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突然睇到<<臨終囧事>>有得放映, 離奇.新年就到, “大過年的”, 新精頭, 新年流流, 上一部叫臨終嘅, 貪好意頭咩....好鬼囧.....唔係要怪監制或老細, 但點解內地上映個陣爭唔到係影藝戲院同步上啊, 凈係放幾場都得掛? 幕後有人在囧途的制作人文雋監制, 葉偉民策劃, 資深港導錢江漢, 但在香港卻等到內地早落嗮畫了先有得上, 確是好悲哀…搞到嗰日2014年1月26號咁尷尬, 講殯儀館嘅, 應景得滯, 文生解畫為出DVD而放, 不敢期望多少少人看, 沒人肯出廣告費?? 誠意溫情小品嚟噶, 就住殯儀業講下人情世故啫, 何必慣性自我排斥, 驚死香港地無人看, 不肯俾多少少錢賣賣廣告......搵到詹瑞文先生, 馮淬帆老前輩, 靚女文詠珊小姐, 呢幾位係獅子山下加太平山頂點都有粉絲掛, 係文藝大報明報賣幾日廣告, 我真唔信無人去睇. 票房點都多過廣告費 (悲觀D咁講-樂觀嘅話多好多), 拍影藝老細心口, 請佢地分帳收少d, 放多幾場……宣傳可用驚嚇+搞笑包裝, 抓住呢兩樣嘢, 將馮老爺嘅惡相放大擺海報中間, 少少抄殭尸海報, 講乜盡量等D觀眾向類似殭尸上邊估, 佢地收得個喔, 馮生同錢生陳友生擺明同期紅噶.入到場先發覺係清新感人殯儀電影, 承接邱禮濤導演N年前拍嗰套陰陽路升棺發財, 小情小趣, 唔係”高大上”, 但唔算”矮窮銼”, 觀眾會明嘅, 唔會發爛渣.真有驚嚇同搞笑啊嘛, 一開場林子聰個段齊嗮.落嚟從包貝爾先生 (做過收5億嘅致青春入邊靚女觀音兵好友)做嘅男主身世, 過渡到利用佢初入行乜都唔知, 唔著跡與著跡之間加少少詭異成功地介紹唔少殯儀業通識, 驚艷地帶出絕世佳麗 (殯儀館見到自然有”絕世”呢個感覺).一單一單的葬禮好流暢, 劇情無散到, 將份溫情層層推進, 馮老爺夫妻情重, 詹生嘅病順暢咁帶觀者到情感嘅高潮, 埋定嘅”唔識笑”呢個伏筆迎刃而解, 情感得到升華釋放.中間穿插的驚嚇係生硬少少, 但符合一般對殯儀館嘅印象, 合理. 搞笑係馮老絕技, 收縮水經典傳頌至今, 前年扮”那些年”都笑死人啦, 由他主理幾得噶, 唔覺失敗.本土化類型嘅戲係港大收, 呢種唔夠本土變咗無膽係港上戲院, 但明係一堆港星拍噶嗎, 宣傳側重佢地得唔得.今次無奈, 希望下次咁上下嘅戲都請班大哥大佬爭到香港正式上啦!!!
死亡是人类的终极命题。
人对死亡的抗拒源于对不可控的未知世界的恐惧。
就如同《非诚勿扰》中李香山所说的那样:“死亡就像走夜路,敲黑门,你不知道门后是五彩世界,还是万丈深渊。
”所以,当世人谈论起死亡的时候,心理多少带着伤感和不快。
个人认为,如何处理死亡问题,是电影最高的境界所在。
前些年大热的日本电影《入殓师》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极好的把握。
它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疏导了淤积在人内心的纠结情绪。
国产影片《临终囧事》虽然无法超越《入殓师》,甚至连比肩的可能都没有,但是,却让我们看到编导在处理死亡命题上的努力。
从编剧角度来说,一部影片的出发点通常有三个:结构、情节、人物/人物关系。
如同《入殓师》,《临终囧事》也设置了一对亦父子亦师徒的人物关系——牛小波和他的舅舅,他们二人从事着世人所不太熟知的殡葬业。
牛小波有着《天下无贼》中傻根的影子——天真纯朴。
这一人物设置上的最大的亮点在于——不会笑。
这种生理上的特点与他所从事的殡葬业有着某种关联性,因为在送葬的时候是最不需要人笑的。
而影片也设置了一个温情的点:牛小波的舅舅去世前,最想看到自己的外甥笑着送自己离去。
于是,“牛小波的笑”成为了一个戏剧的钩子,拉动了人物的行动,也勾住了观众的情绪。
影片通过四个葬礼交织了人物不同的情感结构:第一个葬礼中的死者很爱喝酒,在灵堂里,他的家人都用喝酒、唱歌的形式送他踏上人生的最后一程;第二个葬礼的死者是老人院的老者,殡葬馆还在门口准备了救护车,为了避免参加葬礼的老年人悲伤过度,同时还在葬礼过程中发送食品,因为悲伤也是需要体力的;第三个葬礼是大老板为自己办的活人葬礼,因为他想知道身边的人对他是否真心;第四个葬礼是为火化工已经过世多年的老伴办的,火化工为了能天天看到自己心爱的人,一直将爱人放在冷冻库多年,最后他终于将爱人尸体火化,带着骨灰周游各地……虽然是一个灰色的题材,但是影片使用了两个包装的形式,一为惊悚,一为温情。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胆小鬼,我从来就对惊悚题材格外抗拒,也会对柔弱的女性常常热衷于惊悚恐怖片而大为不解。
作为主要场景都在殡仪馆拍摄的影片来说,《临终囧事》还真有几场戏让我的肾上腺激素猛增,此处不表。
影片倒还偶有温情之处。
尤其是火化工和他去世的妻子的关系的一段,让我们看到一个执着于爱的老人那份弥足珍贵的情感。
牛小波的舅舅反复告诉牛小波,当送走一个亲人和朋友的时候,不要哭,因为如果逝者有灵的话,心里会太过牵挂,不知道该走还是该留。
这正如《入殓师》传达出的那样: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
这样的死亡观念与宗教所期许给人们的如出一辙。
《临终囧事》有着成为一个好电影的创意,但是在具体表现上,某些戏份则过于刻意和煽情,尤其是人物喜欢跳出来说话,似乎是TVB中人物的灵魂附体。
好电影是藏起来,观影的快感来自于发现,而不是被向导的讲解所牵引。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临终囧事》需要冒一定的商业风险。
因为美国人的智商只有12岁,而中国人也没有进化到可以进电影院直视自己的终极问题的阶段,不然,脑残的《西雅图》、《分手合约》以及伪残酷的《致青春》也不会如此大受追捧。
这电影不错 有点经典的味道 那个老王 嗯 就是老王 大家都知道老王吧 老王呢 他演的很红啊 很红很红啊 红的眼睛都流着血泪 再一次流漏出老王的王霸之气 我不由想起了摩根·弗里曼http://baike.so.com/doc/2334230.html都是伟大的老头 嗯 他们都是好演员
是的,不可怕,你看了这部电影就能感受到。
影片最后牛小波沐浴在舅舅被风吹散的骨灰中的时候,那种释然也正是以一种留存。
就像日本的那部《入殓师》,《临终囧事》也把视角聚焦在了一个特殊行业群体,那就是殡仪师。
故事的主角牛小波出生在一个殡仪世家,戏剧化的是,一个阴差阳错的荒诞意外,让他变得不再会笑,这对他家族从事的行业来说无疑是个讽刺。
影片把这种带有讽刺性起因贯穿始终,并且在最后反转,把影片推向高潮,之前你所看到的惊悚雷人,戏谑,都突然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对死亡的思考。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关键看怎么看待亲人离去这件事,影片最后牛小波在舅舅李青松去世后变得会笑,也是导演对生死这件事情的看法的体现,与其随着亲人的离去陷入无尽的悲伤,不如笑着面对,把亲人活着时候的音容笑貌铭记在心。
国人对死亡这件事总是讳莫如深,避而不谈,或是敬而远之。
影片的视角比较直接,从一开始的出租车司机拉深夜女子去殡仪馆的网络冷笑话入手,又很直接的表现了小城镇办丧事的种种讲究与说法。
如果说现实中人们对死亡有种种忌讳,那这部影片恰恰做到了百无禁忌。
片中一些关于死亡的风俗习惯,还有导演大量使用的惊悚镜头,血腥画面,都让这部影片从“囧事”变“悚事”。
导演钱江汉是香港著名的恐怖片导演,代表作品有《有只僵屍暗恋你》、《爱斗大》等。
所以影片前半部分过多的惊悚场面会让人误会是恐怖片,从而也与亲情爆发的情感高潮点形成强烈反差。
可以说导演用了一个恐怖片的外壳包装了一个小清新的故事,只是这个过程让观众受了点他戏谑的小折磨。
不少死亡、黑暗、孤独、无助等氛围的营造配合音效让观众心跳过速,呼吸急促,最后突如其来的那惊悚刹那差点把人吓得从椅子上跳起来。
导演反复几次使用这种惊悚手法,然后又马上给出答案,告诉观众原来是虚惊一场,这些桥段貌似有些无聊,但最后影片中展现出舅舅李青松去世前录的DV又马上把观众从大骂导演无良的愤怒中拉回到亲人对亲人之间的大爱,这也是全片的高潮泪点所在,也是导演的良苦用心。
美中不足的是影片部分内容让人感觉有点散,风格手法也过于多变,开始包贝尔的独白很有台湾文艺电影的风格,所以当恐怖场景出现时就略显突兀。
为了母亲去世特地去找李家办丧事的肥瘦两兄弟一段戏,是片中为数不多的幽默桥段,颇具内地导演气质,很接地气。
总之这是一部惊吓过后让人觉得心酸,心酸之后又给人希望的电影。
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题材跟离别有关,还蕴含了许多死亡哲学。
热爱生活,珍惜当下,善待生命,学会去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生命变得有意义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拥有一段有意义的生命旅程才对得起最后生命的消亡,从而也不必对死亡持恐惧和哀伤的态度了。
《临终囧事》开篇在一个俗不可耐的鬼故事上做文章,林子聪客串的司机夜遇女鬼打车,目的地是殡仪馆,当他仓皇逃离,留下女鬼从窨井中缓缓爬出来,并冷不丁甩出一句冷令人喷饭的话,原来她并不是女鬼,不过是个一下车就掉进窨井中的倒霉蛋。
短短的片头为影片奠定调性,这显然是一部惊悚喜剧。
更倒霉的是包贝尔饰演的小波,这个打小遭遇“诅咒”,被雷劈过失去笑的能力的倒霉蛋,守着祖上棺材铺的落魄家业,与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直到临终还认为,儿子失去笑的功能,正是因为祖业丧气太重,并嘱咐儿子勿再吃死人饭。
这样的桥段,注定了男主角宿命式的囧境——对雷劈事件一直抱以愧疚而出走的舅舅突然出现,带来改变包贝尔命运的曙光,然而舅舅前脚将包贝尔从乡间的棺材铺解救出来,后脚就将他一把推进了城里的殡仪馆。
《临终囧事》编剧和监制由文隽担纲,总策划是导演叶伟民,这组《人在囧途》的老搭档出手比徐峥的《泰囧》晚,要不单凭一个“囧”字,完全也可以在《人在囧途》的品牌上做文章。
拿殡仪馆营造惊悚氛围是香港人的拿手戏,只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既不能出现鬼,也不能出现僵尸,逼得《临终囧事》只能剑走偏锋,在喜剧元素和人情冷暖上做文章。
影片前半程有意将看客们往惊悚的陷坑里带。
开篇葬礼上的灵异事件,殡仪馆初夜的雷电与噩梦,半夜突然接到独自接收死人的任务,怪僻女化妆师欲言又止的敬告,楼道和卫生间的惊悸,眼睛李流血的老王等等,可谓惊悸连连,借菜鸟殡仪师小波的视角,吓得看客们一愣一愣的。
影片后半程开始转入对殡仪馆三位主角的人情冷暖的叙述。
美丽化妆师小白令小波情窦初开,但她有自己守候的爱情;古怪的老王迟迟不愿退休,因为冰柜里躺着他至死不离的老伴;舅舅一手策动了小波在殡仪馆种种的遭遇,原来他早知身患绝症,他要对外甥的前途负责,将自己的殡葬事业传承下去。
《临终囧事》前半段还挺吓人,可惜影片中程早早将惊悚的扣一一解除,使得《临终囧事》的类型走向模糊不清,显得前紧后松。
而且影片后程在一些桥段的运用上也不尽给力,比如老板伪装死人开追悼会试探身边人态度的桥段,与《非诚勿扰2》孙红雷追悼会段落类似,处理得不尽高明。
演员方面,有詹瑞文和冯淬帆两位实力派坐镇护法,《决战刹马镇》中的“股沟男”包贝尔首度挑梁饰演男一号,够屌丝,也够喜感,算是徐峥和黄渤之后大荧屏诞生的又一大倒霉蛋。
说来也巧,在《致青春》中,包贝尔饰演的老张毕业后在墓园里靠给死人写传记谋生,《临终囧事》中,包贝尔再度吃起了死人饭,这事说来也挺囧的。
【约稿请加QQ38379683 并注明“约稿+媒体名”;读者请加“老曾家”QQ群167743626】
可以说我从我记事的时候就开始看电影了,但是这部电影我不知道想要讲一个什么故事。
百度到的封面很像一部恐怖片,名字吧又有点尴尬,临终囧事 这种名字不都是用在喜剧片上的么。
出于好奇我百度了一下,这部片子是13年的,现在是16年马上11月份,可能有点尴尬。
中间相隔三年的时间,所以没看预告片是什么类型的。
不过大胆猜一下,百度到的封面带了一点恐怖片的味道,是为了让人产生好奇心么,当然这些都是我瞎猜的。
剧情前面没走心,到了后面影响挺深刻的。
豆瓣的评分这么低我想应该是因为看这个电影的都是抱着恐怖片的心态去看吧。
剧透 包贝尔最后能笑了,我想大多数人看到一半就能猜到的结局。
中间夹杂着很多泪点和笑点,这些就不剧透了,不然没看过的小伙伴可能看的时候会觉得无聊。
私以为,电影能给人代入感就是让看电影的人去猜。
但是人这个东西很奇怪,猜到之后就会说 你看吧,结局和我想的一模一样的。
我在想能不能换一个套路,包贝尔最后还是不会笑,但是他依然爱着生活。
毕竟不是所有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都是影片中的包贝尔,他们不会因为某些事情感动后病就突然的好了,给所有人一个惊喜。
虽然梦想还是要有,但是还是要努力生活是不是
中国拍鬼片,最后都是难得见鬼的。
这部片也是一样,而且从一开头就有叙述说:“……其实就是迷信”。
所以呢,这部片中完全没有鬼,但由于叙述地点是殡仪馆,影片前段的格调、配乐都是比较阴森的,有一点点小恐怖。
影片叙述方式有点像另一部港澳片《岁月神偷》,以第一人称描写主角牛小波的成长经历,其中又不乏一些喜剧元素。
但由于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场所,它又有了一些悲剧色彩。
片子中的牛小波的儿时被雷劈了下,从此不能笑。
但叫人哭笑不得的是,演牛小波的人是包贝尔,这个天生具有喜剧因子的男人。
所以,本片中的牛小波虽然不会笑,但怎么看都是笑感十足。
片中,牛小波的母亲临终说,希望小波能找到一个好的伴侣,然后一命呜呼。
至此牛小波成为一个只有舅舅作为亲人的孤儿,并跟随舅舅去了殡仪馆工作。
此时影片拉开序幕。
殡仪馆中,牛小波有一段“很冷的爱情”,并在舅舅的培养下,渐渐融入了殡仪馆的工作中,也懂得了殡仪馆工作的意义和艰辛。
虽然前段影片因为小波的胆小变得有点恐怖 ,但片子的后半段全以殡仪馆中的人情世故展开,恐怖味全无。
最可惜的是,其中一段有些做作——一个患了早期癌症的大老板,突发奇想要为自己办次葬礼,让他指定的人参加,希望看看手下对自己的真实态度。
结果他请来的人个个对他破口大骂,反唇相讥,只有一位早些年因病离开他的女子,瘸着一条腿,带着孩子来见他,表现悲情……这一段内容上的问题不大,但在安排上有失偏颇。
第一是来参加葬礼的都是些小头目(片中人所述),那为什么他们还能说出那样嚣张的话语?
其强悍程度甚至不得不令人怀疑这位大老板是个天字一号大混蛋,此处未免也太过夸张。
第二是当骂人者都被老板的“复活”给吓跑之后,那个悲情的女人才慢慢入场——此时的她为什么没对那些人匆忙地离开充满怀疑?
要让她有理由镇定地入场,那位老板就一定不能突然冲出来吓跑一群混蛋。
最终牛小波也没能 找到自己的真爱,这点令人惋惜。
而小波的舅舅因为癌症而死,更将片中的悲情色彩渲染到极致。
影片中最好的地方在于对殡仪馆工作人员的描写,其中不乏人间真情。
在此之中,我们能看到殡仪馆工作者柔情的一面,能看到他们难过的一面,也能看到他们疯闹开心的一面。
最重要的,影片能让我们充分认识这些工作人员,并慢慢理解他们。
至于生死观问题,我认为,人固有一死,生者自应向死者祝福,但死者已死,生者犹在,生者不应因死者之死而乱了自身的生活,生者须在尊重死者的同时,学会更好地去面对自身生活。
最后我有一点儿疑问——片子前段小波刚刚刚工作时,其舅舅先在死者家属赠予的信封中拿出了一大笔钱,然后才将剩下的钱扔给小波,此段看起来怎么有点舅舅贪财的意思……
周末的晚上,拿着观影券,再一次坐进了横店电影城的大厅里。
看看时间表,随便挑了部电影――《临终窘事》,海报说是叫人大笑又惊叫的片子。
以为是部搞笑恐怖片,挑座位时特意找了一张背靠墙的,好在前排还有四五个十来岁的少年作伴,心里多了些安全感。
影片讲的是发生在殡仪馆工作人员之间的故事,看似怪异恐怖的工作场景,加上略带血腥的渲染,一时间让人胆颤心惊。
影片到了最后,才明白那一幕幕折磨男主角的想像和梦魇,不过是用心良苦的舅舅为了锻炼他胆量、磨砺他意志而故意布下的局。
在这个见证生命终结的地方,从乡下来的怯懦男孩,目睹了别人的生死、爱恋、背叛与忠贞,也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疼爱、内疚、不舍与依恋,慢慢变得沉着、勇敢而独立。
人生死无常,都会经历欢愉、病痛、苦楚、别离,也终会经历死亡、告别、羽化、归土,无需伤心,无需牵挂……男主角的舅舅留下谆谆遗言,仍放心不下唯一的亲人,那个还未长大的外甥。
如片中所说,对于活的人最痛心的莫过于:“树欲止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
与人与已,痛止于此。
是否有一条通道,能连结生与死,是否有一个声音,能穿越古今?
冥冥之中,耳边仿佛响起奶奶用家乡话唱的童谣。
“天亮了,鸡叫了,大姑娘送饭来到了。
什么饭,粑粑饼,白菜梗……”还记得,小时候的我,坐在老屋后的古板凳上,奶奶用铁勺刮着苹果泥,一口一口喂我吃下;还记得,每当放学,奶奶就做好饭菜,等在胡同口领我回家;还记得,年岁已大的奶奶患了白内障,努力地擦拭着眼睛,分辨着从远处跑来的孙女。
弥留之际,奶奶口中念叨着,依然是最最亲爱的孙女的名字。
曾幼稚地以为,奶奶不会老,不会离开,她会永远地等在巷口,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问我饿了没有,问我累不累,想吃点什么……多少次,梦醒午夜,伸出手仿佛还能触摸到,奶奶那张长满皱纹温暖的脸庞,还能挽着她的手,走过长满野花的小路。
清明回乡扫墓,天气阴暗压抑,走路进入公墓,摆果、上香、烧纸,老天似乎一直等着忍着,直到祭扫完毕,大雨突然而至。
我相信,那是奶奶的眼泪,她是不舍得我走。
散场后,天空深邃幽蓝,没有繁星点点,低沉的云彩丝丝缕缕,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图画。
我努力仰起头,不让满眶的眼泪流出来。
“亲人之间,就是要多抱抱。
”那时我们还小,不懂得及时回馈亲人,真的到了永生不得相见那一日,才知道自己所做太少太少。
假如天堂有路,能否再让我们重逢,让我好好抱抱你,亲爱的奶奶。
不知那一群小朋友能否看懂这部小成本的电影,没有明星,没有特效,没有虚幻,却给人带来了内心深处的感动。
我们终究会长大、成熟,也会衰老、死去。
生死坦然面对,亲人更需善待。
相信,真爱自有天意。
这是一部中国人的“死亡“戏。
首先说说缺点。
喜剧+恐怖的电影类型,纯粹是这部戏迎合当下商业票房的卖身而已,而不是一位有理想的理解人性电影人需要做的事情。
这种外在的恐怖卖点,纯属多余,如果一定要用恐怖的元素,去展现牛小波(包贝尔 扮)面对冷冰冰的现代殡仪馆时的心理变化更好些,而不是制造那些噱头。
再说说优点。
首先是题材,对于殡葬师这个行业,中国人很避讳却谁都离不开的一个行业。
这部戏的英文名《Mortician》就是殡葬师。
我们对待死亡的传统,是”生不如死“,活着的时候人情冷漠,虚情假意,不孝不义,死时却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丧事的隆重,更多的是做给活人看看而已。
这部戏里,牛小波的舅舅,一位有名的殡葬主持人,却将这一切看清看透,更看轻了,为自己的临终选择了由至亲的人收起一把骨灰,在静静的叙说中告别。
牛小波捧着舅舅的骨灰,看着舅舅用生命的最后时光拍摄下的告别视频,在笑声中拥抱告别。
这段很温暖的人生告别,是中国电影中难得出现的生命温暖。
再说说电影表达的对于死者的尊敬,从整容师白玉洁对逝者遗体的尊重,到火化工老王对妻子遗体的依恋和陪伴,都能读的到导演对死亡的理解和尊敬。
为妻子奉上的黄花,与妻子一同静静的躺在冷冻柜中携手下黄泉,让我们认识了死亡中的真情与深沉,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从此不再牵手行路。
这都是国产电影对于人性理解和探索的亮点。
作为喜剧电影,景岗山出演的富豪葬礼,与《非诚勿扰》中李香山的告别会都是喜剧的手法,只不过这部戏中的葬礼是将人性中黑暗暴露出来的黑色喜剧,而后者则是人性中温暖的橘色。
导演拍这部戏时,如果能不考虑那么多,什么商业、票房、噱头....选择什么都想要,最终就是一个杂货铺了。
如果导演能够坚持沿着人性理解的路走下去,将戏展开的更丰富和细腻些,在詹瑞文这位老戏骨的带领下,也许能拍出一部中国版的《入殓师》。
观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很独特,影片开头是典型的恐怖片模式,而进入到故事主线,偶有恐怖的镜头闪现,浓浓的亲情开始直击人心,看到最后之时,已经让人忘了前面的梦魇景象,只剩下对亲情这种最无私之爱的感慨。
导演能把殡仪师这个绝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甚至忌讳去碰的职业,拍得让人心生感悟,可称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部诚意之作。
在我观来,影片的一个主题是“面对”,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但这世界绝大多人都无法真正的面对,无论是自己的死亡还是亲人的去世,就如我们平常连说“死”这个字也充满着避讳,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有驾鹤西归等各种委婉的说法,这也是影片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通过一个好的剧情去让观众面对这些,詹瑞文所演的舅舅这个角色很出彩,吃了一辈子“死人饭”的他最懂得如何面对死亡,他用自己的方式传递了一个“无尽版”的爱,因为一直在追一部美剧《生活向前冲》,其中关于如何面对亲人死亡的角度,与本片有着同样的观感,因为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延续。
而从电影里我看到的另一个词是“沟通”,殡仪师是联系逝者与生者的一座桥,一个好的殡仪师懂得如何让逝者得到身后的荣光,中国人讲究如果逝者地下有灵也会感谢你的说法,而对于生者,殡仪师能引发追思和活着之美好的感念,联系逝者与生者的纽带是情,殡仪师是这份情的沟通者,詹瑞文在去世之前与包贝尔的交流,还有那最后一封信,就是他在完成自己独特的葬礼,他做了自己的沟通者,用乐观的态度把悲伤转化为生者心底的微笑,影片因此而触动了人们心底的东西。
影片类型定位在惊悚喜剧,难点在于如何把惊悚和喜剧很好的结合起来,太惊悚则远离主题,太喜剧又会淡化主题。
本片中主人公从殡仪馆杂工做起,遇到了种种“囧事”,发生在殡仪馆的人间奇事这也是影片的一大看点,景岗山的假葬礼以奇出彩、冯淬帆的守妻以情动人,唯一让我有些纠结的就是文咏珊所演的貌似女主角与男主角包贝尔只有那么一丁丁点的小暧昧,不给屌丝任何逆袭的机会,实在不符合目前流行的银幕爱情风格,如果电影如人在囧途一样拍了续集,一定要给包贝尔安排一个范冰冰,或者俺心目中的新女神杨颖。
国内首部以殡仪为题材的电影 以小见大的视角 展现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亲情 爱情与友情
102.07.30
有些事,有些真真的要等到死了之后。。。才会知道。
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 而是走出了时间 余华
还记得是看完这部电影的后一天凌晨爷爷去世的,昨晚经过医院门口的时候想起,这还真是爷爷去世的同一时间啊~
其实保留本片的影像风格,好好打磨下剧本,走治愈路线,拍部20来集的剧会很不错!名字可以叫深夜殡仪馆,哈哈~男主选得也挺合适~
有那么点点感人,谈不上恐怖片,和海报也不搭边
片头误导大家了,其实之后的内容还是蛮真实和感人的。难得有个这种题材的电影,加一星鼓励。
又是一个题材新颖的电影,我觉得还是挺励志的!真的是对世间大小事情有不同的感悟!
包贝尔你要干嘛。。。。。
挺好的一故事片,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生与死,喜与悲,很多大片都表达不清楚,估计当恐怖片宣传了,豆瓣分这么低〜
只有最后十分钟好看
开始很像恐怖片,后来渐入主题,非常温情,但是这样一个题材肯定没有什么市场啊。外甥都像舅舅的对吧?
明明是配音 听来却亲切感倍增。多一星给编剧还在写故事,这一点就比那些国产惊悚圈钱烂片强。老王的故事真心感动到我。
真是个有意思的喜剧呢 死亡也许是件很温暖的事情 也许这世上的事都看明白了 人才能真正笑出来
是个好故事,但是剧情设计、演员表演还可以有很大的提高,去掉为了惊悚而惊悚的情节,如此,这会是个充满关怀与温情的高分电影
想到爷爷的骨灰因为怎么也塞不进不合适的窄口罐子,然后洒落在领取窗口的窗台上,就觉得自己比这片子还傻逼十万倍。
——不要走——放心去死亡就是两个字,不管是叫善终、安息、离世、羽化,说简单了就是离开了,只剩下回忆和思念。如果你把它当搞笑片看,就是垃圾片,如果你把它当讲述死亡的剧情片看,他值得四星。20151213
喜剧片拍的这么恐怖,恐怖片拍的这么温情,前半段吓哭,后半段感动哭,个别片段笑尿,乔布斯个卖手机的,
恐怖的搞笑片我看过惊声尖笑 温情的恐怖片感觉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