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中就期待的片子,导演是Crank系列的那两位。
看完之后觉得没什么可回味的,甚至也不会很过瘾。
主要是冲着两个男主角去看,演员总的来说表现的很不错。
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乍一看不会觉得是好电影?
因为这样mind control的题材可不少见,我看的时候总觉得像在看Death Race,给人感觉太相似,而且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就连角色的性格也是很典型的那几种:比如几乎永远都演正派配角的Ludacris同学,永远都那么贱又代表了聪明亚洲人的小眼睛Aaron Yoo, 还有最后总会惨死的暴力凶猛黑人筋肉男,沉迷网游最起码半吨超过的恶心死胖子,还有神经病若干——神经病都喜欢抖么?
我甚至以为他一边和Gerard说话一边masturbating,还有幕后大BOSS也必然是神经病。
视觉方面是很棒,第一人称射击角度还有B级片血肉横飞的给劲,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爆了头,一枪射上去人飞很远人体残片组织四溅,还经常滥杀无辜残害妓女,血浆脑浆还竟然在酒池肉林中呈美妙荧光。
乳房乳房乳房,汗淋淋的乳房伴随着女人们的喘息声一起一伏。
但也只有这些的点到为止而已。
这给人不好的印象,以为这部片子单纯的卖点就是如此了。
但我看完五个小时后觉得这部电影好像没自己先前想的那么简单。
我们或许厌倦了主角经历的一切其实只是一个梦这种讲故事的手法,换成为,主角经历的一切其实只是一场游戏也一样,真人秀也一样——比如the trueman show, 但毕竟导演最后都会和你交代了,告诉你,哦,这只是一个梦这只是一个真人秀你被fucked了。
可是Gamer并没有给你当头一棒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可我总觉得没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可能这也取决于观众自己了,你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吧,Gamer的结局其实也是开放性的。
看影评的时候有一段看得我很冷:“监狱里有很多人想做Slayer但是名额有限, 那么做不了Slayer的人就有另一个选择, 就是做Genericon. 显然Genericon因为只能固定的走来走去无法对环境做反应, 几乎一定会被打死炸死,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要做Genericon? 因为Slayer要存活30局就能出狱, Genericon只需存活一局. ”影片中那么多的Genericon像游魂一般在枪林弹雨中四处游走原来都是没有木偶线的,这点让我很吃惊,也正是这点让我稍稍觉到了本片的诡异之处,感觉Gamer不是一部单纯的,加了点人性思考的动作片,而是有更多关于人性的探讨,而且相当模糊——当然,我大概想太多了。
男主角的名字叫Kable, 听起来和Cable(缆,索绳)一样,是不是也暗示着什么?
就连影片结束时大BOSS最终被撂倒,身边的一干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记录着什么,好像这也在计划之中,丝毫没有惋惜。
联系到生活,我还是会不寒而栗。
我们虽然没有在大脑里被植入什么纳米科技的控制芯片,但洗脑的事情真真实实地存在。
这两年流行“被代表”的说法,不也是某种权利被剥夺的体现么。
陷入的可怕循环是自我怀疑,像我这样思绪常如脱缰草泥马般狂野奔驰的人,总会时不时地害怕自己被外界控制而非自己。
是社会体制在控制我们的行为,我们就像Gamer中那些游戏中的“真人”一样,上班时被玩家控制做着做那,下了班后还保留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留在我们身上的是无形的cable.不知是坏事还是好事。
就像影片开始Manson在那唱的sweet dreamssome of them want to use u.some of them want to get used by usome of them want to abuse u.some of them want to be abused.当你因为被利用而耿耿于怀,想想是不是自己本来就打算被利用呢。
毕竟这是体现你价值的一种方式。
就像考试,找工作,挣钱。
人和人本质就是相互利用,看谁利用的多点罢了。
现在越来越搞不懂中国引进电影的策略了,3月的电影市场好比上世纪90年代的录像厅,世界各地,五味俱全,荤素搭配什么类型的都有,鱼龙混杂。
并不是说《天地逃生》不好,而是这样血肉横飞、粗口露点比比皆是的电影是否对谢绝分级的中国电影市场口味过重?
严肃的来说,《天地逃生》这样的买断电影,尤其是在3月五花八门电影扎堆的档期来说,是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的,更何况电影在一个新颖立意的基础上最终没能逃脱好莱坞流水线产品的命运。
首先电影的角度很棒,未来网络游戏真人化的观点颇为新颖。
故事讲述了在了不太遥远的未来,被囚禁在死囚区的关押犯Kabel,无意中成为了那个时代里流行文化的英雄人物。
因为每周,全数世界数以万计双眼睛正通过网上的一款名为《凶手》(Slayers)的极端暴力的多人在线游戏,收看他同其他数百名罪犯的生死拼杀,这款游戏是由科技天才 Ken Castle发明的。
在这位能操控游戏人物一举一动的年轻富有的玩家眼里,Kable只是一个虚拟角色。
而对这款带有高科技奴役色彩游戏持反对态度的人们来说,Kable成为了在战斗中崩解发明者Castle的关键因素。
乍一看这个剧情是不是相当眼熟,不错,如果你看过州长的《过关斩将》、斯坦森的《死亡赛车》、甚至是去年的《杀人锦标赛》和吴宇森旧作《终极标靶》,你都可以从本片中找到其他前辈们的影子。
而《天地逃生》把一个老套的故事框架套上了一个新鲜的马甲,就好比一个造型别致的房子颇为引人瞩目,但开门一看家里面还是旧家具。
电影中新点子就是将网络游戏真人化,一个个玩偶一样的血肉之躯充当游戏中的人物接受玩家操控。
片中出现了两种风格的游戏,喜欢玩游戏的玩家对此应该毫不陌生,一种是主角参与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FPS),另一种是模拟类游戏(SLG)。
二者看似关系不大,但是其中都包含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信息,那就是一个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在游戏中接受他人的操控,人性的自由与意志被强制的抹去,变成了一具具行尸走肉,而隐藏在现实中的则是操纵者狰狞的面貌和被操纵者哭泣的灵魂。
这也许是对现实网络世界的一种讽刺,此举无疑在电影中和乃至游戏世界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要比片中血腥的战斗场面和鲜亮的裸体MM更加引人瞩目。
但是《天地逃生》并没有在讨论人性方面大做文章,反而一味的进入到了狗血的剧情和视觉上的狂轰乱炸。
电影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一句话:剧本太差。
要说本片前半部分确实犹如游戏一般,不光是动作部分,连剧情也一样。
本片把一个《肖申克救赎》般的故事照搬过来,大刀一挥,砍掉了其中的精华,把只剩下一个只有电子游戏程度的故事包入其中,为了给大量的动作戏让路。
情节发展之快令人咋舌,主别说人物塑造和台词演绎,连最基本的剧情都缺乏创意灵感和精心布局。
一切都是平铺直叙,没看开头也知道结尾,一个小学生能编出这样的剧本也不难。
再说动作部分,华丽的特效和火爆的枪战比较精彩,毕竟在平时在游戏中出现的东西在电影里由真人演绎的场面并不多见。
摇滚乐和连场的激烈枪战在电影里融合的不错,显得动感十足。
血腥场面也比比皆是,本片的导演似乎对血浆和肢体有着强烈的厚爱,夸张的血腥镜头让人感受到除了视觉震撼,还有真人游戏的残酷。
可惜电影后半段明显动作戏份降价,只是一些简单的阴谋揭穿和逃生部分,几乎与前半部分形同两部电影,结尾也十分无力,一个千古不变的正邪大战的结局竟然如此简单的结束,不免有些偷工减料之嫌。
本片的导演不得不提,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个人风格很重,cult电影《怒火攻心》系列就出自其手。
所以在片中看到华丽的场景变换和镜头的快速切换并不感到意外,电影风格很像MV,除了金属风格极为浓重的战斗场面,就是在模拟游戏中色彩斑斓鲜亮的画面了。
可惜电影不像《怒火攻心》那样cult味道浓重,所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在此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
杰拉德·巴特勒还是一如既往的硬汉形象,而女主角也像其扮演的角色一般,就是一个游戏花瓶。
虽说《天地逃生》有着很新颖的点子,但是本片并没有像《黑客帝国》那般深邃和具有时代意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虎头蛇尾的情节设置,这一切都淹没在夸张的视觉风格中,使得电影最终没有成为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而最终沦为商业流水线的过眼云烟。
风靡世界的电子游戏《反恐精英》以真实的第一视角枪战,令玩家领略逼真的战斗场面而广受电子游戏爱好者的好评。
本片的灵感我感觉就是来源于这个游戏,杰拉德·巴特勒依靠着《斯巴达300勇士》一举成名的他,凭借着一张极具男性粗狂魅力的面庞和强壮的躯体,扮演了不少硬汉类型的角色,这次也不例外他成为了别人游戏娱乐的一颗棋子,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枪战,糟糕透顶的故事情节,加上乱七八糟的浓艳色调是本片的主要元素,真的是不知道导演是想整出个什么东西来,反正我看的是觉得很乏味,除了很少的一点战斗画面时有那么一点点勉强能算是精彩之外,几乎毫无亮点,又是一部垃圾作品。
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这就是现实,导演只是把它放大夸张,很真实。
影片本身没什么亮点,画面,演员都很一般,给个三星吧
一部动作科幻片,纳米技术植入死囚脑中,以求生欲为动力,控制真人进行暴力游戏,背后是开发者奴役人类的目的。
剧情薄弱,通篇都是血腥、屠杀、爆浆、残肢断臂。
虚拟世界的日常生活洋溢着浓重的荒诞色彩,和游戏战场的杀戮交相辉映。
过于细节的渲染挑战神经,重口得令人作呕。
垃圾片~
尽管导演在叙事的技法方面存在不少瑕疵,但『GAMER』总体上还是给人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就网络游戏题材而拍摄的电影,恰也是我一直想探讨、并且在研究的话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从一种小众群体的亚文化而逐渐演变成了主流的社会现象。
一方面,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互动娱乐形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文化交流概念;另一方面,它也带来大量的负面影响,例如青少年模仿网游持枪杀人事件之类就屡屡见诸于报端。
『GAMER』是一部带有明显批判色彩的电影。
借助科幻的手段,『GAMER』将网络游戏中流行的『PK』现象演化至真实世界,并与电视媒体大行其道的『真人秀』等元素相结合,演绎出一幕幕非常极端的电影桥段——如果有一天,游戏屏幕上活跃的不再是虚拟角色,而是赤裸裸的真人,那么社会将陷入一场怎样歇斯底里的狂欢?
类似的话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就有过探讨。
日本已故导演深作欣二拍摄的电影『大逃杀』就是一例,它虚构了一个荒岛上的真人PK秀,主要体现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殊死对抗。
后来这个创意被美国人沿袭,并制作了好莱坞电影『死刑犯』。
『GAMER』不同于以上的任何一部电影。
它的立意点十分独特,主要关注两点:第一,技术的进步增进了人类杀戮与争夺的欲望;第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对人类进行反控制。
后者在好莱坞的『黑客帝国』系列中亦有所体现。
导演用令人眼花缭乱的运镜方式对网络游戏的视角进行重塑。
通过炫目的特效、斑斓的色彩和虚构的人机交互界面,本作预言性地展现出电脑终端、网络游戏和社交环境的最终形态,可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就导演方式而言,可作为技术性的绝佳参考(当然,支离的叙事方式还有待商榷)。
电影的主旨是批判性的。
在故事的最后,男主角摆脱了游戏环境的技术控制,杀死了游戏制作人,虚实相叠的网络游戏环境赫然崩溃于众。
这当然是一个童话式的结局,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但在现实世界中,很多技术的不良发展却已然开始滋生、萌芽并蔓延到人类社会的主流发展形态之中,非常值得警醒。
其实『GAMER』电影本身就很适合被改编成为一部超酷的网络游戏。
如果连这个也实现了,那必将成为更大的反讽。
也许人类本就是充满着搏杀细胞的简单生物,不是么?
Game Over。
---http://www.leeforce.com
现在,就是我写这篇评论的现在,豆瓣给这部作品的评分只有5.3分,我只能说,这个些中国欣赏水平最高的网友对这部电影太苛刻了。
在我看来画面剪切得已经足够漂亮,战争场境虽然有点儿游戏视角的味道,但是却符合情节,一些静止画面干净清洁,虽然很难让人相信这样的公司能够能过美国的法律审核或是取得公民的同意,但是总体来讲情节发展还是大致合理的,最后一下虽然我没看明白直播是怎样接通的,但是这样的结局总比主人公死了好。
其实死了也没什么,这样的电影,在结局的时候是喜剧是正剧还是悲剧,不过是编剧或导演的笔动一下而已,他们就像电影里的游戏远家西蒙。
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都要在一个极端的环境里在能得到体现,其实也不一定,是在现代社会里没有这样背景的电影或书籍是不卖座的。
不管怎么说,科幻体裁的电影中国大概永远也出不了这样的作品了。
听说前段时间《科幻世界》的主编换了,新来的瞎折腾刚来又被撤了?
中国的科幻体裁啊————写小说不能全靠马克思主义,你要真的去想——“如果那样”——“则会怎样”。
阿门,救救中国的电影和文学,也救救中国作家的思想吧,谁能带他们逃出限制区域,让他们独立思考??????
1.科幻创意很好。
“当我们可以在死囚身上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里面的意识主导问题”“当人类失去自己身体的控制权(相似的创意类型是《黑客帝国》)”。
2.美术和视觉效果非常特别。
很多科幻电影会使用全新的造物来表现非现实感,如《阿凡达》。
但是《天地逃生》的所有视觉元素都是“已有的”,只是通过颜色(高饱和度,擅用对比色)和剪辑(镜头闪烁以及画面跳跃感)来营造非现实感。
这是部美术存在非常强烈的电影。
3.故事混乱。
这是减分项,而且减得非常厉害。
①概念阐述不明。
1中的科幻概念没有解释清楚。
比如男女主的“自主意识”没有被解释清楚。
假如他们拥有/不拥有自己身体的控制权,那前因后果是什么?
BOSS的操控方式和目的又是什么?
男主的队友阵营是怎么回事?
就没有一个信息表达清楚的……②故事主线分支太多,没有做到集中表达。
比如男主和男主的操控者,这两个角色有功能混杂的情况。
主线是“男主逃生,并揭发BOSS的阴谋”,但应该是因为①的问题创作者自己都没有撸得很清楚,所以导致故事线很难集中。
假如不是概念上还有一点新鲜感,这片子绝逼要死。
有点可惜了,因为这个故事线(男主逃生,并揭发BOSS的阴谋)本来可以非常商业化,绝对能做到高潮迭起。
而且主角也很容易塑造得有魅力(大家对受难的英雄很容易形成认同感)。
主角越狱那一刻我只有一个问题,这货真的不是血腥版的<逃出克隆岛>么?这片放在十年前也许暴力和基因硬科幻卖点也许还能吸引我,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西方人的欲望需求难道还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性和暴力满足终极社会形态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以后的新学术思想在20世纪中叶就很具体了,导演大人你不能还把观众禁锢在厚重的血型外壳下卖电影吧.最后影片结尾开车入山洞...我勒个去,<西北偏北>看多了吧你.
曾几何时一款被简称为“CS”的电子游戏一度风靡世界,这款以第一视角模拟真实枪战的游戏,讲求团队协作和个人英雄主义相结合,那种令玩家领略逼真的战斗场面,激情四射、血光四溅的火并很快的让这款游戏称雄世界游戏领域。
本片的创作灵感我感觉就是来源于这个游戏,杰拉德•巴特勒这位依靠着《斯巴达300勇士》一举成名的猛男,凭借着一张极具男性粗狂魅力的面庞和强壮的肌肉线条,扮演了不少硬汉类型的角色,这次呢也不例外,倒霉的他成了别人游戏娱乐的一颗棋子,拿起武器与为自由和生存而战。
不得不说这是个糟糕透顶的故事情节,虽说这是个貌似有些独特的创意,男主演的也是非常的卖力也相当的混,也相当的勇,用自己的身体客串加油装置为汽车添加燃油的戏码,着实来的生猛。
再加上他所擅长的一通冲杀,太残暴了,然而造成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却一直试图控制局面,各种阻力排山倒海而来,游戏角色杀出游戏场,来到现实中会翻腾出多大的浪花来?
难以承受哦!
一场游戏一场梦,但是当自己成为游戏的时候,那梦起来就不是那么轻松了,不存在打不过,重新来的可能,跌到了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没有任何记录存档的机会,有的只是真刀真枪的血腥实战,只有将快、准、狠极致发挥的人才能一次次又一次在游戏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而这种科技的发明,则彻底的将人性与人权彻底的泯灭于颠覆,在满足少数不差钱的玩家的同时,成为大众的娱乐项目。
只能祈祷这种状况不会发生在我的有生之年。
影片中那看起来乱七八糟的浓艳色调的运用是除了各种打之外最为显著的画面组成部分,真的是搞不清导演是什么个想法,把很多画面折腾的凌乱异常,各种貌似只为这部影片设计的服装以及人物造型,我只能说太前卫,过于OPEN我有点接受不了,估计穿成那样上街,那必须是要成为目光的焦点的。
故事还是那种屌丝猛男对抗独裁政府题材,将只要拳头硬,就不怕敌人多的路线一路发扬光大,就愣靠一位主角的血肉之躯,上演孤胆英雄的好戏,不得不说美国人可能是太爱看类似的桥段了,他们是一个太需要、太渴望也太热爱英雄的国家。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