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延边少年

延边少年,On the Border

主演:李振铭,崔瑜娜,彭飞,刚延明,魏书钧,高阳,赵力华,许清,王春飞,夏海涛,娄振,王大印,冷雪飞,付吉婷,李艳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朝鲜语年份:2018

《延边少年》剧照

《延边少年》长篇影评

 1 ) 徘徊少年——《延边少年》影评

当看到身边有人去了另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会好奇他会去哪里。

稀疏的白雪,空旷的田地,凹凸不平的小道,这是老人的村落,安静又平和,但对于十多岁的少年来说,这会显得多么无趣与不安。

特别是看到身边朋友的离去,缺乏父母陪伴的十多岁男孩会更加不自觉的在意:他们都不在,都去了哪里,我也想去。

他需要更多的朋友,需要更多的陪伴,但此时能陪伴他的只有一个足球和一辆快报废的摩托车。

韩国。

他看到远去的朋友车上写着“办签证去韩国”,他听到老人们说韩国。

他就想:我也想去。

怎么能去韩国呢?

只能求助唯一的家人,父亲。

他在徘徊中骑上摩托车,看似坚决的去城里找父亲,但父亲没见着,倒是和美甲店的姑娘玩了一晚上。

他也许没想到自己可以和一位姐姐这么亲切的聊着天,更没想到她与自己都这么向往着韩国。

但是到头来,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向往着那个地方,那个能干的人都向往的地方。

那么,少年自己呢?

他有些讨厌村庄,但也听着村里的话。

他习惯了父亲不能陪他,但他又是这么的想要求助父亲。

他知道和那位姐姐没什么可能,但又为姐姐推着船。

他想去韩国,最后却又拒绝了。

十多岁的少年,想见与所见都是那么的不稳定,却没人来引导与鼓励。

延边少年,是许许多多一线城市外的少年少女的代表。

有的在农村,有的在小城,大多都是父母不在身边或者不被关心的孩子。

他们总是想得很多,却又说得很少,他们总是逞强,却又这么弱小。

当他们聚在一起,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只会更加寂寞。

在父母都不在的村庄,在年轻人一个个离去的村庄,一个个少年少女都向往着大部分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可以让自己充满干劲的活着,充满快乐的活着。

但是一个个少年少女又不向往那些地方,因为那些地方陌生又可怕,巨大又吵杂。

所以他们想前进又想退缩,想坚决,却只能徘徊。

 2 ) 成长的烦恼

身处延边的少年都在想什么?

能在想什么?

看着小胖儿坐着车高兴地离开延边去了韩国,身边的老人讨论着自己日渐虚弱的身体,他好像想到了什么,毫无疑问,他也不喜欢这个地方,而从这一点似乎能看出,这个孩子,绝不是普普通通、安于现状的人,这个时候,就埋下伏笔:他,也想去韩国,或者说,哪怕不是韩国,他想逃离……影片一直没有将这一点点出来,而只是通过“找爸爸”这一情节不断暗示,使观众思考甚至迷惑,在只有15分钟的电影里,他到底找爸爸干什么……可在这一过程中,却奇妙地遇到了美甲店店员,若仅把她当作一个同龄人来看,能看到的是,在这个环境下,在这样的年龄,同样对生活有所期待却又无奈的年轻人,在舒适的夜里的一次聊天,将这个女孩的内心世界也展现出来:她,也想去韩国。

可影片也没能让她如愿,偏偏让观众看到,第二天,她依然做着无聊的工作,而她,是那群人里最精致的人,精致到好像她才不该属于这个地方,可就是因为这样,才更令人感到悲哀……若将她看作一个异性,影片就这样巧妙表现了少年在这个时期,对于异性的好奇,他看到了她化妆,和她一起玩游戏机,莫名的情愫在他们之间蔓延开来,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游戏机坏了以后,氛围一下被破坏掉而产生了失落与尴尬,这种美妙的感觉与好奇,真是过了那个年纪,就再也不会有的一种感受。

而当他过了一夜,还是急着等在摩托车店门口,终于见到了父亲,将想去韩国的愿望说出,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他没有反驳,可能因为他已经不知道第几次被拒绝了,他只是默默离开父亲,然后不情愿地说,回家看球……我最喜欢他离开摩托车店后,骑着摩托奔驰在路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是跑着,可你分明能感受到,他在想着什么……这一个长镜头后,影片给了我们解答,他就骑着他的摩托,也许是不自觉,也许是下定决心,就这样单薄地来了……这时,导演也没能让他如愿,尤其走到这里,在别人的口中得知边境封锁,他没有说一句话,却分明失落,好像刚刚飞起来,就又一下子被拽了回来,但他又好像释然了,习惯了,没有什么情绪起落,就还是那样满带忧伤地回去他原本的生活了。

不免让人唏嘘,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常常表现出矛盾的一面,常常无可奈何……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似乎生下来就能够接受身边的一切,这也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是那样的人。

什么样的人?

我喜欢称之为韧性,我也觉得,但凡少一些些这种倔强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过得有多辛苦……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生活,或者说日常,是无聊、无趣、灰色的,就像影片中一样,我们没有那样灰色的城市,却分明有同样灰色的心,随着长大,真正还能享受生活的人,还有多少呢?

就好像小的时候不知道大人总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们说,小时候是最幸福的了,那个时候不懂,常常觉得长大了能有什么烦恼,经历了也许才知道,会有我们真的当时想也想不到的烦恼等着我们,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曹保平导演热映的《狗十三》,将这两部片子联系起来,我想说,我们成长,就是不断处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矛盾、打败不幸福感的过程。

我始终觉得人生的主基调一定是悲的,比如我们处在成长的路口,我们总是有很多很多的期待,可我们总是会发现,自己说到底,就是一个普通人,对于未来充满期待,却更多的是迷茫,而我终究觉得,一切经历都很宝贵,没有过不幸福,就很难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模式与节奏,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将一切都看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也算没白经历这一切……

 3 ) 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

电影评论课放映的《延边少年》在我看来是一部以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为主题的影片。

影片一开始,破烂的棚子下三三两两老人在打麻将,时不时的咳嗽声与几句朝鲜语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一个少年正处于他们中间,了无生气。

这也正是导演的创作灵感所在——在逐渐成为空心村的延边,这个不会安于现状少年他在想什么?

他会烦恼什么?

他会做什么?

《延边少年》想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对程式化的反叛,想摆脱旧秩序的牢笼与孤独,想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又无所适从。

影片中多次出现少年只身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穿行,正是这个镜头的出现将少年的孤独与闯荡的心展露出来。

开头影片里詹森主义的安排也颇具意义,让观众看出宿命中的生命力,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去往镇子上找父亲,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为她推海盗船转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希望的人,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第二天少年在去寻找爸爸前看见了那个昨夜和他前行的女孩,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没有行动,女孩在美甲店前喊口号,也许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但透过这个可以看到女孩同样被困在生活的枷锁里,为生活而生活。

在找到父亲之后,他诉说了想要去韩国的想法,而片头中站在车斗里驶离村子的男孩就是少年口中那个去往韩国的小胖,父亲给他的答案是花更多的钱去汉族学校。

在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一阵熟悉感袭来,其中还夹杂着厌憎与感动。

影片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驶去,我们不知道他要驶去哪里,也不清楚他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也许后来的他们逃离了县城,去往了更大的天地,一个更荒诞的所在。

我们无从而知,但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存在,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无助地望着大地的一片荒凉、生活的一片荒凉、希望的一片荒凉,没有明天。

 4 ) 其实不算影评

看完心情复杂。

毕竟我一直住城里,确实也不太清楚农村是什么情况,确实有可能如此凋敝。

男主感觉长得挺像我表弟,就是和爸爸说朝语的时候让我有点疑惑,个人印象中延边口音偏重,像开头老年人的那种语调,但他们倒是更像首尔口音,偏柔和,比较像辽宁朝鲜族口音。

而且爸爸说的有点拉。

也许爸爸是务韩回国人员,可是如果男主一直上朝鲜族学校,且爸爸不太希望儿子去韩国的话,男主说首尔口音的朝语就很怪。

看了一眼合作单位,估计是在延吉图们拍的。

上大学之前从未觉得我们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走出去之后才发现可能确实有些离奇魔幻之处的,比如一直以为一个班离婚+分居率有50%以上是正常情况。

站在旁观者视角观察延边给了我一定程度的陌生感,或许我也没有多了解生我养我的家乡。

正如之前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经常提及的,也许身处异乡才有一个契机去反思和重新审视自身定位。

可我确实也很讨厌一提到边陲小镇就表现落魄凋敝而游离的氛围,总觉得有些刻板,切口太窄,而本片除了堆叠了一些朝鲜族元素,似乎也未能高出其他小镇题材(人口外流 逃离等)主题。

此时又想起《颐和园》女主设定就是图们人,上大学之前的镜头中就有朝鲜族学生以及录音机播放的朝语广播,却看不出来这种设定对整部影片有什么影响,个人认为有点算败笔,也觉得只作为一个元素出现有点可惜。

可能也是基于自己的身份才一直对这种设定耿耿于怀。

15分钟也许没法容纳太多东西,希望相关题材以后能拍得更好。

 5 ) 沿边少年

活在边缘是一种什么体验?

只剩打牌老人的村子在想以后该去哪,白雪笼罩的荒野伴着几声犬吠,濒临报废的摩托车与坏掉的游戏机海盗船,封锁的店铺与中朝边境,一个人踢着球在路上。

近些年的中国已经越来越有一种原始与现代的隔离感存在于乡村与城市,老人与孩子之间,《延边少年》在聚焦于这种隔离边缘的内核选择了延边这一位于边境的城市作为故事背景加深了这种冲突,东北话与韩文的切换使得屏障感扑面而来;故事主角定在十五岁的少年,正是一个即将进入成人世界的年纪,他寻找离家的父亲,想拯救自己的离家梦;他接触异性而又坐在车外与船外相隔,是萧索而更为离群的渴望和荷尔蒙的躁动;他拒绝进入父亲的世界独自前往边境,是年少青春的不安分与反叛;而故事的最后以朝鲜边境封锁,少年掉头独返为结束,则给人一种思考的意味:少年透过那个边界,看到了什么?

他回去的那一边,又将变成什么样子?

由于素人主角的选角,使得少年的表演有些僵硬,不过反而跟少年的这种隔离感以及青涩感体现的不错,尤其是总是惺忪的眼睛,就是带着一股子少年的躁,多了与环境的对比感和冲突感;女主的选择差了火候,表演上还欠缺了灵性,与少年的隔离感不够强烈也就导致在主题的表现上差了一点力度,但是海盗船上唱歌的一段确为点睛之笔,大概这才是普通人生活中的聊以自慰。

导演在拍摄上在霓虹灯光环境下采用了大量的大光圈,没有更多的体现生活的真实感,有一种虚实结合的观感,这点应该是导演自己的风格,这种处理使得影片前期的粗颗粒感得以淡化,让整体的气氛更趋于平和,这种带有一定梦幻的风格也让人更能体会到少年五颜六色的心与梦想的未来,并没有违和感;以及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是影片中的少年一直穿着一双足球鞋,大概导演在此处想用这种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来烘托处在边界的少年的坚持与无力,热爱足球却也没有人一起踢,开头的那一脚像是宣泄却也更是无奈。

这个沿着边在行走的延边少年,在这一段故事里像是走在独木桥上,摇摇晃晃又张开双手,身边是呼啸过的风,左手是真实的雪野,右手是虚幻的霓虹,他还在行走,倔强的走在边界上。

 6 ) 《延边少年》—父权消解下的迷茫探寻

纵观全片,这位延边少年似乎一直在做一件事:寻找他的父亲,并且说服他资助自己去韩国。

但是其父一直到接近结尾的地方才出现,并以一种武断的姿态直接否定了这个少年的天真想法。

最后少年独自前往边境,想自己寻找出路,不料现实的变故只得让他折返,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从“寻父”这一主题来说,父亲一直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不管是少年在情感萌动之时还是追寻梦想之时,父亲似乎只是延边夜色一般模糊的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积极意象出现。

从结尾少年的反叛行为也可以看出,他自身是渴望反抗这种父权,或者是在一个父权消解的、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努力在茫然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影片的摄影、灯光、选景很好地渲染了这种悲剧性的氛围。

影片的现实主义笔触,使观众可以更多地去思考现实社会并且带入体会,从而理解一种权威消解所带来的现实性困境。

影片开场即展现了一种有趣的边境特色景象: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聚在湖边时,都是用韩语在交流。

在固有观念中,韩语即代表韩国人说的话,但实际情况下朝鲜族分布在东北以及整个朝鲜半岛,朝鲜族只是少数民族,朝鲜语也并不是单纯的外国文化。

这种与刻板印象相悖的情景还体现在延边小镇的街景上,朝鲜语和中文招牌并立,现实感极强的场景强化了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

我们似乎可以就此理解为何这位少年的梦想是去韩国,而不是去北上广一线城市:边城的特色文化导致了一种文化矛盾,而受这种文化矛盾影响的人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归属,从而获得一种单纯的身份认可。

这种矛盾在影片中可以找到一个镜头例证:少年骑摩托行驶在开阔的马路上,道路两旁是对立的中韩两种语言写的政治标语,而少年正处于这种对立之中。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把政治权威理解成一种父权式的存在,父权在对立之中处于被挑战的状态,就此可以理解少年内心困境的其中一种原因。

少年在寻父过程中遇到了陌生的美甲店姐姐,两人互动到一定阶段后互生情愫,但两人始终是处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这为后来两人的分离埋下伏笔。

影片通过“玻璃窗”的隔离来展现这种对立,一处出现在少年在店外等待姐姐下班,此时少年在窗外,同时镜头模拟室内玻璃上的温暖潮气,以模糊感来展现少年此时的迷茫。

霓虹灯式的闪烁映照在他的脸上,生动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情愫萌动。

另一处体现在两人在游戏厅时,姐姐在玻璃窗外补妆,少年坐在店内。

下一秒可以看到两人之间的隔阂短暂消除了--两人以一个极为亲密的距离进行着游戏。

而两人身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已经在此时埋下伏笔:游戏很快就坏了,店外玻璃窗贴的标语是“小朋友和大人都可体验”,可以看到此处意象暗指年龄的差异是两人对立的表现之一。

两人在废旧游乐场的对话达到全片情感高潮,此时少年深刻意识到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姐姐有着一个相比较之下更为清晰的目标(整容当女团成员),而且更有实力(会唱歌),并且在矛盾之中有一个自己十分认可的归属--从洗脚店早上高喊一种类似“政治动员”的口号可以看出这一点。

而少年作为一个还深处矛盾之中,并且缺少父权的帮助和指引的角色,自然无法和姐姐这样的人物共同相处下去。

以某种烂俗文学的比喻来说,这是“成熟和幼稚的对立”。

此刻矛盾由外向内发展,少年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深处的矛盾。

这段长镜头由跟拍少年转为固定镜头,少年不断出画入画,人物内心的摇摆和不安深刻体现。

影片结尾少年独自上路,朝鲜核试验这样现实新闻的加入陡然增加了全片的纪实感,我们可以看到少年独自寻求反抗的尝试在现实矛盾下还是失败了。

少年始终还是无法思考清楚自己该去向哪里,现实的困境又加深他的迷茫,导致他就像影片开头踢出去的那个足球一样,没有飞向一个球门,一个目标,而是落在废墟角落的不知名处。

枯草和白雪之中,少年掉头驶向未知,此时响起了铿锵的旋律《林冲夜奔》。

这首音乐似乎暗示着人物未来的命运,林冲受高俅迫害后即将奔上梁山,少年也下定决心要在矛盾中固执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

父权消解下,每个人的身份认知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动摇,然而问题不在于动摇,而在于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去承认矛盾并且去解决。

探寻的过程是痛苦的迷茫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答案在自己手中,答案在自己脚下。

像少年一样去独自追寻答案,这才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7 ) 出走

影片《延边少年》拍摄于中国北方边境的小城,它讲述了一位延边少年一天中的生活片段。

影片在一段妇女们的谈话中开始,少年听到了去韩国赚钱这样的字眼,心有所动,随即决定去摩托车店找父亲要旅行费。

恰好父亲不在,少年向店员询问父亲的去处,被告知可能在隔壁的美甲店。

美甲店的女店员也不知道少年父亲的去向,但有意帮助他一起寻找。

傍晚,两人一同在小城里游荡,寻父未果,后来便一起去了游戏厅、游乐园消磨时间。

第二天,父亲回到店中,少年与他沟通后未能如愿以偿,便骑着自己破旧的摩托车径直开往边境,无奈刚好遇上禁言,他只好掉头回去。

影片也就此结束。

《延边少年》在这十五分钟内讲述的故事并没有很复杂的结构,也没有大幅起落的情节,只是平淡如水地展现了少年这一天中的生活画面。

然而我在观看中察觉到了许多为人称道的细节,这些细节悄然地揭示了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

就比如,店员嘲讽少年抽烟,并让他不要再骑他的破摩托车了,而少年的态度则是“我的车好着呢”、“别摸我头”这样的话语。

这多少反应了少年的离经叛道,与他渴望出走这一点相呼应。

再比如影片中出现的种种“残缺”:快报废的摩托车、坏掉的赛车游戏机和停电的摩天轮,小城里的一切都散发着残破灰暗的气息,无形中为影片渲染了压抑的气氛。

很显然,延边少年不甘在这样机械运转的生活和残破、看不到未来的小城市一直下去,如果不出走,就会像美甲店老板的口号,“原地踏步走”一样,永远停滞不前,困于秩序的深渊和无尽的束缚。

所以,哪怕是摩天轮停电了,他也要手动地将它转起来,哪怕是骑着破旧的摩托车,他也要向边境驶去。

少年地离经叛道,事实上是对庸常现实的痛诉,也是对只需捆绑的反抗。

只可惜,影评回归现实,给了我们一个压抑的结局,少年彼时只是远远的望着边境线,却没能行驶过去。

这值得深思。

无论是延边少年,还是哪里的少年,有了出走的决心,就是携带梦想的火苗,现实会不断降下冷雨,但我相信,够旺的火苗还是能持续燃烧。

除此之外,影片的意境也是我很欣赏的一点。

全片色调偏冷,导演对画面的把握恰到好处,配乐也很应景。

印象最深的是美甲店的女员工坐在摇摇晃晃的摩天轮上,伴着“吱呀吱呀”的响声唱着韩文歌曲,少年默默地听着,远处有五彩的灯光。

除此之外,还有少年骑着摩托行驶的画面,它们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风呼啸而过,能看到他眼神里的迷茫和希望。

如果,电影里的世界继续发展下去,我相信少年终还是出走了。

 8 ) 或许这是迷惘的一代——《延边少年》影评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延边朝鲜自治州的朝鲜族少年找父亲要钱想要去韩国的故事。

而对于这个男孩而言,为什么想去韩国,他却也不知道理由。

影片开头处,在一个人烟稀少村子里,出现了一辆挂有“办理韩国签证”字样的货车,和几位操着一口朝鲜语的老年妇女,而她们谈论的内容也就是关于家人在韩国打工挣钱。

这也就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在当今延边边境的这些村子中,年轻人主要都奔赴到城市而会朝鲜语的人也会去韩国打工赚钱生活,只留下这些老年人,这也便是让男主人公有了去韩国想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少年,他没有什么人生方向,只是觉得其他年轻人都走了,自己也不会甘于这样的生活,也想离开。

他是迷惘的,他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他不知道自己去了韩国后要做什么,但是他不想过这样程式化的生活了,他想逃离。

而影片中的另一位女性形象美甲店的女孩也跟他属于同类人。

她不甘于寂寞,当得知男孩要去找父亲时便提出下班后和他一起去找。

当男孩说出想去韩国的想法时,女孩说也想去,虽然她不会韩语,但唱着韩语歌也是一种乐趣。

当问及为什么想去韩国时,她也不知道,随口说了一句“整容呗”,而对于不会韩语就去韩国,她也没有想什么后果。

而到第二天的时候,美甲店早集合含口号,也可以得知这是女孩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每天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没有意义的口号,做着相同的工作。

她也是孤独的,她也是迷惘的,想去韩国也是她想逃离这种一成不变的原因。

而具体说到以后的目标,她也不清楚。

男孩和女孩一起寻找男孩父亲的时候,明显有流露男孩对女孩的好感,但对于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没有下文。

将他们联系起来的就只有“迷惘”这两个字。

在影片的结尾出处,男孩骑着摩托车开了回去,在隧道中望不见出口。

这也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或许他回去后又回归了原来的生活,或许他后来逃出了县城,去了城市或去了韩国。

但这些我们都不从得知。

现代的年轻一代,总会经历一个不知所措的迷惘时期,他们每天可能做着相同的事情,可能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对于他们却说不上做这些的意义。

或许看到这里,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现在是不是正处于这个迷惘阶段?

 9 ) 行走在消逝中的《延边少年》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于当地5月19日落下帷幕,中国90后导演魏书钧的短片《延边少年》被特别提及,成为本届戛纳中国军团的唯一收获。

《延边少年》为什么能从全球4000多部短片中脱颖而出?

是少年的烦恼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还是对旧秩序坚持不懈的逃离和反叛令人动容?

无论是哪种,皆出自于故事中那份打动人心的真实。

我有幸提前看到了成片并且了解到了片子的创作历程。

创作灵感 《延边少年》的故事灵感来源于2017年,导演魏书钧去延边采风,他的摄影师抓拍到一个镜头:他站在一个破烂的棚子下面,静静地看着几个老人打麻将,老人家们不停地咳嗽,时不时地讲着几句朝鲜语。

之后他们了解到,在中朝边境的朝鲜族村庄,如今多已成了空心村。

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只剩下闲散的老人。

于是他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落后的山村,不安于现状的少年,整日在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的村子里游荡,他会有什么烦恼?

他会遇到什么?

他会怎么做?

创作过程 影片基调定好之后,魏书钧开始寻找心目中的延边少年,“有灵气,有质感,还要有朝鲜族特性”。

但要找到拥有这种独特气质的非职业演员并非易事,“十四五岁的孩子,我通过这次的寻找发现,他们都太像了,你和他们讲我们准备找你拍一部电影,他们或者狂笑或者窃喜,或者呆呆的问你演电影是什么,他需要做什么,在大家的注视下也会不好意思。

我想找的演员不是这种状态。

” 为了找到这样一个男演员,剧组几乎把延吉及周边县的所有中学都翻了一遍,终于提炼出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少年。

“他的身上有少年的元气,有点混不吝,他不会表演,只能在影片中一定的呈现自己。

我去选角的时候,那个班级里所有人都看我们,只有他一个人没反应。

我觉得有点意思,一定要和他聊一下。

我们是在汉族学校找到他的,但他是个朝鲜人,符合剧中角色,这么看我们眼光也很敏锐其实。

后来拍完戏我问他,他叫李振明(音译),当时你为什么不理我们?

他说当时我刚睡醒,之前一直在睡觉没有精神,非常自然。

” “另外拍摄环境很艰苦,资金不充裕,大家每天都在零下二十几度的环境里工作,很难保持创作热情,冷的时候喝姜汤,送饭不方便我们可能还会去村里大队蹭饭。

天黑得也早,下午三点多天就黑了,我们一早八九点出发,拍两场戏吃一顿饭再拍一场戏,天就黑了,这是最现实的困难。

我们车拍也困难,没有相应的器材和跟拍车,只能我们两三个人加一个小稳定器坐在卡车后面,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但我们还是受到了电影之神的眷顾。

”表达主题 《延边少年》想要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一是对程式化生活的反叛,想逃离原有的旧秩序、逃离孤独,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另一个是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却又不得章法。

少年在去往镇子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过程中,仿佛是20年前的小武,弥漫着似曾相识的无力感。

一个社会的边缘人,穿行在小镇街头,游离于束缚着每个人的结构之外。

我喜欢《延边少年》里詹森主义的味道,尤其是那种宿命中的生命力。

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一起去找他爸,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推着摩天轮转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明天的人,他们都是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没有爱情,但是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就这样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我们似乎有两套记忆,一套是既往的真实生活,另一套仿佛是从胎里带来的文化记忆。

否则没法解释为什么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会如此自然地熟悉、厌憎和感动。

片子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望不见出口也不清楚出去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后来的他们可能逃出了县城,到了城市,到了一个更为荒诞的所在,我们美其名曰:发展。

可是那个小武,锁在电线杆上的小武,用舌头顶在腮帮子上,他是反抗还是忍受?

他毫无办法的,要过着县城里荒唐而单调的生活。

像一头行走在沙漠里的骆驼,被绑在一根突如其来的电线杆上,看着满目的荒凉,看一切生活发生、消逝,又继续发生。

 10 ) 延边少年的“镜头感”——浅析《延边少年》

《延边少年》此部短片通过短短的十几分钟,向我们展现出特定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在与朝鲜相接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里,渴望冲出这一环境、打破自己常规生活格局的年轻一辈。

往往这些年轻的“少年们”都是孤独又不甘于平凡的,如片子里的延边少年。

片子里运用了风格化镜头语言描述延边少年,他一个人孤独地在路上寻找着些什么,最后的结果有着一种青春式的悲凉。

首先是大量的固定长镜头,奠定了整部片子偏慢的节奏感和稍显安静又带着隐隐伤感的影片基调。

这些固定的长镜头,画面内部的主体都是少年,客观地记录了少年的寻父过程,他的动作、神态等,展现出了少年在片子里的孤独感。

他一直都是自我行动者,哪怕片子里有不短的篇幅是关于他和姐姐共度的一个晚上,但姐姐并没有在他的生活中产生了什么影响,只是令他在过程中多了一层(也许是关于异性)遐想,而这层遐想也是他自我的孤独产物。

另外,也有一些俯拍角度、交代少年身边环境的固定长镜头,让观众和少年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更让观众感觉到这个环境和少年之间的距离感。

两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的矛盾存在,而是已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少年想要逃脱出这个环境的力量冲突。

尽管少年是孤独又迷茫的,但是当他骑上摩托车开始了自我的旅程时,这种力量冲突就出现了。

片子里重复了不少“隔着玻璃看外面/里面”的镜头:在少年的屋内透过窗户看窗外骑上摩托车出发的少年,在美甲店的对街透过店的窗户看正在工作的姐姐,在街上透过游戏店的落地窗看正在玩游戏的少年与姐姐,在外面透过操控室玻璃看少年弄海盗船的按钮,在父亲的摩托车店里透过玻璃门看门外的少年。

重复出现的“玻璃”产生了一种“隔离”,似乎阻碍着观众去真正认识“玻璃”另一面的事物;好像也没有人可以真正去了解少年和姐姐,以及他们代表着的那群年轻人。

前一晚在海盗船上唱着韩文歌想去韩国的姐姐,第二天早上还是喊着无聊激动的口号照常上班;偷偷去到边境的少年,看到不让过的情况后,就默默地往回走了,尽管骑着摩托车的他在风中依然潇洒。

这群渴望着打破身边平凡环境的年轻人,在影片的最后又归于现状和平凡。

他们用来对抗身边环境的力量从何而来,又有多大,我们无从得知;而影片中一块块玻璃的阻隔在告诉我们,现实的力量压迫着“玻璃下”的一个个年轻人。

镜头里的少年,带着意气风发的潇洒离开了家,走上了寻父、去韩国的路;尽管最终寻得父却又没有让他遂愿,独自去往边境,又折途而返。

这与拉美电影中的公路片有着相同的“套路”:启程时为了自己的要寻之物,终不得,不得之物在最后又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而延边少年最重要的,是他最后依然潇洒地骑着那部快要报废的摩托车,那一份孤独又骄傲的少年意气。

《延边少年》短评

上一次在国产电影里听到韩语歌得追溯到张律的《重庆》,想起之前看的《野马分鬃》,应该是这部《going to south Korea》的加长版,影像质感很像《白日焰火》,氛围很好,未来可期。【426.7MB,无字幕】

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补标

6分钟前
  • 草莓小泡佛
  • 很差

学习,简单又不简单,还需要再打磨。期待未来作品

11分钟前
  • 推荐

突然看到湖北宜昌,没有太多感受。

15分钟前
  • 细混子
  • 还行

影像的风格和味道很对,环境选的很加分,期待长片!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是去韩国,还是留在延边?小镇少年的出路就像被士兵封锁的道路戛然而止,能否自己选择仍然迷茫未知。叙事简单直白,刚开始就结束了。导演风格且是立住了。两星半

23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YY

25分钟前
  • 舒肤佳
  • 较差

导演的戏瘾还挺大

26分钟前
  • 我闲了而已
  • 还行

超低配版小武,“逃离”可以拍得更写意一点。

31分钟前
  • 路人甲
  • 较差

短片就应该这样,一切都刚刚好

36分钟前
  • Breeze
  • 推荐

觉着这片没啥问题呀,为啥分这么低。调子就是粗粝的诗意那种嘛

37分钟前
  • 5:55
  • 推荐

魏书均导演入围戛纳并获奖的短片作品。主题还是第六代的范畴:贫困灰暗的成长环境,亲情的淡漠与爱情的萌动,年轻一代的逃离欲求与困顿踌躇。主角人设是延边朝鲜族少年,结果在片里一开口就是一股京片子味儿,咋整啊。

40分钟前
  • 亦则
  • 推荐

https://www.sohu.com/a/505881763_100081041

43分钟前
  • 苏祁
  • 还行

這是拍了個啥。

46分钟前
  • Schewimmer
  • 较差

?

51分钟前
  • 阿一
  • 较差

导演是聪明的,这么一个地方,啥也不用说,自己带故事。现实主义失去合法性就是利用。

56分钟前
  • 张沦
  • 较差

退一步是父亲,进一步是韩国,延边少年知道自己想去哪,五万大于两千

57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what shit?

59分钟前
  • 椰子鸡
  • 较差

2019 海南新浪潮展映上看的。 没什么印象,但制作专业没得说...毕竟是戛纳看中的 hhh

1小时前
  • 索里提亚
  • 较差

我也想去韩国看女团

1小时前
  • 没有去过沙漠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