时巧遇凯西,她对凯西说:“很奇怪,我这几个月每天都想起你,希望能再见到你。

我总觉得我能如愿,总觉得我终结前不可能不见你最后一面。

”而电影里的有些镜头更进一步的显露了真相,我们看到每当凯西流露出对汤米的感情或者正在暗自体味这种感情时,露丝就会像一个幽灵般不经意地出现在镜头里,并从旁默默注视她,这类镜头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贯穿了他们从海尔森到乡居寄养院的整个生活。

表面上看,似乎总是凯西顺从无奈地面对露丝和汤米的亲密关系,电影却一遍又一遍地用这种镜头告知我们,露丝才是始终旁观凯西和汤米真挚感情的那个人。

直到他们最后一次相聚,露丝坐在车上望着分离十年又重逢的凯西和汤米相互拥抱问候,眼神中满是不加掩饰的辛酸与难过,而我注意到,她的视线竟然还是迟迟停留在凯西的身上,显然她一直都是如此的纠结,并且其实不快乐。

我突然想起了凯西独自离开乡居后的那段独白:“从未想到我们的人生,一直紧紧缠绕相依,会一下子离散开来,要是早知道,也许我会将他们抓得更紧,不让无形的力量拆散我们。

”原来这段话才是解开整个故事的钥匙,也是片名“never let me go”的真正涵义。

原来,露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要孤独承受、成为她认为的“那个落单的人”而已。

如此不服输的露丝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终于释然了,变化之后的态度和立场让她为了往事充满忏悔、最后希图赎罪,这说明了露丝本质的善良和她拥有的人性的温暖光芒。

但一切都晚了,暮色早已四处弥散,爬上了黯淡的天幕,徒留那只曾经承载着青春热望的木船独自搁浅在沙岸边。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三个人最后都是惘然的。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一直在按自己的内心准则行事,最后却都殊途同归地输给了命运,或者不如说——输给了自己。

他们彼此仍有爱意却对自己无能为力。

露丝甚至都没能知道她最后的心愿实际也是梦幻泡影一场,因为完成了那次真诚坦述之后,在将被遗弃于水银灯下的那次捐赠之前,她就已经遗弃了自己。

而汤米在终结捐赠之前的那个眼神虽然含着暖意,带着歉疚,也依然看得人无比绝望。

是的,有一天你会知道,那终结的水银灯下你我并不会不同。

观众看到这儿不能不联想起,这些生灵的归宿、以及他们在世时的种种困扰和我们普通人类的生命历程其实多么相似。

影片最后凯西的一段独白正是代表这些生灵对人世的含泪垂问,这独白直扣人心,字字砸得人生疼。

要怎样的绝望才能最后获得如此镇定从容的语调呢?

她说道:“我所不确定的是,我们和受赠者的人生是否截然不同。

生命都会终结,也许没有人真正明白自己的遭遇,或觉得自己活得足够。

”无论科技再进步、寿命再长久,关于人类的生存价值和生活理想也仍是一道难解的谜题,我们也仍不能就此产生狂妄幻想和盲目乐观的态度,因为即使生命重续、岁月倒流,我们依然会迷惘不知所措,依然会爱莫能助,依然要为了生命中不断错过和失去的美好而痛彻心扉。

这恐怕是有情众生都难逃的宿命罢了。

所以有首诗最妙,道是:“世上无情空大地,人间少爱景何穷。

其中世界其中了,含笑同归造化功。

 10 ) 你好,孤独

在这个异常抑郁的下午。

选择看完了这部略显沉闷的片子。

大概是想把这种灰色进行到底。

伤 可是眼泪却掉不下来。

缓慢的节奏。

反而像是放大了每一个可能触动到你的瞬间。

很适合一个人。

静静去体会那些无奈。

当然。

主角存在的唯一意义是成为donor,好像没有灵魂的样子。

可是他们的成长和我们的都是一模一样的。

当年喜欢的小男生送的一盒卡带反复聆听之后。

藏在抽屉的最深处。

因为她和你最好的朋友在一起了。

在你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的时候。

可是也没有眼泪可以掉对不对。

因为总会有人告诉你。

幸福是自己争取来的。

其实大概无所谓成全的。

只是全盘接受命运交付给我们的每件事。

后来各奔东西。

Kathy生活平淡地如同一张白纸。

大概就像她的人一样平淡。

她说其实乐于接受这样的生活。

不就像是我们大多数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吗。

打从心里明白。

张牙舞爪的抗争没有结果。

到最后。

默默地。

像不存在一样的生活着。

这是戏剧。

所以她还可以和他错过的人再次相遇。

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概这样就足够了吧。

不是吗。

如果注定会和最爱的人分离。

那么回忆便是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只是没有那么坦然可以接受生活的不如意。

不甘愿错过自己喜欢的那个人。

不知道我有没有勇气至少给自己一个机会呢。

或者唯一做的事也是等待呢。

可惜我只有在喝酒之后才会发疯。

所以大概只能就这样被动的接受一切吧。

下面这一段是Kathy最后讲的话。

很喜欢。

生活中大多数的无奈。

想象。

回忆。

大概就是这样的。

I come here and imagine this is the spot where everything has lost since my childhood. has washed up I tell myself if that were true and I waited long enough, then a tiny figure would appear on the horizon across the field and gradually get larger until I see it was tommy, he'd wave and maybe call. I don't let the fantasy go beyond that. I remind myself I was lucky to have any time with him at all.But what I am not sure about is if our life are so different from the people we saved, we all complete, maybe none of us really understand what we live through, or feel we have enough time.这部应该是纯剧情片吧= =。

科幻的外衣有点太弱。

《别让我走》短评

节奏实在缓慢而过于“文艺”。

8分钟前
  • 看看
  • 还行

不太喜欢这个故事,但配乐和画面都很赞

12分钟前
  • 随心随性
  • 还行

看过书 再看的电影

16分钟前
  • lilyyoung
  • 还行

面对复制的一个自己,你会和TA对话么?

19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女主的声音太好听了 ~说着说着我就想哭~

20分钟前
  • Dominic
  • 推荐

一个悲剧被处理成如今的感情真空

25分钟前
  • niaoooo
  • 还行

"We all complete. Maybe none of us really understand what we've lived through, or feel we've had enough time."

30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如果要以"人人皆为捐赠者“的隐喻来解读,本片当然可算是寓意辽远。可惜,全片的节奏过慢,叙事风格老调,文艺腔又被科幻味冲淡,可谓一事无成。两位女主角的演技值得夸耀,而汤米则是小时比成人演得出彩。这种猎奇饲养孤儿学院的黑故事,以及关于手术部分的着意描绘,让人看出石黑一雄根性上仍属东瀛

35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自我和爱情,虚弱和绝望。

40分钟前
  • 啊呜
  • 力荐

前20分钟感觉已经看了两个小时,20分钟以后依旧苦情··

43分钟前
  • 尔黑我!
  • 还行

的确是日本人写的!电影拍得太无趣了(有一部日本漫画同相讲克隆备胎人的悲惨人生,比这部电影发行得早,且撼人得多了,感兴趣的搜竹取物语或辉夜姬,作者清水玲子,带奇幻+科幻元素)

44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还行

当伪科幻撞上真文艺,什么味儿都乱了,这种题材就该交给霓虹国来玩。全片最令人动容的是几个主角懵懵懂懂傻傻憨憨的表情,本来打算给三星的,结果被加菲这么一嗓子果断吼上四星了(没节操!……不成,还是打回三星好(喂你在干什么!

49分钟前
  • kissdemon
  • 还行

难以抑制的悲伤……

51分钟前
  • Magdalene
  • 推荐

科幻爱情文艺?你妹!无非就那么点痛痒的东西,制作成一部5分钟的短片或许会很出色,电影太长了。

53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画面很美,但故事干巴巴的,表演有点过硬。

56分钟前
  • Tilda D.
  • 较差

一般啊

57分钟前
  • utm
  • 较差

当文艺碰上科幻,everything doesn't make any sense。

59分钟前
  • null
  • 很差

i'm here

60分钟前
  • HelloVicky
  • 力荐

一开始便是“1952年医学出现重大突破,医生终于能治愈过去的绝症,到了1967年,平均寿命已突破一百岁。”、在这样的过去虚拟语态中,故事开始,并且一直发生在过去。原作是“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的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其人曾被英国皇室授勋为文学骑士,并获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1小时前
  • Kaito
  • 力荐

给力的最高境界,属于21世纪的诗意电影,如果能选择,我愿意代替所有的捐赠者~

1小时前
  • 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