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 室内剧光打电话也能拍得那么让人不困实在难得除了结局,比如平和之外,之前的内容,我都非常满意。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这种独角戏的电影,或得说佩服吧,以前的《活埋》,是我认为最强的一部只有一个演员的电影。
这部,并非只有一个演员,但主角占了98%的戏份,其它几分最多不超过2%的时间,剩下的就是声音后台演员了,这有多少个演员,我就不清楚了。
意料之中的反转,只是我也并
【罪人】真滴低成本电影哇 一间屋子一个主演一台电话全程是男主不断接听、拨打、保持通话的画面靠通话的对白和人物情绪来不断推进的故事所有发生的主体故事都得靠观众自己脑补单一有限的画面结构很像【活埋】和【恐怖直播】但个人觉得没有【活埋】第一视角的代入感强就营造悬疑和紧张的氛围也没有【恐怖直播】好本片而言先入为主的保持通话的悬疑故事开始让我觉得结构情节好像【致命呼叫】但是过程中求救电话的bug太多 没想到这些bug 在故事的不断推进中也暗示了真凶的多重反转“罪人拯救了罪人,最后被罪人所拯救”
《罪人》是一部充满了悬念,情节千回百转的影片。
阿四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警察,在调查犯罪过程中,阿四持枪射杀了一个十九岁的毒贩。
阿四并没有正当的理由杀死毒贩,他只是单纯受不了这些人的胡作非为。
面对即将到来的庭审阿四并不担心,因为同事阿希愿意为他作伪供,声称阿四出于正当防卫才杀的人。
但是在庭审之前,阿四被暂时解除了职务,被安排到了市报警中心做话务员,电影就是从一只耳朵开始的。
阿四接的第一个电话是一个瘾君子打来的,声称有人要杀他。
第二个电话是自己的手机,一个女记者要就阿四杀死毒贩的事情采访他,阿四说去你大爷的。
第三个是一个被妓女抢劫了的嫖客。
第四个电话是一个叫伊本的女性,她开口就说嗨宝贝。
阿四问她你需要帮助吗?
伊本说,别害怕宝贝。
阿四问她,大姐你喝大了吗?
伊本说没有。
阿四问道你到底要怎样?
伊本说一定要说吗?
阿四说是呀。
伊本说那算了。
阿四说你要不说我挂了。
伊本说,妈妈出去兜个风,好吗,宝贝。
出于直觉,阿四觉得事情有蹊跷,就问伊本,你是不是有情况?
伊本说,不方便。
经过隐秘的问答,阿四判断出来伊本被人绑架了,现在正在一辆货车上,并顺着高速公路行驶。
阿四迅速联系了调度中心,并且准确的说出了被绑架人的方位,但是没有车牌号。
调度中心说,没车牌号无所谓,最起码你得告诉我车辆的特征吧。
阿四说没问题。
可是联系到伊本时,伊本却说宝贝我要挂了。
阿四说,你别着急,你那辆车是什么颜色。
伊本说,白色。
然后挂断了电话。
着急的阿四又联系上了出警的巡逻车,并且告诉了巡警车的颜色和所在路段。
巡逻车也准确的在路段上拦截到了白色货车,却发现拦截错了。
调度中心把结果反馈给阿四,并且告诉阿四,高速公路上车太多了,你得告诉我们车牌号。
阿四有点儿无奈,他通过伊本打来的手机号,查到了伊本家的座机,随即拨通了电话。
但是让阿四没想到的是,接电话的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名叫玛蒂。
玛蒂在电话里告诉阿四,她现在和弟弟两个人在家,她的爸爸叫米格尔,和她妈妈离婚了。
阿四说你真是个乖孩子,你爸爸电话是多少。
玛蒂说是50850204。
阿四通过玛蒂说的电话找到了车牌号,心情舒畅之余,问玛蒂,你家出什么事儿了吗?
玛蒂哭着说,我爸爸和我妈妈干了一架,我爸爸拿着刀把我妈妈带走了。
阿四安慰玛蒂,孩子别害怕,我会派人到你家里去的,放心吧。
我会找到你的妈妈,让她回去照顾你和你的弟弟。
阿四把车牌号报到调度中心,就准备下班了。
可是下班之前,他还有一件事情惦记在心,就是希望有警察能抓紧去玛蒂的家里。
但是阿四的所在的辖区管不到玛蒂那里,所以阿四找到玛蒂那个辖区的朋友,让他们去玛蒂家看看。
朋友说,你都要下班了,这不是你的事儿,就别管了。
赶紧收拾收拾下班,明天就出庭了。
阿四有点儿沮丧,就说,好吧。
准备下班的阿四,决定在下班之前给伊本在打个电话,可是电话关机了。
阿四又联系了调度中心,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阿四,车还没找到。
阿四思来想去,决定给绑架者米格尔打个电话。
电话打通了,可是米格尔并不想跟阿四沟通,说了两句就把电话挂了。
再打过去,米格尔给竟然拒接了。
阿四找了一个朋友,让他帮忙去米格尔的家里看看,然后又给玛蒂打了一个电话。
电话通了之后阿四的得知,警察已经到了玛蒂家里,并且发现玛蒂的弟弟奥利佛已经被开膛破肚。
愤怒之余,阿四又给米格尔打了一个电话,没想到米格尔的竟然接了。
阿四告诉米格尔,他已经知道了奥利佛的死讯,并且劝他抓紧停车,别再做傻事了。
米格尔说你懂个锤子,说着又把电话挂了。
阿四内心的小宇宙急转,大脑不停的思索这解决办法。
这时候一个电话打进来了,告诉阿四,自己骑自行车摔倒了,让阿四给她叫救护车。
阿四说去你奶奶的吧。
阿四挂上电话,这时候伊本的电话打进来了。
阿四告诉伊本千万别慌,看看车上有什么工具没。
伊本哭哭啼啼的找到了一箱砖。
阿四说,拿一块砖,等米格尔停车,只要他停车,就冲他脑袋上使劲儿来一下。
伊本说,我不敢。
阿四说,伊本别紧张,你平常最喜欢干什么。
伊本说,我平常喜欢带着玛蒂和奥利佛出去散步,这时候我内心就会非常平静,我周围是蓝色水流,我喜欢这个世界。
正当他们聊得正欢的时候,伊本告诉阿四,车停了。
阿四说,正好,你要冷静,把手机放好,准备好砖头,等他开门给他脑袋来一下,手机放好了吗?
伊本哭着告诉阿四,奥利佛不哭了,现在好了,我帮他解决了。
伊本愣住了,就问伊本,你说啥呢?
伊本说,奥利佛太痛苦了,不停地哭,因为他肚子里有蛇,我帮他把蛇拿出了。
蛇拿出来之后,奥利佛就不哭了。
阿四这回听明白了,捂着脸问道,奥利佛是你杀的?
可是伊本还没有来的及回答,阿四在电话里就听到了米格尔打开车门的声音…… 电影的场景设置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之内,整体的色调灰暗凝重,仿佛逃不出去的囚牢。
这正映射了主人公的内心,他杀了一个十九岁的孩子,虽然那个孩子有罪。
这时候的主人公坚信自己是正义的,并为了脱罪还找好了作伪证的人。
但社会大众并不这么想,但阿四觉得自己只要坚持了正义,社会媒体的看法并不重要。
所以,当瘾君子和嫖客打电话进来时,阿四并不热情,还告诉出警的同事,慢点去,让他受点儿煎熬。
但是面对即将受到侵害的女性和儿童,阿四心中正义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纵然一个人走进黑暗也在所不惜。
这时候,主人公的场景,从众人的房间,走到了一个空无一人的房间。
这说明阿四在背离秩序。
而当阿四得知奥利佛身死的时候,他甚至关上了房间的百叶窗,遮挡住了光明,使自己处身于黑暗中。
这一处说明,阿四为了自己的正义,宁愿陷入黑暗。
而当阿四得知奥利佛的死亡,正是自己正义的一方杀死的时候,阿四一个人在黑暗中彷徨无措。
最后,阿四还是走出了黑暗的房间,进入到了明亮的房间。
而让阿四走出黑暗的,还是伊本的电话。
电影明面上看,是阿四在拯救伊本,其实是伊本在拯救阿四。
电影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阿四经过这件事情之后,自己得到了洗礼,对于善恶的判断,也变得更加清晰。
所以,阿四拿着电话推开了房间的门。
一个人、一部电话、两个房间,只靠来往的通话即推动了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从一开始认定的一家人中的妻子被丈夫绑架、儿子被丈夫杀害,到后来的原来妻子是精神病、儿子是被妈妈杀害的!
一切推动得顺理顺章,毫无突兀,但也因如此缺少了悬疑电影别人震撼的“我去,原来是这样”的反转感觉,结构算是较为少见的清新,但作为悬疑电影差点意思!
而作为电影副剧情的警察杀人案件,也随着案件的推动,警察自己将真相在同事面前,全盘推出,完成了自我的心理救赎!
一部精彩的密室独角戏!
自信地去够拯救他人的未来,到头来反质疑了自己的过去,唏嘘!
直觉是个好东西,片头主人公就根据自己的直觉简单利落的处理了几起报案,他一直相信自己做过的一切皆因“正义”使然。
但是直觉这东西用多了总是会出现纰漏。
最让人郁闷的是错误往往都会出现在那些至关重要的事件点上,主人公因自信直觉而杀人,冲动害人猫,让人追悔莫及。
电话事件的不断反转让主人公对自己的判断从自信到质疑再到最后的崩塌,很棒的故事。
演技真好。
《Den Skyldige》靠直觉的不一定正确,要救赎的不总是别人。
本来是想昨天看的,奈何资源下载太慢只好先看《活埋》,巧合的是两部片子竟如此高度相似,画面近乎全为男性主演的独角戏,剧情无一不是来回切换的电话音,可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部片的空间少了些压抑窒息,多了些微妙玄机。
微妙在于电影的空间设置。
前半段进行在光线充足的公开办公区,后半段挪置于黑暗隐秘的私人办公室。
从开始信誓旦旦确认凶手果断出击,到后来步步深入解开谜团犹豫不已。
是他的直觉让他拯救了电话那端的“被绑”女子,也是他的直觉将一切变得复杂糟糕混乱不已。
玄机在于罪人的意指暗示。
明早,他就要和已经串好供词的同事出庭,推翻对自己的渎职诉讼;今晚,他险些再一次因为直觉而酿成大错,坐实了自己的极端自信。
丈夫绑架妻子,前科犯人扼杀婴儿,在电话里也按耐不住就地宣判枪决;当反转发生,对丈夫的提前审判也转向了对自己的深刻凝视。
直觉不止一次害了他,可他还想着欺骗,还幻想逃避,审判的木槌落下,惩治的罪人应是自己。
①繁复的,我就希望它更繁复,最好花团锦簇;简约的,我就希望它更简约,最好摒弃所有修饰。
一处地点两个房间,几乎全程独角戏,只靠台词就撑起一个惊心动魄的悬疑故事。
《罪人》已经足够简单,但我还是不停想着,为什么不把那些在现场的「同事」也省略,转而用镜头代替呢?
当然也有人比我更进一步,他们说,「为什么不干脆做成广播剧?
」好主意。
②就像以前那么多故事里说的,仿徨者开导另一个仿徨者,伤心人抚慰另一个伤心人,罪人通过拯救另一个罪人,完成了他的「赎罪」。
201811202
阿斯格是一位警官,因卷入一起正在诉讼的案件而被限制在报警中心工作。
偶然间,他接到一位名叫伊本的女士打来了求救电话,从她时断时续地描述分析,伊本极有可能是被其前夫米克尔绑架,目前正在一辆驶向北方的白色货车厢内。
阿斯格调查了很多关于伊本的信息,在获得伊本的家用电话号码后,他立即拨打过去。
接听电话的是伊本六岁九个月的女儿玛蒂尔达,女孩哭诉着说家中只有自己和襁褓中的弟弟奥弗尔,爸爸妈妈在家中发生争斗后一同离开了。
阿斯格立即呼叫了区域警方前往伊本家照看两个孩子。
当警察赶到家中发现被反锁在卧室里的男孩奥弗尔已被杀害。
由此,阿斯格判定,杀人者一定是伊本的前夫米克尔。
他不断地通过电话同惊恐不安的伊本了解详细情况,同时,利用定位系统侦测伊本和米克尔的地理位置。
正当他殚思竭虑地谋划营救策略的时候,恍然间,他从伊本的话语中洞悉了真相。
原来,真正的凶手是身患精神疾病的伊本,她声泪俱下地诉说着儿子奥弗尔身体里有一条“蛇”,她要杀死那条蛇……米克尔正驾车载着伊本前往丹麦北部的一所精神病院。
当车在途中停下后,伊本冲出了汽车,袭击了米克尔,然后独自奔逃而去,她来到一座桥上,给阿斯格再次打来了电话。
此时的阿斯格正陷入一片无奈和沮丧之中。
电话中,已经神志稍清醒的伊本万念俱灰,准备从桥上跳下。
阿斯格一边竭力进行言语安抚,一边联系附近的警方前往阻止。
最终,在阿斯格的努力下,伊本得救了。
关于阿斯格被卷入的那场官司的真相也浮出了水面。
阿斯格在执法过程中,枪杀了一名19岁的歹徒。
他已经同他的助手商定了明日在法庭上正当防卫的说辞。
在经历了伊本事件后,阿斯格的灵魂感觉到了颤栗。
枪杀那名歹徒并非是正当防卫,而是因为嫉恶如仇的他认为,这名歹徒的身体里也有一条无恶不作的“蛇”。
整部影片都在屋内拍摄,一个男人,一部设备,不断地电话铃声,扣人心弦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人性。
这是一部礼赞生命的影片,诚恳而真挚,充满理性又不失人性的温暖。
吸毒的报警要叫救护车,回复这是你自己的错吧;嫖客被小姐劫了,让警察慢点去好让嫖客煎熬煎熬;孩子被杀直接打给嫌犯孩子的暴力狂父亲,大吼你就该吃一枪。
专注绑架案进展,让报警骑自行车事故膝盖受伤的酒鬼坐出租回家······ 这是一位硬核报警电话接线员。
业务水平高超,听电话里的声音和简单询问就能了解情况。
但是态度冷峻,跟同事关系不佳,老婆离家,官司缠身,只有意外跟前上司交谈聊到原来的外勤警察工作才面露笑容。
而后专注于一起疑似绑架的报警电话,主动加班并追踪指导整个办案过程。
思考整理嫌犯信息,安抚孩子,动用关系查找嫌犯动机,引导被绑架者自己脱困,甚至同事和前领导都不能阻止他越权办案,简直是警察楷模。
但是他错了。
他认为应该吃一枪的暴力狂,其实什么都没做。
貌似被绑架者的女子是杀自己儿子的凶手,是精神病人。
精神病发作时她觉得儿子“肚子里有蛇”,把儿子开肠破肚。
为了拯救准备自杀的悔恨的女子,他终于讲出了自己的故事——自己为了铲除社会渣滓开枪打死了小青年。
“你是无意的,跟我不一样。
”最终劝回了想自杀的女子,但自己也若有所思。
男主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嫉恶如仇又有责任感。
社会中坏人太多,吸毒者、嫖客、酒鬼、暴力狂都是坏人,他们肚子里都有蛇,甚至他的平庸之恶的同事也是他不屑一顾的对象。
所以他受不了了,开枪打死了社会渣滓青年。
然而在这个晚上,出庭前一夜,他遇到了颠覆自己三观的事件,才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审视了自己的行为,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明白了自己的狂热已经让自己成了罪人。
沉浸式体验独角戏——《罪人》
今天聊聊电影《罪人》。
片名Den skyldige / The Guilty (2018),别名来电追缉(港) / 厄夜追缉令(台)。
2018年有一部丹麦悬疑电影《罪人》大放异彩,成了各大电影节的宠儿,获得诸多电影节提名。
第31届欧洲电影奖、第34届圣丹斯电影节、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第66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第23届金卫星奖等均给出了不错的提名。
尽管《罪人》最终没有获奖,也说明了影片质量实属上佳。
《罪人》全片就一个场景和一位主角,采用类似《活埋》的简单场景和《狙击电话亭》的形式,在大荧幕上玩起了极简主义。
本片是丹麦青年导演古斯塔夫·莫勒 Gustav Möller自编自导的长篇处女作,让大荧幕上吹过一阵北欧性冷淡风。
《罪人》男主角是一位名叫阿斯格·霍尔姆Asger Holm的报警中心电话接线员。
阿斯格的工作任务就是接听各类报警求助电话,并判断求助类型,将任务交给属地警察处理。
这天阿斯格还和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地接听着报警求助电话,眼看着就要下班,夜班接班的同志就要来上班了。
这时候,阿斯格接到一通来自伊本女士的电话。
经过简单对话判断,阿斯格认定伊本遭人绑架,原本下班的心立刻紧张起来。
阿斯格到处联络,甚至找到前同事帮忙,力求救出伊本。
《罪人》的叙事方式十分老到娴熟,仅仅通过几个简单的镜头和几句简短的对话,就把阿斯格的人物形象立了起来。
阿斯格并不是一位专职电话接线员,原本他是负责外勤的警察,因为“失手”杀人,被暂停外勤资格,等待法庭对他的过失行为做出定性。
停职等待法庭处理期间,他被安排到接线中心干活。
阿斯格“失手”杀人的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极富社会正义感,身为执法者,有时候不能冷静处理问题,比较容易冲动。
《罪人》从头到尾就只有一个镜头,阿斯格一直通过电话连线各方,表现报警中心的日常一天。
毫不夸张的说,阿斯格一个人撑起了整部影片。
阿斯格用他精湛的演技将观众们带入报警中心,感受在这里工作的紧张、焦虑,体验挫败感和成就感。
别看这里是远离前线的大后方,可紧张刺激程度丝毫不亚于战斗一线。
接线员生理层面可能远离了一线危险,但精神层面的压力丝毫不少。
接线员们需要运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从报案人口中的虚虚实实探究可能发生的一切。
有的报案人纯粹出于恶作剧,有的报案人为了保护个人隐私避免尴尬,有的报案人碍于凶手在场,种种情况不一而足,接线员们需要综合判断,评估场景,发出正确指令,才能既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又减少警力浪费。
在短短的几通电话之间,《罪人》就设置了不少反转,展现出优秀剧本的实力。
影片将阿斯格和伊本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叙事交替进行,两人相互影响。
阿斯格一直在努力营救伊本,伊本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阿斯格,最终完成相互救赎。
打着维护正义的名义作恶和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作恶,本质上有多少区别呢?
如果程序不合法,那还要法律做什么。
认识到这一点,应该就会明白阿斯格和伊本的相互关系了。
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的《罪人》不仅在画面上如此,还很无情地剥夺了观众们的上帝视角。
以往观众们都熟悉了在影片中自带上帝视角,对发生的一切了然于心。
而这次《罪人》却另辟蹊径,观众们的感受自然大不相同。
观众们只有跟随阿斯格的信息才能判断事件真实情况。
这样一来,影片的悬疑推理味道就浓了不少,在阿斯格做出判断前,观众们可以尝试着想想真实情况,这让观影乐趣增加了很多。
沉浸式体验独角戏,电话两头完成救赎。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纯用电话叙事很新颖,但音效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技术上也不够严谨,比如只戴一个耳朵的耳机。三段式叙事不完整,本来一片红的时候很期待有惊喜,结果后来怎么就平稳了。一些安排也刻意了些,可以理解是叙事的局限性,但既然选择了就应该有所突破,仅局限于噱头就没意思了。
很会引导情绪的独角戏,没什么耐人寻味的地方。反转让人空落落的,他一直无视程序正义追寻自己以为的结果正义,现实却证明他的自信完全是盲目的。
4.5星,人性光辉主题,很考验表演能力
故事和拍法都挺老套无新意。但完全可以想象好莱坞已经急急地买下版权,迫不及待要拍成小成本口碑力作并顺便捧出影帝候选人
论一个泉水指挥官是如何心态爆炸的(电话真是一个隐藏信息的好方法)
还是更适合戏剧
无甚惊喜。
小空间内用明暗换场景
55/100 矫情至极。
懸疑反轉 小成本
一个人的独角戏,冲突刺激
还行吧,虽然伏笔埋的不错音效也很棒,但整体上仍然很单薄,和同类作品相比也没什么新意
和《致命呼叫》一个路数,但是差劲很多。主角有很莫名的代入感,这条暗线毫无意义。节奏也不好,主角经常陷入沉思/震惊/焦躁…
所谓的“转折”不难猜到,而更重要和更有看头的是“电话电影”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表达。甚至觉得比今年流行的“桌面电影”严肃多了。
无法直视你们的审美
格局小的时候很考验故事,说实话悬念没把人拉住
一个场景,几通电话,一段悬念十足的故事,一个男人的救赎!
这样的处理方式其实让影片成为了一个推理作品,观众和男主一道去猜测,每一阶段引出翻转,继而完成了主线故事的讲述;人物线则是与主题相关(救赎)。单一空间还算是能吸引人。音效做得很厉害。
一星给男主的颜,一星给男主的演技吧
烂片。