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刘青云和汤唯,于是就去看了,总觉得历史背景的片子,最不济也就跟《太平轮》一样吧,还能看。
但是,真的觉得被坑了,觉得刘青云和汤唯也被导演坑了,还不如《太平轮》,《太平轮》起码故事看起来还算逻辑,《三城记》完全是借了历史题材的外衣和仿大牌《双城记》的名字的拙劣的哗众取宠。
整部片子各种不逻辑,2个小时完全如不了戏。
而且汤女神这次的演技,也让我完全大跌眼镜,总以为她还在《北京遇到西雅图》的戏里。
从一开始发型就让人完全出戏,那歌配的更是不伦不类,一开始她在村里唱的时候,我以为“毕竟在上海洋人家里干过,可能曲调有点洋是正常的”,后来发现去上海是在村里之后。
除了片头有点历史感,以为是1942风,平淡的真实,然而越看越不靠谱,后来都想开始玩手机了。
这种历史背景的片子,不是纯爱情片,不是搞笑片,不是科幻片,如果情节不逻辑,其他就什么都是白搭。
下面说一些我的理解不了,能理解的了的同学来给说说:1 飞机轰炸,汤唯抱着一个孩子,找到另一个孩子,完全看不出对孩子的担心和找到后的激动,而是让那么小的孩子又在乱七八糟的街上找爹,而剧情是说她对她男人没啥感情2 男人死了回老家村里,剧情的意思是她们家特穷,穷到要去倒黑土贩毒了,而画面上她妈穿的像个地主婆站在村口,回到家各种大吃大喝,看家里摆设布置完全属于小康。
刘青云去他家提亲,她妈各种嫌弃,理由是不识字没文化,她家要是全家都吃不上饭了,还能嫌弃一个当小官的?
3两人林子里玩儿枪,“这把送给你吧。
”“那你呢?
”“我还有一把”,啪,就又拿举起来一把,这是刘谦变魔术呢??
不是手枪哦,是长杆子枪。
大树林子里的,那么大个枪背进去,汤唯都没看见,是瞎啊?
然后还肉麻吧唧的说,你看,他俩是一对儿的。
大爷的,没听过长杆子枪还有一对儿的。
4村里的来抢亲,汤唯举着枪说了句“我的枪比谁都快”还是什么的,这都哪跟哪啊,剧本是小学生写的吗?
再说了,她以寡妇如果没地位到都能被随便抢亲了,那她妈怎么可能还嫌弃刘青云这那的,更不逻辑了。
5 汤唯整部戏就那个长发飘飘的发型,村里是,上海也是,以为是在北京还是在西雅图呢?
5刘被追杀逃走前,跟他爸说,如果我死了别找我。。。
让汤唯等着我。。。
这这,我好凌乱。
6 刘青云流落到上海,一直找汤唯,到处贴寻人启事,都被人追杀了,还有闲钱那么高调的贴小广告?
后来去码头扛大包,然后变成做公车找汤唯。
那会儿扛大包坐得起汽车吗??
后来找到汤唯的同时被人追杀,响了一枪然后他脑袋流血,我想知道他是脑袋中枪了吗?
还能跑几条街?
别人在追杀你,你还找汤唯,就不怕连累她吗?
那种动荡年代生存是首要的,还能高调的跑了几条街,最后喊打死我吧??
7 最惨的是那个裁缝哥哥,从洋人家出来后,看似是几个人一起过活了,裁缝哥哥,井柏然都送过水,后来演着演着就给裁缝演没了....7偷了当铺之后,几个人穿着大衣在天台,汤唯又披散个头发问刘,8 井柏然我就更不想说了,好像是隐藏了好久的我党同志,不过这同志好像一直混着没干什么正事,最后抢了当铺成了暴发户居然还买了辆车,拉着一车手表的走私贩,居然还和我党扯上关系了,片头演的是国民党特务都缺手表,这是嘛意思呢?
而手表的声音在那么吵的码头还被人听到了,这是西游记呢?
军官让大家安静居然开枪,那种场面开枪只能更乱好不槽点太多,看完真是有种义愤填膺的赶脚,真好奇这样的电影怎么就上映了
在《三城记》这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就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觉得Duang叔的父母的故事拍出来会有人看?
确实2015年对于Duang叔的声誉来说基本上是毁灭性的一年。
儿子房祖名因吸毒被判刑,自己多年前一段浮夸的洗发水广告被挖出来编成神曲,“Duang”这个音节从此在所有说中文的人当中或带恶意或带戏谑地流传着。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三城记》几乎是选择了一个自杀式的题材。
实际上这部影片并不是主创罗启锐、张婉婷夫妇二人的一时兴起。
2003年,与Duang叔私交甚好的两人就曾将Duang叔父母的故事拍成纪录片《龙的深处——失落的拼图》。
创作的源头更是要追溯到1999年春节。
那时还叫陈志平的房道龙告诉Duang叔,Duang叔不但不是独生子,甚至还不姓陈。
当时Duang叔还觉得这会是个很有趣的故事所以叫上了罗张二人一同前往澳大利亚听房道龙说“古仔”,可能还能拍部电影出来。
原以为最多只会花他们三天时间,结果花了他们三年多。
纪录片上映之后,两人要将这个故事排成电影的念头更是延续到了去年。
甚至两人大受好评的电影《岁月神偷》的创作初衷也只是给《三城记》筹钱而已。
为什么对这个故事有着如此强烈的执念?
在《龙的深处》的幕后采访中他们说到,他们认为Duang叔父母的故事其实凝聚着中国那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战争、逃难、手足相残、妻离子散。
他们希望通过Duang叔父母的爱情故事作为一个切入点讲述那个年代中国经历过的磨难。
(当然Duang叔的名号也让人更容易走进电影院嘛。
)但如果从两人的创作动机来评价,《三城记》是失败的。
虽然影片的宣传中称《三城记》的还原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但是这百分之九十都是那个时代的细节而已,没有还原的百分之十恰恰是真正的主线剧情和他们最为平凡而真实的一面。
主创们还是没有控制住过于发散的冲动,也许是他们觉得原本的故事略显平淡,又或者是面对审核压力过大,导致影片最后偏离了他们最初想用一个家庭展现一段历史的初衷,变成了一部太过惊心动魄的传奇爱情剧。
而通过《龙的深处》与《三城记》的对比,还原这一对历史大潮中的普通人的真实经历,我们能看到一段并不精彩但更接地气的故事,也更能让我们真实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悲欢离合。
《三城记》为了避免一些政治上的争议,对房道龙的出身的描写省略和改编了很多。
实际上房道龙的家庭并不像影片描述的那么简单。
房道龙的父亲有一个好朋友,他就是:时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共产党认定的国民党战犯排名第六·蒋介石绝对亲信·顾·祝同。
通过这层关系房道龙在成年后便在顾祝同身边当勤务兵(也就是警卫员)。
但是这个差事并没干多久。
一天房道龙忘记佩枪里装有子弹,随手扣了下扳机结果啪地一声枪响了。
房道龙一个害怕枪就掉地上了(果然不是当兵的料。。
),枪是快扳机所以掉到地上自己继续转着圈开火。
估计顾祝同为了自己身家性命着想也不考虑什么哥们交情了就把房道龙开除回家了。
之后房道龙拉上七个小伙伴开始在南京和芜湖之间跑船做倒买倒卖的生意。
与《三城记》中他们是为了执行特务的任务被日本人抓住不同,当时只是小贩的他们是由于没有给这一带的日军贿赂,而被日军抓起来的。
日本人一个礼拜内两次拉他们去“陪斩”。
这时房道龙父亲又祭出大招——我上面有人。
通过一个与日军司令部有联系的亲戚,把房道龙和小伙伴们放了出来。
但是七个人只有五个人回来,那两个是“陪斩”之后活活被吓死的(而不是《三城记》中那样被日本人斩首的),房道龙本人也说自己当时也被吓得像是傻掉了一样。
捡了一条命的房道龙不得不再次麻烦顾祝同将军,这次顾祝同安排他在戴笠手下当特务(当然中间还是隔着很多层的),正式成为狂拽酷炫神秘感十足的民国版CIAKGBMI6——中统的一员。
这次他的工作异常之出色,成了一个特务小头目。
也随之招来了暗杀。
《三城记》显然因为和谐的原因,让房道龙和上司交恶从而成为国民党特务清党的对象。
但现实中的房道龙是因为工作出色(实际上就是剿匪太卖命),所以一直在躲避共军的追杀。
过程也不如影片中如此煽情和惊心动魄,实际上连惊心动魄的时间都没有。
第一次上楼梯被人一枪打中脚,另一次被人一枪打中后脑勺,但是命大子弹掀了一小块头皮就飞向远方了,只给房道龙的头壳上留下了一个小坑。
实际上经历了这两件让人大彻大悟感恩生命的事情之后,加上日军全面侵华,房道龙才回到家乡遇上自己的第一任妻子(《三城记》中将这两段刺杀全部和陈月荣联系在了一起)。
战争中父亲和姐姐都被日军炸死,1947年妻子去世,不久后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家破人亡的房道龙这才来到上海。
《三城记》里给房道龙安排了一个好朋友收买华,两人安安分分干着苦力的活在夹缝中求生存。
实际上房道龙虽然干的是苦力,却并不安分。
他当时是上海的黑帮“山东帮”的一员。
而陈月荣在上海也不像电影中那般一边做佣人一边还能唱唱周璇名曲的无产阶级文艺女。
《三城记》中房道龙在上海只能通过在街头贴寻人启事,日复一日地坐环城电车在人海茫茫中寻找陈月荣。
实际上当年陈月荣虽然确实干着佣人的工作,但是在上海底层社会也是如雷贯耳的人物,人称“三姐”。
是每天拿着根棍子走街串巷,进到店里马上有人让座有人斟茶的“大姐头”。
如《三城记》描述的那样,两人的初次相识是陈月荣在家乡为了生计而贩卖鸦片,被房道龙抓到,房道龙觉得她很可怜就放了她。
之后陈月荣在上海混出了一片天,房道龙也因此来上海投奔她。
两人的关系产生变化的节点看起来有些物质。
陈月荣是喜欢抽烟喝酒赌钱的好女孩。
有一天房道龙突然发现她身上的首饰都不见了,之后在她家发现了一叠当票,原来首饰都因为输钱了都拿去当掉了。
他就拿着当票自己花钱把东西都赎了回来交还给陈月荣(而不是电影中陈月荣为了救房道龙而当掉定情信物,房道龙之后又打劫当铺把东西都偷了回来)。
陈月荣从此改掉了喝酒赌钱抽烟的恶习,从此勤俭持家(Duang叔说自己童年中的妈妈会专门为他们父子留下一条内裤做其他内裤的补丁)。
原本陈月荣的母亲非常不喜欢房道龙,觉得自己女儿怎么能老和个古惑仔混在一起。
但是房道龙对陈月荣的母亲非常好,自己花钱给她们一家补贴家用。
陈月荣的母亲大受感动。
这种剧情基本每家每户都遇到过。
不久后三大战役让国民党政权变得岌岌可危。
害怕被共产党清算的房道龙便留下两个儿子逃往香港。
1951年陈月荣也将两个女儿留在了大陆,从澳门偷渡去香港,《三城记》中的这一段显得有些煽情得狗血。
实际上陈月荣并未被人丢下海,她确实在偷渡的船里憋得缺氧,同舱也有人被活活闷死,命大的她刚刚走出船舱就昏倒在了码头上。
在香港,两人的爱情才算真正开始。
他们的结合更像是同为天涯沦落人的依赖感。
当年因为从大陆逃往港台的人实在太多,很多在大陆呼风唤雨的国民党大官在香港过着落魄不已的生活。
房道龙说他看到国民党的将军在香港街头用报纸做碗向人讨饭,很多人都自杀了(《三城记》中改成房道龙的旧部,也许是考虑到台湾观众的感情)。
房道龙经人介绍到香港的美国大使馆当厨师。
工作几年后,大使被调往澳大利亚。
如果不跟着大使一同去澳大利亚,离开大使馆的夫妇俩很有可能在人口爆炸的香港找不到活路。
为了生计夫妇俩不得不再次做出离开孩子的决定,将年幼的Duang叔寄养在于占元的戏剧学校中十年之久,跟随大使到堪培拉。
当然这也和Duang叔的个人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当年他觉得唱戏不用做功课很开心,签约时根本不知道十年是什么概念,只是觉得三年感觉很短的样子,所以主动要求签十年。
十年间没有见过父母一面,没有离开过戏剧学校一步。
多年后他形容离开戏剧学校就像“出狱一般”。
而在Duang叔人生开始走向腾飞的这十年,房道龙的两个孩子在大陆正在经历他们人生中最为苦难的十年,他们在文革中因为父亲的原因受到冲击。
在文革后,房道龙终于有机会回到大陆寻子,并用Duang叔公司的资金资助两个孩子。
陈月荣晚年将二女儿接到澳大利亚一起生活,大女儿则选择留在老家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也许是因为自己儿时的经历,Duang叔在年轻时并不觉得家庭是如何重要的事情。
他也像房道龙一样,把妻子儿子放在美国,自己发展事业(期间也干出了“小龙女”这样的事情)。
《龙的深处》拍摄完成后,Duang叔从来没有看完过这部电影。
他说自己母亲陈月荣从来没有看完过自己拍的任何一部电影,因为她看到自己儿子在电影里又是撞玻璃又是爬公车,又是从楼上摔下来又是被群殴的,非常心痛,一看就哭,不管Duang叔如何安慰她“这些是假的啦”都没有用。
而自己看到父母的亲身经历以后,才真正感受到母亲当年看不下自己电影的那种心情。
这部电影上映后,Duang叔开始计划在安徽买下大宅子让自己整个家族一同生活在一起。
但是这些宅子保护情况太差,Duang叔开始了漫长的修复工程。
但没有等到这些宅子修复完成房道龙和陈月荣就去世了。
Duang叔前两年将其中几套宅子捐到新加坡,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这些都已经是后话了。
客观来说,《三城记》拍得诚意十足。
除了晋绥军这个帮穿得过大以外,绝大多数细节都能在《龙的深处》中找到出处。
《龙的深处》中历史纪录片中当街处决的场景。
张婉婷说这是让她最为震撼的镜头。
当年为了《龙的深处》他们去世界各地寻找中国近代纪录片,其中也找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但是大陆的审查机构往往因为觉得这些镜头太过血腥而早早就剪掉丢弃了。。
为了拍出抗战时期上海的真实感,剧组专门找到上海的老弄堂作为外景。
有一幕航拍更是找到上海正在拆迁的地方。
演员表演方面,各位演员也演得十分卖命。
汤唯亲自上阵还原了陈月荣女儿所说的当年妈妈挑着她们回家的场景。
刘青云为了这部电影专门学了拉二胡。
井柏然那一摔也是剧组原本没有安排的。
井柏然摔完以后没有出戏,爬起来继续演完这一幕。
实际上这一摔非常合理,因为雨天过后这些朽掉的木板前面那个人踩断了,后面那个人绝对是被坑死的。。
本人亲自试过。。
完全控制不住。
但影片为了迎合文艺电影的需求,为了在严格的审核环境中求得生存,对这两个人的经历做了太大的改动,加入了过多浪漫色彩过浓的桥段,反而失掉了《龙的深处》中那种震撼和感动。
房道龙和陈月荣的故事实际上并不像电影里面那样传奇,甚至连纯情的程度都要打个折扣。
但是他们和他们身边的人几乎经历了那个历史时期的中国人能经历的一切。
日本人的屠杀,国共之间的殊死争斗,难民潮,旧上海的底层,香港的底层,大陆的文革,骨肉分离,骨肉重聚,中国人经历的太多了,流的血真的太多了。
可惜,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三城记》没有办法安安静静又充满勇气地将这一切展现出来,也没有办法得到人们安安静静的感受。
好在还有这部《龙的深处》,好在房道龙在银幕上留下永恒的回忆。
也许过上很多年,《三城记》能够重拍,也许到那时,人们能真的通过电影反思这个民族曾经经历过的一切。
整部电影感觉还是很拖沓的,为了展现当时的社会背景,本来是奔着刘青云看的这部片子,看完后感觉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汤唯饰演的月荣,在那个灰色调的时代里,汤唯的敢爱敢恨,尤其是与房道龙从相识到私相授予,是整个故事片最美好的时间,最美的爱情,汤唯与房道龙喝酒流露出来的豪气与合奏时依偎在房道龙身旁的小鸟依人。
充分体现出林月荣大家闺秀在那个时代,为了生存所做的改变与挣扎。
原谅我的标题篡改了张爱玲的名句,但是看《三城记》时,这句话就一直在我脑子里蹦跶,挥之不去。
和平年代长大的孩子,无论看过多少电影,听过多少故事,都无法真正体验战争年代的残酷。
生命在那时候那么轻,也难怪爱情会千疮百孔。
看完电影,我恶趣味的想,这部电影还是严重地美化了故事里的主人公,虽然那种对爱的坚守,穿越火线和海峡的力量仍会给人一点感动。
原谅我在看一些美化片中主人公爱情的桥段时,仍会感到一丝不适。
比如汤唯和刘青云在多年重逢后,穿着当铺偷来的华服,上到豪华酒店对面的天台,就着烛台的微光喝着红酒,跳着舞说着绵绵情话,庆祝新年。
这画面太不真实,尤其影片的前面烘托了半天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无常和亲人的离散。
在人设有点虚浮站不住脚,节奏有点跳跃着上不着下时,支撑我看完整个电影,演员真是功不可没。
刘青云从来不会令人失望(当然,我会忘记自己看过大魔术师这部影片的事实),《三城记》里,他这个大老粗真是可爱又痴情,对前妻好,对现任更好。
他这个国民党编外特工,和精英没有半毛钱关系,暗杀、逃亡和死里逃生里又穿插着几幕喜剧化的场景,在你刚刚觉得松口气可以笑一笑时,刘青云来一段关于死人的细致入微的剥白又让人寒毛直竖。
汤唯的气质还真是最合适这个年代,哪怕穿得大棉袄,头发简单地一束,仍是万种风情,吸引了一波男人的目光。
如果她略施粉黛,旗袍上身,那就更不得了,导演就安排了一段土豪垂涎美色,抢亲被她崩掉的戏码,这真是朵带刺的玫瑰。
秦海璐反倒在电影里显得不功不过,但又无比贴合这个角色,一边劝汤唯不要死守一个不靠谱的男人,另一边自己却因爱人死去而孤独终老。
最后一个略显莫名其妙的角色是那个救了刘青云,之后一直认他为老大,跟着到处跑的小货郎,真是一点都看不出来是井柏然演的,幸好我认真看了片头的演员表,两厢联想了一下才对上号,这个演员还真是令人意外。
最后,无论电影里的爱情渲染得多感人,片中的徽州、上海场景多精致,都无法绕过男女主人公抛弃自己孩子这段事实,这里导演处理得还算不错。
汤唯在决定偷渡去香港,踏上火车之前,给两个女儿一人五毛钱,并交代孩子们:“钱花完了,妈妈就回来了。
”然后她上了永别的列车,孩子们则完全没有离别的伤感,还沉浸在五毛钱的喜悦中,多么残忍的真实。
看了一个电影叫三城记,演员演技什么的就不提了。
挺喜欢这个故事,据说是真事儿。
国破山河在,乱世的亲情友情爱情,无非就是男人活一个义字,女人活一个情字,无情无义的就是阴阳人烂屁股,哈哈哈,听着是俗了点儿。
真假对错的,选择吧。
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话不错,一直向前看需要多勇敢,人要能坦坦荡荡的去坚信会得到幸福那也算是种魄力。
讽刺的是,往往人起初可以轻易攥在手里的到最后却怎么抓都抓不到。
大抵人一辈子经历的越多,最后会想珍惜的东西也会越简单,是吧。
#没事,死不了。
愿你的笑容一直那样
文/梦里诗书 三座城间战火纷飞,乱世浮萍的爱恋,本已《三城记》会是犹如《乱世佳人》般的典藏,但电影无论是从组织能力还是剧情架构上皆若同一盘散沙,难以入戏空洞的情感渲染,为人的只是冗长与难耐,辗转三城的奔走,不过仅只是一场徒劳的爱。
据闻这是一部根据成龙父母经历改编的电影,就蓝本言这确是一个赋有传奇色彩,呈现战火中命运与爱情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在经过回炉加工变成电影之后,却变的如同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一部呈现爱情的电影而言,《三城记》对于爱情的把控是全然失衡的,生硬凌乱的叙事,不曾有何般真正能动情以细腻之处,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悲欢离合,并未有能得见于小的动容,人物塑造欠缺须有的奠基,仅只是按部就班,如同完成作业般的生硬讲出了三段式的分分合合,这种几近无差别的分合使得电影主线的塑造欠缺了波澜。
刘青云与汤唯及一众配角的选角,同样并没有人给演技上的惊艳,所有的人仿若都是从它作的戏中走入了《三城记》,刘青云的配音无疑是此剧最大的问题,而汤唯更仿若是一个被定了型的演员,不论是台词还是演技都还是那个透着一成不变的文青女,汤唯是需要被定型的演员,她的美感是需要与电影特定人物结合的,而不是一个能胜任所有角色的万能贴,至于秦海璐与井柏然的辅线更是不尽如人意的。
战争的苦难并没能成为其中的引索,而只是一味的为了呈现战争苦难的苦难,《三城记》里例如背景音乐很多元素都是与内容断层的,战争的悲剧色彩对于剧情主线的推进更近乎毫无关联,这样未尝与内容相结合的呈现,虽令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苦难,但却并无法真正融入其中,就仿若在一场电影中看了令一个小故事般,而音乐与镜头更只能感受到剧组的自嗨,在一个苍白的故事之下,再好的镜头质感和音乐都无法挽回剧作的败笔。
用文艺沉闷的手法去拍一部本跌宕起伏的爱恋,当战争的苦难中呈现爱情,却又被剥离了战争,碎片化的三城之爱,何以不会是徒劳无力?
讲起张婉婷和罗启锐,记忆还是停留在那年的「玻璃之城」。
港生去法国前送给韻文一只自己亲手做的石膏手。
他说 我的生命线、愛情线、事业线都是由你的名字组成的。
有意思的是,在这部电影里,陈月荣和房道龙所生的孩子也叫「港生」。
只不过,这次把故事放在了动荡不安的抗日时期,但是无处不流淌着张婉婷温暖的细腻情怀。
记得电影里有一段是这样的,月荣第一次去阿龙家吃饭。
月荣的酒量非常好。
阿龙问月荣是什么时候学会喝酒的。
她抿着嘴:「我是遗腹子,出生前大家都觉得我是男孩,就连名字都取好了,月荣,是男孩子的名字。
可是没想到我生下来却是个女孩,家里人也就一直把我当作男孩来养,喝酒打小就会。
别人都说我是女生男命,我的命不好,命硬。
」他看着她,一丝醉意也没有:「不要去听别人说什么,你的命运,你自己说了算。
」自从那顿饭之后,他们两人的故事便开始了。
她是甜蜜但却有韧劲的冰糖云片糕,他是柔情似水的上海先生。
张婉婷在见面会上提起了拍这部电影的初衷:「现在的人,谈起爱情都要先看身份和条件。
他有没有钱,有没有稳定的工作,有没有房子。
慢慢忘记了该怎样去爱一个人。
」
见面会的时候还有一段很有意思,有人问到汤唯:「你怎么看那位默默为你做旗袍的周师傅?
他也不错阿,在阿龙不找你的时候一直守护在你身边。
」刘青云当即就抢白:「我不是不找,是找不到!
」是啊,他不是不找,而是找不到。
去了上海之后,他每天搭乘不同线路的电车,就是希望可以遇见她。
像是某个痴情的中学生,每天痴痴的重复做着同一件事。
心里有颗小宇宙,在这个昏暗的世界发出微弱的亮光。
是啊 一辈子只爱一个人并不难,但是首先,你要运气很好、你要能找到她。
One more thing…故事的最後 在车站苦等了三年阿华的肖玲,终于幡然醒悟。
黯然离开了上海,南下到了香港。
她还是和从前一样伶牙俐齿的和菜摊的小贩砍价。
「老板,这个鸡蛋怎么卖?
」「一毛钱两个。
」「四个。
」她恍然若失的拿起一枚鸡蛋,思绪却早已经回到了若干年前解放前期的上海。
她和那个执着把钟表定义为「历史」的阿华在街边和摊贩还价。
那个时候 一个古董钟只能换四个鸡蛋,但他们却开心得不得了。
回忆像一个说书人,悄悄的说着那些别人不懂的秘密。
他就站在回忆的风口,全世界都是他的味道。
嗯,还是喜欢看小众的文艺片,“三城记”,评分并不高,以战乱时期的爱情、亲情为主线的题材,是关于成龙父母的爱情故事,在我看来就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乱世浮沉爱弥坚.故事简单,其实我看完最大的感悟是那时代的爱情都可以这么执着而坚贞,而现在谁都不敢说自己拥有的是爱情,好象只是相互斟酌考量后的差不多而已吧……
较好的从国军残兵的角度反映了当年的历史,从电影角度说这个电影比较失败,剧本没有什么张力,大概故事本身没有太大的戏剧冲突,没有坏人,只有主角几个人,但是这样的剧情能上映就是一个奇迹了,在TG的面前用成龙老爸一个杀了好几个地下党的军统行动组特务的故事来做电影,能广电总局审批过,奇迹!
电影本身我就不分析了,其实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爷爷奶奶这代人在民国末年的生活状态,现在看上去他们都和和美美养了一大家子叔叔伯伯姑姑阿姨舅舅之类的,也许我们能在大小屏幕和纸片上看到的就是解放后文革、土改、反右、三年自然灾害之类,以我们父母视角来看待的TG解放后历史,而抗日、内战基本都被一边倒的宣传成TG万岁,蒋国军混蛋加笨蛋的类型,要么就是南京大屠杀那种惨绝人寰的人类悲剧,要么就是黄河大决堤饿死数百万人吃人的惨剧,过于震撼,已经让我们忽视了当年最主流的老百姓过的日子。
而当年实际的故事都被忽视了,这个剧倒是很好的还原了一个三教九流的爷爷辈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这个剧值得一看,虽然有些乏味。
但是从成龙的爹妈这号人物的人性来说:我鄙视!
至少是不喜欢,对于男的来说可能要养家糊口,而且他是军统特务,杀过TG,留在大陆只有死路与一条,但是对成龙老妈来说:抛弃两个包办婚姻的女儿决绝的奔向新世界新自由,对我个人来说不可接受。
我认识一个老太,年轻在上海时是一枝花,家境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是也很优越,老公是开小工厂的,也加入了党国,老太年轻时经常自己拿着可乐一个人看英文电影,自己下下馆子吃点喝点。
但是49年时家境急转直下,工厂被剥了,家里2个小孩,3个弟弟妹妹靠她一个人养,因为她老公带着金条去了香港。
过了两年,他老公在香港凭借一身出色的技工本领又另起炉灶小有气候,要让留守上海的老婆去香港,当时这个还风姿绰约的老太就说了一个理由拒绝了“我还有这么多孩子和弟妹,你能保证带他们过去吗?
难道让他们一辈子在这里受苦我们不管吗?
”,结果是他老公为了她又只身回了大陆,后面大家应该也能想到收财产,收房子,收工厂,反右,文革批斗,抄家,坐牢什么的该上的都上了,到今时今日他们从20多岁有两套别墅住成了一室户连马桶都没有小破房子,老太的老伴也没了好多年,从当年喝着可乐看英文电影变成了在家里收破烂给第四代买小金锁。
老太无怨无悔,就那么一句话”难道我要在香港想着他们吃苦,他们拿什么生活”。
对比之下,成龙的父母是怎样的,大家评判,是我我绝对做不出抛弃亲子一个人跑到外面逍遥快活的事儿,那个时候确实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未来会有这样那样的风险,也许跑出去了,你或者你(新的)子女后代有这样那样的成就(成龙啊,不是他广电总局也不会给面子过审),但是请记住:留在大陆和孩子在一起,至少他们活着还是死了你是知道的。
这个老太是我奶奶。
《三城記》中劉青雲和湯唯的角色為何沒有火花?
而成龍大哥是否需要以一種特殊且虛構的方式出現,而不是單純的缺席?
之前三年六月的評述鏈接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以及相關“電影人”評述豆列(應該需要登錄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還有香港電影魔鬼辭典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電腦頁面 可點擊“香港電影魔鬼辭典”各條目開頭的“李翼的廣播”鏈接 進入比較“人性化”的排版:(2015年的《三城記》,涉及安徽上海香港,只是通片看下來,對於三個城市的印象有點模糊,一來在當時的戰亂時代,三地的差別應該不是太大,特別是對於在底層打拼過活兒的人而言,二來就算各有特色,應該也不宜在片中過於“張揚”,或突出……不過既然以城市加量詞來命名,卻只展現出一種同質的“虛無”來,再怎麼也是說不過去的。
感覺還是要有三地的對比,比如對於一件物事的不同叫法,或者於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呈現,看法,以及風俗習慣……這樣子就算只是用普通話說出來,出自一個走南闖北的人物之口,也會呈現出不可抹殺的特色來。
《三城記》裏有著諸多張婉婷,羅啟銳之前合作電影的元素和影子,甚至可說是集大成,不過與此同時,很多方面又有不同。
移民式的背井離鄉,“求同存異”的黨派及立場紛爭,還有看起來可能並不登對,卻極有火花的男女感情……但《三城記》在上述這些方面,跟張羅兩位以往的處理,或者說面對的問題,又是不同的,首先這片裏更多是在不得已,無方向的逃難,而不是事先有一定程度規劃的移民;至於所謂的黨派和立場紛爭,在《三》當然是被盡可能的模糊掉,這一點比起《宋家皇朝》來還要更嚴重。
而且,如果之前沒有看過同樣由張婉婷執導的2003紀錄片《龍的深處:失落的拼圖》,估計都不太清楚片中劉青雲飾演的房道龍,到底得罪的是哪路人馬?
……不過反正和日本人勢不兩立,總不會有錯。
然後當然就剩下重中之重的男女感情,劉青雲和湯唯的角色,當然看起來也是很不登對的,不管是在閃回,還是線性故事裏,歌聲或對白中,甚至無論是在開頭,或者結尾處……都沒有什麼火花,始終難以登對。
可能有人會說,這其實是中國香港藝人和內地演員合作時的老問題了,總是不搭調,難以有火花,而不像《秋天的童話》,中國臺灣片名為《流氓大亨》中的周潤發和鐘楚紅,《八兩金》裏的洪金寶和張艾嘉……當然《秋》中的周潤發,和他之後在《英雄本色》《賭神》《縱橫四海》等片中的銀幕形象,都有截然不同的設定,比較粗魯,不拘小節,《八兩金》中的洪金寶,幾乎也是類似的設定,而《三城記》裏劉青雲的角色,雖然在粗魯方面,可說是一脈相承的,卻唯獨沒有前兩個角色的另一大特質,那就是幽默感,至少是自認為是有幽默感。
我個人一直認為發哥就算是有幽默感,肯定也跟他自認為有的程度,有著不小的落差。
而洪金寶大哥的幽默感還是線上的,雖然更多是通過體態和動作展現,區別也只是在動作的幅度大小,而一般不是靠耍嘴皮子。
至於劉青雲老師,雖然他也參與演出過一些喜劇,但顯然不容易有特別出彩的發揮,而且他也不是自認為有良好幽默感的那一款,於是在《三》中他就真的只剩下粗魯這一特質,而欠缺了本該有的幽默,這麼一來,別說湯唯的角色難以跟他有火花,想來就算是觀眾,應該也很難對這個角色有太多的認同……畢竟大家都不是成龍本龍,很難像他在剛才提及的那部紀錄片《龍的深處》裏,倒坐在一旁的椅子裏,用一種仰視和好奇的表情與心態,聽他的老豆講那過去的“三城”往事……而湯唯老師,雖然她一出道,就有和中國香港資深男演員合作的深刻經驗,但至少在我看來,在那片裏她更多是一種類似戲中戲的表演情境,很長時間裏是需要演另一個人,同時竭力的掩藏,和隱忍自己,直到最後“忍無可忍”。
但《三》,以及她在大多數電影裏,並沒有這種“戲中戲”的前提設置,而且陳月榮這個角色,雖然認得字,能讀三國水滸,可畢竟算不上才女,很難想像剛轟炸完,她就做出冒著生命危險去看電影,這樣的“驚人”之舉……於是這人設本身就比較尷尬,或者說含糊,也談不上有多少真性情,跟房道龍之間的感情也是,沒什麼波折,平淡如水,既不可信,更不可愛。
而且就算是《秋》《八》中的男女主角,中間總是有“第三者”的,最後還不是大團圓結局,有時甚至連小團圓都稱不上。
反觀《三》,黃覺的角色,只能說是無傷大雅的“單相思”罷了,對於房陳兩位的愛情史詩,壓根就產生不了任何的威脅,更別說井柏然和秦海璐這一對配角,對於男女主角也起不到多少烘托的作用,只是更像是《太平輪》裏的群戲設置,甚至還會聯想起《失孤》來。
至於井柏然角色最後的結局,與其說是為了昇華悲劇氛圍,還不如說是起到明確黨派立場的功用,完全不能和《七小福》裏最後林正英的配角悲劇設置相提並論,當然那個師弟的瘋魔角色,也容易聯想起同樣由羅啟銳執導的兩集《霸王別姬》來。
我個人對於湯唯老師的銀幕印象,除了更擅長演出“戲中戲”之外,就是語言能力太過利索。
這在平時當然是一項很好的天賦,能夠在中英韓文,包括廣東話之間自由切換,無縫銜接,特別是在出席頒獎典禮等場合,更是能讓自己優雅的出盡風頭。
但另一方面,對於演員本身來說,我覺得語言天賦越強,有時候倒是會起反作用。
因為電影常常是講究“弦外之音”的,這不單關乎吐字的方法,是氣聲,還是字正腔圓,是脫口而出,還是欲言又止……當一個人語言天賦特別強,能在多種語言中間靈活切換時,TA就很難做到抑揚頓挫,欲言又止,比如湯唯在《三》裏的好幾場戲,特別是在墳前的一段,吐字和情緒就有點太過順暢和輕飄,難以表現出一種該有的凝(滯沉重)來……當然這樣的對白問題,應該也存在於她和劉青雲的感情戲份中,而不管她在現場是說普通話,或者廣東話,區別應該都不大。
這樣的欠缺火花,之前在張羅電影裏其實也出現過,最典型的倒不是在《北京樂與路》中的耿樂舒淇和吳彥祖身上,更發生在《玻璃之城》裏的黎明和舒淇身上,那是個所謂兩代人雙線發展的故事,相比較兒女一輩的吳彥祖和楊張新悅(原名張燊悅),黎明和舒淇所演的上一代人之間感覺更沒有火花,似乎很快會翻篇,被遺忘。
而究其原因,應該很難只是用演員的地域特色來解釋,而是黎明的角色一來並不粗魯,當然在此片中,也難以稱得上儒雅,另一方面也不幽默,更不灑脫,片中有一段表現他連續說粗口的戲份,不管他張合著嘴,外加賣力的手勢,試圖表現一種“黃霑”式的放蕩不羈,都是沒什麼說服力的,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這個角色的尷尬,或者說無趣,倒是和《三》中湯唯的角色,有的一拼!
如果說羅啟銳的《歲月神偷》是從小一輩的視角和口吻,來講述兩代人的故事的話,那張婉婷的《玻璃之城》中就有著迎面而來,不言而喻的脫節,儘管那可能是主觀故意的,用一個特殊的年份……但出來的效果,卻只是脫節這麼簡單。
最後再回到《三城記》,《玻》如果是脫節的話,那《三》就是缺席,老實說,不管幕前幕後,成龍大哥反倒是最大的“主角”,只是他不可能像在《七小福》中以某種方式亮相,畢竟這也不是講述家族史的紀錄片。
但這種缺席,無論如何也是造成欣賞障礙的,畢竟在那個戰火歲月裏,像他父母這樣的生死離合遭遇,並不算罕見,同時因為是改編自真人真事,於是不能做太多的戲劇性加工,從而讓愛情本身都變得太過“正常”,和寡淡……那應該如何改變這個“先天”的困境呢?
至少在我看來,不管怎麼樣,也得讓成龍大哥在片中有“存在感”,當然不是說以嬰兒,或者是以講述者的身份來亮相,而是可以安排一個少年的角色,先後出現在他父母的身旁,當然他不是成龍小時候,因為年齡和時間都不對,但他不妨看作是他的某種“替身”,身上有很多元素都是對應的,不是成龍,勝似成龍,始終在男女主角身旁,刷著自己的“存在感”,當然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虛構的少年角色最後肯定是要離開這個世界的,當然不管怎麼說,他肯定會比井柏然的角色更適合這個《三城記》的家族故事。
李翼。
节奏十分特别混乱,最大败笔是第一部分男女主情感铺垫太少。摄影倒是挺用心的,有几场戏摄影特别美。另,汤唯演的让人分分钟出戏,跟萧红的神态有区别吗?
这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讲的很认真,可能是大众的审美疲劳使得爱情片少了市场,现在能认认真真讲个爱情故事的电影已经很少了,其中还总会掺杂一些假借爱情之名的无脑闹剧让人不忍直视。而这部片子无论从剧本、演员、摄像上都是很不错的作品,有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感。
把握不好分寸火候,甜的太腻,苦的又太涩
编剧真的很烂。纯粹是冲着汤唯刘青云的卖力演出给两星。但是,好演员也救不了烂剧本。
汤唯仍然在演着萧红,一副天然清高,一点不像安徽农家女,一念台词便出戏,出彩的反而是秦海璐。刘青云演了个不讨人喜欢的好男人,井柏然其实还好,只是试映会来了一帮他的女粉丝,实在太吵所以我讨厌井柏然。
汤唯演谁都是一个套路
生逢乱世,那一点真情就变得尤为可贵。
刘青云太文艺,却要演个没文化的老粗;汤唯很粗放,却要演个知书达理,做事却离经叛道的角色,你觉得这电影还能看吗?反正我睡着了2次,不如剪片花看看。
是部很苦情的戏 但是没有流泪 全篇奇怪的气氛 四星有两星送给陈港生传奇的父亲
成龙父母的真实改编,显得不够精彩,既是局限,也是让影片中巧合的部分合理。儿女情长太流水,汤唯在搭档廖凡之后,又来一个大叔,糙汉子刘青云还是有点意思⋯⋯不过更喜欢秦海璐和井柏然的姐弟恋。
房仕龙啊
成龙父母的爱情故事……
影片取材自真实故事。演技没话说。
和许鞍华一样,张婉婷也是我一部电影都不会错过的导演,巧合的是,二位今年的作品主演都选了汤唯
额……看到最后才发现讲的是成龙他爹的故事……😓
裹脚布。
不痛不痒,所以败了。
颠沛流离的风云乱世,舍割不断的爱情故事。
观影全程还蛮无聊的
陈港生是彩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