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合鸟公众号:抛开书本继《重庆》、《里里》、《图们江》、《庆州》之后,《福冈》是张律以地名命名的第五部长片。
一如既往的,张律以寻找过去的回忆为线索,促使主角们前往记忆之地,而那片土地却因浸满了缠绕的情绪与回忆,而变得迷幻暧昧。
往作中的目的地都是中朝韩其中一个,因为这三个国家与作者张律本人的成长经验密切相连。
而这次,影片却第一次以日本为发生地展开。
张律的电影中的主角总是在一片陌生之地上突然窥见过往祖先的阴影与回眸,如《庆州》中的唐诗《静夜思》与春宫图、如《咏鹅》,那是张律电影最具有生命力的作者性,也是导演映射于角色的某种潜意识乡愁。
所以此次,也许这是张律对自己的韩国身份有了更深的认同。
在本作中,张律史无前例地运用了大量手持镜头。
影片不再拥有《图们江》那样震撼人心的开头长镜头,不再是以冷静如雕塑的旁观者姿态叙述、见证,而是成为了飘荡在福冈大街小巷的幽灵一般,颤抖着跟随主角走过走廊、小巷,低吟异国的诗歌。
“诗”这个意象作为几乎贯穿张律所有作品的元素,再次出现了,但这次是一首韩语诗歌:“绕过山脚,只身来到水田边,找到那口孤井,悄悄地探望井底。
井里有明月流云,悠远无边的天空,荡漾着蓝色的风,还有秋色正浓。
”诗歌来自朝鲜族诗人尹东柱的作品《自画像》,出生于如今的延边自治州,他与作者拥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
诗人尹东柱本作中依然有着不少延续前作的意象,如几乎每部作品中都会出现的白衣乌发的年轻美人。
《芒种》中的崔顺姬、《里里》中的珍书、《庆州》中的茶馆老板娘、《咏鹅》中的咖啡店女老板,以及本片中的日本书店老板娘Yuki,无一不是同样的造型,这甚至成为了某种可以被固定解读的意象。
《庆州》里的申敏儿《咏鹅》中的郑恩彩本作中的山本由贵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最让人在异国他乡产生漂泊感的因素,我与张律的答案也许都是一样的:互不相同的语言。
这次,作者做了一次疯狂的假设,当语言的界限消失后,人与人是否能够互相理解?
答案似乎是积极的。
在酒馆中三人扮演过去的“小剧场”,酒吧的灯光也像极了剧场里的场灯,而那无法被吹灭、却又莫名被熄灭的蜡烛,就像记忆一样充满着暧昧和不确定性。
何为真实?
脑海中的记忆可以被自我肆意篡改,再禁不起推敲,细想却有许多逻辑不通之处,这一次,《福冈》比任何时候都更要接近最真实的人类记忆。
在福冈这片土地,时空亦是错乱的,幽魂遇见他的子孙后代、平行时空的两个自己相遇,这不禁让人想起《庆州》中那个算命的帐篷和茶馆里的春宫图。
《庆州》中出现的春宫图在此作之后,《春梦》《咏鹅》都像少了什么似的中庸、乏善可陈,但似乎这次一切都要更加癫狂。
当素丹与Yuki在东京塔下毫无原因地接吻,竟让人想拍着大腿大喊一声神经病。
这竟有了一股年轻先锋导演冒冒失失的味儿,却又让人不得不激动地更加喜欢张律一点,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他将会给你带来什么。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2019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福冈》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当时导演本人也在观众席中。
因为中文字幕翻译得惨不忍睹,导演看完电影后坐不住了,自己顺了一遍字幕,交给电影资料馆的人重新制作。
所以,2021年1月10日,我们有幸在资料馆看到了一版导演本人亲自校正中文字幕的《福冈》。
以下是本人幸福地参加映后交流,幸福地与导演交流了一个话题,怀着幸福的心情回忆当天讨论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个幸福的记录。
以飨同好。
可能(一定)有不精确和遗漏,请各位见谅。
当天高亮时刻出现在观众提问环节的开始,主持人沙哥躲开了几个爱提刁钻问题的熟脸,谁知还是第一把抽中了一个极其尴尬的问题。
某观众表示,没看懂这部电影,也不喜欢这部电影,觉得这部电影什么也没有表达。
现场尴尬到冰点,哪里知道导演的回答居然折服了所有人。
不论观众喜不喜欢我的电影,能来看我的电影,都是我的朋友。
电影拍完了以后,就不再只属于导演,每个人都有解读它的空间,虽然现在你不喜欢我的电影,希望以后你能喜欢我的电影。
其他讨论到的话题有:为什么选择福冈这个地方?
答:福冈是离韩国最近的日本城市。
每次拍了新电影,福冈电影节都会邀请我去参加。
所以去了很多次福冈,认识了很多福冈的朋友,看着他们就自然而然的会想到一些在福冈发生的故事。
这里也是韩国诗人尹东柱逝世的地方,会想拍一些有关这个地方的电影。
电影中有很多跨语言交流的场景,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
答:我是中国的60后,在我们那代人中,总是有一种乌托邦情节。
总想着有一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不论语言文化,都能互相明白对方的意思,甚至不需要语言,就能凭意念交流。
在我们的生活里,大家不是也有这样的体验吗?
事实上,在我们的团队里,有一个摄影组成员。
其实他只会说韩语,但是不管去哪个国家拍戏,他总是能搞定一切事情。
不懂他是怎么实现的,但事实就是这样。
电影里为啥总是有诗元素?
答:其他的艺术形式和电影总是不能完全吻合,比如完全照搬小说来拍电影就不合适,但是诗和电影就没有这个问题。
导演原话“诗和电影怎么起腻都可以”。
电影里为啥总是有女性叫顺伊?
答:尹东柱的诗里也经常有女性叫顺伊,然后导演提了几句尹东柱的诗。
因为在导演和尹东柱生活的环境里顺伊是个很常见的女性名字。
俩女孩怎么突然就亲上了?
答:事实上前面已经铺垫非常多了,这要是拍一男一女,估计早就亲上了。
导演对素丹的女性视角把握得非常准确,跟侯麦导演可以一拼,这是怎么做到的?
答:在伟大的女性面前,男性都是小心眼。
两个男性在一起,他们搞的就是战争。
而女性总是试图谅解和包容。
为啥会安排一个中国女性出现在电影里?
答:我拍电影的时候,老是有人来探班,一般我会给他们安排一个角色。
我们在拍福冈的时候,这个女演员就刚好在附近,她就过来探班。
我问她,现在国内啥日文书比较受欢迎,就带一本过来。
然后她就带了一本村上春树。
台词也是她过来以后现场现场写的。
仅仅是想到,可能没什么关联,但孤独是共同的。
也有超现实的部分。
素丹不会是现实中存在的角色,但她的出现,连接了两个不想再见面的人,拾起了一个故事。
那故事就是那灯亮后,吹也吹不灭的蜡烛,但终将熄灭。
素丹到底是什么?
我没能理解,但素丹确实让我感到很舒服,只要她出现,世界好像又变成彩色。
如果仅仅把她比作真善美的化身,或许又太简单。
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北影节第二部电影《福冈》,一个年轻女孩和两个大叔的日常,有趣,神神叨叨脑回路清奇,笑点奇特,观众居然也都笑了。
很多手持晃动镜头和长镜头,摄影师的存在也像是一个角色。
开场书店的调度很好,女主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自由沟通这个设定有点强行,但是正是这种设定带来了荒诞感,中国女孩的梦,日本玩偶等等,全都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看完电影出去的时候,有观众说看不懂,其实我觉得不需要看懂。
结尾在日本的女主给在文的书店打电话,本以为会是空无一人的书店,却看到了海孝坐在昏暗的角落,虽然镜头的呈现很孤独,但是却有种温馨感,因为有人回应,有人在,不是空空荡荡。
因为28年一个叫宋宜的女孩,两个男人翻来覆去,过不去这个坎儿,平淡简单的理由,却引出奇妙可爱的日常来。
三个人吹蜡烛那段实在有趣,我可能会记好久吧,氛围的营造很有记忆点。
虽然我旁边的大叔打呼噜了,但是不妨碍我在电影结束后和其他观众一起鼓掌❤
当然这里面有现实的影子,但我还是更愿意把它看成一个爱情故事。
前者出现在片子的很多点上,尤其是演员用不同语言顺畅交流的几场戏,无论把它们看成是对历史的理解,还是对未来的愿景,我们都能感觉到导演在某些特定领域的那种表达欲望。
这几乎是张律个人的一条主线,他的电影里,那些男男女女的小纠缠,就总是能用中日韩之间的大关系来解读:往事即历史,欲望即诉求,接近即交融,暧昧即复杂。
看他的片子,总是绕不开东北亚。
反而如此纯粹的爱情,在他之前的电影里倒是不常见到。
在那些片子里,政治和文化上的你来我往多用拟人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在这种呈现里面,因为人(角色)只是工具,“人性”必然也是假的,于是观众只能转而去关注创作者所提供的(也就是导演所关注的)宏观现实,否则就会发现自己得不到太多东西。
虽然说世事纷扰,宏观现实其实已经足够填满我们的思考空间,但是当那种真正属于个人化的东西——不是导演的,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当这些东西出现的时候,因为它和前者如此地不同,也难免会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为什么会对这种东西这么敏感呢?
如果不是爱情,那至少也是温柔——不管你怎么称呼它,你都可以感觉到它不是么?
两个人,或许还有没出现的那第三个人,在一段长到足够制造回忆的时间里,克制,埋怨,忍受,等待,试探,接近,各自付出,不求回报。
如果这不叫爱情,那我不知道……没错,也许因为角色的性别和年纪,很多人可能都否定过自己脑子里一闪而过的类似解释,我也一样,但抛去成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非哪一种性别之间的情感、或者哪一种年龄之间的情感,不更值得电影去表现、更值得我们去感受吗?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有的时候,普遍性确实可以等同于普适性,可以覆盖更多的人,包括看电影的你我。
即使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选择一个包容而非狭隘的主题,也会更划算。
于是一场两个大叔之间的爱情,亦或一场古典主义式的三角恋,就都可以解释得通,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别也没多大。
好的电影至少要试着去触碰真实,于是在好的电影里,爱情才会不完美,有缺憾,但仍然让人心甘情愿。
就这样,爱情通过电影给凡人以警示,提醒人们美的存在与遥远,电影也由此成为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照我看,这个所有爱情电影最大的动机,至少也算得上是这部电影的动机之一:为什么要拍这个?
因为我要拍爱情。
所以《福冈》为什么是《福冈》,它为什么不能被替换成张律导演的其他片子呢?
大概是因为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它是关于爱情的吧。
第一部张律导演的电影,看着海报上三人笑着在樱树下漫游散步笑着的模样,很吸引我。
吸引我的不仅是海报色调与笑容,还有的就是故事简介。
两个中年男人,跟着神秘女生,在另外一个国家陌生的城市里,找着消失二十多年的前女友。
开场手持摄影基本上奠定了全片基调,这不像是平时我经常看的电影那样,镜头不断剪切,视角上帝全能。
在这里开始便是摄影机透过书柜空着的一处,窥视,像一种利用周围场景的特写。
而随着视角中两人交谈,离开,下一幕便是书店老板宰文对着镜头这边说话,但是却没有发现有人。
那么这个镜头便不代表着电影中更具体的人物的视角。
但是它又是手持摄影带着人的活动性。
我觉得好像是…幽灵。
幽灵视角一直处于整部电影的室内场景。
整个室内场景中很少存在剪辑的点,连书店老板宰文和酒店老板海骁一起喝酒的场景都是摄影机从室外穿过门,一步步走到他们桌前,就这么站着对着他们俩。
此外室内场景还常常使用手持摄影移动时,物品的遮蔽形成感知上连续,但是时空上不连续的剪辑效果。
出现的两次都是书店,用高高的书架,拐角时的时间,形成时空错乱。
电影里的人也成了幽灵。
把整个故事扩大,靠的不仅仅是三人之间游荡,在福冈这座城市的漫游散步。
还包裹进去了其他人。
福冈开始不像是Google地图上你能找到的福冈,不是日本的福冈,更像是一种戏剧社的舞台。
素丹在河边休息玩着滑梯,几秒前的镜头里,右侧石板座位上还是空无一人。
而素丹顺着滑梯落下后,她望向右方,镜头随即后退再往右突然拍到了右侧座位上…幽灵似的出现了一位女子。
普通话、韩语,还有日语,语言隔阂被消融。
不同语言不同国籍的人们没有障碍的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私密的深层次无法同人谈及的感受。
我们受着情绪指引,化身成为幽灵在名为福冈,或者满洲里的舞台上找寻着自己内心深处永远空缺的一部分。
片中初次到酒馆,三人用韩语读着那一篇诗。
不再口语化拖长的后缀,让我第一次觉得韩语或朝鲜族的语言真的很好听。
电影诱导着我,素丹是不是就是消失的顺伊的女儿?
或者说素丹会不会就是顺伊的幽灵?
她代言着她与这两位再次形成三角关系,代替她为消失不见的顺伊说出了当初未能说出来的话。
这一点在夜晚停电的酒馆里,烛光构成的小酒馆舞台上,三人似梦又坚决的表达着说着感受。
石头剪刀布胜负之下重新供电来到的现实世界,素丹拿远试着吹灭刚才舞台上的烛火,两人再远些吹灭,三人一同对着最远处的烛火试着吹灭。
没有被吹灭的烛火却一瞬间也像幽灵般消失了。
(我最最喜欢的一段)yuki与素丹秘密的情感,高塔下一瞬接吻…是不是已经把整个故事划下了句号。
(两人我太可以了)塔尖唤回首尔的电话,似曾相识八十分钟前的铃声。
原来首尔同样也是剧场舞台,有人仍旧游荡。
(如果是我那肯定在那座山下的小镇里随着香火人群找着不再存在的网络平台上留下留言的女孩…)
2019年,在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看完《福冈》,90min像是大梦一场。
2023年,重温这部电影,仍然沉醉其中,对电影中的空间命题有了更多想法,也更了解张律作为导演的创作习惯,于是用google map扒拉了电影中的拍摄地,留下了这篇影评:《福冈》在福冈的拍摄地 。
2025年,我也终于前往福冈。
以下内容严格来说更像游记,但我想,对于观众而言,电影中拍摄地在福冈的真实所在,也构成了解读这部电影的一部分。
在选择这些spot的时候,张律是否在这场90min的巴别塔之梦中走得更远,又或许他其实也逡巡在新与旧的连结之中,实地探访能带来一些新的想法。
主线按电影的顺序,但并不严格。
1. 庆州 不记得张律在哪次访谈中谈起过,拍《福冈》时,经过一家叫庆州的烧肉店,因为之前有作品《庆州》,觉得很巧,本来准备让烧肉店也出现在电影中,但并没有合适的镜头。
到福冈的第一晚,从酒店逼仄房间的窗户望出去,庆州烧肉就在酒店楼下。
【2025年】酒店外的庆州烧肉。
这家店在福冈市区内有多家连锁,是传统的日式烤肉,很难说和韩国庆州有多少具体的联系。
我抵达福冈的时间晚过预期,找不到饭吃,于是下楼在庆州烧肉吃了福冈的第一顿饭。
我的日语很蹩脚,服务员先是递上了韩语菜单,我说来自中国,他才递上中文菜单。
上菜的时候,他仔细在菜单上找到对应的菜,用简单的英语确认我知道吃的是什么。
酒店前台似乎也默认我是韩国人,先递过来住房须知也是韩文的。
福冈的韩国人,真的很多。
2. 水车桥 水车桥是电影叙事进入福冈后的第一个镜头,似乎整个故事都从这里开始。
【电影截图】从水车桥开始的福冈之旅。
【2025年】走过水车桥,这条街道与电影中的画面别无二致。
水车桥和中洲新桥一道,构成了连接两岸的z形桥。
繁忙中透着有序。
对于本地人而言,这座z字桥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和这条河道上与之平行的许多桥梁一样,是便利交通的一部分。
它既不临近港口,也不临近机场,或者新干线的站点博多站,与其说这是一条“进入福冈”的道路,不如说这是一条进入“福冈中心区域”的道路。
但我仍然找到了一点它作为开头的蛛丝马迹。
据说,如果乘坐游轮进入福冈,可以在码头乘坐大巴,被送至水车桥附近的路口,那里有专门服务于游客的一条购物街,和福冈市区内最大的神社——栉田神社。
【网图】栉田神社,传说是博多地区的守护神,在水形桥靠近博多区域的一侧。
电影中,素丹和宰文从水形桥上走过,实际上是从栉田神社一侧,前往天神区域一侧。
3. 天神的街道1——电波塔的最佳观景位,和coffee hanasaka 在镜头语言的暗示下,宰文和素丹居住的民宿应该是在天神区域的这条街道上。
【电影截图】看得到电波塔的天神街道。
【2025年】天神街道,和正在维修中的电波塔。
上下对比的话,一些新修的建筑遮挡了电波塔的下半部分,使其露出的部分更少了。
而我在福冈时,电波塔已经维修了好几个月,始终笼着一层蓝色的施工罩子。
游走于天神的过程让我发现,这条街道几乎是电波塔的最佳观赏位——电波塔并不像我预期的那样,在天神区域里清晰可见,碍于一些高楼,几乎只有在这条街道上,它看上去是一个确切的地标。
【电影截图】事实上,电影中几次出现电波塔,也都是在这条街道上。
这个镜头继续向前延展,就会出现和上面两张图一样的路牌。
不确定是因为导演故意的欺骗,还是电影拍摄时没有那么多遮挡,而电波塔也比处于维修中的现在更高耸——我在福冈的那几天里,电波塔从未如影随形。
说回这条街道本身,这里接连开着好几家韩国料理店,经过这里的时候,我和同伴一起吃了在韩国很有名的Nene炸鸡。
【电影截图】在这样的前提下,这句台词显得更有趣了一些。
因为不出意外的话,这里的左右都有好几家韩国料理店。
而这条街道上,还有整部电影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那个咖啡店——Coffee Hanasaka
【电影截图】总有人聊起这张Frances Ha到底是不是电影故意的安排。
Coffee Hanasaka在这条街上一个狭窄入口的5楼,店主是个超级影迷,店内张贴者许多许多电影海报,我去的时候,店里贴着大幅的《分手的决心》,巨幅的《90年代中期》,小幅的《法兰西特派》,等等等等……
【2025年】和超大幅的《让我们一起迷失》,而Frances Ha的位置已经被替换成了032c杂志的海报。
在这里坐一会儿,能有强烈的感觉——电影中出现的Frances Ha,正如张律导演在无数次访谈中提到的那样,是店主的私人兴趣,和电影内容无关—— 一切都是那么巧,它可能让观众误读电影,也可能让观众理解电影。
【2025年】现在,Frances Ha是吧台旁一张小小的海报。
店主的咖啡不错,而更有趣的是店主本人,店内装潢在大声喧嚣着他对电影和爵士乐的热爱,而他现在的收藏兴趣还包括NewJeans,和一些我不认识的Kpop明星。
在这条街上,好像一切都顺理成章。
4. Nogiku,野菊居酒屋
【电影截图】宰文和素丹在白天找到海骁的居酒屋。
Nogiku在沿水车桥向前一个街区的位置。
与电影不太一致的是,它的营业时间是晚上6.30开始,电影中的大白天,十有八九会扑空。
【2025年】野菊门外的街道。
野菊的真实店主是一个非常友善的大叔,几乎是急切地想和我们交流一些什么,但他的英语水平和我的日语水平一样困窘,而这不妨碍他向我们推荐酒精饮料和下酒菜。
酒水和下酒菜都很便宜,非常便宜,但硬性规定每小时必须喝至少两杯酒。
下酒菜完全不踩雷,超级好吃。
【2025年】在听说我们是如何找上这家店后,店主拿出了这张照片,中间是店主本人。
野菊本身是一个非常“保守主义”的居酒屋——我不愿意使用这个词,我对日本保守主义的了解并不深刻,贴这个标签显得草率。
但或许这样能较为直观的传达我的第一感受。
【2025年】野菊的室内装饰,而在另一面墙上,这种“保守主义”更为明显。
店主对军舰和摩托车都有极大的收藏兴趣。
5. 水镜天满宫
【电影截图】宰文和海骁像是在谈恋爱的街道。
这是一条曾让我有诸多误解的街道,我按照官方给的Umakamon猛猛搜索,但这个名字实际指向许多可能的地点。
这条街道更为著名的标志在于——水镜天满宫。
【网图】静立在写字楼与购物中心之间的水镜天满宫。
据说“天神”地区命名的来源,就是因为这座水镜天满宫。
如今的它像福冈的许多神社一样,伫立在办公大楼中间,前后左右都是上班的人群。
【2025年】这条狭长的街道就在水镜天满宫的一侧,一条街都是特色食物。
中午十分,附近的打工族会在几家好吃的店门口排起长队。
水镜天满宫并不大,甚至很小,但进去的时候我“啊”的一声叫了出来——
【电影截图】张律给了水镜天满宫中的锦鲤一个镜头。
它们实在是太大了,太大了,单只可能有50cm长吧。
6. 六轩屋公园和附近的桥
【电影截图】与Yuki相遇的六轩屋公园。
【2025年】六轩屋的游乐设施已经更换,和Yuki相遇的木凳也已不见踪影,如果不是接下来的其他镜头,我可能都会怀疑我是否找错了区域。
事实上,如果不是我在2023年拼命搜索google map拼命搜索,这一段应该是最难辨认的区域。
【电影截图】六轩屋公园旁边的桥。
【2023年】我在google街景上通过右边颇具特色的HOTEL建筑确定了六轩屋公园这个spot。
【2025年】曾经的HOTEL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我只能通过广告牌和左边的低矮房屋,确定我没有找错。
这座桥与水车桥完全平行,跨过同一条河,连接起天神区域和博多区域。
但与之前不同的是,三人的行进方向是从天神向博多的方向,与此前从水车桥上从博多到天神正好相反。
巧合的是,我也在福冈认识了一位非常好的Yuki:)7. 天神的街道2——入江书屋,驹屋,和Kinoshita餐厅 入江书屋、驹屋和Kinoshita餐厅,虽然在影片中错落出现,但在现实的空间中,这三个点几乎完全紧密地贴合在一起,驹屋就在入江书屋对面,而Kinoshita餐厅在入江的后面。
它们其实就是之前的“天神的街道1”继续向前走,过一个马路,直线位置的街道。
【(上)电影截图/(下)2025年】入江书屋的玻璃,当然,没有那个娃娃。
入江书屋不仅是福冈最老的书店,也是一个藏书颇丰的旧书店,喜欢淘旧书的朋友应该会很喜欢这里。
【2025年】(左)素丹带走了娃娃,我带走了这本凯瑟琳赫本。
(右)入江书屋也是这次探访的店里,唯一一个把电影《福冈》海报贴在显眼位置的店铺。
【(上)电影截图/(下)2025年】驹屋就在入江书屋的对面。
我和电影一样,忍不住买了一颗草莓大福,超级好吃。
和果子店的左边,现在是一家古着店。
事实上,这条街上的大多数店铺,都是古着服装、品牌服饰、潮流买手店,天神区域作为福冈市中心,很好逛也很好买。
而张律似乎是在这条消费主义的购物的潮流的街道上,找到了那几个最古老的福冈地标:入江书屋和驹屋,而Kinoshita,我猜测,一方面是它显眼的巴黎铁塔logo和电波塔相映成趣,一方面是因为它保留了红砖古色外墙。
【2025年】入江书屋对面的酱油店,据说张律本人很喜欢这家酱油店。
【电影截图】Kinoshita的红转外墙。
【2025年】Kinoshita在入江书屋背后的一条小巷里,对面是一家超大的古着仓库,选品很不错,好逛好买TaxFree。
而在入江书屋旁边不远处,是一风堂历史悠久的创始店(难吃)。
酱油店、驹屋、一风堂,和入江书屋,在转角位置围成一个小小的区域,像是在繁忙的天神驻足成一个小小的锚点。
8. Miyake乌冬 走过长长的沿河路,严格意义上说,叙事在空间上离开了天神区域。
而在真实的地理空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也的确轻微偏离,到了稍远一些的位置。
【(上)电影截图/(下)2025年】Miyake乌冬,镜头应该就是从图中窗户的位置打进去的。
Miyake乌冬也是一家非常古老的乌冬店了,那口煮乌冬的锅在如今的福冈不太常见。
乌冬煮得很软,不太筋道,汤底也平平无奇。
和水镜天满宫类似的是,它也如不谙世事般挤在附近办公大楼中。
中午来这里吃饭的,有附近的独居老人,也有穿着西服的上班族。
400日元一碗的乌冬面,便宜得不像是日本的物价。
【2025年】Miyake乌冬的对面就是玻璃幕墙的写字楼。
仔细看的话,建筑左边由于护网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显得那个窗户镜头更为刁钻。
9. 日本运通与天桥
【电影截图】日本运通门前的天桥,宰文&海骁在这里与素丹&Yuki分道。
【2025年】日本运通换了招牌。
这里的确在Miyake乌冬的不远处。
天桥的一面,是高速公路的出口,车辆川流不息,福冈在这里,似乎与任何繁荣的大城市别无二致。
有趣的是,日本运通楼下也有一座小小的神社。
10. Art Space Baku 与野菊是一家晚上开业的居酒屋,却被安排了白天的戏份类似,Art Space Baku是一家主要做白天生意的咖啡店,当然,也卖酒,不过比起营业到很晚的居酒屋,它晚上十点就会关门。
【(上)电影截图/(下)2025年】下午的店里人声鼎沸,而这里是日本少有的允许室内抽烟的场所。
店里的装修是类巴洛克的。
店长姐姐有一些习惯性的臭脸,很酷。
和空间里散落的中古娃娃装饰一样,有一种不想搭理人的气质。
在Art Space Baku的官网,和这家店的名字一样,它似乎更愿意标榜自己是一个“艺术空间”。
【2025年】在待客区域旁边,还有一小块白盒子空间,作为墙绘和艺术陈列的场所。
【2025年】入店需要从狭窄的楼梯上二楼,楼梯间贴满了演出或展览的海报,大多数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非常新。
11. Kids Club 我的福冈之旅遗憾1: Kids Club已经关门,感谢在我之前去寻找的人们,我没有费心寻找Kids Club的踪迹。
12. 电波塔楼顶。
遗憾2:电波塔楼顶。
【2025年】正如前文所述,我在福冈的日子里,电波塔正在维修。
但即使如此,片子的结尾仍然是吊诡的。
【电影截图】从“那个上面”?
至少在2025年,野菊居酒屋门前是完全看不见电波塔的。
虽然张律拍摄这部电影时可能并不如此,但按照方位来说,我倾向于认为不可能,而这里的镜头甚至缺少一个对电波塔的仰拍镜头,我认为这是张律故意的骗局。
又或者说,这不过是导演引导下观众的误读,毕竟,从来没有台词说过,是从“电波塔上面”。
【电影截图】福冈的旅程似乎结束于这个高处。
但是电波塔真的能爬上去吗?
我不知道,电波塔正在修建,周遭的围挡不允许靠近,我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而在我疯狂的上网搜索,和对居住在福冈的人们的询问中,似乎无人知道电波塔应该怎么上。
也许,电影中的他们只是登上了电波塔附近一座房屋的楼顶。
但电波塔附近又有一些新修的高楼,不少镜头画面的对比都表现了这种变化,这个视角于我而言已经无从考证。
又或者,这不过是导演骗局的一部分。
福冈本来就是梦一场。
1.BJIFF第四次观影,其中外国电影均出现过字幕延迟的情况。
《福冈》除了字幕延迟之外还附赠了字幕大幅提前和字幕闪烁。
像被鬼附身了一样。
2.两位男主角喜欢上了同一个女生,她的名字应该是순희/Soon-yi/顺姬。
中文字幕为“宋宜”,应该是以英 文名"Soon-yi"音译而成。
与汉字“宋宜”对应的韩文为"송 의 "。
"의"发音困难,本身有表示所属关系的语法意义,很少见于人名。
以“宋宜”作人名切断了“顺姬”及“在日朝鲜人”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含义。
她出生在福冈。
在日本朝鲜人的名字比较老土。
酒吧里,韩国客人朗诵了一首尹东柱的《爱的殿堂/사랑의 殿堂》,暗含了女生的名字。
사랑의 전당殿堂 윤동주 순順아 너는 내 전殿에 언제 들어왔든 것이냐? 顺啊 你是什么时候进入了我的殿内?
내사 언제 네 전殿에 들어갔든 것이냐? 우리들의 전당殿堂은 고풍古風한 풍습風習이 어린 사랑의 전당殿堂 순順아 암사슴처럼 수정水晶눈을 나려감어라. 난 사자처럼 엉크린 머리를 고루련다. 우리들의 사랑은 한낱 벙어리었다. 성聖스런 촛대에 열熱한 불이 꺼지기 전前 순順아 너는 앞문으로 내 달려라. 어둠과 바람이 우리창窓에 부닥치기 전前 나는 영원永遠한 사랑을 안은채 뒷문으로 멀리 사라지련다. 이제 네게는 삼림森林속의 아늑한 호수湖水가 있고 내게는 준험 峻嶮한 산맥山脈이 있다. 3.呦。
“呦”("요")在韩语中作为常用的,表示尊敬的语尾,在电影中大量出现。
但字幕只给朴素淡的两句台词加上了“呦()”。
也许台词里本身里有些许戏谑的含义,但是卖萌很无趣。
4.你知道什么是演戏吗?
“연극”的确有“演戏”的含义,但结合海骁和宰文在戏剧社的活动的经历,这一段剧情里出现的“演戏”应该用“戏剧/话剧”替代。
5.海孝海孝和宰文是前后辈关系,因此宰文对海孝都是以“哥(형 )”相称,没有直呼其名过。
字幕里一直出现“海孝”的全名,应该也是受到英文字幕的影响(英语中没有后辈对前辈用敬称的习惯)。
但素淡称海孝为宰文时显示的英文字幕为两人的全名,中文字幕却是由韩文翻译成的“大叔”。
那么字幕翻译应该懂韩语吧?
6.待补充。
回到电影本身和《群山:咏鹅》的呼应算是不小的惊喜,但总觉得和《群山:咏鹅》相比少了一些部分,有些许缺憾。
时间和空间上的调度还是熟悉的味道,尤其喜欢在其中穿针引线的幽灵少女。
PS: BJIFF 线上调查中,有一题是“你认为BJIFF是否超过了BIFF和戛纳电影节?
”:)
一开始,电影从一个窥视者的镜头,从书堆组成的一个方形小孔,展开了故事。
而男主躺在椅子上闭着眼睛,似乎暗示这是一个梦。
一个穿着校服,却又自称年满21岁的女孩要跟他去福冈。
故事可能有些莫名其妙,看到后面才知道福冈与其说是女孩想去,不如说是大叔有情结于此。
那是年轻时在学校剧团喜欢的女生的老家,情敌在福冈住了20多年。
这些都让这里成为男主绕不开的一个地方。
张律总是在电影里以东亚四国来结构自己的故事,说是隐喻了四国的关系也好,说是有好多看法想借此表达也好,总之我们总是会找到对应的角色。
这一次,若干角色是由朴素丹所扮演的女孩穿起的。
女孩说,两个大叔这么多年来因为是情敌而互不来往,心存芥蒂,是因为沟通不畅。
女孩神奇地可以跨越语言的隔阂,与中日两国的人听懂彼此。
在塔下面与日本女孩的亲吻,更加可以看作是一种友好的沟通,不需要语言,只要一个身体的动作,就可以消弭向来的隔阂。
感觉这里是导演用了巴别塔的意向。
导演曾经在某次映后会上说过,这部电影讲的是沟通。
的确如此。
两个男人沉默不语,与一个女孩的大方自如相比,后者更加会带来沟通的可能。
所以觉得导演是在本片中寄寓了很多美好的期待。
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也就变得好理解,因为它不是一个现实风格的故事,而是一个梦,一首诗。
所以可以有老是被两个大叔说疯了的女孩。
可以有十年不说话,突然开口的哑巴。
可以有因为一个梦来到异国寻找梦境的女子。
可以有去世了还被遇到的老人。
晕黄灯光下读诗的夜晚和晚风。
还有两位男主,为年轻时说过两个都喜欢的女孩蹉跎廿多年不得释怀。
这些都加剧着本片梦的气质。
最绝的是电话打回书店,赫然坐在店中的是福冈开酒吧的那位大叔。
这里感觉是神来之笔。
庄周晓梦迷蝴蝶。
梦里不知身是客。
是谁的梦,谁又出现在谁的梦里,一切更加含混不清,却旖旎多姿。
在福冈的大街小巷游荡。
那是梦里常有的事,就是漫无目的的行走。
还有不可能可以变为可能。
对于东亚四国,破除各种基于语言文化历史所造成的隔阂,用了巴别塔的隐喻,全片都在诉说着导演的美好期待,那就是展开对话与沟通。
哪怕只是个期待,也可以给人多一点希望和思考。
他们有点像,那个中国女人和日本女孩。
片中这样说。
想起那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如本片所要诉说的吧。
虽是山川异域,本是风月同天。
《福冈》开片透过书架空隙呈现大叔与少女的镜头,很有《银娇》的窥视感。
两位中年大叔与少女的异国之旅,没有一丁点洪尚秀的油腻剧情。
刚看张律的作品,大多数人会觉得很像洪尚秀,看过《福冈》之后会发现,张律与洪尚秀是完全不同的作者风格。
《春梦》里三位男主角为共同喜欢的女孩争风吃醋,在《福冈》里两位男主角为了共同喜欢的女孩咫尺天涯,这份不变的情感追溯一直跟随着张律的脚步。
酒馆弥漫的情愫让人迷醉,书店堆砌的空间恍如隔世。
两位男主角因为共同的女友,因为剪不断的情结,执意相忘于江湖。
可它偏偏就像随处可望见的铁塔,对它的存在习以为常,当登上它再远观自己身处之地,渺沧海之一粟,豁然开朗。
哑巴突然开口,尴尬又不失惊喜,用沉默10年之后的开口说话对比28年的彼此失联,即使尴尬也胜过沉默。
《春梦》里女主父亲突然从轮椅上起身,也是同样的制造惊喜的方式。
有些电影不是为了叙事和表达,而是为了从现实里寻找一种生活的趣味,《福冈》就是如此。
张律说,如果不做做白日梦怎么在这个让人窒息的世上生存。
于是,他把梦的画面剪辑到日常的生活,亦真亦假,如痴如梦。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时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张律的电影里看到能产生共鸣。
《庆州》的结尾用意象化的流水声给人无尽的回味;《春梦》天台上用环视镜头闪现一段如梦的憧憬;《福冈》里梦与现实的界限已经难以分辨,书店莫名的几句画外音,酒馆吹灭蜡烛的一口气。
女主角更像是28年共同的女友的映射,将时间带回到记忆里。
《福冈》是诗人尹东柱的最后一站,张律追随着诗人的轨迹,一边回溯历史,一边寻找身份认同。
从中国到朝鲜,然后到韩国,再到日本,《福冈》作为游园地最后一站,地域和语言的界限完全被抹掉,从尴尬,到失语,竟然让无障碍沟通获得了淋漓的快感。
从中国飞到福冈只为了寻找梦中的场景的中国女子,仿佛代表着导演自己的身份和意图。
推荐看看《尹东柱》这部电影,便能捕捉到到张律作品里隐匿的历史厚重感。
中国,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的历史关联,也贯穿在张律的作品。
张律早期的《豆满江》是极其严肃的作品,从《庆州》开始,虽然保留了历史问题的嵌入,但是风格上开始带点超现实主义的诙谐与玩味,《春梦》将梦境与现实的边界模糊,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在较早之前的《胶片时代爱情》张律就已经表现出一个电影人的浪漫情怀。
《咏鹅》更加直白地面对历史问题,《福冈》则开始尝试忽略电影格式的束缚,将个人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
对张律的电影总是充满期待,像是一场关于电影的旅行,下一站《柳川》见。
酒馆老板很难演的,权先生的表现很不好……从镜头到角色的情感与心理传达都无效(张真是让人快放弃了
东方的“祖与占”活到中年后就是这个样子,深情却丧失行动力的男人,抽象神秘的女性审视视角。张律的映后谈里讲诗歌与电影的近亲性,把情绪变成一种节奏,与不同的人交流(语言也就不重要了);关于语言的乌托邦,指向的是交流的困境——就如同台上沙丹、徐枫、张律三人的对谈完全在自说自话,没有任何真正的“交流”,他们也知道他们如此。
自如
映后谈给张律导演提了个问题,顺便吐槽下北影节的字幕,导演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且一起吐槽了北影节的字幕。
如坐针毡 角色的行为逻辑是什么
海骁和宰文在等待顺伊中过了二十八年,一个搬去了顺伊的原籍日本福冈,另一个盘下了校门口顺伊常去的旧书店,恍惚间两人快五十岁了。素丹喜欢穿校服,漂亮神秘,她的出现似能打破时空,打破所有的界限,将海骁、宰文和顺伊三人突然断裂的过去补齐。片中三人常常散步,也坐在桌边喝酒,顺伊从没有出现,却是话题核心,她像福冈的红塔,哪里都能看到,素丹背包上印着红塔,暗指她与顺伊的关系。影片后段出现了一段三人找塔的情节,一直以来的中心逐渐消失,相像的海骁和宰文清晰起来,素丹的名字也终于出现在对话中。三人都是纯真的人,正如素丹所言,这样的人现在人少了。
轻奇幻中长片,安静的运镜糅合着纷乱杂念,离壳的灵魂抚平着流深静水;仿佛是中年男人内在情感的具象外化,借此畅抒已不能坦然开口的赧然,寻回曾无法弥补的失落与遗憾,观照渐远去的精神原乡,不得已和陌生岁月磨合迁就,最终安之若素;而游离了思想本体的幽灵,平行于现实世界,她自有另一种生命的目的。
1020|68/100很多地方都挺妙的,某种情感、某个瞬间,甚至诗歌流淌背后的情绪,大多都拿捏了。但并没有一个很舒适的文本,有些东西写得太实,而实的地方有时又太虚,要是只有文字或许可以接受,融入影像之后就有点难以进入。
很有乐趣的低成本电影。结束后导演说他唯一想去的乌托邦是一个大家都说着自己的语言但却能明白彼此对话那样的一个地方,与此同时是交迭的中英文问答与翻译,我变得稍微有点感性了 @AMC Lincoln Square 13, NYC
洪尚秀版张律??
这什么阴间玩意儿
三人行与中日韩
想说的话题还是挺明晰的 后汉语时代的东亚交流 并以一直以来的生活态表现。两个旧书店 一本金瓶梅 一本刺杀骑士团长 尹东柱的诗歌 三种语言魔幻式的无障碍对话 一个在日韩国人的突然消失 一个少女的突然出现。但是呈现在作品里我觉得比较失望 剧情的细节想表达一种幻想和隐喻的质地 可偏偏缺少更灵动的设计 比较僵硬和散漫。(手法上 第一个调度镜头和咏鹅里空屋的镜头一样 另外同样用到豆满江里的声画分离 整体镜头有点隔岸窥视 贴合一开头的“我是鬼”)最喜欢的是其中幽默诙谐的部分
做作的很自然
黑人问号脸❓
第二个提问的兄弟解气
朴素丹帶著娃娃和日語歌謠從《群山》走進了《福岡》。福岡的location,中日韓語言之間無需通譯的“共通”映射出關於東亞圈的理想,語言在這裡被尋回,斷掉的人與人再次產生聯繫,蠟燭與電燈,一如既往的詩歌和隱喻,擬人化的鏡頭運動似乎要造出一個鬼魂來。在copy的動作中尋找,書店是時光的黑洞。0831CGV대연
现在对这类片子没啥感觉了,对话有趣点还好些。
时间、空间和语言没有了界限,臆想、梦境与现实也混为一体,囿于书店、囿于小酒馆、囿于过去的爱情里。第一部张律,喜欢这样自由随意的拍摄,观感非常好,困惑却释然,像极了每晚做的梦。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