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风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最贫穷的哈佛女孩

主演:索拉·伯奇,Makyla Smith,凯莉·林奇,艾利奥特·佩吉,迈克尔·莱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葡萄牙语,巴西手语年份:2003

《风雨哈佛路》剧照

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2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3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4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5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6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3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4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5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6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7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8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9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20

《风雨哈佛路》剧情介绍

风雨哈佛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丽兹(索拉·伯奇 Thora Birch饰)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贫穷的丽兹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随着慢慢成长,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漂亮的完成答卷,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从现在起,丽兹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开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异能未来人一代神相赖布衣超时空猎杀猫样少女龙凤呈祥殡葬师杜鹃的婚约Re:ステージ!ドリームデイズ♪圣诞老人和我铠甲勇士之雅塔莱斯吉尔伽美什局外人小鱼金刚经绿光森林寻找托尼花楸故事天鹅恋七月物语逆行的恋人案山子性爱大师第四季全优7笑果三角关系秘密商店蠢蛋搞怪秀3D杀人牛仔裤绝地逃生冠军空手戏白狼

《风雨哈佛路》长篇影评

 1 ) 不要暴力

妈妈,爸爸都酗酒吸毒,但是却没有暴力倾向,这是一个孩子成长时心理最重要的保护,妈妈喝完酒酒之后就会嚎啕大哭,那个悲凉的表现决不是发酒疯,是真情流露,爸爸也不过多干涉姐妹俩的自由,而是自言自语,仿佛就像个孩子仿佛在说我就这个样子了,我也知道不对,但是我是爱你们的,我不会伤害你们我只是在作践自己。

为什么会爱爸爸爱妈妈,而不是恨,因为父母的确是爱他们的他们能感受的到,只是后来他选对了自己该走的道路,记得天国的阶梯里的有利也是学习不错但是价值观扭曲睚眦必报,为什么?

父亲动不动就动手打人,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说一些刻薄伤害的话,有时感觉liz的父母更像是落魄的知识分子

 2 ) 真实事件改编,这部逆袭大爽片,最适合今天看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延期了一个月的2020年高考正式结束。

无数对未来怀抱梦想的莘莘学子,将通过高考走向理想的大学,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但是,现实真的有这么美好吗?

并不。

最近,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新闻,就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一行为,令大多数人都感到出离愤怒。

原因在于,高考本应是维护社会公平、保持阶层流动的基本途径。

对于贫苦出身的人来说,考试是撇去一切外在条件,完全靠自身实力证明自己的机会。

无数寒门学子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跻身名校,从此改变人生境况。

如果连这唯一的机会都被剥夺,那么很多人生将只剩绝望。

所以维护高考的公平,是这个社会的底线。

如今,很多人说“寒门难出贵子”。

出身底层的孩子,读书考试本就比家境优越的人更艰难。

他们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很多人还要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在这种条件下奋发图强,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总是有人能突破重围一飞冲天。

每一个这样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励志故事。

“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

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

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

”以上这段独白,来自电影《风雨哈佛路》——风雨哈佛路导演: 彼得·勒文编剧: Ronni Kern主演: 索拉·伯奇 / Makyla Smith / 凯莉·林奇上映日期: 2003-04-07(美国)片长: 104分钟

《风雨哈佛路》这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贫民窟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考上最高学府的励志故事。

这部电影堪称最励志电影top10,豆瓣评分8.1。

很多身陷低谷的人,都曾从这部电影中获得向上的力量。

影片改编自美国励志演说家莉丝·默里畅销全球的自传《Breaking Night》。

书中描写的就是她本人的真实经历,莉丝198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父母无业还吸毒,15岁的她曾无家可归、流浪街头。

之后,她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以全优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

后来,她还多次获奖,被评为“美国当代杰出年轻女性”,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接见。

2003年,莉丝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风雨哈佛路》,一度引起轰动。

莉丝·默里 Liz Murray回忆起童年,莉丝说父母把她们的福利金,花在可卡因和海洛因上,而她和姐姐却在一旁挨饿——“我们那时吃冰块因为这样我们会有”吃到食物“的感觉。

我们把一条牙膏分成一人一半,当作晚饭吃。

”从这段简短的描述中,我们大概可以想象莉丝不幸的童年。

她不仅出身贫寒,还有完全不称职、只会制造麻烦的父母,这无疑是双重打击。

像莉丝这样出身背景的女孩有很多,她们很可能成为流落街头的不良少女,重蹈父母吸毒的老路,甚至沦落风尘。

但莉丝告诉我们的是另外一个故事,一个对命运说不的故事。

莉丝·默里和母亲姬恩影片中饰演女主莉丝·默里的是索拉·伯奇(Thora Birch),她6岁时就曾经获得过表演奖,曾凭借主演《幽灵世界》获得了西雅图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她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高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莉丝·默里。

值得一提的是,《水果硬糖》中的小红帽艾伦·佩吉(Ellen Page)饰演女主小时候的姐姐 。

电影在莉丝平静的娓娓道来中展开,她的第一句话是她非常爱她的妈妈,她决不会忘记她的爱。

尽管她不仅吸毒、酗酒还患有精神分裂症……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母亲姬恩为了抢家里的存款买毒品,和两个女儿扭打成一团。

父亲每天只是沉迷电视智力答题节目,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当姬恩从女儿手上拿到钱,她便疯了般地冲出门买毒品。

而饥饿的莉丝只能在垃圾桶里找东西填饱肚子,此时她只有8岁。

莉丝这个年纪的孩子,本应无忧无虑地在校园中玩耍学习。

但她浑身散发难闻的味道,头发里还有虱子,遭到同学的排挤。

莉丝不愿意去学校。

尽管聪慧、热爱阅读的莉丝,即便长期不去学校上课,依然能在考试中拿到100分。

莉丝的确有着学霸的潜质,但是当她兴高采烈拿着成绩单给母亲看时,等待她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母亲得了艾滋病。

糟糕的家庭环境加上莉丝长期不去学校,她终于被社工强制送去了收容所。

收容所里全是不良少女,每天就是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而莉丝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呆就是7年。

直到15岁,她终于从收容所出来。

此时的母亲依然没有戒掉毒瘾,且因身患艾滋病已经时日无多。

莉丝的父亲更是不知所踪,曾经的公寓因为拖欠房租被政府强制收回,她和母亲、姐姐只能寄住在外公家。

此时,莉丝母亲小时候曾遭遇过外公性侵的可怕事实也被发现。

仿佛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发生在了莉丝身上,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伤害像幽灵般挥之不去。

这次回来后,莉丝只能乖乖去上学。

回归校园的她,不再是曾经那个浑身发臭、头发里有虱子的小女孩了。

她在收容所里学会了洗澡,衣服虽是二手的也算合身。

莉丝不再被同学嘲笑歧视,但她依旧需要克服内心对学校的阴影。

莉丝在学校中结识了女孩克里斯,两人因身世相似很快成了朋友。

一次因将好友克里斯留宿在家,被外公赶出门后,15岁的莉丝离家出走,与克里斯开始了流浪街头的生活。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莉丝依然手不释卷。

当身边的伙伴都在抽烟喝酒打闹时,莉丝总是在一旁默默捧着书阅读。

莉丝身上这种不甘堕落的精神,仿佛与生俱来。

正是这种精神,在逆境中悄悄牵引着她。

而母亲的去世,成了莉丝人生的转折点。

没有棺材没有墓碑,母亲的遗体,被草草地装进一个木箱埋掉。

母亲死了,父亲进了收容所,对莉丝来说人生再无牵挂。

看着身边的伙伴,整日混迹街头无家可归。

被毒瘾和艾滋病折磨而死的母亲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结局。

莉丝明白这种生活没有未来,她决定回学校,这是她唯一的出路。

她需要一个机会推自己一把,让生活变好。

重回学校念高中也不那么容易,因为莉丝已经辍学多年。

但她的聪慧使她在临时参加的升学考试中拿到了优异的成绩。

这次莉丝申请了一所不错的高中,她没有回过去的贫民窟学校。

在面试时,她坦白了自己的身世。

她需要一个机会,让自己爬出她出生的那个环境,她渴望一个更好的世界。

莉丝的坦诚和聪慧,打动了老师。

原本要几天后才能接到录取通知,破例在当下就录取了她。

入学时需要监护人出席,莉丝来到收容所找到了疯疯癫癫的父亲。

莉丝的父亲,更像是徘徊在天才和疯子之间的那种人。

沉迷电视智力问答的他其实知识渊博,莉丝的聪慧好学就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可惜他终究不是个好父亲,不曾真正照顾过这个小女儿。

而且他也患上了艾滋病,分别时他对莉丝说:“我搞砸了,但是你可以做到,好好上学。

莉丝没有辜负这番鼓励,她的刻苦和聪明换来了优异的成绩。

仅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功课。

随后凭借班级第一的成绩,获得免费去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在哈佛校园里,莉丝看到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那些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令她心生向往。

同时也给了她未来的方向——她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想要实现这个愿望,不仅需要优异的成绩还需要一大笔钱,上哪儿弄这笔钱呢?

奖学金让莉丝看到一线希望,于是她尝试申请各类奖学金,但金额远远不够。

只有《纽约时报》的奖学金才能让她念完大学。

她再次抓住机会,用四个月的时间写出文章,并得到申请奖学金的面试机会。

她甚至没有一件面试可以穿的像样的衣服,只能借姐姐的外套。

当对方问她对过去的流浪生活感到遗憾吗?

她回答——那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为此感到幸运。

正因为那些无家可归的经历,让我心里所有的安全感都被抛弃,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没有后退的路。

我要尽我所能地努力,看会发生什么 。

最终,莉丝成功了。

如愿以偿进入了哈佛大学,还在纽约时报得到了一份工作。

她有了自己的公寓,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据说,现实中的莉丝·默里在2000年秋季被哈佛大学录取。

但在2003年,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她离开哈佛,选择在离父亲较近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专业。

在父亲死于艾滋病后,于2008重返哈佛,并在2009年6月毕业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

如果《风雨哈佛路》仅仅只是一个电影,人们可能会嗤之以鼻,感叹电影就是电影,现实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然而这确实是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以至于它是如此鼓舞人心,让我们看到了不可能的可能。

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

发给你什么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莉丝就属于那种输在起跑线上的人。

生于贫民窟,母亲酗酒吸毒,患有精神分裂症。

莉丝在收容所生活了7年,15岁时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了收容所。

莉丝辍学乞讨度日,无家可归……然而,贫困以及原生家庭的阴影没有令她堕落,莉丝拒绝顺从命运的安排,凭借顽强的拼搏和聪慧的学习能力成功逆袭。

也许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人生。

下次自怨自艾时,请想想莉丝·默里吧。

也许你拿到的这副“牌”,不会比她更糟了。

*本文作者:RAMA

 3 ) 《风雨哈佛路》台词摘选

他的话好像传达不到我这里他的话好像掉落到地上这又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只活在互相的心底他就住在我心底 但是我却没有地方去我在世界上单独一个人失去了所有的关系 消磨了所有的欢迎每一个曾经相信我的人 我都让他们失望了我不想做个傻瓜 我要去上学(眼底萌生的战栗 充满了敌意 那是因为真实的恐惧)我只是需要一次机会需要一次机会爬出那个环境个人我认识的人都是愤怒 疲惫他们只是挣扎着活下去但我知道有一个世界 更好的世界我妈妈去世了感觉好像被打了几巴掌我猜我老是以为她会好转的 会照顾我很蠢是吧?

她从来都没有照顾我是我在照顾她她是我的孩子但现在她不在了就是这样现在是时候你照顾你自己了我会永远活下去的丽丝 他们也只是人不 不是人 像我这种为什么不是我?

什么让他们与众不同这是一种渴望  不是不可能我想和人们站在一块儿 不想在他们之下人们会久久围困于自己的失败之中我们称之为愤怒 对事物的整体视而不见对于所有能够成功的微小元素以及什么是成功视而不见因为我的父母迫使我们向深处里观察我有幸看到微小的事务是如何最终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产物的所以我从来不问为什么这样 为什么那样我知道为什么我爱我的妈妈她吸毒 酗酒 几乎失明 精神分裂虽然 她总是这样 总是这样 总是这样……我爱她 我是确实爱她你怎么做到呢?

我怎么能不这么做呢?

你为你自己的过去感到悲伤么?

你是指?

我是说在地铁里睡觉 吃垃圾桶里的食物嗯 那毕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这也算是一种幸运 幸运的让我被迫往前看 没有后路我只能往前看 到达了一种状态“好吧 我要尽我所能的工作 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现在我要上大学了 是《纽约时报》给我出钱(台下掌声夹杂着释然的大笑……但记者仍不放过)所以说 你是幸运的 那你要是能改变什么 你会怎么做?

耶 我愿意把所有的后来的幸运还回去 让我的家庭复原——《风雨哈佛路》台词

 4 ) 印象最深的是主角的父亲

  这部电影在看的时候是看的电视台版。

印象最深的是主角的父亲,一个酗酒、吸毒、什么都知道而又终身落魄的男人。

演员很出彩,有相当几个场景让人动容,而这可能只是因为和我自己的生活有类同点,牵动了自我心绪。

  电影的名字很有意思,Homeless to Harvard,没有家就去哈佛。

我们一直所说的一种大学概念,就是它能够成为学生的“心灵家园”,我们一直都在说的“母校”,重要的不光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定义人生,这才是家的意义。

而放眼神秘的东方国度,有多少大学能够提供这样的空间给学生,扩招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大学无法学习知识,也无法认识到自我的人生。

  这样的电影有着极其明显的美国背景,即使是千疮百孔的家庭,你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上大学,如果你没有家,你来大学,大学可以给你一个家。

美国梦是这样的,所以大家才喜欢美国。

  在电视里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很多的台词印刻在我的心中。

东方国度是没有梦的国度,所以很多的话语才得到了更多的文本诠释。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个人奋斗史,因为我深切的以为在东方国度奋斗的成功率要加入很多卑微的妥协,而不是正直的努力。

我更关注那个落魄知识分子模样的父亲,曾几何时,我深切的以为自己会酗酒、吸毒、什么都知道而又终身落魄,看着那个父亲我就像看着我的未来。

然而即使对社会有失望,我还是希望我会生活在美好的国度,我希望这个国家能有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己真正想的要东西,而不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那些东西。

 5 ) 【Homeless to Harvard】观影三年,个人感悟

因为在贴吧里看到一些相关的贴,所以刚刚忽然心血来潮写了点东西。

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总之,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吧。

以下是该贴内容。

不要刻意去批判什么,在没有彻底弄清事情的原委以及意义之前,我们最好还是选择学习和凝听。

图片很多人说《Homeless to Harvard》拍的不好,我无法反驳什么,毕竟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存在着可大可小的差异。

所以我只是想谈谈我的看法,如果你不认可,ok,我不会觉得任何可惜,也不会强求你的掌声。

我只是想传递一种观念,不论这种观念是否能带给你对此的新的思考。

【 Firstly】电影的前五十一分钟(总共一小时二十七分)在介绍背景。

细节方面处理的极其细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电影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原因。

现代的都市人,工作繁忙,社会倡导的是高效率,高节奏的生活。

以至于现在的青少年,(对,包括我在内)所谓的正在“逐梦”的青少年,太看重事情的结果。

什么是结果?

我们在开始着手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不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收获什么,能够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不是通过这一经历我能改变什么,而是,我能否达到预期,能否得到满意的答案以及想要的结局。

正如网上的一句名言,“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你让我怎么哭都行”。

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然而这种心理深深的植根于几乎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反而是这种目的主义者所倡导的价值观被推崇为主流,误导乃至蒙蔽了我们。

这前五十一分钟,不是留给这样的目的主义者看的。

况且,我们作为非专业人士,揣着所谓“拍的不好”的心理大肆评论着,我不明白,有人想过这部电影在欧美大获成功的原因么?

难道是因为它“拍的不好”吗?

【Second】当事人,也就是Liz Murray,我想她在电影开拍前不会没有审剧本,在电影公开放映前不会没有细看,那么问题就是,她赞成这部电影拍摄的原因以及导演剧情安排的理由。

用占据电影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讲述背景,这种被国内“目的主义者”唾弃的编排方式,为何在国外有不同的声音?

我想还是价值观。

我们的所谓的“励志分子”推崇,让电影变成一部励志影片,喔,你也许会说,“它本来就是励志影片,况且电影的标签以及类别设置上也是如此显示的。

”于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就这样丝毫没有思考的接受了。

所以“励志电影就是应该用所有的时间来励志,来激励观众啊。

”这很有道理。

个人看法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它的精神所向,不是简简单单讲述一个平穷女孩涅盘的故事,也不是告诉你一个现实版的丑小鸭变天鹅,它带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自我定位以及突破自我定位。

你觉得Liz和她的朋友们鬼混,街头乞讨,进收容所,这些都是消极的,没有达到你期待的“励志”目的。

但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正是这些所谓的“经历“或者说是“阅历”,是生活中的点滴促成了她的质变。

对,包括其中起很大作用的,她的母亲。

【Third】片头以及片尾,那句“I Love my mother,all the time”反复出现。

中国人讲究前后点题,突出重点。

我不知道欧美人怎么看。

但把这句演讲中的话放在这里,以及在Liz获得奖学金时那句“I want my family back”,都是有意义的。

不要把它当做纯励志电影,你看不见亲情带给你的感动吗?

看不到一种人性的善意吗?

当社会“以痛吻我”之时,我却“报之以歌”。

我们所谓的成功观往往是看这个人有没有房有没有车,但真正的成功不是物质的,房和车对于我们很重要,但富二代官二代,这对于他们重要吗?

成功的概念,被我们扭曲,歪解。

纷繁的社会,没有人关注你的内心,Liz的成功在于,她的内在品质,而不是“以平均绩点96分,四年完成两年高中学业,进入哈佛”。

【Fourth】一笔带过的,Liz的奋斗历程,大多数人看不见它的实际效用,大多数想的是“因为这个女孩的故事我深受感动与震撼,我也想知道我怎样能够变成这样,我如何才能成功”。

所以你的“目的性”又来了。

Liz的内在品质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法做到像她一样。

几乎我们所以人都过着比她曾经强上百倍的生活(毕竟我们现在在用手机、电脑以及其他智能产品看这个帖子),可我们却做不到,我们浮躁、被动、目光短浅、渴望着一步登天。

我们缺少的到底是什么?

我没有想把Liz捧得多高,毕竟,拥有健全双手的她曾经在超级市场行窃,在街头乞讨,我不赞成他人所谓的“生活所迫”。

【Fifth】高中英语课文中有一篇关于《My Fair Lady》电影的节选,三个月的蜕变可以让人焕然一新,其中的原因什么?

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自己的希冀。

Liz 的品质也包括这样的希冀。

母亲的去世使她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处境,无家可归以及学业上的空白,知识的匮乏。

有一句话是说,“贫穷的本质是懒惰”,我想一蹶不振,接受现实,承认失败的本质也是因为惰性。

人类本能的惰性。

区别在于,有人克服了,但更多的人屈服了。

还记得在受邀去波士顿时,Liz的反应吗?

她说,我根本进不了前十。

她是不自信吗?

我看不见的,从她上课回答问题的态度以及课下拿着讲义要求老师修改的态度,我认为她有足够的自信。

她之所以这样讲,因为她仅仅是在做自己的本分,她没有说过“一定要考第一”,“非哈佛不上”这样的言论,她只是按她自己的想法在“摆脱无知”。

她把四年 的学业用两年完成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不想在高中毕业前已经就二十一岁”。

安安稳稳的做你的本职工作,不去计较结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十分耕耘十分收获,必然。

”别再找歪门邪道,别再找独门妙招,别再想着一步登天,看清你的现状,给你自己一份准确的定位,循序渐进,你收获的快乐将不再局限于结果。

如果我的所言所感有悖你的价值观,或者你不认可,不愿接受,那么就请默默地关掉这个窗口,因为没有人强迫你赞成别人的观点,你可以继续做你自己,把我所说的一切从你的头脑中清楚。

我希望没有人在此口吐脏言,毕竟贴吧是一个多重思维交流,碰撞的地方。

凌晨一点。

现在我要关掉电脑去睡觉,因为明天要早起。

其他的想法,我会再找时间发上来。

如果你支持我,我不甚感激,发自内心的感激。

Thank you so much.

 6 ) 即使生于绝望,也能活出希望

如果这样一个孩子,站在人们面前,很多人可能会选择“警”而远之;如果这样一个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我相信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无论是什么流派的,也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生活在纽约的贫民窟。

生活、环境里充斥着毒品,死亡,殴打,酗酒,虐待……父母都是酗酒者兼瘾君子, 父亲、母亲、姐姐都患上艾滋病。

母亲是间歇性精神分裂,最后死于艾滋病。

父亲在收容所度过余生。

外公曾强奸了自己母亲。

后来又把自己的外孙女赶出家门。

8岁被送到女童收容所。

15岁开始与一个同样是问题家庭出身(幼年被自己的父亲强奸)的朋友一起流浪17岁以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精神动力学派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会担心她的早期经历对她人格的影响;家庭治疗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兴许会为她支离破碎的家庭结构和失衡的家庭动力而担忧;行为疗法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则可能关注恶劣的环境对她行为举止的影响……而正是这样一个孩子,17岁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中学4年课程。

19岁时获得1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这样的结局可能让许多报有“早年经历(先天)决定论”的人们大吃一惊。

然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叫做Liz Muray的女孩,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贫民窟。

2000年秋季被哈佛大学录取。

2003年她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离开哈佛,在离父亲较近的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业,学习电影专业。

2006年她父亲死于艾滋病。

最终她于2008重返哈佛并于2009年6月毕业,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

2009年8月她参加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她想攻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以便能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咨询建议。

影片《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就是根据她的亲身经历拍摄的。

Liz Muray的故事,大大动摇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先天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

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在一个令人绝望的环境里,即使童年生活支离破碎,颠沛流离,一个人还是可以有所梦想,有所选择,也因而有所希望。

回顾 Liz的成长,尽管她的成长环境里存在着那么多灰暗的、令人绝望的因素,但是即使在那样的黑暗里,依然存在着某些温暖明亮的微光——正是这些微光,让Liz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一、来自外部的力量与支持1、幼年的客体关系和依恋关系“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指的是人。

所谓的客体关系指的是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在客体关系中,特别关注的是当事人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多数为母—子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後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Liz的父母虽然酗酒、吸毒,并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和艾滋病,但是从影片里的一些细节看出来,六岁以前,她的母亲还很健康,母女关系也很好。

电影里曾有个细节,就是Liz和妈妈一起回忆Liz小时候(6岁),母女俩用硬纸板在雪坡上玩的情景。

Liz与妈妈滑雪的情景在影片中被反复提及。

她在旁白中说,“我记得和妈妈在山上滑坡的情景,那是冬天,可她抱着我的手很暖。

那时我很小,她很健康。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也许这种情景只发生过一次,也许她背叛过我一千次,这并不重要。

”影片里还有一个细节:毒瘾发作的妈妈与女儿们发生争执,要拿走家里仅存的100美元。

Liz在母亲的哀求下把钱给了她。

母亲接过钱露出了一个煦暖、柔和、甜美的笑容,这种笑容曾经是Liz熟悉的,也是她后来渴望的,可见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也曾给过她一个孩子应该得到的母爱。

所以,Liz会反复提到与妈妈之间的爱,“有妈妈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妈妈住在我的心里”。

正是这种Liz在幼年时期体会到的母爱,发展出Liz对妈妈稳固的爱,发展出对家的依恋和比较完整的人格。

相比母亲,在影片中Liz较少提到父亲。

但是有几个细节也能看出父女之间的感情:Liz情愿在家里吃自来水泡的方便食品,也不愿意被社工带离父亲的身边,百般为父亲辩护;父亲在Liz被带走以后,那种伤痛的、无奈的、愧疚的眼神;Liz申请高中入学时,父亲从收容所里出来,为她撒谎,在申请表上签字;在学校门口告别的时候,父女俩那个深情的拥抱和彼此那声“我爱你”……值得一提的是,Liz的父母都是生活在美国最底层的人,也有着彼此童年的伤痛,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

虽然他们自身存在各种问题,但是他们对Liz和姐姐的爱是朴素的、本能的。

而且在Liz童年,一家四口一直在一起。

即使后来一家四口分散四地,但是Liz与父亲重逢时还是愿意回到自己“大学路的家”,那个破败的幽暗的公寓。

可见,一个功能不全的客体,也比完全没有客体好。

Liz的故事在提醒我们,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期(6岁以前),父母与孩子呆在一起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能建立起较稳定、良好的客体关系,这种关系就能内化成他/她较稳定与健全的自我。

2、青春期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四岁以后,同伴对儿童的吸引力已经赶上成人,在青春期,同伴关系变得尤其重要。

在这一时期,一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意识会日益彰显,他/她会渐渐脱离父母的视线和控制,建立自己的“社会”,形成与社会主流文化有距离的潜文化,并在这种文化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

其中,同伴关系是重要的元素,它与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紧密相连。

可以说,一个人的同伴关系就是他的社会化历程。

Liz在童年时,由于家庭缘故,在小朋友中间并不受欢迎。

但在她的青春期(15岁时),她结识了一个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同学Chris, 并和她成为最好的朋友。

她们互说心事,结伴去流浪。

另外还有几个男性的同伴,也在她们无家可归的时候给过她们无私的帮助和温暖的记忆。

在高中的时候,由于老师David的周全考虑,她与同学们也相处甚佳。

良好的同伴关系,让Liz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完成了对自我的认同。

3、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系统”,也称为“社会关系网”,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心理学专业词汇,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尽管Liz家境贫困,家庭破裂,但是在她的成长中,她获得了必要的社会支持。

这一点为她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从物质上说,美国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保证了Liz一家基本的生存权与Liz本人的受教育权:妈妈精神病发作,有机构出面将她收治入院;Liz不去上学,老师会报告相关机构敦促她上学;当父母无力抚养她时,她至少还有收容所可去;即使没有社会关系,不走后门,她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进入高中,并获得《纽约时报》的奖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可见,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环境,是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的。

提到社会支持系统,不得不提到Liz在曼哈顿切尔西的人文学科预备学院时的老师David。

是他,凭着Liz的一篇作文和简单的会话录取了她;也是他,在细微之处指点着、支持着她。

一个最小的例子就是David在课堂上故意装作不记得Liz的名字,连周围的同学都替Liz打抱不平。

后来Liz下课后有点不满意自己作业成绩只得A-, 去找老师指点自己。

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是你批准我入学的,却不记得我的名字”。

这个睿智的老师笑一笑,说,“我记得你的名字,我只想其他人站在你一边”。

当她去哈佛参观,看见哈佛里的莘莘学子而心生自卑的时候,他告诉她,“我们是普通人,上哈佛的也是普通人”……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教化,就象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

二、内在的力量与驱动外在的支持与力量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Liz内心的力量。

一如我一再强调的:重要的不是一个人拥有什么,身处何地;而是在于他/她想成为什么人,又要去往何方。

1、内化的良好客体在客体关系那一节我们提到,Liz父母在她早年与她建立的客体关系,在她内心深处得到了较好的内化。

影片是在Liz的旁白中开始的。

“我爱我的妈妈,非常爱。

她是个瘾君子,是的。

而且是个酒鬼、经常不醒人事、患有精神分裂症。

可是我从没忘记过她。

她是爱我的,就算她已经忘记。

自始至终、是的。

自始至终、自始至终。

”在申请纽约时报奖学金的答辩中,当评委问她,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她说的也是这一番话。

因为妈妈爱她,所以她爱妈妈,爱自己,并将这种爱转化成持续向上的力量。

2、选择的力量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过的生活,是我们内心所选择的生活。

在妈妈的葬礼上,Liz躺在妈妈的棺木上,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

正是这种无助,让她得以警醒:“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选择。

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于是,她开始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开始拼命地学习,通过这一切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真的很聪明,我会成功的,我只是需要机会而已,是的,是这样的,我需要机会脱离我出生的环境,我认识的人全都充满了怨气,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但是我相信有比那更好的地方,那里更发达,我要活在那种地方,就是这样。

”能说明“正确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最好例子,莫过于Liz与好朋友Chris之间对自己人生设计的对比。

Liz在地铁站与Chris重逢,彼时她已经在学校接受教育,而Chris还在地铁里流浪。

Liz把Chris带到学校见自己的老师,引荐她入学。

而Chris却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只配在收容所里呆着,或者去做妓女。

当几个月后Liz去申请奖学金的时候,临走前遇到被收容所赶出来的Chris.——多么鲜明的对比!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生,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是我们永远都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选择自己的主观感受,选择自己的梦想与对人生的设计。

3、希望与梦想因为有所选择,Liz选择了自己的希望与梦想。

“我觉得有些人只对生活的艰苦灰心丧气,因此把时间都浪费在灰心丧气里。

还把这称之为愤怒,拒绝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到这种困境。

”参观哈佛校园的时候,有了老师的鼓励,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哈佛学子,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梦想。

“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

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

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

”她一步步地努力,让自己的梦想变得越来越清晰,并让这日益清晰的梦想将自己牵引。

4、行动力光是有主观的选择,光是有梦想而不去行动,一切都只能是画饼充饥。

Liz的成长和成功,最终应该归结于她卓越的行动力。

童年时肚子饿,她就自己拿面包吃,哪怕是拿凉水泡方便食品;小时候没有正规上过几天学,但是凭着垃圾堆里捡来的百科全书,她在考试中得了一百分;外公不能容纳她和她的朋友,就主动带着朋友离家出走,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到学校参加申请面试时错过了预约的时间,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抽空写下入学考试时需要写的作文;打工洗盘子的时候,她把要学的东西贴在靠自己最近的地方,边洗边看;申请纽约时报的奖学金时,一向敏于行动的她却等到最后的期限才提交申请,因为那天她刚满18岁,不需要任何监护人,也不需要再对别人隐瞒自己居无定所,无家可归的事实……“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 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

Liz没有把时间花在抱怨,花在与生活讨价还价上,她只是把时间花在不停的行动上。

Liz持续的行动力,促使她生命中无数细微的改变,当这种细微的改变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她经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所以,在记者会上,当记者问她,“你怎么能做到的”时候,她淡定地回答“为什么不?

”是啊,为什么不呢?

因为她一直在行动。

正如她说的,”请不要闭眼,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

总结:Liz的故事提示我们: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主观意愿与行为。

即使生于绝望,但是只要有梦想,只要有行动,一个人也能活出希望与光彩。

做为个体,我们可以不断地去看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根本的力量;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帮助满怀绝望的来访者,不断地去寻找那内在的和外在的资源,不管那种光亮是多么的微弱——然后,不断将它放大。

最后,我想用一位在哈佛就读的一个中国女孩博客里的话来结束本文:“我常常自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最近我悟出了半个答案:活着就是为了梦想。

不能因为世界烂就什么都不做。

不能因为半个地球已经被污染了就加倍去污染另一半。

现在的孩子常有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我自己包括在内。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人活着就是梦着,为了做些什么。

我不会举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例子。

我懒得举,也不想陈词滥调。

但我觉得,这个世界既然是个圆球,我们就要把它往前推。

秀出你的梦想,活出你的梦想。

"(最后引号里的一段话摘自作者“过时的流行”的博客http://hi.baidu.com/seashellstarz/blog/item/2fff8c02261cb0024bfb51ab.html)

 7 ) 烂了心的白菜

一部典型的励志电影,片子的前半部分把重心冗长得放在了Liz的家庭冲突上,她呆在一个怎样恶劣的环境里,多么地不利于学习,但是我很不喜欢这样的结构,后面她的成就给人一种唾手可得的感觉,并不是说不真实,而是不动人,没有典型事件和细节突出她的奋斗,无法感到那种积极向上的能量,题材不错,但是导演故事讲得很粗糙,还不如我不喜欢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以给2星。

为这么多人在异口同声地打4-5星啊?

莫非真的是我狗的眼瞎了不成???

不解。

 8 ) 其实这电影并没有那么励志

如题,并不觉得这电影很励志,但还是给了四星。

女主是个天才,她是那种认真学习就能得到好成绩的学生,是自己看《百科全书》就算不来上课也能考一百分的,是能在两年内读完四年高中并且拿下第一的,所以她考进哈佛这所名校并没有很励志。

可是,女主的成长环境又实在太恶劣了,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周围的人讨论的不是毒品就是性或者别的,所以女主还能正常长大实在太不容易,这棵小树没有长歪很难得。

在收容所(还是孤儿院来着,记不太清了)那种环境也没有发疯或者演变成心理变态的人,也很艰难而幸运。

如简介所说“随着慢慢成长,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所以这部电影不应该把较多的内容放在如何努力上面吗,可是这方面的体现并不足够,女主考进哈佛又显得太容易了,所以这也是我开始不想给四星的缘由。

女主和克里斯的友情发展的好迅速啊,两个人突然就开始抓着泥巴往对方身上扔成了好朋友,这一点很出人意料。

开头的时候女主的姐姐和妈妈抢钱不让她去买毒品,后来女主和父亲一起追出去结果父亲和母亲一起走了,看的我有点懵。

女主趴在棺材上仿佛躺在母亲身边,觉得这个孩子坚强却又可怜。

女主的眼睛和头发很好看。

女主的父亲其实是个天才吧,可惜吸毒了,他说“别爱我,浪费能量”的时候觉得还挺难受的,他也许本可以是个好父亲的。

 9 )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有这么多好评,其实我看完有些失望,我承认这个女孩很不容易才有后来的位置,但是她有何尝不是依赖于幸运的命运,因为她的智慧异于常人所以她才能够成为佼佼者。

我同情她的遭遇但是我并没有被感动或者获得动力,她被命运所抛弃同时又被命运所捡起。

她在他们面前说的话都只是她自己所遇见的不公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并没有显示她有多少的智慧,而且女主角皮笑肉不笑的样子甚至让我有些害怕。

难道成功的定义就只是进入名牌大学么?

难道她这样不快乐的生活也是成功么?

就是因为这样的偏差的价值观让我们一步又一步进入圈套。

并不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是天才就可以进入哈佛的,这样的生活太传奇虚拟反而不应该被放上标榜,看阿甘的时候我会震撼,因为那样的努力会是符合的,他的人生不是和我们理想的那样完美,但是他可以达到他的极限,他可以去追的是他的快乐,那就够了。

现实不需要完美需要的是真实的快乐。

 10 ) 一个梦

我们的老师在我们的高考前给我们看了这部电影,我知道是想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但我却非常厌恶这种方式。

总体上说我还是热爱学习的,但我觉得她是想通过这部电影传达一种我不喜欢的价值观—好大学=成功。

我觉得这是一种幼稚的价值观。

的确考上好大学是不错,但那些考不上好大学的人该怎么办?

(这里排除无心学习的人),他们就无处安身了吗?不要觉得我在发牢骚,我觉得人们应该承认这种价值观是不成熟的。

谈谈这部电影。

我非常敬佩她的努力,她坚持的性格,非常敬佩,但她的成功只是一个特例,她在学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很强,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她的成功,当然不排除她的努力。

但大部分人都不能向她那样学习,至少我不会,并且哈佛不等于成功,她考哈佛是她唯一想到的的一种生路,她只是想生存,导演以哈佛暗喻成功,我觉得是极其不合理的,以一种实物去比喻一种广泛的概念,只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以偏概全,暗示给观众一种幼稚的价值观,我觉得这是对社会不利的,这部电影只是给观众一个梦,人们关注她成功地考上哈佛,却忽略了她考上哈佛的道路几乎没有几个人走,并且也没有几个人“成功”。

就像比尔盖茨的成功误导了很多人一样。

大家先了解一下成功是什么吧?

然后再看看这部电影。

我也希望我的老师能看一下这影评。

这是我的思考。

《风雨哈佛路》短评

87分钟的电影,讲女主幼时和青少年如何苦逼如何不上学就讲了51分钟。(这电影的重点难道不应该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找赞助凑学费么尼玛!)拖沓之极。

6分钟前
  • Arch-Murder
  • 较差

实际上拍得太过肤浅,简略掉努力和转变的过程,而是把大量篇幅放在主角自怨自艾毫无进取心不学习不努力不工作不变得更好,而是心安理得地摆烂顺便抱怨都是生活的不幸让自己如何如何惨,缺爱者习惯性找借口,到哪都要提自己的不幸过去以及自己如何如何努力坚强乐观,无数次靠嘴巴来重复的事情,其实没有能让人深刻的地方,只会让人觉得厌烦以及有卖惨嫌疑,像极了成功大师开课时传授鸡汤的励志片,很肤浅很自以为是。

8分钟前
  • Reset
  • 较差

相当励志的故事,只可惜人家天资聪慧这是常人永远也赶不及的

10分钟前
  • 轩煜
  • 推荐

可能小说会比电影出彩..

15分钟前
  • 三日时光
  • 推荐

我看过了

20分钟前
  • GalateA
  • 较差

这是一个老故事了

25分钟前
  • HJJ
  • 较差

每个人都应该看一看。。

27分钟前
  • PHDD
  • 力荐

学霸是怎么炼成的?!就是往死里逼自己!

31分钟前
  • 鴍諌🌈
  • 还行

好励志啊真的

34分钟前
  • 了花
  • 推荐

情节很一般啊。女主智商不低,随便努力一下(表现她很努力的镜头大约十分钟左右),然后就考上哈佛了?走上人生巅峰了?主角光环有点强。

35分钟前
  • 雾散
  • 较差

哪里励志了?

40分钟前
  • 九個9
  • 还行

前60分鐘和後20分鐘完全是兩個故事,哈佛路不風雨,風雨的是苦難的歲月

45分钟前
  • 夏目的丑猫猫
  • 还行

没感觉到它该有的力度

46分钟前
  • 荼笑
  • 还行

小学看的,当时觉得很燃。harvard不是need based么。

49分钟前
  • Psychedelia
  • 还行

ellen page就出来了好一会儿啊

50分钟前
  • 皮皮牙子
  • 力荐

拍得很不咋样

54分钟前
  • 亚比煞
  • 较差

不记得在哪里看的,女孩的头发很长很软

55分钟前
  • 公子踏月而来
  • 还行

text book, you read, you get only one dimensions of word.History should not be his story, should be all of us’s story.

57分钟前
  • Daneestone
  • 还行

so CCTV.

1小时前
  • The Valiant
  • 很差

内容极其贫乏空洞的电影,可惜了小姑娘这么好的演技了~

1小时前
  • 隐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