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你来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节奏”!
我们经常能在电影评论中听到“节奏”这个词,它好像是某种“高端词汇”,说出口逼格就上一个档次。
这其实是因为电影中的“节奏”这个概念较为抽象,有多重的界定角度,难以概括得直观具体。
今天,我想借着以快节奏风格著称的新锐导演搭档萨福迪兄弟,带大家理解节奏是什么?
看看“节奏大师”是怎么在电影《好时光》、《原钻》中如何“带节奏”、制造焦虑让观众欲罢不能的。
从景别说开 日常生活中我们视听感知几乎都是同一节奏的,是但它也容易被情绪挑动,让我们对时间的流逝有差异化的感知。
电影的魅力就在于通过种种元素组合就能达到视听效果加快、放缓、强化、弱化等特殊效果,节奏就可以概括为影视中各种元素有规律的变化。
其中最可感的外部节奏元素之一就是“景别”。
为了更好理解,我们可以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只到影片景别的变化上,试着把节奏的概念抽象出来,看看《好时光》是如何在影片一开始就制作紧张与不安。
好时光 (2017)7.42017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本·萨弗迪 约书亚·萨弗迪 / 罗伯特·帕丁森 本·萨弗迪 (《好时光》1:02-1:20) 从城市大远景推进缩小景别进入故事。
(1:20-1:45) 眼部特写,主角之一有智力障碍的尼克登场
稍稍往后拉,开始叙事,尼克开始回答问题
(-5:20) 正反打对话直到尼克情绪崩溃
通常这种与目光呆滞、表情僵硬、有沟通障碍的角色对话场景,很常见的做法是放松到中景或者近景,如此特写一直紧紧注视很容易造成一种强烈压迫感。
让我们把它与经典影片《银翼杀手》开场审问复制人的桥段作个比较,他们都这特别相似的“所指”内容,却有着不同“能指”情感效果。
银翼杀手 (1982)8.61982 / 美国 / 科幻 惊悚 / 雷德利·斯科特 / 哈里森·福特 鲁格·豪尔 《银翼杀手》 ( 5:19-),近景复制人接受问询。
(5:44-)切换成近景,气氛尴尬起来
(-5:49) 特写,陡然紧张起来 感受到这种景别变化带来的效果吗?
和《银翼杀手》比起来,《好时光》的特写仿佛就像一直在踩着那个最重的“音符”重复重复。
再来看《囚徒》里的一小段与交流障碍者对话,则是一直在踩那个较轻的“音符”重复重复,最后来了一个特写的重音。
囚徒 (2013)8.12013 / 美国 / 剧情 悬疑 犯罪 / 丹尼斯·维伦纽瓦 / 休·杰克曼 杰克·吉伦哈尔 (《囚徒》37:05-) 叙事中近景
警官要求单独与嫌疑人谈话,保持中景正反打对话
就此,我们对景别这个单一元素在电影中规律变化带来的效果做了点展示。
既然“节奏”已经被抽象出来,接下来我们会更系统聊聊“节奏”。
[外部节奏与运动、造型] 节奏就在的变化中产生,导向镜头剪辑接的外部节奏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镜头的幅度,也就是我们刚刚关注的景别;二是镜头的长度,即镜头的时长和表现内容的时间连续感。
我们可以画一条轴线“由从放松、沉稳、舒缓、平和慢节奏的一端到紧张、冲动、急躁、活泼的快节奏一段,我们日常视觉习惯的正常节奏在它们之间。
”大景别制造的效果更倾向左端,小景别则倾向于右端;长镜头制造的效果更倾向左端,短镜头则倾向于右端...…这样有点像相机的曝光度、在曝光不足与过曝之间,光圈、快门、感光度,这三个要素组合影响了曝光的程度。
但电影比起相机可复杂得多,影响电影整体节奏轴线的元素涵盖了电影的一切,而且它们往往相互关联、环相相扣,作用在影像之间,他们组合的复杂性带来千差万别的表现效果与风格的呈现。
最开始展示这种的长焦特写镜头注视着角色的脸,就是萨弗迪兄弟频频使用的。
让观众注视在具体的信息上、空间纵深的压缩带来梦幻茫然,这也成为他们电影风格的标志。
单个镜头内只能取到一个角色的脸,这就意味着要完整展现一段对话,那么就要多次切镜头,切换镜头的频率增加。
这意味着同等时间内单个镜头的时间被大大缩短,节奏就快了起来。
10:50-11:09,简单的对话来回切了6次。
当然,节奏也不能脱离电影的运动性和造型性来谈,实际上节奏就是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上建立起来的。
运动性包含了被拍摄物体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
小景别缩了空间,那么展现一段完整的动作就需要更多运动镜头随着角色动作节奏而摇摆,动感也自然提升。
与固定镜头的客观陈述比,镜头运动更富有节奏感,形成刺激,运动所拖延的时间正是在表达情绪。
18:15 开始是一段监狱打斗。
至于造型性则包含了画面内的色彩、光线、构图、声音。
突然出现的色彩、被改变的光线效果、角色在画面中的位置、背景音乐响起等等,这些变化也与节奏息息相关 。
13:00 与前场戏场景形成剧烈反差,突然出现的红色。
内部节奏与心理技巧如果说外部节奏,是观看方式、视角的选择,强调“如何去看”,那么内部节奏它根源于叙事本身、指向“画面里具体发生了什么?
”它由多种因素复杂综合而成,如事件、情节、场面调度,这需要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原钻》在保持《好时光》影像风格的同时,内部节奏上的技巧更为成熟,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原钻 (2019)7.32019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本·萨弗迪 约书亚·萨弗迪 / 亚当·桑德勒 茱莉娅·福克斯
主角珠宝商霍华德,在故事中的最初期望是把一块蛋白石卖出高价,他向球星凯文·加内特炫耀吹嘘,本是将送至拍卖行估价的蛋白石,碍于面子被强势的凯文借走。
当主角开始行动却经历了一道道鸿沟与意外,并未如愿按时拿回蛋白石。
加之这个角色本身也陷在种种麻烦里——钱债不还,沉迷体育赌博,家庭关系一塌糊涂,最要命的催账打手一次次找上门来...…叙事的前后关联、细节埋伏本身就在制造一种事件密度,而更宏观的说多线同时发生电影的同一时空中又大大强了这种密度,制造一种节奏。
影片进展至中段凯文·加内特到店归还钻石的戏份,可谓全片最具代表性段落(63:10-71:40)让我们看看这短短八分半内通过一系列事件的转折、矛盾的爆发、来制造内部节奏的。
最开始的霍华德接到三通连续的电话:拍卖行对钻石的催促、凯文球队人事对霍华德投诉的回应、情人茱莉亚想挽回决裂的关系。
(负)
凯文和德玛尼前来归还钻石,笑脸迎接(正)却发现门打不开了,一行人被困在狭小防盗门玻璃门隔间内。
(负)
门终于打开了(正)。
但凯文要求归还作为抵押的冠军戒,戒指早被霍华德典当换钱赌博(负)。
撒谎后,终于拿回心心念念的钻石(正)却和合作伙伴德玛尼彻底爆发冲突(负)。
谩骂声中,医生来电告诉霍华德直肠癌检查结果无恙的好消息(正)。
出门下楼梯,遇到情人茱莉亚纠缠,直接正面冲突(负)。
看看到这仅仅八分半内事件密度和情绪折线。
片子里还有不少类似的桥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负情绪事件反复交替,烦躁、高兴、激动、尴尬、恼怒的情绪转变就在一念之间,这就是强烈的节奏节奏感的制造。
这一段还展现了萨福迪电影的一大特色,在一个场景内多个角色同时对话、几个电话同时打进来,声音叠加在一起。
大量信息交杂涌入,十分聒噪,而小景别的使用又让说话者不能出现在一个镜头之中。
这种视听双轨的处理,刻意让事情的自然发展规律与观众的视听观看习惯产生冲突,让节奏在观众心中改变起来。
在中《好时光》(27:14-)这一场景,四个角色常常同时说话,声音相互叠加,每个人都在试图与对方对话,同时三个角色还通过打电话与场景外对话。
这是萨弗迪兄弟较早一次尝试。
而在《原钻》中这样的对话场景使用的更加频繁,且进一步升级,(65:30-)这一场景,困在门内的三个人在说话,门外三个人也在说话,有一些瞬间所有的对话完全叠在一起,更别提这种对话声音的交叠形态有多少种排列组合(6*5*4*3*2*1)了——可以试试两首歌同时放,或者两门课同时放什么效果,体会一下。
有一种认知现象叫“麦格克效应”,即在语音感知过程中听觉和视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人类的听觉会过多的受到视觉的影响,从而产生误听的现象。
就例如:近视的同学,摘了眼镜与别人交流时,恍惚间总会有听不清的感觉。
这反应的就是人语言感知过程中对视觉的依赖。
当我们听到多段对话时,我们都本能的看到说话者的面部姿态,会迫切期待下一次切镜头,当这种焦急的情绪被调动,节奏已经在我们心中改变密集的情节、大信息量、急躁情绪也会使人疲惫起来。
而就在种种矛盾与转折间,还反复插入一个小技巧——拆分动作、发出标志性声音的按钮特写,强行制造另一种节奏的同时,也像闹钟一样在提醒疲惫的观众保持清醒。
比如电话按键(64:08、 09、 10)
门铃(65:41、 65:48)
电梯按键(71:15、71:23)。
[主题内核]除了视听语言的内容,我个人相信电影主题、材质、意向的使用,电影与现实勾连的地方。
也在暗中影响一部电影的观看,影响人对电影节奏的感知。
《原钻》中主角霍华德的生活陷在崩溃的边缘,家庭、人际、债务,让他每一次为预期做出行动都拉开一道道鸿沟,这是戏剧张力的来源。
那么他所欲求的、片子中他台词中所说:“他这种人,赢回一程的方式”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是更多的金钱,他的倒手的钻石、他不还债也要参与的体育赌博,为的都是更多的金钱。
它像是与我们诉说某种古老的寓言——黑人、犹太人、埃塞俄比亚钻石、债务关系、典当、赌博,哪怕这一切是发生的场景是钢筋水泥丛林纽约,附和着电子配乐......社会学家西美尔对现代金钱有过这样的反思:“金钱变成了这种不受条件限制的目标,从原则上讲人们任何时候都能追求这个目标......这就给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刺激。
货币给现代生活装上了一个无法停止的轮子,它使生活这架机器成为一部‘永动机’,由此就产生了现代生活常见的躁动不安和狂热不休。
”或许《原钻》中我们也是和霍华德一起是为金钱的各种形态所躁动。
金钱没有伦理的内涵,商品化条件下,它是一条似乎可以通往任何地方的道路,越来越成为所有价值的绝对充分表现,它就如现代社会的上帝一般。
这个“上帝”把人感性的全面丰富体验替代为一种感觉——对财产的拥有感,人与人的关系被对立成僵死的“物质”,我觉得这或许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吧。
电影中倒在这条“桥梁“”上的霍华德,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
———西美尔" [总而言之]约书亚.萨福迪所说:“电影与自然相悖,它是最有悖常理的艺术形式,它尝试再现生活。
”节奏无处不在,它关乎每一次呼吸,每一段话语,它是内燃机活塞的暴叫,它是电流赫兹的节律,它是0101的二进制代码把一切上传至赛博空间,这就是令我们着迷并漫游其中的节奏,它…就在银屏里。
https://image.gcores.com/251a4754-a335-4928-a3b7-31ad8250c55b.png?x-oss-process=image/quality,q_90/watermark,image_d2F0ZXJtYXJrLnBuZw,g_se,x_10,y_10
Uncut gem开头从gem转场到直肠太他妈狠了,本·萨弗迪/约书亚·萨弗迪 Safdie兄弟对人性的切割非常狠,上一部good time也是找的演技派Robert Pattinson来了场人性的裸奔哥俩镜头语言不追求美学,只要信息量,市井混混的生活氛围扑面而来片子里的演员找的都很到位,合适的演员放在合适的地方,尤其那些个催债的狠角色满脸横肉让人看着不爽一种生理上的不爽,casting真真的太牛逼了,里面的演员多数不漂亮,谁生活中都是漂亮人呢导演求的就是这种真实感
Uncut gem 夜店里的颜色区分人物,全片主要角色是黑人和jew相互间也老撒谎玩弄,导演似乎在表现社会底层underdog的性格缺陷和在阶级固化的社会环境中无法翻身的悲哀,里面the weekend并不只是玩一玩的客串,weekend和篮球明星都是黑人里鲤鱼跳龙门的符号美国梦的代表
Adam Sandler除了喜剧也是个顶好的演员,他还出过唱片销售过五百万,不过那时候唱片也是好卖啊电影很多地方是那种绵延的让观众自寻趣味的细节,比如开头从gem过渡到肠镜我以为他是被暴徒给菊花塞了啥,后来中间知道只是一个普通直肠检查还跟医生撒谎说自己父亲就是直肠癌死的,接着家庭聚会父亲活的好好的,父亲也是贪婪和撒谎成性但也舍不得女儿要嫁即使作为配角人物形象也很丰满和立体,太充沛的细节了,后面儿子见到他养小三的公寓他仍旧对儿子撒谎,后代的命运堪忧Adam饰演的角色Ratner是个假珠宝店老板,还雇着好几个员工呢我没见他多穷家里住的房子也不错,再有就是他那店除了黑人骗来的篮球运动员怎么没有其他顾客呢,没营业额怎么养这几个员工而且员工不像是被拖了工资的样子倒是有一个抱怨工资少走了(纠正,电影后半部里有其他顾客出现)(我觉得一开始就该有别的顾客,然后ratner为了圈他而把别的顾客赶走,这样更好)
价值是什么,价值是你认为它有价值听一个医疗器械老板的一句话我多次回响:关键是顾客怎么想,你怎么想,不重要篮球运动员出到190 grand,ratner非想贪恋到200 grand,因此砸在自己手里Ratner连续的fuck up…不断的撒谎,失信于越来越多的人一个嘴一个肛…原始的海洋动物就如此…这个电影把人的动物性刻画的真切,衣冠楚楚底下其实还是动物世界,大的吃小的,你咬我一口我就穷追不舍的报复,欺骗是常态,总是或打或逃的条件反射,皆是因为贪婪的本性
刚一好转又想去赌
结局很出彩我翻这个电影的获奖履历,获得全美各地影评人开设的奖项无数,24 wins & 74 nominations.See more awards» 其中名气最大的是Film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和Razzie Redeemer Award,但这两个奖也只是非主流中的主流而已,主流奖项Oscar、Golden Globe和美国演员工会奖避之不及一个提名都不给。
我觉得也是因为这个电影拍出了美国社会的肛门,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不愿意面对自己丑陋的一面的,但这也是美国搞电影的这帮人牛逼的地方,他们有政治正确但逆反的人也有发声的渠道,而且无论如何总有一大批热爱电影的人不计较名誉金钱扎扎实实的在做事
有些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想让观众舒服,萨弗迪兄弟就是如此,为了追求独特的风格,放弃了讨好观众,而《原钻》这场疯狂的闹剧,又怎会让你舒舒服服的看完。
《原钻》的视听效果和节奏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嘈杂的对话,霓虹的灯光,紧张的节奏,强烈的突出了霍华德的疯狂和他生活的混乱,但这种吵闹带来的是耳鸣、头痛等强烈的副作用。
《原钻》里的霍华德,一个钻石店老板,在外欠着债,自己的私生活混乱,又喜好赌博,妄想着靠一个原钻翻身,却被NBA球星凯文·加内特看中。
霍华德是一个冲动的,不折不扣的赌徒,在加内特刚离开店铺,就拿着交换的冠军戒指去典当换了钱,来赌加内特下场的比赛。
他生活中的一切决定仿佛都在赌,赌他的运气会好,但不巧的是他倾注一切的原钻,只会给加内特带来好运,而在他手里就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这种迷信的设定,让这个现实风格电影变得魔幻。
让人产生不适感的影片有很多,大部分都是为了渲染气氛,制造效果,让其转变为美学优势,例如低成本惊悚片《女巫布莱尔》就用了摇晃的手持摄影,动荡摇晃的镜头让人仿佛在巨浪翻滚的船上晕船,电影结束后有的观众就会在走道上呕吐。
《原钻》里的对话大多数是重叠的,以至于要大声嚷才会让你听清他们的对话,才会让你觉得吵闹,钻石店铺、酒吧、赌场、霓虹灯光和电子乐,灯红酒绿,嘈杂不堪。
而这种特有的风格突出了纽约的纸醉金迷,霍华德生活的混乱。
紧张的节奏,除了霍华德家庭那部分慢了一点,从开头到结尾一直都是紧凑的。
如果说故事就讲了一个赌徒,不断的拿自己的人生做赌注,结尾那一枪,就是挽救,升华了这个即将落俗的结尾。
这个结尾十分突然但不突兀,从一开始就是暴躁冲动的债主,霍华德把他们关起来时拿出了手枪,债主都有着明显的动机,但没想到,却是在霍华德赌赢了的时候,放债主出来,债主早已愤怒又嫉妒,突然的一声枪响,霍华德带着满足的表情躺着血泊中。
除了亚当·桑德勒一改往常精彩演绎之外,凯文·加内特也在电影中本色出演,可惜的是亚当·桑德勒并未能获得奥斯卡提名,萨弗迪兄弟以风格取胜,坚持着自己的美学理念,十分大胆,虽然奖项上不尽人意,但也获得了其中一个制片人马丁·斯科塞斯的认可。
霍华德拿原钻当救命稻草,却一次次沉迷赌球,把钱全赌在了加内特身上,原钻虽然能给加内特带来好运,让每次赌注成功,但霍华德却一次比一次糟糕,不断的被自己的欲望吞噬,最后丢掉了性命。
就像加内特被原钻吸引,在钻石的深处,藏着迷信的力量,霍华德弹口深处,藏着对金钱的疯狂。
1、黑色电影发展至今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很大的原因在于观众普遍见多识广,你很难再搞出什么新意,剧情的反转,反转再反转,N次反转,大伙儿都提不来什么兴致,腻歪极了。
2、要玩新花样,搞点高级感,这部电影开拓了一个新的路子。
一是癫狂暴躁,天马行空。
主角这条赌狗磕了药似的上蹿下跳搞了一个半小时,即将高潮之际被一枪干脆利落的搞掉,根本不会有人会想到有这一出,颠覆了我对所有电影的认知。
但回味细品,却有很浓的黑色幽默在里面。
收账的暴躁老哥被关在玻璃房内早就狂躁不堪,精疲力尽,歇斯底里,管你赢钱赔钱,欠钱的收账的,通通放倒,癫狂暴躁到了极点就是失心疯,根本没有讲理智讲道理这么一回事,也和电影嗑药式的整体风格也颇为一致。
并且这个破玻璃门前文还有伏笔,可谓是粗中有细。
3、二是明星的反串自黑,亮点颇多。
NBA巨星加内特,是公认的球商高、情商高,放下偶像包袱,自黑自己是一个沙雕黑大个。
被狐朋狗友骗来买首饰,品味恶劣不说,对这块破石头产生了非洲巫术般的宗教热忱。
年老体衰,状态下滑,迷信这块石头能给他带来神奇的力量。
威肯则简直是自爆,天天和一帮黑人小兄弟泡嗨吧,嗑药搞女人。
4、电影营造出一种浓烈的焦虑感。
开篇就是主角身体不好,去医院检查有没有癌症。
然后一直想搞钱去赌,拆东墙补西墙,被逼债,躲债。
家庭破碎,和老婆婚姻名存实亡,在孩子面前人设崩塌。
和情人关系也是分分合合,歇斯底里。
在身份认同上,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显得和犹太的教义格格不入,在外人眼中,他是个唯利是图的犹太佬。
死亡和毁灭似乎是场解脱,在这血腥的世界里,眼看着别人一场场的空虚狂欢。
我个人感觉这一部是真的让我惊艳到,有种当年看到昆汀和盖里奇的惊喜,当然没那么厉害啦,但也是属于某种玩法突然一下子突破了你所想的那种快乐。
我不能剧透,但只要你能忍到结局,你必然是能震撼到的,而前面的铺垫非常完善,他不是做悬疑,而是做人物,做一种让你厌烦的癫狂的聊天和不断出事的环境,一个不断出于困境中的哥们,如何在一颗钻石之下宿命般绽放,抑或沉沦。
这种拍法我不由得觉得是一种嗨片版的《美国丽人》,看了你就知道了,我始终认为这一部是我近期看过的大惊喜。
也算是不错的作者电影了。
里头每一段设计都有类似套路,但又反常规套路的玩法,也算有趣。
最主要是,完全围绕在主人公,主人公算是狠狠被塑造到位了。
放在人物上总是高级,何况你意想不到,就分外精彩。
没看过这样风格的人可能不会适应,喋喋不休的主角,嘈杂的浮躁都市,迷幻狂乱的配乐,都让人心神不定。
好在剧情很紧凑,很抓人,一个人人厌的渣男主角竟然让观众为他提心吊胆,主角过了一关又一关,霉运连连,也许能在影史最倒霉主角排上一号,二小时后最大反转突然出现,简直让人惊掉了下巴。
兄弟导演真是厉害,开头和结尾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大自然,人类的生死都不是大事。
但对于生命本身,把一切置于幸运之上,可能不幸就会来临。
开头看了一个小时,中间跳过,然后看了最后半个小时。
一共也就跳过了半小时吧。
看得时候觉得聒噪,后面就是无聊。
也可能是因为觉得被导演/编剧操纵得厉害觉得烦躁吧。
感觉整部演员就是先用一堆东西pua你,让你觉得哦哦哦,是是是,嗯嗯嗯。
为了给最后一幕塑造一个理所当然,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真的不想配合你演出!
不是讨厌不直给,是讨厌被钓鱼!
开始,男主借钱去赌球,其实这里还好,中间还一直给了比分,铺垫了差不多会是赢钱的状况。
要是没给中间的比分,就非要营造一种,啊估计男主要输了的紧张感。
然后,嘿,偏偏赢了,嘻嘻。
结果,赢了也没用,因为赌局被追债人给取消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庄家到底是个什么来头,他怎么这么牛,这么牛还要去巨热的后厨吼厨子没加胡萝卜还是啥!
要么就是债主和庄家本就有人情往来,所以庄家一被小弟问就透了底;要么就是庄家不想付那么多,所以债主一问他就一个顺水推舟。
这么牛的庄家,男主你做生意这么多年,为什么赌球到现在才被坑???
真的只有十万么?
虽然也很多钱了,还是"只有“。
总之okk很好的剧情反转,中间顺便交代了男主的各种,这没问题,可以接受。
然后,我本来以为是已经离婚分居了所以找了女朋友,搞半天是正经养小三,还是店员(不知道是先小三后店员还是咋)。
这个无所谓。
知道自己赢钱了,买了礼物去找小三,躲在柜子里。
导演你说,你是不是想骗我让我以为会是安排小三背叛的环节。
反正我很配合的觉得小三估计要透露出已经给男主戴绿帽了。
嘿,偏偏没有,嘻嘻。
小三可诚实了,男主衣柜里验证了小三的忠诚。
结果,被发现跟著名歌手要搞在一起了。
男主迅雷不及掩耳不听解释就自己戴上了绿帽。
但是小三不仅哭哭啼啼很伤心,最后居然发现有真心。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吧!
就,看完这些,有个感觉。
咱说生活的确是一团混乱,的确很多事情和你预期不一致。
你这混乱是混乱,太过精心编排了好么。
而且我个人感觉被钓鱼的感觉很强烈。
我觉得之所以,一直不停说话,fword不断就是为了掩盖这一点。
如果没有一直blabla,把水搅浑,剧情太过明显的在玩弄我。
当然这种意料之外a24沿用至今,只不过之后的妈的宇宙至少添加了挺多真诚。
还有类似,男主费劲心力搞了个石头,我理所当然觉得,应该是好石头,毕竟是做这一行的,是吧。
然后,又是惊喜,也没那么值钱呢,嘿嘿。
所以片头那一堆埃塞俄比亚其实是男主视角看的一个广告,用来忽悠男主,忽悠观众的。
但是知道石头不那么值钱已经毫不意外了,只会哦哦哦了。
我已经被训练过了,呵呵。
快点完球吧!
ok,把债主关在门中间看球赛,结果还是男主赌赢了,太棒棒,然后男主和债主都被已经忍了全场,一出场就表现得很暴力的小弟给直接突突了呢。
嗯嗯嗯,好好好,终于结束了。
我配合不动了,只能哦哦哦。
好精彩,好棒棒!
男主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看完了只剩下一个疑问,男主是靠什么样的牛x运气走到现在的,不仅有家店还有个三娃美满家庭加漂亮小三。
难道是,因为,犹太人社区?
呵呵,算了,随便吧,无所谓,爱咋咋地,就是说。
羡慕男主全程活力十足元气满满的样子,男人至死是少年,呵呵呵呵呵。
看这部影评的契机,是因为最近又在追韩国演员李栋旭了。
他疫情期间的可视广播推荐了这部,并且表示不知道为啥被academy无视。
可能他文化背景有差异吧,觉得这片还挺”清新脱俗“的。
还说KG演技好...恕我直言,KG没在演,不需要演技......以及运动也是表演的艺术。
文体不分家。
我觉得真正吸引李栋旭的是男主全程话痨,全程精力十足,毕竟他自己也是话痨。
除了脸和身材在线,最精神的就是嘴了。
对不起了大哥...搞不清楚我是粉还是黑了......看在帅哥推荐面子上打四星嘻嘻嘻。
0.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原钻》?
这是一部F**K次数位列影史第七的电影。
排在《华尔街之狼》的569次和《赌城风云》的422次之后,F**K在剧中出现了408次。
究其原因,这三部背后都有一个男人——马丁斯科塞斯。
与之前的导演身份不同,斯科塞斯在《原钻》中以执行制片的身份出现,这部电影也极具斯科塞斯的风格。
《原钻》的剧本初稿写于2009年,但是直到萨福迪兄弟拍完《天知道》,《好时光》之后,《原钻》的拍摄才提上日程。
萨福迪兄弟希望能够让一名犹太演员来扮演钻石贩子霍华德的角色,因此这个角色最后由亚当桑德勒扮演。
这位多次金酸莓奖获得者也在《原钻》中证明了自己的演技。
1.如同斯科塞斯执导的许多电影一样,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男人。
更有撕裂感的是,他几乎难以维持任何一种身份。
电影设定在2012年,其剧情源于一块未雕刻的原钻,也源于一个在生活各方面都濒临崩溃的男人霍华德。
他是一个不忠诚的丈夫,一个不顾家的父亲,一个被绿的情人,一个欠下巨款的商人。
在霍华德得到这块估值百万的原钻之后,他渴望通过拍卖以获取偿还欠款的现金,却被自己的赌博心态所驱,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
电影中出现两次霍华德的赌博。
第一次是在凯文加内特借走原钻之后,他将凯文加内特的冠军戒指拿去典当,以获得赌博的筹码。
这次赌博牵一发而动全身,凯文加内特没能按时归还原钻,自己的赌博被债主紧急叫停,自己被赤裸扔在后备箱,甚至发现自己的情妇都在绿自己,霍华德的人生几乎陷入绝境,从悬崖边落到了半山腰。
第二次则是在拿到凯文加内特的现金后,霍华德并没有拿这笔钱去偿还债务,反而将债主关在门外,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赌博,这次赌博的后果则是致命性的。
电影用三条线索体现了霍华德的混乱生活,而每一条都显得有始有终,相互联系。
在与债主的主线关系上,则由凯文加内特的行为贯穿了从追债到致命的过程。
在两条情感副线上,与家人关系从冷淡到完全破裂,起因是霍华德被追债到塞进后备箱;与情妇从亲密到一刀两断,起因去夜店找中间人,偶然发现情妇与the Weeknd的缠绵。
这样的剧情编排不显凌乱,互为因果的事件事实上颇具匠心。
2.这种凌乱感不仅在剧情中有所体现,在影片的听觉语言上也十分明显,F**K的出现则只是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例子。
影片中的对话多为争吵,甚至会出现三四人互相争执的场面。
这种争执使得台词密度直线上升,也刺激观众进入一种痛苦压抑的状态。
除去演员互相争吵带来的压迫感,影片的配乐也在强化这种感受。
以影片开头为例,从对钻石的特写开始,带有福音音乐特征的电子乐就一直毫不间断地播放,从霍华德的检查,到店铺,再到他情妇的住处。
这种音乐甚至并不作为配乐出现,而是和电影中对话的声音到达同样的音响,加重了电影的荒诞和压抑。
3.在冲突的塑造上,电影的视觉语言也别具一格。
电影大胆地运用蓝色和橙红色贯穿始终。
电影的开头从对原钻的蓝色特写转到霍华德体内的肉色。
结尾则是从霍华德伤口的红色开始,进入体内,又陡然转为蓝色。
开头与结尾互为对照,设计上精妙。
事实上,这两处别具一格的镜头语言灵感来自于Danny J. Sánchez and Eduard Gübelin的作品。
这种色彩上的碰撞在电影中比比皆是,在夜店这场戏中则尤为明显。
夜店整体笼罩在蓝色的灯光下,而只有中间人Demany身着荧光橙的服饰,与环境格格不入。
这种颜色上的冲突也强化了电影的氛围。
4.至此,电影在视觉听觉上完成了对观众的包围,而情节的精妙复杂也让观众在感受到压抑的同时又期待剧情的发展。
在我最喜欢的最后一幕中,故事同时在店铺,赌场和赛场三个场合同时进行。
其中店铺与赛场通过电视直播紧紧相连,在无形中拓展了叙述的边界。
事实上,能够动用所有手段调动观众感观的电影并不多,《原钻》就是其中之一。
整部电影如同原钻般绚丽,在现代加入了斯科塞斯风格,灵气十足。
即使在奥斯卡无法收到任何青睐,也不能改变它能够碾压一票奥斯卡提名的美妙瑰丽。
结局出人意料,男主就是一个赌鬼,一个球员来想买东西,让他看原钻,球员想买,却说不买,但被借走了,千辛万苦拿回来拍卖,却没之前的那个拍卖价格了,男主找人起价抬高拍卖价,却失败了。
男主又找球员买,男主拿卖了原钻的钱给女店员拿去赌,赢了,女店员上了赌场的一个人的车。
(还以为这人是要债的。
赢了之后要拿她的钱走)要债的被锁在店外和楼道里面,赢了钱放他们进来却被杀,可能是彻底激怒他们了,之前已经找过男主几次了,要债的居然不要钱选择解决男主拿珠宝走,女店员回去看到不知有何反应,那钱会自己留着吗
经过这么一个漫长难熬的春节假期,估计不用我多说,喜欢电影的各位已经把今年奥斯卡大热影片都看的差不多了吧。
那今天我来聊聊一部本届奥斯卡提名之外的“遗珠之作”——《原钻》
顶着A24公司的光环,以及凭借独立电影《好时光》而备受关注的导演组合萨弗迪兄弟的好名声,《原钻》从开拍之初就备受关注,亚当·桑德勒的转型参演更是给影片添了一把火。
《原钻》上映之后便获得了极为两极的评价,不光是观众之间评价的撕裂,媒体与普通观众的评分也发生了对立。
一向严格的MTC给出了90的高分,烂番茄近300家媒体给出了92%的好评度,而反观观众一方,居然连及格都没给到。
简直就是《小丑》境遇的镜面翻转。
不过抛开争议,《原钻》在今年颁奖季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
亚当·桑德勒的演技以非常积极的姿态重回评论焦点,拿下了诸如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的最佳男主角等表演奖项,而奥斯卡提名颗粒无收的确令人感到有些意外。
霍华德·拉纳特(亚当·桑德勒 饰)是一位珠宝店的老板,在纽约钻石区算是小有名气,如今却面临着破产危机。
为了挽救事业,他将全部的希望押在了一块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稀有蛋白石,也就是“原钻”上面。
为了这颗原钻,霍华德借款10万美元,而他预估这块儿原钻在拍卖中的成交价将会高达上百万。
这场豪赌一旦成功,他便能东山再起。
然而事与愿违,自打这块儿原钻来到霍华德手上,所有的事情都开始滑向失控的边缘,持续不断的意外步步紧逼……前来逛店的NBA球星凯文·加内特一眼便迷上了这块儿原钻,于是以2008年的NBA冠军戒指为抵押借走了原钻,不老实的霍华德转手就去典当行以戒指换取了资金参与赌球……
与此同时追债人的手段越来越极端,霍华德继续拆了东墙补西墙,债台高筑,进行着永无休止的疯狂下注与亡命豪赌,这场关于欲望的游戏也变得越来越危险…影片延续了萨弗迪兄弟标志性的视听风格,故事仍旧被一股焦躁不安的情绪所埋没,就是这种特点,在影片开场不久似乎就开始劝退无法忍受该风格的观众,进而导致评价两极分化。
嘈杂的环境与所有角色的喋喋不休难以令观众集中注意力并把情感投入到角色身上,作为主角,霍华德浑身上下的躁动与慌乱不堪是最先被呈现出来的。
不同于昆汀式的话痨电影,作为编剧的萨弗迪兄弟与老搭档罗纳德·布隆斯坦设计的对话同样服务于令人感到不适的急躁情绪。
没有任何闪耀着幽默感的插科打诨,也没有机智的你来我往,为了制造持续性紧张,人物对话和行为被大量的重叠,一浪高过一浪的争吵与叫嚣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观众的鼓膜。
这一边在询问下注的事情,那一边的霍华德同时在情绪激动地接电话;霍华德一边跟医生打电话,合作伙伴德玛尼则在一旁暴跳如雷口吐芬芳;一边从鱼肚子里取出原钻的霍华德还要敷衍一旁抱怨的员工;讨债人一面被凯文保镖推搡,一面对霍华德破口大骂…所有这些还都不是什么关键的剧情转折,每个人似乎在每段对话中都不愿意让对方把一句话完整说完。
而这恰恰就是霍华德这个角色的生活状态,导演二人刻意制造的疏离感一旦被适应,便成为了观众理解这个人物的一种布满沉浸感的途径,这其实也是霍华德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
霍华德是一个真真正正不会让人喜欢的角色,他一旦作死起来谁也拦不住,典型的绝世赌棍。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只会一味的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运气;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演技拙劣地游走于两个女人之间,身为背叛者还恬不知耻的对情人的不轨行为感到愤怒;他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希望补救却始终由于自己的烂摊子而无法做到。
萨弗迪兄弟尽可能地去平衡了霍华德的多重失败身份,如此一来他为何会走到破产的田地也一目了然了,这个角色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非理性与极致的疯狂都被精准的刻画了出来。
这当然少不了饰演者亚当·桑德勒的功劳。
霍华德一角证明了桑德勒处理严肃人物的能力,这位老牌喜剧演员也借由萨弗迪兄弟二人的作品展现了更多的可能性。
尚存一丝的喜剧感使得霍华德表现出的不知所措更加荒诞,也更加令人信服,最重要的是,桑德勒的表演精准地抓住了霍华德的“狂热”,它的感染力如同那块儿原钻一样使人着迷。
随着剧情的推进,这股狂热不断膨胀,在最后球赛的豪赌中达到了顶峰。
被关在两扇门之间的债主阿诺估计是大部分坚持看完《原钻》的观众的真实写照,从一开始对霍华德不着边际的赌博嗤之以鼻,到逐渐开始被吸引,再到最后全神贯注地关注这场豪赌,这股狂热蛊惑着银幕内外每一个凝视它的人。
其实归根结底,赋予这股“狂热”以力量的“欲望”才是《原钻》的真正主角,如同原钻本身,未经切割,是大自然的天然产物,而无尽的“欲望”则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
与此同时,原钻不断显现出一股不可捉摸的力量,以无形的方式玩弄着每个对它满怀希冀的凡人,穿插在现代电子乐中那些原始的音色便是这一隐形角色的注脚。
它伴着鲜血与自私而来,同样在离开时也以使人惊愕的方式保持了它血淋淋的一面。
从原钻到结肠镜,从血泊再回归原钻,如星云般五彩斑斓的晶体最终化作一片星空,“欲望”终究会以极为讽刺的方式冲破血肉之躯的禁锢。
结尾人物命运的突然反转,的确反套路,却又相当合乎情理,凯文·加内特与霍华德的两条线在表意层面上也是紧紧贴合。
在欲望面前以令人难堪的姿态败下阵来才是生活的常态,“欲望”所青睐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在这股无形力量的推动下,成为了更多受害者的诱饵。
无所谓人类的“满足”,一切皆是一场游戏罢了,而每个人无外乎都是一颗以为自己会是主角的棋子罢了。
霍华德的结局,打碎的就是这种主角幻想,让观众被煽动起来的情感轰然倒塌。
而更为讽刺的是这颗原钻本身,不剧透的讲,原钻本身也有一个比较出人意料的反转——它所谓的价值就是人类赋予的,片中的钻石交易区以及拍卖所都是这种凭空赋值的重要场所。
再回想一下片中被反复提及的“疯狂犹太人”以及非裔血脉与原钻冥冥之中的联结,《原钻》在故事之下埋了个关于资本主义的大笑话。
PS.不得不说萨弗迪兄弟调教演员确实是有一手,无论是在片中饰演自己的“狼王”KG(应该不是本色出演,要不就是一次顶级自黑了),还是饰演情妇茱莉娅的新人演员茱莉娅·福克斯,表现都还蛮亮眼的,特地给球迷们推荐一下。
靠情绪推动的电影,故事小问题非常多,不明白为什么宁可加入这么漂亮的特效,加入这么多冗余情节导致逻辑出问题,也还要硬抻到2个多小时。虽然萨弗迪兄弟的丑陋纽约系列不是我的菜,但是他们拍片气氛状态我喜欢,专业非专业演员来了都能投入,现场应该也加了不少即兴内容。
......亚当桑德勒这个角色的作死程度,扔整个电影史里也能排进前五
谁说亚当桑德勒只会演喜剧?人家演剧情片演技也是杠杠的。狼王是亮点
最后的那个释放
狂躁不安的两小时,见证了亚当桑德勒出色的演技,但配乐、剧本和导演项太弱了
聒噪,絮叨,唯一的亮点是结尾,无常的循环。
期待比本片的音量还要高,太吵了!
三星半,几处法国化的场景对立,毁了这部电影。你就不能比较流畅的把燥的感觉给继续延续下去吗?往迷幻方面摇一摇镜头也行啊!非要这么拉下节奏?依旧是对老马,尼克尔斯和卡索维茨的继承,开头和后面樊用奥特曼的拉镜头让人甚感新鲜。躁动的脏话,与平稳的剧本达到了比较好的调和。
差点就要得躁狂症了,真的,内分泌都给看紊乱了。也算是解锁了一种全新的电影体验。但一回也就够了,这个寿真的折不起第二回。电影一结束,关掉播放器,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一直跟拍男主的鏡頭,要應付女友、妻兒、家人、賭徒等好幾波人,他不停地打電話、跟不同的人交涉、鬧哄哄的背景音樂,夜場黑人說唱跟有feel,對原鑽的信念最終事成了,卻無福消受,鑽石是有價的,生命是無價的,結尾意味深長。
萨弗迪兄弟还是蛮厉害,《好时光》之后继续拍晃晃荡荡、丧家犬一样的生活,烦躁、焦灼、狂喜、黑色的情绪抓得准,亚当·桑德勒演得也好,和《好时光》的罗伯特·帕丁森有得一拼。赌徒人生,最后还要含笑倒地,好歹赢了一把。
整部片都让人看得很狂躁很不舒服
再来部皮条客,萨弗迪兄弟就凑齐(反)黄赌毒三部曲了。
亚当桑德勒的作死天秀,当了凯文加内特的凯尔特人总冠军戒指,揍了盆栽哥。
男主真的太倒霉了,一堆屁事全赶一块了,家庭事业双受挫,拆了东墙补西墙,外包情妇,妻子离婚,一团乱麻,我代入一下角色都头大。最后赌球成功,欣喜若狂,自以为否极泰来,结果还真是否极泰来,啪一声,人没了,看到这个镜头我只觉得男主终于解脱了,太好了。导演这种全场嘈乱,咔咔咔事往一块怼的风格我不太喜欢,看的我很头痛。
编这什么烂剧,臭长!
【2021-mv164】我疯了,这个人他是多能闹啊。被欲望支配的人,永远走不出去。
罗里吧嗦该死1差评
看完电影的我就是《大话西游》里和观音对质的孙猴子:整个世界清静了。
聒噪得让人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